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净土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和演变

弥勒净土思想的起源

《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关于未来佛,即弥勒佛的故事。这两部经的主要精神则是在于弘扬弥勒净土的思想。

所谓“净土”,是和“秽土”相对而言。佛教认为众生所居的凡俗世界,由于充满了烦恼和贪婪的欲望,以及种种不净污秽之物,因此是一个污秽的世界,故而称之为“秽土”。与此相对,诸佛的世界,则是一片充满光明的清净国土,因而称为“净土”。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曾经讲到过许多佛的净土。例如,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讲到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在《维摩诘经》中曾讲到阿佛的妙喜净土,《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等经典中又讲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有无数佛,因此也就有无数的净土,因而《华严经中说“无尽净土”,另一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法华经》中则讲十方净土等。在中国佛教中,比较流行的,主要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和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弥勒信仰大约起源于佛灭后三百年到五百年左右,即约当公元纪元前后的一、二百年间。在印度及其周围地区发现的有关弥勒的造像,年代最早的约为公元二世纪左右的作品。我国东晋时候的僧人法显在他所著的《佛国记》中,记叙了北印度一个叫“陀历”的小国盛行的弥勒信仰。他在那儿看到有木刻的弥勒菩萨像,当地自古以来相传,这是在佛灭后三百年左右时建立的。而且据说此像立后,便有天竺沙门带了佛经来这儿传教。此像在陀历国及附近的一些国家中,有很大影响,引起“诸国之王竞兴供养”,可见弥勒信仰在这一带已经相当普遍。在同书关于锡兰(今斯里兰卡)佛教的记叙中,也讲到了关于弥勒出世之事,说明这时弥勒信仰流传已经很广泛。佛灭后三百年,当为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阿育王是佛教史上有名的护法大王,在他统治期间,印度佛教有很大的发展。阿育王还派遣使者到四方传播佛教,因此许多关于佛教的传说,都可追述到这一时期。上述法显记载的陀历国在佛灭后三百年,有天竺沙门来此传教之说,可能就是与阿育王派使者四方传教之事有关。

弥勒信仰的传入和两晋时期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

弥勒信仰传入我国,大约是在西晋时。西晋竺法护翻译的《弥勒菩萨下生经》和《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弥勒经典的传译。此外,东汉以来一直比较流行的《道行般若经》和《放光般若经》中已经有关于弥勒信仰的内容了。西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中,也曾讲到弥勒菩萨,这一部经在两晋时十分流行,因此关于弥勒的信仰,就随着这些经典的流传而在社会上传开。另外,自汉末到两晋,中国社会经常处在战乱动荡之中,战争的破坏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百姓生活极其困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有关未来佛降生普度众生,以及当弥勒降生时世界的光明和幸福情景,对于一般民众,是有着多么巨大的吸引力。因而有关弥勒信仰的佛教经典一经译出,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两晋之际,弥勒信仰在社会上发展很快。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最早信奉弥勒净土,并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是东晋时著名的僧人道安法师。道安法师是东晋时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俗姓卫,常山五柳人(今河北正定)。他少年出家,师从当时的名僧佛图澄,并深得佛图澄的赞赏。佛图澄圆寂以后,他率领着弟子们至山西、河南和陕西等地,并曾长期居住在襄阳和长安。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曾为他所领导的僧团制定了戒规律仪,成为后世佛教僧团遵循的轨式。他曾刻意研究各种《般若经》,推动了当时般若学的发展。他还组织佛经翻译,从理论上对佛经翻译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被后人认为是“洞入幽微,能究深隐”。此外,他还是我国最早的弥勒净土信奉者和实践者之一。据《高僧传》等记,道安在襄阳时,前秦的苻坚曾派人送结珠弥勒像给他。他曾与弟子法遇、僧辅、昙戒、道愿等八人,在弥勒像前立誓,愿往生于兜率陀天。相传他圆寂之前,曾有异僧夜半相见,道安请问他自己来生将往生何处,那异僧以手虚指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见兜率胜妙之报”等。道安的弟子昙戒在病重之时,一直不停口地诵念弥勒佛的名号,昙戒的弟子问他,为什么不愿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国土,昙戒回答他说,我曾经与道安和尚等八人一起在弥勒像前立下誓言,大家都愿往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现在他们都已先去了,只有我还未去,所以我有此愿望。

道安等愿往生弥勒净土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解决佛学研究和宗教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道安的弟子僧睿曾在《维摩经序》中说到,道安在研究和著述时,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便希望求决于弥勒菩萨。佛教相传,弥勒受释迦牟尼佛的委托,在兜率天宫一方面为诸天众演说佛法,一方面则为世间众生解答有关佛教的各种疑问,因此当时佛教中关于“弥勒决疑”之说甚为流行。例如东晋僧人智严,曾为自己是否得戒问题而一直困惑,为此而专门去印度寻求解答,最后据说是一“罗汉比丘”为他入定,往兜率天宫求决于弥勒菩萨,才解决了他多年的困惑。此外,僧传中还记载有西域僧人达摩曾于禅定中到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戒等。总之,两晋之际,弥勒信仰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当时弥勒信仰的主要内容,除了希望往生兜率净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希望通过弥勒菩萨来解决自己在佛法方面碰到的疑难。两晋之际正是中国佛教刚刚开始发展的时期,这时大量佛经先后译出,印度佛教各派教义学说也纷纷传入,中国的僧人开始以自己的思想方法来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产生很多问题和疑惑,希望能够得到解决,“弥勒决疑”之说正好为此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也推动了弥勒信仰的广泛流传。

