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书名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撰写的一部伟大著作。“西域”一词,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出今甘肃敦煌境内的古玉门关和阳关,迤西广大的一片地域。从汉至唐,在这一地域里,先后存在过大大小小的许多国家。广义的西域,可以包括往西一直到古代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几乎没有什么一定的边际。范围稍小一点,则指今天的印度半岛和中亚一带。《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的,就是玄奘在唐朝初年往印度求法,曾经经历过的这一地域,以印度为主的一百多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各种情况。这些国家和地区,当时概称为“西域”。《大唐西域记》的书名,便由此而得来。

玄奘本姓陈,名袆,唐代洛州缑氏县陈堡谷(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人。玄奘出生的年代,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晚近的学者,根据各种材料推断,得到的结果不一。比较被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在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六〇〇年)。玄奘是他出家后取的法名。因为他是唐朝人,所以人们又把他称作唐玄奘。在普通老百姓中,往往干脆把他称作“唐僧”。不过,严格地说,唐朝的中国僧人,都可以称作“唐僧”。“唐僧”有许多,玄奘只是其中一位。

玄奘的祖上,在北朝时做过官。他的父亲,也还做过隋朝的江陵县令,不过在隋末因为政治败坏而弃官回到家乡。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玄奘的全家都信仰佛教。缑氏县离洛阳不远,洛阳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玄奘的二哥长捷,就在洛阳的净土寺出家。玄奘十岁那年,父亲去世。第二年,二哥把他带到洛阳,教诵佛经。十三岁那年,朝廷派员选拔品学兼优者出家,玄奘因为年幼,本不在候选之列。但他出家心切,自己立于公门之侧。主持考试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而奇之,问他是谁家的孩子,想要做什么。玄奘报告了姓氏,说他想出家。郑善果又问他为什么要出家。玄奘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大为赞赏,又看玄奘器宇不凡,破例录取了玄奘,并对左右的人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玄奘后来的成就证明,郑善果当年的预言不虚。

玄奘出家以后,正式开始学习佛教教义。他天资聪明,加上非常用功,进步很快。当时正值隋末,几年之间,天下大乱,洛阳一带处在战乱的中心。于是玄奘和他二哥离开洛阳,到了长安。再从长安,到了四川的成都。当时战争尚未波及四川。玄奘在四川的几年里,深入学习了许多经典,然后又乘船往东,先后到了湖北、河南、河北等地,最后还回到长安。玄奘每到一处,都访求名师益友,切磋学问。他既虚心向人学习,又注意融会贯通各家之说,有自己的见解。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对佛教教义有敏捷透彻的理解,他当时在长安已被人称作佛门的“千里驹”。

可是,这一切并没能使玄奘感到满足。他的学问愈广博,疑问也愈多。当时,佛教在印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早已分为大乘、小乘两派,就是在大乘佛教中也有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两大分支。在传入中国的各种经典中,大乘的典籍最多,其影响也最大。东晋时从中亚到汉地来的僧人鸠摩罗什,首先系统地把大乘中观派的典籍和学说翻译介绍到中国。南北朝中后期,从印度来华的僧人菩提流支和真谛又把瑜伽行派介绍到中国。通过这些翻译的典籍,中国僧人了解到印度佛教的各派学说,又依照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学说做了解释和发挥,有的甚至由此创立出新的中国佛教宗派。在唐朝初年,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传入还不久,对中国佛教徒来说,在教义和宗教哲学理论上有许多新的东西尚待认识。玄奘感到,要真正了解印度佛教的理论,必须通解典籍,尤其是原典,光靠一些有限的、不完善的翻译去了解原典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便萌发了到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去寻求经典、了解佛学底蕴的念头。他尤其想把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最重要的经典《瑜伽师地论》亲自完整地取回中国。

但是,要去印度实非易事。当时,唐王朝中央政府建立不久,国内的形势还不稳定,北方和西北方的东西两部突厥与唐朝对峙。因此,唐朝政府严禁一般人“出蕃”,通过边境时必须有政府发给的“过所”(通行证)。玄奘约好几位同伴,上表向朝廷申请,可是没有被批准,他只好等待时机。

