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经句出处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词语解释

三昧: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就是将心定于一处的专注安定状态。饶益:予人法益之意;或有富裕、丰足之意。

经句语译

佛告诉华德菩萨说:“善男子!这种三昧,它的名字,叫做现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萨住在这种三昧之中,能利益十方世界无量众生。”

经句的智慧

华德菩萨代替一切众生请问佛陀,妙音菩萨住在什么三昧?而能到处变现身相,为众生说法,度脱众生?因为妙音菩萨住在净光庄严世界,但是能够来去十方自在无碍,当无量无边世界的众生,应以何种身得度,妙音菩萨就以何身而为他说法,其中的原因四圣道的圣众当然清楚,但是博地凡夫就难以理解。

一切色身三昧就是本身安住在原本的道场或国土不动,分身却能在十方世界显现一切众生的形相,为他们应机说法。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精神,但妙音菩萨也有类似的誓愿和神通力,所以佛陀在《法华经》里特别宣说〈妙音菩萨品〉。这是菩萨的大慈悲心所化现,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也造成许多人以此欺世盗名,自称菩萨、圣者的化身或分身,以此妖言惑众,魅惑众生,博取供养,这就违背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本愿了!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记载一则妙音菩萨的事迹。

有一个晚上,文殊师利菩萨与舍利弗在定中东行,经过一恒河沙世界,来到不退转音声世界。当地的华光开敷遍身如来就问文殊师利菩萨:“从何处来?”文殊师利说:“我从娑婆世界来。”

当时华光开敷遍身佛身边有二位胁侍菩萨,第一位是美音菩萨,第二位是妙音菩萨。两位菩萨从莲华台下来,整理衣服右膝着地,一心合掌问佛说:“娑婆世界距离这里多远?”

华光开敷遍身佛说:“娑婆世界在西方,要经过恒河沙佛土,文殊师利菩萨从那里来的。”

当时两位菩萨就向华光开敷遍身佛请问:“娑婆世界现在的佛名号是什么?所说何法?”

华光开敷遍身佛告诉这两位菩萨:“娑婆世界的佛,名为释迦牟尼佛,并说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这时两位菩萨听闻之后,随即再三赞叹释迦牟尼佛,并表示应前往娑婆世界拜见释迦牟尼佛,以及诸大菩萨和其他众生。

华光开敷遍身佛告诉美音、妙音二位菩萨:“现在要前往娑婆世界应当与文殊师利菩萨一起去,文殊师利菩萨会陪同前往。”于是美音、妙音菩萨就随着文殊师利菩萨,前往十方世界恭敬供养并赞叹礼拜诸佛。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经句出处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词语解释

苦恼:就是心里受到忧恼,身体遭受苦痛。称名:称念诸佛、菩萨之名号。解脱: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超脱迷苦之境。

经句语译

如果有百千万亿难以数计的众生,受到种种苦恼,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又能够专一心思称呼菩萨之名,观世音菩萨立刻观察这音声的出处,前往救度而让他获得解脱。

经句的智慧

〈普门品〉是汉传佛教中流传最广、影响非常大的经文,甚至从《妙法莲华经》被独立出来成为一部经典流传,中国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几乎与弥陀信仰不分轩轾,所以有“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说法。

人在六道中是唯一可以成佛的;因为人有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有烦恼才会生起出离心,想要离开这个不干净、不舒服、不快乐的地方,才会想要修行,因此才能成佛。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找个“人”来帮助自己,中国人最常想到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跟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很深的缘分,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满愿。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心”称名,就是在称名时要“专一其心,心无杂念”,心里诚实恳切,念到一心不乱,前难后念,念念相续而不断绝。所谓“一心能生万法”,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可以跟观世音菩萨打成一片,自心与观世音菩萨的心没有差别,也与虚空法界等无差别,这时不管身在何处、遭遇什么困难,都可以获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

随喜思惟读经句

晋朝时,始宁山竺法义法师精研各种典籍,尤其对《法华经》更有独到心得,追随他的弟子经常都有百人以上。咸安二年,有一次竺法义法师感觉心气不适,治疗很久都不见效,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痛苦。

竺法义法师虽在病中,仍然至心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有一个人把他腹部剖开,取出肠胃清洗干净,洗完后再塞回他的肚子里,醒来后他的病就好了!

