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弥勒菩萨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位大菩萨。他和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等一样,在我国广大民众中有很深的影响。特别是五代、宋以来,由于民间传说,以及许多艺术家的辛勤创作,那位布袋和尚(名契此,相传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乐哈哈的形象,以其特有的造型,深深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在民间流传极其广泛。

本书所收的两部佛经,就是向你介绍有关弥勒菩萨,即一位未来佛的故事。

弥勒,梵文音译为“弥帝隶”,或作“梅怛丽”等,它的本意是“慈”,即仁慈的意思;这是他的姓。据说他过去数世以来,一直修习慈心观,经常诵持《慈三昧经》,乃至于世世不起杀想,并坚持不吃肉食,因而得以“慈”氏为姓。由此可知,修习慈心观是弥勒思想的一大特色。他的名字叫做阿逸多(一作阿夷多),意为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即差不多与释迦牟尼佛同一时代,诞生于南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的一个叫做波婆利的大婆罗门家。他后来出家,追随释迦牟尼佛学习佛法,在大乘佛教经典中,他是一位重要人物,常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菩萨出现在佛陀说法的盛会中。后来,他受释迦牟尼佛的预记,先于释迦牟尼佛而入灭,上生到欲界六天之一的兜率陀天上,在兜率陀天内院为那儿的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再次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并三会演说佛法,普度众生。

因此,有关弥勒菩萨的故事,就应当由“上生”和“下生”这两个部分组成。本书所介绍的两部佛经,就分别讲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和下生人间,成佛说法,普度众生的故事。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主要是讲弥勒菩萨“上生”的故事。经中,佛陀告诉他的弟子优波离尊者以及其他与会大众,十二年以后,弥勒菩萨将在他的出生地,即波罗奈国的劫波利村,进入灭度,然后即上生兜率陀天,在兜率天宫的内院,为那儿的诸天众生演说佛法。所谓兜率陀天,即六欲天之一,它在夜摩天之上,乐变化天之下。佛经中说,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就是经中常提到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统称为“三界”。所谓“三界唯心”“三界有如火宅”等说,就是指的这三界。如果进一步区分,三界之中又可分成许多不同的层次。例如,在欲界中,就可分为地狱、畜生、饿鬼、人以及六欲天等。所谓六欲天就是指欲界的六重天。在佛教中,“天”一词是从梵文“提婆”转译而来,这是众生转生的“五趣”或“六道”之一,是有情众生因修行一定的善果而获得的一种比较殊胜的果报。“天”有时又可指获得这种果报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天界”。生活在天界的诸天,可以尽情地享受一切富贵和欢乐,但一旦享尽幸福,也就是说,一旦福报已尽,便将重新转生,再入轮回,再次接受因果报应规律的支配。所以,在佛教中,“天”只是还未脱离轮回的一种比较好的果报而已;“天”的地位,远远不像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所占的地位那样重要,那样至高无上。

“六欲天”,就是指欲界的六重天,此六重天是“一、四天王天,也就是平时我们在寺院的天王殿中所见的四位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所居的地方。这四位天王各自带领他们的部属,守护着世界的一方,并担当着护持佛法的重任。二、忉利天,据说在须弥山之顶,由忉利天主统领着这儿的诸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其中兜率陀天就是弥勒菩萨上生说法之处。“兜率陀”有时又作“兜率”,这是梵文音译,它的意思是“妙足”,或“妙喜”,因而兜率天有时又称“妙足天”或“妙喜天”。据说生活在这儿的众生,彻体光明,照耀世界,这儿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的四百年。兜率陀天又分为内院和外院,弥勒菩萨上生后,即在兜率陀天的内院中为这儿的诸天演说佛法。

