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揭陀国(上)
原典
摩揭陀国①,周五千余里。城少居人,邑多编户。地沃壤,滋稼穑。有异稻种,其粒粗大,香味殊越,光色特甚,彼俗谓之“供大人米”。土地垫湿,邑居高原。孟夏之后,仲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风俗淳质,气序温暑。崇重志学,遵敬佛法。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万有余人,并多宗习大乘法教。天祠数十,异道实多。
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荒芜虽久,基址尚在。昔者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补罗城唐言“香花宫城”。王宫多花,故以名焉。逮乎人寿数千岁,更名波吒厘子城旧曰“巴连弗邑”,讹也。。
初,有婆罗门,高才博学,门人数千,传以受业。诸学徒相从游观,有一书生,俳佪怅望。同俦谓曰:“夫何忧乎?”曰:“盛色方刚,羁游履影。岁月已积,艺业无成。顾此为言,忧心弥剧。”于是学徒戏言之曰:“今将为子求娉婚亲。”乃假立二人为男父母,二人为女父母,遂坐波吒厘树,谓女婿树也。采时果,酌清流。陈婚姻之绪,请好合之期。时假女父攀花枝以授书生曰:“斯嘉偶也,幸无辞焉。”书生之心,欣然自得。日暮言归,怀恋而止。学徒曰:“前言戏耳,幸可同归。林中猛兽,恐相残害。”
书生遂留,往来树侧。景夕之后,异光烛野。管弦清雅,帷帐陈列。俄见老翁,策杖来慰。复有一妪,携引少女。并宾从盈路,袨服奏乐。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酣歌乐宴,经七日焉。
学徒疑为兽害,往而求之,乃见独坐树阴,若对上客。告与同归,辞不从命。后自入城,拜谒亲故。说其始末,闻者惊骇。与诸友人,同往林中。咸见花树是一大第,僮仆役使,驱驰往来。而彼老翁,从容接对。陈馔奏乐,宾主礼备。诸友还城,具告远近。暮岁之后,生一子男。谓其妻曰:“吾今欲归,未忍离阻。适复留止,栖寄飘露。”其妻既闻,具以白父。翁谓书生曰:“人生行乐,讵必故乡?今将筑室,宜无异志。”于是役使之徒,功成不日。香花旧城,迁都此邑。由彼子故,神为筑城。自尔之后,因名波吒厘子城焉。
王故宫北,有石柱,高数十尺,是无忧王作地狱处。释迦如来涅槃之后第一百年,有阿输迦唐言“无忧”。旧曰“阿育”,讹也。王者,频毗婆罗唐言“影坚”。旧曰“频婆娑罗”,讹也。王之曾孙也,自王舍城迁都波吒厘,筑外郭周于故城。年代浸远,唯余故基。伽蓝、天祠及窣堵波,余址数百,存者二三。唯故宫北临殑伽河小城中,有千余家。
初,无忧王嗣位之后,举措苛暴,乃立地狱,作害生灵。周垣峻峙,隅楼特起。猛焰洪炉,铦锋利刃,备诸苦具,拟像幽涂。招募凶人,立为狱主。初以国中犯法罪人,无挍轻重,总入涂炭。后以行经狱次,擒以诛戮。至者皆死,遂灭口焉。
时有沙门,初入法众,巡里乞食,遇至狱门。狱吏凶人,擒欲残害。沙门惶怖,请得礼忏。俄见一人,缚来入狱,斩截手足,磔裂形骸,俯仰之间,支体糜散。沙门见已,深增悲悼,成无常观,证无学果。狱卒曰:“可以死矣。”沙门既证圣果,心夷生死。虽入镬汤,若在清池,有大莲花而为之座。狱主惊骇,驰使白王。王遂躬观,深赞灵祐。狱主曰:“大王当死。”王曰:“何?”对曰:“王先垂命,令监刑狱。凡至狱垣,皆从杀害,不云王入而独免死。”王曰:“法已一定,理无再变。我先垂令,岂除汝身?汝久滥生,我之咎也。”即命狱卒,投之洪炉。狱主既死,王乃得出。于是颓墙堙堑,废狱宽刑。
地狱南不远,有窣堵波,基址倾陷,唯余覆钵之势。宝为厕饰,石作栏槛。即八万四千之一也,无忧王以人功建于宫焉。中有如来舍利一升,灵鉴间起,神光时烛。无忧王废狱之后,遇近护大阿罗汉。方便善诱,随机导化。王谓罗汉曰:“幸以宿福,位据人尊。慨兹障累,不遭佛化。今者如来遗身舍利,欲重修建诸窣堵波。”罗汉曰:“大王以福德力,役使百灵,以弘誓心,匡护三宝。是所愿也,今其时矣。”
因为广说献土之因,如来悬记兴建之功。无忧王闻以庆悦,召集鬼神而令之曰:“法王导利,含灵有庆。我资宿善,尊极人中。如来遗身,重修供养。今尔鬼神,戮力同心。境极赡部,户满拘胝,以佛舍利,起窣堵波。心发于我,功成于汝。胜福之利,非欲独有。宜各营构,待后告命。”
鬼神受旨,在所兴功。功既成已,咸来请命。无忧王既开八国所建诸窣堵波,分其舍利,付鬼神已,谓罗汉曰:“我心所欲,诸处同时藏下舍利。心虽此冀,事未从欲。”罗汉曰:“王命神鬼,至所期日,日有隐蔽,其状如手。此时也,宜下舍利。”王承此旨,宣告鬼神。逮乎期日,无忧王观候光景。日正中时,罗汉以神通力,申手蔽日。营建之所,咸皆瞻仰。同于此时,功绩咸毕。
窣堵波侧不远精舍中,有大石,如来所履,变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两迹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文,鱼形映起,光明时照。昔者如来将取寂灭,北趣拘尸那城。南顾摩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曰:“吾今最后留此足迹,将入寂灭,顾摩揭陀也。百岁之后,有无忧王,命世君临,建都此地。匡护三宝,役使百神。”及无忧王之嗣位也,迁都筑邑,掩周迹石。既近宫城,恒亲供养。后诸国王,竞欲举归。石虽不大,众莫能转。近者设赏迦王毁坏佛法,遂即石所,欲灭圣迹。凿已还平,文彩如故。于是捐弃殑伽河流,寻复本处。
其侧窣堵波,即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佛迹精舍侧不远,有大石柱,高三十余尺。书记残缺,其大略曰:“无忧王信根贞固,三以赡部洲施佛、法、僧,三以诸珍宝重自酬赎。”其辞云云,大略斯在。
故宫北,有大石室,外若崇山,内广数丈,是无忧王为出家弟役使神鬼之所建也。初,无忧王有同母弟,名摩醯因陀罗唐言“大帝”。生自贵族,服僣王制,奢侈纵暴,众庶怀怨。国辅老臣进谏王曰:“骄弟作威,亦已太甚。夫政平则国治,人和则主安。古之则训,由来久矣。愿存国典,收付执法。”无忧王泣谓弟曰:“吾承基绪,覆焘生灵,况尔同胞,岂忘惠爱?不先匡导,已陷刑法。上惧先灵,下迫众议。”摩醯因陀罗稽首谢曰:“不自谨行,敢干国宪。愿赐再生,更宽七日。”
于是置诸幽室,严加守卫。珍羞上馔,进奉无亏。守者唱曰:“已过一日,余有六日。”至第六日已,既深忧惧,更励身心,便获果证。升虚空,示神迹,寻出尘俗,远栖岩谷。无忧王躬往谓曰:“昔拘国制,欲致严刑。岂意清升,取证圣果。既无滞累,可以还国。”弟曰:“昔羁爱网,心驰声色。今出危城,志悦山谷。愿弃人间,长从丘壑。”王曰:“欲静心虑,岂必幽岩?吾从尔志,当为崇树。”
遂召命鬼神而告之曰:“吾于后日,广备珍羞,尔曹相率来集我会,各持大石,自为床座。”诸神受命,至期毕萃。众会既已,王告神曰:“石座从横,宜自积聚。因功不劳,垒为虚室。”诸神受命,不日而成。无忧王躬往迎请,止此山庐。
故宫北,地狱南,有大石槽,是无忧王匠役神功,作为此器,饭僧之时以储食也。故宫西南,有小石山。周岩谷间,数十石室,无忧王为近护等诸阿罗汉役使鬼神之所建立。傍有故台,余基积石。池沼涟漪,清澜澄鉴,邻国远人谓之圣水。若有饮濯,罪垢消灭。
山西南,有五窣堵波,崇基已陷,余址尚高。远而望之,郁若山阜,面各数百步。后人于上重更修建小窣堵波。印度记曰:昔无忧王建八万四千窣堵波已,尚余五升舍利,故别崇建五窣堵波。制奇诸处,灵异间起,以表如来五分法身②。薄信之徒窃相评议,云是昔者难陀王建此五藏,以储七宝。其后有王不甚淳信,闻先疑议,肆其贪求,兴动军师,躬临发掘。地震山倾,云昏日翳,窣堵波中大声雷震。士卒僵仆,象马惊奔。自兹已降,无敢觊觎。或曰:众议虽多,未为确论。循古所记,信得其实。
故城东南,有屈居勿反吒阿滥摩唐言“鸡园”僧伽蓝,无忧王之所建焉。无忧王初信佛法也,式遵崇建,修殖善种,召集千僧,凡圣两众,四事供养,什物周给。颓毁已久,基址尚在。
伽蓝侧,有大窣堵波,名阿摩落伽。阿摩落伽者,印度药果之名也。无忧王构疾弥留,知命不济,欲舍珍宝,崇树福田。权臣执政,诫勿从欲。其后因食,留阿摩落果,玩之半烂,握果长息,问诸臣曰:“赡部洲主今是何人?”诸臣对曰:“唯独大王。”王曰:“不然,我今非主。唯此半果,而得自在。嗟乎世间富贵,危甚风烛。位据区宇,名高称谓,临终匮乏,见逼强臣。天下非己,半果斯在。”乃命侍臣,而告之曰:“持此半果,诣彼鸡园,施诸众僧。作如是说:昔一赡部洲主,今半阿摩落王,稽首大德僧前,愿受最后之施。凡诸所有,皆已丧失,唯斯半果,得少自在。哀愍贫乏,增长福种。”
僧中上座作如是言:“无忧大王宿期弘济,疟疾在躬。奸臣擅命,积宝非己,半果为施。承王来命,普施众僧。”即召典事,羹中总煮,收其果核,起窣堵波。既荷厚恩,遂旌顾命。
注释
①摩揭陀国:梵文的原文是Magadha。《大唐西域记》中,摩揭陀国是叙述的重点,篇幅包括卷八和卷九整整两卷。这是因为摩揭陀国曾经是古代印度的政治文化中心,释迦牟尼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佛教徒最为崇拜的金刚座菩提树,就在摩揭陀国。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也在这里。据《新唐书》的记载,贞观十五年,印度戒日王派使节出使中国,也自称为“摩伽陀(摩揭陀)王”。唐太宗因此遣使节数次回聘印度,摩揭陀国都是最主要要到的国家。摩揭陀国在古代属于中印度,地域约相当于今印度比哈尔邦一带。都城波吒厘子城,即今比哈尔邦的巴特那(Patna)。
②五分法身:又作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
译文
摩揭陀国,方圆五千余里。城中居民少,村镇里编入册籍的民户多。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事。出产有一种奇特的稻米,颗粒粗大,香气、味道、光泽和颜色都特别好,当地人称为“供大人米”。地势低而潮湿,城市村镇都坐落在高处。初夏之后,中秋之前,平地被水淹没,可以划船。风俗朴实,气候温和。重视学术,尊敬佛法。伽蓝五十余所,僧人有一万余人,大多学习大乘法教。外道神庙有数十所,异道很多。
波吒厘子城及其传说
恒河南边,有一座旧城,方圆七十余里,虽然早已荒芜,但基址还在。从前在人寿命无量岁时,它称作拘苏摩补罗城(大唐的语言翻作“香花宫城”)。王宫中香花很多,因此有这个名字。到了人寿几千岁的时代,改名为波吒厘子城(旧称“巴连弗邑”,是错误的)。
