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1]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以种种方便道,为众生类如本性信解而演说法。惟愿世尊次说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2],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为救护安乐故。
尔时,薄伽梵毗卢遮那于大众会中遍观察已,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今说修行漫荼罗行,满足一切智智法门。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本昔誓愿成就无尽法界,度脱无余众生界故,一切如来同共集会,渐次证入大悲藏发生三摩地。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为彼从初发心乃至十地诸众生故,遍至十方,还来佛身本位,本位中住[3]而复还入。
时薄伽梵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漫荼罗位初,阿阇梨应发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综众艺,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三乘,善解真言实义,知众生心,信诸佛菩萨,得传教灌顶[4]等,妙解漫荼罗画,其性调柔,离于我执,于真言行善得决定,究习瑜伽,住勇健菩提心。秘密主,如是法则阿阇梨,诸佛菩萨之所称赞。
复次,秘密主,彼阿阇若见众生勘为法器,远离诸垢,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若弟子具如是相貌[5]者,阿阇梨应自往劝发,如是告言;
佛子此大乘,真言行道法,
我今正开演,为彼大乘器。
过去等正觉,及与未来世,
现在诸世尊,住饶益众生。
如是诸贤者,解真言妙法,
勤勇获种智,坐无相菩提。
真言势无比,能摧彼[6]大力,
极忿怒魔军,释师子救世。
是故汝佛子,应以如是慧,
方便作成就,当获萨婆若。
行者悲念心,发起令增广,
彼坚住受教,当为择平地。
山林多华果,悦意诸清泉,
诸佛所称叹,应作圆坛事。
或在河流处,鹅雁等庄严,
彼应作慧解,悲生漫荼罗。
正觉缘导师,圣者声闻众,
曾游此地分,佛所常称誉。
及余诸方所,僧坊阿练若,
华房高楼阁,胜妙诸池苑。
制底[7]火神祠,牛栏河浑中,
诸天庙空室,仙人得道处。
如上之所说,或所意乐处,
利益弟子故,当画漫荼罗。
秘密主,彼拣择地,除去砾石、碎瓦、破器、髑髅、毛发、糠糟、灰炭、刺骨、朽木等,及虫蚁、蜣螂、毒螫之类,离如是诸过。遇良日晨[8]、定日、时分、宿直诸执,皆悉相应。于食前时值吉祥相,先当为一切如来作礼。以如是偈警发地神:
汝天亲[9]护者,于诸佛导师,
修行殊胜行,净地波罗蜜。
如破魔军众,释师子救世,
我亦降伏魔,我画漫荼罗。
彼应长跪舒手按地,频诵词偈,以涂香、华等供养。供养已,真言者复应归命一切如来。然后治地如其次第,当具众德。
注释
[1]“品”字之后,原有标明品数之“第二之一”四字,今均略去。《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无“之一”二字。此品选自该经第二品。漫荼罗,梵文的音译,亦译慢怛罗、曼拿罗、满荼罗等。词根有中心、神髓、本质、醍醐味等义,后缀la有成就、所有之义,故的原义为:本质神髓之所有者。秘密佛教以漫荼罗指称菩提境界中万德圆满的佛界。其意译有数种不同,多译作“轮圆具足”,表示佛之万德圆满如同毂、辎、辐共同组成完整的车轮一样。又译“聚集”,表示如来真实功德聚集一处。又译“发生”,表示佛之三密无尽庄严藏于此示现。又译“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或“醍醐味”等,取醍醐味之原义。
《疏》卷四解释说:“梵音漫荼罗,是攒摇乳酪成苏之义,漫荼罗是苏中极精醇者,浮聚在上之义,犹彼精醇不复变易,复名为坚,净妙之味共相和合,余物所不能杂,故有聚集义,是故佛言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漫荼罗也。以三种秘密方便,攒摇众生佛性之乳,乃至经历五味成妙觉醍醐,醇净融妙不可复增,一切金刚智印同共集会,于真常不变甘露味中最为第一,是为漫荼罗义也。”
漫荼罗,又译作坛、坛场、道场等,表示诸尊集会、万德聚集之所,通常又称作坛漫荼罗。慧琳《音义》卷十解释的圣众集会处,即就此念诵坛场而言。据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说,有四种漫荼罗可摄瑜伽一切漫荼罗,即大漫荼罗、三昧耶漫荼罗、法漫荼罗、羯磨漫荼罗。觉密(Buddhaguhya)《法漫荼罗略诠》(北京版《藏文大藏经·本续解》第七十二函)说有三大种类:(一)自性漫荼罗,下分真谛、俗谛两种,以法身自内证之境界为自性真谛漫荼罗,以法身佛为诸修行众生示现之象征境界为自性俗谛漫荼罗。不空《诸部陀罗尼目》说《大日经》依胜义、世俗二谛建立漫荼罗,依胜义修行,建立法身漫荼罗,以观本尊法身,远离形色犹如虚空,住如是三摩地。依世俗谛修行,建立四轮(地、水、火、风)漫荼罗,与觉密所说相同。(二)观想漫荼罗,又分法身观、道场观、支分观三种,法身观即观想自性真谛漫荼罗,道场观即观想自性俗谛漫荼罗,支分观即观想行者自身支分示现无量佛,亦即观自身为本尊漫荼罗。三密中的意密,即此瑜伽观想法。(三)形象漫荼罗,即诸尊境界之绘画、雕刻之漫荼罗,通常人们所说的大都指此种漫荼罗。
按漫荼罗中出现之诸尊类别,又分为别尊漫荼罗,如释迦漫荼罗、如意轮漫荼罗等;部会漫荼罗,为佛部中之佛顶漫荼罗,莲花部漫荼罗;都会漫荼罗,如现图胎藏漫荼罗等。如漫荼罗等中有印契标帜,则称三昧耶漫荼罗,如有梵字真言等,则称种子漫荼罗或字轮漫荼罗(另参见《陀螺尼集经》《金刚顶经》《理趣经》等)。
[2]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亦略称大悲胎藏漫荼罗、悲生漫荼罗、大悲漫荼罗、胎藏漫荼罗等。据《疏》解释,以胎藏比喻修行者初发之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缘,识种子初托胎中,所有人身肢体器官因素都已完全具备。菩提心种子播植于众生心田,所有识心增长及至成佛之因亦悉完全具备,含藏于中。胎藏孕体吸收种种营养而逐渐发育成熟及至脱胎出生,而菩提心种子同样进行种种修行,不断净除烦恼尘垢,以大悲万行终至佛果,故说大悲胎藏生。简言之,即菩提心种子被大悲万行所含养,终以方便发生一切智智。表现大悲胎藏生之漫荼罗,由中胎八叶、三重诸院组成,从佛菩提自证之德,现八叶中胎藏身(中胎大日,四方四佛,四隅四菩萨),从金刚密印现第一重金刚手等诸内眷属,从大悲万行现第二重普贤菩萨等诸大眷属,从普门方便现第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
《疏》说:“如上所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者,即是心实相花台,大悲胎藏开敷,以大悲方便现作三重普门眷属,以是义故,名为大悲胎藏漫荼罗。”(卷五)此漫荼罗中胎花藏为如来常智,如垂拱之君,三重眷属如环围之朝廷百揆,宗枝内弼,故称漫荼罗王。又因此漫荼罗具足因、根、究竟三句,在诸漫荼罗中最为完全圆满者,而称漫荼罗王。
[3]“还来佛身本位,本位中住”,《中华藏》校丽本作“还来佛身本位中位”,但校《大正藏》底本丽藏,与底本同,今按《疏》文等,仍从底本。
[4]传教灌顶:是对入室弟子传授印明支具,以表明获得阿阇梨职位的继承,和授法权力的一种灌顶仪式,故又称传法灌顶、传法阿阇梨灌顶、阿阇梨灌顶、付法灌顶等。其仪式主要有二种:(一)作坛行法之事业灌顶仪式,(二)坛中授与印明衣钵等的印法灌顶仪式。《疏》卷三说还要作心漫荼罗灌顶,弟子在瑜伽中了了明见蒙受大日如来以大悲水作心灌顶,乃至十地波罗蜜满足时,十方诸佛现前灌顶授佛职位,得名传教灌顶。
[5]“相貌”,原作“貌”,《中华藏》校诸本作“相貌”,今按校本及《疏》文,补入“相”字。
[6]“彼”,《中华藏》校碛、普、南、径、清作“伏”,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7]制底:梵文Caitya的音译,亦译支提、制多等,意译塔、无上塔、塔庙、灵庙等,原义为积聚、聚相。
[8]良日晨:据《疏》说,作法要在白月分,其中一、三、五、七、十三为吉祥日,可以作漫荼罗,又八、十四、十五日为最胜。定日,按古印度历法,要计算小月在那一日,若小月在白分内,其月十五日即属黑分,不能用来作法。又按日月平行度计算,定望或在十四或在十六日。印度宿曜共七执:日、月、火、水、木、金、土。按次值日,其性有善恶,须择善性曜值日时作法。
[9]“亲”,《大正藏》校宋、宫作“视”,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译文
这时执金刚秘密主向佛说道:真是稀奇啊!世尊,您说这自心自觉、自心自证的即心成佛的道理,实在是不可思议,超越一切!世尊啊!您为了无量有情众生,能以种种巧妙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信解能力深入浅出地演说,使我们如饮甘露,智慧大增。但是,世尊,自心妙果以什么样的巧妙方法才能达到?具体怎样修?衷心希望您再为大会众生开演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以使未来世无量众生得到救护安乐。
这时候,毗卢遮那世尊看了看大会听众,又看了看那挣扎在三界六趣生死苦海中的芸芸众生,便告诉金刚手说:请你仔细地听,现在我就说修行漫荼罗的各个方面,以使一切智智法门得以完整圆满。
这时毗卢遮那世尊因为在以前本行菩萨道时,曾立下大誓言:我当成就一切诸佛法界,一定要度脱无余众生界。现在自己已成就佛果,但应当度脱苦海的众生还没有穷尽,所以一切如来以其相同的誓言和目的都来共同集会,共同以神通力加持广大会众,展示他们各自以其不同的方法和道路。在得善无畏时,怎样以声字观修漫荼罗行;在得身无畏时,怎样在有相观中修漫荼罗行;在得无我无畏时,如何于唯蕴无我中修行漫荼罗行;在得法无畏时,如何于法缘心中修漫荼罗行;在得法无我无畏时,如何于无缘心中修漫荼罗行;在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时,如何于平等心中修漫荼罗行;离垢地以去,各自如何于自地观心中修漫荼罗行,最后渐次证入大悲胎藏发生三摩地定中。时观察无尽法界,以一切心为一心,以一切法门为一法门。又观察无余众生界,以一心为一切心,以一法门为一切法门。
之后,大日世尊肢体各个部分,都出现了十方三世如来之身。自脐以下显现出生身佛释迦牟尼,其形态威仪、音容笑貌,一如人类、二乘六趣、世间众生,各有不同形色像貌、音声仪态,环侍而坐,及其眷属大众普于八方,如漫荼罗本位依次安住。自脐以上至咽,出现无量无数的止住修行于十地的众菩萨,各个加持三密之身,与其无量眷属普于八方,如漫荼罗本位次第而住。其中自心以下为修行大悲万行的,多如十佛刹微尘数的诸菩萨大眷属,自心以上是执持如来金刚智慧密印的,多如十佛刹微尘数的诸执金刚内眷属。从咽至如来顶相,出现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八如来各以不同佛刹徒众、名号身业、受用诸身,如漫荼罗位普于八方,次第而住。从初发心至十地修行的众生,各在自己所处的阶位上,看见不同层次的壮观境界,处在初地的修行者,见此漫荼罗遍满法界,升住二地的修行者,见此漫荼罗愈广愈深,而至十一地之后者,见此漫荼罗圆满至极。看见十方诸佛菩萨从佛身普于十方,化现种种不同的形像,进行种种修行,千差万别,尔后又现如来菩萨之身,还至大日如来之身,成大日一佛一身。金刚手和大会听众目睹如此玄妙壮观的加持境界,无不额手称欢,忽然明白了一切方便,究竟同归的道理。
这时,毗卢遮那世尊又告诉执金刚秘密主说:金刚手,请仔细地听着,现在首先告诉你漫荼罗修行位中,阿阇梨所要具备的种种福德。金刚手,阿阇梨先应发菩提心,要有追求菩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意志。立下誓言:一旦得到一切智智之果,就要普度一切众生。要具有正确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辨别判断善恶是非的智慧。要有慈爱和怜悯所有众生的慈悲之心,施众生与一切欢乐,拔众生之一切苦难。要熟练掌握世间种种知识和技巧艺术,诸如语言声论、因明逻辑、十八明处、六十四能、算数、方药、天文、地理、观相、工艺、绘画雕刻等等,样样都要精通。必须善于观察十缘生句,认识甚深般若波罗蜜中道义。要通达大小乘三藏教义,于戒、定、慧三学任运自在。要善解真言实义,种种真言、种种身印、种种本尊,以及法器用物、声字形色,对于其形相、类别、性质、用途、意义,都要运用自如,毫不差错。住瑜伽观想时,以加持方便,知道众生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情爱好,并以此实施相应的说教,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任何障碍困难面前,坚信诸佛菩萨,不退缩、不怯弱,坚定不移,勇敢向前。还要得到传教灌顶,继承先师事业,传度绍位弟子。妙解漫荼罗画,其中方位相貌、调布众色、执笔绘画,都要独立进行。以净菩提心,以慧方便,能画作无尽庄严大漫荼罗王。其性格和善柔顺,不急躁卒暴,能忍辱负重,虽出生高贵,仪表堂堂,见多识广,各方面出群绝众,但从不生傲慢之心,能慈心下济,诱诲新学,乃至对于卑小种姓亦不怀下劣之想,嫉妒之心。在造立漫荼罗及诸行事时,对于怎样护身、结界,如何迎请、供养等,善于果断准确,从不犹豫含糊。善于修行瑜伽相应之法,观想作法,都能与理相应,一一通达。而在瑜伽修行中,出现种种可怕形像、恐怖音声、反常境界,都能沉着冷静,毫不动摇,无所畏惧。秘密主,阿阇梨要是具备这样的众德,即能流通密教,不断佛种,可称得上佛之真子,生于真言行,常为诸佛菩萨称赞。
佛接着说:又,秘密主,阿阇梨要是发现众生中有佛法根基的人,远离世俗尘垢,明见事理,决断智慧,信受慧解,精进不懈,常念利他,具备如此特征者可以选为弟子,付嘱教授,传之于法,或亲自前往劝发,告诉说:
佛子应知此大乘,真言行所乘之道,
以你因是大乘器,堪能信受才演说。
过去世之正觉者,及与未来之世尊,
十方三世现在佛,饶益众生为住处。
因解真言之妙法,皆获得一切智智,
由此而称大勤勇,安坐无相之菩提。
虽无相而具威力,摧伏魔军制外道,
普降甘露转法轮,而称师子救世者。
幸运佛子应知晓,以此真言之妙慧,
三密方便来成就,定能获得一切智。
世尊说罢弟子法,又开选择治地法:
真言行者悲念心,先要发起更增广,
知其坚住受法教,然后开始择平地。
山林胜处花果香,涓涓清泉悦人心,
如此所在佛称赞,用来可作圆坛事。
或在幽静河流处,雁翔鹅泳鸟啼鸣,
真言行者作慧解,建立悲生漫荼罗。
山泉福地佛曾游,声闻缘觉涅槃处,
名山胜地佛称誉,诸圣护持等地方。
圣迹之外他处所,僧侣修道及住处,
溢香花房高楼阁,芳草园林清净池。
宝塔矗立火神祠,村外牛栏河中滩,
天庙空室香火地,诸方仙人得道处。
如上胜地尽可选,亦可另选意乐方,
为了利益诸弟子,依法画作漫荼罗。
秘密主,拣选之地必须要清除砾石、碎瓦、破器、髑髅、毛发、糠糟、灰炭、刺骨、朽木等杂物,以及虫蚁、蜣螂、毒螫之类,以防秽污坛场。遇良日晨及定日,其时间与值日宿曜相应,并在食前出现庆云瑞气、氤氲五色、彩虹鲜明、妙音缭绕等吉祥景象之时可作法。先为一切如来作礼,以这样的偈颂警发地神:
守护大地之圣尊,亲近供养一切佛,
修行殊胜治诸地,净满诸度诸功德。
释迦师子救世者,昔日破魔你作证,
今又降魔治平地,亦证作画漫荼罗。
真言行者应长跪,两膝着地,舒手按地,诵此偈七遍。然后以种种涂香、鲜花、灯明供养。之后又归命一切如来,然后依次掘地平治,就会众德具备。
原典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头面礼世尊足,而说偈言:
佛法离诸相,法住于法位,
所说无譬类,无相无为作。
何故大精进,而说此有相,
及与真言行,不顺法然道?