另外,也是晋朝时的竺法纯法师,是山阴显义寺的住持。为了建寺筑墙,到上兰渚购买材料,路经湖中水道,木材主人是个妇人,理当上船一起到木材所在之处,于是同船而行。到日暮时分,船行至大湖之中,突然遭遇暴风吹袭,顿时波浪如山一般高,众人乘坐的小船进了水,整艘船的人都命在旦夕。法纯法师心想这次出门没有植福,忽然遇到这样的灾难,船上又有妇人,更要令她不畏惧害怕,于是一心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不久就有一艘大船驶到法纯法师船边。当时已经入夜,也没有往来旅客,照理不可能有大船驶入,心里怀疑是神力使然。于是便上船共乘,回头一看,小船旋即沉没!大船随波摇荡前行,不久就到达岸边。大家都相信这是观世音菩萨神力所致。

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经句出处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词语解释

福德:由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善行,而得之福利。

经句语译

能信受奉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说的无法量度,探不着边际那么多的福德之利。

经句的智慧

任何地方只要有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都能听得到,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修耳根圆通而得道,而为了救度众生,又化身无量无数的分身。因此,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力之难以估量测度,连释迦牟尼佛都要赞叹不已,不只在《法华经》中显得特殊,在佛说诸经中也算是难得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名,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得到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能得哪些福德之利呢?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大水所漂,即得浅处;船舫漂堕罗剎鬼国,即得解脱罗剎之难;临当被害,刀杖寻坏;诸恶鬼不能加害;杻械、枷锁,皆悉断坏;商人赍持重宝,遇怨贼得解脱;离欲、离嗔、离痴;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等,这是由于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信心愈坚定,功德就愈大,大到甚至不可思议。

随喜思惟读经句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遭遇危难,就像漂流大海无人可以依靠,只要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避此劫难,如同苦海遇到浮木般。每个人心中也会有愿,凡是正当的愿,只要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满愿,就像遇到生命的贵人。但是“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果只是口中念而心中不信,那就无法应验了!

晋朝的法智法师,年轻未出家时,曾独自一人行走于湖边,没想到忽然遇到猛火蹿烧,他虽想寻找出路逃生,无奈火从四面八方蹿烧,根本无路可逃,法智法师自知必死,便一心礼敬诵念观世音名号。没多久火势消退之后,湖边的水草被烧得一根不剩,只有法智法师容身的地方,没被火烧到,因而得以安然无恙。

后来法智随姚兴将军从军,跟着姚兴的军队出征讨伐敌人,一不小心坠马而陷入敌人重围之中,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隐身躲藏在沟渠旁边的荆棘丛里,又至心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心意精勤恳切,没多久敌人搜索过来,但搜遍附近没有人发现法智,因而再度得以脱逃。经过这些事后,法智法师立志舍去俗世生活,出家为僧。

晋朝常山的道泰法师,梦见有人告诉他:“你的寿命将在42岁告终。”道泰法师醒后非常恐惧,到了42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心想真该命终了!因此变卖全部家当衣钵,所得财物布施修福。这时一位道友告诉他说:“我听说供养六十二亿菩萨,跟称念一句观世音菩萨圣号,福德相同,你何不至心礼拜观世音菩萨呢?这么做必定可以增寿。”道泰法师有所感悟,虔诚诵念四天四夜,专精不绝,忽见所坐帐幕下,观世音菩萨在远处遥立,道泰法师又惊又喜,流了一身热汗,病痛立刻痊愈,寿命果真获得延长。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经句出处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经句语译

