原典

尔时,会中有优婆塞[1],是拘尸那城[2]工巧[3]之子,名曰纯陀,与其同类十五人俱,为令世间得善果[4]故,舍身威仪[5]从座而起,偏袒右肩[6]右膝着地,合掌向佛悲泣堕泪,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7]及比丘[8]僧,哀受我等最后供养[9],为度无量诸众生[10]故。

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亲,无救无护,无归无趣,贫穷饥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唯愿哀愍受我微供,然后乃入于般涅槃[11]。

世尊!譬如刹利[12],若婆罗门[13]、毗舍、首陀[14],以贫穷故,远至他国,役力农作,得好调牛,良田平正,无诸沙卤、恶草、株杌,唯悕天雨。言调牛者,喻身口七[15],良田平正喻于智慧[16],除去沙卤、恶草、株杌喻除烦恼[17]。

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18]甘露法雨[19]。贫四姓[20]者,即我身是贫于无上法[21]之财宝。唯愿哀愍除断我等贫穷困苦,拯及无量苦恼众生。我今所供虽复微少,冀得充足如来大众。我今无主、无亲、无归,愿垂矜愍如罗睺罗[22]。

注释

[1]优婆塞:梵文Upāsaka的音译,亦译“乌波索迦”“优波裟迦”“伊蒲塞”等。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指皈依三宝、受过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亦泛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

[2]拘尸那城:梵文Kuśinagara的音译,亦译“拘尸那迦”“拘尸那揭罗”等。意思是“角城”“茅城”等。佛教圣地。相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末罗国的都城,约当今印度联合邦的迦夏城,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圆寂之地。

[3]工巧:指能工巧匠。

[4]善果:谓根据善业所招的善妙结果。

[5]身威仪:“威仪”,谓威德和仪则,即威严端正的仪容。“身威仪”,即身体仪容端正。

[6]偏袒右肩:谓僧人所着袈裟偏露于右肩一边,表示对尊者之恭敬。

[7]世尊: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因释迦牟尼佛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故称“世尊”。

[8]比丘:梵文的音译,又译“苾刍”“煏刍”“备刍”等,意思是“乞士”“乞士男”“薰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

[9]供养:亦称“供给”“供施”等。即以香花、明灯、饮食、衣服等供佛、菩萨及僧人等。

[10]众生:亦称“有情”。佛教称由五蕴和合而成,为无明烦恼所覆,流转于生死者为众生。

[11]般涅槃:梵文的音译,亦译“涅槃”“泥洹”“般泥洹”“泥曰”等,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

[12]刹利:刹帝利。古代印度四种姓之一,为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

[13]婆罗门:古代印度四种姓之一,为掌握祭祀文化教育的僧侣。

[14]毗舍、首陀:古代印度四种姓中的二个种姓。“毗舍”,亦称“吠舍”,为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首陀”,即“首陀罗”,为受雇佣劳动者和奴隶。

[15]身口七:十善业道中的善身业和善口业。善身业有三,即不杀、不盗、不邪淫;善口业有四,即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二者合起来谓之“身口七”。

[16]智慧:梵文Prajñā,音译“般若”。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体悟,明见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由此而解脱一切烦恼与障碍。不同于一般世间的聪明才智。

[17]烦恼:亦称“惑”,为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现象的总称。

[18]如来: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即“如实”“真如”,指佛所说的佛教真理,循此真如即能达到佛的觉悟,故名。

[19]甘露法雨:“甘露”,亦称“天酒”“美露”,因其味甘如蜜,故名“甘露”,传为天人所食。“法雨”,佛法微妙,能滋润众生,譬之为雨,故称“法雨”。

[20]四姓:四种姓,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1]无上法:涅槃。因一切法中没有一法能超过涅槃的,故称之为“无上法”。

[22]罗睺罗:亦称“罗护罗”“罗怙罗”,意为“覆障”“障月”“执月”,也称“罗云”。为释迦牟尼佛在俗时之子。后随释迦出家做沙弥,最后成为“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密行第一”。

译文

这时候,集会中有一位佛教居士,是古印度拘尸那迦城一位工匠的儿子,名叫纯陀,和他的同伴十五人一起,为了使人世间所有的人都得到善妙之果,不顾仪容是否端正,从座位上站起来,身披袈裟,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向佛陀悲伤地哭泣,五体投地以头顶礼佛足而对佛陀说:但愿佛世尊以及各位大德,哀悯地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以便度脱无量无数的一切众生。

世尊!我们从今以后,无主人可依,无亲属可靠,没有救护之人,没有归宿之处,贫穷饥饿,困苦之极。因此想要从世尊那里求得将来的身心快乐和幸福,愿世尊怜悯我们,接受我们微薄的供养,然后再离开人世,入于般涅槃。

世尊!譬如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四种种姓的人,因为贫穷,远走他乡,努力耕作,得到驯良的牛,田地非常平正,没有任何沙丘、盐碱、杂草和荆棘,只是希望天下甘雨。所谓调牛,是比喻十善业道中的善身业和善口业等七种;良田平正比喻得到了最高智慧;除去沙丘、盐碱、杂草和荆棘,比喻已破除了一切烦恼。

世尊!我现在已有了善身业和善口业,已经得了最高智慧,已经破除了一切烦恼,只是希望如来能降下甘露,普施法雨,进一步滋润我们。所谓贫穷的四种姓,就是比喻我身还是贫穷,缺乏像无上法门这样的财宝。因此,只愿世尊能怜悯我们,断灭我们对于无上法门贫穷的困难和痛苦,以拯救无数无量的苦恼众生。我今天所供养的虽然极为微少,但却希望能满足如来和各位大德。我现在已无依无靠,无有归宿之处,愿世尊能够怜悯我们,就像对待佛陀亲骨肉罗睺罗尊者一样。

原典

尔时,世尊、一切种智[1]、无上[2]、调御[3]告纯陀曰:善哉!善哉!我今为汝除断贫穷,无上法雨雨汝身田[4],令生法芽[5]。汝今于我欲求寿命、色、力、安、辩[6],我当施汝常命、色、力、安、无碍辩。

何以故?纯陀!施食[7]有二,果报[8]无差。何等为二?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9];二者,受已入于涅槃。我今受汝最后供养,令汝具足檀波罗蜜[10]。

尔时,纯陀即白佛言:如佛所说二施果报无差别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先受施者烦恼未尽,未得成就一切种智,亦未能令众生具足檀波罗蜜。后受施者烦恼已尽,已得成就一切种智,能令众生普得具足檀波罗蜜。先受施者直是众生,后受施者是天中天[11]。先受施者是杂食身[12]、烦恼之身,是后边身[13],是无常身[14]。后受施者无烦恼身、金刚之身[15]、法身[16]、常身、无边之身[17]。云何而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先受施者未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唯得肉眼[18],未得佛眼[19]乃至慧眼[20]。后受施者已得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具足佛眼乃至慧眼。云何而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世尊!先受施者受已食啖入腹消化,得命[21]、得色、得力、得安、得无碍辩。后受施者不食、不消,无五事果[22]。云何而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注释

[1]一切种智:佛智。谓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知一切众生之因果等。这里指佛的十号之一。

[2]无上:无上士,佛十号之一。谓佛是世间最尊贵的人,至高无上,故名无上士。

[3]调御:调御丈夫,佛十号之一。谓佛善于说教,并能引导世间丈夫(修行者)通往涅槃,故名调御丈夫。

[4]身田:谓身能生起善业、恶业,好比田地能长庄稼,故名身田。

[5]法芽:佛法之根芽。

[6]寿命、色、力、安、辩:以食施僧所得的五种利益。“色”指色泽,“力”谓力用,“安”谓安乐,“辩”谓无碍辩才。

[7]施食:谓供养斋食于僧人和施饿鬼以食。此处指以斋食供养佛。

[8]果报:梵文Vipāka的意译。亦译异熟、异熟果等。即由过去的业因造成现在的结果。

[9]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

的音译。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旧译“无上正遍知”等。谓能觉知佛教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的一种最高智慧。这种智慧,唯佛具有,所以也称佛智。

[10]檀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即檀那波罗蜜。意译为布施度,即布施之大行。

[11]天中天:佛之尊号。意谓佛是天中之至极,为天所尊重。

[12]杂食身:意谓以各种食物滋养之身。

[13]后边身:指尚有生死之穷尽之身。

[14]无常身:指有迁流不息之身。

[15]金刚之身:谓金刚不坏之身,即佛身。

[16]法身:佛三身之一。指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

[17]无边之身:指佛之身量没有边际。

[18]肉眼:谓肉身具有之眼。

[19]佛眼:佛陀具有之眼。

[20]慧眼:谓能观照诸法皆空的智慧之眼。

[21]命:寿命。以食施僧所得的五种利益之一。

[22]五事果:寿命、色泽、力用、安乐和无碍辩才。

译文

这时候,世尊(又号一切种智、无上士、调御丈夫)告诉纯陀说:好极了!好极了!我现在为你除去一切贫穷,将无上法雨降落在你的身上,使你生起佛法的根芽。你现在要向我求得寿命、色泽、力用、安乐和无碍辩才,我当即施舍给你长寿、色泽、力用、安乐和无碍辩才。

为什么?纯陀!因为施食有二种,但所得果报是没有差别的。哪二种呢?第一种是接受施食以后能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二种是接受施食以后就入于涅槃。我如今接受你的最后供养,使你得到一种圆满具足的檀波罗蜜(布施)。

这时候,纯陀就对佛说:如佛所说的二种施食所得的果报没有差别,这道理不对。为什么?因为先受施食的,烦恼尚未断尽,还未得成就一切种智,也不能使众生得到圆满具足的檀波罗蜜。后受施食的,一切烦恼都已断尽,已经成就一切种智,能够使众生普遍得到圆满具足的檀波罗蜜。先受施食的,还只是众生,后受施食的,则是天中之天。先受施食的,还只是杂食之身、烦恼之身、后边之身、无常之身。后受施食的,已是无烦恼之身、金刚不坏之身、法身、常身、无边之身。有这么多的差别,怎么能说二种施食所得的果报是相等而没有差别呢?

又先受施食的未能得到圆满具足的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只是得到肉眼,尚未得到佛眼乃至慧眼。后受施食的已经得到圆满具足的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圆满具足佛眼乃至慧眼。有这么多差别,怎么能说二种施食所得的果报是相等而没有差别呢?又先受施食的,受食以后,进入腹中消化,得寿命、得色泽、得力用、得安乐、得无碍辩才。后受施者,不食、不消化,亦无寿命等五事之果。有这么多差别,怎么能说二种施食所得的果报是相等而没有差别呢?

原典

佛言:善男子[1]!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2],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善男子!未见佛性[3]者名烦恼身、杂食之身,是后边身。菩萨尔时受饮食已,入金刚三昧[4],此食消已,即见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菩萨尔时破坏四魔[5],今入涅槃亦破四魔,是故我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菩萨尔时虽不广说十二部经,先已通达,今入涅槃广为众生分别演说,是故我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善男子!如来之身已于无量阿僧祇劫不受饮食,为诸声闻[6]说言。先受难陀、难陀波罗[7]二牧牛女所奉乳糜[8],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实不食。我今为于此会大众,是故受汝最后所奉,实亦不食。

尔时,大众闻佛世尊普为大会受于纯陀最后供养,欢喜踊跃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希有纯陀!汝今立字名不虚称言。纯陀者,名解妙义。汝今建立如是大义,是故依实从义立名,故名纯陀。

汝今现世得大名利,德愿满足。甚奇纯陀!生在人中复得难得无上之利。善哉纯陀!如优昙华[9]世间希有。佛出于世,亦复甚难;值佛生信闻法复难;佛临涅槃最后供养,能办是事复难于是。

南无[10]纯陀!南无纯陀!汝今已具檀波罗蜜。犹如秋月十五日夜,清净圆满无诸云翳,一切众生无不瞻仰。汝亦如是,而为我等之所瞻仰。佛已受汝最后供养,令汝具足檀波罗蜜。南无纯陀!是故说汝如月盛满,一切众生无不瞻仰。南无纯陀!虽受人身,心如佛心。汝今纯陀,真如佛子[11],如罗睺罗等无有异。

尔时大众即说偈[12]言:

汝虽生人道[13],已超第六天[14];

我及一切众,今故稽首[15]请。

人中最胜尊[16],今当入涅槃;

汝应愍我等,唯愿速请佛。

久住于世间,利益无量众;

演说智[17]所赞,无上甘露法[18]。

汝若不请佛,我命将不全;

是故应见为,稽请调御师[19]。

注释

[1]善男子:对在家、出家信佛闻法的男子之美称。

[2]阿僧祇劫:“阿僧祇”,印度数目名,意为无数。

“劫”,梵文“劫波”的略称,意为极其久远的时节。无数劫,即名“阿僧祇劫”。

[3]佛性:亦称“如来性”“觉性”,原指佛陀本性,后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一切众生皆有觉悟成佛之性,即称之为佛性。

[4]金刚三昧:意谓如金刚一样坚固,对于一切法无不通达之三昧。生起此定可断除极微细的烦恼而得其果,于声闻可达阿罗汉,于菩萨则得佛果。

[5]四魔:指四种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者,即烦恼魔、阴魔、天魔、死魔。

[6]声闻:指听闻佛陀的言教而觉悟的人。原指佛在世时的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为三乘之一。