尔时薄伽梵,毗卢遮那佛告执金刚手,善听法之相:
法离于分别,及一切妄想,
若净除妄想,心思诸起作,
我成最正觉,究竟如虚空。
凡愚所不知,邪妄执境界,
时方相貌等,乐欲无明覆。
度脱彼等故,随顺方便说,
而[1]实无时方,无作无造者,
彼一切诸法,唯住于实相。
复次秘密主,于当来世时,
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
唯依于有相[2],恒[3]乐诸断常,
时方所造业,善不善诸相。
盲冥乐求果,不知解此道,
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
秘密主,如是所说处所,随在一地,治令坚固,取未至地瞿摩夷及瞿摩怛罗[4],和合涂之。次以香水真言洒净,即说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钵罗底三迷,伽伽那三迷,三么多奴揭帝,钵罗吃底微输睇,达摩驮睹微戍达你,莎诃![5]
行者次于中,定意观大日,
处白莲花座,发髻以为冠,
放种种色光,通身悉周遍。
复当于正受,次想四方佛,
东方号宝幢,身色如日晖,
南方大勤勇,遍觉花开敷[6],
金色放光明,三昧离诸垢,
北方不动佛[7],离恼清凉定,
西方仁胜者,是名无量寿,
持诵者思维,而住于佛室。
当受持是地,以不动大名[8],
或用降三世,一切利成就。
白檀以涂画,圆妙漫荼罗,
中我第一身,第二诸救世,
第三同彼等,佛母虚空眼,
第四莲华手[9],第五执金刚,
第六不动尊,想念置其下。
奉涂香花等,思念诸如来,
至诚发殷重,演说如是偈:
诸佛慈悲等,存念我等故,
明日受持地,并佛子当降。
如是说已,复当诵此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萨婆怛他蘗多,地瑟姹那地瑟祉帝,阿者丽,微么丽,娑么啰奶[10],驮啰吃底钵输睇,莎诃!
持真言行者,次发悲念心,
依于彼西[11]方,系念以安寝。
思维菩提心,清净中无我,
或以梦中见,菩萨大名称,
诸佛无有量,现作众事业,
或以安慰心,劝嘱于行者:
汝念众生故,造作漫茶罗,
善哉摩诃萨,所画甚微妙。
复次于余日,摄受应度人,
若弟子信心,生种姓清净,
恭敬于三宝,深慧以严身。
堪忍无懈倦,尸罗[12]净无缺,
忍辱不悭悋,勇健坚心愿,
如是应摄取,余则无所观。
或十或八七,或五二一四[13],
当作于灌顶,若复过此数。
注释
[1]“而”,原作“唯”,《中华藏》校诸本作“而”,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2]“相”,原作“着”,《大正藏》校诸本,《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相”,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3]“恒”,原作“怛”,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4]瞿摩夷及瞿摩怛罗:瞿摩夷,梵文gamay的音译,意即牛粪。瞿摩怛罗,梵文gomūtram的音译,意即牛尿,在古代印度,牛粪、牛尿被视为干净之物,故常用来涂抹坛场。
[5]此诸真言,原有标明断句之“一”“二”“三”等字,有的字下还有读音之加注小字,今均略去。以下同。即为: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即梵文的音译,意为归命普遍诸佛。阿钵罗底三迷,意即无等无对(即待对)。伽伽那三迷,梵文gaganasame的音译,意为等空。三么多奴揭帝,意即等随。钵罗吃底微输睇,梵文的音译,意即本性清净。达摩驮睹微戍达儞,意即净除法界。莎诃,梵文的音译,表示警觉。
[6]遍觉花开敷:南方佛全称开敷华王,或称娑罗树王;遍觉,就如来智德之尊称,非其名称。
[7]不动佛:就如来智德而称,佛名为天鼓雷音佛。《疏》解释说:“次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此是如来涅槃智,是故义云不动,非其本名也。本名当云鼓音如来,如天鼓都无形相,亦无住处,而能演说法音,警悟众生,大般涅槃亦复如是,非如二乘永寂,都无妙用,故以为喻也。”(卷四)
[8]不动大名:此不动即不动明王,亦称不动尊、不动使者,为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一。
《疏》解释说:“所谓无动者,即是真净菩提之心,为表是义故,因事立名也。”(卷九)
[9]莲华手:指观世音菩萨,以手执莲华故称,又为莲华部主尊而称。
[10]以上咒语分别为,萨婆怛他蘖多,梵文sarva的音译,意即一切如来。地瑟姹那地瑟祉帝,梵文的音译,意即加持。阿者丽,梵文aśale的音译,意即不动。微么丽,梵文vimale的音译,意无垢。娑么啰奶,梵文的音译,意即忆念。
[11]“西”,《中华藏》校径、清作“四”,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12]尸罗:梵文Śīla的音译,意译戒、戒律。
[13]或十或八七,或五二一四:指一期道场所规定灌顶之数,意即从一至二,从二超至四,从四至五,从五超至七,从七至八,从八超之十人,一期漫荼罗有此数之人可作阿阇梨灌顶,而不得同时为三人、六人、九人灌顶。
译文
这时候,执金刚秘密主以头面礼世尊足,而以偈问道:
佛法远离诸相状,不生不灭自清净,
言语概念无譬类,无造无作无现显。
现在为何大精进,又说择地造圆坛,
以及行法等事相,不与上说相矛盾?
听罢如此之所问,毗卢遮那大日尊回答告诉金刚手,请仔细听闻此中理:
事物现象离分别,本非众生所妄想,
若要净除颠倒想,及与思维妄判断,
须知自心如虚空,毕竟清净寂无相。
此中奥妙众不知,妄见诸境为实在,
如离诸相说无相,何以悟解而进趣。
为了度脱诸众生,随顺方便说有相,
实无时方漫茶罗,无有造者无行处,
一切诸法如此等,唯有安住于实相。
其次佛子金刚手,又因未来之世时,
劣慧无智诸众生,以其痴爱自相蔽。
仅依有相起贪着,断常生灭执异端,
时间方位诸行法,对错好坏诸有相。
如盲冥中乐求果,不知此中无相法,
为了度脱此等众,随顺应机如此说。
秘密主,以上所说处所中可选中一地,如法净治坚固,取未被践踏弄脏的牛粪和牛尿,和合成泥,涂抹坛上。然后以香水真言洒净,即说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钵罗底三迷,伽伽那三迷,三么多奴揭帝,钵罗吃底微输睇,达摩驮睹微戍达儞,莎诃!
真言行者于此中,定意观想大日尊,
安坐在白莲华座,首戴发髻犹如冠,
通身遍体放光芒,种种色光金灿烂。
又观花台八叶上,正方安坐四方佛,
宝幢如来在东方,身色犹如朝日晖,
娑罗树王花开敷,是为南方大勤勇,
身相金色放光明,如住离垢三昧地,
北方如来天鼓音,离热清凉寂定相,
西方如来无量寿,亦作寂定真金色,
真言行者善思维,安然住于佛室中。
须要护持此中地,持诵不动明王名,
或用明王降三世,一切利益均成就。
白檀用来作图画,圆满精妙漫荼罗,
第一当画五方佛,第二救世诸菩萨,
第三所画同彼等,即是佛母虚空眼,
第四观音莲花手,第五部主金刚手,
第六明王不动尊,当置大日之下方。
手捧香花作供养,心中思念诸如来,
至诚殷重恭敬心,持诵偈颂如是言:
十方诸佛慈悲者,存念护持我等故,
明日受持此地时,均请降临作护持。
如是说罢之后,又诵此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萨婆怛他蘗多,地瑟姹那地瑟祉帝,阿者丽,微么丽,娑么啰奶,钵罗吃底钵输睇,莎诃!
持诵真言之行者,其次应发悲念心,
依于西方而安寝,系念莲花菩提心。
如意宝珠亦可念,清净无垢中无我,
或于梦中所见闻,诸佛菩萨化众生,
或闻诸尊安慰心,劝嘱鼓励修行者:
你能利益众生故,而来造作漫荼罗,
很好很好大菩萨,所画仔细甚微妙。
如此时至第二日,依法摄受应度人,
如果弟子发信心,生于清净种姓家,
恭敬供养于三宝,智慧深利超绝人。
精力充沛不懈倦,持戒无有缺减者,
忍辱负重不悭悋,坚定向前可胜任,
具备如此众德者,才应授受作灌顶。
一期道场之限数,从一至二二至四,
从二至四四至五,从五至七七至八,
从八至十灌顶人,不超十数是规则。
原典
尔时,金刚手秘密主复白佛言:世尊,当云何名此漫荼罗?漫荼罗者其义云何?