当初,有一位婆罗门,高才博学,收了几千名门人,传授学业。学徒们一起外出游览时,其中有一位书生,徘徊怅望。同伴们对他说:“你在愁什么呢?”书生回答说:“我正当壮年,却还孤身在外,形单影只。求学已经多年,却学业无成。一想到这些事,我的心情就越来越沉重。”于是学徒们跟他开玩笑说:“我们现在就来为你求婚聘亲。”他们假定两人为男方父母,两人为女方父母,坐在一棵波吒厘树下,这就是所谓的女婿树。大家摘来鲜果,盛取清水。有人来求婚,又约定好结婚的日子。这时,假的女方父亲摘来一根带花的树枝,送给书生,说道:“这就是你美丽的妻子,请你不要推辞了。”书生心中,欣然自得。到了傍晚,该回去了,书生仍然恋恋不舍,不肯回去。学徒们说:“刚才说的话,不过是闹着玩,请和我们一起回去吧。树林中野兽凶猛,恐怕会伤害你的。”
但是书生还是留了下来,徘徊在树的旁边。天黑之后,神奇的光把野外照得通亮。清雅的音乐响起,出现了一排排帐篷。不一会儿,看见一位老翁,拄着拐杖,前来问候书生。又有一位老妇人,领来一名少女。跟着的随从和客人,堵满路上,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奏着音乐。老翁指着少女,对书生说:“这就是你年轻的妻子。”大家尽情欢歌,宴饮作乐,一直庆贺了七天。
学徒们疑心书生已经遭受了野兽的伤害,就去找他,看见他独自地坐在树荫下,好像正陪着贵客。大家请他一起回去,他不同意。后来,书生自己进城,拜访亲友。他把事情前后的经过告诉了人,听到的人无不惊奇。书生领着朋友,一同到树林中去。大家看见花树原来是一座大户人家的住宅,仆人们正在那里来来往往地忙碌。那位老翁出来,从容不迫地接待大家。摆上筵席,吹奏音乐,宾主双方礼节都很周到。朋友们回到城里,就把这件事情传开了。结婚一年以后,生了一个儿子。书生对妻子说:“我现在想要回去,却不忍心离开你们。要是继续留在这里,又像漂流在外,风吹露打的一样。”妻子听了,把这番话报告了父亲。老翁对书生说:“人生行乐,难道非在故乡不可吗?我现在就给你们建造住宅,你就不要三心二意了。”于是他差遣精灵,不到一天工夫,住宅就盖成了。原来的香花宫旧城,就迁移到这里。那位书生的缘故,神灵们帮着修筑了新城。从此以后,这座城就命名为波吒厘子城。
无忧王地狱
国王的旧宫北边,有一根石柱,高数十尺,是无忧王建造地狱的地方。释迦如来涅槃后的第一百年,有一位名叫阿输迦(大唐的语言翻作“无忧”。旧称“阿育”,是错误的)的国王,也就是频毗婆罗(大唐的语言翻作“影坚”。旧称“频婆娑罗”,是错误的)王的曾孙,把国都从王舍城迁到波吒厘子城,重新修了一层外郭,把旧城围了起来。年代久远,现在只剩下故基。伽蓝、外道神庙以及塔的遗址有数百处,保存下来的只有二三。只是在旧宫北边靠恒河的小城里,有一千余户人家。
当初无忧王继位以后,行为苛刻残暴,设立地狱,荼毒生灵。地狱四周,修起极高的围墙,围墙上还有角楼耸立。大熔炉中燃着熊熊的烈火,刀剑锋利,准备了各种刑具,布置得像阴间一样。无忧王招募凶残之徒,封为狱主。开始,他把国中犯法的罪人,不论罪的轻重,统统投入地狱,进行折磨。后来,连路过地狱的人也要被捉去杀害。凡是到了那里的人,无不丧命,以便灭口。
那时有一位沙门,刚出家不久,在街上乞食,偶然走到地狱的门口。凶暴的狱吏把他抓了进去,想要杀害他。沙门吓得心惊胆战,经过请求,答应让他先做一次礼拜和忏悔。不一会儿,他看见一个人被绑着送入地狱,砍断手脚,撕裂身体,顷刻之间,就粉身碎骨。沙门见后,心中非常难过,由此懂得了一切无常的道理,证得无学果。狱卒对他说:“你现在该死了。”沙门既已经证得圣果,把生和死都看得一样平常。他虽然被投进一大锅开水,却好像身在清池,坐在一朵大莲花座上。狱主见后,十分惊恐,派人立即报告无忧王。无忧王亲自前来观看,大大称赞神灵保佑。狱主说:“大王应当死。”无忧王说:“为什么?”狱主回答说:“大王先前下过命令,让我管理监狱。任何人走至监狱的围墙,都要杀掉,没有说国王进来以后就可以不死。”无忧王说:“法令一经制定,当然不得再变。我先前下过的命令,难道把你除外?长久以来,你残害生灵,这都是我的过错。”无忧王随即命令狱卒,把狱主投入大熔炉。狱主既死,无忧王才出了监狱。于是推倒高墙,填平深沟,废除地狱,放宽刑罚。
无忧王建舍利塔的故事
地狱南边不远,有一座塔,基座已经倾陷,只剩下覆钵形状的主体。塔的四侧,装饰着珍宝,栏槛用石头做成。这就是那八万四千塔之一,是无忧王用人工建于宫中的。塔中有如来的舍利一升,不时有灵异出现,时常有神光照耀。无忧王废除地狱之后,遇见近护大阿罗汉。近护罗汉循循善诱,依无忧王的根机而做教化。无忧王对罗汉说:“我有幸凭借前世的功德,现在做了国王。可叹的是,由于障累,我未能受到佛的亲自教化。现在如来留下有身舍利,我想重新建塔。”罗汉说:“大王靠福德的力量,役使神灵,以此实现您的誓愿,保护三宝。这也是我的愿望,现在正是实现这个愿望的时候了。”
近护罗汉因此为无忧王详细讲述了献土的因缘以及如来“兴建八万四千塔即获得功德”的预言。无忧王听说以后,非常高兴,召集鬼神,发布命令说:“有法王引导,是众生的幸福。我凭靠前世的善行,位居人中之王。如来留下了身舍利,我要重修供养。今天你们这些鬼神,要同心协力。你们要在整个赡部洲的境内,在千千万万有人家的地方,为佛舍利,建起宝塔。发心的是我,成功则要靠你们。由此产生的功德福利,我并不想独有。你们应该各自修建一座塔,然后再回来报告。”
鬼神们接受命令,在各自的地方动工。塔建成后,又都回来报告。无忧王打开八国国王所建的那些塔,把舍利分给了众鬼神,然后对近护罗汉说:“我想要在所有的地方同时把舍利藏进塔内。虽然这样希望,事情还不能如愿。”罗汉说:“请大王命令鬼神们,到了约定的日期,太阳会被一个影子遮住,这影子的形状跟手一样。这个时候,就可以同时把舍利装进塔内。”无忧王接受这个指示,向鬼神们做了宣告。到了约定的日期,无忧王观察空中的情景。太阳到天空正中的时候,罗汉以神通的力量,伸手把太阳遮住。所有建塔的地方,都看到了这个景象。鬼神们同时把舍利藏进塔内,于是大功告成。
如来足迹石
塔侧附近的精舍中,有一块大石头,如来曾经在上面踩过,足迹犹在。足迹长一尺八寸,宽六寸多。两个足迹上都有千辐轮相,十个脚趾全带万字花纹,映出鱼形图案,不时放出光芒。从前如来将入寂灭,前往北边的拘尸那城。如来南望摩揭陀国,站到这块石头上,告诉阿难说:“我现在最后留下的足迹,是我将入寂灭,回顾摩揭陀国的地方。一百年后,有无忧王出世,统治天下,将在此地建都。他保护三宝,役使百神。”到了无忧王继位的时候,将都城迁移到这里,筑起城邑,把这块有如来足迹的石头保护起来。石头就在王宫附近,无忧王总是亲自供养。后来的各个国王,争着想把这块石头抬回去。石头虽然不大,却没有一个人能转动它。不久前设赏迦王毁灭佛法,来到这块石头处,想要消灭圣迹。可是石头凿过以后,仍然还和原来一样,纹路和色彩依然如故。于是又把它抛进恒河,但它马上又回到原处。
石头旁边的那座塔,是过去四佛坐处和经行的遗迹所在地。
无忧王大石柱
如来足迹精舍旁边不远,有一根大石柱,高三十余尺。柱上刻的文字已残缺不全,大意是说:“无忧王信仰的根基坚定,三次把赡部洲施舍给佛、法、僧,三次用自己的各种珍宝重新把它赎回来。”话很多,大意如此。
摩醯因陀罗的故事
旧宫的北边,有一间石头造的大屋子,外表看去像一座高山,里边有几丈宽,这是无忧王为出家的弟弟使用神鬼的力量建造的。当初,无忧王有一个同母所生的弟弟,名叫摩醯因陀罗(大唐的语言翻作“大帝”)。他出生于贵族,超越自己的身份,穿起国王的衣服,生活奢侈,性情凶暴,百姓们心里都恨他。辅国老臣们向无忧王提意见说:“大王那位放肆的弟弟作威作福,也太过分了。政治公平,国家就安定;人民拥护,国王的地位就稳固。这是祖先的明训,由来已久。但愿大王维护国法,把他交付执法。”无忧王含着眼泪对弟弟说:“我继承祖先的事业,爱护众生,何况你是同胞兄弟,我怎能忘记对你照顾和爱护?我以前对你缺少教育和引导,让你触犯了刑法。而我现在是上畏惧祖先在天之灵,下迫于众人的议论啊。”摩醯因陀罗向国王磕头请罪,说:“我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国法。但希望你能赐我第二次生命,再宽延七天。”
于是无忧王把摩醯因陀罗禁闭在一间幽暗的屋子里,严加守卫。供给他最好的饮食,并不亏待他。看守人则喊道:“一天已经过去,还剩六天。”这样直到过了第六天,摩醯因陀罗不但深感忧伤和恐惧,而且发愤修炼身心,终于获得罗汉果。他升入天空,显示神通,随即脱离尘世,置身于遥远的山谷之中。无忧王闻讯之后,亲自去跟他说:“以前我依照国法,要让你受严厉的刑罚。哪里料到你会得道高升,获得圣果。你既然已经没有世俗的牵挂,就可以回国了。”弟弟说:“从前我被欲望的罗网所束缚,醉心于声色享受。如今我已逃出如同危城一般的尘世,心中喜欢山谷。我希望脱离人间,长久地住在山林中。”无忧王说:“想要使心境清净,难道非住在深山不可吗?我可以依照你的意愿,为你建造住所。”
于是无忧王召集鬼神,命令他们说:“我将在后天准备好许多好吃的东西,你们都来参加我的宴会,各自带一块大石头,作为座位。”鬼神们接受命令,到了日期,都赶来了。宴会结束后,无忧王告诉鬼神们说:“石座凌乱,应该由你们自己堆聚起来。我想就利用你们的力量,不用另外花费力气,把石头垒成一间屋子。”鬼神们依照命令,不到一天工夫,就把石屋建成。无忧王亲自前往迎请摩醯因陀罗,让他住进这一所石头屋子。
无忧王诸营造遗迹
旧宫的北边,地狱的南边,有一个大石槽,是无忧王利用鬼神的力量制成的器具,向僧人们施食时,用来盛饭。旧宫的西南面,有一座小石山。山谷中间,有数十间石屋,是无忧王为近护等阿罗汉役使鬼神所建造的。旁边原来有一座高台,现在只剩有基石。还有一个水池,水波涟漪,清明如镜,邻国和远方的人们都称它为圣水。若是喝了这水或者在水池里洗澡,罪过就会消除。
山的西南边,有五座塔,高高的基座已经下陷,但剩下的那一部分依然很高。远远望去,重重叠叠像是一座山,每面各有数百步宽。后人在基座上又重新修起小塔。印度有记载说:从前无忧王建成八万四千塔以后,还剩五升舍利,因此另外又建造了五座塔。塔的形制,比其他各处奇特,不时出现灵异,以表示如来的五分法身。那些缺乏信仰的人私下议论,说这是从前难陀王建造的五座仓库,用来储藏七宝。此后有一个国王并不太信仰佛教,听到前人那些似是而非的话,贪婪的欲望膨胀,就带领军队,亲自前往发掘。忽然地震山倒,天昏地暗,塔中雷声大作。士兵们扑倒在地,动弹不得,大象和马被吓得狂跑。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打它们的主意。也有人说:关于此事虽然议论纷纷,但并不可靠。根据古代的记载,可以相信这是事实。
鸡园僧伽蓝
旧城的东南,有屈(居勿反)吒阿滥摩(大唐的语言翻作“鸡园”)僧伽蓝,是无忧王所建造的。无忧王初信佛法的时候,恭敬营建,修善行,积功德,召集一千名僧人,包括凡僧和圣僧两部分,用四种物品供养,各种用具都很周全。这座伽蓝早已倒塌,但基址还在。
阿摩落伽塔
伽蓝的旁边,有一座大塔,名叫阿摩落伽。阿摩落伽是印度的一种药用果子的名称。无忧王患病将要去世的时候,知道自己的生命无法挽救了,想要施舍珍宝,为来世修福。然而有权势的大臣执政,不照无忧王的意思办。后来无忧王利用吃药的机会,留下一个阿摩落伽果,玩得半烂,握着果子,长长叹息,问大臣们说:“如今谁是赡部洲的主人?”大臣们回答:“只有大王您是。”无忧王说:“不是这样,我如今不是国主。只有这半个果子,我还做得了它的主。可叹世间的富贵,比风中的灯烛更难保住。我本来是天下土地的主人,声名显赫,超过一切,临终时却一无所有,还要受强臣的欺侮。天下不再属于我,只剩下这半个果子。”他命令侍臣,说道:“你拿着这半个果子,到鸡园伽蓝去,把它施舍给僧人们。你这样说:从前整个赡部洲的主人,如今是半个阿摩落伽果的大王,向大德僧人们致敬,请接受我最后的布施。一切属于我的东西,现在都已丧失,只有这半个果子,我还多少做得了主。可怜我贫穷,只希望这样能积德增福。”