如果有国土中的众生,应由佛现身说法而获得救度的话,观世音菩萨就应机现出佛的身形,为他说唯一佛乘的微妙大法。

经句的智慧

众生的根器、习性各不相同,应该得度的缘法也各有不同,就像从台北到高雄,有人想坐高铁、有人想搭飞机、有人选择坐客运,最重要的是要适应自己的需求。

观世音菩萨号称千手千眼,所以能够应众生需要而现身救度,事实上只要众生有需要,观世音菩萨就会化现任何身份来救度众生。

但是对于观世音菩萨是菩萨的身份、位阶,还没到达成佛的地步,怎么能够以佛的身份来为众生说法呢?许多人会有所疑惑。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里,释迦牟尼佛说:“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就是因为不舍众生之苦,所以才倒驾慈航,再次示现菩萨身来救护这个世界的众生,这就是隐大示小,所谓“内秘诸佛行,外现菩萨身”,内在是佛的圆满德行,外表则是拔苦与乐的菩萨身,所以观世音菩萨能够以佛身而为众生说法。

随喜思惟读经句

观世音菩萨具有三十二应身,众生需要依靠何种形象才能得度,观世音菩萨就能化身哪种形象。《普陀山志》记载“蛤蜊观音”的故事。

“唉!又要进贡了!皇上爱吃蛤蜊,根本不管我们这些老百姓的死活!苍天啊!佛菩萨啊!谁能帮帮我们啊!”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为了满足唐文宗的口腹之欲,年年被官府逼着下海捕捞蛤蜊,苦不堪言。

“启禀皇上!御厨今天进贡的蛤蜊,发现其中一只特别大,但是蛤蜊壳十分坚硬,厨子使尽力气还是劈不开,不知道有什么蹊跷?厨子不敢擅自做主,特来请示陛下!”

“喔!传令下去,摆香案!朕要祭拜诸神,看看这蛤蜊里头藏了什么玄机?”文宗皇帝很虔诚地焚香祭拜祷告,请佛菩萨教示。

“皇上!皇上!”臣下语带慌张地禀报:“打开了!蛤蜊壳里面有一尊观音像呀!”

“真的!观音菩萨现身?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文宗接获报告,犹疑不定。

“来人!先用金饰檀香盒装起来。宣恒正禅师进宫候旨。”

恒正禅师进宫后,向文宗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陛下嗜食蛤蜊,菩萨便现身蛤蜊之中,为陛下说法。”

“朕只见到菩萨像,但没听到菩萨说法!”

“陛下认为观音菩萨为何藏身蛤蜊?”

“唉!应该是为众多东南沿海的百姓和蛤蜊请命吧!”文宗羞愧地回答。

“善哉!陛下已听见观世音菩萨说法了!”

皇帝听了这番话,心中有所感悟,从此不再吃蛤蜊,并传诏天下寺院都要立观音像。这就是唐文宗应以蛤蜊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现蛤蜊身而为说法。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经句出处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词语解释

怖畏:恐怖畏惧。

经句语译

这位观世音大菩萨,在众生遭受恐怖畏惧急难的情境中,能给予无畏布施,因此这个娑婆世界,都称他为施无畏菩萨。

经句的智慧

布施有三种形式:财施、法施、无畏施。受持不杀戒的人,心里不生起任何杀害众生的念头,众生也不会因此产生恐怖畏惧;当众生遭受痛苦、恐惧、烦恼的时候,适时关怀、支持、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与畏惧,使其得到安乐自在,这就是无畏施。我们这世界称为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世人日常生活中,除了水、火、刀兵、恶鬼这些有形的灾难之外,还有无形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贼,对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只要有人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观世音菩萨就会适时给予无畏布施,使他们心得安乐;因为观世音菩萨在施者、受者、施物三方面都是空,没有任何执着,所以救度众生不受任何时、空、对象的限制,只要有需求,一念就到,众生的怖畏急难也立刻获得解决。因此,观世音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大恩人,大家都称呼他为“施无畏者”。