唐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又一说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秋天,长安一带庄稼歉收,朝廷同意老百姓四出随丰就食。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玄奘趁此机会混入饥民的队伍,离开长安,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

从长安出发,玄奘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首先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瓜州这时是从河西往西域去的门户之一。玄奘刚到,不让他出关的追捕牒文也跟着送到了。幸好当地有两位州吏信仰佛教,同情和支持他求法的举动,催他赶紧走。于是,他立即偷渡出关,只身进入古称“八百里沙河”的莫贺延碛。在越过莫贺延碛时,有一次,玄奘四夜五日滴水未沾,险些死在沙漠中。

走出莫贺延碛,玄奘到达高昌。当时高昌的国王麹文泰信仰佛教,热情地接待了玄奘。麹文泰非常敬重玄奘,希望玄奘就留在高昌。玄奘不答应,麹文泰不放他走。玄奘只好用绝食来表示他的决心。最后,麹文泰被感动了,向玄奘谢罪,与玄奘结为异姓兄弟,并帮助玄奘继续向西行。

离开高昌,玄奘经过阿耆尼国、屈支国、跋禄迦国,然后翻越凌山,到达素叶水城,在此见到西突厥的叶护可汗。他由此继续向西行,到达千泉和呾逻私,再折向西南,经过赭时、飒秣建等国,过铁门关,到达睹货逻故地。然后翻过大雪山,即今天的兴都库什山,历尽艰辛,九死一生,这才终于到达了古印度的北部。

古代的印度,在地理上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政治上又分为许多小国。公元前五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是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即今天印度的比哈尔邦。玄奘从北印度,先到中印度。当时,印度最大最有名的佛教寺院是那烂陀寺。这所寺院也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国,规模宏大,僧侣众多。玄奘当初西行,主要的目的是求取《瑜伽师地论》。那烂陀寺的主持僧人名叫戒贤,在当时就最为精通《瑜伽师地论》。他虽然年事已高,又患有风疾,仍然专门为玄奘开讲这部经典,前后历时十五个月,同时听讲的还有数千人。玄奘先后听了三遍,同时还学习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佛教经典以及其他的印度典籍。

玄奘在那烂陀寺留学五年,然后又开始了他的长途旅行。他离开那烂陀寺,到东印度,再沿着印度的东海岸到南印度,再绕行西印度,最后还回到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和以前一样,他每到一处,总是先瞻仰朝拜佛教圣址,同时访求有学问的僧人或学者,向他们学习或者共同讨论各种佛教理论著作。玄奘还注意观察各个国家不同的风土人情、物产、气候以及地理、历史、语言、宗教的状况。《大唐西域记》一书,主要就是根据他整个旅行的经历写成的。

经过这一番游学和在那烂陀寺几年悉心的学习,玄奘不仅全面掌握了印度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理论,而且还有自己的创见。他成了戒贤法师最好最优异的学生。于是戒贤让玄奘主持那烂陀寺讲座,为僧人们开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等典籍。玄奘的讲座,论述精微,说理晓畅,很受大家的欢迎。大乘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在理论上主张不同,但是玄奘认为两家学说在某些地方可以融合,于是用梵文写成一部三千颂的《会宗论》,表达了他的这一观点。戒贤和其他僧人读了无不称赞。南印度有位小乘僧人写了一部《破大乘论》攻击大乘,玄奘又针锋相对地写了一部一千六百颂的《破恶见论》。

玄奘博学多才的名声很快在印度传开。当时,印度最有势力的国王是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戒日王知道了玄奘从中国来,又博学多才,特地约见玄奘。戒日王曾经听说,中国有一种乐曲叫《秦王破阵乐》。见到玄奘,他首先问起此事。玄奘便向他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宣扬唐朝文化,中印两国一度中断的友好关系由此得到恢复。戒日王敬佩玄奘的品德学问,特地在羯若鞠阇国的都城曲女城举行一次大会,请玄奘做“论主”。又邀请了十九位国王、四千多位佛教僧人、两千多位其他教派的信徒参加。玄奘在会上宣读的论文,十八天内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反驳。小乘的僧人因此称玄奘为“解脱天”,大乘的僧人则称他为“大乘天”。玄奘的声名,远扬五印度。