佛言:此名发生诸佛漫荼罗,极无比味,无过[1]上味,是故说为漫荼罗。又秘密主,哀悯无边众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漫荼罗广义。秘密主,如来于无量劫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是故具无量德,当如是知。
秘密主,非为一众生故如来成正等觉[2],亦非二非多,为怜悯无余记及有余记诸众生界故。如来成正等觉,以大悲愿力于无量众生界,如其本性而演说法。秘密主,无大乘宿习,未曾思维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见闻,欢喜信受。
又金刚萨埵,若彼有情昔于大乘真言乘道无量门进趣,已曾修行,为彼等故,限此造立名数。
彼阿阇梨亦当以大悲心立如是誓愿,为度无余众生界故,应当摄受[3]无量众生,作菩提种子因缘。
持真言行者,如是摄受已,
命彼三自归,令说悔先罪。
奉涂香花等,供养诸圣尊,
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
次当授齿木,若优昙钵罗[4],
或阿说他[5]等,结护而作净,
香花以庄严,端直顺本末,
东面或北面,嚼已而掷之,
当知彼众生,成[6]器非器相。
三结修多罗[7],次系等持臂,
如是受弟子,远离诸尘垢,
增发信心故,当随顺说法。
慰喻坚其意,告如是偈言:
汝获无等利,位同于大我[8],
一切诸如来,此教菩萨众,
皆以摄受汝,成办于大事。
汝等于明日,当得大乘生,
如是教授已,或于梦寐中。
睹见僧住处,园林悉严好,
堂宇相殊特,显敞诸楼观,
幢盖摩尼珠,宝刀悦意花,
女人鲜白衣,端正色姝丽,
密亲或善友,男子如天身,
群牛丰乳,经卷净无垢。
遍知因缘觉,并佛声闻众,
大我[9]诸菩萨,现前授诸果。
度大海河池,及闻所乐声,
空中言吉祥,当与意乐果。
如是等好相,宜应谛分别,
与此相违者,当知非善梦。
善住于戒者,晨起白师已,
师说此句法,劝发诸行人:
此殊胜愿道,大心摩诃衍,
汝今能志求,当成就如来。
自然智大龙[10],世间敬如塔,
有无悉超越,无垢同虚空。
诸法甚深奥,难了无含藏,
离一切妄想,戏论本无故。
作业妙无比,常依于二谛,
是乘殊胜愿,汝当住斯道。
注释
[1]“过”,《大正藏》校诸本,《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无,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2]“正等觉”,原作“正觉”,《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丽作“正等”,今按校本及《疏》文,补入“等”字。
[3]“摄受”,原作“取彼”,校本同,《大正藏》校诸本,《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摄受”,今按二校及《疏》文,改正。
[4]优昙钵罗:梵文Utpalam的音译,意译睡莲。
[5]阿说他:梵文的音译,毕波罗树的异名,属桑科乔木。
[6]“成”,原作“或”,《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成”,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7]修多罗:梵文的音译,意译致、线、条等,在密教仪式中称金刚线,或五色。《疏》说:“五色者,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信、进、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是故名为修多罗,古译谓之经也。若见谛阿阇梨能以如来五智,加持弟子菩提心中五种善根,贯摄万行,系持于瑜伽之臂,使经历生死常不失坏。”(卷五)
[8]大我:在此指诸佛,以诸佛成就八自在我,故称。
[9]“大我”,《大正藏》校宫、乙、丙、丁作“大乘”,误。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10]大龙:如来别号,比喻佛之不可思议无方大用。
译文
这时金刚手秘密主又向佛问道:世尊,刚才听了您讲的漫荼罗行法仪轨,然而此漫荼罗叫什么名字?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佛回答说:此漫荼罗叫诸佛发生漫荼罗,其义如同攒摇乳酪成酥,而酥中极精醇佳味之醍醐浮聚在上一样,具有极无比味、无过上味的意思,所以称之为漫荼罗。又因为哀悯无量众生,所以就其广义称之为大悲胎藏生漫荼罗。秘密主,如来于无数无量劫时间中,积集无上正遍智慧,无量功德,并以此加持漫荼罗,所以漫荼罗又有万德聚集、轮圆具足的意思。
秘密主,此方便权宜的漫荼罗虽然限制名数,但如来真实漫荼罗,决非为了一个二个,或者数个众生,而是为了怜悯一切众生。如来成正觉智慧,发大悲誓言,是为无数众生界,随其本性而演说正法,行大悲胎藏漫荼罗。秘密主,没有大乘根基,没有思维修行真言乘行,是一点也不能见闻信受的。
又金刚萨埵,如果有情众生中,有的曾修行过真言乘道,在各方面都有进趣,才能够接受见闻,所以为他们造立漫荼罗并规定人数。
行漫荼罗法的阿阇梨,也要发广大誓言,为度脱无数众生界,从广义上理解漫荼罗的真实含义,三界六趣以为漫荼罗,见闻触知即为行法仪则,如此必成菩提佛果。
修持真言之行者,如是摄受护持后,
即命弟子三自归,令说忏悔以前罪。
奉持涂香及鲜花,恭敬供养诸圣尊,
然后应该授弟子,三世无障碍智戒。
其次应授与齿木,其木要用阿说他,
优昙钵罗亦可用,真言结护香水净,
缠以鲜花来装饰,根末顺直不颠倒,
坛外向东或向北,弟子嚼罢而掷之。
以此可知彼众生,成器或者不成器。
再次结护五色线,系之手背作护持,
如是摄受诸弟子,令其远离诸尘垢,
为了增发其信心,随顺其性而说法。
诸言安慰坚其意,告诉如是偈颂言:
你已获得无比利,地位已同自在我,
十方三世诸如来,秘密佛教菩萨众,
都已摄受护持你,从此成办诸大事。
你们当在明日时,生于如来种姓中,
如是教授弟子后,注意梦中所现境。
要是梦见僧住处,花果滋茂好园林,
花房绮疏香芬芳,亭台楼阁烟云绕,
幢幡飘动珠光闪,宝刀莹彻花妖娆,
白衣轻纱端庄女,冰肌玉肤色姝丽,
父母亲友传法师,男子威严如天身,
牸牛群牧乳丰盈,经夹净白无垢尘。
遍知因缘声闻众,辟支佛及诸如来,
众多菩萨及金刚,现前授予珍妙果。
大海河池尽渡过,处处闻见所乐声,
空中有声说吉祥,或闻授与意乐果。
梦中出现如是境,即知善相宜分别,
如与此相违背者,当知不是好梦境。
真言行者善住戒,晨起将梦告诉师,
上师应说此句法,劝发行人诸弟子:
真言秘乘殊胜道,大心菩萨无不乘,
如今你等能志求,定当成就自然智。
自觉自证如来慧,世间众生敬如塔,
是有是无悉超越,清净无垢同虚空。
深奥诸法思难量,三密当入无含藏,
远离一切虚妄想,种种谬论自无生。
如来智业妙无比,真谛俗谛权实理,
殊胜智愿秘密乘,你等当住于斯道。
原典
尔时,住无戏论执金刚白佛言:世尊,愿说三世无碍智戒,若菩萨住此者,令诸佛菩萨皆欢喜故。如是说已。
佛告住无戏论执金刚等言:佛子,谛听!若族姓子住是戒者,以身语意合为一,不作一切诸法。云何为戒?所谓观察舍于自身,奉献诸佛菩萨。何以故?若舍自身,则为舍彼三事。云何三事?谓身、语、意。是故族姓子以受身语意戒,得名菩萨。所以者何?离彼身语意故,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
次于明日以金刚萨埵加持自身,为世尊毗卢遮那作礼。应取净瓶盛满香水,持诵降三世真言而用加之,置初门外,用洒是诸人等。彼阿阇梨以净香水授与,令彼心清净故。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以偈问佛:
种智说中尊,愿说彼时分,
大众于何时,普集现灵瑞?
漫荼罗阇梨,殷勤持真言?
尔时薄伽梵,告持金刚慧:
常当于此夜,而作漫荼罗,
传法阿阇梨,如是应次取,
五色修多罗,稽首一切佛,
大毗卢遮那,亲自作加持。
东方以为首,对持修多罗,
至脐而在空,渐次右旋转,
如是南及西,终竟于北方。
第二安立界,亦从初方起,
忆念诸如来,所行如上说,
右方及后方,复周于胜方[1]。
阿阇梨次回,依于涅哩底[2],
受学对持者,渐次以南行。
从此右旋绕,转依于风方[3],
师位移本处,转依于火方[4]。
持真言行者,复修如是法,
弟子在西南,师居伊舍尼[5]。
学者复旋绕,转依于火方,
师位移本处,而住于风方[6]。
如是真言者,普作四方相,
渐次入其中,三位以分之。
已表三分位,地相普周遍,
复于一一分,差别以为三。
是中最初分,作业所行道,
其余中后分,圣天之住处,
方等有四门,应知其分剂。
诚心以殷重,运布诸圣尊,
如是造众相,均调善分别。
内心妙白莲,胎藏正均等,
藏中造一切,悲生漫荼罗,
十六央具梨[7],过此是其量。
八叶正圆满,须蘂皆严好,
金刚之智印,遍出诸叶间。
从此花台中,大日胜尊现,
金色具[8]晖曜,首持发髻冠,
救世圆满光,离热住三昧。
彼东应画作,一切遍知印,
三角莲花上,其色皆鲜白,
火焰遍围绕,皓洁普周遍。
次于其北维,导师诸佛母,
晃耀真金色,缟素以为衣,
遍照犹日光,正受住三昧。
复于彼南方,救世佛菩萨,
大德圣尊印,号名满众愿,
真陀摩尼珠,住于白莲上[9]。
北方大精进,观世自在者,
光色如皓月,商佉军那花,
微笑坐白莲,髻现无量寿。
彼右大名称,圣者多罗尊,
青白色相杂,中年女人状,
合掌持青莲,圆光靡不遍,
晖发犹净金,微笑鲜白衣。
左[10]边毗俱胝,手垂数珠鬘,
三目持发髻,尊形犹皓素,
圆光色无主,黄赤白相入。
次近毗俱胝,画得大势尊,
被服商借色,大悲莲花手,
滋荣而未敷,围绕以圆光。
明妃住其侧,号持名称者,
一切妙璎珞,庄严金色身,
执鲜妙花枝,左持钵胤遇,
近圣者多罗,住于白处尊,
发冠袭纯白,钵昙摩花手。
于圣者前作,大力持明王,
晨朝日晖色,白莲以严身,
赫奕成焰鬘,吼怒牙出现,
利爪兽王发,何耶揭利婆[11]。
如是三摩地,观音诸眷属。
复次华台表,大日之左[12]方,
能满一切愿,持金刚慧者,
钵胤遇花色,或复如绿[13]宝,
首戴众宝冠,璎珞庄严身,
间错互严饰,广多数无量,
左执跋折罗,周环起光焰。
金刚藏之右,所谓忙莽鸡,
亦持坚慧杵,严身以璎珞。
彼右次应置,大力金刚针,
使者众围绕,微笑同瞻仰。
圣者之左方,金刚商朅罗,
执持金刚锁,自部诸使俱,
其身浅黄色,智杵为标帜。
于执金刚下,忿怒降三世,
摧伏大障者,号名月黡尊,
三目四牙现,夏时雨云色,
阿咤咤笑声,金刚宝璎珞。
摄护众生故,无量众围绕,
乃至百千手,操持众器械,
如是忿怒等,皆住莲花中。
次往西方画,无量持金刚,
种种金刚印,形色各差别,
普放圆满光,为诸众生故。
真言主[14]之下,依涅哩底方,
不动如来使,持慧刀羂索,
顶发垂左肩,一目而谛观,
威怒身猛焰,安住在盘石。
面门水波相,充满童子形,
如是具慧者,次应往风方。
复画忿怒尊,所谓胜三世,
威猛焰围绕,宝冠持金刚,
不顾自身命,专请而受教。
已说初界域,诸尊方位等,
持真言行人,次往第二院。
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
围绕紫金色,具三十二相,
被服袈裟衣,坐白莲花台,
为令教流布,住彼而说法。
次于世尊右,显示遍知眼,
熙怡相微笑,遍体圆净光,
喜见无比身,是名能寂母。
复于彼尊右,图写毫相明,
住钵头摩花,圆照商借色,
执持如意宝,满足众希愿,
晖光大精进,救世释师子。
圣尊之左方,如来之五顶,
最初名白伞,胜顶最胜顶,
众德火光聚,乃与舍除顶,
是名五大顶,大我之释种[15],
应当依是处,精心造众相。
次于其北方,布列净居众,
自在与普华,光鬘及意生,
名称远闻等,各如其次第。
于毫相之右,复画三佛顶,
初名广大顶,次名极广大,
及无边音声,皆应善安立。
五种如来顶,白黄真金色,
复次三佛顶,白黄赤兼备,
其光普深广,众璎珞庄严,
所发弘誓力,一切愿皆满。
行者于东隅,而作火仙像,
住于炽焰中,三点灰为标,
身色皆深赤,心置三角印,
而在圆焰中,持珠及澡瓶。
右方阎摩王,手秉坛拏印[16],
水牛以为座,震电玄云色,
七母并黑夜,妃后等围绕。
涅哩底鬼王,执刀恐怖形,
缚噜孥龙王,羂索以为印。
初方释天主[17],安住妙高山,
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
及余诸眷属,慧者善分布。
左置日天众,在于舆辂中,
胜无胜妃等,翼从而侍卫。
大梵在其右,四面持发冠,
唵字相为印,执莲在鹅上。
西方诸地神,辩才及毗纽,
塞建那风神,商羯罗月天,
是等依龙方,画之无遗谬,
持真言行者,以不迷惑心。
佛子次应作,持明大忿怒,
右号无能胜,左无能胜妃。
持地神奉瓶,虔敬而长跪,
及二大龙王,难陀跋难陀[18],
对处厢曲中,通门之大护。
所余释种尊,真言与印坛,
所说一切法,师应具开示。
持真言行者,次至第三院,
先图妙吉祥,其身郁金色,
五髻冠其顶,犹如童子形。
左持青莲花,上表金刚印,
慈颜遍微笑,坐于白莲台[19],
妙相圆普光,周匝互晖映。
右边应次画,网光童子身,
执持众宝网,种种妙璎珞,
住宝莲花座,而观佛长子。
左边画五种,与愿金刚使,
所谓髻设尼,优波髻设尼,
及与质多罗,地慧并请召,
如是五使者,五种奉教者,
二众共围绕,侍卫无胜智。
行者于右方,次作大名称,
除一切盖障,执持如意宝。
舍于二分位,当画八菩萨:
所谓除疑怪,施一切无畏,
除一切恶趣,救意慧菩萨,
悲念具慧者,慈起大众生,
除一切热恼,不可思议慧。
次复舍斯位,至于北胜方,
行者以一心,忆持布众彩,
而造具善忍,地藏摩诃萨,