随喜思惟读经句

秦国毕览,东平人,一向崇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后来跟随慕容垂北征时,战事不利而陷入敌阵之中,他一人东奔西窜,敌兵紧追在后,情势非常危急。毕览见逃无可逃、躲无可躲,一条命即将不保,于是至诚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求菩萨神力保佑,最后终于得以逃脱免难。走着走着,不小心走入深山之中,迷失了路途,又专心持名,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到了半夜时分,看见一位出家僧众现身,身着法服手持锡杖,相貌堂堂,告诉他出山的方向,毕览按着出家人的指示,很快走出山林,平安回家。

宋国元嘉初年,黄龙昙无竭法师虔诚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净修苦行。他与徒弟门人共25人,一起发心不远千里朝拜佛国,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即将抵达天竺舍卫国时,在途中遇到一群凶猛山象,无竭法师一行人赶紧诵经称名归命,便有狮子从树林中窜出,这群山象吓得四处奔逃;后来又遇到野牛,大声吼叫朝着众人而来,想要加害他们,法师等人又像当初一样念诵归命,忽然出现一只大鹫鸟凌空飞下来,野牛受到惊吓,四散逃跑了。

宋国有一户姓车的人家,儿子在庐陵王青泥之难战役中,被敌人抓入贼营囚禁起来。车母在家素来信奉佛法,得知儿子受困,便在佛前燃七盏灯,每天晚上专心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愿儿子得以脱险。这样经过一整年,儿子乘敌人不注意之际向南奔逃,白天不敢走,到夜晚才出来行动,一个人迷失方向时,经常看见其面有七道火光,他以为是村落,想要前往投宿,却始终到不了。这样过了七天七夜,不知不觉间已经抵达家门,看到母亲还跪在佛前至心回向,七盏灯明亮燃烧着,才觉悟先前七道火光的因缘,知道是佛力加持,使母子得以重逢,因此终身皈依三宝。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经句出处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词语解释

悲观:以救苦救难之心观察众生。慈观:以给予众生乐之心观察众生。

经句语译

观世音菩萨具有能够观照诸法真理的真观,和不受染污的清净观;能够完全通达世间及出世间因果道理的广大智慧观;以大悲心拔除一切众生之苦的悲观,和以大慈心给予众生安乐的慈观;因此众生常愿学习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并时时恋慕瞻仰菩萨圣像以示不忘。

经句的智慧

观世音菩萨证得中观智慧,所以能够真实看待一切众生,他的心是清净不受染污的,不分人我、亲疏、远近,不顾利害轻重,只要有需要、有需求,便应其所请前往救度,救度之后又不居功,不执着,心心念念只是想着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像这样的菩萨,当然值得我们景仰学习,所以中国人时时念诵观世音菩萨是有道理的。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祖统纪》记载一则“鱼篮观音”的传说。

唐朝宪宗时,陕西靠河的小村庄,有一天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卖鱼姑娘。

“卖鱼呀!卖鱼呀!”姑娘手挽鱼篮,放了几条活鱼沿街叫卖。

“这么标致的姑娘,卖的鱼一定好吃,来!我买一条!”这一带人民善于骑马射箭,民风强悍,对于物命大多不加珍惜,更没听过佛、法、僧三宝名号,听到鱼,心里只想到吃。

“我也买一条!”大家争着跟她买鱼。

“这些鱼啊!吃的不卖,放生用的才卖!”

“笑话!鱼不是给吃的,是给花钱买来放生的,你们听听!哈哈哈!”这件事不久传遍整个渔村。

“这姑娘有意思,娶回来当老婆铁定不错!”村子里单身的年轻人,不想买鱼了,每个人都想娶她为妻。

“我只能嫁给你们其中一人,谁能一个晚上把《普门品》背熟,我就嫁给他。”到了天亮,会背的居然有二十多人。

“会背的人太多了!这次改背《金刚经》,能在一个晚上整部背熟的,我就嫁给他。”结果背熟的还有十几个人;姑娘又要大家再背《法华经》七卷。

“终于只剩我会背了!”约定时间到了!只有马家的儿子背完法华经,满心欢喜,张灯结彩迎娶卖鱼姑娘入门。

“娘子!你怎么刚进门就死了,连身体也这么快腐烂!”马郎乐极生悲,无奈将爱妻埋葬。

几天后,一位老和尚来到马家。

“年轻人!你不要悲伤了,你的娘子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化现来度化你们的。不相信的话,你可以撬开坟墓看个究竟。”