玄奘求法取经的目的已经达到,曲女城大会以后,他决定回国。他谢绝了戒日王和其他印度朋友挽留他的好意,带着历年访求到的佛教典籍、佛像等,仍然选择了从中印度到北印度,再到中亚的陆路,起身东归。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和他十几年前偷偷出行时的情形大不一样,他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他带回的经典共有六百五十七部,合五百二十策,此外还有许多佛像。唐太宗这时正在洛阳,立即召见他。当时唐太宗非常关心西域的情况,详细询问了玄奘周游各国的见闻,玄奘随问随答,条理清楚。玄奘谈到的见闻,“自雪岭已西,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四佛遗踪,并博望(张骞)之所不传,班(班固)、马(司马迁)无得而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唐太宗非常高兴,对玄奘说:“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引文出处同上)意思是希望玄奘撰写一部书,专门记载他在西域各国的见闻。玄奘从洛阳到长安后,一边组建译场,开始大规模地翻译经典,一边由他自己口述,助手辩机执笔,撰写这部书。第二年,也就是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七月,全书撰成,称作《大唐西域记》,并进呈给唐太宗和朝廷。玄奘为此还写了一道表章,说明他“所闻所履,百有二十八国”。他对这些国家的记载是,“班超侯而未远,张骞望而非博。今所记述,有异前闻。虽未及大千之疆,颇穷葱外之境,皆存实录,匪敢雕华”。这些,都使《大唐西域记》成为空前的一部伟大著作。

当时,唐太宗很想让玄奘还俗做官。可是,玄奘婉言谢绝,表示只想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真正实现他最初去印度求法的抱负和理想。玄奘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是态度非常坚决。唐太宗最后只好答应,并且表示愿意支持他的译经大业。

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工作。从他回国,到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去世,十九年间,他前后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作为一位佛经的大翻译家,玄奘为后人留下的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也为印度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

玄奘译经的成绩不仅反映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译文的质量上。中国从汉末时开始翻译佛经,前期译人绝大多数是外国来的僧人,或者以外国僧人为主译,中国人助译。外国僧人虽然通解佛经原本的语言,可是往往不大通解汉语,助译的中国人情形则刚好相反,因此译文的质量都不高。有的过于意译,以致失去原意;有的过于直译,中国人又难以理解。玄奘在翻译工作中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原则,意思是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使人易于理解。由于玄奘到过印度,精通佛经的语言,又对佛教教义有很深刻的理解,其译文的质量和水平自然大大超过他以前所有的译人。当时和后来的人因此把他翻译的佛经称为“新译”,而把在他以前翻译的佛经称为“旧译”,借此把整个佛经翻译史分为两个阶段。玄奘因此也就成了一位划时代的翻译家。

玄奘不但译梵为汉,也译汉为梵。他参加过把中国道家的经典《道德经》译成梵文的工作,据说还把一部在印度已经失传的佛教著作《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送回印度,使其流传本土。

前面讲了,玄奘去印度,最直接的起因是想取回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论》。他在印度深入地学习和钻研了这部经典,最后带回了国。回国后,玄奘不仅亲自把《瑜伽师地论》完整地翻译了出来,还大力介绍这一派的学说。他的弟子窥基由此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法相宗。法相宗的学说在唐初曾风行一时,同时还传到日本,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印度古代佛教的逻辑学很发达,被称作“因明”。玄奘在印度专门下功夫学过这门学问,回国后又特地翻译和传述因明学的著作。于是,因明学在中国一时也成为显学,并为中国哲学思想和逻辑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关于玄奘大师的生平,记载最详细的,是他去世以后,他的弟子慧立原著,彦悰笺补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全书十卷,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也是一部空前的杰作。除此之外,还有唐初僧人道宣撰写的《续高僧传》卷四中的《玄奘传》以及冥详的《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也是有关玄奘生平的重要资料。