其座极巧丽[20],身处于焰胎,
杂宝庄严地,绮错互相间,
四宝为莲花,圣者所安住。
及与大名称,无量诸菩萨,
谓宝掌宝手,及与持地等,
宝印手坚意,上首诸圣尊,
各与无数众,前后共围绕。
次复于龙方,当画虚空藏,
勤勇被白衣,持刀生焰光,
及与诸眷属,正觉所生子,
各随其次第,列坐正莲上。
今说彼眷属,大我菩萨众,
应善图藻缋,谛诚勿迷忘。
谓虚空无垢,次名虚空慧,
及清净慧等,行慧安慧等。
如是诸菩萨,常勤精进者,
各如其次第,而画庄严身。
略说大悲藏,漫荼罗位竟。
注释
[1]胜方:即北方。
[2]涅哩底:梵文的音译,亦译泥哩底、祢哩底,原为破坏、不幸、灾祸之女神。密教中为罗刹王,或称罗刹天、罗刹主,为西南方之主,故在此以涅哩底指西南方。
[3]风方:即西北方,以风天所处之方,故称。
[4]“于火方”,《大正藏》校宋、宫,《中华藏》校资作“火天上”,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火方,即东南方,以火天所护之方而称。以下有龙方者,指西方而言。
[5]伊舍尼:梵文的音译,亦译伊舍那,为东北方之护天,故在此以伊舍尼指东北方。
[6]“于风方”,《大正藏》校宋、宫,《中华藏》校资作“风天”,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7]央具梨:为指头之义。
[8]“具”,《大正藏》校诸本,《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甚”,今按校本,仍从底本。
[9]“上”,原作“花”,《大正藏》校诸本,《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上”,今按二校及《疏》文,仍从底本。
[10]“左”,原作“右”,《大正藏》校丙,《中华藏》校石作“左”,今按二校《疏》文,改正。
[11]“何”,《大正藏》校元、明,《中华藏》校碛、普、南、径、清作“阿”,今按校正及《疏》文,仍从底本。何耶揭利婆,梵文的音译,意译马头观音。
[12]“左”,原作“右”,《中华藏》校石作“左”,今按二校《疏》文,改正。
[13]“绿”原作“缘”,《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上”,今按此及校本并《疏》文,改正。
[14]真言主:此指大日如来,以真言教法之教主而称。
[15]“种”,原作“幢”,《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种”,今参诸校本及其文义,改正。
[16]坛拏印:梵文的音译,亦译焰摩印,此指所持首有人头形之棒。
[17]“主”,《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王”,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18]“难陀”,原作“难徒”,《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丽作“难陀”,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跋难陀”,原作“拔难陀”,《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作“跋难陀”,今按校本及《疏》文,改用“跋难陀”。
[19]“台”,原作“华”,《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台”,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20]“丽”,原作“严”,校本同,《大正藏》《中华藏》校诸本作“丽”,今改。
译文
大日如来如是说罢之后,住无戏论执金刚,又向佛请求说:世尊,请您为我们讲说三世无碍智戒,因为行者住此戒,诸佛菩萨都非常欢喜。
佛告住无戏论执金刚等说:佛子请听!如果真言行者将身口意三业合而为一,能深入观察十缘生句,了知三业毕竟不生,一切本来如此,常无运动无作为,如此就是三世无障碍智戒。但这种认识何以称为戒呢?因为有了认识,就可舍弃自身,把自身奉献于诸佛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舍施了自身,就是舍弃了三业。什么是三业呢?三业就是人身体的各种活动行为的身业,进行语言活动的语业,进行思维、情感、意识活动的意业。如果真言行者能受身语意戒,即可称得上是菩萨。这又为什么呢?因为完全脱离了身语意三业,就脱离了一切烦恼及无明,所以菩萨摩诃萨应该如此认识持戒。
受戒第二天,要以金刚萨埵加持自身,观自身为金刚萨埵。然后为毗卢遮那世尊作礼,应取净瓶盛满香水,而以降三世明王真言持诵加护,置于漫荼罗初门之外,用来洒净持行者。阿阇梨以净香水授与弟子喝下,使其心清净。
这时,执金刚秘密主又向佛问起,如何造立漫荼罗的事情,用偈颂问:
一切智智大日尊,先为大众说时间,
如来菩萨诸圣尊,何时普集现灵瑞?
漫荼罗中阿阇梨,何时传持行诸事?
摩诃毗卢遮那世尊,也以偈颂告诉持金刚慧说:
常在行法第七夜,事毕而画漫荼罗,
传法行事阿阇梨,有条不紊应次取,
先取白赤黄绿黑,五色三线修多罗,
稽首诸佛大日尊,亲自临坛作加持。
先从东方来开始,对持五色金刚线,
举至脐处在空中,渐次向右作旋转,
如是从南至西方,最终持之于北方。
其次安立诸界域,亦从东方来开始,
行时意念诸如来,先后旋转同上说,
从右至及于后方,复又周转于左方。
其次回转阿阇梨,依于西南涅底哩,
受学行之对持者,相应回转向南行。
至南又要右旋绕,转依西北之风方,
师位又移原来处,居之东南于火方。
受学真言之行者,复又转依如上说,
弟子对持在西南,师居东北伊舍尼,
受学弟子又旋绕,转依东南之火方,
师位又移原来方,止住西北之风方。
如上持线划界域,最终作成四方相,
行者渐次入其中,三分四方成三方。
又在三个方相中,分作三分为差别,
其中最初之所分,当作行法之道路,
其余中分和后分,均为圣天之住处。
方坛四方开四门,大小尺寸应适宜,
恭敬至诚心殷重,安排分布诸圣尊,
然后开始造众相,均匀谐调善分别。
方坛胎藏正均等,内心之中妙白莲,
花藏之中造一切,大悲发生漫荼罗,
其量最小十六指,过此按倍扩大之。
八叶莲花正圆满,花瓣须蘂皆严好,
智慧之印金刚杵,间隔出在八叶间,
从此花台之中央,大日胜尊来显现。
通身金色具晖曜,首戴发髻如宝冠,
遍体救世圆满光,离热清凉住三昧。
大日之东应画作,一切如来遍知印,
莲花之上三角形,莲花三角均白色,
光焰围绕遍知印,皓洁普遍如白天。
其次大日之北方,大日佛母虚空眼,
周身晃曜真金色,清净缟素以为衣,
光芒照遍犹日光,犹如天女住三昧。
又在大日之南方,画作救世佛菩萨,
以及大德圣尊印,真陀摩尼之宝珠,
住于白莲光闪闪,有名号作满众愿。
大日北方大精勤,莲花部主观自在,
身色犹如皓月光,亦如螺贝军那花,
熙怡微笑坐白莲,髻中现显无量寿。
观音右边大名称,面向大日多罗尊,
不青不白色相杂,不老不少中年女,
双手合掌持青莲,通身圆光无不遍,
晖发犹如净金色,被服白衣微笑相。
观音左边毗俱胝,四手其一垂珠鬘,
面有三目戴发髻,其身洁白犹皓素,
圆光无主色相入,不纯黄纯赤纯白。
次近左边毗俱胝,莲花明王大势尊,
被服鲜白螺贝色,手中持住青莲花,
滋荣含苞待开放,枝头顶上圆光绕。
大势明妃住其侧,有号称持名称者,
一切珍妙之璎珞,修饰装扮金色身,
鲜妙花枝右手执,钵胤遇花左手持。
多罗之右所住尊,莲花部母称白处,
头戴天髻袭素衣,开敷莲花左手执。
观音圣前应画作,本部忿怒持明王,
非黄非赤晨晖色,鲜白莲花璎珞身,
光焰威猛赫奕奕,忿怒脸上双牙长,
利爪竖发如兽王,马头明王是其名。
如是作画或观想,莲花眷属至此竟。
又在莲花中台表,大日如来之左方,
当画能满一切愿,金刚部主金刚手,
身色淡黄钵胤遇,或如绿宝天显色,
首戴三峰山字冠,种种璎珞及杂宝,
其数之多不可数,间错严饰宝光闪,
左持五股金刚杵,其上围绕光焰鬘。
金刚部主之右方,金刚部母忙莽鸡,
亦持坚慧金刚杵,周身饰以众璎珞。
部母之右次应置,号名大力金刚针,
女形使者众围绕,胡跪微笑同瞻仰。
金刚部主之左方,应当画作金刚鏁,
金刚连鏁手中执,自部使者众围绕,
身色皆是浅黄色,所持标帜金刚杵。
金刚萨埵之下方,忿怒明王降三世,
摧伏一切大障者,有号称作月黡尊。
面有三目四牙现,身色夏时雨云貌,
发出笑声阿吒吒,金刚宝珠璎珞身。
摄护众生威猛势,忿怒眷属众围绕,
或有一身百千手,各持器械森然竖,
如是忿怒数无量,或住或立莲花中。
其次再往西方画,无量无数执金刚,
各有形色各持印,为诸众生普放光。
大日如来真言主,其下依之西南方,
如来使者不动尊,手持慧刀和羂索,
顶有莎髻垂左肩,额有皱纹水波状,
一目怒视众生界,威怒之身猛焰烈,
牙咬唇边童子形,安然稳坐盘石上。
又在下方西北隅,当画如是具慧者,
形状忿怒持明王,有名号称降三世,
首戴宝冠持金刚,威猛怒火焰围绕,
奋不顾身烈火性,召摄众生来受教。
以上所说初界域,及与诸尊方位等,
受持真言之行人,其次应往第二院。
起自东方初门中,释迦牟尼先应画,
三十二相齐具备,周身围绕紫金色,
被服袈裟干陀色,身坐白莲说法状。
释迦牟尼之右方,释迦佛母遍知眼,
熙怡微笑喜悦貌,周身遍体圆净光,
端丽无比世乐见,有号称作能寂母。
又在佛母之右边,图写如来毫相印,
住于莲花钵头摩,圆光照耀鲜白色,
手中执持如意珠,以表满足众愿望,
晖光闪耀大精进,号称救世释师子。
释迦圣尊之左方,当画如来五佛顶,
最初名为白伞盖,其次胜顶最胜顶,
第四众德火聚顶,第五即是舍除顶,
如是称名五大顶,释迦如来五智顶,
顶有重髻轮王形,依次精心造众相。
其次又在其北方,一一布列净居众,
一为自在二普华,三称光鬘四意生,
名称远闻为第五,依次而画五天子。
释迦毫相之右方,又画释迦三佛顶,
广大佛顶为第一,次名极广大佛顶,
第三无边音声顶,前后依次皆安立,
真金郁金浅黄色,极白浅白五顶色,
白色黄色及赤色,三色兼备三顶色,
八顶周身光深厚,各以璎珞严饰身,
如来所发弘誓力,一切愿望皆满足。
行者又在其东隅,应当画作火仙像,
身处炽烈火焰中,额及两臂三点灰,
全身皆是深赤色,当心置有三角印,
印上围远圆光焰,左持数珠右澡瓶。
次于右方阎摩王,手持印契人头棒,
身骑水牛以为座,色如震电玄云色,
七母女鬼黑夜神,其后死后众围绕。
西南鬼王涅底哩,手执长刀恐怖形,
西方龙王噜拏,执持羂索以为印。
东方释天因陀罗,须弥山上众围绕,
首戴宝冠被璎珞,执持印相金刚杵,
舍脂夫人六欲天,均为眷属善分布。
其左当画日天众,八马车辂安然住,
左右二妃胜无胜,翼从眷属侍周围。
其右当画梵天王,四面四手戴发冠,
一手唵字一手莲,数珠军持坐鹅东。
西方应画诸地神,次北辩才毗纽天,
塞建那天与风神,商羯罗天与月天,
如是诸天依西方,一一画之勿遗忘,
持诵真言之行者,没有迷惑颠倒心。
释迦下方应画作,持明之王大忿怒,
其右号为无能胜,其左即无能胜妃。
西门地神持宝瓶,虔诚恭敬而长跪,
首有七头二龙王,左跋难陀右难陀,
对处厢曲第二重,作为重门之大护。
所余释种诸眷属,以及真言与印坛,
形色种类及一切,上师应当都开示。
修行真言之行者,其次作画第三院,
文殊师利妙吉祥,其色画作郁金色,
顶有五髻为宝冠,其身犹如童子形。
左手执持青莲花,花上就有金刚印,
慈颜熙怡微笑相,白莲花台以为座,
妙相圆光普照耀,周身遍体互晖映。
右边依次应画作,网光菩萨童子身,
手印执持众宝网,种种璎珞来严饰,
宝莲花台安然住,仰头而观佛长子。
文殊之左画五种,与愿金刚使者像,
其名称为髻设尼,以及优婆髻设尼,
第三名为质多罗,地慧请召是四五,
如是五种使者众,各有一名奉教者,
二众使者及奉教,左右侍卫无胜智。
真言行者于右方,应当画作大名称,
除一切盖障菩萨,执持莲上珠光闪。
其下二位各一侧,应当画作八菩萨:
右侧菩萨除疑怪,左侧施一切无畏,
第三除一切恶趣,第四救意慧菩萨,
第五悲念具慧者,第六慈起大众生,
第七除一切热恼,第八不可思议慧。
其他余位皆仿此,然后尽之于北方,
真言行者以一心,忆持思念布众彩,
先当作画具善忍,地藏菩萨摩诃萨,
种种杂宝装饰地,四宝作成莲花座,
宝光绮错互晖映,身处焰胎安然住。
左右两侧二分位,诸大菩萨众无数,
宝掌菩萨在左侧,宝处菩萨在右侧,
再左即是宝印手,再右即是持地者,
又在其侧坚固意,如是上首诸圣尊,
各与无数众眷属,前后左右共围遶。
其次又在于西方,当画菩萨虚空藏,
精勤勇猛被白衣,所持之刀生焰光,
并与众多之眷属,释种出生之佛子,
如是菩萨诸眷属,各有眷属坐莲上。
善图藻绘应善画,严饰其身勿迷忘。
虚空无垢为其首,次名菩萨虚空慧,
再名菩萨清净慧,行慧安慧在其后。
如是众多之菩萨,常勤精进之行者,
皆悉各依其次第,以画来庄严其身。
如上略说大悲藏,漫荼罗位至此竟。
原典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一切众会中谛观大日世尊,目不暂瞬,而说偈言:
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
如彼优昙花,时时乃一现,
真言所行道,倍复甚难遇。
无量俱胝劫,所作众罪业,
见此漫荼罗,消灭尽无余,
何况无量称,住真言行法。
行此无上句,真言救世者,
止断诸恶趣,一切苦不生,
若修如是行,妙慧深不动。
时普集会一切大众及诸持金刚者,以一音声叹金刚手言:
善哉善哉大勤勇,汝已修行真言行,
能问一切真言义,我等咸有意思维。
一切现为汝证验,依住真前言之行力,
及余菩提大心众,当得通达真言法。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复白世尊而说偈言:
云何彩色义,复当以何色?
