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善男子!如来复有随自意语[1]。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

有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2]等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

善男子!如有无、善不善、有漏无漏[3]、世间非世间、圣非圣、有为无为、实不实、寂静非寂静、诤非诤、界非界、烦恼非烦恼、取非取、受记非受记、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时非时、常无常、我无我、乐无乐、净无净、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内入[4]非内入、外入[5]非外入、十二因缘非十二因缘,是名如来佛性有无。乃至一阐提佛性有无,亦复如是。

善男子!我虽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

善男子!我往一时在耆阇崛山[6],与弥勒[7]菩萨共论世谛,舍利弗等五百声闻于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

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

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善男子!如恒河中有七众生。一者常没,二者暂出还没,三者出已则住,四者出已遍观四方,五者遍观已行,六者行已复住,七者水陆俱行。

言常没者,所谓大鱼,受大恶业,身重处深,是故常没。

暂出还没者,如是大鱼,受恶业故,身重处浅,暂见光明,因光故出,重故还没。

出已住者,谓坻弥鱼[8],身处浅水,乐见光明,故出已住。

遍观方者,所谓鱼,为求食故,遍观四方,是故观方。

观已行者,谓是鱼,遥见余物,谓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观已行。

行已复住者,是鱼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复住。

水陆俱行者,即是龟也。

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河,其中亦有七种众生,从初常没乃至第七,或入或出。

所言没者,有人闻是《大涅槃经》,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常、乐、我、净,终不毕竟入于涅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当得成菩提之道。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等,必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是语已生不信心,即作是念,作是念已便作是言:是涅槃典即外道书,非是佛经。是人尔时远离善友,不闻正法。虽时得闻,不能思维。虽复思维,不思维善。不思善故,如恶法住

恶法住者则有六种:一者恶,二者无善,三者污法,四者增有[9],五者恼热[10],六者受恶果,是名为没。

何故名没?无善心故,常行恶故,不修对治[11]故,是名为没。

所言恶者,圣人呵责故,心生怖畏故,善人远离故,不益众生故,是名为恶。

言无善者,能生无量恶果报故,常为无明所缠绕故,乐与恶人为等侣故,无有修善诸方便故,其心颠倒常错谬故,是名无善。

言污法者,常污身口故,污净众生故,增不善业故,远离善法故,是名污法。

言增有者,如上三人所行之法,能增地狱、畜生、饿鬼,不能修习解脱之法,身、口、意业不厌诸有,是名增有。

言恼热者,是人具行如上四事,能令身、心二事恼热。远离寂静,则名为热;受地狱报,故名为热;烧诸众生,故名为热;烧诸善法,故名为热。善男子!信心、清凉是人不具,是故名热。

言受恶果者,是人具足行上五事,死堕地狱、饿鬼、畜生。

善男子!有三恶事复名恶果。一者烦恼恶,二者业恶,三者报恶,是名受恶果报。

善男子!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断善根,作五逆罪,能犯四重,能谤三宝,用僧鬘物,能作种种非法之事。是因缘故,沉没在于阿鼻地狱,所受身形纵广八万四千由旬。是人身、口、心业重故,不能得出。何以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虽有无量诸佛出世,不闻不见。是故名常没,如恒河中大鱼。

善男子!我虽复说一阐提等名为常没,复有常没非一阐提,何者是耶?如人为有修施戒善[12],是名常没。

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维。

是四善事得恶果报。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故还没?增长邪见,生憍慢故。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若有众生乐诸有,为有造作善恶业;

是人迷失涅槃道[13],是名暂出还复没。

行于黑暗生死海,虽得解脱杂烦恼;

是人还受恶果报,是名暂出还复没。

善男子!如彼大鱼,因见光故,暂得出水,其身重故,还复沉没。如上二人亦复如是。

善男子!或复有人乐着三有,是名为没。得闻如是《大涅槃经》生于信心,是名为出。何因缘故名之为出?闻是经已,远离恶法,修习善法,是名为出。是人虽信,亦不具足。

何因缘故,信不具足?是人虽信大般涅槃常、乐、我、净,言如来身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如来则有二种涅槃: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有为涅槃无常、乐、我、净,无为涅槃有常、乐、我、净。虽信佛性是众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信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无因果,三宝性异,信诸邪语富兰那[14]等,是名信邪。是人虽信佛、法、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缘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

复何因缘名不具足?戒有二种:一威仪戒[15],二从戒戒[16]。是人唯具威仪等戒,不具从戒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者作戒[17],二者无作戒[18]。是人唯具作戒,不具无作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从身、口得于正命[19],二从身、口不得正命。是人虽从身、口不得正命,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者求戒[20],二者舍戒[21]。是人唯具求有之戒,不得舍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者随有[22],二者随道[23]。是人唯具随有之戒,不具随道,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者善戒[24],二者恶戒[25]。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恶戒。是人深信是二种戒俱有善果,是故名为戒不具足。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闻亦不具足。

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为闻不具足。虽复受持是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又复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受持、读诵、解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注释

[1]随自意语:指如来随自己的意见而说自己所证之一、实等法。

[2]五智印:金刚智印、宝智印、法轮智印、羯磨智印、一切如来法界智印。

[3]有漏无漏:有烦恼和没有烦恼。

[4]内入:内六入、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5]外入:外六入、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

[6]耆阇崛山:意译“鹫头山”“灵鹫山”。因山顶似鹫,又山中鹫多,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

[7]弥勒:意译“慈氏”。佛教称现住兜率天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将经四千岁(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8]坻弥鱼:又称“低弥鱼”,为大身鱼,专门吃食其他小鱼者。

[9]增有:“有”,意谓有生死烦恼。增添生死烦恼,即谓之“增有”。

[10]恼热:“热恼”,谓逼于剧苦而身热心恼之意。

[11]对治:断灭烦恼之意。

[12]为有修施戒善:意思是为了生死烦恼而修习布施、持戒的善法。

[13]涅槃道:意为超脱生死,证得涅槃之道。

[14]富兰那:全称“富兰那迦叶”,六师外道之一,不信因果报应之说。

[15]威仪戒:指虽受戒,唯外现威仪,但为名利,欲受人尊敬。

[16]从戒戒:指顺从佛制,清净三业,内外相称,如实受持戒行。

[17]作戒:又作“表戒”“教戒”。谓依诸种表业而受戒。

[18]无作戒:又作“无表戒”“无教戒”。谓已受戒而身得戒体。

[19]正命: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邪恶之谋生方法,如法求得衣、食等生活资助,以维持生命,即谓之“正命”。

