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

经句出处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序品第一〉

词语解释

慈:给予一切众生喜乐。佛慧:诸佛所证得的平等大慧。大智:可以遍照一切法界的澄明佛心。彼岸:开悟的境界。

经句语译

以慈悲心修养己身,善入佛证得的平等大慧;通达佛的澄明心智,终能达到开悟境界。

经句的智慧

佛陀宣说《妙法莲华经》的一项奇特便是“徒众不可思议”,徒众包含下方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从地踊出,遍满十方虚空,佛陀介绍这些大菩萨时,便宣说菩萨十种不退转,也就是“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是觉有情的意思,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对于众生怀抱救苦觉迷的大愿,娑婆世界的众生,有此机缘能够被菩萨们摄受救拔,又听闻殊胜的《法华经》,所以能够善入佛的大智大慧中,而达到觉悟的境界。

《妙法莲华经》的因缘殊胜,连其他世界诸佛、诸大菩萨都会赶来护持听闻,佛陀特别对前来护持的大菩萨们表扬他们的德行,让会中大众了解这部经的难得听闻及究竟成佛的妙用,以便使听法者得到信心,进而学习大菩萨的德行,以慈悲心自我修习,趣入佛的智慧之中,长时薰修而不退转,自然能够进趋佛道。

随喜思惟读经句

“彼岸”是与“此岸”相对的名词与境界,代表的是众生的“迷”与“悟”。未悟之时,佛是众生,就是处在忧悲苦恼的“此岸”;而一旦开悟,众生即佛,是生于常乐我净的“彼岸”。

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写了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五祖弘忍夜授《金刚经》,并付法予他,同时怕其他僧众为了得到衣钵,会做出不利于慧能的事,便连夜带着慧能出寺,亲自护送慧能渡江南下。到了九江驿,五祖要慧能上船,却自己把橹摇船。

慧能不好意思地表示:“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五祖说:“合是吾渡汝。”

慧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和六祖都是开悟之人,他们所说的,表面上是渡船的“渡”,实际上是修行上的“度”,身陷迷时在此岸,要由师度,一旦开悟,证入自性般若,自性自度便是彼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经句出处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诸法:从地狱到佛界的十界之法。如是:如此这般的事实。相:各种事物的外相。性:事物的实体。体:一切事物的本体。力:力的作用。作:身口意所造作的各种行为。因:种子。缘:事物相互牵涉的关系。果:由前因而产生的后果;或是经由道力而证悟的果位。报:今生所造善恶业因,于未来受苦乐后果。

经句语译

所谓诸法,是下从地狱界,上至佛界这十界之法,每一种法都互相具有如是的外相、如是之性、如是之体、如是之力、如是之作、如是之因、如是之缘、如是之果、如是之报、如是从相之本,到报之末,都是究竟平等,这就是“诸法实相”。

经句的智慧

这一段经句就是著名的“十如是”,在天台宗思想里非常重要。

天台宗根据“十如是”开展出“一念三千”的思想,认为一个瞬间的念头,就涵摄整个宇宙万象,也就是天台宗的“三千世界”,意指宇宙是由地狱到佛等十层世界构成的,而每个世界里各自都有这十界,因而有百界,又因为各界都有“十如是”而成为“千如”,各自又有国土(居处)、众生(主体)和五蕴(行为的现象)的区分,用乘法一路乘上去,就得到三千世界。

随喜思惟读经句

禅宗一则公案,或许可以说明“十如是”与“一念三千”的关系。

在苍茫大地上,武士孤独地站立着,回想数十年来征战杀伐,虽然忠于家国,战无不胜,但看着自己满身杀业与满手血腥,这些杀戮究竟对或不对?死后将到哪里去?天堂吗?地狱吗?他不断自问,却始终没有答案。

最后武士遇到禅师,很诚恳地问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禅师几近羞辱地斥责武士:“身为武士还问这种问题,根本不配当武士!”