云何而运布?是色谁为初?
门标旗量等,厢卫亦如是,
云何建诸门,愿尊说其量。
奉食华香等,及与众宝瓶,
云何引弟子?云何令灌顶?
云何供养师?愿说护摩[1]处。
云何真言相?云何住三昧?
如是发问已,牟尼诸法王,
告持金刚慧,一心应谛听:
最胜真言道,出生大乘果,
汝今请问我,为大有情说。
染彼众生界,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说,是名为色义。
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
洁白最为初,赤色为第二,
如是黄及青,渐次而彰著,
一切内深玄,是谓色先后。
建立门标帜,量同中胎藏,
厢卫亦如是,华台十六节,
应知彼初门,与内坛齐等,
智者于外院,渐次而增加,
于彼厢卫中,当建大护者。
略说三摩地,一心住于缘,
广义复殊异,大众生谛听:
佛说一切空,正觉之等持,
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
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
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2]。
尔时[3],毗卢遮那世尊与一切诸佛同共集会,各各宣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三昧道,时佛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于是,世尊复告执金刚菩萨言:
我昔坐道场,降伏于四魔,
以大勤勇声,除众生怖畏。
是时梵天等,心喜共称说,
由此诸世间,号名大勤勇。
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
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如实相智生,
已离一切暗,第一实无垢,
诸趣唯想名,佛相亦复然,
此第一实际,以加持力故,
为度于世间,而以文字说。
尔时,执金刚具德者得未曾有开敷眼,顶礼一切智而说偈言:
诸佛甚希有,权智不思议,
离一切戏论,法[4]佛自然智,
而为世间说,满足众希愿。
真言相如是,常依于二谛,
若有诸众生,知此法教者,
世人应供养,犹如敬制底。
时执金刚说此偈已,谛观毗卢遮那目不暂瞬,默然而住。于是,世尊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复次,秘密主,一生补处菩萨住佛地三昧道,离于造作,知世间相,住于业地,坚住佛地。
复次,秘密主,八地自在菩萨三昧道,不得一切诸法,离于有生,知一切幻化,是故世称观自在者。
复次,秘密主,声闻众住有缘地,识生灭,除二边,极观察智,得不随顺修行因,是名声闻三昧道。
秘密主,缘觉观察因果,住无言说法,不转无言说,于一切法证极灭语言三昧,是名缘觉三昧道。
秘密主,世间因果及业,若生若灭,系属他主,空三昧生,是名世间三昧道。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秘密主当知,此等三昧道,
若住[5]佛世尊,菩萨救世者,
缘觉声闻说,摧害于诸过。
若诸天世间,真言法教道,
如是勤勇者,为利众生故。
注释
[1]护摩:梵文的音译,亦译护魔、呼么、户摩等,意即焚烧,以炉中焚烧供物来供养圣尊的一种供养法,称为火供养法,略作火供养、火供、火法等。《疏》说:“护摩义者谓以慧火烧烦恼薪,令尽无余之义也。”(券二十)《尊圣轨》卷下说“护摩义者,此方为火天,火能烧草木卉林无有余者。天者,智也,智火能烧一切无明株杌无不尽烧。”护摩有内护摩、外护摩之别,或以出世间护摩为内,世间护摩为外,或以观内心为内护摩,以事相作法为外护摩。按举行护摩仪式的目的,有息灾、增益、召请、降伏诸种。
[2]本段之后,原有卷尾经题及标明卷数之诸字,今略去。
[3]“尔时”之前,原有第二卷之经题、卷数、帙号、译者、品名等文字,今均略去。
[4]“法”,校本作“诸”,《大正藏》校宫之外诸本均作“法”,今按《疏》文等,仍从底本。
[5]“住”,《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在”,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译文
大日如来这样说罢漫荼罗圣位之后,执金刚秘密主在大会之中,双眼注视大日世尊一动不动,然后说偈颂:
一切智慧大日尊,出现于世说妙法,
犹如灵瑞优昙花,偶尔之时才开放,
秘密真言所行道,比那昙花更难遇。
无量时间众有情,三业所作之罪业,
如能见此漫荼罗,消灭殆尽无所剩,
何况无量福德人,亲住密乘行此法。
行者修此无上法,真言妙法如救世,
止断净除诸恶趣,一切之苦自不生,
如修如是秘密法,具备妙慧无所动。
这时候所有来集会的大众及一切执金刚,都以同声叹赞金刚手说:
很好很好金刚手,你已修行真言行,
能问一切真言义,也使我们识此法。
一切都为你证知,依住真言之行力,
所有发心菩萨众,都可通达真言法。
大众赞叹之后,执金刚秘密主又问佛:
图画彩色是何义?何处图画为先后?
何色前来何色后?门标旗量及厢卫,
诸门建立之度量,请佛一一而开示。
食物香花众宝瓶,如何供奉诸圣尊?
怎样引召诸弟子,进入坛场而灌顶?
上师如何而供养?护摩之法亦讲演。
真言字义如何识?三昧观想如何住?
如是问罢待回答,大日世尊依次说:
一心谛听金刚手,最胜妙法真言道,
无上智慧从此得,如今你能问于我,
当为有情大众说,不可思议法界色。
染彼众生烦恼心,终成同一菩提色,
过去诸佛如是说,此即彩色之含义。
先内后外安布色,洁白最初大日色,
赤色第二宝幢色,黄色第三开敷色,
无量寿色青第四,鼓音如来黑第五,
各色各含不同义,先后之色依次用。
竖立幢旗门标帜,其量如同中胎藏,
各院通门厢卫处,亦同花台十六节,
应知初门之度量,要与内坛齐等之,
真言行者与外院,其量相应渐增加,
而其厢卫之中间,应当建立二大护。
其次略说三摩地,专注一心不散动,
而其广义又殊异,有情众生仔细听:
佛说一切自性空,无相无境无可得,
持住如是一法界,即是正觉之三昧,
如来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异境得,
所以名为大空定,一切智智得圆满。
说到这里,毗卢遮那世尊与一切诸佛又共同集会,各各宣说各自的三昧道,或者声闻三昧、或者缘觉三昧、或者菩萨三昧道,然后大日世尊又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以显示于此证知一切如来皆同一法界智体,各各三昧都可成就无量众生。之后,佛继续告诉执金刚说:
我在昔日坐道场,以此三昧降四魔,
以我勤勇之大声,消除众生之怖畏。
是时梵天八部众,心喜称欢顶戴礼,
由此诸天诸世间,有号称之大勤勇。
然而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思维道,
一切妄想诸分别,实知自心即解脱。
因缘生灭不可得,净如虚空不变易,
本来不生即空义,心之实相遍一切,
自心自证最实际,如是即离一切暗,
所观境缘及佛相,亦自不生唯假名,
第一实际是自心,因为加持之力故,
又因度脱诸众生,而以文字方便说。
听佛演说住三昧定的道理,执金刚秘密主大开眼界,得未曾有过的开敷眼,即顶礼一切智大日世尊而又说偈:
一切诸佛真希有,权智二者不思议,
法性佛之自然智,远离一切诸戏论,
为了满足众生愿,而为世间权宜说。
真言名相与实际,亦从胜义俗谛看,
若有世间诸众生,知道此中法教者,
当受世间之供养,如同恭敬舍利塔。
具德执金刚说罢此偈,注视毗卢遮那目不暂瞬,默然而住。于是,大日世尊又告诉金刚手说:秘密主,一生补处菩萨住佛地三昧道,远离于从缘所生法中引出来的所有大小粗细差别的错误思想,知道世间终究不异于涅槃的实际,知道世间起灭变化的因缘事相,所以能念念进趣,学如来金刚事业而得善巧,坚住于佛地。
又,秘密主,八地自在菩萨,以所住三昧道中,从初发心以来,深入观察十缘生句,于此得度性空彼岸。又以如幻三昧遍学超度法,随种种不同之众生而现不同之身,说不同之法,故世间从其外迹称之为观世自在菩萨。
秘密主,声闻菩萨住于有缘地,认识到世间、出世间都有因有缘,世间以集为因,以苦为果,出世间以道为因,以灭为果。因为知道因缘生灭的道理,所以能远离有、无,常、断等片面错误的思想,得生真谛智慧,避免颠倒谬误,而得到不再轮回转世的道理,所以,称它为声闻三昧道。
秘密主,缘觉菩萨能观察因果,分析推断十二因缘,知道一切因缘聚集的事物和现象都终归于灭法,有佛无佛,法位常住,所以能住于无言说法,知最究竟之处是无法以语言文字去表达的,无法说出来传授给人的。他们看什么东西都是涅槃相,对于世界的种种事情和现象都是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就证得了极灭语言三昧,由此称之为缘觉三昧道。
秘密主,世间众生不知道因果规律及善恶业道,把生灭等现象都归之于神我等异己的超人的东西,由此坐禅入定去体会所谓的神我,视其他为空无所有,这就是世间三昧道。
世尊又以偈说:
应当知道秘密主,于此所说三昧中,
诸佛所说三昧道,诸菩萨说三昧道,
缘觉声闻三昧道,名出世间三昧道,
若能住此有实益,消灭种种之谬误。
诸天所说三昧道,以及世间之真言,
若能住此有权益,只为利益众生故。
原典
复次,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汝当谛听诸真言相。金刚手言:唯染,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复说颂言:
正等觉真言,言名成立相,
如因陀罗宗,诸义利成就。
有增加法句,本名行相应,
若唵[1]字[2]字,及与发[3]磔迦,
或颉唎[4]媲[5]等,是佛顶名号。
若揭佷拏[6],佉陀耶[7]畔阇[8]
诃娜[9]摩啰也[10],钵咤也[11]等类,
是奉教使者,诸忿怒真言。
若有纳么[12]字,及莎缚诃[13]等,
是修三摩地,寂行者标相。
若有扇多[14]字,微戍陀[15]字等,
当知能满足,一切所希愿。
此正觉佛子,救世者真言,
若声闻所说,一一句安布,
是中辟支佛,复有少差别,
谓三昧分异,净除于业生。
复次,秘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随喜。何以故?以是诸法法如是故。若诸如来出现,若诸如来不出[16],诸法法尔如是住,谓诸真言,真言法尔故。
秘密主,成等正觉,一切智者,一切见者,出兴于世,而自此法说种种道,随种种乐欲,种种诸众生心,以种种句、种种文、种种随方语言、种种诸趣音声,而以加持说真言道。
秘密主,云何如来真言道?谓加持此书写文字。秘密主,如来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修行真实谛语、四圣谛、四念处、四神足、十如来力、六波罗蜜、七菩提宝、四梵住、十八佛不共法。秘密主,以要言之,诸如来一切智智,一切如来自福智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
云何真言教法?