[7]难陀、难陀波罗:二牧女名。长女名难陀,次女名难陀波罗。共牧牛千头,曾将乳糜供奉佛陀。

[8]乳糜:以牛乳煮成的粥。

[9]优昙华:又称灵瑞花、瑞应花。佛教中称此花三千年开一度,要等佛出世才开。

[10]南无:梵文音译。亦译那谟、南谟等,意为致敬、敬礼、归敬等。

[11]佛子:众生受佛教戒律后,将来必当做佛,故称为佛子。亦为菩萨之通称。

[12]偈:亦译“颂”“讽颂”等,音译“伽陀”“伽他”等。佛经的体裁之一。由固定字数的四句组成,一般是五字或七字为一句,亦有四字、六字为一句的。

[13]人道:六道之一,即人界。

[14]第六天:欲界之天有六重,其最顶上的他化自在天即第六天。

[15]稽首:一种跪拜礼,即叩头到地。

[16]最胜尊:对佛的尊称,意谓尊中之至极者。

[17]智:谓智慧,即佛智。

[18]甘露法:如来之教法,譬喻为甘露,即称甘露法。

[19]调御师:调御丈夫、天人师,佛的两大名号。

译文

佛世尊说:善男子!如来已于无量无边的漫长时间里,没有了杂食之身和烦恼之身、后边身,唯有常身、法身、金刚不坏之身。善男子!未见佛性者,称为烦恼身、杂食之身、后边身。菩萨在此时受施食后,即入金刚三昧,此食消化之后,即见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我说二种施食所得的果报相同而没有差别。

菩萨在此时破坏了四魔,如今入涅槃也是破坏四魔,所以我说二种施食所得的果报相同而没有差别。菩萨此时虽没有广说十二部经而先已通达,如今入涅槃则广为众生分别演说十二部经,所以我说二种施食所得的果报同等而没有差别。

善男子!如来之身实际上已经于无量无边的漫长时间里不接受饮食,而是为一切声闻说法的缘故。先接受难陀和难陀波罗二位牧牛女所供奉的乳糜,然后乃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上我并没有吃的意念。我如今在此会见大众,因此接受你的最后供养,实际上我已没有吃的意念。

这时候,大家听说佛世尊广为参加大会的众生而接受纯陀的最后供养,皆大欢喜地踊跃同声称赞说:好极了!好极了!世间少有。纯陀!你今天所立的名字,真是名不虚言。纯陀这个名字有微妙的含义。你今天建立这样的微言大义,是根据真实的含义而立名,所以叫作纯陀。

你如今在现世得到大名利,功德、愿望圆满具足。真是非常奇特殊胜啊纯陀!你生在人中,又能得到十分难得的无上利益。真是好极了啊纯陀!像优昙花一样,是世间稀有之物。佛出于世也是很难得的;能值佛世而生起信仰、闻听佛法,更是难得;而遇到佛临涅槃做最后供养,能够辩明这些佛法义理,更是难遭难遇的事。

可敬的纯陀!可敬的纯陀!你如今已圆满具足檀波罗蜜。犹如中秋八月十五日的夜里,明月清净、圆满,没有一点儿云翳,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对你瞻仰。你也是这样,而为我们所共同瞻仰。佛陀已接受你的最后供养,使你圆满具足檀波罗蜜。可敬的纯陀!因此称赞你像月亮一样明亮圆满,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对你瞻仰。可敬的纯陀!你虽受人身,但心却如佛心。纯陀!你如今可谓是真正的佛子,和罗睺罗等没有两样。

这时候,大家即诵偈颂说:

你虽然生于人道,但已经超出了欲界第六天;

我们以及一切众生,如今所以向你敬礼请求。

人中最胜最尊的佛陀,如今将要入涅槃;

你应该怜悯我们,愿你从速礼请佛陀。

永久住于人世间,利益无数无量的众生;

演说为得佛智者所称赞的无上甘露法门。

你如果不礼请佛陀,我们的慧命将无所滋长;

因此你应该见到这些,礼请世尊常住世间。

原典

尔时,纯陀欢喜踊跃。譬如有人父母卒丧,忽然还活,纯陀欢喜,亦复如是。复起礼佛,而说偈言:

快哉获己利,善得于人身;

蠲除贪恚等[1],永离三恶道[2]。

快哉获己利,遇得金宝聚;

值遇调御师,不惧堕畜生[3]。

佛如优昙华,值遇生信难;

遇已种善根,永离饿鬼[4]苦;

亦复能损减,阿修罗[5]种类。

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是;

我以具足檀[6],度人天生死。

佛不染世法,如莲华处水;

善断有顶种[7],永度生死流。

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

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我今所奉食,愿得无上报;

一切烦恼结[8],摧破不坚牢。

我今于此处,不求天人身;

设使得之者,心亦不甘乐。

如来受我供,欢喜无有量;

犹如伊兰华[9],出于旃檀香[10]。

我身如伊兰,如来受我供;

如出旃檀香,是故我欢喜。

我今得现报[11],最胜上妙处[12];

释梵诸天[13]等,悉来供养我。

一切诸世间,悉生诸苦恼;

以知佛世尊,欲入于涅槃。

高声唱是言:世间无调御;

不应舍众生,应视如一子。

如来在僧中,演说无上法;

如须弥宝山[14],安处于大海。

佛智能善断,我等无明暗;

犹如虚空中,起云得清凉。

如来能善除,一切诸烦恼;

犹如日出时,除云光普照。

是诸众生等,啼泣面目肿;

悉皆为生死,苦水之所漂。

以是故世尊,应长众生信;

为断生死苦,久住于世间。

佛告纯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佛出世难如优昙华,值佛生信亦复甚难,佛临涅槃最后施食,能具足檀复倍甚难。汝今纯陀,莫大愁苦,应生踊跃喜自庆幸,得值最后供养如来,成就具足檀波罗蜜,不应请佛久住于世。汝今当观诸佛境界悉皆无常,诸行性相[15]亦复如是。即为纯陀而说偈言:

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

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

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

壮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

命为死所吞,无有法常者。

诸王得自在,势力无等双;

一切皆迁动,寿命亦如是。

众苦轮[16]无际,流转无休息;

三界[17]皆无常,诸有[18]无有乐。

有道[19]本性相,一切皆空无;

可坏法[20]流转,常有忧患等。

恐怖诸过恶,老病死衰恼;

是诸无有边,易坏怨所侵。

烦恼所缠裹,犹如蚕处茧;

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是处?

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

扼缚痈疮[21]等,根本无义利。

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

诸欲皆无常,故我不贪着。

离欲善思维,而证于真实[22];

究竟断有者,今日当涅槃。

我度有[23]彼岸[24],已得过诸苦;

是故于今者,纯受上妙乐[25]。

以是因缘故,证无戏论[26]边;

永断诸缠缚,今日入涅槃。

我无老病死,寿命不可尽;

我今入涅槃,犹如大火灭。

纯陀汝不应,思量如来义[27];

当观如来住,犹如须弥山。

我今入涅槃,受于第一乐[28];

诸佛法如是,不应复啼哭。

注释

[1]贪恚等:贪、嗔、痴三种烦恼。

[2]三恶道:众生因为所造恶业而堕入之三恶道(亦称三恶趣)。一、地狱道,为造上品十恶业者的堕入处;二、饿鬼道,为造中品十恶业者的堕入处;三、畜生道,为造下品十恶业者的堕入处。

[3]畜生:三恶道中的畜生道。

[4]饿鬼:三恶道中的饿鬼道。

[5]阿修罗:三善道中的阿修罗道。

[6]檀:布施,此处是指檀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

[7]有顶种:“有顶”,天名,为色界第四处的色究竟天,是有形世界的最顶,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天的种子,称为“有顶种”。

[8]烦恼结:“烦恼”,谓一切诸惑烦心恼身;“结”,谓烦恼能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佛经中常以“结”“结使”“惑”“漏”等来指称“烦恼”,因此都是“烦恼”的异名。

[9]伊兰华:此花很好看,但气味甚臭,其味可达四十里。佛经中常以此花比作烦恼。

[10]旃檀香:“旃檀”为一种香木,其香味远飘四方。佛经中常以此木之妙香比作菩提。

[11]现报:现世之果报。

[12]最胜上妙处:最胜最上的妙乐之处。

[13]诸天:三界诸天,其中欲界有六天,色界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四处有四天等。

[14]须弥宝山:须弥山,意译妙高山等。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为佛教所沿用。此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上住有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有四大部洲。佛教常以此山比作最高最大的事物。

[15]诸行性相:“行”,指一切现象的生灭变化活动。佛教常把迁流三世的有为法通称为“行”。有为法数量甚多,故称之为“诸行”。“性相”,即法性和法相。“法性”指现象固有的、永不变化的本质、本体或本源;“法相”指呈现于人的面前,可以分别认识的现象。这里指一切有为法的性相。

[16]苦轮:生死之苦果像车轮一样,旋转不停,故名苦轮。

[17]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18]诸有: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即谓之“有”。一切有,谓之诸有。

[19]有道:“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的简称。

[20]可坏法:可变坏之法,也就是生死流转之法。

[21]扼缚痈疮:“扼”,即四扼:欲扼、有扼、无明扼、见扼,此四种能令众生为苦所扼,故名为扼。“缚”,烦恼之异名,亦有欲缚、有缚、无明缚、见缚四种,因能系缚人,使不自在,故名为缚。“痈疮”,即漏,有三种,即欲痈疮、有痈疮及无明痈疮。

[22]真实:远离迷情、断绝虚妄之法。

[23]有:前所讲“诸有”之“有”,是生死相续的意思。

[24]彼岸:涅槃境界。生死之境界,譬喻为“此岸”;业、烦恼譬喻为“中流”;涅槃即譬喻为“彼岸”。

[25]上妙乐:至高无上的妙乐。

[26]戏论:错误无益的言论。

[27]思量如来义:谓考虑如来也有老、病、死等诸苦的道理。

[28]第一乐:谓至高无上的第一妙乐,即涅槃。

译文

这时候,纯陀欢喜雀跃。譬如有人父母死亡后,忽然又复活一样,纯陀的欢喜也是如此。他又重新站起来礼佛,而诵偈颂说:

快乐极了,我获得了甚深的利益,圆满地得到了人身;

免除了贪、嗔、痴等烦恼,永远离开了三恶道。

快乐极了,我获得了甚深的利益,犹如遇得了金银财宝聚在一起;

巧遇了世尊,不怕再堕入畜生道。

佛如优昙花一样,要想遇到而生信仰之心是非常困难的;

遇到以后种植善根,就可以永远脱离饿鬼道之苦;

同时也能消减乃至远离阿修罗道。

犹如芥子投于针锋般,佛陀出现于世比这还难;

我由于具足了布施波罗蜜,因此得出离人天的生死流转。

佛陀虽处世却不染世间法,犹如莲花处于水中而不染污泥;

善于断灭三界、四禅直至非想非非想处的烦恼种,永远度脱生死之流转。

生于人世间为人是非常难的,要遇佛出世更是难上加难;

犹如大海之中,盲目的大龟遇见了浮孔。

我如今所供养的食物,愿得无上的果报;

一切烦恼的结缚,都被摧毁破灭而不再坚牢。

我如今在这里,不求天人之色身;

即使是得到了天人之色身,心里也不感到快乐。

如来接受我的供养,我得到无限的欢喜;

犹如伊兰花那样,却能发出旃檀木那样的香味。

我的身体就像伊兰花,因为如来接受了我的供养;

犹如发出了旃檀木那样的香味,所以我心里非常欢喜。

我如今得到了现世的果报,获得了最胜最上的妙乐;

帝释天、梵天等一切诸天,都来供养我。

一切世间众生,都会生起种种烦恼;

因为他们都知道,世尊将要入于涅槃。

我要高声地宣说:佛将入涅槃了,世间就没有了佛陀;

佛陀不应该舍离众生,应该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子。

如来在僧众之中,演说无上大法;

犹如须弥山那样的宝山,安处于大海之中。

佛的智慧能善于断灭我们的无明(愚痴)黑暗;

好比在虚空之中,升起云彩得到清凉。

如来善于除灭一切烦恼;

好比日出之时,除去了乌云,阳光普照。

因此一切众生,都哭泣得面目肿了起来;

都是因为佛陀要入涅槃,而自己仍要在生死苦海中漂浮。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请世尊增长众生的信仰;

为了断灭众生的生死流转之苦,应该长久住于世间。

佛告诉纯陀说:是的,是的。真如你所说的那样,值佛出世之难和遇优昙花之难一样,要遇到佛陀生起信仰更加困难,而遇佛陀临涅槃时的最后施食供养,能够得到圆满具足的檀波罗蜜,更是难上加难。如今你纯陀,不要发大愁苦,应该生起踊跃之喜庆幸自己,能够遇到最后供养如来的机会,成就圆满具足的檀波罗蜜,不应该再劝请佛久住于世间。你如今应当观察诸佛境界都是无常的,一切诸法的本性和相状也都是如此。于是佛陀即为纯陀而说偈颂:

一切世间,生的最后都要归之于死;

人的寿命虽然可以很长,但最后必定有命终的时候。

因为有盛必有衰,有相会也必有别离;

一个人的壮年不会长久停留,盛年时的色身会被病魔所侵袭;

生命会被死亡所吞没,没有一种法是常住不变的。

一切帝王得到通达无碍之自在,其势力无等亦无双;

但一切都是迁流变动的,寿命也是这样。

一切生死之苦轮无边无际,流转不息;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无常的,一切有情都没有究竟的快乐。

三有、六道的本性和相状,一切都是空无的;

一切法又都是可变坏的、流转不息的,所以常有忧患等苦。

恐怖等一切诸苦,还有老、病、死、衰等苦;

这种种苦无量无边,这都是因为一切法有变坏、流转,所以苦恼怨恨即随之侵入。

为烦恼所缠缚、包裹,犹如蚕之处于茧中被缠缚一样;

有智慧的人,怎么会欢喜这样的处境呢?