[20]求戒:指为三有之果报而持戒。

[21]舍戒:指舍三有之果报,真实受持戒法者。

[22]随有:随顺诸有而受戒。

[23]随道:随顺佛道而受戒。

[24]善戒:亦称“正戒”。谓随顺世法、佛制,于身、口、意防非止恶。

[25]恶戒:亦称“邪戒”,指牛戒、狗戒等邪见之戒法。

译文

佛说:善男子!如来还有随自意语。如来佛性有二种:一为有,二为无。

所谓有,就是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些都名之为有。所谓无,就是如来过去一切的善、不善、无记的业因果报,烦恼、五蕴、十二因缘,这些都名之为无。

善男子!此外,如有和无、善与不善、有漏无漏、世间非世间、圣人非圣人、有为无为、实在不实在、寂静非寂静、有争无争、界非界、烦恼非烦恼、取非取、受记非受记、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时非时、常无常、我无我、乐无乐、净无净、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内入非内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缘非十二因缘等,这些都名之为如来佛性有无。直至一阐提佛性有无也是如此。

善男子!我虽然说过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一切众生都不理解佛这样的随自意语。善男子!这样的随自意语,就是后身菩萨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声闻、缘觉和其余的菩萨?

善男子!我过去在耆阇崛山,和弥勒菩萨共同讨论世俗谛,舍利弗等五百位声闻对此都不能识知,更何况是出世第一义谛?

善男子!有的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没有;有的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没有;有的佛性此二种人都有;有的佛性,此二种人都没有。

善男子!我的弟子们如果理解了这样四句话的含义,就不会提出一阐提是定有佛性,还是定无佛性这样的责难。如果说众生都有佛性,这叫作如来的随自意语。

如来这样的随自意语,众生为什么偏向一方面去理解而不作全面理解呢?善男子!这犹如恒河中有七种众生。一为常没于水中,二为暂出又没,三是出水后就停住,四是出水后普遍观察四方,五是普遍观察以后就行走,六是行走以后又停住,七是水中、陆地都能行走。

说常没水中的,就是所谓大鱼,因为受了大恶业,身体笨重,处于深水中,因此名为常没。

暂出又没,是说这条大鱼,因为受了大恶业,身体笨重,但处于浅水中,暂时见到光明,因见到光明所以出水,但因为身体重,又没入水中。

出水以后就停住的,是坻弥鱼,此鱼身处浅水中,乐于见到光明,所以出水以后就停住。

遍观四方的,是所谓䱜鱼,此鱼为了求取食物,普遍观察四方,所以名为遍观四方。

普遍观察以后就行走的,是指此䱜鱼,远远看见余物,认为是可食用之物,就很快地追上去,所以称遍观已行。

行走以后又停住的,是说该䱜鱼追上以后,既得可口之食,就便停住,所以称为行已复住。

水中、陆地都能行走的,就是龟类。

善男子!如此微妙的大涅槃河,其中也有七种众生,从第一种常没水中直至第七种水陆俱行,或入或出。

所谓常没,就是有人听闻此《大涅槃经》,其中有如来常住,没有变易,常、乐、我、净,最终不是毕竟入于涅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阐提人虽然诽谤大乘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但必定将得成就菩提之道。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等,必定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听了这些说法后,生起不信之心和不信之念,于是便说:此涅槃经典是外道书,不是佛经。此人这时远离善友,不听闻正法。虽然有时也听一点,但不能正确思维。虽然有时也进行思维,但不是思维善法。由于不思维善法,就依恶法潜住而居。

恶法住有六种:一为恶,二为无善,三为污秽法,四为增有,五为恼热,六为受恶果,就名之为没。

为什么称之为没?因为没有善心,经常行恶,不修对治之法,即断灭烦恼,所以名之为没。

所谓恶,就是圣人呵责,心生怖畏,善人远离,不利益众生,这就名之为恶。

所谓无善,就是能生起无量恶的果报,经常为无明所缠绕,乐于与恶人为伴侣,没有修善的好方法,其心颠倒,常发生错谬的思想,这就名之为无善。

所谓污法,就是常污身口,污秽清净的众生,增长不善之业,远离善法,这就名之为污法。

所谓增有,如上面所说的恶人、无善之人和污法之人所行之法,能增添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不能修习解脱之法,身、口、意三业不厌恶诸有(烦恼),这就名为增有。

所谓恼热,此人悉行上面所述的四事,能令身、心二方面都恼热。远离寂静,名为热;受地狱果报,故名为热;以烦恼燃烧一切众生,故名为热;以烦恼燃烧一切善法,故名为热。善男子!因为信心、清凉等,此人都没有,因此名之为热。

所谓受恶果,就是此人全部进行以上五事,其死后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善男子!还有三种恶事也称为恶果。一是烦恼恶,二是业恶,三是报恶,此即名为受恶果报。

善男子!此人全部具足了以上所述六事,就能断灭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诽谤三宝,用僧祇物,并做种种非法之事。由于这些原因,因而沉没于阿鼻地狱,所受身形极广大,纵横八万四千由旬。此人身、口、意三业深重,不能出离地狱。为什么?因为其心不能生起善法,所以虽然有无量诸佛出世,也是不闻不见。因此名为常没,如恒河中的大鱼一样。

善男子!我虽然也说一阐提等名为常没,又说常没不是一阐提,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譬如有人为了生死之有才修施戒善,这就名为常没。

善男子!有四种善事会获得恶果(此指心念动机不纯善,虽行善,但却获恶果)。哪四种?第一种是为了胜过他人故诵读经典;第二种是为了名利供养故受持禁戒;第三种是为了他的眷属故进行布施;第四种是为了到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维。

这四种善事能得恶果报。如果有人修习这样四种事,名之为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为什么名之为没?因为乐于三有(三界的生死)。为什么名之为出?因为见到了光明,光明就是闻戒施定。为什么名之为还没?因为增长邪见,生起了骄慢。因此,我在经中说偈:

如果有众生乐于一切诸有,为了诸有而造作善恶等业;