僧人中的上座这样说:“无忧大王过去就愿意弘济众生,如今身患疟疾。奸臣篡权,过去积聚的财宝已经不属于他自己,只能用半个果子做布施。我们依照大王的意思,把它施舍给所有的僧人。”上座立即召来典事,让他把这半个果子煮在汤里,收起果核,建造了一座塔。既然蒙受了国王的大恩,就以此来纪念他的遗言。
原典
阿摩落伽窣堵波西北故伽蓝中,有窣堵波,谓“建揵稚声”。初,此城内伽蓝百数,僧徒肃穆,学业清高。外道学人,销声缄口。其后僧徒相次徂落,而诸后进莫继前修。外道师资,傅训成艺。于是命俦召侣,千计万数,来集僧坊,扬言唱曰:“夫击揵稚,招集学人!”群愚同止,谬有扣击。遂白王,请挍优劣。外道诸师,高才达学。僧徒虽众,辞论肤浅。外道曰:“我论胜。自今已后,诸僧伽蓝不得击揵稚以集众也!”王允其请。依先论制,僧徒受耻,忍诟而退。十二年间,不击揵稚。
时南印度那伽阏剌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幼传雅誉,长擅高名,舍离欲爱,出家修学,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有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机神警悟。白其师曰:“波吒厘城诸学人等,辞屈外道,不击揵稚,日月骤移,十二年矣。敢欲摧邪见山,然正法炬。”龙猛曰:“波吒厘城外道博学,尔非其俦。吾今行矣。”提婆曰:“欲摧腐草,讵必倾山?敢承指诲,黜诸异学。大师立外道义,而我随文破析,详其优劣,然后图行。”龙猛乃扶立外义,提婆随破其理。七日之后,龙猛失宗。已而叹曰:“谬辞易失,邪义难扶。尔其行矣,摧彼必矣。”
提婆菩萨夙擅高名,波吒厘城外道之闻也,即相召集,驰白王曰:“大王昔纡听览,制诸沙门不击揵稚。愿垂告命,令诸门候,邻境异僧,勿使入城。恐相党援,轻改先制。”王允其言,严加伺候。提婆既至,不得入城。闻其制令,便易衣服,叠僧伽胝,置草束中,褰裳疾驱,负戴而入。既至城中,弃草披衣,至此伽蓝,欲求止息。知人既寡,莫有相舍,遂宿揵稚台上。于晨朝时,便大振击。众闻伺察,乃客游比丘。诸僧伽蓝,传声响应。
王闻究问,莫得其先。至此伽蓝,咸推提婆。提婆曰:“夫揵稚者,击以集众。有而不用,悬之何为?”王人报曰:“先时僧众论议堕负,制之不击,已十二年。”提婆曰:“有是乎?吾于今日,重声法鼓。”使报王曰:“有异沙门,欲雪前耻。”王乃召集学人,而定制曰:“论失本宗,杀身以谢。”于是外道竞陈旗鼓,喧谈异义,各曜辞锋。提婆菩萨既升论座,听其先说,随义析破。曾不浃辰,摧诸异道。国王大臣莫不庆悦,建此灵基,以旌至德。
建击揵稚窣堵波北,有故基,昔鬼辩婆罗门所居处也。初,此城中有婆罗门,葺宇荒薮,不交世路。祠鬼求福,魍魉相依,高论剧谈,雅辞响应。人或激难,垂帷以对。旧学高才,无出其右。士庶翕然,仰之犹圣。有阿湿缚窭沙#$#唐言“马鸣”##菩萨者,智周万物,道播三乘,每谓人曰:“此婆罗门学不师受,艺无稽古。屏居幽寂,独擅高名。将非神鬼相依,妖魅所附,何能若是者乎?夫辩资鬼授,言不对人,辞说一闻,莫能再述。吾今往彼,观其举措。”
遂即其庐而谓之曰:“仰钦盛德,为日已久。幸愿褰帷,敢申宿志。”而婆罗门居然简傲,垂帷以对,终不面谈。马鸣心知鬼魅,情甚自负,辞毕而退,谓诸人曰:“吾已知矣,摧彼必矣。”寻往白王,唯愿垂许,与彼居士,较论剧谈。王闻骇曰:“斯何人哉!若不证三明①,具六通②,何能与彼论乎?”命驾躬临,详鉴辩论。是时马鸣论三藏微言,述五明大义,妙辩纵横,高论清远。而婆罗门既述辞已,马鸣重曰:“失吾旨矣,宜重述之。”时婆罗门默然杜口。马鸣叱曰:“何不释难?所事鬼魅,宜速授辞!”疾褰其帷,视占其怪。婆罗门惶遽而曰:“止!止!”马鸣退而言曰:“此子今晨,声问失坠。虚名非久,斯之谓也。”王曰:“非夫盛德,谁鉴左道?知人之哲,绝后光前。国有常典,宜旌茂实。”
城西南隅二百余里,有伽蓝余迹。其傍有窣堵波,神光时烛,灵瑞间发。近远众庶,莫不祈请。是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故伽蓝西南行百余里,至鞮罗择迦伽蓝。庭宇四院,观阁三层,崇台累仞,重门洞启,频毗娑罗王末孙之所建也。旌召高才,广延俊德。异域学人,远方髦彦,同类相趋,肩随戾止。僧徒千数,并学大乘。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铎虚悬。下建层基,轩槛周列。户牖栋梁,堧垣阶陛,金铜隐起,厕间庄严。中精舍佛立像高三丈,左多罗菩萨像,右观自在菩萨像。凡斯三像,鍮石铸成,威神肃然,冥鉴远矣。精舍中各有舍利一升,灵光或照,奇瑞间起。
鞮罗择迦伽蓝西南九十余里,至大山。云石幽蔚,灵仙攸舍。毒蛇暴龙,窟穴其薮;猛兽鸷鸟,栖伏其林。山顶有大盘石,上建窣堵波。其高十余尺,是佛入定处也。昔者如来降神止此,坐斯磐石,入灭尽定③,时经宿焉。诸天灵圣,供养如来,鼓天乐,雨天花。如来出定,诸天感慕,以宝金银起窣堵波。去圣逾邈,宝变为石。自古迄今,人未有至。遥望高山,乃见异类。长蛇猛兽,群从右旋。天仙灵圣,肩随赞礼。
山东冈有窣堵波,在昔如来伫观摩揭陀国所履之处也。
山西北三十余里山阿,有伽蓝,负岭崇基,疏崖峙阁。僧徒五十余人,并习大乘法教,瞿那末底唐言“德慧”菩萨伏外道之处。
初,此山中有外道摩沓婆者,祖僧佉之法而习道焉。学穷内外,言极空有,名高前列,德重当时。君王珍敬,谓之国宝。臣庶宗仰,咸曰家师。邻国学人,承风仰德。俦之先进,诚博达也。食邑二城,环居封建。
时南印度德慧菩萨,幼而敏达,早擅精微,学通三藏,理穷四谛,闻摩沓婆论极幽微,有怀挫锐。命一门人,裁书谓曰:“敬问摩沓婆善安乐也。宜忘劳弊,精习旧学,三年之后,摧汝嘉声。”
如是第二第三年中,每发使报。及将发迹,重裁书曰:“年期已极,学业何如?吾今至矣,汝宜知之。”摩沓婆甚怀惶惧,诫诸门人及以邑户,自今之后,不得居止沙门异道。递相宣告,勿有犯违。
时德慧菩萨杖锡而来,至摩沓婆邑。邑人守约,莫有相舍。诸婆罗门更詈之曰:“断发殊服,何异人乎?宜时速去,勿此止也。”德慧菩萨欲摧异道,冀宿其邑,因以慈心,卑辞谢曰:“尔曹世谛之净行,我又胜义谛之净行。净行既同,何为见拒?”婆罗门因不与言,但事驱逐。
逐出邑外,入大林中。林中猛兽,群行为暴。有净信者,恐为兽害,乃束蕴持仗,谓菩萨曰:“南印度有德慧菩萨者,远传声问,欲来论议。故此邑主惧坠嘉声,重垂严制,勿止沙门。恐为物害,故来相援。行矣自安,勿有他虑。”德慧曰:“良告净信,德慧者,我是也。”净信闻已,更深恭敬,谓德慧曰:“诚如所告,宜可速行。”即出深林,止息空泽。净信纵火持弓,周旋左右。夜分已尽,谓德慧曰:“可以行矣。恐人知闻,来相图害。”德慧谢曰:“不敢忘德。”
于是遂行至王宫,谓门者曰:“今有沙门,自远而至,愿王垂许,与摩沓婆论。”王闻惊曰:“此妄人耳。”即命使臣往摩沓婆所,宣王旨曰:“有异沙门,来求谈论。今已莹洒论场,宣告远近。伫望来仪,愿垂降趾。”
摩沓婆问王使曰:“岂非南印度德慧论师乎?”曰:“然。”摩沓婆闻,心甚不悦。事难辞免,遂至论场。国王、大臣、士庶、豪族,咸皆集会,欲听高谈。德慧先立宗义,洎乎景落。摩沓婆辞以年衰,智惛捷对,请归静思,方酬来难。每事言归,及旦升座,竟无异论。至第六日,欧血而死。其将终也,顾命妻曰:“尔有高才,无忘所耻。”
摩沓婆死,匿不发丧,更服鲜绮,来至论会。众咸喧哗,更相谓曰:“摩沓婆自负才高,耻对德慧,故遣妇来,优劣明矣。”德慧菩萨谓其妻曰:“能制汝者,我已制之。”摩沓婆妻知难而退。王曰:“何言之密,彼便默然?”德慧曰:“惜哉!摩沓婆死矣,其妻欲来与我论耳。”王曰:“何以知之?愿垂指告。”德慧曰:“其妻之来也,面有死丧之色,言含哀怨之声。以故知之,摩沓婆死矣。‘能制汝者’,谓其夫也。”
王命使往观,果如所议。王乃谢曰:“佛法玄妙,英贤继轨。无为守道,含识沾化。依先国典,褒德有常。”德慧曰:“苟以愚昧,体道居贞,存止足,论济物。将弘汲引,先摧傲慢,方便摄化,今其时矣。唯愿大王以摩沓婆邑户,子孙千代,常充僧伽蓝人,则垂诫来叶,流美无穷。唯彼净信见匡护者,福延于世,食用同僧,以劝清信,以褒厚德。”于是建此伽蓝,式旌胜迹。
初,摩沓婆论败之后,十数净行,逃难邻国,告诸外道耻辱之事。招募英俊,来雪前耻。王既珍敬德慧,躬往请曰:“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唯愿大师摧诸异道。”德慧曰:“宜集论者。”于是外道学人欣然相慰:“我曹今日,胜其必矣。”时诸外道阐扬义理。德慧菩萨曰:“今诸外道逃难远游,如王先制,皆是贱人,我今如何与彼对论?”德慧有负座竖,素闻余论,颇闲微旨,待立于侧,听诸高谈。德慧拊其座而言曰:“床,汝可论。”众咸惊骇,异其所命。时负座竖便即发难,深义泉涌,清辩响应。三复之后,外道失宗。重挫其锐,再折其翮。自伏论已来,立为伽蓝邑户。
德慧伽蓝西南二十余里至孤山,有伽蓝,尸罗跋陀罗唐言“戒贤”论师论义得胜,舍邑建焉。竦一危峰,如窣堵波置佛舍利。
论师三摩呾吒国之王族,婆罗门之种也。少好学,有风操,游诸印度,询求明哲。至此国那烂陀僧伽蓝,遇护法菩萨。闻法信悟,请服染衣,谘以究竟之致,问以解脱之路。既穷至理,亦究微言,名擅当时,声高异域。
南印度有外道,探赜索隐,穷幽洞微。闻护法高名,起我慢深嫉。不阻山川,击鼓求论,曰:“我南印度之人也。承王国内有大论师,我虽不敏,愿与详议。”王曰:“有之,诚如议也。”乃命使臣请护法,曰:“南印度有外道,不远千里,来求较论。唯愿降迹,赴集论场。”
护法闻已,摄衣将往。门人戒贤者,后进之翘楚也,前进请曰:“何遽行乎?”护法曰:“自慧日潜晖,传灯寂照。外道蚁聚,异学蜂飞。故我今者将摧彼论。”戒贤曰:“恭闻余论,敢摧异道。”护法知其俊也,因而允焉。是时戒贤年甫三十,众轻其少,恐难独任。护法知众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贵高明,无云齿岁。以今观之,破彼必矣。”
逮乎集论之日,远近相趋,少长咸萃。外道弘阐大猷,尽其幽致。戒贤循理责实,深极幽玄。外道辞穷,蒙耻而退。王用酬德,封此邑城。论师辞曰:“染衣之士,事资知足,清净自守,何以邑为?”王曰:“法王晦迹,智舟沦湑,不有旌别,无励后学。为弘正法,愿垂哀纳。”论师辞不获已,受此邑焉。便建伽蓝,穷诸规矩,舍其邑户,式修供养。
注释
①三明: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②六通:又作六神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即(一)神境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
