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经句出处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两足尊:佛陀的尊号,因为在两足的有情中,佛最尊贵;也指佛福慧两足。佛种:能产生佛果的种子。
经句语译
三世诸佛都是福德、智慧两者具足,被世人所尊敬,佛智所证的一切法都是缘起,自性本空。众生本自具足的佛种都是从听闻佛法的因缘而起,因为这个缘故才说一乘实法。
经句的智慧
佛陀说法是为教化一切众生,使其种下未来成佛的种子,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曾提到:“菩萨所行名为佛种。”菩萨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的有情众生,所行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事,上求下化就是成佛的种子。
这世间的一切法,包含有为法、无为法,都是缘起法,所谓缘起性空,诸法的本性是空,所以不生执着,不计苦难,只以众生成佛为念,所以说“佛种从缘起”。
虽然成佛之法是缘起法,但在行为上还是必须发菩提心修行菩萨道,才能圆满成佛所需的福德智慧,终究证得佛果。至于佛方便所说的声闻、缘觉等小乘法,都是化入一乘前的权巧教化而已,不能成就佛果;要成佛只有舍弃人我众生的分别对待,修行一乘法的真实平等之法,悟得缘起性空之道,才能证得佛果。
随喜思惟读经句
缘起法是宇宙的实相,也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时所证得的真理。
缘起法是基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关系而存在。《般泥洹经》有这么一段记载:
佛陀带着僧众行脚到拘尸那罗城附近,再也撑不住虚弱的病体了,于是吩咐阿难尊者在两棵娑罗树之间铺设床具,佛陀头向北方,朝右侧卧,而且两脚交叠,八十高龄的佛陀准备进入涅槃了。失去导师,就像世间的眼睛毁灭。因此大家都很悲伤。
“世间这么苦,每个人的心都被贪欲所蒙蔽,如今佛陀一旦入涅槃,众生再也看不见成佛的大道了!”有人忧伤叹哀。
佛陀的弟子就劝说:“你不要这么悲观,佛陀说生死本就是从因缘所生起,是我们自己的心念一再造作恶业,才会受非常之苦,生而又死,死而复生,神识随着行为业报走,无从知道涅槃的清静之道。现在佛陀已入灭,我们还是各自精进为宜啊!”我们这一生的生死、苦乐、贫富都是由因缘所生,不是恒常不变的,只要认识佛法真理,如法修行,就能离苦得乐。
就算世间一切事物也都彼此有因缘关系,即使佛陀来生世间度化众生,也只是缘起法的示现,不能执着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教化不放。佛陀在最后八年宣说一乘法的《妙法莲华经》,而当佛陀观察自己与众生的因缘已尽,便示现入灭,让众生了解佛法的真正要义,共同进入一乘佛法的境界。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己,导师方便说。
经句出处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己,导师方便说。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法位: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是诸法安住之位。世间:简称世,世俗或世界上。道场:修行佛道的地方。方便:为了便利、诱引众生进入佛的真实智慧而权巧所开的法门。
经句语译
诸法安住于真实不虚、如常不变之中,世间的生灭相也常住于真实不虚、如常不变之中;佛陀在道场证得真如和世间诸法的实相,本来是不可言说的,但为了教化众生,而不得不假借名相而权巧宣说。
经句的智慧
佛法实质上是一佛乘,但这一乘之理对于初机学佛的人来讲,实在是太过深奥难懂,就像以大学课程对小学生施教一样,若要诱导这些凡夫俗子进入佛道,必须以权巧方便,以三乘的教法慢慢让众生获得利益、生起信心,到适当的时机才能会三归一,让众生都能成佛。佛陀已经证得这种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真理,所以在教化上能够善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利益众生。