此人迷失了涅槃之道,就名之为暂出还复没。

行于黑暗的生死之海,虽然得以解脱杂烦恼;

此人还是要受苦果报,就名之为暂出还复没。

善男子!好像恒河中的大鱼一样,因为见到光明,所以暂得出水,因为其身很重,所以又复沉没。上面所说的二种人也是如此。

善男子!又有人乐于贪着三界的生死之有,此名之为没。得闻此《大涅槃经》而生起信心,此名之为出。因为什么原因才名之为出?因为听了此经之后,就远离恶法,修习善法,此即名之为出。此人虽生起信心,但还不圆满具足。

为什么信心还不圆满具足?因为此人虽然相信大般涅槃是常、乐、我、净,但又说如来之身是无常、无我、无乐、无净。

这样如来就有二种涅槃:一是有为,二是无为。

有为涅槃没有常、乐、我、净,无为涅槃有常、乐、我、净。虽然相信佛性是众生所有,但不一定一切众生都有,因此名之为信不具足。

善男子!信有二种:一是信,二是求。如此之人虽然也有信心,但还不能推求,所以名之为信不圆满具足。

信又有二种:一是从闻而生,二是从思而生。此人信心还只是从闻而生,不是从自己的思虑而生,所以名之为不圆满具足。

又有二种信:一是信有佛道,二是信得道之人。此人信心只是信有佛道,却都不信有得道之人,因此名之为信不圆满具足。

信又有二种:一为信正,二为信邪。说有因果,有佛、法、僧三宝,此名为信正。说没有因果,佛、法、僧三宝性各有异,相信一切邪语如富兰那等人之说,此名为信邪。此人虽信佛、法、僧三宝,但不相信三宝是同一性相;虽相信因果,但不相信有得果之人。因此名之为信不圆满具足。此人成就的是不圆满具足的信心,所受的禁戒也不是圆满具足的。以何因缘所以称为不圆满具足?因为信不具足,故所得禁戒也不具足。

又以何因缘所得禁戒名为不圆满具足?因为戒有二种:一是威仪戒,二是从戒戒。此人只是具有威仪等戒,不具有从戒戒(按佛制受持戒行),因此名之为戒不圆满具足。

又有二种戒:一是作戒,二是无作戒。此人只具有作戒,不具有无作戒,因此名为戒不圆满具足。

又有二种戒:一是从身、口得到正命,二是从身、口不得正命。此人从身、口不得正命,因此名为戒不圆满具足。

又有二种戒:一是求戒,二是舍戒。此人只是为求三界生死之有的果报而持戒,不具有舍弃三界生死之有的果报而真实受持之戒,因此名为戒不圆满具足。

又有二种戒:一是随有,二是随道。此人只具有随顺诸有而受之戒,不具有随顺佛道而受之戒,因此名为戒不圆满具足。

又有二种戒:一是善戒,二是恶戒。身、口、意善,名为善戒;学牛戒、狗戒,名为恶戒。此人深信这二种戒都有善果,因此名为戒不圆满具足。又此人不仅不具有信、戒二事,所修多闻也不圆满具足。

什么是闻不具足?就是如来所说的十二部经,只相信六部,不相信其余六部,因此名为闻不圆满具足。又虽能受持此六部经,但不能诵读,也不能为他人解说,不能得任何利益,因此名为闻不圆满具足。还有受持这六部经后,是为了论议,为了胜过他人,为了名利供养,为了一切生死之有,因而受持、诵读、解说,因此也名为闻不圆满具足。

原典

善男子!我于经中说闻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养和上[1]、诸师有德之人。是诸师等于是人所生爱念心,以是因缘教授其法。是人至心受持诵习,持诵习已,获得智慧。

得智慧已,能善思维,如法而住。善思维已,则得正义,得正义已,身心寂静。身心寂已,则生喜心,喜心因缘,心则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见,正知见已,于诸有中心生厌悔,悔诸有故,能得解脱。是人无有如是等事,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是人虽复行于财施,为求有故。虽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秘不尽说,畏他胜故,是故名为施不具足。

财法二施各有二种:一者圣,二者非圣。圣者,施已不求果报;非圣,施已求于果报。圣者法施,为增长法;非圣法施,为增诸有。如是之人,为增财故,而行财施,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为施不具足。

复次,是人受六部经,见受法者而供给之,不受法者则不供给,是故名为施不具足。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慧之性,性能分别,是人不能分别如来是常无常。

如来于此《涅槃经》中说言: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脱。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梵行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慈、悲、喜、舍。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是故名为智不具足。

复次,不能分别佛性。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不共之法[2],不共之法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是故名为智不具足。

复次,不能分别四谛苦、集、灭、道。不能分别四真谛故,不知圣行;不知圣行故,不知如来;不知如来故,不知解脱;不知解脱故,不知涅槃,是故名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则有二种:一增善法,二增恶法。云何名为增长恶法?是人不见己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着心,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着,起于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缘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是名暂出还没。

暂出还没者,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提婆达多、瞿伽离[3]比丘、惋手比丘、善星比丘、低舍比丘、满宿[4]比丘、慈地比丘尼、旷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净洁长者、求有优婆塞、舍勒释种、象长者、名称优婆夷、光明优婆夷、难陀优婆夷、军优婆夷、铃优婆夷,如是等人名为暂出还没。譬如大鱼,见明故出,身重故没。

第二之人深自知见,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乐谘未闻;闻已乐受;受已乐善思维;善思维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长善法;增善法故,终不复没,是名为住。

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舍利弗、大目犍连、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耶舍[5]等五比丘、阿楼陀[6]、童子迦叶[7]、摩诃迦叶[8]、十力迦叶[9]、瘦瞿昙弥比丘尼、波吒罗华比丘尼、胜比丘尼、实义比丘尼、意比丘尼、跋陀比丘尼、净比丘尼、不退转比丘尼、频婆娑罗王[10]、郁伽[11]长者、须达多[12]长者、释摩男[13]、贫须达多、鼠狼长者子、名称长者、具足长者、师子将军、优波离[14]长者、刀长者、无畏优婆夷、善住优婆夷、爱法优婆夷、勇健优婆夷、天得优婆夷、善生优婆夷、具身优婆夷、牛得优婆夷、旷野优婆夷、摩诃斯那优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名为住。