内容

《大唐西域记》全书十二卷,每卷以国分章,每章或详或略地记载了唐代,也就是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在中国西边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这些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是玄奘西行求法中所亲历,只有少数几个得之传闻。每章的内容包括:名称、方位、疆域、地形、都城、历史、种族、语言、文字、教育、气候、物产、传说,当然,还有宗教,尤其是有关佛教的情况。

依现在通行的各种版本的《大唐西域记》的编次,书的正文前,有两篇序。第一篇是唐秘书著作佐郎敬播所撰,第二篇是唐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所撰。两篇序文,都撰写于唐贞观或者永徽年间。《大唐西域记》本身的正文前,又有一段玄奘自己撰写的文字,纵论天下宇内的地理大势,约略相当于正文前的一篇绪论。这段文字,从内容上讲,也颇重要。

玄奘西行求法,先出瓜州西北的唐玉门关,至高昌(今中国新疆吐鲁番),然后由此继续西行。《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国家,即从高昌以西的阿耆尼国开始。各卷记载的国家和地区是:

第一卷:阿耆尼国、屈支国、跋禄迦国、凌山及大清池、素叶水城、窣利地区、笯赤建国、赭时国、怖捍国、窣堵利瑟那国、飒秣建国、弭秣贺国、劫布呾那国、屈霜尔伽国、喝捍国、捕喝国、伐地国、货利习弥伽国、羯霜那国、铁门、睹货逻国故地、呾蜜国、赤鄂衍那国、忽露摩国、愉漫国、鞠和衍那国、镬沙国、珂咄罗国、拘谜陀国、缚伽浪国、纥露悉泯健国、忽懔国、缚喝国、锐秣陀国、胡寔健国、呾剌健国、揭职国、大雪山、梵衍那国、迦毕试国。

阿耆尼国即今天中国新疆的焉耆。这一卷,包括的地域,从中国新疆的焉耆开始,往西是今天的库车、阿克苏,阿克苏以西的大雪山,以及今天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梵衍那就是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巴米扬,那里至今尚有世界有名的大佛。玄奘对此做了详细生动的记载。他的记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他的书,是今天了解这一地区当时历史和地理的最重要的资料。

第二卷:印度总述、滥波国、那揭罗曷国、健驮逻国。

从阿富汗往东往南,就进入了印度。印度是玄奘求法的目的地。为了更好地介绍佛国印度的情况,在第二卷的一开始,玄奘特地用了半卷的篇幅,先对印度的情况做了一个总述,然后才在以下各卷各章中对五印度各国一一再做叙述。这一部分“印度总述”,详细地讲到了印度一名的来由、疆域的大小、岁时和历制、饮食和衣饰、教育和文字、佛教和族姓、兵术和刑法、赋税和物产。“印度之境,疆界具举,风壤之差,大略斯在,同条共贯,粗陈梗概”,为了解印度首先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可以说,在公元七世纪初,在印度以外,还没有谁像玄奘这样对印度有如此多的了解和认识。这一卷记载的国家在古代属于北印度。其中的滥波国、那揭罗曷国、健驮逻国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健驮逻国曾经是北印度佛教的中心,佛教的雕刻和绘画艺术特别有名。这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一个重镇。

第三卷:乌仗那国、钵露罗国、呾叉始罗国、僧诃补罗国、乌剌尸国、迦湿弥罗国、半笯嗟国、曷逻阇补罗国。

本卷的国家,也都属于北印度。乌仗那国、钵露罗国和呾叉始罗国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迦湿弥罗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在历史上与中国联系很密切。汉魏时期到中国来的佛教僧人,很多就是从迦湿弥罗来的。

第四卷:磔迦国、至那仆底国、阇烂达罗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呾罗国、秣菟罗国、萨他泥湿伐罗国、窣禄勤那国、秣底补罗国、婆罗吸摩补罗国、瞿毗霜那国、垩醯掣呾逻国、毗罗删拏国、劫比他国。