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17]。
迦[18]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
佉[19]字门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
哦[20]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
伽[21]字门一切诸法一合[22]不可得故。
遮[23]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迁变故。
车[24]字门一切诸法影像不可得故。
若[25]字门一切诸法生不可得故。
社[26]字门一切诸法战敌不可得故。
吒[27]字门一切诸法慢不可得故。
咤[28]字门一切诸法长养不可得故。
拏[29]字门一切诸法怨对不可得故。
荼[30]字门一切诸法执持不可得故。
多[31]字门一切诸法如如不可得。
他[32]字门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
娜[33]字门一切诸法施不可得故。
驮[34]字门一切诸法法界不可得故。
波[35]字门一切诸法第一义谛不可得故。
颇[36]字门一切诸法不坚如聚沫故。
么[37]字门一切诸法缚不可得故。
婆[38]字门一切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
野[39]字门一切诸法一切乘不可得故。
啰[40]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诸尘染故。
逻[41]字门一切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
[42]字门一切诸法语言道断故。
奢[43]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故。
沙[44]字门一切诸法性钝[45]故。
娑[46]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谛不可得故。
诃[47]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
秘密主,仰若拏那么[48],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办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真言三昧门,圆满一切愿,
所谓诸如来,不可思议果。
具足众胜愿,真言决定义,
超越于三世,无垢同虚空。
住不思议心,起作诸事业,
到修行地者,授不思议果。
是第一真实,诸佛所开示,
若知此法教,当得诸悉地。
最胜真实声,真言真言相,
行者谛思维,当得不坏句。
注释
[1]唵:梵文的音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解释说:“陀罗尼母所谓唵字,所以者何?三字和合为唵字故,谓婀(a)、乌(u)、莽(m),一婀字者,是菩提心义,是诸法门义,亦无二义,亦诸法果义,亦是性义,是自在义,犹如国王黑白善恶随心自在,又法身义。二乌字者,即报身义。三莽字者,是化身义。以合三字共为唵字,摄无边故,为一切陀罗尼首,与诸字义而作先导,即一切法所生之处,三世诸佛皆观此字而得菩提故,为陀罗尼母。”(卷九)此字也经常出现在陀罗尼真言末尾。《秘藏记》说此字有归命、供养、三身、警觉、摄伏五义。《理趣释》则说有三身、无见顶相、本不生、如来毫相功德四义。在此为佛顶名号。
[2]:亦作“吽”,梵文的音译,亦译呼吽、虎、乌等,《疏》说此字有空、无相、无愿三义(卷九)。《理趣释》《秘藏记》说有菩提心义,或有拥护、自在能破、能满愿、大力、恐怖、等观欢喜等义,而空海《吽字义》则说千经万论、一切教义都包括在此一字之内。
[3]发:梵文pha的音译,亦译叵、颇、葩,有聚沫之义。
[4]颉唎:有摄召之义。
[5]媲:梵文bhi的音译,有畏惧之义。
[6]揭佷拏:有执取之义。
[7]佉陀耶:梵文khadaya的音译,有食之义。
[8]畔阇:梵文bhaja的音译,有破坏之义。
[9]诃娜:梵文的音译,有打之义。
[10]摩罗也:梵文malaya的音译,有杀之义。
[11]钵咤也:梵文的音译,有扑之义。
[12]纳么:梵文的音译,亦译喃么,归命、敬礼之义。
[13]莎缚诃:梵文的音译,摄取义。
[14]扇多:梵文的音译,寂义。
[15]微戍陀:梵文的音译,清净义。
[16]“出”,《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生”,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17]阿字门及其以下所释,称为字门,或字门观,通常所见的有二十四字门、五十字门,即是对每个梵文字母所含之宗教的和哲学的意义所作的解释。字门还用以观想及观察思考,称为字门观。对字门显密经纶都有解释。如《华严经·入法界品》《涅槃经·文字品》《文殊师利所问经·字母品》《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以及本经等,但各自的解释有差别。阿,梵文元音字母a的音译,《疏》解释说阿字有三义:“谓不生气、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者是无生义,若法揽因缘成,则自无有性,是故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道,故龙树云,因缘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论》明萨婆若有三种名,一切智与二乘共,道种智与菩萨共,一切种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实一心中得,为分别令人易解故,作三种名,即此阿字义也。”(卷七)
[18]迦:梵文不送气清音喉辅音字母ka的音译,亦译葛、羯、讫、揭等。
[19]佉:梵文送气清喉辅音字母kha的音译,亦译竭、渴、呿等。
[20]哦:梵文不送气浊喉辅音ga的音译,亦译诽、俄、我、伽、仰等。
[21]伽:梵文送气浊喉辅音gha的音译,亦译加、诽、嘘、我等。
[22]“合”,《大正藏》校宋、元、明、宫、甲、乙,《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合相”,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23]遮:梵文不送气清腭辅音ca的音译,亦译左、者、拶、赭等。
[24]车:梵文送气清腭辅音cha的音译,亦译磋、瑳、擦、且等。
[25]若:梵文不送气浊腭辅音ja的音译,亦译惹、诺、社、喏、阇等。
[26]社:梵文送气浊腭辅音jha的音译,亦译酂、嵯、膳等。
[27]吒:梵文不送气清舌辅音的音译,亦译咤、唽、绔等。
[28]咤:梵文送气清舌辅音的音译,亦译咜、吧、托、他等。长养,即生长、增长。
[29]拏:梵文不送气浊舌辅音的音译,亦译荼、佗等。
[30]荼:梵文送气浊舌辅音的音译,亦译搽、拿、那、曩等。
[31]多:梵文不送气清齿辅音ta的音译,亦译怛、哆等。
[32]他:梵文送气清齿辅音tha的音译,亦译佗、挞、塔等。
[33]娜:梵文不送气浊齿辅音da的音译,亦译那、捺、陀、达等。
[34]驮:梵文送气浊齿辅音dha的音译,亦译陀、娜、闼、但等。
[35]波:梵文不送气清唇辅音pa的音译,亦译跛、簸、钵等。
[36]颇:梵文送气清唇辅音pha的音译,亦译叵、发、葩等。
[37]么:梵文不送气浊唇辅音ba的音译,亦译婆、末、拔等。
[38]婆:梵文送气浊唇辅音bha的音译,亦译梵等。
[39]野:梵文脯音半元音ya的音译,亦译也、耶、夜等。
[40]啰:梵文舌音半元音ra的音译,亦译罗、等。
[41]逻:梵文齿音半元音la的音译,亦译攞、罗、砢、拉等。
[42]:梵文唇音半元音va的音译,亦译缚、婆、和等。
[43]奢:梵文噝音的音译,亦译舍、赊、设、沙等。
[44]沙:梵文噝音的音译,亦译洒、杀、刹、刷等。
[45]“钝”,《大正藏》校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纯”,今按校本及《疏》文并文义,仍从底本。
[46]娑:梵文咝音sa的音译,亦译萨、縒等。
[47]诃:梵文喉摩擦音ha的音译,亦译呵、贺、歌等。
[48]仰若拏么:分别为梵文喉、腭、舌、齿、唇、鼻辅音的音译。
译文
毗卢遮那佛又告诉执金刚秘密主说:秘密主,请你仔细听,现在给你们说真言相及其意义。金刚手说:是,非常愿意听,世尊。
于是,世尊又说偈道:
如来正等觉真言,一一字门其构成,
犹如帝释造声论,一字具含一切义。
真言字句增或减,部类性用义相应,
如唵字字发字,磔迦字与颉唎字,
以及媲字等真言,佛顶名号属佛部。
如有揭佷拿字,佉陀那字畔阇字,
诃娜字摩啰也字,钵咤也字等真言,
当知是奉教使者,诸忿怒尊之真言。
降伏摄召是其用,纳么字莎缚诃字,
当知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之真言。
扇多字微戍陀字,即是满足一切言。
佛部相应息灾义,以上所举诸真言,
诸佛菩萨真言相,声闻所说真言相,
一字一句皆陈述,字义无缺成真言,
辟支佛说之真言,神通之力来现出,
三昧转深能利物,十二因缘除业生。
佛接着说:秘密主,此真言相并不是一切诸佛造作出来的,也不是可以造作的,更不是随意变化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如此,法住法位,性相常恒。所以如来出现于世,或不出现于世,或如来已经说了,或现在说、未来说,它都是那个样子,它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漫荼罗中的一切真言,一一真言之相,也是如此恒常超越。
秘密主,如来成正等觉,遍知一切,遍观一切,是自证自觉,自知自见,并不是自作自造,也不是他人所传授。但众生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出现于世,以此之法说种种途径和方法,随种种不同的性情好恶,种种不同的心理和思想,以种种语言文字,方言俗语,以种种不同的声音,自在加持,说真言之道,虽然此中用了不同的方法,说法也不一样,但并不是佛自所造作,是为开悟众生,让众生明白即俗而真的道理而加持方便说的。
秘密主,什么是如来真言道呢?就是佛以真言的真实意义来加持世间书写之文字语言的实义,因为即以加持,除实相之外,再已不是世间文字语言了,也就是说已经同世间文字语言有所区别了。秘密主,然而如来以何法加持的呢?以如来在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时间中所集聚的功德,作一切处普遍加持,一一真言字句中,含有一切意义,一一聚集功德即同真言之相。如以阿字本不生一字一实谛,即知一切真言字句本不生之义。又如如来以一字包括一切一法门,二字包括止观、定慧等二法门,以四字含摄四圣谛、四念处、四神足、四梵住等种种四法门,以六字含摄六度等六法门,以七字含摄七菩提分的种种七法门,以十字含摄十如来力、十八佛不共法等种种十法门。秘密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诸如来以一切智智,以所集无边福德,发生无尽大愿之力,以法界本性加持之力,随顺世间种种性类而作加持,所以对于一切众生种种身语意,都可开示真言教法。
那么什么叫真言教法呢?
真言教法也就是阿字门等真言教相,其中阿字就是一切法教之本,众声众字之母,亦是万法之本,含有本不生之义。
迦字门含有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被造作之义。
佉字门含有一切事物和现象像虚空一样毕竟清净,这样的认识也不可有。
哦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进行任何来去、进退等运动的认识不可有。
伽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和合成而成的认识不能有。
遮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变化的认识不能有。
车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影像的认识不能有。
若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生成的认识不能有。
社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战敌的认识不能有。
咤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优劣高低差别的认识不可有。
咤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增长发展的认识不可有。
拏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对立面的认识不能有。
荼字门即是事物和现象被其他力量所控制支配的认识不能有。
多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解脱之事的认识不能有。
他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依靠止住之处的认识不能有。
娜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舍弃、离散的认识不能有。
驮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载体的认识不能有。
波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真实第一义的认识不能有。
颇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坚实固定性质的认识不能有。
么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烦恼等系缚的认识不能有。
婆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因缘有相状的认识不能有。
野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进趣之道路门径的认识不能有。
啰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见闻、触知等尘垢染污的感觉认识的想法不能有。
逻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一定的形相表现的认识不能有。
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能以语言概念表达的认识不能有。
奢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本性常寂的认识不能有。
沙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无触受感觉、有愚痴等现象的认识不能有。
娑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真假实妄的认识不能有。
诃字门即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有原因的认识不能有。
秘密主,仰、若、拏、那、么五字具有大空之义,在一切三昧字门中都可以加入,有自在之用,构成种种新的含义,成办一切智事。
这时,世尊又说偈道:
此真言道三昧门,众生如能勤观修,
一切心愿皆圆满,圆满之时即可得。
如来不可思议果,真言字声真实义,
具足种种之功德,超越三世净无垢。
若住不思议心地,能作一切漫荼罗,
修至净菩提心门,佛当授不思议果。
是中第一真实义,佛之知见所开示,
若明法教中次第,一切悉地均成就。
最胜真实语密声,真言实义真言字,
行者若能善思维,当住金刚体性台。
原典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不思议真言相道法,不共一切声闻缘觉,亦非[1]普为一切众生。若信此真言道者,诸功德法皆当满足。唯愿世尊次说漫荼罗所须次第。
如是说已,世尊复告金刚手而说偈言:
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
当奉悦意花,洁白黄朱色。
钵头摩青莲,龙花奔那伽,
计萨啰末利,得蘖蓝瞻卜,
无忧底罗剑,钵咤罗娑罗[2],
是等鲜妙花,吉祥众所乐,
采集以为鬘,敬心而供养。
栴檀及青木,苜蓿香郁金,
及余妙涂香,尽持以奉献。
沈水及松香,与龙脑,
白檀胶香等,失利婆塞迦[3],
及余焚香类,芬馥世称美,
应当随法教,而奉于圣尊。
复次大众生,依教献诸食,
奉乳糜酪饭,欢喜漫荼迦[4],
百叶甘美饼,净妙沙糖饼,
布利迦间穴[5],及末涂失啰[6],
媲诺迦[7]无忧[8],播钵咤[9]食等。
如是诸肴膳,种种珍妙果,
蹇荼与石蜜,糖蜜生熟酥,
种种诸浆饮,乳酪净牛味。
又奉诸灯烛,异类新净器,
盛满妙香油,布列为照明。
四方绘幡盖,种种色相间,
门标异形类,并悬以铃铎。
或以心[10]供养,一切皆作之,
持真言行者,存意勿遗忘。
次具迦罗奢[11],或六或十八,
备足诸宝药,盛满众香水,
枝条上垂布,间插华果实,
涂香等严饰,结护而作净,
系颈以妙衣,瓶数或增广。
上首诸尊等,各各奉兼服,
诸余大有情,一一皆献之。
如是[12]修供养,次引应度者,
洒之以净水,授与涂香花。
令发菩提心,忆念诸如来,
一切皆当得,生于净佛家。
结法界生印,及与法轮印[13],
金刚有情等,而用作加护。
次应当自结,诸佛三昧耶[14],
三转加净衣,如真言法教,
而用覆其首,深起悲念心。
三诵三昧耶,顶戴以啰字,
严以大空点[15],周匝开焰鬘,
字门生白光,流出如满月。
现对诸救世,而散于净华,
随其所至处,行人而尊奉。
漫荼罗初门,大龙厢卫处,
于二门中间,安立于学人,
住彼随法教,而作众事业。
如是令弟子,远离于诸过,
作寂然护摩,护摩依法住。
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
于漫荼罗中,作无疑虑心。
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坛,
四节为周界,中表金刚印。
师位之右方,护摩具支分,
学人住其左,蹲踞增敬心。
自敷吉祥草,藉地以安坐,
或布众彩色,彤辉极严丽,
一切缋事成,是略护摩处。
周匝布祥茅,端末[16]互相加,
右旋皆广厚,遍洒以香水,
思维火光尊,哀悯一切故,
应当持满器,而以供养之。
尔时善住者,当说是真语: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吧揭娜曳[17],莎诃!