智者大师曾说《妙法莲华经》是“一乘妙典”,佛陀所宣说的教义是唯一的真理,因为它能教化众生使他们都能成佛,所以称为一乘。而针对众生性情与能力的不同,而有声闻、缘觉、菩萨的三种区分及三种不同果报,因而必须假说这三乘教法,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众生并不明白,佛陀则在成就佛道的过程中实证遍知,就是为了引导众生而方便说法。
随喜思惟读经句
有一则故事正是说明文殊师利菩萨方便度化美人的经过。舍卫城里有位美人,每天都有不同的男子排队等着能有机会与她同游。
有一天,某大官的儿子好不容易争取到乘马车带这位美人出游的机会,刚好被路过的文殊师利菩萨看到,文殊师利菩萨观察因缘成熟,想度化这位美人,于是化身为一位英俊的少年,穿着一套华丽闪亮的衣服站在路口。
女子一见到文殊师利菩萨化身的英俊少年,眼睛为之一亮,立刻吩咐停车,下马车走向英俊少年。这时,天王变成壮汉挡住美人,并告诉她说:“那名英俊少年对美女不感兴趣,他是文殊师利菩萨,能满足世间众人的一切愿望,却没有任何私欲。”天王说完这话就不见了。
女子不死心,心想文殊师利菩萨既然能施一切,那么他身上光鲜的衣服能施舍给我吗?于是便走过去对英俊少年说:“仁者,您能把身上的华服施舍给我吗?”
少年对女子说:“你若能发愿修学佛法,那么这华服就送给你。”文殊师利菩萨化身的英俊少年果真脱下华服,送给美人。顿时,这位美人发出无上道心,内心充满法喜,从此奉行五戒,专心修持佛法,成为虔诚的佛弟子。
《维摩诘所说经》提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对于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最重要的是先以方便法让他愿意接触佛法、接受佛法,当他对佛法有了信心、愿意力行,再对他宣说更高深的义理,甚至一乘法,他才容易信入。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经句出处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方便品第二〉
词语解释
正直:方正刚直,远离邪曲之心。无上道:指最上无比的佛道。
经句语译
佛陀以方正刚直、远离邪曲的心,不再随顺众生根性而说方便法,只说唯一成佛的教法。
经句的智慧
正直是与偏曲相对的,想要直接进入佛的果位,一定要走一乘法的正直大道,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说:“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就是智者大师说的五乘,佛陀方便所说的教法,只是指引五乘众生进入真实的手段和方法。这时为了使众生进入真实正道,便舍离一切方便法门,直接说真实的教法,这就是正直舍方便。
时常听到佛教徒参加法会或讲经之后,告诉别人说:“这位法师讲得好好!”若问他:“怎么个好法?”回答竟是:“他说的我完全听不懂。”这不能说法师不如法,也不能批评信徒把不懂当成高深,只能说讲经说法、听经闻法都要应机,对于根器不相应或因缘不具足的人,所说的法再好都难以发生预期效果。
随喜思惟读经句
无上正道连法华会上的五千人都无法信受,更不是一般凡夫可以信入的,所以在宣说一乘正法之前,必须先说三乘方便,等到时机成熟才舍弃方便而宣说无上正道。但是要发无上道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释迦牟尼佛刚开始教化弟子的时候,昼夜思惟着:“我所证得的无上智慧,最微妙第一,但众生诸根驽钝,耽着逸乐,愚痴无知,像这样的人,要怎么样去度化呢?如果只赞叹最高无上的一佛乘,众生被世间一切的苦所淹没,是无法相信一乘法的,甚至还会加以破坏诽谤,因此坠落三恶道中。我宁可不说一乘法法,赶快进入涅槃。但立刻又想到过去诸佛,他们所行的方便力用,现在我所证得的无上道,也应该以三乘法为众生方便解说。”