波理夜呾罗国以前,仍属于北印度。从波理夜呾罗国开始,进入中印度境。

第五卷:羯若鞠阇国、阿逾陀国、阿耶穆佉国、钵逻耶伽国、憍赏弥国、鞞索迦国。

这些国家,都属于中印度。当玄奘到达印度时,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正是印度最有势力和威望的国王。前面“作者和书名”一节中已经讲了,他热情地接待了玄奘,向玄奘询问中国的情况,还专门为玄奘在羯若鞠阇国的首都曲女城举行了一次极为盛大的大会。这一段故事很有名,也很有意义,我们因此在下面的“原典节选”中选了“羯若鞠阇国”一节。至于阿逾陀国、钵逻耶伽国和憍赏弥国,也是古代印度比较有名的国家。

第六卷:室罗伐悉底国、劫比罗伐窣堵国、蓝摩国、拘尸那揭罗国。

这四个国家,也都在中印度境内。室罗伐悉底国即汉译佛经里经常提到的舍卫国或舍卫城。佛经中讲,释迦牟尼佛一生,有许多时候,住在舍卫城的祇洹精舍。劫比罗伐窣堵国是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地方,也是他自己的民族——释迦族的国家。拘尸那揭罗国则是释迦牟尼佛最后入涅槃的地方。对佛教徒来说,这两个地方都极其神圣。我们因此也把这两章选进了我们的书里。

第七卷:婆罗痆斯国、战主国、吠舍厘国、弗栗恃国、尼波罗国。

这五个国家,除弗栗恃属于北印度外,其余的都属于中印度。婆罗痆斯国即今印度北方邦的历史文化名城瓦拉纳西。婆罗痆斯国的鹿野苑,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地方,至今遗迹犹存。尼波罗国即今天的尼泊尔。

第八卷:摩揭陀国(上)。

第九卷:摩揭陀国(下)。

以上两卷,都是讲中印度的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国家。释迦牟尼佛当年成道的地方金刚座菩提树,以及玄奘留学所在的那烂陀寺,都在摩揭陀国。其他与佛教有关的圣迹也非常多。所以玄奘用了整整两卷的篇幅来介绍摩揭陀国。我们因此把《摩揭陀国(上)》,即卷八的全文都选进了我们的书中。

第十卷:伊烂拏钵伐多国、瞻波国、羯朱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迦摩缕波国、三摩呾吒国、耽摩栗底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乌荼国、恭御陀国、羯▲伽国、憍萨罗国、案达罗国、驮那羯磔迦国、珠利耶国、达罗毗荼国、秣罗矩吒国。

本卷的国家,自迦摩缕波国开始,至恭御陀国,属于东印度。憍萨罗国仍然属于中印度。羯▲伽国以及案达罗国以下诸国,都属于南印度。观音菩萨在印度的道场布呾落迦山,就在南印度的秣罗矩吒国。

第十一卷:僧伽罗国、恭建那补罗国、摩诃剌侘国、跋禄羯呫婆国、摩腊婆国、阿吒厘国、契吒国、伐腊毗国、阿难陀补罗国、苏剌侘国、瞿折罗国、邬阇衍那国、掷枳陀国、摩醯湿伐罗补罗国、信度国、茂罗三部卢国、钵伐多国、阿点婆翅罗国、狼揭罗国、波剌斯国、臂多势罗国、阿軬荼国、伐剌拏国。

僧伽罗国又称执师子国,即今天的斯里兰卡。僧伽罗国从地理上讲不属于印度,但与印度紧邻,历史上一直是个佛教国家。从恭建那补罗国至伐腊毗国,以及邬阇衍那国和掷枳陀国属于南印度。从阿难陀补罗国至瞿折罗国,以及信度国和茂罗三部卢国则属于西印度。摩醯湿伐罗补罗国属于中印度。钵伐多国属于北印度。从阿点婆翅罗国至伐剌拏国则又属于西印度。波剌斯即今天的波斯。玄奘在书中说明,僧伽罗国和波剌斯非印度之国,他没有到过,但因为是印度的近邻,又很重要,所以做了记载。

第十二卷:漕矩吒国、弗栗恃萨傥那国、安呾罗缚国、阔悉多国、活国、瞢健国、阿利尼国、曷逻胡国、讫栗瑟摩国、钵利曷国、呬摩呾罗国、钵铎创那国、淫薄健国、屈浪拏国、达摩悉铁帝国、尸弃尼国、商弥国、波谜罗川、朅盘陀国、乌铩国、佉沙国、斫句迦国、瞿萨旦那国。