此色身是诸苦所集,一切都不清净;

充满了扼、缚、痈疮等,根本没有益处可言。

上至诸天的色身,也都是这样;

一切欲望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不贪着。

远离欲望,善于思维,而证得真实;

最后究竟断灭一切有,今日应当入于涅槃了。

我已渡过一切生死之有的境界,到达了涅槃的彼岸世界,已经超过一切诸苦;

所以在今日,能纯粹受到无上的妙乐。

因为有了这样的因缘,证得了没有戏论的境地;

永远断灭了一切缠缚,今日应当入于涅槃。

我没有了老、病、死诸苦,寿命不可穷尽;

我今入于涅槃,好比一切烦恼痛苦的大火都已熄灭。

纯陀你不应该思量,如来也有老、病、死等诸苦之义;

应当观察如来常住不动,犹如须弥山一样。

我如今入于涅槃,受第一无上妙乐;

一切佛法都是这样的,你不应该再啼哭了。

原典

尔时,纯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诚如圣教。我今所有智慧微浅,犹如蚊虻,何能思议如来涅槃深奥之义?世尊!我今已与诸大龙象菩萨摩诃萨[1]、断诸结漏[2]文殊师利法王子[3]等。世尊!譬如幼年初得出家,虽未受具[4],即堕僧数。我亦如是,以佛、菩萨神通力[5]故,得在如是大菩萨数。是故我今欲令如来久住于世,不入涅槃,譬如饥人,终无变吐[6]。愿使世尊亦复如是,常住于世,不入涅槃。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告纯陀言:纯陀!汝今不应发如是言,欲使如来常住于世,不般涅槃,如彼饥人无所变吐。汝今当观诸行性相。如是观行,具空三昧[7],欲求正法[8]应如是学。

纯陀问言:文殊师利!夫如来者,天上人中最尊最胜[9],如是如来岂是行[10]耶?若是行者,为生灭法[11]。譬如水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一切诸行,亦复如是。

我闻诸天寿命极长,云何世尊是天中天,寿命更促,不满百年?如聚落主[12]势得自在[13],以自在力能制他人。是人福尽,其后贫贱,人所轻蔑,为他策使。所以者何?失势力故。世尊亦耳,同于诸行,同诸行者,则不得称为天中天。何以故?诸行即是生死法[14]故。是故文殊,勿观如来同于诸行。

复次,文殊!为知而说不知而说,而言如来同于诸行?设使如来同诸行者,则不得言于三界中为天中天、自在法王[15]。譬如人王[16]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如是力士,王所爱念,偏赐爵禄,封赏自然。所以得称当千人者,是人未必力敌于千,但以种种伎艺所能,能胜千故,故称当千。如来亦尔,降烦恼魔[17]、阴魔[18]、天魔[19]、死魔[20]。是故如来名三界尊[21],如彼力士一人当千。以是因缘[22]成就具足[23]种种无量真实功德[24],故称如来、应、正遍知[25]。

文殊师利!汝今不应忆想分别[26],以如来法[27]同于诸行。譬如巨富长者[28]生子,相师[29]占之有短寿相,父母闻已,知其不任绍继家嗣,不复爱重,视如刍草。夫短寿者,不为沙门[30]、婆罗门等男女大小之所敬念。若使如来同诸行者,亦复不为一切世间人、天众生之所奉敬。如来所说不变不异真实之法,亦无受者。是故文殊,不应说言如来同于一切诸行。

注释

[1]大龙象菩萨摩诃萨:“大龙象”,是指具有大能力的人。因为水中龙的力量最大,陆地象的力量最大,故称具有大能力的菩萨为“大龙象菩萨摩诃萨”。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等。“菩提”,意为觉悟,即对事理能如实明白,了知人生的真实意义,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不懈;“萨埵”,意为有情(众生),凡有坚强意欲向前冲进的力量的,包括人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都称为有情。简单地说,凡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都可称为菩萨。“摩诃萨”,梵语“摩诃萨埵”的略称。意译为大有情、大众生。“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

[2]结漏:“结”“漏”,都是烦恼的异名。烦恼系缚身心,名之为“结”;烦恼都是从眼、耳、鼻、舌、身等六根泄漏而出,名之为“漏”。

[3]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菩萨名。梵文音译,新译“曼殊室利”,意译“妙德”“妙吉祥”等。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山西五台山为其显灵说法的道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法王子”,“菩萨”的尊称。佛称为“法王”,菩萨是佛的继承者,意为佛子,故通称菩萨为“法王子”。

[4]受具:受具足戒。佛教比丘和比丘尼所受大戒,比之沙弥和沙弥尼所受之十戒,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5]神通力:指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一种通达无碍之自在能力。佛、菩萨、阿罗汉有“五神通”或“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6]无变吐:没有什么可以变易吐弃之物。意谓不要舍弃我。

[7]空三昧:谓观察一切诸法都是由因缘而生,无我亦无我之所有,空掉我和我所,就称之为“空三昧”。

[8]正法:真正之道法,也就是佛法。

[9]天上人中最尊最胜:“天上”,指欲界之六欲天及色界、无色界诸天。“人中”,“人”指欲界之有情(众生),有情之中,即谓之“人中”。诸天、人中最尊最胜者,谓之“天上人中最尊最胜”。

[10]行:指一切现象的生灭变化活动。佛教常把迁流三世的有为法通称为“行”。

[11]生灭法:谓依因缘和合或离散之生灭诸法,即有为法。

[12]聚落主:“聚落”,即“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村落的主人,即称“聚落主”。

[13]自在:谓进退通达无碍,自由自在。

[14]生死法:流转生死之法。

[15]自在法王:佛世尊。

[16]人王:人中之王,即帝王。

[17]烦恼魔:四魔之一。谓贪、嗔、痴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烦恼魔。

[18]阴魔:亦称“蕴魔”“五众魔”,四魔之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蕴),能生种种苦恼,故名阴魔。

[19]天魔:又称“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四魔之一。谓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修道,故名天魔。

[20]死魔:四魔之一。死能断人之命根,妨碍修道,故名死魔。

[21]三界尊: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之最尊贵者,即佛之德称。

[22]因缘:“因”和“缘”的合称。指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认识或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

[23]具足:具备满足的意思。

[24]功德:“功”,指所做善事;“德”,同“得”,指因所做善事而得的福报。谓念佛、修行、布施等,就可得到善的报应。

[25]如来、应、正遍知:佛十号中之前三号。“如来”,前已有解。“应”即“应供”,谓佛应受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正遍知”,梵文音译“三藐三菩提”,谓佛真正遍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

[26]分别:谓思量、识别一切事理。等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分析”。

[27]如来法:谓佛所说之法,也称“佛法”。

[28]长者:对年长、显贵、积财具德者之通称。

[29]相师:以谈相论命为业的人。

[30]沙门:原为一切外道和佛徒出家者的通称,后佛教用以专称出家之僧人。

译文

这时候,纯陀对佛说:世尊!是这样,是这样,诚如圣教所说。但是,我如今所有的智慧非常微浅,犹如蚊虻一样,又怎么能理解如来涅槃大法深奥的含义?世尊!我如今已加入一切大龙象菩萨和断灭一切烦恼的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等的行列。世尊!譬如有人幼年出家,虽然还没有受具足大戒,但是已经在僧人之列了。我也是这样,因为依靠佛、菩萨的神通力,所以能这样进入大菩萨的行列。因此,我现今请求如来久住于世,不入涅槃,好像饥饿之人一样,终究没有食物可变易吐弃一样。但愿世尊也是这样不舍弃我们,常住于世,不入涅槃。

这时候,文殊师利法王子告诉纯陀说:纯陀!你如今不应该这样说,要使如来常住于世,不入涅槃,好像饥饿之人一样,没有食物可变易吐弃,那是不成的。你如今应当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和相状。应该这样观察,一切法的实相都毕竟是空,要想求取真正的佛法应该这样学。

纯陀发问说:文殊师利!如来是天上、人间最尊贵、最优胜的人,像这样的如来,难道是属于变异的“行”法吗?如果是属于变异的“行”法,就是有生灭变化的有为法。譬如水泡一样,速起速灭,来往流转,犹如车轮。一切“行”法也都是这样。

我听说三界诸天的寿命极长,为什么世尊是诸天之中最尊贵者,反而寿命短促不满百年?如某一村庄的主人,以其本来就有的势力,压制别人。但后来此人福气已尽,转为贫穷之人,人们都蔑视他,沦为别人的奴役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失去了势力。如果世尊也是这样和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一样,那他就不得称为天中之天。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就是生死流转之法。因此,文殊师利,你不能把如来看得和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相同。

其次,文殊啊!你究竟是知道而说还是不知道而说,如来和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一样?假如如来是和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一样,就不能说他在三界中是天中之天、自在法王。譬如国王有一位大力士,其力气可以相当于千人的力气,更没有人能够以武力降伏他,所以称此人是一人相当于千人。这样的大力士,为国王所爱,赐以爵禄,封赏甚多。之所以能称他相当于千人者,并不是他的力气可以抵拒千人,而是他以种种技术才能,能够胜过千人,所以称他相当于千人。如来也是这样,能够降伏烦恼魔、阴魔、天魔、死魔。所以如来名字叫作三界尊,就像那大力士一人相当于千人一样。因为这样的缘故,成就具足种种无量真实的功德,所以又称他为如来、应供、正遍知。

文殊师利!你如今不应当随意猜想、分析,认为如来和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一样。譬如有一位大富人虽生了儿子,但经看相、占命的人说他是短寿之相,他父母亲听了之后,知道他不能传宗接代,就不加爱护、重视,把他看得和喂牲口的野草一样,因为短寿者是不为出家僧人、婆罗门等所敬重、护念的。如果如来和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相同,也就不再为世间的人、天众生所尊重、敬爱;而如来所说的不变不异的真实之法,也就没有人信奉了。因此,文殊!你不应该说如来和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相同。

原典

复次,文殊!譬如贫女,无有居家救护之者,加复病苦饥渴所逼,游行乞丐,止他客舍寄生一子,是客舍主驱逐令去。其产未久,携抱是儿欲至他国,于其中路遇恶风雨,寒苦并至,多为蚊、虻、蜂螫,毒虫之所唼食。经由恒河抱儿而度[1],其水漂疾而不放舍,于是母子遂共俱没。如是女人慈念功德,命终之后生于梵天[2]。

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欲护正法,勿说如来同于诸行不同诸行,唯当自责我今愚痴[3]未有慧眼,如来正法不可思议[4]。是故不应宣说如来定是有为[5]定是无为[6]。若正见者,应说如来定是无为。何以故?能为众生生善法故,生怜愍故,如彼贫女在于恒河为爱念子而舍身命。

善男子!护法菩萨亦应如是,宁舍身命,不说如来同于有为,当言如来同于无为。以说如来同于无为,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彼女人得生梵天。何以故?以护法故。云何护法?所谓说言如来同于无为。善男子!如是之人,虽不求解脱[7],解脱自至,如彼贫女不求梵天,梵天自至。

文殊师利!如人远行,中路疲极,寄止他舍,卧寐之中,其室忽然大火卒起,即时惊寤。寻自思维,我于今者定死不疑。具惭愧故,以衣缠身,即便命终,生忉利天[8]。从是已后,满八十返作大梵王[9],满百千世,生于人中为转轮王[10]。是人不复生三恶趣,展转常生安乐之处。以是缘故,文殊师利!若善男子,有惭愧者,不应观佛同于诸行。文殊师利!外道邪见[11]可说如来同于有为,持戒比丘不应如是于如来所生有为想。若言如来是有为者,即是妄语[12]。当知是人死入地狱,如人自处于己舍宅。

文殊师利!如来真实是无为法,不应复言是有为也。汝从今日于生死中应舍无智[13],求于正智[14],当知如来即是无为。若能如是观如来者,具足当得三十二相[15],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赞纯陀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已作长寿因缘,能知如来是常住法[16]、不变异法、无为之法。汝今如是善覆如来有为之相,如彼火人,为惭愧故以衣覆身,以是善心生忉利天,复为梵王、转轮圣王,不至恶趣,常受安乐。汝亦如是,善覆如来有为相故,于未来世必定当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17]、十八不共法[18]、无量寿命,不在生死,常受安乐,不久得成应、正遍知。

纯陀!如来次后自当广说,我之与汝俱亦当覆如来有为。有为、无为且共置之,汝可随时速施饭食。如是施者,诸施中最。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远行疲极,所须之物应当清净随时给与。如是速施,即是具足檀波罗蜜根本种子。纯陀!若有最后施佛及僧,若多若少,若足不足,宜速及时,如来正尔当般涅槃。

纯陀答言:文殊师利!汝今何故,贪为此食而言多少、足与不足,令我时施?文殊师利!如来昔日苦行六年,尚自支持,况于今日须臾间耶?文殊师利!汝今实谓如来正觉受斯食耶?然我定知如来身[19]者,即是法身,非为食身。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纯陀言。善哉纯陀!汝已成就微妙大智[20],善入甚深大乘经典[21]。

文殊师利语纯陀言:汝谓如来是无为者,如来之身即是长寿,若作是知,佛所悦可。

纯陀答言:如来非独悦可于我,亦复悦可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言:如来于汝及以于我、一切众生皆悉悦可?

