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太子内率府冑承军事清河崔牧述

我本师内澄寂场,光宅忍界,乘一如而利见,苞法化以冥周,权实两行,普门无极,秘用之妙,孰测其幽致哉!《昆卢遮那神力加持经》者,盖诸佛不思议境界,深密妙用之灵府也。

大本十万颂,梵方秘而密藏,今所译者昔北天竺国界内有一小国,号为勃噜罗,其国城北有大石山,壁立千云,悬崖万丈,于其半腹有藏秘法之窟,每年七月即有众圣集中,复有猿猴持经出晒,既当晴朗,仿佛见之,将升无阶,似观云雁。属暴风忽至,乃吹一梵夹下来,时采樵人辄遂收得,睹此奇特,便即奉献于王,王既受之,得未曾有。

至其日暮,有大猿猴来索此经,斯须未还,乃欲殒身自害。善巧方便,殷勤再三云,经夹即还,但欲求写,见王词恳,遂许通融云,且为向前受摄三日,即来却取。王乃分众缮写,及限却还。王唯太子相传,其本不流于外。

近有中天大瑜伽阿阇梨远涉山河,寻求秘宝,时王睹阇梨有异,欣然传授。此经以其旨趣幽玄,卒难精核,乃与诸圣者简繁摘要,集为二千五百颂。自法轸东流,满珠毕备,此经宗旨秘而未传。其教也,理蕴于词,意绝文外,若不从师受,学无得迹,逮其门苟非其人,制妄传授,未经灌顶,禁其辄开。

凡进修行道者,非唯迷复稠林,抑有魔邪斳绕,所以望涂整驾,脱轮中达,故如来运神力以密封,加秘印以保绥。又以幽绪难寻,假真言以道引,玄契绝代,寄字母以悟之,事理表筌,无非实相,即融返照,皆为行门。窥其者心凝于妙境,惑障不得梗其神,智印于无行,魔邪不能动其行,故得安步于佛地,贞嬉乎道场,凡有学从,功省而易就者也,若异斯观,未之或知。

有中天竺三藏厥号善无畏,洞达七藏,全明总持,德洽西域,化流殊方,研服此经,深穷奥旨。中宗孝和皇帝承风迎请,至开元丁巳岁三藏乃持梵秘典,杖锡来仪,时朝野翕然,咸从请益。

爰有大禅师一行智络群籍,神凝大方,掘灵珠以动时,秉虚镜而藻物。属开元神武皇帝致问道之礼,屈宴黄阁,圣敬日深,禅师以三藏怀宝远来,受诏咨禀,因请宣译。

沙门宝月雅妙梵言,精诣至理,三藏临文诫惧,每章三复。然先代名贤传译者众,或文华而意近,或词拙而义微,意近则滞于常习,义微则玄旨难晓。禅师存实去华,令质文有体,译为六卷。

又别译《供养次第法》一卷。重请三藏和上敷畅厥义,随录撰为《记释》十四卷。又三藏和上躬亲粉绘乎《起圣众极图》一卷,兼《地契及手印图》一卷,《都集漫荼罗图》一铺,词旨深简,分析源流,幽赞之功靡究于此。

故今如说修习者,扇玄风而遐举,钦玩其味者,漱灵津以洗心,非夫深解圆位,积功智地,孰能希夷于旨隆,矫翰于寥廓哉!于时岁次戊辰开元十六年也。

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

释温古

持明藏宗分条流,传译久矣,世之学者多存有相,罕契中道,其瑜伽行法隐而未明。夫法流不通,弘道者之忧也。此《昆卢遮那经》,乃秘藏圆宗,深入实相,为众教之源尔。

厥有中天竺三藏字输婆迦罗僧诃,唐号善无畏,业该八藏,名冠五天,传受此经,实为宗匠。顷有诏迎之,常为扈从。禅师一行命世之生也,明鉴纵达,智周变通,今上屈之,久宴中掖,具如国史所载。闻三藏蕴法宝之囊,思起予之请,承诏与三藏译出此经,仍为笔受。译语比丘宝月练诸教相,善解方言。非禅师不能扣其幽关,非三藏莫能扬其至赜。