本卷的国家,都在印度之外。朅盘陀以前诸国,大致都在今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境内。波谜罗川即今天所称的帕米尔高原。朅盘陀国即今天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以下的几个国家都在新疆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瞿萨旦那今称和田。从此往东,进入敦煌西边的阳关,就是当时中国的境内了。

从以上的国家排列的次序,很容易看出来,《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域各个国家,是以玄奘自己的行程为先后次序的。这些国家,依照玄奘撰书时的助手辩机的说法,“书行者,亲游践也;举至者,传闻记也”。因此绝大部分是玄奘的亲履亲见,只有很少一些是得之传闻。

总起来讲,对于“西域”各国,玄奘记叙的重点在于印度,或者照当时的说法,在于五印度。这不奇怪,因为玄奘本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冒死西行,是为了求取佛法。他遍游五印度,也是为了在“佛国”广泛地瞻仰佛教圣迹,求师访友,更全面地学习佛教。近代常常有人把玄奘称作“旅行家”,把他的西行称作“旅行”,这实际上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到玄奘伟大的品格和他西行求法的本来意义,因此并不太合适。《大唐西域记》全书,重点还在突出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情。纵观全书,这一点,非常清楚。全书十二卷,有十卷几乎全是讲印度,其中又有两卷(第八、第九卷)则完全是讲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玄奘撰书的意思,其实很清楚。

《大唐西域记》全书的最后,有玄奘的助手,僧人辩机的一篇《记赞》。《大唐西域记》全书撰写成,与辩机有很密切的关系,文字上的工作,辩机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关于这一点,下面还将谈到。辩机的《记赞》,为今天了解书撰成的过程,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

版本流传和节选情况

《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贞观二十年写成以后,首先呈送唐太宗。大概在此后不久,全书就开始公开流传。因为其后不久撰成的大型佛教类书《法苑珠林》,就已经引用到其中的文字。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大唐西域记》,是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的手抄本。唐抄本包括三个残卷,残卷上尚存卷一、卷二、卷三的部分内容。这三个残卷,据现代学者向达先生的研究意见,抄成的年代在公元八九世纪,也就是说,距成书时间不过一二百年。唐抄本虽然只是残卷,但千年之下,尚得幸存于天壤之间,足堪珍贵。可惜发现之后即被外人掠走,现在分别收藏在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在唐抄本之后,则是几种宋刻本。一种是《福州藏》本,再一种是《金藏》本,也称作《赵城藏》本,再有《思溪藏》本和《碛砂藏》本。不过没有一种是全帙。宋代以后,历次翻刻《大藏经》,其中都有《大唐西域记》。而单独刻印的本子也很常见。这些本子则大多是完全的。清代编《四库全书》,也收录了《大唐西域记》,馆臣们当时所见到的,就是单刻本。

历代翻刻的《大唐西域记》,文字上虽然略有差异,但总地讲来,大致都相同。只有明代初年在北京刻印的《北藏》本,在卷十一的“僧伽罗国”一节中有关“佛牙精舍”一条的下面,误增入一段与郑和出使斯里兰卡有关的文字。其中的错误,当然很明显。

有一点还需要说明一下,旧刻本的《大唐西域记》,在书名之下,题名都是“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总持寺沙门辩机撰”,这实际上不准确,或者可以说根本是一个错误。因为,第一,《大唐西域记》本身是撰写的而不是翻译的著作。这一点,不容怀疑。第二,辩机是玄奘译经时的助手。玄奘在撰写《大唐西域记》时,由他来协助,本身很自然。但是很难因此而说辩机就是书的撰者。比较合理的推测是,书中的内容,由玄奘提供或者口述,文字上则由辩机记录并加以辑缀。但为什么会在题名上发生这样的错误呢?解释是,隋唐时代翻译的佛经,经题下大多都有某某法师“奉诏译”的字样,大概最初刻印佛经的人,未做仔细的分辨,便一律仿照成例,以致会有如此的错误,并且一直沿袭下来。这一错误,实际上发生在唐以后,唐代的好几种经录,都没有作如此的题名,便可以证明。