③灭尽定: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即灭尽心、心所而住于无心位之定。此定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
译文
建揵稚声塔和提婆的传说
阿摩落伽塔的西北,一座旧伽蓝里,有一座塔,名为“建揵稚声”。当初,这座城里有上百所伽蓝,僧人们严肃认真,学业清高。外道学人,一声也不吭。后来僧人们相继去世,而后辈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继承前人的事业。外道师们却教出了一批有本领的学生。于是外道互相呼引,集合起成千上万的同伙,来到僧坊,高声喊道:“敲揵稚吧,把你们的学人都召集起来!”那一群傻瓜全都到了,荒唐地把揵稚敲响。大家报告国王,请求比试高低。外道师才能高强,学识渊博。僧人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讲出的论点都很肤浅。外道说:“我们的论点胜了。从今以后,各个僧伽蓝不得再敲揵稚来召集大众。”国王答应了外道的请求。依照先前辩论的规矩,僧人们蒙受耻辱,忍耐着走了。十二年内,再也未敲过揵稚。
那时南印度有一位那伽阏剌树那菩萨(大唐的语言翻作“龙猛”。旧译“龙树”,是错误的),从小就有很好的名声,成年后声誉更高,舍弃爱欲,出家修行学法。他深入钻研精妙的佛理,达到了初地的阶位。他有一位大弟子,名叫提婆,聪明机警,思维敏捷,理悟力强。提婆对他老师说:“波吒厘子城的那些学者,辩论输给了外道,不敲揵稚,转眼之间,已经十二年了。我打算去推倒邪见之山,重燃正法之炬。”龙猛说:“波吒厘子城的外道学问渊博,你不是他们的对手。如今还是我自己去吧。”提婆说:“想要铲除腐烂的草,何必使整座山倾倒?请让我照您的教诲,去把那些外道的学说打倒。大师您替外道立论,而我来一一批判分析,弄清楚两者的优劣,然后再计划去的事情。”龙猛就假为外道立论和进行辩护,提婆针对龙猛的立论而进行批判。七天之后,龙猛的论点被驳倒。龙猛因此而感叹地说:“谬误的言辞容易被驳倒,邪义难以站住脚。你就去吧,一定能把他们打败。”
提婆菩萨早就有很高的名望,波吒厘子城的外道听说这事,立刻召集起来,赶紧报告国王说:“大王以前亲自观看过我们的辩论,规定沙门不得敲击揵稚。请大王传令各城的门官,不得让外国的僧人进城。以免他们互相支援,轻易地改变先前的规定。”国王答应了外道们的要求,严加监督。提婆到达以后,进不了城。提婆听说了那个禁令,就更换衣服,叠好僧衣,把它藏在草束中,然后撩起衣裳,顶着草束,快步闯过城门。进城以后,提婆扔掉草束,披上僧衣,来到这所伽蓝,想在那里居留休息。他没有认识的人,谁也不留他住宿,只好睡在揵稚台上。第二天一早,提婆用力敲击揵稚。僧人们闻声前来察看,原来就是昨天那个外来的比丘。各个僧伽蓝也跟着响应,敲响了揵稚。
国王听到声音,派人查问,不知道是谁领的头。使臣来到这所伽蓝,大家就推出提婆。提婆说:“揵稚这东西,就是用来敲击,以便召集僧人。有而不用,挂着它有什么意思?”国王的使臣回答说:“从前僧人们辩论失败,国王下令不准敲击揵稚,至今已经有十二年。”提婆说:“有这么回事吗?那我今天就重新把法鼓敲响。”使臣报告国王说:“有一个外国沙门,想要洗刷从前的耻辱。”国王就召集学者,并且规定说:“在辩论中失败了的,将以死谢罪。”于是外道学者们争相出场,大谈不同的义理,发挥自己的口才。提婆菩萨登上论座,听他们先说,然后针对不同的论点,一一将他们驳倒。不到十二天工夫,提婆就把所有的外道统统击败。国王和大臣们莫不欢喜,因此建造了这座塔,以表彰提婆高尚的德行。
马鸣的故事
建击揵稚塔的北面,有一处遗址,是从前鬼辩婆罗门居住的地方。当初,这座城里有一个婆罗门,在荒野中盖了草屋,住在那里,不与世人交往。他祭祀鬼神,以求功德,与鬼怪们相来往,高谈阔论,言辞高雅,互相应答。若是有人对他提出问题,他就放下幕帘,隔帘回答。在他以前的有学问人中,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他。官吏和百姓对他肃然起敬,把他当作圣人。有一位名叫阿湿缚窭沙(大唐的语言翻作“马鸣”)的菩萨,遍知万物,通晓佛法,常常对人说:“这个婆罗门,学问既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他的本领也没个来历。他隐居在荒野中,却独独有很高的名望。要不是与鬼神在一起,妖怪附在他身上,怎么可能这样呢?凡是辩论时依靠鬼神来指点的人,都不能面对着人说话,话说过一遍,就不能再说第二遍。我现在到他那里去,看看他的举动。”
马鸣便来到婆罗门的住所,对他说:“我仰慕您的美德,已经有很多日子。希望您撩起帘子,让我能够跟您谈一谈平素的想法。”然而那婆罗门却态度傲慢,隔着帘子对话,始终不跟马鸣面谈。马鸣心里明白其中必有鬼怪,所以神情也很自负,说完话,退出来,对人们说:“我已经了解他了,肯定能够把他打败。”马鸣立即向国王报告,希望国王批准,与那位在家人进行辩论。国王听了,非常惊讶地说:“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呀!要不是已经获得三明,具备六种神通,怎么能与那位婆罗门辩论呢?”国王命令准备车驾,亲临现场,以便仔细看看他们的辩论。这时候,马鸣讲说佛教三藏中精微要妙之言,阐述五明的重要义理,妙辩纵横,高论清远。等到那婆罗门讲完后,马鸣又说:“您误解我的意思了,请重新再讲一遍。”当时婆罗门默不作声,哑口无言。马鸣责备说:“您为什么不做解释?您敬奉的那位鬼怪,赶快把词儿教给您呀!”同时飞快地撩起他的帘子,去看那个鬼怪。婆罗门惊慌地说:“停住!停住!”马鸣退出来后说道:“这个人今天早晨声誉扫地。所谓虚名不长,就是这个样子。”国王说:“要不是有您这样具有盛德的人,谁能识破邪道?您认识人的本领,空前绝后。国家早有制度,应该表彰您的业绩。”
鞮罗择迦伽蓝及附近佛遗迹
城的西南方二百多里处,有一所伽蓝的遗址。伽蓝旁边有一座塔,时常有神光照亮,不时有灵瑞出现。远近的老百姓,无不到这里祈求福佑。这是过去四佛坐处及经行遗迹所在地。
从旧伽蓝往西南行一百余里,到鞮罗择迦伽蓝。伽蓝有四个院落,三层阁楼,楼台高耸,门有数重,是频毗娑罗王的末代子孙所建造的。伽蓝招聘来高明的学者,广泛地延请品德优秀的人才。外国的学者,远方的俊杰,同行们争先恐后,接踵而来。僧人有上千人,都学习大乘。中门正对着大路,有三座精舍。精舍顶上安置轮相,轮相四周,悬挂着铃铎。精舍下边,筑起层层台基,周围是窗户和栏槛。门窗、栋梁、墙和台阶上,金和铜的装饰物隐然浮现,其间十分美丽。中间那座精舍中的佛立像高三丈,左边精舍中是多罗菩萨像,右边精舍中是观自在菩萨像。这三尊像,都用黄铜铸成,威神肃然,似乎能看到冥冥中很远的事情。精舍中各有舍利一升,不时放出灵光,有时还有神奇的祥瑞。
鞮罗择迦伽蓝西南九十余里,到一座大山。山上岩石幽深,云雾弥漫,是神灵仙人所居住的地方。山洞里有毒蛇和暴龙,森林中有猛兽和鸷鸟。山顶上有一块大磐石,上面建造有一座塔。塔高十余尺,是佛入定的地方。从前,如来施展神通降临此地,坐在这磐石上,入灭尽定,历时一宿。天神们都来供养如来,奏起天上的音乐,像下雨一样撒下天上的花。如来出定后,得天神们感念,用宝石和金银建造起这座塔。时间过去太久,宝石变成了石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到过这里。遥望高山,只看见野兽。长蛇猛兽,成群结队地绕着塔,右旋致敬。天神、大仙、精灵、圣人排着队前来礼赞。
大山的东冈上有一座塔,是从前如来站着观看摩揭陀国时脚踩过的地方。
德慧伽蓝及其故事
大山西北三十余里的一处山坡上,有一座伽蓝,背靠山岭,基础高大,悬崖上楼阁峙立。僧人有五十余人,都学习大乘法教,是瞿那末底(大唐的语言翻作“德慧”)菩萨降伏外道的地方。
当初,这座山里有一个名叫摩沓婆的外道,根据数论派的学说而修行。他精通内学和外道,能把关于空和有的道理讲得很透彻,名声超过前辈,德行为当代人所敬重。国王尊敬他,把他视作国宝。百官和人民敬仰他,都称他为家师。邻国的学人羡慕他的高名,敬仰他的美德。他在同辈中是先进,确实学问广博。国王封给他两座城,做他的食邑。
当时,南印度有一位德慧菩萨,从小很聪明,很早就以精专深妙而闻名,学通三藏,理穷四谛,听说摩沓婆谈论的学问非常深奥高妙,便下决心要挫败他。德慧派了一个门人送信给摩沓婆,说:“谨向摩沓婆致敬问好。你最好忘掉疲劳,把学过的东西温习精熟,三年之后,我将要来摧毁你的高名。”
这样,第二年和第三年,德慧都派人送去了信。到了准备出发的时候,德慧又写了信,说:“年限已满,你的学业怎样了?你要知道,我现在就要来了。”摩沓婆心里非常恐慌,他命令所有的门人和城中的民户,从今以后,不得收留沙门和异道。各家各户,都一一宣告,不得违犯。
这时候,德慧菩萨拿着锡杖,来到了摩沓婆的食邑。城中的人都遵守规定,谁也不收留他住下。婆罗门们还骂他:“光秃秃的脑袋,稀奇古怪的衣裳,什么怪人哪?赶快走开,别在这里待着。”德慧菩萨为了打败外道,希望在他们的城里过夜,因此怀着慈悲的心肠,客客气气地对他们说:“你们相信世俗的真理,修习净行;我相信佛教的真理,修习净行。同是修习净行,你们为什么要赶我走呢?”婆罗门不跟他说话,只是要赶他走。
德慧被赶出城后,进了一座大森林。林中有猛兽,经常成群地出来吃人。有一位信仰佛教的人,因为怕德慧被野兽伤害,就打着火把,拿着棍棒,对菩萨说:“南印度有位名叫德慧的菩萨,从远处带信来,要到这里来辩论。这个城的主人因为害怕自己声誉扫地,下了严格的命令,不准收留沙门。我怕您受野兽伤害,所以前来帮助您。您只要离开这里,就没有事,不必有其他的顾虑。”德慧说:“我愿意告诉您,我就是德慧。”信佛人听说以后,更加恭敬,对德慧说:“真要是这样的话,那就请赶快走吧。”他们走出茂密的森林,停在一处空旷的沼泽地旁。信佛人点上火,拿着弓,巡行在周围。黑夜过去,他对德慧说:“您可以走了。我担心人家知道以后,会来谋害您。”德慧感激地说:“我决不敢忘记您的恩德。”
于是德慧来到王宫,对守门人说:“现在有一位沙门,从远方来,希望大王准许,与摩沓婆进行辩论。”国王听了,惊讶地说:“这是个狂妄之人吧。”国王命令使臣,到摩沓婆那里,宣布国王的旨意,说:“有一个外国沙门前来要求辩论。现在已经打扫好论场,宣告给了远近的人。大家盼望着您的到来,希望您光临。”
摩沓婆问国王的使臣说:“莫不就是南印度的德慧论师?”使臣回答说:“是的。”摩沓婆听了,心里很不高兴。然而事情已经难以推辞,只好来到论场。这时候国王、大臣、士人、平民和豪族,全都集合到论场,打算听一听精彩的辩论。德慧先提出论题,加以论证,直到太阳落山。摩沓婆借口年老,脑子不行,不能马上回答,请求回家静心思索,然后再来答复对方提出的问题。每次德慧提出一个新的论点,他都说要回去想一想,到了第二天早上升座以后,竟然说不出什么不同的见解。到第六天,摩沓婆吐血而死。临死的时候,他给妻子留下遗言说:“你才能高强,千万别忘记我所受的耻辱。”