当佛陀这么想时,十方诸佛都现身,以梵音劝慰他说:“善哉,释迦文佛。你是天下第一的导师,证得无上法,追随一切诸佛,以方便力教化众生。我们也都是证得同样的最妙第一法,为众生分别说三乘法要。虽然说三乘法,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化菩萨。”
当佛陀在法华会上看到无量千万亿佛子立志追求佛道,以恭敬心来到灵鹫山说法处时,佛陀心想:“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是为了宣说佛所证得的真实智慧,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现在在场诸菩萨中,可以舍弃曲折偏旁的方便法门,用方正质直的方式直接宣说一乘无上道。菩萨们听了这部《法华经》,交织如网的疑惑之情都得以破除,一千二百位阿罗汉,将来都当作佛。”佛陀在此清楚交代“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的缘由,对于深信正法,能够解了大乘的菩萨们,不必绕偏曲之路,直接宣说《法华经》的一乘法,正是最慈悲的做法。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经句出处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譬喻品第三〉
词语解释
佛子:信受佛的教法而能使佛种不断绝的人。
经句语译
今天才知道我们信受佛法而使佛种不断绝的人是真佛子,将来也都可以成佛,而这都是从佛口宣说所生,从佛法之中化生的,因而得到佛法之分。
经句的智慧
佛法的传播要有因缘,印度虽然是佛教的发源地,可是到第八世纪后,佛法竟在印度灭绝了!舍利弗等大弟子虽然长久跟随佛陀,也具有上上根器,但毕竟局限于小乘教法,无法受持大乘法。虽然也会思考为什么佛陀用大乘法教化菩萨而只以小乘法教导他们?现在听到佛陀说只以大乘法教导菩萨,才知道自己先前受到权巧方便所迷,而不知道实相的好处,这过错是在自己而不在佛;听了这席话之后,觉得身心舒畅安稳。
如果修习大乘必须放弃小乘,那也是值得的,但听到佛说小乘也是大乘的一部分,知道以前所修习的并未违背成佛之道,那就更好了!可以从此趋向一乘的究竟境界,也是与大菩萨一样是从佛的口中所生,是从佛的教法所化生,而且已经证得佛法的一部分,将来成佛有机会,就不会再有疑惑懊悔了。
随喜思惟读经句
年老的周利盘特伽用力地扫地,他懊恼自己生来愚笨,反应也迟钝,佛陀吩咐五百罗汉教导他一句偈语,可是他却得前遗后、得后遗前,经过90天仍旧没有成果。
“我连一句偈语都背不起来,害得所有人都嘲笑我,我真是太差劲了!”周利盘特伽很羞愧,觉得自己太愚昧,深感对不起佛陀,也对不起教导他的五百罗汉。
“没关系!”佛陀安慰他,亲自教他一首诗偈,“守口修意,不犯过错,如此行为,必能得悟。”周利盘特伽痛定思痛十分用心地学习,不久竟能背诵这句诗偈了。
佛陀再将此诗偈其中的含义反复告诉他,年老的周利盘特伽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天轮到他去为五百比丘尼说法,五百比丘尼都知道周利盘特伽的来历,原本存着看笑话的心态,想要羞辱他,让他出丑。但他认真讲说自己从佛陀那里所学到的义理,反而感动了五百比丘尼。
周利盘特伽过去曾经是大法师,但吝于将佛法教人,所以感得多世愚钝的果报,记性特别差。但因为宿世的善根,最终遇到佛陀,听闻佛法出家,虽然生性鲁钝,却因善根成熟,受佛陀慈悲教化,因而证得阿罗汉果,可见虽是小根小善之人,在佛陀心里并没有任何差别,都是一般无二的佛子。
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经句出处
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譬喻品第三〉
词语解释
三界:指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火宅:三界充满生死烦恼,就如被火所烧的房子一般。
经句语译
这些众生还没办法避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缠缚,依旧陷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火宅里而被烦恼之火所烧,哪有机会去了解佛的大智大慧呢?