纯陀答言:汝不应言如来悦可。夫悦可者则是倒想[22],若有倒想,则是生死,有生死者,即有为法。是故文殊,勿谓如来是有为也。若言如来是有为者,我与仁者俱行颠倒。

文殊师利!如来无有爱念之想。夫爱念者,如彼母牛爱念其子,虽复饥渴行求水草,若足不足,忽然还归。诸佛世尊无有是念,等视一切如罗睺罗。如是念者,即是诸佛智慧境界。

文殊师利!譬如国王调御驾驷[23],欲令驴车而及之者,无有是处。我与仁者亦复如是,欲尽如来微密深奥,亦无是处。

文殊师利!如金翅鸟[24]飞升虚空无量由旬[25],下观大海,悉见水性鱼、鳖、鼋、鼍、龟、龙之属,及见己影,如于明镜见诸色像。凡夫少智不能筹量如是所见。我与仁者亦复如是,不能筹量如来智慧。

文殊师利语纯陀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于此事非为不达,直欲试汝诸菩萨事。

注释

[1]度:渡。

[2]梵天:亦称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佛教中是色界之初禅天,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称梵天。

[3]愚痴:亦名“无明”“黑暗”等,即三毒之一的“痴”。意谓心性暗昧,没有通达事理之智慧。

[4]不可思议:谓事理深妙、稀奇,不可以用心思虑,不可以用言语议论。

[5]有为:亦名“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以生、住、异、灭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特指人的造作行为。

[6]无为:亦名“无为法”。指非因缘和合形成、无生灭变化之法。

[7]解脱: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得的自由自在。通常与“涅槃”“圆寂”的含义相通。

[8]忉利天:梵文音译,意译“三十三天”。为六欲天之一。谓在须弥山顶中央有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

[9]大梵王:色界初禅天之大梵天天王。

[10]转轮王:亦称“转轮圣王”“轮王”等。因手持轮宝而得名。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传说他即位时,自天感得轮宝,他转轮宝而降伏四方,故称转轮王。

[11]外道邪见:“外道”,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有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之说。“邪见”,指否认因果报应的见解。

[12]妄语:亦称虚诳语。十恶之一。以欺骗他人而作不真实之言语者。

[13]无智:“无知”。谓没有智慧,不能明达事理。

[14]正智:亦名“圣智”。即能正确了知一切法的义理。

[15]三十二相:亦称“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等。指佛陀生来具有的神异容貌,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一、足下安平立相;二、足下二轮相,脚心有轮宝的肉纹;三、长指相;四、足跟广平相;五、手足指缦网相,手足指间如蹼状;六、手足柔软相;七、足趺高满相;八、腨如鹿王相,股骨如鹿那样纤好;九、正立手摩膝相;一〇、阴藏相(阴部如马);一一、身广长等相;一二、毛上向相;一三、一孔一毛生相;一四、金色相;一五、丈光相,身光照四面各一丈远;一六、细薄皮相;一七、七处(两手、两足、两肩、脖颈)隆满相;一八、两腋下隆满相;一九、上身如狮子相;二〇、大直身相;二一、肩圆好相;二二、四十齿相;二三、齿齐相;二四、牙白相;二五、狮子颊相;二六、味中得上味相;二七、大舌相;二八、梵声相,声音清净深远;二九、真青眼相;三〇、牛眼睫相;三一、顶髻相;三二、眉间白毫相,平时蜷缩,伸开达一丈五,从这里放出的光叫毫光、眉间光。

[16]常住法:无生灭变化之法。

[17]八十种好:亦称“八十随形好”“八十微妙种好”等。指佛陀的容貌生来超越凡俗,有八十种特征。主要讲佛的头、面、鼻、口、眼、耳、手、足等长相奇特。如第一好,指甲狭长薄润,光洁明净,如花色赤铜;第三好,手足指头圆而细长柔软,不见骨节;第三十三好,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第三十六好,眼睛青白分明;第四十二好,耳轮阔大,成轮埵形;第八十好,手足及胸,皆有吉祥喜旋之相(即卍字)等。

[18]十八不共法:十八种仅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的法。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一〇、慧无灭;一一、解脱无灭;一二、解脱知见无灭;一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一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一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一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19]如来身:因果圆满之佛身。

[20]大智:谓通达一切事理的广大智慧。亦即佛智。

[21]大乘经典:“大乘”,即“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印度形成的佛教派别。“乘”是乘载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其与小乘佛教的不同,主要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宣传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大乘佛教的经典,简称为大乘经典。

[22]倒想:颠倒之想。

[23]调御驾驷:“调御”,谓善于驾驭马车的人;“驾驷”,即驾驭着有四匹马拉的马车。

[24]金翅鸟:又名“妙翅鸟”,梵语音译“迦楼罗”。天龙八部众之一。两翅广大,住于须弥山下层,常取龙为食。因其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

[25]由旬: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以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为一“由旬”。

译文

再其次,文殊!譬如有一位贫穷女子,没有家庭可以救助她、爱护她,加上为病苦、饥渴所逼迫,沦为乞丐,寄居于他人之客舍,而生下一子,客舍的主人把她赶走。她生产不久,携抱了她的儿子想要到其他国家去,在途中遇到狂风暴雨,又寒又苦,并且为蚊、虻、蜂等毒虫所螫咬。经过恒河时,抱儿而渡,遭到汹涌的大水漂流而不肯把儿子放开,终于母子两人同被淹死。这样的女子,由于慈悲之念的功德,命终之后,生于梵天。

文殊师利!如果有善男子想要护持正法,就不该说如来和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相同或不同,应当惭愧自己的愚痴,没有慧眼,不知如来正法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不应该说如来是有为法或是无为法。若是具有正见者,应该说如来一定是无为法。为什么?因为如来能使众生生起善法,能使众生生起怜悯之心,犹如那贫穷女子在渡恒河时为爱念其子而牺牲身命一样。

善男子!护法菩萨也应该是这样,宁可牺牲自己的身命而不说如来相同于有为法,应当说相同于无为法。因为说如来相同于无为法之故,所以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那女子得生梵天一样。为什么?因为护持正法的缘故。什么叫护法?即所谓说如来相同于无为法。善男子!这样的人虽不求解脱,解脱自然而然会到来,就像那贫穷女子并不求生于梵天,最后自然而然会生于梵天一样。

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出门远行,途中因疲乏之极,就寄居于他人之舍,睡梦之中,其室忽遭大火,他马上惊醒。旋即自己考虑,我在今天定死无疑。因为非常惭愧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所以以衣服缠住自己的身体,就此命终,生于忉利天。从这以后,满八十世后,返做大梵王,满百千世,转生于人中为转轮王。此人不再生于三恶趣,辗转常生于安乐之处。因为这样的缘故,文殊师利!若善男子有惭愧之心,不应把佛看成是同于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文殊师利!外道邪见的人才会说如来同于有为法,持戒的比丘就不应该这样想:如来所说的法是有为法。如果说如来是有为的话,即是虚妄之语。当知此人死后会堕入地狱,就像有人住在自己的舍宅一样。

文殊师利!如来所说之法是真实的无为法,不应该再说是有为法。你从今日起,在生死流转中应抛弃无知,求于正智,应当知道,如来即是无为常住之法。如果能这样来看如来的话,因缘具足之后当得三十二相,并且很快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候,文殊师利法王子称赞纯陀说:好极了!好极了!善男子!你如今已种下未来长寿的因缘种子,能够知道如来是常住之法、不变异之法、无为之法。你如今是善于覆盖如来有为之相,犹如那遭火灾之人,因为惭愧,所以将衣服覆盖自己的身体,以此惭愧的善心得生忉利天,又转生为梵王、转轮圣王,已不会再堕入恶趣,常受安乐。你也是这样,因为善于覆盖如来有为之相,在未来世必定会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十八不共法、无量寿命,不在生死中流转,常受安乐,不久还得以成就应供、正遍知。

纯陀!这些道理,如来以后还要广说,我和你也都应当覆盖如来有为之相。有为、无为暂且一起放下,你可以随时迅速施给佛陀以饭食。这样的施食,是一切施食中最好的。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出门远行,疲乏极了,他们所需之物,你应当以清净之物随时给予他们。这样的迅速施食,就是圆满具足檀波罗蜜的根本种子。纯陀!如果有最后施食给予佛陀及僧人,无论是多是少,或足够或不足够,都应该迅速及时,因为如来正当要般涅槃。

纯陀回答说:文殊师利!你如今是为了什么,执着于世间之食物而说多少、足够与不足够,命我及时施食呢?文殊师利!如来昔日苦行六年,尚能自己支持,况且今日还只是一会儿的时间呢?文殊师利!你的意思是说如来成正觉后还会受此施食吗?然而据我所知,如来身,就是法身,并不是需靠食物的有为之身。

这时候,佛告诉文殊师利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就是纯陀所说的那样。好极了,纯陀!你已经是成就了微妙大智的人,善入甚深的大乘经典。

文殊师利对纯陀说:你说如来是无为者,如来之身就是长寿之身,若作这样的理解,也是佛所乐悦认可你的地方!

纯陀回答说:如来不是单独地乐悦认可于我,也还乐悦认可于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说:如来对你、对我、对一切众生都是乐悦认可的吗?

纯陀回答说:你不应该说如来乐悦认可。因为乐悦认可就是颠倒想,若有颠倒之想就是有生死,有生死就是有为法。因此文殊,千万不能说如来是有为法。如果说如来是有为法,我与你仁者都是有颠倒之想了。

文殊师利!如来是没有爱念之想的。所谓爱念,就像母牛爱念其子一样,虽然因为饥渴而去寻求水草,无论食饱与否,都会忽然想起其子而赶回到小牛身旁。诸佛世尊,就没有这样的爱念,同等看待一切众生,都像对待自己之子罗睺罗一样没有差别。像这样的平等慈念,就是一切诸佛的智慧境界。

文殊师利!譬如国王驾驭了驷马的车,要想使驴子所拉的车赶上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与你仁者也是这样,要想穷尽如来的微密深奥之法,也没有这样的事情。

文殊师利!如金翅鸟飞上高空无限之高,下观大海,水中鱼、鳖、鼋、鼍、龟、龙之类,一览无遗,也能看见自己的身影,犹如面对明镜见到一切色身之像。凡夫少智的人是不能了知有这样观看能力的。我与你仁者也是这样,不能了知如来的智慧。

文殊师利听了以后,对纯陀说:是的,是的,确实如你所说。我对于此事不是不懂,是故意试一试你对于一切菩萨之事的看法。

原典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出种种光,其光明照耀文殊身。文殊师利遇斯光已,即知是事,寻告纯陀:如来今者现是瑞相,不久必当入于涅槃,汝先所设最后供养,宜时奉献佛及大众。纯陀当知,如来放是种种光明,非无因缘。

纯陀闻已,情塞默然。

佛告纯陀:汝所奉施佛及大众,今正是时,如来正尔当般涅槃。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尔时,纯陀闻佛语已,举声啼哭,悲咽而言:苦哉!苦哉!世间空虚。复白大众:我等今者一切当共五体投地,同声劝佛莫般涅槃。

尔时,世尊复告纯陀:莫大啼哭,令心憔瘁。当观是身犹如芭蕉、热时之炎、水泡、幻化乾闼婆城[1]、坏器[2]、电光;亦如画水[3]、临死之囚、熟果[4]、段肉[5];如织经尽;如碓上下。当观诸行犹杂毒食,有为之法多诸过患。

于是纯陀复白佛言:如来不欲久住于世,我当云何而不啼泣?苦哉!苦哉!世间空虚。唯愿世尊,怜愍我等及诸众生,久住于世,勿般涅槃。

佛告纯陀:汝今不应发如是言,怜愍我故,久住于世。我以怜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欲入于涅槃。何以故?诸佛法尔,有为亦然。是故诸佛而说偈言:

有为之法,其性无常[6];

生已不住[7],寂灭为乐。

纯陀!汝今当观一切行杂诸法,无我[8]、无常、不住,此身多有无量过患,犹如水泡。是故汝今不应啼泣。

尔时,纯陀复白佛言:如是!如是!诚如尊教。虽知如来方便示现入于涅槃,而我不能不怀苦恼。覆自思维,复生庆悦。

佛赞纯陀:善哉!善哉!能知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纯陀!汝今当听,如娑罗娑鸟[9],春阳之月,皆共集彼阿耨达池[10]。诸佛亦尔,皆至是处。

纯陀!汝今不应思维诸佛长寿、短寿,一切诸法皆如幻相[11],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着。何以故?诸佛法尔。

纯陀!我今受汝所献供养,为欲令汝度于生死诸有流[12]故。若诸人、天于此最后供养我者,悉皆当得不动果报[13],常受安乐。何以故?我是众生良福田[14]故。汝若复欲为诸众生作福田者,速办所施,不宜久停。

尔时,纯陀为诸众生得度脱故,低头饮泪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我若堪任为福田时,则能了知如来涅槃及非涅槃。我等今者及诸声闻、缘觉,智慧犹如蚊蚁,实不能量如来涅槃及非涅槃。

尔时,纯陀及其眷属,愁忧啼泣,围绕如来,烧香散华,尽心敬奉。寻与文殊从座而去,供办食具。其去未久,是时此地六种震动[15],乃至梵世[16]亦复如是。地动有二:或有地动,或大地动。小动者名为地动,大动者名大地动;有小声者名曰地动,有大声者名大地动;独地动者名曰地动,山河、树木及大海水一切动者名大地动;一向动者名曰地动,周回旋转名大地动;动名地动,动时能令众生心动名大地动。菩萨初从兜率天[17]下阎浮提[18]时名大地动,从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法轮[19]及般涅槃名大地动。今日如来将入涅槃,是故此地如是大动。

时诸天、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20],闻是语已,身毛皆竖,同声哀泣,而说偈言:

稽首礼调御,我等今劝请;

违离于人仙[21],永无有救护。

今见佛涅槃,我等没苦海;

愁忧怀悲恼,犹如犊失母;

贫穷无救护,犹如困病人;

无医随自心,食所不应食。

众生烦恼病,常为诸见[22]害;

远离法医师[23],服食邪毒药[24];

是故佛世尊,不应见舍离。

如国无君主,人民皆饥饿;

我等亦如是,失荫及法味[25]。

今闻佛涅槃,我等心迷乱;

如彼大地动,迷失于诸方。

大仙入涅槃,佛日[26]坠于地;

法水[27]悉枯涸,我等定当死。

如来般涅槃,众生极苦恼;

譬如长者子,新丧于父母。

如来入涅槃,如其不还者;

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

如来入涅槃,乃至诸畜生;

一切皆愁怖,苦恼焦其心。

我等于今日,云何不愁恼?