武士盛怒之下,手中佩剑立刻出鞘,锐利剑刃堪堪触及禅师颈项,天地一片肃杀。

“地狱之门由此开。”禅师镇定地说。

武士闻言有所省悟,还剑入鞘,惭愧地对禅师行礼致敬,天地恢复温馨祥和。

“天堂之门由此开。”禅师如是说。

这则故事里,经由禅师的诱导,天堂地狱在武士心里巧妙转换,所以天堂、地狱、三千世界并不是真有一个固定的空间,而是在我们起心动念的瞬间便已具足。

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经句出处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天: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人:过去世曾修中品善因的欲界众生。阿修罗:有天人之福无天道之德的众生。增上慢:对教理体悟或修行尚无实际心得、证悟,便生起高傲自大之心。

经句语译

如果说出这个事实,一切世间天界、人界、阿修罗界的众生都会感到惊恐疑惑;那些修行尚未有所得,却高傲自大的比丘,更将会因此不信佛法、轻慢佛法而堕入地狱之中。

经句的智慧

现代人总是以“眼见为凭”作为检验事情的标准,尤其现代科学更讲究实证精神,但是这一套标准放在宗教上却往往行不通。〈方便品〉一开始,佛陀便告诉舍利弗,有关诸佛的智慧是“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因为每一尊佛在成佛过程中,过去世都曾亲近过无量无数诸佛,身体力行诸佛无量的道法,在修行道上勇猛精进,他们的名号被各世界的众生所熟知,因而成就未曾有的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同时能够运用柔和巧妙的语言,以各种比喻和方便教法,教导众生,远离种种执着之苦,这些都是来自于佛的甚深智慧,这种智慧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只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

这样的微妙大法,不只阿罗汉果位的舍利弗不能理解,就连辟支佛、菩萨也不能完全知晓,佛陀若直接宣说,一定会让仅得小乘果的人产生惊恐畏惧,所以佛陀先为大众说破,以坚固法会大众的信心。

随喜思惟读经句

慢有七种,增上慢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刚得到初禅便说证得初果,刚得到四禅便说已证得阿罗汉,像这样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必会堕入地狱受苦;这种少得为足的人对于广大无边的佛智佛法,是无法信受的。

有位事业有成的父亲,本想把家业传给成年的孩子,但孩子另有想法,总以为自己观念比父亲先进,不时顶撞父亲,让父亲心里很受伤。

有一次,孩子在工作上遇到困难,难得主动开口请教父亲。

“坐下来喝杯茶吧!”父亲开始准备茶具。

“我是要听你的意见,不是要喝茶!”

父亲没理他,径自烧开水、放茶叶、温壶、加水,终于泡好茶。父亲开始为孩子倒茶,孩子眼睁睁看着茶水从杯里溢满出来,父亲仍不停手,最后溢得整个桌面都是水。

孩子不禁喊道:“爸!茶溢出来了!”

父亲说:“没错!杯子的茶满了,就装不下,你心里所装满的自我想法,如果不先空出来,我怎么给你建议呢?”

就像这则故事的孩子,要先去除自己的成见,才能接受父亲的意见一样,增上慢者如果不先把自己的心空掉,是没办法听佛宣说《法华经》的实相真理的。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经句出处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妙法:微妙之法。佛:佛陀的简称,觉者之意。优昙钵华:译为灵瑞,或瑞应,两千年开花一次,开花的时间甚短。

经句语译

像这样的无上微妙之法,诸佛必须等到时机成熟才宣说,就如同二千年才开一次花的优昙钵花,要在适当的时机才显现一样。

经句的智慧

《法华经》是佛陀宣说成佛之道的大法,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众生必须达到一心清净,才能够堪受《妙法莲华经》的成佛之道,佛陀也必须等到众生机缘成熟才会宣讲,所以在五千位增上慢四众未退席前,虽然经过舍利弗三次请法,佛陀还是止其所请而不说,等到五千人退席后,佛陀观察时机因缘已经成熟,才应机而开讲《妙法莲华经》。

佛陀宣说《妙法莲华经》的机缘非常难得,就如优昙钵花两千年才开一次花,而五千人联袂退席,佛陀却没有加以慰留或劝勉,并不是佛陀不慈悲,事实上佛知道这些人因缘不足,不想接受法华大法,当时若佛陀说了,只会使他们堕入地狱,反而是害他们。难得正逢佛陀宣说妙法,但是这五千人明明已经坐在法会上,最终却仍当面错过,真是可惜可叹啊!

