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经句出处
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药草喻品第五〉
词语解释
度:出离世俗和生死。解:解脱。
经句语译
未度苦海的众生,我愿令其得度;未得到解脱的众生,我愿令他得解脱;未安住道谛的众生,我愿令他得安住;未得到究竟安乐的众生,我愿令他得究竟安乐。
经句的智慧
有人把“佛”比拟为西方宗教的“上帝”或道教的“玉皇大帝”,这是对佛的不了解所致。在这里佛陀说明“佛”有十种尊号,也是十种德行,正如《金刚经》所提到“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应供”是接受人天供养者;“正遍知”是遍知一切诸法;“明行足”是三明与五行全部圆满具足;“善逝”是自在入于涅槃;“世间解”是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无上士”是至高无上的得道之士;“调御丈夫”是能调御修正道的修行人;“天人师”是天界、人道的导师;“佛、世尊”是说世人所尊重的人。整体说来,佛陀与众生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不像是西方宗教的上帝或道教的玉皇大帝那般,以统治者的形象统治一切,而是以导师的身份教导化育众生。
佛具有这十种自性功德,能够用来对治众生的各种烦恼痛苦,所以佛也称为大医王,众生毛病没有一项能逃过佛的眼睛。深陷痛苦还没得度的,佛就让他脱离苦海;还没解脱的,佛就告诉他解脱之道,让他解除烦恼束缚;身心不安的,就教他修安乐行,使他在正法中得以安住;最重要的是,佛要让那些还没得到涅槃的人,最终都能得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陀的智慧是从自性中散发出来的,能够通晓宇宙的真理,就像大地可以承载万物,自己却不居功一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菩萨摩诃萨第十胜行时,有一段譬喻:
有一部经卷记载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和智慧,却无人阅读研究,以致其中智慧如永夜般暗淡无光,在时间的长流里逐渐没入微尘中。
亿万尘劫之后,终于有一位智慧聪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的贤者出世,见到经卷在微尘内,便破坏微尘,将经卷中的智慧用来利益众生。
贤者就是比喻如来。
如来的智慧是没有形相、没有障碍,而且具足在众生的身上,但是愚痴的众生被颠倒妄想所覆盖而不自知、看不见,对自己没有信心。
当时,如来便以无障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察完毕后,感慨良深。
“奇怪啊!奇怪啊!为什么众生身上具足如来的智慧却不知不见呢?我应当教这些众生觉悟圣道,让他们永远脱离妄想颠倒烦恼的束缚,确实看见自己身上具有与佛同样的如来智慧。”
如来立刻教导众生修习八圣道,舍离各种虚妄颠倒;等到他们都已经远离颠倒,便具足与如来相等的大智慧,可以用来饶益众生。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
经句出处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药草喻品第五〉
词语解释
安隐:身安心稳。善处:人界、天界或诸佛的清净国土。
经句语译
这些众生听过佛陀所说的法后,现世便得到安稳,生命结束之后,也可往生到好的去处,听闻佛法修习正道,享受快乐,生生世世有因缘再听闻佛法。
经句的智慧
“药草喻”又作“云雨喻”,佛陀说如来出现于世,就像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而且“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菓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众生的根性各有差别,就像各种草木虽然接受同样云雨的滋润,却可以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而佛陀就是那云、那雨,普遍施洒给各类众生,所以佛陀宣讲难得的《妙法莲华经》时,要叫各类众生都来听法,不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同样的听经闻法,但依每个人根器不同,所领略的境界和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尽相同,有人得到身体健康,有人得到心灵平静,有人得到职位升迁,有人得到财富满足,这是得到世利益,但也有人因此舍身出家,一心向道,得到出世的法财和快乐等利益。世间利益是对于还不曾种下善根的人,让他种下善根;已种下善根但还未成熟的人,就让他善根成熟。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得到身安心稳,不受忧悲苦恼,以后的生生世世便能出生在善道中,继续听经闻法,获得正道的好处。
随喜思惟读经句
听《法华经》的众生不只是人而已,而是十法界千万亿种众生都有,听完《法华经》可以现世安稳,来世得生善处,这是佛陀应许的。
《神僧传》记载一则故事:
齐文宣王时,僧安法师带着二十余名弟子在九大名山之一的王屋山修行。
很奇怪的事发生了,只要僧安开始讲《涅槃经》时,就会有一只雌雉每天按时来听讲,只有僧众去吃饭的时候,它才出外觅食,其他时间都准时来报到;一直听到第三卷,就不见雌雉了。
弟子们议论纷纷,担心雌雉的下场。
僧安听了,便告知弟子们:“放心吧!雌雉已经转生人道了!”