云何为住?常乐睹见善光明故。以是因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是名为住。如低弥鱼,乐见光明,不沉不没。如是等众,亦复如是。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若人善能分别义,至心求于沙门果[15];

若能呵责一切有,是人名为如法住。

若能供养无量佛,则能无量世修道;

若受世乐不放逸,是人名为如法住。

亲近善友听正法,内善思维如法住;

乐见光明修习道,获得解脱安隐住。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嗔恚、愚痴、思觉[16],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即应为说不净观法;嗔恚多者为说慈悲;思觉多者教令数息;着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

是人闻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受心法;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暖法[17]。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悉有暖法。何以故?如佛所说,三法[18]和合,名为众生。一、寿,二、暖,三、识。若从是义,一切众生应先有暖。云何如来说言暖法因善友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有暖法者,一切众生至一阐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说暖法,要因方便,然后乃得,本无今有。以是义故,非诸众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应难言一切众生皆有暖法。

善男子!如是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众生有者,欲界众生亦皆应有。欲界无故,当知一切不必都有。

善男子!色界虽有,非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则无。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必都有。

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观六行[19],我诸弟子具足十六。是十六行[20],一切众生不必都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暖法,云何名暖?为自性暖?为他故暖?

佛言:善男子!如是暖法,自性是暖,非他故暖。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先说马师[21]、满宿无有暖法。何以故?于三宝所无信心故,是故无暖。当知信心即是暖法。

善男子!信非暖法。何以故?因于信心获得暖故。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观四谛故,是故名之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名为暖者?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八圣道之火相,故名为暖。

善男子!譬如攒火,先有暖气,次有火生,后则烟出。是无漏道,亦复如是。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须陀洹果;烟者,即是修道断结。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为。是法报得色界五阴,是故名有,是因缘故,复名有为。若是有为,云何能为无漏道相?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如是暖法,虽是有为、有法,还能破坏有为、有法,是故能为无漏道相。

善男子!如人乘马,亦爱亦策。暖心亦尔,爱故受生,厌故观行。是故虽复有法、有为,而能与彼正道作相。得暖法人,七十三种,欲界十种。是人具足一切烦恼,从断一分至于九分。如欲界初禅乃至无所有处,亦复如是,是名七十三种。如是等人,得暖法已,则不复能断于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是人二种:一遇善友,二遇恶友。

遇恶友者,暂出还没。遇善友者,遍观四方。观四方者,即是顶法[22]。是法虽复性是五阴,亦缘四谛,是故得名遍观四方。得顶法已,次得忍法[23]。是忍亦尔,性亦五阴,亦缘四谛。

是人次得世第一法[24]。是法虽复性是五阴,亦缘四谛。是人次第得苦法忍[25]。忍性是慧,缘于一谛。如是忍法缘一谛已,乃至见断烦恼,得须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观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谛。

注释

[1]和上:和尚。意译“亲教师”。原为印度对师父的俗称,佛教用以对僧人的尊称。

[2]不共之法:十八不共法。谓佛的十八种功德法,唯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3]瞿伽离:意译牛守、恶时者等。为提婆达多之弟子。

[4]满宿:音译弗那跋,六恶比丘之一,为目犍连弟子。

[5]耶舍:上座部创始人。释迦入灭后一百年时,有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耶舍约集七百比丘于毗舍离举行佛教第二次结集,断十事为非法,组成上座部。

[6]阿楼陀:阿那律。佛十大弟子之一,为佛之从弟。

[7]童子迦叶:谓其母于妊娠中出家为比丘尼,后生男孩,字童子迦叶,八岁出家,成阿罗汉果。

[8]摩诃迦叶:大迦叶,佛十大弟子之一。王舍城人。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因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被称为“头陀行第一”。

[9]十力迦叶:五比丘之一,为佛最早的弟子。

[10]频婆娑罗王:佛在世时摩揭陀国国王。深归佛法,积善甚多,但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证阿那含果而死。

[11]郁伽:佛在世时舍卫国长者,诣佛所出家,佛曾为之说法。

[12]须达多:佛在世时舍卫国给孤独长者之本名,为祇园精舍之施主。

[13]释摩男:五比丘之一,为佛最早的弟子。

[14]优波离:亦作优婆离。迦毗罗卫国人,属首陀罗种姓。佛十大弟子之一。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律。因出家后奉持戒律,无所触犯,被称为“持律第一”。

[15]沙门果:指修沙门行者所得之果。

[16]思觉:思量、觉察的意思。

[17]暖法:原指地、水、火、风四大中“火大”之性。此处指四善根位之暖法,比喻接近见道之火。又指寿、暖、识三法中之暖法,即人的肉体。

[18]三法:指寿、暖、识。寿为寿命,即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

[19]六行:指印度古代六种苦行外道所修之苦行,即自饿、投渊、赴火、裸形自坐、寂默、持牛狗戒。

[20]十六行:四谛十六行相。谓四谛各有四相:苦谛四相是非常、苦、空、非我;集谛四相是因、集、生、缘;灭谛四相是灭、静、妙、离;道谛四相是道、如、行、出。

[21]马师:又称“马宿”。六恶比丘之一。

[22]顶法:四善根之一。亦称顶位。在暖法的基础上,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亦即顶法。

[23]忍法:四善根之一。亦称忍位。在顶法基础上,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亦即忍法。

[24]世第一法:四善根之一。在忍位基础上,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故名世第一法。

[25]苦法忍:四法忍之一。亦称苦法智忍。即观欲界苦谛而正断其见惑之无间道智。“忍”是“信”的意思。信而不疑之智,故名苦法智忍。

译文

善男子!我曾于经中说过闻具足之事。什么是闻具足?就是如有比丘身、口、意都是善的,先是能供养和尚、诸位法师等有德之人。这些法师等对于此人生起爱念之心,因而教授他们佛法。此人以至诚之心受持、诵习,受持、诵习以后即获得智慧。

得到智慧之后,能够善于思考,如法而行。善于思考以后,就能得到真正的法义,得到真正的法义以后,就身心寂静。身心寂静后,就生欢喜之心,由于欢喜之心的因缘,心就得以安定。因为心得到安定,就能得到正知、正见,得到正知、正见以后,就在一切诸有中心生厌悔,因为厌悔诸有,就能得到解脱。此人没有具足以上德行,因此名为闻不具足。