随喜思惟读经句

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在普光佛的时代,灯照大王请佛入城接受供养,并下令国内所有花都不能卖,要全部拿来供国王献给佛陀之用。修行人善慧也想以花供佛,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苦恼,但他仍不放弃,到处寻找鲜花。没多久,他遇到国王宫殿里的婢女,带着七枝青莲花经过,婢女因为害怕触犯国王的禁令而受罚,把花偷偷藏在瓶中;善慧因为至诚心,感应到这些青莲花踊出瓶外,于是远远追着婢女呼喊:“姑娘,等一下!你这些花肯不肯卖呢?”婢女听了,大吃一惊!心想这些花藏得如此隐秘,为什么这男子却看得到,还向我买花?婢女便回答说:“这些青莲花要送进宫内,用来供佛,不能卖给你。”善慧又说:“请你以五百银钱的价格卖我五枝花吧!”婢女顿时感到非常疑惑,心想一枝青莲花才值几文钱,这男子却愿意花费五百银钱买五枝青莲花,便问他说:“你这些花买来的用途是什么?”善慧回答说:“现在有普光如来出现于世间,灯照大王请佛入城来,我想用这些花来供养佛。姑娘你要知道,诸佛如来,难可值遇,如优昙钵花时乃一现。”婢女又问:“你供养如来,为的是求什么呢?”善慧答说:“是为了要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受苦的众生。”婢女一听,于是赠送善慧五枝青莲花,并拜托善慧将其余二枝青莲花代她献佛。然而,善慧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这位婢女便是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的妻子耶输陀罗,他们因此事而结下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善缘。

佛的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乃一现,而诸佛宣说《妙法莲华经》的因缘一如优昙钵花开花那么难得。即使佛陀已入涅槃三千年,现在我们还有缘能听闻读诵这无上妙法,实在是很大的福报。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经句出处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因缘:“因”是种子,“缘”是环境、条件。

经句语译

历来诸佛都是为了向众生开启本性,显示宇宙人生真理,使众生转迷成悟,进入佛的智慧大海这一项伟大事业,而慈悲应化在这个世间。

经句的智慧

世间上,每件事都有其特殊的因缘,至于诸佛世尊之所以要出现在这个世间,主要是为了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一实相,这是“一”;佛的知见广博穷尽边际,这是“大”;诸佛出现于世,这是“事”;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这是“因”;佛陀要让众生开示悟入,这是“缘”。

“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句话是由“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这段经文浓缩而来的。开佛知见就是要开启众生本来具足,却被层层无明所遮蔽的佛之知见;示佛知见,就是向众生指示各人本来已经具足佛知佛见。悟佛知见,就是要帮助众生可以自己亲证、体悟本自具足的佛知佛见。入佛知见,就是要使众生进入佛的知见。众生这些因缘条件具足的话,诸佛就会出现于世,应机而说《妙法莲华经》。

随喜思惟读经句

约在公元前465年4月,佛陀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妃子摩耶夫人生下一名男婴,取名悉达多。净饭王以重金礼聘有名的阿悉陀仙人替孩子看相。阿悉陀在悉达多身上发现了“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阿悉陀仙人预言,悉达多如果继承王位,必然成为天佑的贤明君主,也就是“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修道,精勤不怠,最终将悟道成佛,教化人间。

净饭王为了不让悉达多王子出家修道,便为他娶耶输陀罗为妻,还赐给悉达多王子许多仆女歌妓。某日,悉达多太子要求出城游玩,从东、南、西城门出城,而净居天则分别化作老人、病人、死人,让太子了解世人无一能逃避老病死之苦。最后一次当太子从北门出城时,净居天则化为比丘,穿着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执锡杖,向太子面前走来。太子见到,就问:“你是什么人?”比丘答:“我是比丘。”太子又问:“什么是比丘?”比丘回答:“能破除烦恼,出离生死轮回,所以叫做比丘。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危脆,只有我所修学的无漏圣道,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净居天说完,就在太子面前显现神通力,腾空而去。当时,太子便说:“善哉!善哉!天人之中,只有这位比丘说得最好,我应当下定决心修此大道。”

“四门游观”使得佛陀体验了人生的无常,目睹了出家比丘的风采,因而思考人生的生老病死,而立下出家修道、救人苦难之心,最后终于不告而别,弃家修道。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经句出处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佛土:一佛所住或教化的领土世界。一乘:唯一能使人成佛的教法。假名:假借方便所立的名字。众生:一切具有生命者的总称。

