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经王《妙法莲华经

一、法华经的缘起与译本

佛教中有句话说:“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其中“成佛在法华”所说的经典就是《妙法莲华经》,因为三世诸佛最后都是听闻这部经而成佛,所以称为“成佛的法华”。

这部《妙法莲华经》梵文的经题是《萨达磨芬陀利修多罗》,汉译之后简称为《法华经》,现在流通最广的版本由后秦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全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时间上是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最后八年在王舍城东北耆闍崛山(灵鹫山)所说;天台宗智者大师判摄本经是属于“五时判教”(第一“华严时”,第二“阿含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中最高层次的第五时,在佛陀所说诸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经中之王”。

《妙法莲华经》是佛经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广受教界重视,因此译本不止一种。由于古代译经的条件(包含由国家或私人供养、助手、场地、时间早晚等)及译经者的国籍、程度、资质等有所不同,所翻出来的经文颇有差异,各种译本流通状况也不一样。据资料显示,历来藏经或所存目录可以考证的中文译本,依照译出年代共有以下六种:

1.《法华三昧经》六卷 正无畏译(255年)

2.《萨昙分陀利经》六卷 竺法护译(265年)

3.《正法华经十卷》 竺法护译(286年)

4.《方等法华经五卷》 支道根译(335年)

5.《妙法莲华经八卷》 鸠摩罗什译(406年)

6.《添品法华经七卷》 闍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601年)

昔日保存经典不易,加上战乱灾祸的影响,许多珍贵译本都已散失,尚且保存下来,而且流通的中文译本只剩下《妙法莲华经》、《正法华经》、《添品法华经》三种;而目前最为人所熟知,流通最广的则是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译本,本书也是以鸠摩罗什的译本为依据。

另外,谈到《妙法莲华经》就必须附带一提《无量义经》和《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佛门将这三部经合称为“法华三部”,佛陀先说了《无量义经》,因为佛陀在《法华经》〈序品〉里曾提到“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历代大德便以《无量义经》作为开经,等因缘成熟了再讲演《妙法莲华经》,并接续其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的精神,续讲《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阐明观普贤菩萨的法门和功德,以这部经作为结经,由这三部经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华体系经典。

二、法华经的经题

《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中,“妙法莲华”是别题,“经”是通题。“妙法”的意义是说,整部经所说教法甚深微妙,揭示了三乘归一的宗旨,使佛陀先前所说的三乘(小乘、大乘、菩萨乘)回小向大,全都导归唯一佛乘,所以称为妙法。唐朝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讲说《妙法莲华经》时,光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称为“九旬说妙”。其次,“莲华”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以莲花出水表示本经的佛理是出离二乘的泥浊之水;第二种是以莲花开放表示本经以殊胜教义开展真理。同时莲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就像《法华经》所揭示的妙法本来清净,不受世间法、二乘法的染污;另外,莲花的生长是花与实同时俱有,所以用花果并存的莲花来譬喻经中妙法的因果不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花开见佛,《法华经》的义理是成佛妙法,听闻法华经就像托生莲胎一样,将来毕竟成佛。

三、法华经的结构与内容

古德将每部佛经依照其组织形式,将内容区分为三大部分:序分(序一经的缘起)、正宗分(讲述一经的宗要)、流通分(嘱咐流通,使受持不绝)。本经共二十八品,第一品〈序品〉为序分,第二品〈方便品〉至第十七品〈分别功德品〉的前半为正宗分,第十七品后半至第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为流通分。全经的主要目的在“开权显实”,也就是开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权便,显唯一佛乘真实之义。中国八宗之一的天台宗智者大师(538—597年)依《法华经》而开立的宗派,天台宗认为《法华经》以前诸经都是佛陀因应根器尚未成熟的众生而说,属于权教,目的在导众生契入真实之教,就是要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导归于唯一佛乘,最终达到“会三归一”,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此外,《法华经》二十八品还可以区分为迹门和本门。经文的前十四品是迹门,以〈方便品〉为主,在教理上开展三乘法的权巧方便,而彰显一乘法的真实之理,就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本门,以〈如来寿量品〉为主,是在佛陀身上展开今生成佛的近迹,而彰显久远成佛的本迹,就是“开迹显本”。

其中〈方便品〉开显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教法,〈安乐品〉揭示一心三观行法,〈寿量品〉彰显久远成佛的本体,〈普门品〉示现佛陀自在应化的力用,这四品合称为《法华》四要品,是法华经的教行体用,也是整部法华经的菁华,现在有人将这四品辑成一卷《法华经四要品》单独流通于世,为时间有限无法受持全经的现代人,开启一扇进入法华堂奥的方便之门。

四、宣讲法华经的十种因缘

佛陀宣讲每一部经都有不同因缘,根据吉藏大师(549—623年)《法华游意》的说法,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宣说本经的因缘并不止一种,他在法华玄十门的第一“来意门”举出下列十种宣讲的因缘:

1.想要为诸菩萨说诸菩萨行。

2.想接受梵王的敦请。

3.想要阐明十方三世诸佛权实二智互相资成。

4.想要宣说三净法门:以五戒十善净于三途,说二乘以净三界,明一道以净二乘。

5.想要宣说“摄邪归正”、“摄异归同”、“摄因归果”等三摄法门。

6.想要宣说“根本法轮”、“枝末之教”、“摄末归本”三种法轮。

7.想要解释声闻、菩萨“旧疑”“新疑”二种疑惑。

8.想要宣说中道妙法。

9.想要显现诸菩萨念佛三昧。

10.想要为现在未来十方众生如实分别罪福果报。

五、法华经的地位与重要性

《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中最广泛信奉的经典,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对《法华经》研究颇多,尤其由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更是以《法华经》作为立宗的根本经典,而发展出“纯圆独妙”、“教观双美”的特色,提出“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三法无差”、“性具法门”及“无情有性”等重要教义,对后世影响甚大,智者大师所着的天台宗三部主要经典《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就有二部是开演《法华经》,所以《法华经》在佛教经典中具有非常重要与崇高的地位,唐代道宣律师(596—667年)在〈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就说:“从汉朝到唐朝这六百多年,总共经历四千余轴的经籍,受持最盛的,没有超出这部经。”明代蕅益大师(1599—1655年)也说:“这一部经是如来最究竟最终极所说之法,具体明白地施设了一代时教所以如此的线索,就如家业之中有本总账簿,或如一朝的天子之有九鼎一样。”

由于鸠摩罗什所译的《法华经》行文顺畅,辞藻优美,在佛教思想、文学创作、绘画雕塑方面对创作者产生极多的启发,开创出佛教、文学、艺术不朽的价值,堪称自古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经典。

六、法华经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历代陆续翻译的经典数量庞大,但真正能融入平民生活,并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一就是《妙法莲华经》。从南北朝到盛唐这段时间,可算是《妙法莲华经》影响力最大的全盛时期,智者大师以《妙法莲华经》为主要经典,创立中国佛教最早的一个宗派“天台宗”,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华经》对中国佛教“判教”的影响也非常大,判教就是将各种佛教经典,按一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排列,形成一个系统。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总结以前的判教,归纳为“南三北七”——南方三家,北方七家。其中南方三家,基本上都是按照《法华经》的“会三归一”思想来建立其判教说。

信行禅师(541—594年)所创,唐代开元年间被禁的三阶教,主张教乘有一乘教及三乘教,根机则分为三阶,而其时已是佛灭后的末法时期。《法华经》对于佛入灭后受持本经者所受的诽谤、咒骂,甚至刀杖相加等待遇,对三阶教教义中的“末法”根本思想有相当重要的启发、常不轻菩萨礼敬赞叹一切,如众生皆当成佛的行为也是三阶教逢人便礼拜、说一切众生是真佛的来源。

《法华经》传到日本,开创日本的天台信仰,开宗祖师日莲法师一生研习《法华经》,认为只有《法华经》才是最圆满、最上乘的经典,故依本经创立了“唱题成佛”的日莲宗,不仅依照《法华经》修行,并将《法华经》当成治国安邦的宝典;日本推古天皇的外甥圣德太子(574—622年)于推古十五年所撰《法华经义疏》,使本经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最澄和尚(767—822年)是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僧,他到天台山学习天台宗教义,并且受菩萨戒,回到日本之后开创日本天台宗,《妙法莲华经》成为日本佛教教学的中心、新佛教的骨干。现代日本的新兴宗教,仍有许多是以《法华经》为依归的教团,对日本佛教界产生重大影响。

过去的印度、尼泊尔、中亚等佛教流传地区,也都曾信奉这部经典,从他们留下的《法华经》梵文写本或残卷可得知,现在《法华经》的中文译本也有从这些地方取得原本。

此外,中国所谓“家家弥陀,户户观音”所依据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便是出自本经第二十五品,专门宣扬观音信仰,经文所说一切众生如果遭逢各种苦难,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观其声而前往解救,使其得到解脱。平时如果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能离贪瞋痴,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之利,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观世音的信仰依赖,甚至超过了释迦牟尼佛。

由于观音信仰在我国广泛流传,后来《法华经》中讲到观世音菩萨种种功德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被独立出来,成为所谓《观世音经》。此外还有《观音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法华经普门品》、《观音普门品》、《普门品经》等不同名称,在社会上普遍流传,历代受持感应事迹特别多,汇集成厚厚一巨册,许多佛教道场、出版社一再刊印流通。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之说,其中的普陀山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历来前往瞻仰礼拜者络绎不绝。由于观音信仰的盛行,各大寺庙基本上都会供奉观世音菩萨像。中国以观音、紫竹、竹林、大悲等为名的寺、庵非常多;台湾早期所建造的佛寺也大半是以“观音”作为寺、庙、亭、阁的名字,由此可见华人地区对于观世音菩萨崇拜之盛,以及《法华经》对汉传佛教信仰之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