此人不仅不圆满具足这样的三事,而且布施也不具足。布施有二种:一是财施,二是法施。此人虽然也进行财施,但是为了求诸有才布施。虽然也进行法施,但也不具足。为什么?因为在说法时还保守一些秘密不完全说出来,怕别人胜过他。因此名为施不具足。

财施和法施各有二种:一为圣人,二为不是圣人。圣人布施以后不求果报;若不是圣人,布施以后要求得到果报。圣人法施,乃为了增长佛法;若不是圣人法施,乃为了增长一切诸有。此人为了增长财富而进行财施,为了增长一切诸有而进行法施,因此名为施不具足。

其次,此人受持六部经,见到有受法之人就布施给他们,对于那些不受法的人就不布施给他们,因此名为施不具足。此人不仅不具有以上的四事,而且所修的智慧也不具足。智慧的本性,是能够分辨事物,此人则不能分辨如来是常还是无常。

如来曾于此《涅槃经》中说:如来就是解脱,解脱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解脱。此人对于其中的含义不能分辨。又梵行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就是解脱;解脱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慈、悲、喜、舍。此人对于其中的含义也不能分辨,因此名为智慧不具足。

又其次,不能分辨佛性。佛性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就是解脱;解脱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不共之法。此人对于其中的含义不能分辨,因此名为智慧不具足。

又其次,不能分辨四谛苦、集、灭、道。因为不能分辨这四种真谛,就不知圣行,不知圣行就不知如来,不知如来就不知解脱,不知解脱就不知涅槃,因此名为智慧不具足。

此人不具有这样的五事,于是就有二种法生起,一是增善法,二是增恶法。为什么名之为增长恶法?因为此人看不到自己的不具足,自称已经具足而生起执着之心,于同行中自以为最胜,因此亲近同意自己的恶友。亲近以后,又还听闻不圆满具足之法,听了以后心生欢喜,其心染着,生起骄慢,多行放逸之事。因为放逸,就亲近在家人,也乐于闻说在家人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由此因缘,增长恶法。由于增长恶法,所以身、口、意等起不净之业;由于三业不净,就增长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这些名为暂出还没。

暂出还没之人,在我们佛法中有谁呢?这就是提婆达多、瞿伽离比丘、惋手比丘、善星比丘、低舍比丘、满宿比丘、慈地比丘尼、旷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净洁长者、求有优婆塞、舍勒释种、象长者、名称优婆夷、光明优婆夷、难陀优婆夷、军优婆夷、铃优婆夷等,所有这些人名为暂出还没。譬如大鱼,见到光明故出,由于身重故没。

第二种人深深知道自己行不具足。因为行不具足,故力求亲近善友;亲近善友,就乐于听闻具足之法;听后乐于信受;受后乐善思考;善于思考后能如法而住;如法而住后即增长善法;增长善法后,就不再沉没,此名之为住。

这些人在我们佛法中有谁呢?这就是舍利弗、大目犍连、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比丘、阿那律、童子迦叶、摩诃迦叶、十力迦叶、瘦瞿昙弥比丘尼、波吒罗华比丘尼、胜比丘尼、实义比丘尼、意比丘尼、跋陀比丘尼、净比丘尼、不退转比丘尼、频婆娑罗王、郁伽长者、须达多长者、释摩男、贫须达多、鼠狼长者子、名称长者、具足长者、师子将军、优婆离长者、刀长者、无畏优婆夷、善住优婆夷、爱法优婆夷、勇健优婆夷、天得优婆夷、善生优婆夷、具身优婆夷、牛得优婆夷、旷野优婆夷、摩诃斯那优婆夷,所有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得名为住。

为什么称为住?因为经常乐于见到善光明。由于这一因缘,无论是诸佛出世或不出世,这些人都不造恶业,此名之为住。像低弥鱼一样,乐于见到光明,不沉不没。这些众生也是如此。因此我在经中说偈:

如果有人善能分别此义,以至诚之心求证沙门果;

如果能呵责一切诸有,此人就名之为如法住。

如果能供养无量佛,就能在无量世修道;

如果受了世间之乐不放逸,此人就名之为如法住。

亲近善友听受正法,内心善于思维如法而住;

乐见光明修习佛道,就能获得解脱安稳而住。

善男子!智慧不圆满具足有五事,此人知道以后,即追求、亲近善友。如此亲近善友,就应该观察此人的贪欲、嗔恚、愚痴、思觉等,哪一种偏多。如果知道此人的贪欲最多,就应该为之说不净观法;对嗔恚最多的人,就为之说慈悲之法;对思觉最多的人,就教令数息;对执着我最多的人,就应该为之分析十八界等。

此人闻听以后,就以至诚的心受持;心中受持后,就如法修行;如法修行以后,依次获得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得到此观以后,依次再观察十二因缘,这样观察以后,就能依次得到暖法。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一切众生都有暖法。为什么?因为如佛所说,三法和合,名为众生。三法,即一、寿,二、暖,三、识。如果根据这一道理,一切众生应该先有暖法。为什么如来说这暖法要因善友而生呢?

佛说:善男子!像你所问的暖法,一切众生直至一阐提全都是有的。现在我在这里所说的暖法,则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然后才能获得,是本无今有之法。由此,并非一切众生都是先有的。因而你现在不应该责难说一切众生都有暖法。

善男子!这种暖法,是色界之法,不是欲界所有的。如果说一切众生都有的话,欲界众生也都应该有。因为欲界众生没有,因此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不必都有。

善男子!色界虽有,但也不是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因为只有我的弟子有,外道就没有。由于这个道理,因而一切众生不必都有。

善男子!一切外道只是观六种苦行,我的一切弟子则是具足四谛十六行相。此十六行相,一切众生不一定都有。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你所说的暖法,为什么称为暖?为自性是暖,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所以是暖?