经句语译

十方诸佛愿力所化现的国土中,都只有唯一佛乘真实法,没有二乘法,也没有三乘法。除非佛陀为了教化众生而方便权说二乘三乘,那也不过是假立名字,以便引导众生,宣说佛亲证的大智大慧而已。

经句的智慧

《法华经》明白指出,其他诸经都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而方便说,只有《法华经》是如实说。

佛陀成道之后,先讲述《华严经》,但是许多众生听不懂,为了接引根器不同的众生,只好将佛法暂且区分为三乘,使各层次的众生听闻之后,都能有入门着力之处而得到受用;因为再高等的佛法,最终还是要使人能够受用,不能受用的佛法等于没用,就像世间学问也要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循序渐进,不然就无法受用。

历来诸佛出现于各世间,都是为了教化众生,最终达到成佛的目的,其方便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都不是真实,没办法达到成佛的目的,修学佛法必须一心信解受持佛所说的教理。为了让众生都能成佛,佛陀一定要以真实的一乘法教导众生,而不是只以小乘法济度众生。

随喜思惟读经句

在《百喻经》里有一则“三重楼喻”,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愚痴的有钱人,到其他的有钱人家,看到他们盖得华丽高大的三层楼房,室内摆设非常整洁,于是心生渴望,想说:“我家的财富也不比他少,难道还盖不出一栋比这栋更华丽的楼房吗?”于是便找来木匠,问木匠说:“像那户人家的楼房你会盖吗?”木匠回答说:“那就是我盖的啊!”有钱人就说:“嗯!你也帮我盖一栋像那样的楼房吧!”木匠接了这项工程,便开始找工人整地打地基,准备盖大楼。

这个愚痴有钱人看到木匠花很多时间在打地基,觉得很奇怪,便问:“你这是在做什么?”木匠答说:“我在盖三层楼啊!”有钱人说:“我不要下面二层,你直接帮我盖最上面那层楼吧!”木匠答说:“没有这种事啦!哪有不盖最下面的楼层就可以盖第二层楼的?不盖第二层楼又怎么盖第三层楼啊?”愚痴有钱人还是很坚持说:“我现在用不到下面二层楼,一定有可以为我盖最上层楼的人。”当时的人听了这件事都嘲笑那位愚痴有钱人。

三层高楼可以视为一乘法,但是对于根性较差的人来说,就必须先盖好一、二层楼,才能再往上盖第三层楼,如果没有一、二层楼的基础,第三层的高楼也只不过是虚妄的空中楼阁罢了!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让众生能够登上最高的楼层,所以权巧说二乘、三乘法,只是假名,最终还是为了让众生成就无上佛道。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经句出处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无上道:至高无上的道法。大乘:能使人成就佛道的教法。悭贪: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称为“贪”;自己的东西舍不得给人家称为“悭”。

经句语译

佛陀亲证至高无上的大乘平等道法,假如以小乘法教化众生,即使度化的只有一个人,都是对法的悭吝和贪婪,这种过失是不可以的。

经句的智慧

我们所说的佛性、法身、自性,本质上都是平等的,这也就是佛所证悟唯一佛乘的平等大法,我们的自性被无明障蔽,所以不能发生作用,佛则证悟并以庄严的定慧之力、平等之心度化众生。佛陀已经具足佛果,断除烦恼生死,既没有分别心,也不会贪惜大乘不肯教导他人,只愿将其所证之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众生,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佛,不会只以小乘法去教导众生,因为小乘法只是众生修习大乘前的方便之法,所有证得小乘圣果的阿罗汉,都必然会回小向大,修习大乘之法,究竟成佛,这才是佛陀宣说妙法的根本用心。

但这不代表佛陀对每个人都会直接说大乘法,因为佛陀了解每一位众生的心,能够知道什么是对众生最有利的,观机逗趣而给予适当之法,让他们获得最大利益,最终都要众生能够修习大乘佛法,究竟成佛为止,而不以小乘法的教导为满足。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法的奥妙,即使未证佛果的大乘菩萨也无法尽知,凡夫就更加难以理解。佛陀最后目标是使众生都能成佛,但众生根器和性向又各不相同,概可分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为了使这五乘众生都能够得到佛法的好处,便观机而施以不同之教。所以说“佛乘是实,五乘是权”。其给予之法是视根器而定,绝不是悭吝或不舍,也不以小乘教化为满足。

黄沙漫漫的路途上,证得阿罗汉果、具有神通的师父,带着他的徒弟一起修行,徒弟背着行李跟在后头。

走着走着,徒弟心想:“我出家,就是为了要发菩提心,度尽众生。”

心念一发,师父即刻知晓,他觉得徒弟的心愿太伟大了,自己都自叹不如,便回过身对徒弟说:“这行李让师父来背吧!”