如来见放舍,犹如弃涕唾。

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

既能还自照,亦灭一切暗。

如来神通光[28],能除我苦恼;

处[29]在大众中,譬如须弥山。

注释

[1]乾闼婆城:亦名“寻香城”“蜃气楼”。“乾闼婆”,佛经中称之为乐神,能幻作楼阁,以使人观。而出现于空中的海市蜃楼,亦称作乾闼婆城,比喻事物的幻有无实。

[2]坏器:用泥土制成的器物,比喻事物之容易败坏。

[3]画水:画在纸上的水,比喻事物之虚无,没有结果。

[4]熟果:成熟了的果子,马上要从树上掉下来,比喻时间的短暂。

[5]段肉:分段之肉,比喻事物已起变化。

[6]无常:指世间一切之法,都是生灭变化、刹那不停的。

[7]不住:指一切诸法,都是随缘而起,无所住着,故称不住。

[8]无我:谓因缘所生之法,没有常一主宰的我体,即指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有“人无我”“法无我”二类。

[9]娑罗娑鸟:又称“共行鸟”“白鹤”。形状如鸳鸯,较大,其声清雅,极为珍贵。

[10]阿耨达池:佛教中说在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以金银、琉璃等宝物装饰其岸。意思是极为稀有之池。

[11]幻相:虚幻而无实体之相。

[12]生死诸有流:“生死流”。谓生死诸有,宛如河海,能使人漂流。

[13]果报:众生的行为所感受的吉凶结果,谓之果报。

[14]福田:谓供养诸佛、菩萨,能受种种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地,有秋收之利一样,名为福田。

[15]六种震动:大地的六种震动。佛经中说有三种之六动:一、从时间上说的六动,即佛入胎时、出胎时、成道时、转法轮时、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入涅槃时;二、从方位上说的动,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从形相上说的动,即极动、极涌、极震、极击、极吼、极爆。

[16]梵世:“梵世界”。色界诸天,为离淫欲之梵天所住,故名梵世。

[17]兜率天:六欲天之一。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此天一昼夜,相当人间四百年。居此天者,彻体光明,能照耀世界。其外院是六欲天之一部分,内院是弥勒所居的净土。

[18]阎浮提:亦称赡部洲。佛教称在须弥山之南方,实即我们居住的世界。

[19]法轮:对于佛法的一种比喻说法,因佛法能摧破众生烦恼和邪恶,犹如转轮王转动轮宝能摧破山岳岩石一样。又比喻佛所说法,如车轮旋转不停。后来佛说法即称之为转法轮。

[20]天、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此即“八部众”(亦称“天龙八部”)中除“夜叉”加上人与非人。实际上天龙八部总称为“非人”。

[21]人仙:佛之德号,意谓佛是人中之仙。

[22]诸见:包括“断见”“常见”等一切邪见。

[23]法医师:比喻以佛法医治众生烦恼等苦的人。

[24]邪毒药:邪药和毒药。

[25]法味:妙法的滋味。谓咀嚼妙法就能心生快乐,故称之为法味。

[26]佛日:谓佛能破除众生之痴暗,犹如日光能除黑暗一样,故称为佛日。

[27]法水:谓妙法能洗去烦恼之尘垢,犹如水能洗物一样,故称为法水。

[28]神通光:谓佛陀以神通力放出的大光明。

[29]处:原作“虚”,今依《频伽藏》本改。

译文

这时候,佛世尊从脸上散发出种种光来,其光明照耀着文殊师利的全身。文殊师利遇到这光明后即知晓此事,接着就告诉纯陀:如来今天现出此光明瑞相,乃表示不久必当入于涅槃,你以前所准备的最后供养,应及时奉献给佛和大众。纯陀你应当知道,如来放出这种种光明,不是没有原因的。

纯陀听了以后,默然无声,悲痛之极。

佛就告诉纯陀说:你所奉献给佛及大众的供养,现在正是时候,如来正是在这时候要般涅槃。佛陀再三叮嘱。

这时,纯陀听佛说完此话后,随即放声大哭,同时悲痛地呜咽着说:苦极了!苦极了!世间变成空无一物了。又对大众说:我们大家今天应当一起五体投地,齐口同声劝佛不要般涅槃。

这时世尊又告诉纯陀说:不要大声啼哭,致使身心憔悴困苦。应当这样观想:此色身犹如芭蕉树、炎热的时候发出的阳焰、水中的泡沫、幻化出来的乾闼婆城、坏器、电光;又如画出来的水、临死之囚犯、熟透了的果子、分段之肉;又如织布时所用经线已穷尽;又如舂谷时所用的碓一上一下。应当这样观想:一切诸行皆如种种毒食,有为之法都有种种过患。

于是纯陀又对佛说:如来不想长久住世,我怎么能不啼哭?痛苦极了!痛苦极了!世间变成了空无一物。只愿世尊能怜悯我们及一切众生,长久住于此世,不要般涅槃。

佛告诉纯陀说:你不应该这样说,为了怜悯众生,所以应该久住于世间。我正是因为哀悯你们以及一切众生,所以如今要入于涅槃。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本然如此,有为法也是这样。因此一切诸佛作偈颂说:

一切有为法,其本性都是无常的;

生起以后不能永住,所以应该以寂灭为乐。

佛又告诉纯陀:你现在应当这样观想:一切诸法都是无我、无常、永不停留的,我们这个色身也都有无数的过患,犹如水泡一样不实。因此你不应该啼哭。

这时候纯陀又对佛说:是的!是的!诚如你所教导的那样。我虽然明明知道如来是方便示现而入于涅槃,但我却不能不怀有苦恼。不过现在反复思考,复生喜悦。

于是,佛就称赞纯陀:好极了!好极了!你能够知道如来是应众生机缘而方便示现入于涅槃。纯陀!你如今应该听我说,好像娑罗娑鸟,在阳春季节,都一起集合来到阿耨达池。一切诸佛也是这样,都要回到不生不灭的地方。

纯陀!你如今不应思考诸佛是长寿或短寿,要知道一切诸法皆如幻象,如来在这些幻象中以方便之力而无所染着。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都是法尔如此的。

纯陀!我如今接受你所奉献的供养,为的是想使你度脱生死流转诸法。举凡一切人、天在这里最后供养我的,都应当得到毫不动摇的果报,常受一切安乐。为什么?因为我是众生最好的福田。你如果也要为一切众生做福田的话,必须迅速办好你所施之物,不宜长久停留。

这时候,纯陀为了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度,便低头哭泣着对佛说:好极了!世尊!我如果能为众生做福田时,就能够了解如来的涅槃与非涅槃的含义。我们今天和一切声闻、缘觉的智慧,犹如蚊虫、蚂蚁一样,实在是不能衡量如来的涅槃与非涅槃的含义。

这时,纯陀及其眷属,都忧愁啼哭地围绕着如来,烧香、散花,尽心尽意地供奉如来,不久即与文殊菩萨离座而去。纯陀离开后,准备供办食具,此时大地六种震动,其震动的范围乃至色界诸天。地动有二种:一称地动,一称大地动。小动就名为地动,大动则名为大地动。也有的说法是声音小的名叫地动,声音大的名为大地动;单独地动的名叫地动,山河、树木及大海水一起动的名为大地动;朝着同一个方向动的叫地动,周回旋转而动的名为大地动;动名为地动,动的时候能使一切众生心动名为大地动。菩萨初从兜率天下降到阎浮提时名为大地动,菩萨从出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及般涅槃也都称为大地动。如今如来将入涅槃,因而此地有这样的大地动。

此时一切天、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听了这些话以后,身上毫毛皆竖了起来,同声哀哭,而作偈颂说:

至诚顶礼世尊,我们如今向您殷勤劝请;

若我们远离了您,便永远不再有人来救护我们。

如今看见佛入涅槃,我们就要淹没于苦海之中;

怀着忧愁、悲痛和烦恼,犹如小牛失去了母牛;

贫穷时无人救护,犹如困苦中的病人;

没有了医生,随顺着自己的心意,所服的药都是不应该吃的。

众生烦恼之病,常常为一切邪见所危害;

远离了佛这样的医师,服食的都是邪毒之药;

因此佛世尊,您不应该舍离我们。

又如国家没有了君王,人民皆要遭受饥饿;

我们也是这样,失去了荫庇及妙法之滋味。

如今听见佛要涅槃,我们的心就生起迷乱;

像那大地震动一样,迷失了一切方向。

佛世尊入于涅槃,佛日下坠于地;

妙法之水都干枯了,我们必定会死去。

如来般涅槃了,众生极为苦恼;

譬如长者之子,丧失了父母。

如来入涅槃了,如果不再转生;

我们及众生,全都没有了救护之人。

如来入涅槃了,所有的人乃至畜生;

都将十分忧愁、恐怖,苦恼燃焦了他们的心。

我们在今天,怎么能不忧愁、苦恼?

如来现在离开我们了,我们就好像被弃舍的眼泪和唾沫。

譬如太阳初升起,其光明非常耀目和炎热;

不仅能照耀自身,更能灭除世间一切的黑暗。

如来的神通之光,能驱除我心中的一切苦恼;

它在大众之中,犹如须弥山那样之高。

原典

世尊!譬如国王生育诸子,形貌端正,心常爱念,先教伎艺,悉令通利,然后将付魁脍[1]令杀。世尊!我等今日为法王子,蒙佛教诲,以具正见[2],愿莫放舍。如其放舍,则同王子。唯愿久住,不入涅槃。

世尊!譬如有人善学诸论,复于此论而生怖畏。如来亦尔,通达诸法,而于诸法复生怖畏。若使如来久住于世,说甘露味[3],充足一切,如是众生则不复畏堕于地狱。世尊!譬如有人初学作务,为官所收,闭之囹圄,有人问之:汝受何事?答曰:我今受大忧苦。若其得脱,则得安乐。世尊亦尔,为我等故,修诸苦行[4]。我等今者犹未得免生死苦恼,云何如来得受安乐?

世尊!譬如医王,善解方药,偏以秘方教授其子,不教其余外受学者。如来亦尔,独以甚深秘密之藏[5]偏教文殊,遗弃我等,不见顾愍。如来于法应无悭吝[6]。如彼医王偏教其子,不教外来诸受学者。彼医所以不能普教,情存胜负,故有秘惜[7]。如来之心终无胜负,何故如是不见教诲?唯愿久住,莫般涅槃。

世尊!譬如老少病苦之人,离于善径,行于险路,路险涩难,多受苦恼。更有异人见之怜愍,即便示以平坦好道。世尊!我亦如是。所谓少者,喻未增长法身之人;老者,喻重烦恼;病者,喻未脱生死;险路者,喻二十五有[8]。唯愿如来示导我等甘露正道,久住于世,勿入涅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比丘!莫如凡夫、诸天人等愁忧啼哭,当勤精进[9]系心正念[10]。时诸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止不啼哭,犹如有人殡丧子已止不啼哭。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是偈言:

汝等当开意[11],不应大愁苦;

诸佛法皆尔,是故当默然。

乐不放逸行[12],守心正忆念[13];

远离诸非法,慰意受欢乐。

复次,比丘!若有疑念,今皆当问。若空不空[14],若常无常[15],若苦不苦[16],若依非依[17],若去不去[18],若归非归[19],若恒非恒[20],若断若常[21],若众生非众生[22],若有若无[23],若实不实[24],若真不真[25],若灭不灭[26],若密不密[27],若二不二[28],如是等种种法中有所疑者,今应谘问,我当随顺[29]为汝断之。亦当为汝先说甘露,然后乃当入于涅槃。

诸比丘!佛出世难,人身难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难,能忍难忍[30]是亦复难,成就禁戒[31],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是事亦难,如求金沙、优昙钵华[32]。

汝诸比丘!离于八难[33]得人身难,汝等遇我不应空过。我于往昔种种苦行,今得如是无上方便[34]。为汝等故,无量劫中舍身、手、足、头、目、髓、脑。是故汝等不应放逸。

汝等比丘!云何庄严[35]正法宝城[36]?具足种种功德、珍宝、戒定智慧[37],以为墙、堑、埤堄[38]。汝今遇是佛法宝城,不应取此虚伪之物。譬如商主遇真宝城,及诸瓦砾而便还家。汝亦如是,值遇宝城取虚伪物。

汝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虽得出家,于此大乘不生贪慕。

汝诸比丘!身虽得服袈裟染衣[39],其心犹未得染大乘清净之法[40]。

汝诸比丘!虽行乞食经历多处,初未曾乞大乘法食[41]。

汝诸比丘!虽除须发,未为正法除诸结使[42]。

汝诸比丘!今当真实教敕汝等,我今现在大众和合[43],如来法性真实不倒。是故汝等应当精进摄心[44],勇猛摧诸结使。十力慧日[45]既灭没已,汝等当为无明所覆。

诸比丘!譬如大地诸山药草为众生用,我法亦尔,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为众生种种烦恼病之良药。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46],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47],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48],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49]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50]亦非涅槃,三法各异[51]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注释