武平四年,僧安法师带着弟子来到越州,经过一户平常人家时,僧安突然说:“还记得当年随你们听经的雌雉吗?它转生在此。”并叫唤着:“雌雉!”
门内一名女子出现,仿佛旧识般,欢喜地招呼他们,她父母都觉得很奇怪。
僧安问道:“你们为什么把女儿取名雌雉?”
父母回答:“女儿刚出生时,头发跟雉鸡的毛一样,因为是女儿,故取名雌雉。”
僧安笑着向女子一家三口讲了这段听经的前缘。女子感动得流下泪来,请求父母让她出家,终得到父母的同意。
出家后,僧安为她讲解《涅槃经》,雌雉领悟得非常快,不过第三卷以后的内容就茫然不解了!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经句出处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药草喻品第五〉
词语解释
一相:唯一真实的相。一味:指所有一切现象、本质都平等无差别。解脱相:解脱生死的束缚而得到自在。离相:不执着一切法相,既离有相,也离空相。灭相:消灭苦因和苦果,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涅槃:又译为灭度、寂灭、圆寂。是指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不生不灭的意思。
经句语译
如来所说的法是平等无差别的实相一乘之法,就是所谓解脱生死束缚得到自在的解脱相,不执着一切法相的离相,以及消灭苦因和苦果,扫一切法而且离一切相,一法不立,才能到达究竟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境界,最终将归趋于空假不二的第一义空。
经句的智慧
一位老师要将全班的学生教好,必须先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及资质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好的老师要具备该领域的完整学识,才够资格教导学生。在佛教里,佛陀就是这样的一位导师。众生即使按照佛陀所说的一相一味之法如实修行,还是没办法知道自己所获的功德究竟有多大。
佛陀教导众生的主要目的,是在解脱种种的苦,人生的各种苦都是由于无明、烦恼、妄想而生起,所谓“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把烦恼的根源找出来并断绝心头那把令人受苦受难、轮回生死的烦恼之火。那么,人生自然变得清净安宁,这就是烦恼解脱的意思。
随喜思惟读经句
《杂阿含经》记载,王舍城迦兰陀竹园里,一位婆蹉来拜访佛陀,问讯过后,便坐在一旁,请教佛陀有关解脱的疑问。
婆蹉问:“生命就是身体吗?”
佛陀说:“说生命就是身体,这是无记。”
无记的意思就是无善无不善,无从记别。
婆蹉又问:“那么生命不是身体啰?”
佛陀说:“说生命不是身体,也是无记。”
婆蹉再问:“那么,解脱的人究竟去哪里投生?”
佛陀说:“在佛法里,解脱的人并没有去哪里投生的问题。”佛陀打个比方,“如果你看到一把火在烧,你会怎么说?”
婆蹉说:“我当然说着火了啊!”
佛陀问:“那把火为什么燃烧呢?”
婆蹉说:“因为有木柴,火才会燃烧。”
佛陀问:“若火熄灭,你会怎么说?”
婆蹉说:“就说火熄灭了吧!”
佛陀再问婆蹉:“那么我问你,火熄灭之后到哪里去了呢?”
婆蹉回答:“这样的问法很奇怪!有柴烧就有火,没柴烧就没火。火熄灭了,并不会到什么地方去!”