“真的!棺木里面我娘子的遗体不见了,只剩这一副闪亮的金锁片!”原来还半信半疑的马公子当下恍然大悟;消息传开后,这个地方的百姓都信奉佛法,并且开始礼拜观世音菩萨。因为她现身度化时手提鱼篮,世人又称为“鱼篮观音”。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经句出处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词语解释

无垢:出离烦恼的清净。慧日:佛的智慧如日光般,能破无明生死之暗。伏:制伏心中之惑。

经句语译

观世音菩萨无染垢的清净智慧之光,就像日光照破一切黑暗,能够伏灭无明烦恼所引起的各种灾难,普遍照耀整个世间。

经句的智慧

人的烦恼有很多种,如追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没有餍足的“贪爱”、对众生生起怨恨的“嗔恚”、愚昧无知又不明事理的“愚痴”等三垢,“恼、害、恨、谄、诳、骄”等六垢妨碍我们觉悟真理。而无垢者,就是“如来”的同义语。观世音菩萨既然久远劫前就已成佛,所以也具有无垢的清净智慧,能够散发智慧之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智慧之光可以破除所有贪爱、嗔恚、愚痴所生的种种烦恼障蔽。

如果我们一直在六道轮回,即使升到天界享福,还是会遭受烦恼所引发的火、水、风三种灾害;只有努力修习唯一佛乘,才能出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观世音菩萨的智慧正好可以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就像太阳一样无私普照所有世界,或像月亮一样普摄一切水月。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求智慧就能得智慧,智慧一开,看一切事物就像光明普照一般。

随喜思惟读经句

清朝秣陵黄土山有一位姓刘的人士,是他母亲48岁那年向菩萨求子所生的。刘某人很有善根,一出娘胎就晓得要吃素,母亲喜欢荤食,他就不肯喝母乳,由母亲用粥汤、糕粉把他喂食养大;十年之后,父亲所娶的妾也生了一个儿子。直到刘某人29岁,异母弟弟那时也已经19岁了,两人相约一起往南海普陀山朝拜观世音菩萨。

舟行之中,刘某人发愿求见观世音菩萨;不久海面上先现出了两朵莲花,绽放开来像车轮那么大,其中一朵花的上面站着一位童子,另一朵花上面站一位童女,随后就看见观音坐在另一朵大莲花上。刘某人心里非常激动,便在船上顶礼膜拜,拜完起身抬头一看,菩萨与花同时消失了。

没多久,海上忽然风浪大作,他们所搭乘的小船经不起风浪的吹打,很快就翻覆了!同行的六个人和他弟弟全都没顶,唯独刘某人一落入水中,便感觉眼前一片通红,有一位僧人携着他同行,顷刻之间就到家门,连衣衫都没湿,那位出家僧旋即失去踪影。入了门后,母亲迎了出来,刘某人还像在醉梦中一样;母亲煮了茶汤喂食,他才清醒过来,就把事情发生的经过详细告诉母亲,母亲才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救拔之力。

另外,明朝时福州的南台寺重塑观音圣像,将把旧像毁掉,负责雕塑的工匠林姓老翁求寺方将旧像让他请回去事奉。几个月后,老翁划船入海,不料船坏而溺水,便急呼观世音菩萨说:“我曾救过菩萨,菩萨怎么不救我?”才刚说完,身体便自然浮出水面,还有一块木板漂浮着,惊涛骇浪之中,仍前行百余里,知道的人都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帮助。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经句出处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词语解释