南北朝以后的弥勒信仰

南北朝以后,关于弥勒及兜率净土的信仰很快地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有关弥勒的经典大量译出。从两晋到隋唐期间,关于弥勒的经典,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所谓“弥勒三部经”“弥勒六部经”(其中一部为唐代义净三藏所译)之外,在《出三藏记集》《开元释教录》等佛教经录中还著录有《弥勒菩萨本愿待时成佛经》《弥勒为女身经》《弥勒受决经》《弥勒成佛本起经》《弥勒下教经》等。但是这些经有的到隋唐以后就已亡佚,有的则被判为“伪经”,以后也渐渐不传。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著录中看出,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弥勒经典还是很多的。

其次,弥勒信仰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果说,“弥勒决疑”之说主要是在佛教学者和一些佛教修行者中间得到信奉的话,那么南北朝时期大量弥勒佛或弥勒菩萨的造像出现,说明这时弥勒信仰已经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例如在中国著名的云岗、龙门等石窟,在南北朝时期所造的各种佛像中,除了释迦牟尼佛的像以外,数量最多的还是弥勒菩萨像了。因而清代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当时所刻的石像,以释迦牟尼、弥勒像最多。弥勒像的造型,既有交脚而坐,身披天衣,头戴天冠的菩萨像,也有如同释迦牟尼佛那样以佛的形象造的。前者表现了弥勒上生,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形象,因而采取菩萨装,这是按照《上生经》的内容塑造的。后者则是依据《下生经》而作,表示弥勒已经下生成佛,因此用佛的形象来表现,从造像题记来看,他们信奉弥勒佛,或弥勒菩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福祈寿,消灾避难或希望国运昌盛、家族兴旺等。直到南北朝的后期,阿弥陀佛以及观音菩萨的造像迅速增长起来。隋唐以后,在数量上渐渐超过了弥勒的造像,这也反映了净土信仰,从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之转变,最后,弥陀净土终于替代了弥勒兜率净土的地位,成为中国佛教净土信仰的主流。

由于弥勒信仰的流传,在民间,关于弥勒的传说也开始出现。比较著名的是六朝齐梁时的傅翕傅大士,以及五代时的布袋和尚了。

傅翕是浙江义乌人,号善慧。南朝齐梁间人。相传有一次,有一个叫做“嵩头陀”的僧人见了他对他说,我与你前世曾在毗婆尸佛前发誓,现在衣钵等还在兜率宫中,什么时候回去呢?傅翕回答那人说,我现在急着要救度世人,不忙着回去。又说他曾经上书梁武帝,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称梁武帝则为“国主救世菩萨”。他曾隐于山中躬耕而居,又曾入宫为梁武帝说法,陈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圆寂,被传说是弥勒菩萨的应身。

另一位是五代时的契此,又号长汀子,俗称“布袋和尚”,在中国就更有名了。契此是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人,据《宋高僧传》等记,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聚落田野间,游化行乞,乞提之物就放在布袋内,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言谈举止不拘小节。乞食所至,酒庐屠肆,皆恣其饮啖。出语无定,随处寝卧。为人预测吉凶,非常灵验,人们都觉得他神秘莫测。后梁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坐化于明州岳林寺。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偈中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认为他是弥勒转世。宋崇宁三年(公元一一〇四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于是以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笑口弥勒佛之像,就从江浙一带逐步流传开,以至天下佛寺都以此笑口弥勒像供于山门,使人一进寺院门,便产生一种欢喜之心。

宋明以来弥勒信仰之演变

隋唐以来,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逐渐被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所替代,而成为中国佛教净土信仰的主流。但这决不是意味着弥勒信仰已经消失。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大师就是一个兜率净土信仰者,相传他直到临圆寂时,还是念念不忘往生兜率陀天的心愿。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他是河南偃师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他一心专研佛学,曾游历各地,遍访当时的名师。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佛学,他于唐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起,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毅然杖策西行,去印度求法。他在印度逗留了十七年,期间他遍访印度各地,并受业于当时著名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的高僧戒贤法师。玄奘在印度名满五天竺,被人们誉为“解脱天”和“大乘天”。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他返回长安,回国时带回大量佛经原典。后来他在长安弘福寺和慈恩寺致力于佛经翻译和著述工作。玄奘的兜率净土信仰,主要也是受“弥勒决疑”说的影响。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主要经典中,有许多署名为“弥勒”,因此后来专门从事唯识学说的人大多信奉弥勒的兜率净土。此外,他在印度的亲身经历,也使他亲眼见到那儿弥勒信仰的流行情况。他曾对人说,西方的道俗,善作弥勒之业,这是因为同在欲界之内(兜率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四重,与凡夫众生所居的阎浮提同属欲界),所以比较容易成功的缘故。因而他在临终前还对众人说偈道:“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共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院,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宋明以后,民间的弥勒信仰,渐渐从兜率净土转变到弥勒下生这一方面。按《下生经》说,弥勒是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的,于是民间的弥勒信仰者,也纷纷仿效弥陀净土信仰者结社念佛的组织形式,组成专门奉养弥勒佛的“龙华社”。这种民间结社的形式,后来又渐渐演变,一部分与白莲教等相结合,与佛教的弥勒净土法门相距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