摩沓婆死后,他的妻子秘不发丧,反而穿起鲜丽的衣裳,来到辩论大会上。大家都喧闹起来,互相说道:“摩沓婆认为他才高,把与德慧辩论当作耻辱,所以派他的妻子前来,谁优谁劣,这已经很明白了。”德慧菩萨对摩沓婆的妻子说:“能够制伏你的那个人,我已经把他制伏了。”摩沓婆的妻子知道难以取胜,便退了下来。国王问德慧:“您的话中有什么秘密,她听了便默不作声?”德慧说:“可怜啊!摩沓婆死了,所以他的妻子才来跟我辩论。”国王说:“您怎么知道他死了?请您指教。”德慧说:“他的妻子来的时候,脸上带着失去亲人的神色,话里充满悲哀怨恨的声调。所以我知道,摩沓婆死了。‘能够制伏你的那个人’,指的就是她的丈夫。”
国王派了使臣前去察看,事情果然与德慧说的一样。国王抱歉地说:“佛法玄妙,高明的人一个接一个。无为而守道,众生得到佛法的教化。我要依据国家过去的规矩,奖励有德之士。”德慧说:“我虽然愚昧,但是学习佛道,注重操行,知止知足,主张平等地看待万物。当我准备弘济他人的时候,我先去除掉那些人的傲慢之心,用合适的方法来化度众生,现在正是这样做的时候。我只希望大王让摩沓婆的邑户的子孙,世世代代充当僧伽蓝的人,这样可以给后世留下一个教训,使美事永远流传下去。那个保护过我的信佛的人,让他一生享福,吃和用都同于僧人,以勉励人们虔诚信佛,并奖励有大德的人。”于是建造了这所伽蓝,表彰德慧出色的功绩。
当初,摩沓婆辩论失败之后,有十几个婆罗门逃难到邻国,把受耻辱的事情告诉了那里的外道。外道们招募了有才华的学者,回来洗刷先前的耻辱。国王既珍爱和敬重德慧,便亲自去请他,说:“如今那些外道不自量力,他们结成党,连成群,竟敢把论鼓敲响。我希望大师去挫败那些外道。”德慧说:“那就请把要辩论的人召集起来。”于是外道学人们高兴地互相安慰说:“我们今天一定能胜。”外道们宣讲了他们的主张。德慧菩萨说:“这些外道曾经逃难流亡,照国王先前的规定,他们如今都是贱人,我现在怎么能与他们面对面地进行辩论呢?”德慧有一个为他背负座床的仆人,常听到一些德慧的议论,也比较熟悉德慧所讲的精微的理论,正站在一旁,听着各位的辩论。德慧拍拍他的座床,说:“负座人,你可以去跟他们辩论。”众人大吃一惊,奇怪他怎么会做这样的吩咐。这时那个背负座床的仆人便立即发问,深刻的道理像泉水一般涌出,清晰的辩词如同应对的回声。三个回合之后,外道的主张被驳倒。德慧再次挫败了外道的锋芒,折断了他们的翅膀。自从这次辩论失败,他们一直充当伽蓝的邑户。
戒贤伽蓝及其故事
德慧伽蓝西南二十余里外是一座孤山,山上有一所伽蓝,是尸罗跋陀罗(大唐的语言翻作“戒贤”)论师辩论得胜,舍弃所得到的封邑而建造的。一座高高的山峰耸立,就像一座安置佛舍利的塔。
戒贤论师是三摩呾吒国的王族,婆罗门种姓。戒贤少年时勤奋好学,品德高尚,周游印度各地,求访高明的老师。他到了此国的那烂陀寺,遇见护法菩萨。戒贤听闻佛法,得到觉悟,就请求出家,探求根本的道理,寻找获得解脱的道路。他既穷究了深刻的义理,又透彻地了解了精微的学说,在当时很有名,在外国也有很高的声望。
南印度有一位外道,探索隐晦深奥的问题,精通玄奥精妙的事理。外道听说护法的名望很高,心中生出嫉妒。他不顾山川阻隔,前来击鼓,要求辩论,说道:“我是南印度的人。听说大王国内有一个大论师,我虽然愚笨,但愿意与他仔细辩论一番。”国王说:“是有一个,就如你所说一样。”国王便命令使臣去请护法,说:“南印度有一位外道,不远千里,前来要求辩论。希望您光临,前往辩论的会场。”
护法听到以后,穿好衣服,准备出发。他的门人戒贤,在晚辈当中出类拔萃,上前请求护法说:“您为什么走得这样急呢?”护法说:“自从智慧的太阳把光辉藏起来以后,传法的灯寂静无声地照着。外道像蚂蚁一样聚集在一起,各种异道的学说像蜂一样乱飞。所以我现在要去驳倒他们的理论。”戒贤说:“我听过您的一些议论,我敢于去驳倒外道。”护法知道他的才能,因而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候戒贤年纪刚刚三十,大家都轻视他,认为他年轻,恐怕他一个人难以胜任。护法知道大家不服气,就解释说:“人应该看有没有高明的本领,不应该讲年纪大小。从现在的情况看,戒贤一定能够打败对方。”
到了集会辩论的那一天,远近的人都赶来,老少全都到齐。外道阐述了一番大的道理,尽量把道理讲得透彻。戒贤依循正理,考察其实质,讲得极为深刻。外道理屈词穷,蒙受耻辱而退出论场。国王为了酬谢戒贤的成绩,把这座城封给他做食邑。戒贤论师推辞说:“出家之人,东西够用就行,清净自守,要这食邑有什么用处?”国王说:“法王已经离开人间,济度众生的智慧之船已经沉沦,如果不进行表彰,无以激励后学。为了弘扬佛法,我恳求您收下来。”戒贤论师推辞不了,接受了这个食邑。他随后就建造伽蓝,极尽规矩,用来自邑户的收入,作为供养。
原典
戒贤伽蓝西南行四五十里,渡尼连禅河,至伽耶城。甚险固,少居人。唯婆罗门有千余家,大仙人祚胤也,王所不臣,众咸宗敬。城北三十余里有清泉,印度相传谓之圣水。凡有饮濯,罪垢消除。
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岩危险,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山顶上有石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灵鉴潜被,神光时烛。昔如来于此演说《宝云》等经。
伽耶山东南有窣堵波,迦叶波本生邑也。其南有二窣堵波,则伽耶迦叶波、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洎诸迦叶例无“波”字,略也。事火之处。
伽耶迦叶波事火东渡大河,至钵罗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觉也。。如来勤求六岁,未成正觉。后舍苦行,示受乳糜。行自东北,游目此山,有怀幽寂,欲证正觉,自东北冈,登以至顶。地既震动,山又倾摇。山神惶惧,告菩萨曰:“此山者非成正觉之福地也。若止于此,入金刚定,地当震陷,山亦倾覆。”
菩萨下自西南山半崖中,背岩面涧,有大石室。菩萨即之加趺坐焉。地又震动,山复倾摇。时净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来成正觉处。自此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处不远,有卑钵罗树,下有金刚座,去来诸佛咸于此座而成正觉。愿当就彼。”菩萨方起,室中龙曰:“斯室清胜,可以证圣。唯愿慈悲,勿有遗弃。”菩萨既知非取证所,为遂龙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贤愚咸睹。洎于今时,或有得见。。诸天前导,往菩提树。逮乎无忧王之兴也,菩萨登山上下之迹,皆树旌表,建窣堵波。度量虽殊,灵应莫异,或天花雨空中,或光照幽谷。每岁罢安居日,异方法俗,登修供养,信宿乃还。
前正觉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树。周垣垒砖,崇峻险固。东西长,南北狭,周五百余步。奇树名花,连阴接影。细沙异草,弥漫绿被。正门东辟,对尼连禅河。南门接大花池,西厄险固,北门通大伽蓝。堧垣内地,圣迹相邻,或窣堵波,或复精舍,并赡部洲诸国君王、大臣、豪族,钦承遗教,建以记焉。
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大地震动,独无倾摇。是故如来将证正觉也,历此四隅,地皆倾动。后至此处,安静不倾。自入末劫,正法浸微,沙土弥覆,无复得见。佛涅槃后,诸国君王传闻佛说金刚座量,遂以两躯观自在菩萨像,南北标界,东面而坐。闻诸耆旧曰:“此菩萨像身没不见,佛法当尽。”今南隅菩萨没过胸臆矣。
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是日也,诸国君王,异方法俗,数千万众,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于是奏音乐,列香花,灯炬继日,竞修供养。
如来寂灭之后,无忧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毁佛遗迹,兴发兵徒,躬临剪伐。根茎枝叶,分寸斩截,次西数十步而积聚焉。令事火婆罗门,烧以祠天。烟焰未静,忽生两树,猛火之中,茂叶含翠,因而谓之灰菩提树。无忧王睹异悔过,以香乳溉余根。洎乎将旦,树生如本。王见灵怪,重深欣庆,躬修供养,乐以忘归。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后,重伐其树。无忧王旦将礼敬,唯见檗株,深增悲慨。至诚祈请,香乳溉灌,不日还生。王深敬异,垒石周垣。其高十余尺,今犹见在。
近设赏迦王者信受外道,毁嫉佛法,坏僧伽蓝,伐菩提树,掘至泉水,不尽根柢。乃纵火焚烧,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烂,绝灭遗萌。数月后摩揭陀国补剌拏伐摩王唐言“满胄”,无忧王之末孙也,闻而叹曰:“慧日已隐,唯余佛树。今复摧残,生灵何睹?”举身投地,哀感动物。以数千牛,构乳而溉。经夜树生,其高丈余。恐后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树隐于石壁,出一丈余。
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余步,垒以青砖,涂以石灰。层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或连珠形,或天仙像。上置金铜阿摩落迦果亦谓宝瓶,又称宝壶。。东面接为重阁,檐宇特起三层,榱柱栋梁,户扉寮牖,金银雕镂以饰之,珠玉厕错以填之。奥室邃宇,洞户三重。外门左右各有龛室,左则观自在菩萨像,右则慈氏菩萨像。白银铸成,高十余尺。
精舍故地,无忧王先建小精舍,后有婆罗门更广建焉。初,有婆罗门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传闻天神在雪山中,遂与其弟往求愿焉。天曰:“凡诸愿求,有福方果。非汝所祈,非我能遂。”婆罗门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植善种,求胜福田。菩提树者,证佛果处也。宜时速反,往菩提树,建大精舍,穿大水池,兴诸供养,所愿当遂。”婆罗门受天命,发大信心,相率而返。兄建精舍,弟凿水池。于是广修供养,勤求心愿。后皆果遂,为王大臣。凡得禄赏,皆入檀舍。
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图如来初成佛像。旷以岁月,无人应召。久之,有婆罗门来告众曰:“我善图写如来妙相。”众曰:“今将造像,夫何所须?”曰:“香泥耳。宜置精舍之中,并一灯照。我入已,坚闭其户,六月后乃可开门。”