复以三昧手[18],次持诸弟子,
慧手[19]大空指[20],略奉持护摩,
每献辄诚诵,各别至三七。
当住慈悯心,作法真实语: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摩诃扇底蘗多,扇底羯啰,钵啰睒摩达磨儞若多,阿婆,萨婆达么,娑么多钵啰钵多[21],莎诃!
行者护摩竟,应教令亲施,
金银众珍宝,象马及车乘,
牛羊上衣服,或复余资财。
弟子当至诚,恭敬起殷重,
深心自忻庆,而奉于所尊,
以修行净舍,令彼欢喜故。
已为作加护,应召而告言:
今此胜福田,一切佛所说,
为欲广饶益,一切诸有情,
奉施一切僧,当获于大果。
无尽大资财,世说常随生,
以供养僧者,施具德之人,
是故世尊说,应当发欢喜,
随力办肴膳,而施现前僧。
注释
[1]“非”字之后,原有“世尊”二字,《大正藏》校宋、元、明、宫、甲、乙有“世尊”二字,今按校本及《疏》文知为衍文,删去。
[2]以上音译均为印度产花名,分别为奔那伽花(龙树花)、计萨啰花、末利花、得蘖蓝花、瞻卜花、无忧花、底罗剑花、钵咤罗花、娑罗树花。
[3]失利婆塞迦:印度出产的一种薰香名称。
[4]漫荼迦:一种薄饼的名称。
[5]“穴”,原作“究”,校本同,《大正藏》校宫、甲、乙、丙、丁作“穴”,今按此及《疏》文,改正。布利迦间穴,即布利迦饼和间穴饼的名称。
[6]末涂失啰:饼名。
[7]媲诺迦:饼名。
[8]无忧:一种沙糖饼名。
[9]播钵吒:一种不用起面之馁食物。
[10]“心”,原作“意”,《大正藏》校甲、乙作“意”,《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心”,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11]迦罗奢:梵文的音译,意译贤瓶、宝瓶、吉祥瓶等。
[12]“是”,原作“上”,《大正藏》校宋、元、明作“上”,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13]法界生印,及与法轮印:法界生印,即两手先作金刚拳,二大指入于掌中,二头指竖立,指端相拄。有法界清净义。亦称火轮印、智火印。法轮印,亦称转法轮印、法轮金刚智印。二手外缚,二大指竖合,二小指交叉竖立。法轮印,有如来教法能摧破烦恼惑障之义。
[14]三昧耶,诸佛各部均不同。
[15]大空点:指在所观之字上置一点。
[16]“末”,原作“坐”,《大正藏》校元、明、宫、甲、乙、丙、丁,《中华藏》校碛、普、径、清作“末”,今按此及《疏》文,改正。
[17]噁揭娜曳:梵文agnaye的音译,火天名。
[18]三昧手:即右手。
[19]慧手:即左手。
[20]空指:即大拇指。
[21]此真言称寂灾真言或息灾真言。阿摩诃扇底蘖多,梵文的音译,大寂逝义。扇底羯啰,梵文的音译,作寂义。钵啰睒摩达磨儞若多,梵文的音译,最胜证寂法生义。阿婆,梵文abhava的音译,无自性义。萨婆达么,梵文的音译,一切自性义。娑么多啰钵多,梵文的音译,获得普遍平等义。
译文
世尊说罢真言相,执金刚秘密主赞叹道:真是稀奇啊!世尊,佛所说不思议真言相道法,一切声闻缘觉是不知道的,也不是可以给一切众生开示的。若能修行此真言道达到圆满之时,一切功德法自然就能得到满足。世尊,现在请您为我们开示漫荼罗所须的供养法。
这样说罢之后,世尊又以偈颂告诉金刚手说:
修持真言之行者,恭敬供养诸圣尊,
应当奉持悦意花,佛部供献洁白花,
莲花部供黄色花,金刚部供赤色花。
花种诸如钵头摩,红白青等水莲花,
本那伽即龙树花,计萨啰花末利花,
得蘖蓝花瞻卜花,钵咤罗花娑罗花,
底罗剑花无忧花,是等新鲜美丽花,
以及世间吉祥花,采集为鬘敬心供。
涂香诸如栴檀木,青木苜蓿郁金香,
以及其他诸涂香,敬心奉持以供献。
焚香诸如沉水香,松香及龙脑,
白檀香与白胶香,以及失利婆塞迦,
其他妙香亦可用,但要芬馥世称美,
各花各香随法教,部类相应奉圣尊。
其次真言之行者,依教次第献诸食,
奉献乳糜和酪饭,漫茶迦饼欢喜丸,
糖苏百叶甘美饼,净妙塞荼沙糖饼,
布利迦饼间穴饼,以及未涂失啰饼,
媲诺迦饼无忧饼,播钵咤食等美食。
亦供种种真妙果,白糖石蜜糖酥蜜,
以及种种诸浆饮,净牛乳酪亦供献。
再次又奉诸灯烛,使用种种新净器,
盛满净妙之香油,依次陈列为照明。
四方各竖缯幡盖,种种彩色互相间,
门标各作不同形,并可悬挂以铃铎。
或者观念心供养,运心遍及一切处,
修持真言之行者,如此供物记勿忘。
然后具备吉祥瓶,其数或六或十八,
五宝五药和五毂,以及香水盛满瓶,
上插枝条垂彩布,间可插以花果实,
并要涂香等装饰,真言结护而作净,
瓶颈系之以妙衣,瓶数亦可增之广。
漫荼罗中上首尊,还须奉献所被服,
其余诸尊大有情,并可一一皆献之。
说罢供养法,世尊又说加持教授弟子法:
如上一一供养后,次引应度诸弟子,
其身先要洒净水,并且授予涂香花。
其次令发菩提心,心中忆念诸如来,
劝慰一切皆当得,并将生于净佛家。
次结法界生之印,亦结转大法轮印,
金刚有情诸真言,诵持用来作加护。
此后又应当自结,一切如来三眛耶,
依照真言之法教,观想三转加净衣,
而用净衣覆其首,以使深起悲念心。
如次三诵三昧耶,观想顶戴以啰字,
啰字严之大空点,周匝放光开焰鬘,
字门生出洁白光,流遍世界如满月。
其次现对诸救世,周身遍洒净妙花,
随其散花所至处,真言行人而尊奉。
大悲漫荼罗初门,二龙所护厢卫处,
二门所在之中间,安立引导之学人,
住在彼处随法教,依次而作众事业。
如是安立弟子后,须要远离诸过失,
当作寂然之护摩,护摩之法依次住。
最初始于中胎藏,次至第二之外院,
即于漫荼罗之中,安住于无疑虑心。
如其自己之肘量,陷地而作光明坛,
四节为量作周界,最中表以金刚印。
师位所在之右方,护摩所用之支具,
应度学人住其左,蹲踞以便增敬心。
自己敷以吉祥草,就此席地以安坐,
坛中或布众彩色,众彩彤辉极严丽,
周匝铺以吉祥茅,末端相互以加迭,
右旋相加皆广厚,其上遍洒以香水,
心中思维火光尊,哀悯一切众生故,
当以种种供养物,盛满诸器奉献之。
此时善住之行人,持诵火光之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揭娜曳,莎诃!
复以右之三昧手,持住应度诸弟子,
左之慧手拇空指,奉持护摩如是略,
每献供物辄诚诵,各别至于三七遍。
又次常住慈悯心,依法诵持真实语: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摩诃扇底蘗多,扇底羯啰,钵啰睒摩达磨儞若多,阿婆啊,萨婆达么,娑么多钵啰钵多,莎诃!
行者如是护摩竟,应教弟子亲施舍,
金银财物众珍宝,象马以及所乘车,
或者牛羊上衣服,以及其他珍稀物,
弟子当以至诚心,恭恭敬敬起殷重,
深深以心自欣庆,施礼奉献于所尊,
以此修行净施舍,以令诸尊欢喜故。
如是已为作加护,应召弟子而告言:
今此护摩胜福田,一切如来之所说,
为欲广大之饶益,一切众生诸有情,
供奉施舍一切僧,当可获得大妙果。
无尽所属大资财,世间常说随己生,
而以供养于三宝,或施具德善知识,
是故世尊常教导,应当发于欢喜心,
随其自力办肴膳,供施现前之僧宝。
原典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而说偈言:
汝摩诃萨埵,一心应谛听,
当广说灌顶,古佛所开示。
师作第二坛,对中漫荼罗,
图画于外界,相距二肘量,
四方正均等,内向开一门。
安四执金刚,居其四维外,
谓住无戏论,及虚空无垢,
无垢眼金刚,被杂色衣等。
内心大莲华,八叶及须蕊,
于四方叶中,四伴侣菩萨,
由彼大有情,往昔愿力故。
云何名为四?谓总持自在,
念持利益心,悲者菩萨等。
所余诸四叶,作四奉教者,
杂色衣满愿,无间及解脱,
中央示法界,不可思议色,
四宝所成瓶,盛满众药宝,
普贤慈氏尊,及与除障盖,
除一切恶趣,而以作加持,
彼于灌顶时,当置妙莲上。
献于涂花香,灯明及阏伽[1],
上荫幢幡盖,奉摄意音乐,
吉庆伽他[2]等,广多美妙言。
如是而供养,得令欢喜已。
亲对诸如来,而自灌其顶。
复当供养彼,妙善诸香花,
次应执金篦[3],在于彼前住。
慰喻令欢喜,说如是伽他:
佛子佛为汝,决除无智膜,
犹如世医王,善用于金筹。
持真言行者,复当执明镜,
为显无相法,说是妙伽他:
诸法无形像,清净无垢浊,
无执离言说,但从因业起,
如是知此法,自性无染污,
为世无比利,汝从佛心生。
次当授法轮,置于二足间,
慧手传法螺,复说如是偈:
汝自于今日,转于救世轮,
其声普周遍,吹无上法螺,
勿生于异慧,当离疑悔心,
开示于世间,胜行真言道。
常作如是愿,宣唱佛恩德,
一切持金刚,皆当护念汝。
次当于弟子,而起悲念心,
行者应入中,示三昧耶偈:
佛子汝从今,不惜身命故,
常不应舍法,舍离菩提心,
悭悋一切法,不利众生行。
佛说三昧耶,汝善住戒者,
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
应至诚恭敬,稽首圣尊足,
所作随教行,勿生疑虑心。
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若有诸善男子善女人,入此大悲藏生大漫荼罗王三昧耶者,彼获几所福德聚?