此中具明三乘学处及最上乘持明行法,欲令学者知世间相性自无生故,因寄有为,广示无相,一一推核,目尽法界缘起耳。当知无量事迹,所有文言,结会指归,无非秘密之藏者也,分为三十一品。尚虑持诵者守文失意,禅师又请三藏解释其义,随而录之,无言不穷,无法不尽,举浅秘两释,会众经微言,支分有疑,重经搜决,事法图位,具列其后,次文删补,目为《义释》,勒成十四卷。

以梵文有一二重缺,纤芥纡回,开元十五季禅师没化,都释门威仪智俨法师与禅师同受业于无畏,又闲梵语,禅师且死之日属仗法师,求诸梵本,再请三藏详之,法师閟其文墨,访本未获之顷,而三藏弃世,咨询无所。痛哉!禅师临终叹此经幽宗未及宣衍,有所遗恨,良时难会信矣。

夫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是佛方便,若不师授,未寻《义释》,而游入其门者未之有矣。温古尝接诸贤末肆,预闻此经,至于绝待妙行,非敢窥测,不揆愚昧,注心归仰辄目,疏拙之思,叙其本末焉。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序

燕京圆福寺崇禄大夫检校太保行

崇禄卿总秘大师赐紫沙门觉苑撰

恭闻皇觉垂形,俨十身于藏刹,微言著范,轶五驾于殊途。或有众生睹佛威仪而得度者,或有众生闻佛音声而得度者,谅根器以成差,遂影响而亦异,然利有攸往,功不唐捐。

若夫理包性相,义贯浅深,为八藏之泉源,作一乘之铃键,独标圆密,回出余宗者,则《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其大矣哉!斯经乃总持之润府,法界之灵宫,金刚手方可探其赜,莲华眼始能窥其奥,顿超位地,譬之以神通,速离缠疴,喻之以咒术。

加以入金刚界,启菩提心,升金刚座,绍菩提种。护摩设祭,大自在事火异其宗,浇顶施仪,色究竟受职方其躅。不入曼荼罗,不依阿阇梨,则不得入其手。自无畏三藏翻译之后,禅师一行义释以还,绵历岁时,声光沦坠,非遘昌期,孰能极此!

今我天佑皇帝睿文冠古,英武超今,十善治民,五常训物。博综儒经,有诗赋碑记之制,锦烂华明,允彰乎教化。尤精释典,有赞序疏章之作,山辉川媚,聿在乎修行。于兹邃旨,夙促宸怀,爰命琐才,俾宣秘咒。因咸雍初提总中京大夫庆寺,属以时缘,再兴未肆,乃有副留守守卫尉卿陇西牛铉、守司空悟玄通圆大师弼公、洎僧首紫褐师德百有余人同致书曰:“伏闻‘毗卢’大教,旨趣宏深,疏诠妙赜,早已著其菁华,钞解至玄,尚未辟于阃域,傥纳勤诚,愿闻可尔。”

尝其虽从削简,未暇操,越大康三年忽降纶旨,今进《神变经疏》钞科,则密教司南时至矣。于是,敬酬圣泽,兼副舆情,强摘群诠,谬成斯解,目之曰《演密钞》。会于前冬诏赴行在,面奉进呈,敕令雕印。坠典斯兴,仁王之力也。觉苑智亏宿种,见匪生知,徒然爝火之明,曷益曦轮之照,庶俾来者,共践玄涯尔。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引文

朝议大夫行起居即充干文阁待制史馆修撰

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臣赵孝严奉敕撰

大哉!如来之教也,有显有密。所谓显者,五性三乘是也;所谓密者,总持秘藏是也。

若夫圆修万行,具证十身,顿了一法界心,直超三无数劫,此乃神变加持之力,不可思议也,故昆卢遮那佛亲为口说,金刚秘密主次传心印,玄之又玄,秘之甚秘。

粤从唐代有三藏善无畏者,自中天来持以梵本,与禅师一行受诏同译。其理甚深,尚难趣入,乃请无畏再为敷说,一行遂增润其文,号曰《义释》,斯则启明门之关键也。暨我大辽国有三藏摩尼者从西竺至,躬慕圣化,志弘咒典,然广传授未遑论撰,历岁既久,逮今方兴。

伏惟天佑皇帝叡智如神,聪谋出俗,以至公治国,赏罚无私,以大信临人,恩威有济。阅儒籍则畅礼乐诗书之旨,研释典则该性相权实之宗。至教之三十二乘,早赜妙义,杂华之一百千颂,亲制雄词,修观行以精融,入顿乘而邃悟。