因此光靠文字、语言,很难将涅槃的境界说得清楚,一般人也很难信解受持,佛陀借着这个比喻,将“解脱涅槃”的道理告诉婆蹉。
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
经句出处
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化城喻品第七〉
词语解释
集:集成生死苦果的业力烦恼。灭:超越世间,消除一切苦的境地。道:消除苦的方法。十二因缘:是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经句语译
佛陀所说的四圣谛,第一是生灭无常、逼恼有情的“苦谛”,第二是苦生成的原因的“集谛”,第三是诸苦灭尽的“灭谛”,第四是消灭诸苦的方法的“道谛”,接着广加说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法的因果关系。
经句的智慧
在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中,“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可算是最重要的心要之一。四圣谛的“苦谛”除了“苦难”、“痛苦”、“忧悲”、“苦恼”等凡人最常经历的负面意义外,最重要的是事物本质上的“无自性”,包含“缺陷”、“无常”、“空”、“无实”等意义。佛陀苦口婆心将世间苦难一一说明,仍告诉世人,人生还是有其乐趣,在《增支部经》中,佛陀就说家庭生活之乐、五欲之乐、厌离之乐、染着之乐、色身之乐、心灵之乐等各种快乐,但是这些乐终究还是会“苦”,因为由因缘所生起,不能长久保有,都是无常,无常就是苦,能够正确认识“苦”,便能够知道“集谛”、“灭谛”和“道谛”,所以佛说:“凡是真正见到苦的,也必见到苦的生起,也必见到苦的止息,也必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随喜思惟读经句
关于十二因缘,《自说经》有以下记载。
优流毗罗村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道的佛陀,在此静坐七天,享受从未有过的解脱之乐。
之后佛陀起座,在初夜时分循序思考缘起法,人最终的老死,是由于最初的无明而渐次生起;接着又按着相反顺序思考缘起法,无明如果灭尽,逐一推论,最终便可以灭尽老死。
“这五浊恶世的众生迷惑颠倒,难以教化,即使久住世间也实在没有益处,我想还是早点进入无余涅槃好了!”佛陀不欲久住,心想着。
大梵天王得知佛陀的想法,便前往面见佛陀。大梵天王劝说:“世尊!由于您过去舍身求法、利益众生的菩萨愿行,如今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现在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度化众生的时机已经成熟,请世尊悯念众生继续住世,大转法轮吧!”
由于大梵天王的劝请,佛陀决定度化众生,便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中,首先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谛法”,化导众生。
至此,佛陀、四谛法、五比丘同时具备,佛法僧三宝终于出现于世了。
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
经句出处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化城喻品第七〉
词语解释
灭度:涅槃、圆寂的别名,指命终证果。
经句语译
这世间众生没有因为修习声闻、缘觉二乘法而永灭因果得到涅槃的,只有唯一佛乘之法,才可得到佛的灭度和果位啊!
经句的智慧
灭度是究竟的境界,要达到究竟的境界,必须修习究竟之法,声闻、缘觉这二乘法是无法让修行人成佛的,要成佛就要修习唯一佛乘的无上妙法,就像经过无量劫佛佛相传的《法华经》。
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一位大通智胜佛出世,他应16位沙弥之请而说法,所说的就是这部《妙法莲华经》,这16位沙弥后来都成佛,教化无量无数众生,也是说这部《妙法莲华经》,他们所教化的六百万亿恒河沙数众生,以听闻这部经典而生生世世可以遇到四万亿诸佛,可见这部经的功德之殊胜不可思议。
佛陀成道说法多年,但要一直等到“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这些因缘条件具足之后,在住世最后八年才召集各大菩萨和声闻弟子来宣说究竟成佛的《法华经》,因为唯有这样的条件下所聚集的众生,才能够信受唯一佛乘的《法华经》,其他众生所听闻、修习的二乘法,都不能得到灭度。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陀告诉灵山法会上听法的弟子们说:“当年我为沙弥时所教化的无量恒河沙数众生,就是现在听法的你们这些比丘,在我灭度后的未来世中,你们也都将成为证得阿罗汉果的声闻弟子。”
在灵鹫山上,佛陀知道这是自己在世间行化的最后时期。他担心弟子及众生对于《法华经》的信仰不够坚定,对于权巧方便的二乘法有所偏执。
佛陀苦口婆心再三告诫弟子说:“各位比丘!如果如来知道自己进入涅槃的时机快到了。座下大众心性清净、信心解悟都得坚固,明了诸法空相并已经能深入禅定,这样的条件具足之后,便召集一切菩萨和声闻众,为他们讲说《法华经》。为什么佛陀讲过那么多经,却还是一定要讲《法华经》呢?因为世间没有能够依二乘法而得到灭度的,只有唯一佛乘才能得到真正的灭度。”
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经句出处
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化城喻品第七〉
词语解释
小法:声闻、缘觉等修习的小乘之法。五欲:色声香味触,或为财色食名睡。
经句语译
如来权巧方便的智慧,能够深知众生的习性,有些人的心志是只喜欢自求解脱的小乘法,执着于财色食名睡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因为这些缘故,佛陀就姑且为他们说二乘法的涅槃之道,这些人听到之后,便也信而受持了!