时诸僧众,皆如其命。尚余四日,未满六月,众咸骇异,开以观之,见精舍内佛像俨然,结加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敛,右手垂,东面而坐,肃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广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颜若真,唯右乳上图莹未周。既不见人,方验神鉴。众咸悲叹,殷勤请知。有一沙门,宿心淳质,乃感梦见往婆罗门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萨,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写佛像。垂右手者,昔如来之将证佛果,天魔来娆,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来告曰:‘汝勿忧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谁为明证?’如来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证。’是时第二地神踊出作证。故今像手仿昔下垂。”众知灵鉴,莫不悲感。于是乳上未周,填厕众宝,珠缨宝冠,奇珍交饰。
设赏迦王伐菩提树已,欲毁此像。既睹慈颜,心不安忍,回驾将返,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宰臣受旨,惧而叹曰:“毁佛像则历劫招殃,违王命乃丧身灭族。进退若此,何所宜行?”乃召信心,以为役使,遂于像前,横垒砖壁。心惭冥暗,又置明灯,砖壁之前,画自在天。功成报命。王闻心惧,举身生疱,肌肤攫裂,居未久之,便丧没矣。宰臣驰返,毁除障壁。时经多日,灯犹不灭。像今尚在,神工不亏。既处奥室,灯炬相继。欲睹慈颜,莫由审察,必于晨朝,持大明镜,引光内照,乃睹灵相。夫有见者,自增悲感。
如来以印度吠舍佉月后半八日成等正觉,当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则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成等正觉,当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时如来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
菩提树北有佛经行之处。如来成正觉已,不起于座,七日寂定。其起也,至菩提树北,七日经行。东西往来,行十余步,异华随迹,十有八文。后人于此垒砖为基,高余三尺。闻诸先志曰:此圣迹基表人命之修短也。先发诚愿,后乃度量。随寿修短,数有增减。
经行基北道右,盘石上大精舍中有佛像,举目上望。昔者如来于此七日观菩提树,目不暂舍。为报树恩,故此瞻望。
菩提树西不远,大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饰以奇珍,东面而立。前有青石,奇文异采,是昔如来初成正觉,梵王起七宝堂,帝释建七宝座,佛于其上七日思维。放异光明,照菩提树。去圣悠远,宝变为石。
菩提树南不远,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菩萨既濯尼连河,将趣菩提树,窃自思念:“何以为座?”寻自发明,当须净草。天帝释化其身为刈草人,荷而逐路。菩萨谓曰:“所荷之草,颇能惠耶?”化人闻命,恭以草奉。菩萨受已,执而前进。
受草东北不远,有窣堵波,是菩萨将证佛果,青雀群鹿呈祥之处。印度休征,斯为嘉应。故净居天随顺世间,群从飞绕,效灵显圣。
菩提树东,大路左右,各一窣堵波,是魔王娆菩萨处也。菩萨将证佛果,魔王劝受轮王。策说不行,殷忧而返,魔王之女请往诱焉。菩萨威神,衰变冶容,扶羸策杖,相携而退。
菩提树西北精舍中有迦叶波佛像。既称灵圣,时烛光明。闻诸先记曰:若人至诚,旋绕七周,在所生处,得宿命智①。
迦叶波佛精舍西北二砖室,各有地神之像。昔者如来将成正觉,一报魔至,一为佛证。后人念功,图形旌德。
菩提树垣西不远,有窣堵波,谓郁金香。高四十余尺,漕矩吒国商主之所建也。昔漕矩吒国有大商主,宗事天神,祠求福利,轻蔑佛法,不信因果。其后将诸商侣,贸迁有无。泛舟南海,遭风失路。波涛飘浪,时经三岁。资粮罄竭,糊口不充。同舟之人,朝不谋夕。勠力同志,念所事天。心虑已劳,冥功不济。俄见大山,崇崖峻岭。两日联晖,重明照朗。时诸商侣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遇此大山,宜于中止,得自安乐。”商主曰:“非山也,乃摩竭鱼耳。崇崖峻岭,须鬣也。两日联晖,眼光也。”言声未静,舟帆飘凑。
于是商主告诸侣曰:“我闻观自在菩萨于诸危厄,能施安乐。宜各至诚,称其名字。”遂即同声,归命称念。崇山既隐,两日亦没。俄见沙门威仪庠序,杖锡凌虚,而来拯溺。不逾时而至本国矣。因即信心贞固,求福不回。建窣堵波,式修供养,以郁金香泥而周涂上下。既发信心,率其同志,躬礼圣迹,观菩提树。未暇言归,已淹晦朔。商侣同游,更相谓曰:“山川悠间,乡国辽远。昔所建立窣堵波者,我曹在此,谁其洒扫?”言讫旋绕,至此忽见窣堵波。骇其由致,即前瞻察,乃本国所建窣堵波也。故今印度因以郁金为名。
菩提树垣东南隅尼拘律树侧窣堵波,傍有精舍,中作佛坐像。昔如来初证佛果,大梵天王于此劝请转妙法轮。
菩提树垣内,四隅皆有大窣堵波。在昔如来受吉祥草已,趣菩提树,先历四隅,大地震动。至金刚座,方得安静。树垣之内,圣迹鳞次,差难遍举。
菩提树垣外西南窣堵波,奉乳糜二牧女故宅。其侧窣堵波,牧女于此煮糜。次此窣堵波,如来受糜处也。
菩提树垣南门外有大池,周七百余步。清澜澄镜,龙鱼潜宅,婆罗门兄弟承大自在天命之所凿也。次南一池,在昔如来初成正觉,方欲浣濯,天帝释为佛化成池。西有大石,佛浣衣已,方欲曝晒,天帝释自大雪山持来也。其侧窣堵波,如来于此纳故衣。次南林中窣堵波,如来受贫老母施故衣处。
帝释化池东林中,有目支邻陀龙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来初成正觉,于此宴坐七日入定。时此龙王警卫如来,即以其身绕佛七匝,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故池东岸有其室焉。
目支邻陀龙池东林中精舍,有佛羸瘦之像。其侧有经行之所,长七十余步,南北各有卑钵罗树。故今土俗,诸有婴疾,香油涂像,多蒙除差。是菩萨修苦行处。如来为伏外道,又受魔请,于是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形容憔悴,肤体羸瘠,经行往来,攀树后起。
菩萨苦行卑钵罗树侧,有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住处。初,太子之舍家也,彷徨山泽,栖息林泉,时净饭王乃命五人随瞻侍焉。太子既修苦行,憍陈如等亦即勤求。
憍陈如等住处东南,有窣堵波,菩萨入尼连禅那河沐浴之处。河侧不远,菩萨于此受食乳糜。其侧窣堵波,二长者献蜜处。佛在树下结加趺坐,寂然宴默,受解脱乐,过七日后,方从定起。时二商主行次林外,而彼林神告商主曰:“释种太子今在此中,初证佛果,心凝寂定,四十九日未有所食。随有奉上,获大善利。”时二商主各持行资蜜奉上,世尊纳受。
长者献侧有窣堵波,四天奉钵处。商主既献蜜,世尊思以何器受之。时四天从四方来,各持金钵而以奉上。世尊默然而不纳受,以为出家不宜此器。四天王舍金钵,奉银钵,乃至颇胝、琉璃、马脑、车渠、真珠等钵。世尊如是皆不为受。四天王各还宫,奉持石钵,绀青映彻,重以进献。世尊断彼此故而总受之,次第重叠,按为一钵。故其外则有四隆焉。
四天王献钵侧不远,有窣堵波,如来为母说法处也。如来既成正觉,称天人师。其母摩耶自天宫降于此处,世尊随机,示教利喜。其侧涸池岸,有窣堵波,在昔如来现诸神变化有缘处。
现神变侧有窣堵波,如来度优楼频螺迦叶波三兄弟及千门人处。如来方垂善道,随应降伏,时优楼频螺迦叶波五百门人请受佛教。迦叶波曰:“吾亦与尔俱返迷途。”于是相从来至佛所。如来告曰:“弃鹿皮衣,舍祭火具。”时诸梵志恭承圣教,以其服用投尼连河。捺地迦叶波见诸祭器随流漂泛,与其门人候兄动静。既见改辙,亦随染衣。伽耶迦叶波二百门人闻其兄之舍法也,亦至佛所,愿修梵行。
度迦叶波兄弟西北窣堵波,是如来伏迦叶波所事火龙处。如来将化其人,克伏所宗,乃止梵志火龙室。夜分已后,龙吐烟焰。佛既入定,亦起火光。其室洞然,猛焰炎炽。诸梵志师恐火害佛,莫不奔赴,悲号愍惜。优楼频螺迦叶波谓其徒曰:“以今观之,未必火也。当是沙门伏火龙耳。”如来乃以火龙盛置钵中,清旦持示外道门人。其侧窣堵波,五百独觉同入涅槃处也。
目支邻陀龙池南窣堵波,迦叶波救如来溺水处也。迦叶兄弟时推神通,远近仰德,黎庶归心。世尊方导迷徒,大权摄化。兴布密云,降澍暴雨,周佛所居,令独无水。迦叶是时见此云雨,谓门人曰:“沙门住处将不漂溺?”泛舟来救,乃见世尊履水如地,蹈河中流,水分沙现。迦叶见已,心伏而退。
菩提树垣东门外二三里,有盲龙室。此龙者,殃累宿积,报受生盲。如来自前正觉山欲趣菩提树,途次室侧。龙眼忽明,乃见菩萨将趣佛树,谓菩萨曰:“仁今不久当成正觉。我眼盲冥,于兹已久。有佛兴世,我眼辄明。贤劫之中过去三佛出兴世时,已得明视。仁今至此,我眼忽开。以故知之当成佛矣。”
菩提树垣东门侧,有窣堵波,魔王怖菩萨之处。初,魔王知菩萨将成正觉也,诱乱不遂,忧惶无赖。集诸神众,齐整魔军,治兵振旅,将胁菩萨。于是风雨飘注,雷电晦冥。纵火飞烟,扬沙激石。备矛楯之具,极弦矢之用。菩萨于是入大慈定,凡厥兵杖,变为莲华。魔军怖骇,奔驰退散。其侧不远有二窣堵波,帝释梵王之所建也。
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其先僧伽罗国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观阁三层,周堵垣墙高三四丈。极工人之妙,穷丹青之饰。至于佛像,铸以金银。凡厥庄严,厕以珍宝。诸窣堵波高广妙饰,中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带红缥。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当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僧徒减千人,学习大乘上座部法。律仪清肃,戒行贞明。
昔者南海僧伽罗国,其王淳信佛法,发自天然。有族弟出家,想佛圣迹,远游印度。寓诸伽蓝,咸轻边鄙。于是返迹本国,王躬远迎。沙门悲哽,似若不能言。王曰:“将何所负,若此殷忧?”沙门曰:“凭恃国威,游方问道。羁旅异域,载罹寒暑。动遭凌辱,语见讥诮。负斯忧耻,讵得欢心?”曰:“若是者何谓也?”曰:“诚愿大王福田为意,于诸印度建立伽蓝。既旌圣迹,又擅高名,福资先王,恩及后嗣。”曰:“斯事甚美,闻之何晚?”