[1]魁脍:意为专门切细肉的大厨师。

[2]正见:八正道之一,即远离一切邪倒之正观。

[3]甘露味:比喻佛法玄妙,咀嚼时有甘露味。

[4]苦行:指艰难困苦的修行。如实行自制,拒绝一切物质上的享受,忍受环境的压迫等。

[5]秘密之藏:“秘密藏”。此法甚深奥秘,不是凡夫所能了知,只有佛陀才能理解。又如来对此法,苟非其人,秘而不宣,故称秘密之藏。

[6]悭吝:谓对财与法深为耽着,不肯施舍于人之心。

[7]秘惜:谓对事物秘密而不外露,珍惜而不肯教人。

[8]二十五有:谓三界共有二十五种有(果报)。其中欲界有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有,即四禅天、初禅中之大梵天、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无色界有四有,即四空处。

[9]勤精进:“勤”,亦译为“精进”,此处双举,是一个意思。为小乘有部七十五法之一,亦是大乘百法之一。作为“六度”之一,亦称“精进波罗蜜”。指修行者按佛教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地努力。

[10]正念:八正道(八圣道)之一。谓远离一切邪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最后趋向涅槃解脱的一种真实思念。

[11]开意:开心、适意的意思。

[12]不放逸行:努力一心修持诸善法,制伏贪、嗔、痴等诸烦恼的行为。

[13]守心正忆念:“守心”,即守护自心;“正忆念”,即端正忆念。

[14]若空不空:“空”,谓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不空”,诸法虽空,但不是虚无,因缘幻化名为假有,故谓之“不空”。此句指空与不空的含义。

[15]若常无常:“常”,指涅槃之法,常住不变;“无常”,指世间一切法生灭变化无常。此句讲常与无常的关系。

[16]若苦不苦:“苦”,谓烦恼逼迫身心。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有四苦、八苦等。“不苦”,即“乐”,谓身心适悦。此句讲苦与乐的关系。

[17]若依非依:“依”,指事物的依止或依凭,如佛、法、僧三宝为修行者所依凭;“非依”,指不是事物的依止或依凭,如外道不是修行者的依凭。此句讲依与非依的关系。

[18]若去不去:“去”,谓正行出离;“不去”,谓邪行沉没。此句讲去与不去的关系。

[19]若归非归:“归”,即归趣,谓小乘趣向大乘;“非归”,即无所归趣,谓大乘无所归趣。此句讲归与非归的关系。

[20]若恒非恒:“恒”,即事物恒常不变;“非恒”,即事物有生灭变化。此句讲恒与非恒的关系。

[21]若断若常:“断”,即断灭,指生死有终断;“常”,即非断灭,谓涅槃是常。此句讲断与常的关系。

[22]若众生非众生:“众生”,指一切有情;“非众生”,指不属于众生一类,即佛。此句指众生与佛的关系。

[23]若有若无:“有”指一切存在,“无”指一切不存在。

[24]若实不实:“实”,谓真实,即涅槃、佛性等;“不实”,即不真实,谓生死流转之法、虚妄之法。此句讲真实与不真实的关系。

[25]若真不真:“真”与“不真”和前面所说的“实”与“不实”,基本上是同一含义,即涅槃之法是“真”,生死流转之法为“不真”。此句讲二者之间的关系。

[26]若灭不灭:“灭”,指四谛中的灭谛;“不灭”,谓四谛中的苦、集、道三谛。此句讲灭与不灭的关系。

[27]若密不密:秘密不秘密的意思。说法不一。有说小乘名“密”,因其覆盖真实;大乘名“不密”,因其显示真实。有说大乘深隐,故名为“密”;小乘粗显,故名“不密”。此句讲密与不密的关系。

[28]若二不二:“二”谓大乘、小乘;“不二”指一乘。此句讲二与不二的关系。

[29]随顺:意谓随从、顺应他人之意愿。

[30]能忍难忍:“忍”即“认可”。对于佛法能认可是难的,对于难以认可之法而加以认可,即谓之“能忍难忍”。

[31]禁戒:指佛所制定的戒律,以禁非戒恶者。有五戒、八戒、具足戒等。

[32]金沙、优昙钵华:“金沙”,即黄金之沙;“优昙钵华”,即优昙花。此二者都是十分难得的事物,比喻得阿罗汉果是很难的。

[33]八难:指见佛闻法有八难,即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北俱卢洲),五、长寿天处,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

[34]无上方便:“无上”,意谓所得大涅槃果超过二乘,无有再上之者;“方便”,意谓无碍善巧的方法。

[35]庄严:装饰。以美好之物装饰国土,或以功德装饰依身,都称之为庄严。

[36]宝城:谓充满珍宝之城郭。

[37]戒定智慧:学佛者修持的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38]墙、堑、埤堄:城墙、壕沟和女墙。

[39]袈裟染衣:“袈裟”,僧人所着法衣,因法衣用杂色布制成,从色而言,称为袈裟;“染衣”,亦为僧人所着法衣,以青、黑、木兰三种坏色染成,故称染衣,实即袈裟的别称。

[40]大乘清净之法:大乘佛教远离恶行、烦恼的清净之法。

[41]大乘法食:以法为食,谓之法食。此处是指未曾学习大乘法,所以说未曾乞大乘法食。

[42]结使:“结”和“使”的合称。二者均为烦恼的别名。烦恼系缚身心,结成苦果,称为“结”;烦恼随逐众生,驱使众生,称为“使”。

[43]和合:谓非常和谐地合在一起。

[44]摄心:谓将散乱之心摄归于一处。

[45]十力慧日:“十力”,谓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即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慧日”,即“佛日”,意谓佛智能照世间之盲冥、痴暗,故称为慧日。

[46]四部之众:四众佛弟子,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47]伊字三点:梵文伊字,其形状从三点而成,即谓之“伊字三点”。它不能纵、横,只能成三角。按《悉昙字记》所记,短伊字写作“”,别体字作“品”。依别体字写法,非常符合文中“摩醯首罗面上三目”的说法。

[48]摩醯首罗面上三目:“摩醯首罗”,即大自在天,为色界顶上之天神。他八臂三目骑白牛,故说他“面上三目”。

[49]解脱之法: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得自由自在的法。

[50]摩诃般若:涅槃三德之一。亦称大智慧,为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

[51]三法各异:“三法”,即前面所说的解脱法、如来身和摩诃般若。这三法是各不相同的。

译文

世尊!譬如国王生育了许多王子,形貌非常端正,国王心中非常爱念他们,先是教授他们各种技能,使他们都能通达熟悉,然后放弃他们,最后交付屠者,任他们宰杀剁割。世尊!我们今天已成为法王子,蒙佛教诲,得以具备正见,愿世尊不要舍弃我们。如果舍弃我们,就如同上面所讲的王子一样的下场。所以只愿世尊久住于世,不入涅槃。

世尊!譬如有人善于学习佛教一切经论,又对于此经论产生恐怖、畏惧的心理。如来也是这样,通达一切诸法,然而对于诸法又产生恐怖和畏惧之心。如果使如来久住于世,说甘露法,其味充满一切,像这样,众生就不会再怕堕入地狱。世尊!譬如有人初学劳作事务,后来,为官吏所捕,关在监牢之中,有人问他:你所遭受的是怎样的事?回答说:我如今遭受的是一大忧苦。如果能够得以摆脱这牢狱之苦,就能够得到安乐。世尊也是这样,为了救度我们所以修习一切苦行。我们今天还没有能免除生死之苦恼,怎么能说如来已经得受安乐呢?

世尊!譬如有大医王,善于通达方药,却只是以秘方教授他的儿子,而不教其余外来受学的人。如来也是这样,独以甚深的秘密佛藏教给文殊菩萨,而遗弃我们,不照顾、怜悯我们。如来对于佛法,应该毫不吝啬。难道像那大医王一样,只是教他的儿子,而不教外来的一切受学者?那位医师之所以不能普遍教导一切受学者,是因为情存优劣,所以有秘密爱惜自己儿子的事。如来之心是没有胜负、优劣的,为什么这样不肯教诲我们呢?所以愿佛永久住世,不要舍弃我们,而入涅槃。

世尊!譬如年老、幼小、病苦的人,离开了平坦大道,行走于险恶之路,由于道路险恶、崎岖,受了许多苦恼。更有不平凡的人,见之而起怜悯之心,即指示他以平坦大道。世尊!我也是这样。所谓幼小的人,是比喻尚未增长得法身之人;所谓年老的人,是比喻有粗重烦恼之人;所谓害病的人,是比喻尚未能度脱生死流转之苦之人;所谓险恶道路,则比喻二十五种有见的众生。唯愿如来能示导我们以甘露正道,长久住于世间,不要入于涅槃。

这时候,世尊告诉诸位比丘说:你们这些比丘,不要像凡夫和一切诸天人等一样,忧愁啼哭,应当努力精进,系心正念。其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听了佛的劝告,都不再啼哭,犹如有人殡葬死去的儿子后便不再啼哭那样。这时候,世尊为一切大众说了这样的偈颂:

你们应当心开意解,不应当有大愁苦;

一切佛法本来如此,所以应当静默思维。

欣乐一切不放逸之行,守护自心,端正忆念;

远离一切非法之事,快慰地领受欢乐。

佛又对比丘们说:你们如果有疑问,如今都应当提出来问。像空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与不苦、依与非依、去与不去、归与非归、恒与非恒、断与常、众生与非众生、有与无、实与不实、真与不真、灭与不灭、密与不密、二与不二,像在这些种种法中有所疑问的,如今都应当提出来咨询,我当随顺大众的心意,为你们断疑。我也应当为你们先说甘露之法,然后再入于涅槃。

各位比丘!能遇佛出世是很难的,能获人身也是非常难得的。遇到佛而能生起信仰之心,此事也难。遇难以认可的佛法而能够认可,是更难得的。能成就禁戒,具足而无缺损,获得阿罗汉果,此事也是很难得的,犹如求取金沙和优昙钵花一样。

各位比丘!离开八难而得人身是很难的,你们遇见了我就不应当空过。我在过去行种种苦行,如今得到这样的无上方便。为了你们,我在过去无量劫的时间里,施舍了身、手、足、头、眼、骨髓、大脑等。因此你们不应该放逸。

各位比丘!应怎样庄严此正法宝城?首先应该圆满具足种种功德、珍宝、戒定慧等,以戒、定、慧作为城墙、壕沟和女墙。如今你们遇见了佛法宝城,不应贪取此虚伪之物。譬如一个大商主,虽遇见了真正的宝城,却只取了一些瓦砾就赶回家了。你们也是这样,遇到了宝城却只取一些虚伪之物。

各位比丘!你们不可有卑下心,以小小成就便生起满足之念。你们现在虽已出家,但对于此大乘佛法却不生贪慕之心。

各位比丘!身虽披袈裟染衣,但心犹未浸染大乘的清净之法。

各位比丘!虽经历了许多地方进行乞食,但一开始就未曾乞得大乘法食。

各位比丘!你们虽已除去了须发,但还未为正法除去一切烦恼。

各位比丘!我如今当真实地教敕你们,我如今与大众和合共住,如来法性就会真实不颠倒。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进收摄自心,勇猛地摧破一切烦恼。如来十力慧日灭没以后,你们就要为无明所覆盖。

各位比丘!譬如大地诸山生长有草药,为众生所用,我说的佛法也是这样,也会生出许多妙善的甘露法味,而作为医治众生种种烦恼病之良药。我如今要使一切众生以及菩萨四部之众,全部都安住在证得大涅槃的秘密藏中,我也将安住其中,入于涅槃。

什么是秘密之藏?犹如古代西域文字中的“伊”(梵字)字三点,其三点如果并在一起就不成为一个“伊”()字,三点竖起来也不成伊字,一定要像摩醯首罗脸上三目,才能成为“伊”字三点。如果三点位置各别,也不能成为“伊”字三点。我也是这样,如解脱之法不是涅槃,如来之身也不是涅槃,摩诃般若也不是涅槃,教、行、证三法各异也不是涅槃。我如今安住在教、行、证三法,为了众生所以名为入涅槃,如世间所说的“伊”字。

原典

尔时,诸比丘闻佛世尊定当涅槃,皆悉忧愁,身毛为竖,涕泪盈目,稽首佛足,绕无量匝白佛言:世尊!快说无常、苦、空、无我[1]。世尊!譬如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2]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若有精勤修习之者,能除一切欲界欲爱[3],色、无色爱[4]、无明、憍慢及无常想。

世尊!如来若离无常想者,今则不应入于涅槃。若不离者,云何说言修无常想,离三界爱、无明、憍慢及无常想?

世尊!譬如农夫秋月之时深耕其地,能除秽草。是无常想亦复如是,能除一切欲界欲爱,色、无色爱、无明、憍慢及无常想。世尊!譬如耕田,秋耕为胜,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

世尊!譬如帝王知命将终,恩赦天下,狱囚系闭[5],悉令得脱,然后舍命。如来今者亦应如是,度诸众生,一切无知[6]、无明系闭,皆令解脱,然后乃入于般涅槃。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云何如来便欲放舍,入于涅槃?

世尊!譬如有人为鬼所持,遇良咒师[7],以咒力[8]故便得除差[9]。如来亦尔,为诸声闻除无明鬼[10],令得安住摩诃般若、解脱等法,如世伊字。

世尊!譬如香象[11]为人所缚,虽有良师不能禁制,顿绝羁锁[12],自恣而去。我未如是脱五十七烦恼[13]系缚,云何如来便欲放舍,入于涅槃?