经句的智慧
众生有缘投生到世间,可以信仰宗教、听闻佛法,是很殊胜的际遇,但是很多人却没这样的机会,或者有机会接触佛法却不能信受修持,因此流转生死,没有出期,这是很可惜的事。佛陀以平等心对待每一位学佛的人,就像父亲对待子女一样,给予无量无边的智慧,使他们获得喜乐,使他们能够在佛法的智慧之海中不断成长。但是他教导众生也跟世间父母一样,必须从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到成人,在人生的每一阶段循序渐进教导,如果直接以最高层的广大神力或无上智慧加诸众生身上,那么这些根性鲁钝的众生,反而没办法得度!
随喜思惟读经句
这个世界充满忧悲苦恼生老病死等各种不如意的事,每个人都有各种的苦,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要他修学佛法出离痛苦,却又百般推脱。这时候就要善用各种方法来诱使,让他乖乖就范。佛陀举一则三界火宅的譬喻。
有一位大富翁,年老体衰,家有无量财富,很多的田宅和僮仆。他家房子高大,但年久失修,墙壁剥落,梁柱也腐败倾危。某日,屋子突然起火,燃烧整个屋子;这时富翁想到自己的二三十个孩子仍在屋子里。
富翁看到大火从四面燃烧而来,非常担心害怕,心想:“虽然我自己能从燃烧的屋子安全逃脱,但这些孩子在火宅内仍不觉不知身在火场,没有厌离之心。”富翁又想,这栋房子只有一道窄门,孩子们年幼无知,只顾着游戏,说不定会被火烧伤。富翁决定亲自进入火场告诉孩子,要孩子们赶紧逃出去,不要被火所烧。富翁虽然怜悯孩子,苦言劝诱,但孩子们只顾着玩乐嬉戏,浑然不知屋子失火了。
富翁为了救孩子赶快逃离火场,于是告诉孩子们说:“父亲在门外帮你们准备了华丽的牛车,你们不要再待在这火宅里,只要赶快出去,你们想要的任何珍玩之物都送给你们。”顿时每个孩子听到父亲所说的珍玩之物正是他们心里所想要的,便争先恐后跑出火宅,并问父亲先前答应给他们的华丽牛车及各种珍玩之物。
富翁当时想,我金银财宝不计其数,这些幼童都是我的孩子,我有这么多珍贵的七宝大车,应当以平等心每个人都送,不该有所差别。于是各送每个孩子大白牛所驾的华丽牛车,还用各种宝物装饰,及许多仆人与侍卫跟随。这些宝物都超出孩子们当时的期望,因此每个人都很高兴。
众生皆具佛性,但被太多烦恼妄想所遮蔽,犹如住在火宅,受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束缚,天天为眼前事物烦恼,却以为享受荣华富贵,乐不可支。故佛陀就像富翁般,设了种种方便,告诉众生外头有他们喜欢的东西,将众生引出火宅,才能以最高佛法让他们究竟解脱,共成佛道。
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敝、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
经句出处
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敝、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
——〈譬喻品第三〉
词语解释
贪着:对各种欲望生起贪爱和执着。爱:指贪恋执着一切事物。
经句语译
你们不要乐于安住在三界火宅里,也不要贪恋色、声、香、味、触等粗弊的五欲境界,如果贪恋执着而生起爱染之心,就会被欲火所焚烧!
经句的智慧
佛陀成道之后,思考要传道的对象时,首先选择了鹿野苑的五比丘,为他们说的法是八正道与四圣谛。
四圣谛是说人生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等,都是“苦”,而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有贪爱,没有贪爱就没有苦的人生,实践的方法就是按照八正道来修行。所以起于邪念的贪爱,不但是人生各种苦的根源,也是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轮回不息的根本。
众生在这世间生活,食衣住行都要自己努力,有人获得充足,有人匮乏,有人因为沉溺于财、色、名、食、睡的欲望而堕落,有人却因为得不到而痛苦,世间的五欲六尘,都是造成苦的原因,所以佛陀说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贪爱执着的结果,就会被这些像火一样的欲望所烧到,所以佛陀劝弟子要觉悟,不要安于这种五欲六尘的世界,要想办法出离。
世间的诱惑到处都有,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智慧和定力,要出离五欲六尘谈何容易呢?就算是学佛的人,仍然会有把持不住而失足的时刻,我们怎能不谨慎呢!