于是以国中宝,献印度王。王既纳贡,义存怀远,谓使臣曰:“我今将何持报来命?”使臣曰:“僧伽罗王稽首印度大吉祥王,威德远振,惠泽遐被。下土沙门,钦风慕化,敢游上国,展敬圣迹。寓诸伽蓝,莫之见馆。艰辛已极,蒙耻而归。窃图远谋,贻范来叶。于诸印度,建此伽蓝,使客游乞士,息肩有所。两国交欢,行人无替。”王曰:“如来潜化,遗风斯在。圣迹之所,任取一焉。”
使者奉辞报命,群臣拜贺。遂乃集诸沙门,评议建立。沙门曰:“菩提树者,去来诸佛咸此证圣。”考之异议,无出此谋。于是舍国珍宝,建此伽蓝,以其国僧而修供养。乃刻铜为记曰:“夫周给无私,诸佛至教。慧济有缘,先圣明训。今我小子,丕承王业。式建伽蓝,用旌圣迹,福资祖考,惠被黎元。唯我国僧,而得自在。及有国人,亦同僧例。传之后嗣,永永无穷。”故此伽蓝多执师子国僧也。
菩提树南十余里,圣迹相邻,难以备举。每岁比丘解安居,四方法俗百千万众,七日七夜,持香花,鼓音乐,遍游林中,礼拜供养。印度僧徒依佛圣教,皆以室罗伐拏月前半一日入两②安居,当此五月十六日。以湿缚庾阇月后半十五日解两安居,当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诸部无差。良以方言未融,传译有谬,分时计月,致斯乖异。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注释
①宿命智: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的智慧。
②“两”,宋、元本作“雨”。
译文
伽耶城与伽耶山
戒贤寺院西南行四五十里,渡过尼连禅河,便到伽耶城。城险要而坚固,居民很少。只有一千余户婆罗门,都是大仙人的后裔,国王不以他们为臣民,大家都很尊敬他们。城北三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处清泉,印度相传称之为圣水。人只要喝了这泉水或者在这泉水里洗澡,罪恶的污垢就会消除。
城西南五六里,到伽耶山,溪谷幽深,峰崖危险,印度的老百姓称之为灵山。自古以来,君王们一旦征服天下,继承王位,教化达到远方,恩德超过前代,无不登上这山顶,筑坛祭天,宣告成功。山顶上有一座石塔,高一百余尺,是无忧王所建造的。山上潜藏着灵异的力量,时常放出神光。从前如来在这里演说《宝云》等经典。
伽耶山的东南有一座塔,是迦叶波出生的地方。它的南边有两座塔,是伽耶迦叶波和捺地迦叶波(旧称“那提迦叶”,是错误的。所有的迦叶,如果没有“波”字,那是省略了)拜火的地方。
前正觉山
伽耶迦叶波拜火的地方往东,渡过大河,到钵罗笈菩提山(大唐的语言翻作“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所以称为前正觉山)。如来辛勤修行六年,未成正觉。后来他放弃苦行,接受了牧女奉献的奶粥。他从东北方向走来,望见此山,觉得非常幽静,打算证得正觉,从东北的山岗,登上山顶。这时大地震动,山也摇晃。山神们害怕,对菩萨说:“这座山不是成正觉的好地方。要是停在这里,入金刚定,地就会被震陷,山也会倾倒。”
菩萨从西南,下到半山间,背靠山岩,面对山涧,有一个大石窟。菩萨就停在这儿,结跏趺坐。这时大地又发生震动,山又摇晃。净居天在空中喊道:“这里不是如来成正觉的地方。从这里往西南十四五里,离修苦行的地方不远,有一棵毕钵罗树,树下有金刚座,过去和未来诸佛都在这个座上而成正觉。请菩萨到那里去。”菩萨刚立起身,石窟中的龙对菩萨说:“这个石窟清净而佳胜,可以证得圣果。希望您发慈悲,不要离开。”菩萨既已知道这里不是证得圣果的地方,但为了满足龙的要求,便留下身影而去(过去这身影任何人都能见到。到现在,只是有时能见到了)。天神们在前面引路,菩萨前往菩提树。到了无忧王做国王的时候,在菩萨上山下山经过的地方,都树立标志,建造起塔。塔的大小虽然不同,但是神灵感应却一样,有时候花从空中像雨一般落下,有时候光明照耀幽暗的山谷。每年结束雨安居的日子里,各地的僧人和俗人都上山去朝拜供养,经过一天一夜才回去。
金刚座和菩提树
前正觉山西南行十四五里,到菩提树。树四周的围墙用砖垒成,高峻险固。东西长,南北窄,方圆五百余步。奇树名花,绿荫相接。遍地细沙异草,一片绿色。正门朝东开,对着尼连禅河。南门与大花池相连,西边地形险固,北门与大伽蓝相通。围墙内圣迹相邻,或者是塔,或者是精舍,都是赡部洲各国的君王、大臣和豪族依照佛的遗教而建造的。
菩提树围墙内正中,有金刚座。从前贤劫刚刚开始的时候,它与大地同时出现,位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心,下至金轮,上至地面。由金刚构成,方圆一百余步。由于贤劫千佛都坐在这里入金刚定,因此称为金刚座。由于这是证得圣道的地方,因此也叫作道场。大地震动,独独这里不会摇动。所以如来将要证得正觉的时候,走遍周围四角,地都震动。后来来到这里,这里安然不动。自从进入末劫以来,佛法日趋衰微,金刚座也因沙土覆盖而看不见了。如来涅槃之后,各国君王根据传闻,知道了佛所说的金刚座的大小,就用两尊朝东而坐的观自在菩萨像,分别标明金刚座的南界和北界。听老人们说:“一旦这两尊菩萨像被沙土埋没,佛法就会消灭。”如今南边那尊菩萨像已经被没过胸部了。
金刚座上的菩提树,就是毕钵罗树。从前佛在世的时候,树高数百尺,虽然经过多次砍伐,还有四五丈高。因为佛坐在它下面获得等正觉,因此称为菩提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不变。每到如来涅槃的日子,树叶全部凋落,不一会儿又恢复如故。这一天,各国的君王,各地的僧人和俗人,成千上万,不用召集就聚集到这里,用香水香乳浇洗菩提树。在这里吹奏音乐,摆列香花,点燃灯炬,夜以继日,竞相供养。
如来寂灭之后,无忧王刚做国王的时候,信奉邪道,破坏佛的遗迹,带领士兵,亲自来砍伐菩提树。树的根茎枝叶,被砍得粉碎,堆放在西边几十步远的地方。无忧王命令拜火的婆罗门,把树烧掉,祭祀天神。烟火还没有灭,灰堆里忽然长出两棵新树,大火之中,茂盛的树叶青翠明亮,因此人们称它们为灰菩提树。无忧王见到这神奇的现象,后悔自己错了,用香乳灌溉剩下的树根。到天亮时候,树还长成原来的模样。无忧王见到这样奇异的事,更加深感庆幸,亲自供养,高兴得忘记了回去。无忧王的王妃素来信奉外道,暗中派人,在夜里重新把树砍掉。无忧王早上前来礼拜的时候,只看见砍剩的树桩,心里非常难过。他虔诚祈祷,用香乳灌溉,不到一天工夫,树又长了出来。无忧王心中产生深深的敬意,他用石头垒起一座围墙。墙高十余尺,如今还在。
近代的设赏迦王信奉外道,诋毁佛法,破坏僧伽蓝,砍伐菩提树,一直掘到泉水处,仍然掘不尽树根。于是他放火焚烧,再用甘蔗汁浇灌,想把它烧焦沤烂,连树芽也要消灭掉。几个月后,摩揭陀国的补剌拏伐摩王(大唐的语言翻作“满胄”),是无忧王的末代子孙,听说了这事,感叹地说:“智慧的太阳已经隐没,只剩下了佛树。如今连它也遭到摧残,众生还能看见什么呢?”满胄王扑倒在地,伤心的模样能感动万物。他用几千头牛,挤出奶,浇溉菩提树。经过一夜,树又长出,有一丈多高。满胄王害怕以后树会再被剪伐,就在四周用石头筑起围墙,高二丈四尺。所以现在菩提树藏蔽在石壁后面,高出石壁一丈多。
菩提树东精舍及佛像的故事
菩提树东,有一座精舍,高一百六七十尺。下边的基座每一面宽二十余步,用青砖垒成,涂抹石灰。每层的神龛里都有金像,四壁的雕刻形制奇特,有的作连珠图案,有的作天仙像。精舍顶上,安放着一个金和铜制的阿摩落迦果(又叫宝瓶,或称宝壶)。东面连接着楼阁,屋檐飞起三层,椽柱栋梁,门扇窗户,都用镂刻的金银装饰,用珠玉镶嵌。屋宇深邃,有三重门户。外门左右各有龛室,左边是观自在菩萨像,右边是弥勒菩萨像。两尊像都用白银铸成,高十余尺。
在精舍的旧地,无忧王先前建造了一所小精舍,后来有一个婆罗门又做了扩建。当初,有一个婆罗门不信佛法,祭祀大自在天。他听说大自在天神住在雪山中,就与弟弟一起前去求愿。自在天说:“无论什么愿望,有了功德才能得到实现。既不是你们所能祈求的,也不是我所能使它实现的。”婆罗门说:“修什么功德可以实现心愿呢?”自在天说:“要种植善种,求得福田。菩提树是证得佛果的地方。你们应该立即回去,前往菩提树前,修建大精舍,开凿大水池,兴办各种供养,你们的愿望就会实现。”婆罗门兄弟得到大自在天的命令,生大信心,一起回去。哥哥修建精舍,弟弟开凿水池。于是广修供养,勤求心愿。后来都如愿以偿,做了国王的大臣。他们凡是得到俸禄和赏赐,全都用来施舍。
精舍建成以后,就招募工匠,准备建造一尊如来最初成佛时的像。经过许多年月,没有一人应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个婆罗门来,对僧人们说:“我最善于画如来的妙相。”大家说:“你要造像,需要些什么东西?”婆罗门说:“只需要香泥。你们把香泥放在精舍中,再用一盏灯,为我照明。我进去后,你们把门关紧,六个月以后,才可开门。”
僧人们当时都照他的吩咐办理。等到六个月还剩四天的时候,大家感到十分奇怪,就打开了门看他,看见精舍内有一尊佛像,庄重严肃,结跏趺坐。佛右脚在上,左手提起,右手下垂,向东而坐,神态肃然,像活的一样。佛像的座高四尺二寸,宽一丈二尺五寸。像高一丈一尺五寸,两膝相距八尺八寸,两肩之间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颜若真,只是右乳上面还没有图画和打磨完全。见不到人,大家方才明白这是神在显灵。僧人们悲伤感叹,很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一个沙门,从来虔诚而淳朴,梦见那位婆罗门对他说:“我是弥勒菩萨,我怕工匠们想象不出佛的圣容,所以亲自前来图画佛像。佛像右手下垂,是因为从前如来将要成佛的时候,天魔前来扰乱,地神们报告天魔到来。其中一个首先跳出来,助佛降魔。如来对地神说:‘你不要害怕。我凭借忍的力量,必能降伏魔王。’魔王说:‘谁做证人?’如来就垂手指地说:‘这里有证人。’这时候第二个地神就跳出来做证。所以如今佛像的手仿照当初那样下垂。”僧人们知道这是弥勒显灵,莫不悲伤感动。于是在右乳上未完成的地方镶嵌上各种珍宝,给佛像戴上珠缨宝冠,装饰上奇珍异宝。
设赏迦王砍伐菩提树之后,想要毁掉这尊佛像。他见到佛慈祥的容颜,内心却又不安,回驾将返,命令宰臣说:“应该除掉这尊佛像,安放一尊大自在天的像。”宰臣接受了国王的命令,心中害怕,叹息说:“我要是毁坏了佛像,就会永世遭殃;要是违抗王命,则会丧身灭族。左右为难,到了如此地步,我该怎么办啊?”他召来信佛的人,当作差役,在佛像前垒起一道砖墙。他心里惭愧,觉得好像是在黑暗之中做了坏事,又放上一盏明灯,在砖墙前面,画上大自在天的像。事情完成,宰臣向设赏迦王做了汇报。设赏迦王听到之后,内心恐惧,全身长出水疱,皮开肉绽,没过多久,便丧了命。宰臣立即赶回去,拆掉砖墙。虽然时间过去多日,灯仍未灭。佛像至今还在,神奇的工艺一点未受损伤。佛像在深邃的房屋之中,所以灯火相继不绝。要想看见佛慈祥的容颜,仍然很难看清楚,必须在早晨拿一面大而明亮的镜子,把阳光反射进去,才看得见佛的灵相。凡是见到的人,自然更增伤悲之感。
如来在印度的吠舍佉月后半月的第八天成等正觉,相当于中国的三月八日。上座部则说是在吠舍佉月后半月的第十五天成等正觉,相当于中国的三月十五日。这时候如来已经三十岁了,有的人说是三十五岁。
菩提树周围圣迹
菩提树的北边,有佛经行的地方。如来成等正觉后,没有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而继续入定七天。他起身以后,到菩提树北,经行七天。如来在东西之间,往来行走十余步,奇异的花纹随他的足迹而出现,共有十八处。后人在这里用砖垒起墙基,高三尺多。据先前的记载说:这座墙基上的圣迹能显示人寿命的长短。先发一个虔诚的愿望,然后再去度量。随着发愿者寿命的长短,它们的数目也不相同。
在经行墙基北的道路右边,磐石上面的大精舍中有一尊佛像,做抬头仰望之状。从前如来在这里观看菩提树,前后七天,眼睛一刻也不往别处看。如来是为了报答菩提树的恩惠,所以这样瞻仰。
在菩提树西不远的一所大精舍中,有一尊黄铜佛像。佛像以奇异的珍宝装饰,向东而立。前面有一块青色的石头,纹理和色彩都很奇特,是从前如来初成正觉时,梵王为他建造七宝堂,帝释为他建造七宝座,佛坐在上面,入定七天的地方。石头放出神异的光辉,照着菩提树。离大圣的时代已经太久,宝石变成了石头。