佛言:善男子!这一暖法,自性是暖,不是由于其他原因才暖。

迦叶菩萨又说:世尊!如来以前说马师、满宿等没有暖法。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于三宝没有信心,所以没有暖法。应当知道信心就是暖法。

佛说:善男子!信心本身不是暖法。为什么?因为是以信心为因而获得暖法的。善男子!所谓暖法,就是智慧。为什么?由于观四谛,所以名之为十六行相,行相就是智慧。善男子!如你所问,是什么因缘,才名为暖?善男子!暖法,就是八圣道的火相,所以名之为暖。

善男子!譬如钻木取火,先有暖气,其次才有火生,最后则有烟出。此无漏道也是如此。暖法,就是十六行相;火,就是须陀洹果;烟,就是修道断结。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这种暖法,是有法,也是有为法。因为此法果报得色界五蕴,因此名之为有。因为是因缘所生之法,所以又名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为什么能成为无漏道相呢?

佛说:善男子!是这样的,正如你所说。善男子!这个暖法,虽然是有为法、有法,但是又能够破坏有为法、有法,因此能成为无漏道相。

善男子!譬如人乘马,又爱它,又要鞭策它。暖心也是这样,爱它所以受生,厌恶它所以要观行。因此,虽然暖法是有法、有为法,但能与那正道作相。得到暖法的人,有七十三种,其中欲界十种。此人对于充满的一切烦恼,从断一分到九分。如欲界初禅直至无所有处,也是如此,因而名为七十三种。这些人,得了暖法以后,就不再断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此人分为二种,一是遇到善友,二是遇到恶友。

遇到恶友,就是暂出还没。遇到善友,就是遍观四方。遍观四方,就是顶法。此法虽然本性还是五蕴,但亦缘于四谛,因此得名遍观四方。得到顶法以后,其次就得忍法。此忍法也是这样,其本性也是五蕴,也缘于四谛。

此人依次得世第一法。此法虽然本性也是五蕴,但也缘于四谛。此人依次得苦法忍。忍的本性是智慧,也缘于一谛。这样,忍法缘一谛以后,直至见断烦恼,得须陀洹果,此名第四遍观四方。四方,就是四谛。

原典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一毛渧[1],此中云何说断三结[2]名须陀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因,三者疑网?

世尊!何因缘故名须陀洹遍观四方?复何因缘名须陀洹?复何因缘说须陀洹喻以鱼?

佛言:善男子!须陀洹人虽复能断无量烦恼,此三重故,亦摄一切须陀洹人所断结故。善男子!譬如大王出游巡时,虽有四兵[3],世人但言王来王去。何以故?世间重故。是三烦恼[4],亦复如是。

何因缘故,名之为重?一切众生常所起故,微难识故,是故名重。如是三结难可断故,能为一切烦恼因故,是三对治之怨敌故,谓戒、定、慧。善男子!有诸众生闻须陀洹能断如是无量烦恼,则生退心。便作是言:众生云何能断如是无量烦恼?是故如来方便说三。

如汝所问,何因缘故须陀洹人喻观四方?善男子!须陀洹人观于四谛获得四事:一者住坚固道,二者能遍观察,三者能如实见,四者能坏大怨。坚固道者,是须陀洹所有五根无能动者,是故名为住坚固道。能遍观者,悉能呵责内外烦恼。如实见者,即是忍智[5]。坏大怨者,谓四颠倒[6]。

如汝所问,何因缘故名须陀洹者?善男子!须名无漏[7],陀洹名修习,修习无漏,名须陀洹。善男子!复有须者名流。流有二种:一者顺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须陀洹。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从是义,何因缘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不得名为须陀洹耶?

善男子!从须陀洹乃至诸佛,亦得名为须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诸佛,无须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众生名有二种:一者旧,二者客。凡夫之时,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为立名,名须陀洹。以先得故,名须陀洹;以后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复如是。

善男子!流有二种:一者解脱,二者涅槃。一切圣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复如是。

善男子!须陀洹者,亦名菩萨。何以故?菩萨者,即是尽智[8]及无生智[9],须陀洹人亦复求索如是二智,是故当知须陀洹人得名菩萨。

须陀洹人亦得名觉。何以故?正觉见道断烦恼故,正觉因果故,正觉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罗汉亦复如是。

善男子!是须陀洹凡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

钝根之人,人天七返[10]。是钝根人复有五种,或有六、五、四、三、二种[11]。利根之人,现在获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须陀洹人喻以鱼?善男子!鱼有四事:一者骨细故轻,二者有翅故轻,三者乐见光明,四者衔物坚持。须陀洹人亦有四事:言骨细者喻烦恼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毗婆舍那[12],乐见光明喻于见道,衔物坚持喻闻如来说无常、苦、无我、不净坚持不舍。

犹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罗长者见已心惊。魔见长者其心动已,即语长者:我先所说四真谛者,是说不真,今当为汝更说五谛、六阴、十三入、十九界。长者闻已,寻观法相,都无此理,是故坚持其心不动。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时,何故不得名须陀洹,乃名为向[13]?若以初果名须陀洹,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14],修无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为须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如汝所问,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修无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须陀洹者,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是人尔时具足八智[15]及十六行。

迦叶言:世尊!得阿那含亦复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须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种:一者共,二者不共。无漏十六行亦有二种:一者向果[16],二者得果[17]。八智亦二:一者向果,二者得果。须陀洹人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舍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须陀洹。

善男子!须陀洹人缘于四谛,阿那含人唯缘一谛,是故初果名须陀洹。以是因缘,喻以鱼,遍观已行。行者即是斯陀含人系心修道,为断贪欲、嗔、痴、憍慢。如彼鱼遍观方已,为食故行,行已复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

是阿那含凡有二种:一者现在得阿那含,进修即得阿罗汉果;二者贪着色界、无色界中寂静三昧[18],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含复有五种: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无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复有六种,五种如上,加现在般涅槃。复有七种,六种如上,加无色界般涅槃。

行般涅槃复有二种:或受二身,或受四身。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钝根。复有二种:一者精进,无自在定[19];二者懈怠,有自在定。复有二种:一者具精进、定,二者不具是二。

善男子!欲、色众生有二种业:一者作业[20],二者受生业[21]。中涅槃者,唯有作业,无受生业,是故于中而般涅槃。舍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于中涅槃,是中涅槃。