澍:降下、落下。甘露:甘美的雨露或不死的灵药。法雨:以雨来比喻佛陀教法。

经句语译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体,就像雷声一样震醒一切众生,无所攀缘的利他慈意,犹如大云遍覆大地,他所说的妙法让众生就像接受甘露法雨,灭除了烦恼所引起的火焰。

经句的智慧

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因此在菩萨身中具足佛的各种德性,具有与众生感同身受的同体大悲的法体,因而可以感知十方世界众生之苦,及时救苦救难,这就是“悲体戒雷震”。观世音菩萨的慈心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就像漂浮天上的云,不管高山或荒地,一律平等覆盖,菩萨心也是一样平等,不需要特殊因缘,只要有需求、有困难、有信心,菩萨就会前往救度,这就是“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则是说除了现身救度,观世音菩萨也经常以三十二种身份现身说法开示迷途众生,让他们在困难绝望中生起信心,或让他们由邪转正,信仰佛法,这样的佛法宣说,就像对苦难众生降下甘露法雨一样,滋润众生。不管拔苦或得乐,救苦或救难,最重要的是要使众生出离烦恼痛苦,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平等博爱、慈悲救度的精神所在。

随喜思惟读经句

明朝崇祯年间,扬州有一位垂髻法师,戊寅年北上云游参学,经过宿迁时,偶然患了肋骨疼痛的病症,四处的医生都束手无策不能医治,痛得垂髻法师在床榻之上辗转哀号呼叫,三十几天无法饮食。

有天晚上,朋友来探望他,看到他这个样子,心生怜悯,就跟他说:“你平日深研佛法,还能当众讲演经论度化他人,经常劝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说是观世音菩萨可以寻声救苦,现在你生了这么重的病,眼看命都不保了,怎么不像你所说的,一心皈命大悲观世音菩萨,以求自度呢?”

垂髻法师昏昏沉沉间,听了这番话,内心有所省悟,便急忙命令众人准备香烛礼拜,高声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不绝口。直到四更天时,房内诵念的声音忽然阒寂无声,众人大惊失色,以为法师气绝身亡了,连忙开门查看,发现垂髻法师睡得正熟,还打起鼾呢!

也许太多天没睡了!垂髻法师这一睡直到隔天午后才醒来,立刻喊着:“我肚子好饿啊!赶快帮我准备饭菜,我好久没吃啦!”吃完饭后,立刻就能起身行走,好像没生过病的人一样。

众人都觉得惊讶,纷纷问他:“法师为什么可以好得这么快?”

垂髻法师表示:“我起初刚称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身上痛得像刀割一样,后来念得久了,空中忽然现出朵朵祥云,我看见观世音菩萨以瓶中甘露灌入我的顶门,那甘露清凉沁骨,顿时汗流如水,后来就昏昏沉沉睡熟了,醒来时,原先的病痛已经痊愈了。”众人一听,都合掌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如此灵验。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经句出处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词语解释

梵音:清净微妙的音声。海潮音:声音之大有如海潮。

经句语译

法体殊胜的妙音,可以观察世间的种种音声而施予救度,这些妙音和观世间音的能力都是清净梵音,就像海潮发出摄受众生的海潮声,这些都是超出世间一切音声的殊胜音,所以众生必须经常敬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经句的智慧

观世音菩萨不能以具体的形象来看待,因为具体的形象会被局限,便不能尽观世间的一切音声,能观世间音声,进而适时适切救苦救难的是无形无相的法体,从法体所生出来的声音是无上妙音,这种妙音没有目的、没有欲求、不分彼此,是完全清净的。大海之能不加拣择而容纳百川,海潮音之能因时因地应时涌动,都不是人力所及,观世音菩萨四音的美妙胜过世间所有声音,故众生要经常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形象,自从唐朝以后大多为女相,主要就在寻声救苦,拔苦与乐,以符合中国对母亲形象的期待;因此观音信仰成为中国人普遍的信仰,以致有“处处池中有明月,家家门内有观音”的说法。其实我们在祈求观世音菩萨救度时,必须专一心思,持名称念,念到一心不乱时,我们的心念便与观世音菩萨合而为一,观世音菩萨的救度也就是自己的救度,我们说天助自助者,就是这个道理。