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中,释迦牟尼佛向优波离尊者以及其他与会大众,详细地描绘了兜率陀天的美妙情景:兜率陀天宫中有用各种宝珠砌成的八色琉璃渠,渠中流淌着清凉、洁净的八味功德水,水中生长着诸宝莲花,花上有许多容貌端丽、身材美妙、手持各种宝器、肩上背着乐器的天女,她们齐声赞叹佛法,有如优美动听的旋律。天宫中供弥勒菩萨说法就座的宝座,是用无数黄金和珍宝装饰起来的,宝座的四角有百宝所成的宝莲花,所有这些宝物都闪闪发出神奇的光芒。在这耀眼的光芒之中,不断化现出种种百宝合成的花朵,装饰着高高悬挂在宝座之上的宝帐中。十方世界的诸梵天王,各各手持梵天妙宝,来到弥勒菩萨座前,将此妙宝作为宝铃,挂在宝帐上——

经中还说,当弥勒菩萨上生之际,忽然化生于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中的师子座上,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中。他的身体如同阎浮檀金那样发出金色的光泽,身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头戴用各种宝珠镶成的天冠,昼夜六时不停地为诸天演说佛法。诸天子在弥勒菩萨的教化下,精勤修行,迅速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经中还说,佛陀告诉优波离尊者,如果有谁能精勤不懈地修行,不放逸自己的身心,努力修持各种功德,心中忆念弥勒菩萨的形象,口中诵念弥勒菩萨名号,那么此人将来必定能往生到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并且将来当弥勒菩萨再次下生时,能随弥勒菩萨一起降生,在龙华树下躬逢盛会,听闻佛法等。

《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则具体描述了在未来世,即当释迦牟尼佛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弥勒菩萨将从兜率陀天下生,再次降生于我们这个世界,然后成道、说法、广度世人的故事。

经中,佛陀告诉他的近侍弟子阿难尊者以及与会的人天诸众说“将来,过了五十六亿万年以后,弥勒菩萨将再次降生于人间。那时,在一个叫做“鸡头城”的地方,将有一位叫做儴佉的转轮圣王出现于世,这位转轮王宫中有一个叫修梵摩(善净)的大臣,他的妻子叫做梵摩越(一作梵摩跋提,意为净妙),他们就是未来弥勒菩萨托生的父母。弥勒入胎、出胎、出家、修行的故事,与释迦牟尼佛的经过一样。最后,他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证得无上正觉,并且三会说法。第一会度九十六亿众生,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众生,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众生。

在《下生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详细地叙述了将来弥勒菩萨降诞时,世界繁荣富饶的景象:

当弥勒菩萨将要降生之时,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山川陡谷自然消失,大地平整光滑,洁净而又明亮,好像一面琉璃镜子。到处生长着鲜花美果,遍地花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气候舒适宜人,四季温暖和顺。村庄聚落,依次相连。

那时,国土安稳,没有偷盗窃贼之类,也没有刀兵水火之患,更无饥馑毒害之难。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吃的是地里自然生长的香糯粳米,穿的是树上自然生长的柔软滑爽的衣服。人心常怀仁慈谦恭,相敬相亲,没有任何贪欲和愚昧。由于弥勒菩萨将要下生,转轮圣王出现于世,于是世间涌现四大珍藏,地上到处撒满了珍珠玛瑙等各种珠宝,可是人们将这些东西看作瓦石一般,并不以此为贵。那时的人民寿命很长,可以活到八万岁,而且一生中都没有疾病缠身。

当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修行成道以后,诸天及众生都欢呼雀跃,相继来到弥勒佛处,接受佛的教化,修行获得正果。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及诸弟子们,那时有幸参加弥勒佛说法盛会的众生,都是今世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由于见佛闻法,精勤修习,所以在将来能有此机缘。佛陀对弟子们说,你们如果希望能够在将来见到弥勒佛,并听到弥勒佛说法,那么你们应当勤于修习,不产生懈怠之念,经常供养诸佛菩萨等。如此而行,将来必定能够往生于弥勒佛处。

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这两部经典就是这样完整地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在兜率天宫内院说法,以及将来下生成佛,说法度生的故事。并且还介绍了如想往生弥勒佛处,应该如何修行的方法。