阿那含人有四种心:一者非学非无学,二者学,三者无学,四者非学非无学。入于涅槃,云何复名中般涅槃?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种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是故名为中般涅槃。受身涅槃复有二种:一者作业,二者生业。是人舍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尽其寿命,入于涅槃。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言尽命入涅槃者,云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后乃断三界烦恼,是故名为受身涅槃。善男子!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有为三昧力故,能断烦恼入于涅槃,是名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者,是人定知当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为三昧力故,寿尽则得入于涅槃,是名无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禅已,是人生于初禅爱心,以是因缘,退生初禅。是有二流:一烦恼流,二者道流。以道流故,是人寿尽生二禅爱,以爱因缘,生于二禅。至第四禅,亦复如是。

是四禅中复有二种:一者入无色界,二者入五净居[22]。如是二人,一乐三昧,二乐智慧。乐智慧者入五净居,乐三昧者入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有五阶差,二者不修。云何为五?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处无小天[23],修上中者处善见天,修上品者处善可见天[24],修中品者处无热天,修下品者处少广天[25]。

如是二人,一乐论议,二乐寂静。乐寂静者入无色界,乐论议者处五净居。

复有二种:一者修熏禅[26],二者不修熏禅。修熏禅者入五净居,不修熏禅者生无色界,尽其寿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若欲入于无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禅五差。若修四禅五差,则能呵责无色界定。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中涅槃者则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现在入涅槃耶?何故欲界中有中涅槃,色界则无?

佛言:善男子!是人现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虽有比丘四大康健,无有房舍、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众缘不具,是故不得现在涅槃。

注释

[1]一毛渧:“一毛滴”。比喻为一根毛发所沾的水,即极少的意思。

[2]三结:一、见结,谓我见;二、戒取结,谓行邪戒;三、疑结,谓怀疑正理。

[3]四兵:亦作“四军”等。为古印度战场上之四种军兵。即一、象兵,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二、马兵,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三、车兵,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四、步兵,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4]三烦恼:指三结。参注[2]。

[5]忍智:“忍”和“智”的合称。慧心安住于法,叫作“忍”;于境决断,叫作“智”。

[6]四颠倒:有二种。一指凡夫之四倒,即常颠倒,认无常为有常;乐颠倒,以苦当作乐;我颠倒,认无我为有我;净颠倒,以不净为净。二指二乘之四倒,即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

[7]无漏:谓清净无烦恼的意思。

[8]尽智:声闻果十智之第九智,即断尽一切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

[9]无生智:声闻果十智之第十智,即阿罗汉所有之最极智。谓已断三界之烦恼,证知我身不受生于三界,故名无生智。

[10]人天七返:谓此人于人、天之中七返往来受生。

[11]六、五、四、三、二种:谓此人于人、天之中,或有六返往来受生,或有五返往来受生,或有四返、三返、二返往来受生。

[12]奢摩他毗婆舍那:“奢摩他”,意译为“止”;“毗婆舍那”,意译为“观”。两者合起来即为“止观”。

[13]向:须陀洹向。按有部的见解,苦法智忍是十五心见道中的第一心,属须陀洹向,只有第十六心(道类智)为修道位,属须陀洹果。

[14]无所有处:无色界四处之第三处。谓修禅定之人,厌患识无边处,观所缘皆无所有,思维无所有之相,依此行力所生之处,即名“无所有处”。

[15]八智:证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有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证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有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合起来称为八智。

[16]向果:向于四果。即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17]得果:指所得四果。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18]寂静三昧:离烦恼(寂)、绝苦患(静)之三昧(禅定)。

[19]自在定:又称“自在三昧”。谓远离烦恼定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20]作业:造作之业。谓思业及由思所起之身、语二业。

[21]受生业:众缘和合时受生感果之业。

[22]五净居:又称“五净居天”“五净居处”。即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23]无小天:色究竟天。

[24]善可见天:善现天。

[25]少广天:无烦天。

[26]熏禅:谓熏习诸禅。指将前一境界进一步熏习纯熟,而开拓自在之境地,达到悉皆通利,转变自在。

译文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佛以前所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有如纵广四十里水,留下来的犹如一根毛发所沾的水,这里为什么说断灭三结,即一、我见,二、非因见因,三、疑网,名为须陀洹?

世尊!为什么名为须陀洹遍观四方?为什么名为须陀洹?又为什么将须陀洹比喻为䱜鱼?

佛说:善男子!须陀洹人虽也能断无量烦恼,但因为我见、非因见因、疑网这三结特别重要,所以三结也包括了一切须陀洹人所断之结。善男子!譬如大王出外巡游时,虽然有四种军兵卫护,但是世人只说大王来、大王去。为什么?因为世间之人特别重视大王。此三烦恼也是如此。

为什么名之为重?因为此三烦恼是一切众生经常所起的,其行相又微细难识,因此名之为重。又此三种结极难断灭,能成为一切烦恼生起的原因,是戒、定、慧三对治之怨敌。善男子!有些众生听说须陀洹能断这样无量的烦恼,就生起退却之心。并这样说:众生怎么能断这样多的烦恼?因此如来以善巧的方法说断三结。

还有如你所问,为何将须陀洹人比喻为观四方?善男子!须陀洹人观察四谛能获得四件事:一为住于坚固道,二为能普遍观察,三为能如实见,四为能破坏大怨。所谓坚固道,就是此须陀洹所有的五根,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它,因此名为住坚固道。能普遍观察,就是能普遍呵责内外烦恼。如实见,就是忍智。破坏大怨,就是四颠倒。

如你所问,为何名之为须陀洹?善男子!“须”,名叫无漏;“陀洹”,名为修习;修习无漏,名须陀洹。善男子!还有一种解释:“须”,名流。流有二种:一是顺流,二是逆流。因为是逆流,所以名须陀洹。

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是从这种意义上而说,那为什么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就不能称之为须陀洹呢?