世尊!如人病疟,值遇良医,所苦得除。我亦如是,多诸患苦邪命热病,虽遇如来,病未除愈,未得无上安隐常乐[14],云何如来便欲放舍,入于涅槃?

世尊!譬如醉人不自觉知,不识亲疏、母女、姊妹,迷荒淫乱,言语放逸,卧粪秽中。时有良医,与药令服,服已吐酒还自忆识[15],心怀惭愧,深自克责。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

世尊!我亦如是,往昔已来,轮转生死,情色所醉,贪嗜五欲[16],非母母想[17],非姊姊想[18],非女女想[19],于非众生生众生想[20],是故轮转受生死苦,如彼醉人卧粪秽中。如来今当施我法药[21],令我还吐烦恼恶酒,而我未得醒寤之心[22],云何如来便欲放舍,入于涅槃?

世尊!譬如有人叹芭蕉树以为坚实,无有是处。世尊!众生亦尔。若叹我、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23]是真实者,亦无是处。我当如是修无我想[24]。世尊!譬如浆滓,无所复用。是身亦尔,无我无主[25]。

世尊!如七叶华,无有香气。是身亦尔,无我无主。我等如是心常修习无我之想,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我所[26],汝诸比丘应当修习,如是修已则除我慢[27],离我慢已便入涅槃。世尊!譬如鸟迹,空中现者,无有是处。有能修习无我想者而有诸见,亦无是处。

尔时,世尊赞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善能修无我想。

时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但修无我想,亦更修习其余诸想,所谓苦想、无常想、无我想。世尊!譬如人醉,其心愐眩,见诸山河、石壁、草木、宫殿、屋舍、日、月、星辰,皆悉回转。世尊!若有不修苦、无常想、无我等想,如是之人,不名为圣,多诸放逸,流转生死。世尊!以是因缘,我等善修如是诸想。

注释

[1]无常、苦、空、无我:指“四法印”,即“无常”,谓世间一切诸法,生灭变化,刹那不停;“苦”,谓人生一切皆苦;“空”,谓一切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无我”,谓人、法等世间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

[2]无常想:谓世间一切都作无常之想。

[3]欲爱:欲界凡夫对于五欲的贪爱。

[4]色、无色爱:谓色界、无色界的贪爱。

[5]狱囚系闭:意谓监押囚犯的监狱都关闭了,没有了犯人。

[6]无知:谓其心昏暗,不能知照事物之理,即没有知识。

[7]咒师:以咒语驱鬼降妖的人,佛教称结诵印明做加持祈祷之法师为咒师。

[8]咒力:神咒之威力。

[9]除差:“除”谓驱除,“差”谓痊愈。即驱除掉。

[10]无明鬼:无明之鬼,意谓无明和魔鬼一样。

[11]香象:谓身出香风之象。

[12]顿绝羁锁:谓顿时挣脱了系缚它的锁。

[13]五十七烦恼:即五十七种烦恼。《大般涅槃经集解》卷六谓:五十七者,依上结名爱、慢、无明,横通五行,为十五也;竖通三界,合为四十五也。无常是见,四谛亦通三界,四谛十二,合五十七也。

[14]安隐常乐:身心安稳,怡然常乐,不为五浊八苦所危,不被风雨霜雪所动。

[15]还自忆识:谓清醒过来,恢复了记忆和意识。

[16]五欲:为追求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亦称财、色、饮食、名、睡眠五者为五欲。

[17]非母母想:谓对于本来不是母亲的人看成是母亲。

[18]非姊姊想:谓对于本来不是姐姐的人看成是姐姐。

[19]非女女想:谓对于本来不是女儿的人看成是女儿。

[20]非众生生众生想:谓对于本来不是众生的人看成是众生。

[21]法药:比喻妙法能医治众生之苦,故谓之法药。

[22]醒寤之心:觉醒之心。

[23]我、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十六知见(又称十六神我)中的十种,认为都是实有。“我”,于五蕴等法中计有我和我所之实;“人”,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为能修行之人,异于不能修行之人,又我生于人道,异于余道;“众生”,于五蕴等法中计有实在的众生;“寿”,于五蕴法中计有我受一期之报;“命”,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之命根连续不绝;“养育”,于五蕴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他人及我为父母所养育;“知”,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有五根能知五尘;“见”,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有眼根能见一切色相;“作者”,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而能做事;“受者”,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后身当受罪福之果报。

[24]无我想:一切法无我之想。意即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

[25]无我无主: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没有主宰一切的作用。

[26]无我、我所: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的一切事物。

[27]我慢:谓自高自大,傲慢无礼。

译文

这时候,各位比丘听到佛世尊一定要入涅槃,都十分忧愁,浑身毫毛皆竖,涕泪盈眶,稽首佛足,绕行无数匝而对佛说:世尊!快说无常、苦、空、无我四法。世尊!譬如一切众生的足迹中,以象的足迹为最胜最大一样。此无常想也是如此,在一切想中最为第一。如果能依之而精勤修习的人,就能灭除一切欲界的欲爱和色界、无色界的爱、无明、骄慢以及无常之想。

世尊!如来若是远离无常想的话,如今就不应当入于涅槃。如果说是不远离无常想的话,那为什么又说要修习无常想,远离三界的爱、无明、骄慢以及无常之想?

世尊!譬如农夫在秋天深耕其地能除杂草那样。此无常想也是如此,能除一切欲界的欲爱和色界、无色界的爱、无明、骄慢以及无常之想。世尊!譬如耕田以秋耕为最胜,犹如一切足迹中以象迹为最胜最大一样,在一切想中,以无常想为最胜。

世尊!譬如帝王自知其命将终,就恩赦天下的狱中囚犯,打开牢门,使他们全部解脱自由,然后再舍命。如来如今也应该这样,广度众生一切无知、无明的系缚,都使他们得到解脱,然后才入于般涅槃。反观我们如今都还没有得度,为什么如来就要舍弃我们入于涅槃呢?

世尊!譬如有人为恶鬼所劫持,遇到好的驱鬼咒师,以咒语的力量便将鬼驱除。如来也是这样,能为一切声闻驱除无明之鬼,使他们安住摩诃般若、解脱等法,如世间所说的“伊”字那样。

世尊!譬如香象为人所缚住,虽有良师,也禁制不住它,顿时挣脱了系缚它的锁,自己逃去。我们还没有做到摆脱五十七种烦恼的系缚,怎么如来便要舍弃我们而入于涅槃?

世尊!犹如有人患疟疾,巧遇良医,病苦得除。我们也是这样,有许多忧患、苦恼的邪命热病,虽然遇到了如来,但是病还没有痊愈,尚未得到无上的安乐,怎么如来便要舍弃我们而入于涅槃呢?

世尊!譬如一个喝醉了酒而失去知觉的人,不识亲疏,连自己的母亲、女儿、姐妹也不认识,因而迷荒淫乱,言语放荡,卧于粪秽之中而不自知。那时有良医给他服药,将酒吐出,清醒过来,恢复了记忆,心中自觉惭愧,深自责备。酒为不善之诸恶根本,如果能够戒绝,则能远离一切罪恶。

世尊!我们也是这样,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轮转于生死之间,为情色所醉,贪嗜五欲,把本来不是母亲的人看成是母亲,不是姐姐的人看成是姐姐,不是女儿的人看成是女儿,本来不是众生的人看成是众生,所以轮转于六道,受生死之苦,犹如那喝醉了酒的人卧于粪秽之中一样。如来现在应当施与我们法药,使我们吐出那烦恼的恶酒。而我们如今尚未得到清醒觉悟,怎么如来便要舍弃我们而入于涅槃呢?

世尊!譬如有人赞叹芭蕉树,以为非常坚实,这是没有道理的。世尊!众生也是这样。如果赞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等都是真实不虚的话,这也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这样来修习无我之想。世尊!譬如浆水的渣滓,已不可能再加使用。这色身也是这样,没有独立的自体,没有主宰。

世尊!譬如七叶花,没有香气。这色身也是这样,同样没有独立的自体,没有主宰。我们心中常常修习无我之想,就像佛所说的,一切诸法无我、我所,诸位比丘应当这样修习。像这样修习后,就能够除掉我慢,远离我慢后,便入涅槃。世尊!譬如鸟飞过后,其足迹显现在空中而能看见,是不可能的。如有人修习无我想,而还有一切邪见者,也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世尊称赞诸位比丘说:好极了!好极了!你们善能修习无我之想。

此时诸比丘就对佛说:世尊!我们不但修习无我想,而且还修习其他诸想,如苦想、无常想、无我想等。世尊!譬如有人醉酒,其心昏醉迷乱,所见到的一切山河、石壁、草木、宫殿、屋舍、日、月、星辰等,都在眼前回转不停。世尊!如果不修习苦想、无常想、无我等想,这样的人,就不能称之为圣人,因为此人有许多放荡,所以会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世尊!由于这许多原因,所以我们都修习苦、无常等种种之想,以求解脱。

原典

尔时,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达其义。何等为义?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未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

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高,流转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无我等想,是三种修无有实义。

我今当说胜三修法[1]: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2];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3],是人不知正修诸法。

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于不净中生于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

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4]、心倒[5]、见倒[6]。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

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7],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8],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离四倒者,则得了知常、乐、我、净。如来今者永无四倒,则已了知常、乐、我、净。若已了知常、乐、我、净,何故不住一劫半劫[9]教导我等,令离四倒,而见放舍,欲入涅槃?

如来若见顾念教敕[10],我当至心顶受[11]修习。如来若入于涅槃者,我等云何与是毒身[12]同共止住修于梵行?我等亦当随佛世尊入于涅槃。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13]。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为诸众生作依止处,摩诃迦叶亦复如是,当为汝等作依止处。譬如大王多所统领,若游巡时,悉以国事付嘱大臣。如来亦尔,所有正法亦以付嘱摩诃迦叶。

汝等当知,先所修习无常、苦想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14],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15],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

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想、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宝珠。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16]。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17]相貌,悉是颠倒。欲得真实修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宝珠,所谓我想,常、乐、净想。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诸法无我,汝当修学。修学是已,则离我想,离我想者,则离憍慢,离憍慢者,得入涅槃。是义云何?

注释

[1]胜三修法:“胜”谓胜义,即胜过世间世俗见解的深妙义理;“三修法”,此处指修常、乐、我三法。

[2]颠倒法:对于一切事理的颠倒看法,如把苦看作是乐,把乐看作是苦等。

[3]四颠倒法:有两种。一、凡夫之四颠倒法:常颠倒,对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者;乐颠倒,对于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我颠倒,对于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者;净颠倒,对于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二、二乘之四颠倒:无常颠倒,对于涅槃之常而计为无常;无乐颠倒,对于涅槃之乐而计为无乐;无我颠倒,对于涅槃之我而计为无我;无净颠倒,对于涅槃之净而计为无净。

[4]想颠倒:三颠倒之一,即对于六尘之境而认为是不合道理的。

[5]心倒:三颠倒之一,即以妄心、邪识了知事物。

[6]见倒:三颠倒之一,即对于一切事理的虚幻而认为是实有。

[7]缘觉:意为不从他闻,自己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觉悟者。

[8]一切外道:泛指释迦在世时的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等。

[9]一劫半劫:“劫”,为“劫波”之略。佛教中的时间概念,意为极久远的时节。一般分为大劫、中劫、小劫。谓世上人的寿命有增有减,每一增(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及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各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包括二十中劫,即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劫半劫”,形容时间极长。

[10]教敕:师父对弟子教导、告诫。

[11]至心顶受:至心,谓至诚之心;顶受,谓五体投地,以头顶礼尊者之足,表示信受。

[12]毒身:恶毒之身。

[13]摩诃迦叶:大迦叶,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因他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被称为“头陀行第一”。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14]琉璃宝:七宝之一。为青色之宝石,莹澈有光。

[15]智人:有智慧的聪明人。

[16]常、乐、净想: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之想。

[17]四法:指无常、苦、空、无我四法印。

译文

这时候,佛陀告诉各位比丘说:仔细地听!仔细地听!你们前面所引醉人的比喻,但知文字,尚未通达其意义。什么是其真实意义呢?如那个喝醉了酒的人,看见天上的日、月,实际上不是在回转不停,而他却起一种回转不停的想法。众生也是这样,都被一切烦恼无明所覆盖,而生起颠倒之心,把我看成是无我,常看成是无常,净看成是不净,乐看成是苦,以为这都是因为被烦恼所覆盖而造成。因此,他们虽生起这些想法,但却不能通达其意义。就像那醉人一样,对于不是回转不停的事物,生起一种回转不停的想法。

“我”的含义就是佛;“常”的含义就是法身;“乐”的含义就是涅槃;“净”的含义就是法。你们这些比丘,怎么能说有我想的人,就会生起自高自大的烦恼,从而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你们如果说,我亦修习无常、苦、无我等想,殊不知这三种修习,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我如今为你们说胜义的三种修习法:把苦看成乐,乐看成苦,是颠倒法;把无常看成常,常看成无常,是颠倒法;把无我看成我,我看成无我,是颠倒法;把不净看成净,净看成不净,是颠倒法。有这四颠倒法,是因为这些人不知道正修一切诸法。

诸位比丘!你们在苦法中生起乐想,在无常法中生起常想,在无我法中生起我想,在不净法中生起净想。要知道,世间有常、乐、我、净,出世间也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讲常、乐、我、净是只有文字的表面,没有深刻的含义;出世间法讲常、乐、我、净是既有文字的表面,也有深刻的含义。

为什么?因为世间之法有四颠倒,但不知道其含义。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有想颠倒、心颠倒和见颠倒。有此三种颠倒,所以世间之人,于乐中见苦,常中见无常,我中见无我,净中见不净,这就叫作颠倒。因为这样理解颠倒,所以世间法只是知道文字的表面而不知其深刻的含义。

什么是其真实含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是为声闻、缘觉,常者是为如来法身;苦者是为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是有为法,净者即是诸佛、菩萨所有的一切正法,这就叫作不颠倒。因为不颠倒,所以说为既知表面文字,也知深刻含义。如果想要远离四颠倒的话,应该了解这样的常、乐、我、净。

此时各位比丘对佛说:世尊!听了如来所说远离四颠倒的话,得以了解常、乐、我、净的含义。如来现在永无四颠倒,就是已经了解了常、乐、我、净的含义。如果已经了解了常、乐、我、净的含义,为什么佛陀不住一劫半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导我们,使我们远离四颠倒,而要舍弃我们,入般涅槃?