译者介绍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的译者是我国南北朝时代,南朝刘宋的沮渠京声。《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的译者,则是我国西晋时著名的佛经翻译家竺法护。为了对这两位翻译家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两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和佛教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两晋南北朝时代,即公元三到五世纪左右,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自汉末以来,中原大地长期陷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军阀混战,流民暴动,再加上天灾人祸,使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公元二八〇年,原曹魏国的贵族司马氏家族建立了西晋王朝,逐步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汉末以来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和动乱,使国家得到了短暂的统一。但西晋是个短命的政权,它维持了只有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公元二六五-三一五年),即因统治集团的内乱,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及流民的暴动而遭到灭顶之灾。接着,北方中原地区进入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动乱之中。江南地区则由原西晋皇室的后裔与部分南迁的士族,建立了偏安一隅的东晋小朝廷。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崛起于漠北的拓跋鲜卑部落渐渐强大起来,先后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各个小国,统一了北方中国。南方则自东晋以后,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各个朝代。自公元五世纪初北魏统一北方到六世纪末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其间将近二百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说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虽然南北对峙,分别建立了政权,但是社会却长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自汉末以来不断发生的战乱和动荡已经基本结束,民众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社会生产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中原地区民众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很快地发展起来,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力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各民族互相交流和融合,也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如果说,汉代是中国佛教的初传时期的话,那么,两晋南北朝则是中国佛教大传播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佛教迅速广泛地向社会各阶层流传,佛经的翻译,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参与译经的人数以及译场的组织随着时间的演进而急剧增加。所译经典涉及佛教的各个思想流派,印度佛教的大小乘各派教义在中国都有传承和研究,佛教的义理得到详尽的阐发,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佛学的思想家和佛经翻译家。竺法护和沮渠京声只是其中的两位。

为了方便起见,这儿,我们只是按照历史的顺序,对这两位翻译家做些简单的介绍。

竺法护,梵名昙摩罗刹(或作昙摩罗察),祖籍是月氏(“氏”一作“支”)人。但自他祖上好几代,就一直居住在我国的敦煌。由于是月氏(支)人,所以按照当时的惯例,他们就以“支”为姓。后来,竺法护跟随其师竺高座出家,才随师改姓为“竺”。据《高僧传》《三藏记集》等资料记,竺法护八岁出家,他自幼便聪明好学,博学强记,曾经广泛涉猎六经及百家之言。后来,因有感于当时一些佛教徒只重视对寺院图像的崇拜,却忽略了佛教经典的传译和研究,深为感慨,决心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后来,他曾跟随其师竺高座游历西域各国,并且遍学西域三十六国语言文字。西域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为佛教东渐之重要枢纽,初期来华传译佛教经典的僧人,大多是经过西域来的,有些本身就是西域的僧人。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佛教经典,有很多就是形成于这一地区。因此,竺法护在西域各地大量搜集各种佛教经典的原本,回来后便专门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

竺法护回到内地后,一直往来于敦煌、长安和洛阳之间,先后在各地翻译佛经。竺法护译经数量很多,据《出三藏记集》著录有一百五十四部三百零九卷。至唐代智升作《开元释教录》,经考订为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其中九十一部尚存。竺法护所译佛经,主要是大乘佛教经典,其中包括“般若”类的《光赞般若经》,“华严”类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宝积”类的《密迹金刚力士经》,“法华”类的《法华经》,“涅槃”类的《方等泥洹经》等。竺法护翻译的佛经,语言质朴,周密详备,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经典后来虽有重译,但由于他所译的本子比较古朴,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他翻译的《法华经》,虽然没有后来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通行,但因他的译本是现存三部《法华经》中最早的本子,而且内容也较丰富,因此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他译的《弥勒下生经》后来也有多次重译,但他的译本是诸《下生经》中最早的一个本子,并被后人列为“弥勒三部经”之一而受到重视。从竺法护翻译的经典内容来看,早期大乘佛教各部类重要经典,基本上都包括在内。因此,他的翻译工作为大乘佛教各种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后来东晋的名僧道安法师在评论竺法护的翻译成就时说,大乘佛教的方等经、般若经,以及各种三昧禅定的经典,多是由竺法护开始译出,这真是众生之幸(见安公所作《渐备经·叙》)。梁代的僧祐也称赞说,大乘佛教的经典和教法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流传,主要是由于竺法护的功绩啊!东晋时孙绰所作的《道贤论》中,赞扬竺法护是“德居物宗”,并把他比作“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山巨源)。