《大唐西域记》一书,由于内容并不仅限于佛教,书成以后,注意到的人,不仅限于佛教徒。著录它的,也不只是佛教的经录,还有一般的目录书,大多把它归入地理类的著作。不过,佛教徒以外的学者,很少有人去认真钻研它。一些人甚至对它存在某些误解,典型的是编辑《四库全书》的馆臣们。

自十九世纪以来,欧洲研究印度学、佛教学以及汉学的学者注意到了《大唐西域记》,并开始翻译和研究《大唐西域记》。在这方面,欧洲学者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但他们的工作,涉及版本和文字方面的比较少。相对于西方学者的成果而言,日本学者后来的研究工作,则比较注意版本和文字的校勘。他们利用日本自古与中国文化上联系密切,佛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因此日本收藏有大量中国的古抄本和古刻本的条件,出版了新的校勘本。一九一一年,京都大学文科大学出版的一种《大唐西域记》,底本是公元十三世纪在朝鲜刻印的《高丽新藏》本,同时利用了十一世纪刻印的《高丽旧藏》本以及其他的一些古抄本和古刻本。另外,日本学者陆续出版的一些研究性的著作,都包括有对《大唐西域记》的翻译和注释,也涉及原文的版本和校勘问题。这些著作是:

堀谦德的《解说西域记》,东京,一九一二年;

小野玄妙翻译的《大唐西域记》,东京,一九三六年;

足立喜六的《大唐西域记の研究》,东京,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三年;

水谷真成译注的《大唐西域记》,东京,一九七二年;

野村耀昌翻译的《大唐西域记》,东京,一九八三年。

这些著作中有些成果也是值得注意的。

在中国方面,在清末民初,虽然翻刻的《大唐西域记》本子不少,但基本都是一般的复刻本。这种情形,是因为当时还谈不上对《大唐西域记》做系统的,尤其是具有新意的研究。民国初年只有丁谦做过一些工作,但没有大的突破。受到欧洲和日本学者研究成绩的刺激,我国的一些学者,例如北京大学的向达先生,一直打算仔细整理《大唐西域记》,虽然向先生最后仍然是赍志而殁。不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其他的中国学者也完成了两种新的校勘本。一种由吕澂先生校点,一九五七年由金陵刻经处刻印;一种由章巽先生校点,一九七七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五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一书。这是以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为首的九位中国学者共同努力,在资料并不太充足的条件下完成的一个校注本。其他不论,仅就版本的校勘而言,它利用了过去所有有价值的古抄本和主要的刻印本,而整理出一个新本。仅此一点,在成就上就超过了过去所有的刊刻本。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这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可以与此前的西方和日本学者的工作相比较的,详细全面地研究《大唐西域记》的大部头著作,是中国学者对学术和佛教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书出版以后,颇有好评。不过,研究《大唐西域记》的工作,涉及的方面太多,难度极大,要真正做好这个工作,还需要“更上一层楼”,再做更大的努力。玄奘是中国的高僧,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完成这一工作,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大唐西域记》全书十二卷,加上最前的两篇序和最末的《记赞》,十三四万字,篇幅已不算小。依照《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编撰体例的要求,以下从《大唐西域记》中节选出部分章节。节选的章节,以记载印度部分的内容为主。在这些章节中,又以记载与佛教,尤其是与释迦牟尼佛教化事迹最有关系的内容为主,介绍给读者。节选的章节,包括卷五的羯若鞠阇国,卷六的劫比罗伐窣堵国和拘尸那揭罗国,卷七的婆罗痆斯国,以及卷八摩揭陀国(上)。文字主要以上面最后提到的《大唐西域记校注》的本子为根据,但重新又加以校正,标点和分段也做了一些改正和调整,并配上分段的小标题和今译。希望读者通过节选的这些章节,能约略了解到当年玄奘大师西天求法时所见到的一代佛教胜迹以及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但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大师万里跋涉,舍身求法,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