佛说:善男子!从须陀洹直至一切诸佛,亦可名之为须陀洹。但如果是斯陀含直至一切诸佛,就不包括须陀洹在内了,怎么能名之为斯陀含直至佛呢?一切众生的名称有二种:一是旧名,二是客名。在凡夫时,有世间的名字,得道以后,又为之立名,名须陀洹。因为是先得之名,所以名须陀洹;而后得之名,即名为斯陀含。此人名须陀洹,也名为斯陀含,直至佛也还是这样。

善男子!流有二种:一是解脱,二是涅槃。一切圣人都有这二种,也可以名为须陀洹,也可以名为斯陀含,直至佛也是如此。

善男子!须陀洹亦名菩萨。为什么?因为菩萨就是尽智及无生智的圣者,而须陀洹人也是求索这二种智,由此可知须陀洹人也得名为菩萨。

须陀洹人又可以名之为觉。为什么?因为正觉见道,能断烦恼,正觉能为因果,正觉有共道及不共道。斯陀含直至阿罗汉也是如此。

善男子!此须陀洹有二种:一为利根,二为钝根。

钝根之人,在人道和天道之间需要七次往返,才能获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此钝根人又可分为五种,或者六次,或者五次,或者四次,或者三次,或者二次往返于人道和天道之间受生的。利根之人则不然,于现在世就能获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善男子!如你所问,为什么将须陀洹比喻为䱜鱼?善男子!䱜鱼有四种特点:一是骨骼细故很轻,二是有翅膀故很轻,三是乐于见光明,四是衔物坚持不舍。须陀洹也有这四种特点:说骨骼细比喻烦恼极微细,说有翅膀比喻止和观,乐于见光明比喻见道,衔物坚持不舍比喻闻听如来说无常、苦、无我、不净等法坚持不舍。

犹如有魔王化作佛像,而首罗长者见后心生惊惧。魔王见长者心动以后,就对长者说:我以前所说的四种真谛,说法不真实,现在我将为你再说五谛、六蕴、十三入、十九界等。长者听了以后,就仔细观察诸法法相,都没有这个道理,因此坚持其心,毫不动摇。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此须陀洹因为先得道,所以名须陀洹,因为得初果,所以名须陀洹。但如果先得道就名须陀洹,那为什么得苦法忍时就不得名为须陀洹,而名之为向(即渐近须陀洹果)呢?如果以得初果就名须陀洹,那为什么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修习无漏道得阿那含果,就不能名为须陀洹呢?

佛说:善男子!因为得初果,所以名为须陀洹。正如你所问的,为什么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修习无漏道得阿那含果,就不能名为须陀洹呢?善男子!因为得初果,所以名须陀洹,这是由于此人在当时已完全具足了八智及十六行。

迦叶菩萨说:世尊!得阿那含果的人也是这样的,也能得八智,具足十六行,而为什么又不能称之为须陀洹呢?

佛说:善男子!有漏法十六行有二:一是共十六行,二是不共十六行。无漏法十六行也有二种:一是向果,二是得果。八智也是二种:一是向果,二是得果。须陀洹人舍弃了共十六行,得到了不共十六行;舍弃了向果八智,得到了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就不是如此,所以初果名为须陀洹。

善男子!须陀洹人缘于四谛,阿那含人只是缘于一谛,因此初果名为须陀洹。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将须陀洹人比喻为䱜鱼,遍观已行。行,就是斯陀含人系心修道,是为了断灭贪欲、嗔、痴、骄慢。犹如那䱜鱼一样,普遍观察以后,为寻觅食物故行(系心于修道),行以后身心安住,比喻阿那含得食以后已安住。

此阿那含又有二种:一是现在得阿那含,再进一步修习就可以得阿罗汉果;二是贪着色界、无色界中的寂静三昧,因为此人不受欲界之身,所以名为阿那含。此阿那含又有五种:一为中般涅槃,二为受身般涅槃,三为行般涅槃,四为无行般涅槃,五为上流般涅槃。又有六种阿那含,五种如上所述,再加现在般涅槃。又有七种阿那含,六种如上所述,再加无色界般涅槃。

行般涅槃又有二种:或者受二身,或者受四身。如果是受二身,此名为利根;如果是受四身,此名为钝根。行般涅槃又有二种:一为精进,没有自在定;二为懈怠,有自在定。又有二种:一为具有精进和定,二为不具有精进和定。

善男子!欲界、色界的众生有二种业:一为作业,二为受生业。中般涅槃,只有作业,没有受生业,因此于中而般涅槃。舍弃欲界之身,但尚未至色界,因是利根,所以于中涅槃,此即名为中般涅槃。

阿那含人有四种心:一为非学非无学,二为学,三为无学,四为非学非无学。入于涅槃,而为什么还要名为中般涅槃?善男子!此阿那含四种心中,二种是涅槃,二种不是涅槃,因此名为中般涅槃。受身涅槃又有二种:一是作业,二是生业。此人舍欲界之身,受色界之身,精勤修道,直至尽其寿命,入于涅槃。

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说是尽其寿命才入涅槃,那为什么名之为受身涅槃?

佛说:善男子!此人受身后,然后乃断三界烦恼,因此名为受身涅槃。善男子!行般涅槃,因为经常修行佛道,赖有为法的三昧之力,能断烦恼,入于涅槃,因此名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就是此人一定知道将来要得涅槃,因此不再努力。但因为有为法的三昧之力,寿尽后也得以入于涅槃,因此名无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就是如果有人得到第四禅后,此人因为生起初禅的贪爱之心,所以退生初禅。这有二种流:一是烦恼流,二是道流。因为是道流,所以此人寿终之后生起二禅的贪爱之心,由此生于二禅。直至第四禅,也是如此。

此四禅中又有二种:一是入无色界,二是入五净居。这二种人,一是乐于三昧,二是乐于智慧。乐于智慧的人入五净居,乐于三昧的人入无色界。这二种人,第一种人修习第四禅有五个阶次的差别,第二种人不修习这五个阶次。哪五个阶次?即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品的人处于无小天,修上中品的人处于善见天,修上品的人处于善可见天,修中品的人处于无热天,修下品的人处于少广天。

这二种人,一是乐于论议,二是乐于寂静。乐于寂静的人入无色界,乐于论议的人处于五净居。

又有二种人:一是修熏禅,二是不修熏禅。修熏禅的人进入五净居,不修熏禅的人生于无色界,寿命终了而般涅槃,此即名为上流般涅槃。如果是想进入无色界,就不能修习四禅的五个阶次。如果要修习四禅的五个阶次,就能呵责无色界的定。

迦叶菩萨问佛说:世尊!中涅槃人就是利根,如果是利根人,为什么不在现在就入于涅槃呢?又为什么在欲界中有中涅槃,色界就没有?

佛说:善男子!此人在现在世四大羸劣,不能修道。虽也有比丘之四大康健,但没有房舍、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由于众缘不具备,因此不得现在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