徒弟没了行李,轻松走着,反而打起妄想:“发了菩提心,要度那么多众生,那多辛苦啊!还是先管好自己就好了。”

师父知道后,生气地转过身来,将行李一把塞还给徒弟:“这行李还是你背吧!”徒弟被师父反复的行为搞得一头雾水!

佛陀出世是为了让众生都入一佛乘,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自甘于小乘,是很难入佛境界的。就像故事中的徒弟,当他发了大乘心时,师父都愿意为他背行李,可是当他退转道心,自甘小乘,那么这行李便要自己来背,所以佛要劝人发大乘心入佛境界。

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经句出处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誓愿:立誓与发愿,发愿立誓完成某一件事。

经句语译

我本来已经立下弘大誓愿,要使一切众生都能像我一样没有差异。就如同我以前所立下的誓愿,现在都已经圆满具足,教化一切机缘成熟的众生,让他们都能证入佛道。

经句的智慧

虽然佛陀曾立下誓愿,要教导众生成佛,但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能遇到佛住世必须是具足各种福德因缘,而且前世曾经与佛结下善缘,今生才能够亲闻佛说,或能阅藏闻法,否则即使有幸遇见佛陀,也无法获得教化和益处。

因缘具足的人,至心皈依了佛陀,佛绝不会只以小乘法来教导他,必定会用尽各种善巧方便,让他听到成佛大法,获得最大法益,这是佛陀在过去世所立下的弘大誓愿。对于凡夫众生而言,尚且要言而有信,那么证得无上妙法的佛陀,更是会尽一切可能去完成自己所立的誓愿,也就是教导众生都与佛一样等无差别。

佛既已立下誓愿,便要尽一切力量来满足这个愿,即使九法界众生还是那么多,佛在入灭前已经无法将他们全部度尽,但时节因缘已经具足,让佛陀能够宣说大乘《妙法莲华经》,使得众生能够听到成佛之道的法华经,便已种下成佛的种子,也就是埋下成佛之因,未来终将获得成佛之果,对于佛陀往昔所立的誓愿来说,便可以称为满愿。

随喜思惟读经句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说法49年,直到入灭前,耗费八年的时间来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在这之前,佛说:“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这些年说的虽不是究竟之法,但可以满足一切渴乏众生,让他们如病得医,如贫得宝。

由于佛陀“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所以他所说的法虽是小乘,却与大乘不相违背,且不是以小乘法给予众生就满足了!而是当众生因缘成熟时,再施以大乘妙法,使众生都能回小向大,乐于接受大乘之法,共同进入成佛之道。但是听闻大乘妙法是一回事,成佛又是另一回事,听到佛法只是种下成佛的种子,要成佛还得靠自己努力修持。

有一次目犍连问佛陀,按照佛陀的教法,是不是有人达不到成佛的境地?佛回答“是”,因为佛陀善尽导师的责任,告诉众生有涅槃的境界在,也有证入涅槃的道路,只要照着走就对了。但还是有许多众生不依照佛陀的指示,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佛有三不能:不能转定业、不能度无缘、不能空众生界。佛陀是一位启发众生佛性、教导众生如何成佛的良师,但对于跟佛法无缘的人,听了佛法却不照着修行的人,佛陀也没有办法度他!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经句出处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礼拜:以合掌或叩头表示恭敬之意。合掌:两掌相合,表示专心、不散乱的敬礼。供养:以香花、饮食等物品或善行,奉献给三宝或一切众生。

经句语译

如果有人向佛顶礼膜拜,或只在佛前一合掌,甚至只是举起一手到额头,或者只是稍微一低头,以这样微小的恭敬心来供养佛像,都能以这因缘,渐渐见到无量诸佛而成就佛道。

经句的智慧

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与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因缘。佛在这段经文中提到,若有众生在过去世遇到过去诸佛,若听到佛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并修种种福慧,这些人都已成佛道。