肇居储邸,已学梵文,有若生知,殊非性习,通声字之根柢,洞趣证之源流,欲使玄风,兼扶盛世。

时有总秘大师赐紫沙门觉苑,幼攻蚁术,长号鹏耆,学赡群经,业专密部,禀摩尼之善诱,穷瑜伽之奥诠,名冠宗师。诏开讲会,最上乘之至理,由此发扬,因集《科文》五卷,通行于世。师自是谈演之暇,乘精运思,复撰成《钞》十卷。文无不周,义无不摄,镜先制之幽隐,烛后学之昏疑,意者近报国恩,远弘佛道。亦既进奏,亟命雕锼,申谕微臣,得述前引。

道安天阔信,侧管以徒为,澄观月高惭,隔谷而莫睹,强摅鄙素,聊赞玄言。

中国密宗有关大日经大事年表

·公元六世纪初叶

传说《大日经》十万偈广本,在勃噜罗国纂集而成,秘藏于王宫,只有国王传之于太子。

·公元六世纪中叶

《大日经》流通本,在中印度那烂陀寺编纂而成,随即流传开来。

·公元七世纪前半叶

达磨鞠多在那烂陀寺传持《大日经》及其胎藏密法,史称其“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

·公元六五六年

善无畏自东印度乌荼国至中印度摩揭陀国受具足戒出家,不久拜那烂陀寺达磨鞠多为师,登坛灌顶,受学《大日经》及其胎藏密法,并广学显密经论,“发三乘之藏,究诸部之宗”。

·公元七世纪后半叶

善无畏游学五印,破除外道,振奋佛教精神,于是“名震五天,尊为称首”。期间至西印犍陀罗国,为国王臣属宣讲《大日经》,因撰《大日经供养次第法》。

·公元六八五年

无行自那烂陀携《大日经》梵夹,行至北印度境内示寂,唐朝即派使前往迎回《大日经》等,收藏于华严寺。

·公元八世纪初年

善无畏前往中国,取道北印,至西突厥境,于宫廷宣讲《大日经》,唐派使者前往玉门关迎接。

·公元七一六年(开元四年)

善无畏到达长安,玄宗礼之以国师,尊之以教主,敕住内道场。

·公元七一七年(开元五年)

一行自荆州征诏至京,拜善无畏为师,登坛灌顶,受学胎藏密法。善无畏移居兴福寺南塔院及西明寺菩提院,开始译经并授徒传法。

·公元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

善无畏、一行随驾洛阳,住大福先寺,译出《大日经》及《供养次第法》,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兼删缀词理,润文成书。

·公元七二六—七二七年(开元十四、十五年)

一行著述《大日经疏》,完成初稿。

·公元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一行示寂,年仅四十五岁。

·公元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

崔牧作《大日经序》。

·公元七二—七三四年(开元十七至二十二年)

善无畏移居圣善寺,新罗妙零寺僧不可思议撰成《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

·公元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善无畏示寂,享龄九十九,僧夏八十。

·公元七三六—七四一年《开元后期》

智俨、温古再治一行《疏》,作《义释》十四卷。

温古作《大日经义释序》。

·公元七六七年(至德二年)

玄超授胎藏法于惠果

·公元八世纪后半叶

义林传胎藏法于顺晓。

惠果传胎藏法于成都惟上、汴州辨弘、新罗惠日、悟真及青龙寺当院义操、法润等。

·公元八〇五年(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延历二十四年)

空海入唐从惠果受胎藏法。

最澄入唐从顺晓受胎藏法。

·公元九世纪初

空海以高野山为中心授徒传法,建立日本真言宗,倡即身成佛义,十住心判教。

最澄以比数山为中心灌顶授法,建立日本天台宗,《法华》《大日》同传并受。

法全在玄法寺撰集《玄法寺仪轨》、在青龙寺撰集《青龙寺仪轨》。

·公元八三八—八四五年(开成三年至会昌五年)

圆仁入唐求法,从法全受胎藏法。

·公元八五五年(唐大中九年)

圆珍、圆载入唐求法,从青龙寺法全受法,圆珍还从智慧轮受法。后圆珍著《大日经指归》《大日经心目》等,以五时判教,并以《大日经》释《法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