随喜思惟读经句
有一位年轻的佛家弟子威仪庄严地托钵,走过一户户的人家,接受供养。某日,走到一户私娼门口时,热情的妓女招呼他:“进来吧!我屋里有丰盛的饭菜。”弟子进屋接受妓女的招待,后来就经常去找她,并且被那妓女们丰满的肉体所迷惑而不能自拔。
这位弟子终于忍不住诱惑,就向妓女说:“我真希望能与你这么漂亮又体贴的美女一起生活。”
“你如果想跟我一起生活,就必须用好的饮食、漂亮的衣服来供应我,那么我就永远属于你一人了!”
弟子为难地说:“我是出家人,哪来的钱?我能给你的只有我的人啊!”
妓女一听,立刻翻脸不认人,鄙视地说:“给我滚出去!你这个没出息的家伙,难不成还要我卖身养活你。”佛家弟子狼狈不堪地逃离妓女的住处,羞愧得没脸见人。
我们所住的世间,就是充满五欲的一座火宅,许多人就像贪恋妓女美色的佛弟子一样,因为追逐欲望而忘失了本心,迷失堕落在各种欲望的尘网之中,为了追求权势、名位、钱财、美色,无所不用其极,但最后的下场往往是遍体鳞伤,得不偿失。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
经句出处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
——〈譬喻品第三〉
词语解释
苦:逼恼身心称为苦。
经句语译
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找不到平安,就像燃烧着烈火的宅院,充满各种苦楚,非常可怕,又常有生老病死忧愁患难等的烈火焚烧,火势炽烈而从不停息。
经句的智慧
为求名利财富,有些人赔上家庭、健康,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有句话说:“年轻时是用健康来换钱,老来是用钱换健康。”最后的结果是钱也没有,健康也没有,到生命结束时,两手一摊,空无所有。可是在当下,我们却相信自己拥有一切而觉得心满意足。
其实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的苦,我们追求快乐的时候,觉得很满足,但是一旦时过境迁,快乐的情境消失后,就会感到不满足,那就是“坏苦”;平常觉得痛苦难堪,那就是“苦苦”;即使是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中,也有迁流变化,那就是“行苦”。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所不能避免的,“心想事成”只是一句期望语,太多的是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些苦都是我们凡夫必须承受的,只有证悟得道的圣者才能出离。
随喜思惟读经句
唐朝元和年间,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久闻一位在树上结巢而居的鸟窠禅师,慕名前往拜访,见禅师正端坐在树上。
“禅师,你住在这里真危险。”白居易说。
“太守,你的处境才比较危险吧!”鸟窠禅师微笑回答。
“我是朝廷命官,哪会有什么危险呢?”白居易笑道。
“正因为你官位在身,官场沉浮,庸庸碌碌,处处钩心斗角而昧了灵性,这怎么会不危险呢?”
白居易听了觉得禅师言之有理,随即再问鸟窠禅师:
“那么敢问大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鸟窠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呀!”
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都会说的道理,却是八十老翁都办不到的事呀!”