竺法护所译经典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渐备一切智德经》和《弥勒下生经》。

《光赞般若经》十卷,译于晋太康七年(公元二八六年)。原本由于阗沙门带来,此经与《放光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东晋道安曾将这两部经典仔细对比研究,认为可以“互相补益”,此经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般若学的发展。

《正法华经》十卷,也是太康七年译于长安,这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经中佛陀以“善权方便”,设种种教化普度众生,并提出人人可以成佛之说。因此此经一出,即受到极大的欢迎,特别是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出现的那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更是在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

《渐备一切智德经》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异译本,译于晋元康七年(公元二九七年)。此经主要讲大乘菩萨修行的十个阶地,对南北朝时的“地论学派”形成和发展有很大作用。

《弥勒下生经》一卷,据《开元释教录》记,此经译于晋太安二年(公元三〇三年),与十六国时鸠摩罗什所译的《弥勒下生经》乃是同本异译。关于此经的译本及流传情况,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此经所弘扬的关于弥勒下生成佛说法以及关于弥勒净土的思想,在汉时社会上非常流行。例如,东晋时著名的道安法师,就是弥勒净土的信奉者。

《观弥勒上生兜率陀天经》的译者是南北朝时的沮渠京声。他本是十六国时北凉王沮渠蒙逊的从弟,世称“安阳侯”。据《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资料记载,其祖先乃天水(今甘肃天水)临成县胡人,曾在匈奴任左沮渠之职,因以官名为姓氏。

甘肃河西一带,包括敦煌、武威、酒泉、张掖诸郡,古代称为凉州。凉州自古以来即为中西交通要道,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必经之地。从印度、西域来华传法译经的僧人,以及中国历史上西行求法者,川流不息地经过这一地区,因此这儿很早就受到佛教的影响。西晋末年,中原丧乱,凉州刺史张轨仍奉晋室正朔,关中人士纷纷来到这儿逃避战乱。这一带成为当时比较安定的地区,佛教也有很大的发展。据《魏书·释老志》等说,凉州自张轨以后,世代信奉佛教,又因敦煌地接西域,所以“道俗交得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公元三八六年,吕光在此自立为“凉州王”,西域名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居住了十多年,其后不久,原本匈奴部落的沮渠蒙逊先后占领了张掖、姑臧等地,基本上统一了凉州,建立了北凉国。北凉王沮渠蒙逊信奉佛法,他在境内大力提倡佛教,因此,这儿的佛经翻译事业发展得很快。据《开元释教录》记,北凉译经有八十二部三百一十一卷。如果考虑到北凉自沮渠蒙逊统一,到公元四三九年被北魏灭亡为止,前后只有不到四十年时间,在佛经翻译方面就有如此成就,也可见当时凉州译事之发达。

沮渠京声既为北凉王的从弟,且从小就受到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和熏染,因此,他对佛教有着相当的造诣。据文献记载,他自幼即受五戒,而且经常以讽诵佛典为务。他天资聪明,涉猎群书,并能言善谈。据说他曾经涉过流沙,来到当时西域佛教的重镇于阗国,在衢摩帝大寺遇到佛陀斯那(佛大先),从佛陀斯那受《禅要秘密治病经》,又在高昌郡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和《观世音观经》等。刘宋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北凉亡于北魏,沮渠京声南奔到刘宋,自此晦志卑身,常游止于寺庙塔院之间,以居士自称。丹阳尹孟见而善之,雅相崇爱,厚相优赡。沮渠京声于刘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公元四五五年)在扬都竹园寺和钟山定林上寺译出《弥勒上生经》(一说此经是在高昌译出后带回)、《治禅病秘要经》等。沮渠京声一生无妻儿,又无欲于荣利,常以僧徒为法侣,并以宣通经典为务,因此京邑僧侣都对他敬而嘉许。宋大明(公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末,因疾而终。沮渠京声所译佛典,《出三藏记集》中列四部五卷,《历代三宝记》记有三十六部三十八卷,《开元释教录》则记为二十八部二十八卷。其中重要的,除《弥勒上生经》外,还有《治禅病秘要经》《八关斋经》《优婆塞五戒经》等。