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言:秘密主,从初发心乃至成如来所有福德聚,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聚,与彼正等。秘密主,以此法门当如是知,彼善男子善女人从如来口生,佛心之子。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在方所,即为有佛,施作佛事。是故,秘密主,若乐于供养佛者,当供养此善男子善女人,若乐欲见佛,即当观彼。
时金刚手等上首执金刚,及普贤等上首诸菩萨同声说言:世尊,我等从今以后应当恭敬供养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世尊,见彼[4]善男子善女人,同见佛世尊故。
注释
[1]阏伽:梵文的音译,即水、净水之义。用于供养或洗漱之水,称为阏伽水,盛装净水之器,称为阏伽器,如阏伽瓶、阏伽桶等。
[2]伽他:梵文的音译,亦译伽陀、偈陀等,意译偈颂、讽颂。是一种四字或五字组成一句,四句为一首的韵文体。
[3]“篦”,原作“蓖”,《中华藏》校碛、普、南、径、清作“篦”,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4]“见彼”,原作“彼”,《大正藏》校宋、元、明、宫、甲、乙,《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见彼”,今据此及上下文义,补入“见”字。
译文
说罢护摩法,毗卢遮那世尊又告诉执金刚秘密主如何作灌顶,于是以偈说:
摩诃萨埵金刚手,请你一心而谛听,
现在当说灌顶法,是法古佛曾开示。
上师又作第二坛,正中面对漫荼罗,
图画作于外界域,长宽相距二肘量,
四四方方正均等,向内一面开一门。
安置四大执金刚,居在坛场四维外,
住无戏论执金刚,虚空无垢执金刚,
及无垢眼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
坛场内心大莲花,八叶以及花须蕊,
而于四方之叶中,安住四伴侣菩萨,
彼诸菩萨大有情,往昔曾发大誓愿。
伴侣菩萨何为四?即总持自在菩萨,
念持菩萨利益心,以及悲者菩萨等。
所余四维之四叶,安住于四奉教者,
是杂色衣和满愿,无碍以及解脱等,
中央字纯白色,即法界不思议色,
四角各置四宝瓶,瓶中盛满众宝药。
普贤菩萨慈氏尊,及与除盖障菩萨,
除一切恶趣菩萨,四尊真言各加持,
引召弟子灌顶时,将其置于妙莲上。
奉献涂香及鲜花,灯明以及阏迦瓶,
其上荫以幢幡盖,奉摄悦意金刚乐,
吉庆伽陀偈颂言,多以美言来诵咏。
如上种种之供养,使其欢喜心悦己,
正面亲对诸如来,自把四瓶灌其顶。
其次又要作供养,美丽鲜艳诸香花,
此后应当持金篦,在于弟子之前往。
好言慰喻令欢喜,即说如是伽他偈:
佛子如来全为你,决除一切无智膜,
犹如世间之医王,极善妙用以金筹。
修持真言之行者,其次又当执明镜,
为了显现无相法,即说如是伽他颂:
诸法本来无形像,清净澄澈无垢浊,
无有执着离言说,一切从是因业起,
如是知道此法教,即是自性无染污,
为了众生无比利,佛心子从心佛生。
其次又当授法轮,置于学人二足间,
师以慧手传法螺,又说如是伽他偈:
你自从今日之后,即可转于救世轮,
亦吹无上大法螺,音声遍于诸世界,
于此勿生诸妄想,应当远离疑悔心,
为了世间诸有情,开示胜行真言道。
经常要作如是愿,宣唱流布佛恩德,
如此一切执金刚,都来共同护念你。
次后应当于弟子,心中生起悲念心,
行者应入于其中,又开示三昧耶偈:
佛子你从今以后,不惜自己之身命,
从不舍弃佛教法,亦不舍离菩提心,
悭悋正法不开示,即是不利众生行。
以你善住三昧耶,对于佛说三昧耶,
如同保护己身命,护戒不失半毫厘,
应当至诚于恭敬,稽首一切圣尊足,
如是所作随教行,勿要生于疑虑心。
这时候,执金刚秘密主向佛说:世尊,如果男女持修者,入此大悲藏生大漫荼罗王三昧耶,能获得多少福德?
佛告诉金刚手说:秘密主,可以获得从初发心直到成为如来的所有福德,是善男子、善女人聚集所有的福德,与佛相等。秘密主,应当知道在秘密法门中,此善良男子、善女人是从如来出生,是佛心之子,如此善男子、善女人所在处所,也就是佛所处之处所,应当施作佛事。所以,秘密主,要是喜欢供养佛,就供养此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见到佛,就去见此善男子、善女人。
这时,以金刚手为首的上首执金刚,以普贤菩萨为首的诸大菩萨,共声说道:世尊,我们从今以后应当恭敬供养此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呢?因为见了此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见了佛世尊。
原典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复观一切众会,告执金刚秘密主等诸持金刚者及大众言:善男子,有如来出世无量广长语轮相,如巧色摩尼能满一切愿,积集无量福德,住不可害行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如是说已,金刚手秘密主等诸执金刚及大会众同声说言: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住于满一切愿广长舌相,遍覆一切佛刹清净法幢高峰观三昧,时佛从定起。尔时,发遍一切如来法界哀悯无余众生界声,说此大力大护明妃曰:
南么萨婆怛他蘗帝弊,萨婆佩野微蘗帝弊,微湿目契弊,萨婆他,晗,啰吃沙摩诃沫丽,萨婆怛他蘗多,奔眤也阇帝,吽吽!怛啰磔怛啰磔,阿钵啰底诃谛[1],莎诃!
时一切如来及佛子众说此明已,即时普遍佛刹六种震动,一切菩萨得未曾有开敷眼,于诸佛前以悦意言音而说偈言:
诸佛甚奇[2]特,说此大力护,
一切佛护持,城池皆固密。
由彼护心住,所有为障者,
毗那夜迦等,恶形诸罗刹,
一切皆退散,念真言力故。
时薄伽梵广[3]大法界加持,即于是时,住法界胎藏三昧,从此定起,说入佛三昧耶持明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三迷[4],咀三迷[5],三么曳[6],莎诃!
即于尔时,于一切佛刹、一切菩萨众会之中说此入三昧耶明已,诸佛子等同闻是者,于一切法而不违越。时薄伽梵复说法界生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达摩驮睹,萨啊婆缚句痕[7]。
金刚萨埵加持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8],伐折啰吧么句痕[9]。
金刚铠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罗赭,伐折罗迦遮[10],吽!
如来眼又观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怛他揭多斫吃刍[11],尾也路迦也[12],莎诃!
涂香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微输驮健杜纳婆[13],莎诃!
花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摩诃妹呾也[14],毗庾蘗帝[15],莎诃!
烧香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达摩驮睹弩蘗帝[16],莎诃!
饮食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啰啰[17],迦啰啰[18],沫邻捺娜弭[19],沫邻捺泥[20],摩诃沫[21],莎诃!
灯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怛他揭多喇旨[22],萨叵啰佇婆娑娜[23],伽伽猛陀哩耶[24],莎诃!
阏伽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伽伽娜三么三摩[25],莎诃!
如来顶相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伽伽娜难多萨发啰佇[26],微输驮达摩儞阇多[27],莎诃!
如来甲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伐折啰入啰[28],微萨普啰[29],吽!
如来圆光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入啰摩履儞[30],怛他蘗多
旨[31],莎诃!
又说如来舌相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摩诃摩诃,怛他蘗多尔诃[32],萨底也[33]达摩钵啰底瑟耻多[34],莎诃!
注释
[1]大力大护真言,亦称无堪忍大护真言。南么萨婆怛他蘖帝弊,梵文的音译,有归命一切如来之义。萨婆佩野微蘖帝弊,梵文,有除一切诸障恐怖之义。微湿目契弊,梵文的音译,有种种巧度门之义。萨婆他,梵文的音译,有摄一切之义。晗,梵文ham kham的音译,种子义。啰吃沙摩诃沫丽,梵文的音译,有拥护大力之义。萨婆怛他蘖多,奔眤也儞阇帝,梵文的音译,有从一切如来德生之义。吽吽,梵文的音译,作恐怖声。怛啰磔怛啰磔,梵文的音译,叱诃摄伏声。阿钵啰底诃谛,梵文aprati hate的音译,有无对无比力之义。
[2]“奇”,原作“希”,《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奇”,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3]“广”,《大正藏》校宋、元、明,《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广及”,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4]阿三迷:梵文asame的音译,有无等之义。
[5]咀三迷:梵文trisame的音译,有三等之义。
[6]三么曳:梵文samaye的音译,有平等之义。
[7]达摩驮睹,萨婆缚句痕:梵文的音译,有我即法界生之义。
[8]南么三曼多伐折啰:梵文的音译,有归命一切金刚之义。
[9]伐折啰呾么句痕:梵文的音译,有我即金刚之义。
[10]伐折罗迦遮:梵文的音译,有金刚甲之义。
[11]怛他揭多斫吃刍:梵文的音译,即如来眼义。
[12]尾也路迦也:梵文的音译,即观义。
[13]微输驮健杜纳婆:梵文
的音译,有清净涂发生之义。
[14]摩诃妹也:梵文的音译,有答慈之义。
[15]毗庾蘗帝:梵文的音译,有发生之义。
[16]达摩驮睹弩蘗帝:梵文的音译,有遍至法界之义。
[17]阿啰啰:梵文arara的音译,不喜闻声。
[18]迦啰啰:梵文karara的音译,惧怕声。
[19]沫邻捺娜弭:梵文valim dodu mi的音译,即我奉献饮食义。
[20]沫邻捺泥:同前句,意即与我食。
[21]摩诃沫啊:梵文的音译,意即大饮食。
[22]怛他揭多喇旨:意为如来焰明。
[23]萨叵啰佇婆娑娜:意即普遍诸暗。
[24]伽伽猱陀哩耶:意即无限量等虚空。
[25]伽伽娜三么三摩:《疏》作伽伽那娑摩阿娑摩,伽伽娜(gagana),等虚空义;三么三摩(),无等等义。
[26]伽伽娜难多萨发啰佇:梵文的音译,为虚空无量普遍义。
[27]微输驮达摩儞阇多:梵文的音译,有清净法生之义。
[28]入啰:梵文jvala的音译,即光明之义。
[29]微萨普啰:梵文的音译,有普遍之义。
[30]入啊啰摩履儞:梵文的音译,光焰鬘义。
[31]怛他蘖多旨:梵文的音译,如来光明义。
[32]尔诃:梵文jihva的音译,舌义。
[33]萨底也:梵文satya的音译,谛义。
[34]达摩钵啰底瑟耻多:梵文的音译,法成就之义。
译文
这时,毗卢遮那世尊又看了看所有的大会听众,然后告诉执金刚秘密主等诸持金刚,以及所有的会众说:善男子,有如来出世之无量广长语轮相,犹如巧色摩尼,能满足一切誓愿,能积集无量福德,于一切事业中都不可留难,不可破坏,这就是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这样说罢,金刚手秘密主等诸执金刚及大会之众同声说道:世尊,现在正是说的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
于是,毗卢遮那世尊以三昧神通之力,为满足一切誓愿,显现广长无边的舌相,覆盖于一切佛刹,一切清净法幢高峰。不久,佛从三昧定中起来,于时遍发一切如来法界哀悯无余众生界之声,说此大力大护明妃:
南么萨婆怛他蘗帝弊,萨婆佩野微蘗帝弊,微湿目契弊,萨婆他,晗,啰吃沙摩诃沫丽,萨婆怛他蘗多,奔昵也儞阇帝,吽吽!怛啰磔怛磔,阿钵啰底诃谛,莎诃!
时一切如来及佛子大众说罢此真言,即时所有佛刹世界六种震动,所有贪、瞋、痴、见、慢、疑六种根本烦恼彻底动摇。而一切菩萨金刚得以大开未曾有过的眼界,于是在诸佛前,以悦耳动听的声音一齐赞颂道:
诸佛说此大力护,奇特奇特真奇特,
十方诸佛共护持,城池坚固如金刚。
以此真言来护身,所有作障为难者,
毗那夜伽诸鬼王,以及恶行主罗刹,
一切障难皆退散,不能伤害于善根。
这时世尊以广大法界加持,住法界胎藏三昧,不久从此定起,说入佛三昧耶持明: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三迷,咀三迷,三么曳,莎诃!
即于此时,于一切佛刹、一切菩萨众会之中,同声说此三昧耶明,而诸佛子又同时间到后,于一切法而不违越。这时世尊又说法界生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达摩驮睹,萨啰婆缚句痕。
又说金刚萨埵真言: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伐折啰呾么句痕。
又说金刚铠真言:
南么三曼多伐折罗,伐折罗迦遮,吽!
又说如来眼又观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怛他揭多斫吃刍,尾也路迦也,莎诃!
又说涂香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微输驮健杜纳婆啰,莎诃!
又说花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摩诃妹呾也,毗庾蘗帝,莎诃!
又说烧香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达摩驮睹弩蘖帝,莎诃!
又说饮食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啰啰,迦啰啰,沫邻捺娜弭,沫邻捺泥,摩诃沫啰,莎诃!
又说灯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怛他揭多喇旨,萨叵啰佇婆娑娜,伽伽獐陀哩耶,莎诃!
又说阏伽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伽伽娜三摩三摩,莎诃!
又说如来顶相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伽伽娜难多萨发啰佇,微输驮达摩儞阇多,莎诃!
又说如来甲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伐折啰入啊啰,微萨普啰,吽!
又说如来圆光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入啰摩履儞,怛他蘗多
旨,莎诃!
又说如来舌相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摩诃摩诃,怛他蘗多尔诃,萨底也达摩钵啰底瑟耻多,莎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