鸟窠禅师看透世间本是充满众苦,白居易身处于官场,更是伴君如伴虎般危险,所以劝他要依佛所说确实奉行,白居易原本自视甚高,置身其中却浑不自知,并认为禅师所说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太过浅显,而不以为然。幸好白居易善根深厚,经禅师提点,终能幡然醒悟,了解世间就像一座火宅般,白居易后来经常向鸟窠禅师请益问道,而与佛教立下很深的缘分。
我们要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不要刀口舔血认苦为乐,却也不必过度消极,只要依教奉行,便能脱离众苦,获得究竟的快乐。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是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经句出处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譬喻品第三〉
经句语译
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我所拥有的化境,生活在其中的众生,都是我要化导的爱子。而现在这些地方,还存在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过患苦难,只有我才有能力救护他们。
经句的智慧
《增广昔时贤文》说:“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没当过父母者无从得知为了孩子幼小的生命,父母愿意付出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把屎把尿,甚至付出生命也无怨无悔的心情,天底下只有父母能为子女如此不求回报而付出。
佛陀就是众生的父母,甚至比每一对父母具有更大的爱心和慈悲心。每一尊佛在因地修行时,都会发下誓愿,由其所发的誓愿,将来成佛后就会化现一方佛土,每一方佛土都包含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三界当然也是佛所教化的对象。
相较于现在被普遍神化的佛教,佛陀时代的佛教与孔子时代相当类似,孔子强调“有教无类”,佛陀也致力打破印度的阶级种姓制度,使所有人都有机会学佛,连被人轻视以挑粪为业的首陀罗,都在佛陀教导下证得阿罗汉,并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为佛陀剃发的理发师,在为佛陀剃发过程中,接受佛陀的点拨,剃完发就证得阿罗汉。
这些事实说明佛陀的教化不仅是在度化有权有势的公卿贵族,连社会最底层的首陀罗、贱民都一视同仁,甚至累生以来一直与佛陀作对,今生仍多次陷害佛陀的提婆达多,佛陀依旧为他授记将来成佛。所以在这充满欲望、苦难的世界,只有佛陀能够救护众生出离苦海。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陀教化众生只看因缘,不论阶级高低和贫富贵贱,因为在佛陀的心里,众生都是平等无二的,只要是受苦的人,佛陀就会救度他。
这天,佛陀走进舍卫城里一条僻静的小路,远远就看见一个人挑着担子躲进屋角。
“喂!你为什么要躲着我?我是为你而来的。”佛陀喊他。
原来那是个以清粪便谋生的穷人,众人都嫌恶他。他也有自知之明,每次看见有人就躲得远远的,免得讨人厌。
“佛陀啊!我是最卑贱的人,浑身都是粪臭味,实在不敢靠近您呀!”
佛陀说:“我就是为了让受罪受苦的人得到解脱,才到人间的呀!”于是就帮他剃度,并将他带回僧团,对比丘说:“从现在开始,僧团又增加了一个伙伴,大家要尽力帮助他。”
挑粪人在僧团众比丘的帮助下精勤修道,不到十天便证到初果,过了一个月,又证得了阿罗汉果。
如果没有遇到佛陀,在印度种姓制度的社会里,这个挑粪人永远没有机会出人头地,更别说证得阿罗汉果了!佛陀就是将这些苦难中人视为自己的孩子加以救度,也只有慈悲的佛陀才能救度这些苦难众生。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经句出处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譬喻品第三〉
词语解释
教门:指进入佛道的门户。涅槃:是超越时空、不生不灭的真如境界。
经句语译
佛陀也是如此,是一切众生的慈父,看到无量无数的众生,以佛陀教导的法门,出离三界各种苦难,和令人恐怖畏惧的生死险道,引导众生得到涅槃寂静之乐。
经句的智慧
现在许多父母忙于赚钱,将教养小孩的责任交给祖父母、保姆,甚至交给没有血缘关系、文化完全不同的外佣,为了弥补无法亲自教养的缺憾,便以金钱和物质来满足小孩,造成许多性格偏差、挥霍无度的儿童,也间接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在现实社会中,过多的金钱对家庭、小孩并没有带来相对的好处,这是因为父母没有尽到教育、养育的责任所致。
佛陀对于弟子的教导是以给予最多的教法,应机逗趣,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人的特质而施予相应的教法,让他们能获得最大的法益。
这个五浊恶世,充满各种危险、恐怖的陷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可以为人们指引人生的道路,但是要在一生永不迷失退转,只有佛法才是最终的依靠,因为佛法是经过佛陀亲自验证的真理。
这些真理、法门就像富翁的财富一样,多到不可胜数,只要有机会,佛陀就会无私地送给他,让他得到最大、最适意的满足,这种满足是没有后遗症的,是可以得到涅槃寂静之大乐的。
随喜思惟读经句
一个炎热的午后,佛陀带着阿难尊者出去行化,半路上看到一锭黄澄澄的黄金。
“阿难!你看到了吗?那里有毒蛇!”
