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是弘扬弥勒信仰的佛教经典。弥勒信仰是净土法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一样,曾经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净土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曾经是净土法门的主流,信奉的人数和在社会上的影响,都远远超过西方净土,因此这两部经在当时曾经广泛流传。只是到了隋唐以后,由于经过昙鸾、道绰、善导等大师的大力弘扬,对弥陀净土的信仰才逐步发展,最后超过了弥勒的兜率净土,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主流。但即使在那种情况下,弥勒净土信仰也并未绝迹,在民间,在佛教界,仍然还是有一定的信奉者。特别是五代、宋以后,被看作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他那无忧无虑、成天笑哈哈的样子,深得人们的喜爱,弥勒的故事,由此也更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对于弥勒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曾经起了重大的作用。
《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弘扬的弥勒净土信仰,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弘扬的西方极乐净土信仰相比较,有些什么特点呢?
首先,弥勒信仰的内容重在“慈心观”的修习。“弥勒”的本意既为“慈”,弥勒菩萨本身也是由修慈心观而得证悟,因此,慈心观的修习,实为弥勒信仰的重要部分。“慈”就是平等观(即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众生),可以说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的基本宗旨之一。大乘佛教修习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也把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慈”就是“仁慈”,这也是符合传统的中国伦理思想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历来把“仁”放在重要的地位,孔子伦理观的核心就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大仁者必大智大勇。他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也就在于人具有仁慈之心,在仁的伦理观念指导下,才能做到义、礼、智、信,才能实现理想的人格。
“仁”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普遍原则,影响了中国的老百姓两千多年。而作为弥勒信仰重要内容的“慈心观”,与“仁”的伦理原则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它能够在中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而那位慈眉善目,整天以满面笑容迎接四方来客的大肚弥勒(布袋和尚)像,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至天下寺院都将其像供奉于山门,也反映了人们的心态。
当今世界,物质文明飞跃发展,但精神文明的进步则相对落后于物质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提倡仁慈与和平,提倡平等与爱心,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让世界充满爱,这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弥勒信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未来佛,即弥勒降生的期待和盼望。这种期待和盼望虽然十分遥远(据佛经说,将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种希望和憧憬,表达了人们对于未来幸福的渴望,这对于贫困穷苦的百姓来讲,有着重大的吸引力。至少,这种期待给他们一些希望,给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给了他们反抗的力量。因而,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弥勒降生”为旗号揭竿而起的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农民战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弥勒信仰在这些战争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和团结作用,则是不言而喻的。
说到弥勒净土,人们一般多偏重于兜率净土,说是弥勒菩萨上生在兜率天内院,为天上众生演说佛法。信奉者希望自己以后能往生到兜率天内院,将来能与弥勒菩萨一起下生,同赴龙华之会,或者是能在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以释心中之疑,增加自己的智慧,等等。但弥勒净土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关于人间净土的理想,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弥勒下生经》中,曾经讲到弥勒下生时,世界一片光明美好的景象:那时大地平整如镜,遍地绿草如茵,开满了美丽芳香的鲜花,到处是果树,枝头挂着甘甜可口的水果。气候四季舒适宜人,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因为没有会引起这些苦果的贪婪欲望和愚昧无知。人们和睦相处,互相谦让,和颜相待,没有争吵,没有偷盗,更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这完全是一幅人间净土的景象。
《弥勒下生经》中关于人间净土的描绘,是古代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是当时的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希望。他们的希望是真实的,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很实际的。因此,弥勒信仰在中国,虽然自隋唐以后,其兜率净土之说渐渐被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所替代,成了净土教的非主流思潮,但其有关“弥勒下生”之说,在民间则广为流传,其中当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弥勒降生时,人间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安定和希望过着幸福生活的愿望。
今天,我们的世界,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特别是近数百年来,由于工业化和科技发达带来的成果,使我们能够享受到许多两千年前的古人所根本不能想象的东西。但我们的世界还远非一个人间净土,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饥饿和疾病还常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许多地方,人们还在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挣扎。战争的硝烟,还常常在世界各地弥漫。在这种情况下,渴望和平,渴望安定,渴望一片人间的净土,这可以说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心愿。就这一点而言,《弥勒下生经》中描绘的人间净土,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仍然是有一定启迪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