随喜思惟读经句

南北朝宋国的求那跋陀罗法师,是西域罽宾国的王族,出家后深入经律论三藏,博通大乘法要。元嘉年间东游中国,居住在金陵的祇园寺,由于道业德行高超,受到南谯王义宣等人的尊敬,都执弟子之礼而奉他为师。

南谯王集合了七百多位出家人,准备请法师开讲《华严经》。但求那跋陀罗法师因为未能通晓华语,深感愧疚不安而日夜叹息,因而每天早晚礼拜忏悔,虔诚祈祷观世音菩萨,以求感应。这样祈求祝祷一阵子,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天神一手执着长剑,一手拿着另一颗人头为他交换,求那跋陀罗豁然开朗清醒过来。从此以后,法师对华语运用自如、无不通晓,讲说《华严经》十几遍之多,听讲的人个个佩服不已。

另外,晋国琅琊的王珉,步入中年尚未有子嗣,深感苦恼,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妻子对此也很自责,想起《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这样的经文,便诚恳祝祷,祈求观世音赐给子嗣,延续王家香火。

不久,王珉走在路上,遇一胡僧,王珉对他非常礼敬。这位胡僧告诉王珉说:“我在世上的时间不久了,死后将出生当你的儿子。”没多久胡僧往生,果真如胡僧所说,王珉之妻有了身孕,并顺利产下一子。这孩子刚会讲话时,就了解西域梵音,天资聪颖过人,气度不凡。这孩子就是后来当到晋朝尚书王洪明。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经句出处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经句语译

世尊!这个陀罗尼神咒是过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的神咒。假使有侵犯毁谤受持法、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的法师,就等于侵犯毁谤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诸佛一样的罪。

经句的智慧

佛陀说,假使有人受持《法华经》的一句一偈,如实修行,功德比供养八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的功德还要多。药王菩萨听了之后,为了保护受持、读诵、书写《法华经》的法师,便说了药王神咒,如果有人毁谤或损伤了持诵秘《法华经》的法师,就与侵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诸佛没有二样。因为咒有神秘的力量,不可轻易宣说,也不可以轻慢侵毁。

“陀罗尼”,又称妙陀罗尼,译为总持,也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对于《法华经》而言,总心可以得到法华三昧,持身可以得到法华陀罗尼。陀罗尼又译为咒,咒是诸佛菩萨的秘密语言,很多是用来表达救度众生的愿望,也有相应的金刚、龙天护法的护持,因而具有神秘的力量,能生善灭恶,保护行者吉祥如意。在这一品中,就有药王菩萨、勇施菩萨、毗沙门天王、持国天王、十罗剎女等说出咒语,愿以神咒之力一起来护持《妙法莲华经》,不使它受到侵毁。

随喜思惟读经句

咒语有神秘的力量,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普为世人所持诵,神奇感应也很多。

《圣经汇录》记载湖北荆山万文玉说:“我持诵〈大悲咒〉和〈心经〉,灵异感应多不胜数;回想母亲重病命危,我悲痛哭泣直到双眼都流出血来,跪着向观音大士前诵大悲咒,才不过诵了一遍,母亲便觉得像有人带领着她回到阳间来,气息也渐渐回暖,并且能说话能活动,几天后就转危为安了!”

另外《鱼山剩稿》也记载这么一件事。明朝熊开元担任朝廷的谏官,经常针砭时政,纠举不法,有一次因为弹劾周延儒而被锦衣卫关到狱牢里。

在狱中,熊开元时时为其他囚犯讲解佛法,自己也不间断礼佛诵经。到了受杖刑那天,熊开元一心默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和大悲咒,狱卒一杖杖毫不留情地打下来,虽然全身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但熊开元竟然丝毫不觉得疼痛;过了一年之后,就被发送到杭州。

后来明朝被清朝所灭,身受国破家亡之苦,他官也不做了。于是云游四海,出家为僧,法号叫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