经句的智慧
六祖说:“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众生与佛的差别就在“迷”与“悟”而已。众生因为心被无明障蔽而迷失,把所有时间精力都耗费在色声香味触,或钱财、美色、饮食、虚名、睡眠等五欲的征逐追求,失去修道的上进之心,无法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佛,如果直接跟他说一乘大法,告诉他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他必无法接受,那么佛法就发生不了作用。
佛陀知道众生习性难改,于是便为他们方便说容易成就的二乘法,让他们信受之后先脱离烦恼无明。佛陀即将进入涅槃,在最后的叮嘱时向大家宣布:“二乘法不是究竟,只有一乘佛法才是究竟大法。”说完《法华经》的一乘佛道,听懂的就能够入于佛智。对于那些还是听不太懂的人,佛陀只好再以“化城”作譬喻,让他们都能了解。
随喜思惟读经句
不管“色声香味触”或“财色食名睡”,五欲都是使人堕落的诱因。
在摩陀罗国,一位弟子来拜见优波笈多尊者。
“师父啊!我在您座下出家这么多年,努力修行还是没办法开悟证果,怎么办啊?”
“你太贪吃了!”笈多尊者告诉他说,“这样吧,我明天送一些食物来给你。”
“师父,您还让我吃啊?”弟子一脸苦相。
翌日,笈多尊者拿了一碗乳糜和一个空碗来,笈多尊者交代弟子说:“现在乳糜还很烫,你先耐心等它凉,整碗都给你吃。”
弟子捧起乳糜,急着吹气,很快就吃完了。
“师父,乳糜已经凉了,我都吃光了!”
“乳糜虽然凉了,但你心里的贪欲之火还旺得很。你先静下心来做不净观,把贪欲之火熄灭吧!”尊者说。
弟子开始作不净观之后,刚吃下的乳糜,全吐到眼前的空碗里。
尊者笑说:“你再把它吃下去吧!”
弟子面露难色回答:“这么脏,怎么能吃?”
尊者就开示弟子说:“世间的一切法,就像这些呕吐物,都是不清净的啊!”
经过笈多尊者的开导之后,弟子戒除贪吃的恶习,一心思惟观察,精进修行,最后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教法就是这样深入众生之性,以善巧方便法门解脱众生对五欲的执着,让众生可以欢喜信受而获得清净涅槃。
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经句出处
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化城喻品第七〉
词语解释
佛慧:诸佛的智慧,即一切种智。
经句语译
你们所应当办的事情还没办完,你们所安住的声闻、缘觉境界,已经接近佛慧,应该审思观察,筹度思量,你们所得到的涅槃并不是真实的涅槃境界,那只是佛陀以权巧方便之力,在唯一佛乘的最终目标前,假说为三乘罢了!
经句的智慧
小根性学习二乘法的人一直以为他们所修习的是正确的途径,所证得的就是最后的佛果,因为佛陀一直以来都是这么教导他们的。当佛陀对他们说:“你们还未到达究竟的佛道。你们所住的地方,接近佛的智慧,你们应当观察和筹量,不论你们得到有余或无余的涅槃境界,都不是真实的。其实是如来的方便力量,于唯一佛乘,分别说出声闻、缘觉及菩萨三种的法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是有点残忍的,但是为了让众生完成寻宝的壮举,佛陀也只能忍心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他们还没抵达最终目的地。
佛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就是告诉众生,成佛需要经历久远的时间,勤苦修行,才能达到成佛的境地。
禅宗对此则认为三大阿僧祇劫代表人的三毒,只要观心制伏三毒,便能当下解脱,成佛不再是不可能的事。而众生想要得到宝物,没有抵达最后目的地是不可能如愿的;佛为了防治众生退失道心,遂有化城之说,让众生先有个暂时安稳之处,再伺机宣讲究竟大法,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身体力行。
随喜思惟读经句
这一品〈化城喻品〉,主要是以“化城”来譬喻二乘法的不究竟,就像化城只是中途让旅人可以短暂休息的地方,终究还是要继续前行,才能到达目的地。
有位领路人率领一群人,从一条险道出发去寻宝。领路人是这条险路的识途老马,知道途中的各种危险状况,也知道宝藏确实存在,大家跟随领路人的脚步前进。然而路途实在太遥远了,众人身心俱疲,半路大家开始起了懈怠后退的念头,甚至想放弃而折返回家。
领路人觉得有责任把大家带到目的地,不让大家半途而废,因此施展了神通力,变化出一座化城,对大家说:“前面有一城堡,我们先进去休息,然后再作打算。”
化城里的各种设施齐备,不会被强盗、敌人侵害,是一个休息的好地方。