有关弥勒菩萨的经典

弥勒菩萨是佛教中的大菩萨,而且又是受到释迦佛的授记,将来要继承释迦佛而降生成佛,普度众生的未来佛。因此,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有关于这位菩萨事迹的记载。例如,《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是“弥勒菩萨问八法会”,第四十二会是“弥勒菩萨所问会”,等等。此外,如《法华经》《华严经》《菩萨处胎经》《贤愚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等经中,都讲到弥勒菩萨的事情。当然,比较系统完整地讲述弥勒菩萨因缘的经典,还是《上生经》和《下生经》。

根据唐代僧人智升所作的《开元释教录》卷二、卷五、卷十二等记,讲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内院说法,以及将来下生成佛说法故事的弥勒经典,主要有这几部:

一、《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一卷,南朝刘宋时,由原北凉王从弟沮渠京声译。

二、《弥勒菩萨下生经》一卷,又作《弥勒成佛经》或《弥勒当来成佛经》等,西晋竺法护译。

以上两部经典,就是本书重点介绍的弥勒经典。关于这两部经的翻译和版本情况,我们后面还要谈到。

三、《弥勒下生经》一卷,姚秦时(公元三八四-四一七年)西域名僧鸠摩罗什译。此经又名《弥勒受决经》,与竺法护所译《下生经》内容基本上差不多,当为同经异译。

四、《弥勒成佛经》一卷,也是鸠摩罗什译。内容基本上与上两经同,但描写更为详细。

五、《弥勒来时经》一卷,失译人名,《开元录》将之附于东晋录中,内容与《下生经》等基本相同,但更简单。

六、《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代僧人义净译,主要是以偈颂形式译出。

以上六部经典,合称为“弥勒六部经”,其中后面五部内容上大同小异,都是讲弥勒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三会说法的事情,因此属同一类经典。在“弥勒六部经”中,影响较大的有《弥勒菩萨上生经》《弥勒菩萨下生经》和《弥勒成佛经》。这三部经被称为“弥勒三部经”,我们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两部。

《弥勒上生经》唯有单译,此经《开元录》讲,是沮渠京声到刘宋后,于孝建二年(公元四五五年)在扬都竹园寺或钟山定林寺译出。但《出三藏记集》则认为是沮渠京声游西域时,在高昌郡得到并译出,然后将译本带回。

此经所说内容,是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在兜率天宫内院说法,以及诸天子供养弥勒菩萨之事,从故事发生的时间来看,当在《下生经》之前。但是,经中却说,弥勒菩萨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等等,据此,本经的形成,时间上当晚于《下生经》的成立。

此经虽然唯有单译,但此经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思想,在隋唐以前,是中国佛教净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以后,由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信仰的兴起,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才渐渐被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所替代,但仍有一些佛教学者持弥勒净土信仰,如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就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信仰者。

关于此经的注疏,主要有:署名为吉藏的《弥勒经游意》一卷、唐代新罗僧元晓撰《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唐代窥基撰写的《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等等。

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下生经》,《开元录》列为“缺本”,然现存各本都题为竺法护译。此经与东晋时僧伽提婆所译的《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四卷中第三个经的内容基本相同,因此有人认为此经直接来源于僧伽提婆。但是《开元录》卷十二及卷十四中,列此经前后六个译本,其中却无僧伽提婆所译之经。

此经有多种译本,上述“弥勒六部经”中第三、第五两部,均为此经的别出本。另外,《开元录》卷十四中,还列了此经的三个佚本,它们是:一、西晋失译的《弥勒当来生经》一卷。二、东晋失译的《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三、梁代真谛三藏译的《弥勒下生经》一卷。此外《历代三宝记》卷十一,萧齐道政译经条中,记有长安释道标曾译《弥勒成佛经》一卷,与罗什译本稍异,萧齐时由江州沙门道政删改标定,等等。由此可见,此经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有多种译本问世。

现存的《下生经》,除了汉文译本外,尚有梵文本、藏文本、于阗文本以及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本子等。关于本经的注疏,主要有唐代憬兴的《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唐代作者不详的《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

本书采用的《上生经》和《下生经》的本子,都是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八月金陵刻经处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