菩提树南边不远,有一座塔,高一百余尺,是无忧王所建造的。菩萨在尼连禅河里沐浴以后,打算前往菩提树,他心里想:“用什么来做座位呢?”不一会儿,他就想出来了,应当用净草。天帝释将自身变作割草人,挑着一担净草,在路上走。菩萨对他说:“您挑的草,能给我一点吗?”割草人听到吩咐,恭敬地把草献给菩萨。菩萨接受以后,就拿着草,继续往前。
接受净草的地方东北不远,有一座塔,是菩萨将要成佛的时候,青雀和群鹿呈祥的地方。在印度的吉兆当中,这是最好的一种。所以净居天照着世间的习惯,成群地绕着菩萨飞行,来显示他的灵妙和神圣。
菩提树东边,大路左右,各有一座塔,是魔王扰乱菩萨的地方。菩萨将要证得佛果的时候,魔王劝说他做转轮王。劝说无效,魔王伤心而归,魔王的女儿们请求前去引诱菩萨。菩萨的神威使她们美貌的面容变得衰老,她们拖着瘦弱的身体,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一齐走开。
菩提树西北的精舍中,有一尊迦叶波佛像。佛像灵妙神圣,时放光辉。据先前的记载说:若是有人诚心诚意,旋绕七周,就能在自己转生处,获得宿命智。
迦叶波佛精舍西北的两间砖室里,各有一尊地神的像。从前如来将要成正觉,一个地神报告魔王的到来,一个地神为佛做证。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造像表彰他们的功德。
郁金香塔
菩提树围墙西不远,有一座塔,名叫郁金香。塔高四十余尺,是漕矩吒国的商主所建造的。从前,漕矩吒国有一位大商主,敬奉天神,祈求福利,轻蔑佛法,不信因果报应。后来他领着一帮商人去做买卖。他们泛舟南海,遭遇大风,迷失了方向。船随着波涛,到处漂荡了三年。储备的粮食吃光了,再也没有东西可以充饥。一船的人,朝不虑夕。大家只能一心念诵所祭祀的天神,可心神疲惫下的念诵并没有效果。不一会儿,看见一座大山,山上崇崖峻岭。又有两个太阳,光芒相连,照得雪亮。这时商人们互相庆幸说:“我们有福,遇见这座大山,我们应该停靠到这山上去,就会平安无事。”商主却说:“这不是山,是摩竭大鱼。崇崖峻岭,是鱼的须。两个太阳光芒相连,是鱼眼睛的光。”话音未落,船就开始向鱼漂过去。
于是商主对同伴们说:“我听说观自在菩萨能够在人们遭遇危险时送来安乐。我们应该各自虔诚地念诵他的名字。”大家便同声念诵观自在菩萨的名字,表示皈依。高山消失,两个太阳也没有了。不一会儿,只见一位沙门,举止安详,拄着锡杖,凌空而来,救助他们免遭沉溺之祸。不到一个时辰,商人们就回到本国。商人们因此有了坚定的信仰,一心追求功德。他们建造了一座塔,敬修供养,用郁金香泥涂抹塔的周围上下。商主信仰佛教之后,领着志同道合的商人,亲自去礼拜圣迹,瞻仰菩提树。还没来得及回去,时间已经过了整整一个月。商人们走在一起,互相说道:“山河阻隔,乡国遥远。如今我们在这里,先前建造的那座塔谁来洒扫呢?”话刚说完,转过弯突然见到有一座塔。大家惊奇这塔是从哪里来的,上前仔细一看,原来就是在本国所建的那一座塔。所以现在印度就用郁金一名来称呼这座塔。
如来受奶粥处
菩提树围墙东南角,尼拘律树侧的塔旁边,有一所精舍,里面是一尊佛的坐像。从前如来刚刚证得佛果的时候,大梵天王在这里请求如来转妙法轮。
菩提树的围墙内,四个角上都有一座大塔。从前如来接受吉祥草后,前往菩提树,先经过这四个角,大地震动。走到金刚座,才得安静。树的围墙内,圣迹鳞次栉比,难以备举。
菩提树围墙外西南面有一座塔,是献奶粥的两个牧女的旧居。旁边的塔,是牧女煮粥的地方。再旁边的塔,是如来接受粥的地方。
目支邻陀龙王池
菩提树围墙的南门外有一个大水池,方圆七百余步。清澈的水波像明镜一样,鱼龙潜居,是婆罗门兄弟奉大自在天之命所开凿的。再南边的一个水池,是从前如来初成正觉,正要洗衣服和洗澡时,由天帝释为佛变化而成。水池西边有一块大石头,是佛洗完衣服,正要晒衣,由天帝释从大雪山搬来的。它旁边的塔,是如来缝补旧衣服的地方。再南边树林中的塔,是如来接受穷苦老妇人布施旧衣服的地方。
帝释化池东边的树林中,有目支邻陀龙王池,池水清黑,水味甘美。池的西岸有小精舍,中有佛像。从前如来初成正觉,在这里静坐,入定七天。当时龙王为了保卫如来,就用自己的身体绕佛七周,变化出许多头,从上面垂下来作为盖,因此水池东岸有龙的洞室。
目支邻陀龙王池东边树林中的精舍,有一尊佛瘦弱之像。旁边有佛经行的地方,长七十余步,南北各有毕钵罗树。因此现在当地人的习惯,要是有病,就用香油涂像,病多半能够痊愈。这是菩萨修苦行的地方。如来为了降伏外道,又接受了魔王的请求,于是苦行六年。他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形容憔悴,身体干瘦,往来经行,扶着树才站得起来。
商主献炒麦粉及四天王献钵处
菩萨苦行毕钵罗树的旁边,有一座塔,是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的住处。当初太子弃家出走,游行山野,住在树林里,净饭王就命令五个人去随从伺候。太子修苦行以后,憍陈如等人也跟着修苦行。
憍陈如等人住处的东南,有一座塔,是菩萨入尼连禅那河沐浴的地方。河边不远,是菩萨接受奶粥的地方。旁边的塔,是两位长者献炒麦粉和蜜的地方。佛在树下结跏趺坐,静默入定,享受解脱之乐,七天之后,方从定起。这时候有两位商主从树林外经过,树神告诉商主说:“释迦族的太子如今正在这树林里,他刚刚证得佛果,凝神入定,四十九天没有吃东西。你们有什么就向他献上什么,会获得大利益。”两个商主各自拿出预备在路上吃的炒麦粉和蜜献上,世尊接受了。
长者献炒麦粉处旁边有一座塔,是四天王献钵的地方。商主献上炒麦粉和蜜,世尊就想,用什么容器来接受。这时四天王从四方前来,各自手捧金钵献上。世尊不说话,没有接受,认为出家人不宜使用这样的东西。四天王舍弃金钵,献上银钵,甚至献上颇胝、琉璃、玛瑙、车渠、珍珠等做的钵,世尊同样都没有接受。四天王各自回宫,取来石钵,紫青颜色,光可照人,重新献上。世尊为了不厚此薄彼,把四个石钵都一起收下,依次叠起,压成一个。所以它的外面有四条边。
如来为母亲说法及化度迦叶波兄弟处
四天王献钵处旁边不远,有一座塔,是如来为母亲说法的地方。如来既成正觉,被称作天神和人的导师。他的母亲摩耶从天宫来到这里,世尊按照她的根机,教导她,使她快乐并获得利益。旁边有一个干涸的水池,岸上有一座塔,是从前如来显示种种神变,化度有缘人的地方。
显示神变处旁边有一座塔,是如来化度优楼频螺迦叶波三兄弟及其一千门人的地方。如来刚刚垂示佛教的道理,随应机缘,降伏外道,这时优楼频螺迦叶波的五百门人就要求接受佛的教导。迦叶波说:“我也和你们一起,从错误的道路上回过头来。”他们于是一起来到佛那里。如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不要穿鹿皮衣,把祭火用的器具扔掉。”当时那些婆罗门恭恭敬敬,照着佛的教导,把鹿皮衣和祭火的器具扔进了尼连禅河。捺地迦叶波看见那些祭器在河里漂流,就和他的门人们一起去看他哥哥的动静。看见哥哥已经改正了信仰,他也跟着做了僧人。伽耶迦叶波与他的两百个门人听说他的哥哥抛弃了以前的信仰,也到佛那里,希望修习梵行。
化度迦叶波兄弟处西北有一座塔,是如来降伏迦叶波所祭祀的火龙的地方。如来将要化度某人的时候,会先降伏他的崇拜对象,于是住进了婆罗门所祭祀的火龙的洞室。天黑以后,龙喷烟吐火。佛既已入定,也放出火光。洞室大开,猛烈的火焰烧得通亮。那些婆罗门师害怕大火会伤害佛,都奔赴现场,悲伤号哭。优楼频螺迦叶波对他的徒弟们说:“从现在的情况看,未必是火。应该是沙门在降伏火龙。”如来把火龙盛放在钵中,天亮以后,拿给外道的门人们看。旁边的塔,是五百独觉同时入涅槃的地方。
迦叶波救佛处
目支邻陀龙池南边有一座塔,是迦叶波从大水中救佛的地方。当时迦叶兄弟的神通为人们所推崇,到处都敬仰他们的德行,老百姓很佩服。世尊刚刚引导迷途之辈,大力化度众生。天布密云,降下大雨,但佛的住地四周,独独无水。迦叶这时看见这云雨,对门人们说:“沙门住的地方会不会被淹没呢?”他驾着船来搭救,看见世尊踩在水上就像踩在地上一样,走到河流当中,水分开,沙露出来。迦叶见后,衷心佩服,走开了。
菩提树围墙东门外二三里,有盲龙的洞室。这条龙因为过去世的罪孽的报应,天生瞎眼。如来要从前正觉山到菩提树去,路过洞室旁边。龙的眼睛突然复明,看见菩萨要到菩提树去,对菩萨说:“您如今不久将成正觉。我的眼睛失明,到现在已经很久了。如果有佛出世,我的眼睛就会复明。贤劫中的过去三佛出世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复明过。如今您到了这里,我的眼睛忽然睁开。因此我知道您即将成佛。”
菩萨战胜魔王处
菩提树东门旁边,有一座塔,是魔王恐吓菩萨的地方。当初,魔王知道菩萨将要成正觉,他引诱、扰乱,都不能得逞,心中忧愁惶恐,闷闷不乐。魔王召集各种神兵,整顿魔军,演习作战,要威胁菩萨。于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天昏地暗。魔王纵火飞烟,扬沙激石。矛盾弓箭,各类武器,都用上了。菩萨于是入大慈定,所有的兵器都变成莲花。魔军惊恐万分,纷纷逃跑。旁边不远有两座塔,是帝释天和梵王所建造的。
摩诃菩提僧伽蓝
菩提树北门外的摩诃菩提僧伽蓝,是从前僧伽罗国国王所建造的。伽蓝有六座院落,楼阁三层,四周的围墙高三四丈。建造的工匠技巧极其高妙,图画的精彩无以复加。而佛像则是用金银铸成的。所有的装饰,都镶嵌珍宝。每座塔高大宽广,装饰奇妙,中间安置有如来的舍利。其中的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里外透明。其中的肉舍利大如珍珠,浅红色。每年到如来的大神变月的满月之日,舍利会被拿出来给众人参观(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相当于中国的正月十五日)。这个时候,或者舍利放光,或者天雨鲜花。伽蓝中僧人不到千人,皆学习大乘上座部法。戒律严明,戒行端正。
从前有南海僧伽罗国,其国王天生笃信佛法。他有一个出家的族弟,由于思念佛的圣迹,远游印度。他寄居的各处伽蓝,都看不起从边远国家来的人。他于是返回本国,国王亲自远迎。沙门悲伤哽咽,似乎说不出话来。国王说:“你受了什么委屈,以致这样难过?”沙门说:“我依仗国威,游方问道。在外国旅行,饱受寒暑之苦。一举一动都遭受凌辱,一言一语都被人讥笑。蒙受了这样的辛苦和耻辱,我怎么还能高兴得起来?”国王说:“这是因为什么呢?”沙门说:“我真诚地希望大王以树立福田为意,在五印度建造一所伽蓝。这样既能表扬圣迹,又会有崇高的名声,使先王得福,使后代得到好处。”国王说:“这件事很好,为什么我知道得这样晚呢?”
于是,僧伽罗国王把国内的珍宝献给印度的国王。印度国王接受了贡物,想到应该与远方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对使臣说:“我现在用什么来回报你们国王呢?”使臣说:“僧伽罗王谨向印度大吉祥王致敬,大王的声威远振,德泽到达了遥远的地方。下国的沙门,钦慕风化,游历上国,朝拜圣迹。沙门寄住在各个伽蓝,可是却没有一个伽蓝愿意收留。艰难辛苦,达到极点,蒙受着耻辱回到本国。我们国王做了一个长远的计划,想给后代做个榜样。即在五印度建一所伽蓝,使游方的客僧有个地方休息。让两国相互友好,来往的人不断。”印度王说:“如来虽然已经离去,但遗风尚存。在有圣迹的地方当中,请你们任选一处。”
使臣把这番话报告了僧伽罗国王,大臣们都向国王祝贺。国王召集沙门,商量建造伽蓝的事。沙门说:“菩提树是过去和未来诸佛成道的地方。”其他的建议,没有一个比这个主张更好。于是国王拿出国家的珍宝,建造了这座伽蓝,用本国的僧人而修供养。国王刻铜为记,说:“无私地布施,是诸佛最高的教导。帮助有缘的人,是先圣们的明训。今我小子,荣幸地继承了王业。我建造伽蓝,为的是表彰圣迹,福德及于祖先,老百姓得到好处。我国的僧人,从此得到自在。其他国家的人,也和我国僧人一样。传给后代,永远无穷。”因此这所伽蓝中多半是执狮子国的僧人。
安居日月
菩提树南十余里,圣迹相连,难以一一举出。每年比丘在雨安居结束以后,四方的僧人和俗人成千上万,七天七夜,手拿香花,奏着音乐,遍游林中,礼拜供养。印度的僧人依照佛教的规定,都在室罗伐拏月前半月的第一天开始雨安居,相当于中国的五月十六日。在湿缚庾阇月后半月的第十五天结束雨安居,相当于中国的八月十五日。印度的月份名称,依据十二星次而确定,自古以来未曾改变,部派之间没有差别。可能因为两地的语言不通,传译有误,在划分季节、计算月份的时候造成了这个差错。所以中国僧人在四月十六日入雨安居,七月十五日结束雨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