如果有人存有善心,或供养佛的舍利,建造万亿种塔,以各种宝物庄严诸塔,这都是成佛的因缘。甚至我们认为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例如在旷野中,把土堆积成佛庙,或小孩子在嬉戏时,把沙土堆积成佛塔的形状,或雕刻诸佛庄严宝相,以各种宝物严饰佛像,或只是以彩画画出佛像来,这都已具备成就佛道的资粮。事物虽小,只要发心大,功德便大,在往后的岁月中修行成佛的可能性就变大了,即使只是顶礼膜拜、一合掌、一举手、小低头,都具足成佛的福德因缘。

随喜思惟读经句

世间因缘不可思议,一颗小的种子若遇到相应的机缘,便有可能发展出极大的后果来,就像每一棵树最初都是由一颗种子所发育而成,但在获得良好的照顾和栽培之后,可以年年结出丰盛的果实。

波斯匿王为佛教护法的时间很长,有一次他问佛陀:

“世尊!我以前听说您出家求道,是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您是真的说过这句话,还是这只是讹传?”

佛说:“是真的!”

波斯匿王说:“我不信,以前就有人出家很久,像富兰那、迦叶,他们都还没有自信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何况您年纪轻轻,出家不久,怎么可能就得道了呢?”

佛陀回答:“大王!这世上有四件事,虽小却不可轻视。哪四种呢?一者王子虽小,当为国王,最不可轻;二龙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三火虽小,能烧山野,亦不可轻;四比丘虽小,能得圣而有神通,亦不可轻。”

礼拜、合掌、举手、低头,都只是很小的动作,但是佛说这些小动作将来都会成为修行成佛的因缘,所以就像王子、龙子、小火苗、比丘一样,不能轻忽他们;即使种下一点小小的善根,将来因缘成熟,便可以修行而成就佛果。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经句出处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塔:一种形状高而尖的建筑物,早期佛教把它当做佛的代表。庙:奉祀佛菩萨、神灵、圣贤等的地方。南无佛:皈依佛或敬从佛。

经句语译

如果有人以散乱心,进入供养佛舍利的“塔”,或供养佛像的“庙”宇之中,只要能随口称念一句“南无佛”,便能渐见无量诸佛,闻法修行,以至成就佛道。

经句的智慧

人生在世,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各种物质欲望的诱惑,尤其资本主义盛行,刺激消费之风习以为尚,造成物欲横流,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人的清明之心已不复见,贪财、贪权、贪势、贪色、贪酒、贪食,每个人总想在所需之外拥有更多。圣严法师就说:“我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不少。”因此心灵、时间完全被物欲的追逐所填满;没钱没势的人,则被生活重担压得苦不堪言,每天为生活奔波,求一家温饱而不可得,不管有钱没钱,大家都落在奔波忙碌之中,心思散乱而没有清静过。

《佛说佛名经》指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信心难生。”能够听闻佛法是莫大的机缘和福报,而念佛则是当前最稳当的成就之路。

只要一称佛名,便是成佛的道粮种子。《佛说阿弥陀经》也表示:“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一颗向善学佛的心,即使以散乱心称一句佛号,如此小小的善因,只要有心薰修,日久必能有所得。

随喜思惟读经句

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曾提到,佛告诉三十三天主,佛陀的弟子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前世曾经一起修葺损坏的佛堂,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得到永远的解脱之乐。

另一位弟子憍梵波提,前世曾经有一度堕入牛身,有一次为了觅食水草来到一座精舍,不知不觉便右绕精舍吃起丰美的水草来,因为无意间见到佛像尊贵的容颜,便发起欢喜心,以这份福德的缘故,这一世就得到解脱。

还有佛弟子之中通晓星宿、预知吉凶第一的那伽波罗,曾经在佛像座前,以少许黄丹为佛像的身体上色作为供养;尸毘罗曾经执持宝盖供养佛像;输鞞那曾经打扫佛堂;阿婆摩那曾经在佛像前点灯布施光明。这样无量数的阿罗汉,都曾经在佛像所在之处献出微薄供养,而由些微的供养得到的福报,都能永离诸苦而得到解脱。

所以即便只是以散乱心进入塔庙之中,称一句南无佛,将来因缘成熟,都能修学佛法,最终毕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