等到大家休息足够,恢复体力,化城瞬间消失在眼前,大家惊呼怎么一回事时,领路人才告诉大家说:“刚才那座城只是我所施展的神通力,为了让大家有可以暂时休息的地方,然而真正的宝藏就在前方,我们只要继续前进,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于是大家再度满怀希望继续前行。
二乘根机的人刚听闻大乘教法,即使能够发心,但中途就会忘了目标,因而流转生死。佛陀在中间权宜方便设了一座化城——阿罗汉道,让他们先断见思烦恼,暂时证得涅槃,然后再努力精进到达究竟的宝藏之处。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经句出处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词语解释
究竟:穷尽事理或推求到完全明白。
经句语译
世尊啊!我们常产生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已经永灭因果得到最终的安乐,但现在才知道,这一点智慧跟究竟佛果比较,就像没有智慧的人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应该精进求得佛的大智大慧,却以得到小乘的智慧解脱就满足了。
经句的智慧
佛陀的弟子富楼那辩才无碍,在说法人中堪称第一。佛陀告诉大众,富楼那宿世已行菩萨道,并随遇到的诸佛修种种净行,助过去诸佛宣说无上正等正觉大法。虽然世人都认为他是声闻,但实际上富楼那本是菩萨,只是为了护持佛陀弘扬正法而隐实显权,示现声闻外相,借以破除世人“见迹迷本”的习气,所以连佛陀都要赞叹他而为他授记,号法明如来,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其国众生以法喜、禅悦为食。
佛陀又为五百罗汉授记成佛。获得授记后,五百罗汉便告诉佛陀,跟佛陀比较起来,自己像是没有智慧的人一样,自责往日以得少为足,没有证得究竟涅槃,却自认为已经证道解脱。其实上不知还有至高佛道可以成就,下不知还有无量众生需要救度,只知道寻求本身的自在安乐,其他一概不管,就像到朋友家获得宝珠相赠,却不知身上有宝,还四处营生,得少为足一样。现在才知道以往的境界与佛相较实在差太多了!就像没有智慧的人所作所为,现在才知道修行应当要证得如来所有功德智慧,才算圆满。
随喜思惟读经句
这是五百罗汉获得佛陀授记成佛后所说的“衣珠喻”,也是法华七喻之一。
一名喜欢浪迹天涯的男子到好友家拜访,身为主人的好友热情招待这名男子。
两人久未见面,多喝了好几杯酒,于是男子因酒醉而在好友家睡着了,隔天主人有事必须出门,但是深怕男子遨游四海的个性将使他的生活拮据,因此便将一颗无价宝珠缝在男子的衣服里。
这名男子对于衣服里藏了一颗宝珠的事一无所知,隔天清醒向好友的家人道别之后,继续云游四海,最后却沦落乞讨过活,做尽各种苦力,艰困度日。
经过多年的因缘流转,这两位好朋友再度相遇,好友很惊讶地问:“你怎么会沦落到乞讨维生的地步?上次你到我家时,我担心你生活窘迫,因此在你的衣服里缝了一颗无价宝珠,难道你到现在完全没有发现,而沦落到以这样卑微的姿态过活啊!赶快变卖宝珠去换取你所需的东西吧!以后就可以过着衣食无缺的日子了。”男子果真在他那件破旧的衣服里发现这颗无价宝珠,也因此改善了生活。
然而,这五百罗汉就像“衣珠喻”里的男子一样,虽然过去世曾结下大乘之缘,但被无明覆盖,这世学佛而以得小乘阿罗汉果为满足,如今听闻佛陀开示授记,才恍然大悟,于是能入于一乘。
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经句出处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法师品第十〉
词语解释
一念:一个念头,比喻极短的时间。
经句语译
在我灭度之后,如果有人听到这部《妙法莲华经》,甚至只是能听到此部经的一偈或一句,而能在一念之间生出随喜赞叹,我也会为这些人授予无上正等正觉的成佛之记。
经句的智慧
佛陀为会中这些声闻弟子们一一授记成佛,但是其他没有被佛点到名的人,并不是没有成佛之分,《妙法莲华经》既然是成佛的经典,有幸听闻本经的众生便都种下成佛的因缘,将来都会成佛,因此〈法师品〉中特别肯定所有听到《妙法莲华经》的人,即使只是一偈一句,只要在一念之间生起欢喜心,将来都一定会成佛。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经,或以法为师、以法施人者,都称为法师,佛灭度之后,《妙法莲华经》的流传就依靠这些法师来弘扬,让闻法随喜者都能获得授记成佛,所以这一品称为“法师品”。