如来如果能顾念我们,对我们进行教诲、敕示,我们当以至诚的心顶礼拜受而修习。如来如果入般涅槃了,我们怎么能与此恶毒之身共同去修习梵行?因此我们也应当追随佛世尊而入于涅槃。

这时候,佛又告诉各位比丘说:你们不应该说这样的话。因为我现在已把所有的无上正法全部都付嘱给摩诃迦叶了。摩诃迦叶将成为你们最大的依靠。好像如来为一切众生做依靠一样,摩诃迦叶也是这样,将为你们做依靠。譬如有国王统领一切,如果在出外巡游时,就将全部国事付嘱给大臣。如来也是这样,所有无上正法也都付嘱给摩诃迦叶。

你们应该知道,先前所修习的无常想、苦想等,不是真实的,譬如春天,有人在大池塘中洗澡、乘船游戏,但一不留心,把琉璃宝失落在深水中。此时众人都跳进水中寻觅此宝,大家找到了一些瓦石、草木、沙砾等,都自以为得到了琉璃宝珠,而欢喜雀跃,拿出水一看,乃知并不是真的宝珠。此时宝珠还在水中。由于宝珠有净水之力,不久池水皆净化澄清,于是大家看到宝珠仍在水中,犹如仰观天空中的月亮一样明显。此时在众人中有一位智慧很高的人,以巧妙的方法,徐徐入水就得着了宝珠。

诸位比丘!不应该这样来修习无常、苦、无我想和不净想等,以为是实有的,这好像是众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当作宝珠一样。你们应当善于学习巧妙的方法,随时随地常常修习我想、常想、乐想、净想。还应当知道,你们以前修习的无我、无常、苦、不净四法的相貌,都是颠倒。要想真实修习诸想,就要像那具有很高智慧的人,以巧妙的方法从水中取出宝珠那样,这就是所谓我想、常想、乐想、净想。

这时候,比丘们就对佛说:世尊!如佛前面所说诸法无我,你们应当修学。修学以后就能远离我想,远离了我想就能远离妄自尊大,远离妄自尊大,就可以入般涅槃。这样理解,对不对?

原典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善能谘问是义,为自断疑。譬如国王暗钝少智,有一医师性复顽嚣,而王不别,厚赐俸禄。疗治众病,纯以乳药,亦复不知病起根源。虽知乳药,复不善解,或有风病、冷病、热病,一切诸病,悉教服乳。是王不别是医知乳好丑、善恶。

复有明医晓八种术[1],善疗众病,知诸方药,从远方来。是时旧医不知谘受,反生贡高轻慢之心。彼时明医即便依附,请以为师,谘受医方秘奥之法。语旧医言:我今请仁以为师范,唯愿为我宣畅解说。

旧医答言:卿今若能为我给使四十八年,然后乃当教汝医法。时彼明医即受其教,我当如是,我当如是,随我所能,当给走使。

是时旧医即将客医共入见王,是时客医即为王说种种医方及余伎艺。大王当知,应善分别此法如是可以治国,此法如是可以疗病。

尔时,国王闻是语已,方知旧医痴无智,即便驱逐令出国界,然后倍复恭敬客医。

是时客医作是念言:欲教王者,今正是时。即语王言:大王!于我实爱念者,当求一愿。

王即答言:从此右臂及余身分,随意所求,一切相与。

彼客医言:王虽许我一切身分,然我不敢多有所求。今所求者,愿王宣令一切国内,从今已往,不得复服旧医乳药。所以者何?是药毒害,多伤损故。若故服者,当斩其首。断乳药已,终更无有横死之人,常处安乐,故求是愿。

时王答言:汝之所求,盖不足言。寻为宣令一切国内,有病之人,皆悉不听以乳为药,若为药者,当斩其首。尔时客医以种种味和合众药,谓辛、苦、咸、甜、醋等味,以疗众病,无不得差。

其后不久,王复得病,即命是医:我今病重,困苦欲死,当云何治?

医占王病,应用乳药。寻白王言:如王所患应当服乳,我于先时所断乳药,是大妄语[2],今若服者,最能除病,王今患热,正应服乳。

时王语医:汝今狂耶?为热病乎?而言服乳能除此病。汝先言毒,今云何服?欲欺我耶?先医所赞,汝言是毒,令我驱遣,今复言好,最能除病。如汝所言,我本旧医定为胜汝。

是时客医复语王言:王今不应作如是语,如虫食木有成字者,此虫不知是字非字。智人见之终不唱言,是虫解字,亦不惊怪。大王当知,旧医亦尔,不别诸病,悉与乳药,如彼虫道偶成于字。是先旧医不解乳药好丑、善恶。

时王问言:云何不解?

客医答王:是乳药者,亦是毒害,亦是甘露。云何是乳复名甘露?若是牸牛不食酒糟、滑草、麦;其犊调善,放牧之处,不在高原,亦不下湿;饮以清流,不令驰走;不与特牛同共一群,饮喂调适,行住得所。如是乳者,能除诸病,是则名为甘露妙药。除是乳已,其余一切皆名毒害。

尔时,大王闻是语已,赞言:大医!善哉!善哉!我从今日始知乳药善恶、好丑。即便服之,病得除愈。寻时宣令一切国内,从今已往当服乳药。

国人闻之,皆生嗔恨,咸相谓言:大王!今者为鬼所持,为狂颠耶,而诳我等复令服乳?一切人民皆怀嗔恨,悉集王所。

王言:汝等不应于我而生嗔恨。而此乳药服与不服,悉是医教,非是我咎。

尔时,大王及诸人民,踊跃欢喜,倍共恭敬供养是医。一切病者皆服乳药,病悉除愈。

汝等比丘,当知如来、应[3]、正遍知、明行足[4]、善逝[5]、世间解[6]、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7]、佛世尊,亦复如是,为大医王出现于世,降伏一切外道[8]邪医,诸王众中唱如是言:我为医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

比丘当知,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是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凡夫、愚人所计我者,或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尘[9]。如来说我,悉不如是,是故说言:诸法无我,实非无我。

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如彼大医善解乳药。如来亦尔,为众生故,说诸法中真实有我。汝等四众,应当如是修习是法。

注释

[1]八种术:八种医术:一、知病体;二、知病因;三、知病象;四、知病处,或在五脏,或在关节;五、知病时;六、知药,识其药的体性;七、知治,即知道何种药能治何种病;八、知禁,即知道服何种药须忌何种食。

[2]大妄语:“妄语”,即诳言。十恶之一。谓以欺人之意作不实之言。“大妄语”,即大诳言。一般是指“未得道而自称得道,未证果而自称证果”。

[3]应:应供,佛十号之一。谓佛应受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

[4]明行足:佛十号之一。“明”,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意为“脚足”,指戒、定、慧。佛依戒、定、慧之脚足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

[5]善逝:佛十号之一。谓佛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故名善逝。

[6]世间解:佛十号之一。谓佛能解世间之一切有情、非情等事,故名世间解。

[7]天人师:佛十号之一。谓佛是人及天之导师,能教示他们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故名天人师。

[8]外道: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

[9]微尘:色体之极小者称为“极微”,七倍极微,即称为“微尘”。

译文

佛告诉各位比丘说:好极了!好极了!你们现在能够咨问这些道理,以断灭自己的疑惑。譬如有位国王,愚昧无知。有一位医生生性顽固愚蠢,然而国王分辨不清,仍然厚赐俸禄给他。该医生治疗各种疾病,都用一种乳药,也不了解病起的根源。同时虽知有乳药也不善于理解其用法,无论是风病、冷病、热病,一切诸病都教他们服用乳药。国王也分辨不清此医生能不能知道乳药的好丑、善恶。

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医生,通晓八种医术,善于治疗各种疾病,知晓一切方药,从远方来。此时旧医不知向他咨询,反而生起自高自大、骄傲自满之心。那时聪明医生即依附于旧医,拜其为师,向他咨受医方秘奥之法。对旧医说:我今拜你为师,请你为我广为解说医理。

旧医回答说:你现在如果能做我的仆役四十八年,然后我当教你医法。此时聪明医生即接受他的教导,说:我应当如此,我应当如此,尽我所能,为你当仆役。

这时候,旧医即带客医一起去见国王,于是客医就为国王说种种医方以及其他的技艺。客医说:大王应当知道,应该善于分析研究,此法这样可以治国,此法这样可以治病。

这时,国王听了以后,方知旧医愚昧无知,即便将他驱逐出国境,然后对客医倍加恭敬。

此时客医心想:要教导国王,现在正是时候了。于是就对国王说:大王!您如果真的爱念我,请答应我一个愿望。

国王回答说:从此以后,我的右臂及其他身体各部分,随你所要求,一切都给你。

客医就说:国王虽然允许给我身体的一切部分,然我不敢有过多的要求。如今所要求的,就是希望国王宣令一切国内,从今以后,不得再服旧医的乳药。为什么?因为乳药有毒害,能损伤人的身体。如果仍旧服用者,当斩其首。这样断绝了乳药以后,就不会再有横死之人,人们会常处于安乐之中,因此我提出这一愿望。

其时国王回答说:你的要求实在是微不足道。接着就宣令一切国内,有病的人都不得以乳为药,如果将乳作为药的,当斩其首。这时客医以种种味调和众药,如辛、苦、咸、甜、醋等味,用以治疗各种疾病,没有一个不痊愈的。

其后不久,国王又得病,即命客医治疗,说:我今病重,痛苦得想死,应当怎样医治?

医生察看了国王的病,感到应该用乳药。接着就对王说:像国王所患的病,应当服用乳药,我以前所说要断绝乳药,是大妄语,今如服用,最能除病,国王今患热病,正应该服用乳药。

其时国王回答医生说:你今天是疯了呢,还是患上了热病?竟然说服用乳药才能治此病。你以前不是说乳药有毒,今天怎么反而叫我服用?这不是欺骗我吗?以前旧医称赞乳药,你却说是毒药,叫我把他驱逐出国境,今天又说乳药是好的,最能治病。像你所说,我原来的那位旧医,其医术一定胜过于你。

此时客医又对国王说:国王您今天不应该这样讲,如有昆虫食木,偶尔成为文字,此昆虫不知道这个文字是不是文字。而聪明人见后始终不发一言,对此昆虫所理解的文字,也不惊怪。国王应当知道,旧医也是这样,他不分别各种病,全部给予服用乳药,犹如那昆虫食木偶成文字一样。这是以前旧医不懂得乳药的好丑和善恶。

其时国王就发问说:怎样不懂得呢?

客医回答说:这种乳药,是毒害,也是甘露。为什么说这乳药也是甘露呢?因为这好比是母牛,不食酒糟、滑草、麦䴬;对其小牛善于调理,放牧之处不在高原,也不在低湿地方;饮水给以清流,不使它驰驱奔跑;不与公牛共处,饮水、喂食调匀、适宜,行住之处也非常妥帖。像这样的母牛所生出的乳,能除一切疾病,这就叫作甘露妙药。除了这种乳之外,其余一切乳皆名为毒害。

这时候,国王听了这些话后,称赞医生说:好极了!好极了!我从今天起,方才知道乳药的善恶、好丑。随即服用,疾病得以痊愈。接着又宣令一切国内人民,从今以后,应当服用乳药。

国内人们听了以后,皆起嗔恨之心,大家都说:大王!您今天为魔鬼所挟持了呢,还是疯狂了?为什么骗我们重新服用乳药?一切人民都怀着嗔恨之心,一起集合到王宫来。

国王对他们说:你们不应该对我生嗔恨之心。这个乳药是服用还是不服用,都是医生教我的,不是我的过错。

这时候,国王及其一切人民,都踊跃欢喜,倍加恭敬供养此医生。一切患有疾病的人服用乳药后,疾病都痊愈了。

你们这些比丘!应当知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是这样,作为大医王出现于世间。为降伏一切外道邪医,在国王及一切大众中说:我为医王。欲降伏外道,故这样说: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

各位比丘应当知道,一切外道所说的我,犹如昆虫食木,偶然成为文字,因此,如来在佛法中说是无我,是为了调伏众生的缘故。因为知道诸比丘受法的时机,所以说是无我。当其他因缘具足时,也说有我。犹如那良医,善于知道该乳既是药又不是药,不像凡夫那样执着为我。凡夫、愚人所执之我,或者说是大得如大拇指,或者说是小得如芥菜籽,或者说是小得如微尘。如来说的我,都不是这样,所以他说:一切法无我,实际上并不是无我。

究竟什么是我呢?如果法是实的、是真的、是常的、是主宰、是依他起性、是不变易的,这就名为我,犹如那医生善于理解乳药一样。如来也是这样,为了众生,所以说诸法中真实有我。你们四众弟子应该这样修习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