“是的,佛陀。我看到了,那是毒蛇没错!”说完两个人就继续向前走了。
一对在田里工作的父子,听到佛陀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看究竟。
“明明是黄金,佛陀和阿难却说是毒蛇,真是笨蛋呀!”父子俩高高兴兴将黄金带回家。
不久,官府就派人将这对父子收押起来,因为这锭黄金是刚被小偷从国库偷出来而掉落在路上的黄金。这对父子只因贪得一锭黄金就被关到狱中,失去自由,这时他们才觉悟到佛陀所说的话。
“果然是毒蛇,不是黄金啊!”
金钱、财物在现实生活虽不能缺乏,但也不是万能。金钱的来源必须以正当的方式取得,才能用得心安理得。佛陀善于利用金钱财宝来教化弟子,他不会像故事中的父亲一般跟孩子一起把黄金带回家,而是告诉弟子金钱的真相,告诫弟子要避免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远离“怖畏险道”,才能得到真正的法财与法乐,出离三界之苦。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经句出处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药草喻品第五〉
词语解释
深心:(1)强烈的求法之心;(2)立志求取高深佛果的心;(3)对于佛的本愿,深信不疑。
经句语译
佛观察了知一切诸法的归趋之处,对于众生发自深心的各种行为,都能了知而通达无碍,对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能究竟明了,故能对众生开示演说佛所亲证的一切大智大慧。
经句的智慧
所谓“登高望远”,站在最高的高度才能看到极远之处,有高深的智慧才能洞察世事人心。佛教是以探究生命实相为终极目标,实现究竟安乐(涅槃)为理念,而佛亲证宇宙实相,能够知道宇宙一切事物及众生的起心动念,就如《金刚经》所说:“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为什么世间众生如此之多,而佛却能一一了知呢?因为一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一心,所有的善恶是非起心动念,都是因为这颗真心被无明烦恼障蔽所引发的,“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佛陀的真心能知道一切众生的非心。
佛陀除了知道众生的深心所做的一切行为之外,还能够应机给予必要的教导,使众生都能够获得佛法的利益,这是佛的智慧所化导的。佛的智慧能显示给一切众生,指出一条条明路,这些明路都是通达成佛境界的道路。认得路是一回事,要实际去履行又是另一回事,每个人根性机缘不同,找到适合的修行法门之后,要能够“深心”去实行,这才是佛示现智慧的本愿。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陀深知众生的心性和根器,教导弟子也视其根性而定。《四分律》记载这么一则故事。
佛陀在充满灵性的印度圣地灵鹫山讲经说法,度“生来习乐,未曾蹑地而行,足下生毛”的守笼那出家,出家后的守笼那住在附近森林里精勤修道。
守笼那修道多年,经行之处都被他脚上磨破的血染污得像屠杀场般,他认为自己的努力无人能及,却始终没有悟道,因而气馁,心生放弃之意。佛陀知道他的状况,前去探访他。
“守笼那!听说你弹得一手好琴呀?”
“是的,佛陀!”
“琴弦太紧则弹不出好声音,琴弦太松也弹不出声音,是不是?”
“是的!”
“那么,怎样才能弹得好的琴声呢?”
“不太紧,也不太松,把琴弦调整到适合音调。”
佛陀于是告诉守笼那:“佛道修行也是一样,太过刻苦得不到平静,过于松懈又落入懈怠。因此你要在松紧之间取得平衡而修行。”
守笼那终于听懂佛陀的意思,重新调整自己修行的方式,以中道而行,不久就开悟了!这也要归功于佛陀深知众生的心性和行为,才能够因材施教,让众生得到真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