《妙法莲华经》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只要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即使只是一偈,对于本经卷,就像对佛一样的敬事,以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作种种供养,以至于合掌恭敬,都具有莫大的功德,佛陀说这些人都是过去世已经供养过十万亿佛,在诸佛的国土成就大愿,因为悲悯娑婆世界众生的缘故,才来投生这个世间。由于过去的因缘,现在听闻成佛之道的《妙法莲华经》,将来一定可以成佛。
随喜思惟读经句
《法苑珠林》有这么一则记载:
佛陀来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段时间了,城里的官员百姓都很喜欢听佛陀说法,佛陀每天和比丘们到城里托钵。
一天,佛陀和比丘们在城里托钵时,一个孩子见佛陀威仪庄严,心生景仰,便向母亲央求,想要买花供养佛陀,而这位母亲也欣然同意。
天真无邪的孩子拿着钱买了鲜花,恭敬地洒在佛陀身上,一朵朵鲜花随即变大,并从佛陀身上升起成为花盖,佛陀走到那儿,花盖就跟着移动到那里。孩子第一次看到这种奇妙的景象,心里非常欢喜,并在心里发愿,希望以此供花的功德,让自己未来能够成佛,如同佛陀一般广度一切众生。
佛陀有感于这个孩子的宿慧善根,微笑从口中发出五色光,绕着身体转了三圈之后,从头顶没入。
“世尊啊!什么因缘让您笑?”阿难问。
“由于这个孩子以花供佛的功德,未来世不会堕入恶道,并在天上、人间常享快乐。十三阿僧祇劫之后,成就辟支佛果,名为‘华盛’,广度不可限量的众生。”
不仅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经的功德很大,只要以至诚心,即使以一花、一灯供佛,都有无量功德。
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经句出处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法师品第十〉
词语解释
使:派遣。遣:差使、派发。
经句语译
在我灭度之后,如果有人私下为一个人演说《法华经》,即使只解说经文里的一偈一句,应当知道这个人便是受佛差遣,来这世间为众生解说《法华经》内容的真如之理,使他们都得到利益的佛事。何况那些能在大众之中为他人广说这部经的人,因缘功德更是殊胜。
经句的智慧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中国的老师大都遵从这样的规范来教育学生。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功利思想的盛行及自我意识的高涨,尊师重道的观念日趋淡薄,教育的功能也日渐僵化,一位老师要完全做到这三项功能已经很不容易。佛陀除了为弟子、为众生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以身作则,成为人天导师,为所有众生指引离苦得乐的途径,引导他们出生死苦海,得大涅槃。
佛陀对众生的教育始终出于一片真心,不求回报,但求众生能够开悟成佛,受持《妙法莲华经》一偈一句都可以成佛,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自受用。如果能够为别人解说这部《法华经》,即使只是私底下为人解说一句一偈,那都是具有长久的因缘之故,也积累无量的功德,那必然是如来派遣来执行如来所做的事,乃至于如果能够公开为人宣说,那么功德就更大了。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入灭之后,《妙法莲华经》就要靠法师来解说、传扬,如时间、环境不许可公开宣讲,就必须在隐秘的地方进行,甚至只是其中一句一偈,只要让人们生起善根,将来都能获得大智慧,终将成佛有份。
五祖堂前的廊壁上,张别驾受慧能之托,写了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门下弟子们皆惊叹:“神奇啊!真是不能以貌取人!才没有多久,怎么一个獦獠就变成肉身菩萨啦?”
五祖脱下破旧的僧鞋,随手擦掉这首偈,说:“也还没见性。”不只平息了众人的惊疑,也解除了慧能被害的危机。
隔天,慧能腰上仍绑着石头一如往常舂米。
“米熟了没?”五祖进来问道。
“米早熟了!只是还没筛。”
五祖用手杖在舂碓上敲了三下,径自离去。
当晚三更时,慧能进入方丈室,五祖用袈裟遮住窗户,不透一丝光,秘密为慧能讲授《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
当时五祖为了安全的缘故,私下为六祖慧能讲说《金刚经》经文,六祖即由此开悟,进而大扬禅宗,功德难以计量。佛陀说,如果能在私下为人讲说《法华经》,便是受如来遣使而来传扬《法华经》的,如果能公开讲说,功德就更是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