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
经句出处
佛告诸罗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经句语译
很好啊!很好啊!你们只要能拥护受持《法华经》经题的人,所获得的福报,就已经不可限量了!何况又能拥护具足受持《法华经》的法师,以及用香、华、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盖、伎乐、燃灯来供养《法华经》卷,所获得的福报更是无量无边。
经句的智慧
这句话虽然是释迦牟尼佛勉励十罗剎女所说的,但也是对前面已经提过咒语护持《妙法莲华经》的药王菩萨、勇施菩萨、毗沙门天王、持国天王等而说,甚至是对于灵山法会上所有法界众生所说。因为一部佛经的流传,必然会遭到魔界的干扰破坏,需要有菩萨、护法金刚、一切善众的护持,即使是属于恶道的罗剎女,当她们皈依佛法之后,也成为佛教的护法;在《地藏经》中,各种鬼王及其眷属也都护持佛法,这是说明佛法的稀有珍贵。尤其这部《法华经》更是难得,因此有这么多护法以神咒来护持。《法华经》传到日本后,日莲宗以《法华经》为中心,主张“妙法莲华经”这五个字是佛教精髓,凡是诵持这经题的,就算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也都可以成佛,形成独特的“唱题”修行方式。拥护受持经题的人都能获得无量功德,那么拥护阅读、持诵、书写、讲说《法华经》的人,功德将更大。由于《法华经》对众生有极大的利益,而护持《法华经》更有无量功德,基于这两点,所以佛陀在〈陀罗尼品〉中叮咛大众要护持《法华经》。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陀说到这一品时,提到鬼子母一起护持《法华经》。“孩子啊!你们在哪里?”从大兜国幽静的山谷到热闹的街市,回荡一声声鬼子母摧心裂肝的呼喊,听了让人不禁心碎,她心爱的一千个孩子不见了!找遍所有地方,都不见踪影,最后她请佛陀帮忙。鬼子母有一千个孩子,五百个在天上扰乱诸天,五百个在人间扰乱帝王世人,鬼子母自己则喜欢偷人家的小孩来吃,全城百姓经常因失去小孩而啼哭。佛陀为了惩戒她,就命令弟子把她一千个孩子通通藏起来。
“你放着孩子不管去做什么?怎么会让孩子不见了?”鬼子母知道偷人家小孩是不对的,默然不敢回话。佛陀又问:“你既然知道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偷别人孩子?你只爱自己孩子,却偷人孩子来吃,死后会入泰山地狱。”鬼子母听了很羞愧惧怕。
佛陀就告诉她:“你的孩子都还在。如果你能够深自忏悔,肯受三皈五戒,我就把孩子还给你。”鬼子母说:“请佛陀把孩子还我,我愿意听从佛陀的教诫,我不敢背离佛所说的各项法教。”于是佛陀授她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窃,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鬼子母听了佛陀的开示,一心忏悔,立刻得到须陀洹果,并带着一千个孩子住在佛陀精舍旁跟随佛学,护持佛法。
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经句出处
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经句语译
佛出现于世,是不容易遇到的,好像两千年开一次的瑞应花,很不容易能遇到开花;又好像只有一只眼睛的龟,想在大海中遇到飘浮木头上的孔,这是非常不容易遇到的!
经句的智慧
在佛经中有几种很难得的事情:人身难得、中土难生、诸根难具、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像法难遇、道场难入、信心难生。凡有血气的动物都有身体,为什么唯独人身难得呢?因为人身跟佛是同类的。佛法要在人间传播,必须依靠人身,才能听到出世的佛法。既得到人身,又要生在有佛法的中国(中国是指有佛法的国家),如果生在偏僻下贱地方,就听不到佛法,所以说中土难生。假如能够生在中国,却多为世事牵绊,没有闲暇,也无心听闻佛法,那么就佛法难遇了。但佛陀在这部《法华经》的说法,佛世难值之外,要遇到佛说《法华经》是比盲龟值木更难的,因为佛只有在入般涅槃之前,时机、听讲者都因缘具足,才会宣说《法华经》,因此能够听到《法华经》这部成佛大法的,真的是有莫大的福德因缘,希望大家都能珍惜。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教《泥犁经》有一个譬喻称为“盲龟浮木”,是用来比喻人要脱离恶道的困难度。“比丘们!假使在大海里投进一块有一个孔的木头,有一只盲龟一百年才将头伸出海面上一次,这只乌龟有没有办法正好遇到那块木头呢?”佛陀问他的弟子们。“很难!”弟子们回答。“是啊!盲龟遇到浮木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了!若要正好把头伸进浮木的孔洞,把它驮负上岸呢?”佛陀再问。“更难!”“盲龟和木孔相遇,至少还有一丝机会,但是众生漂流恶道苦海,想要回复人身,比盲龟登岸难上万倍!”佛陀说着,就取地上的一撮泥土,放在手掌上。“得到人身的众生,像我手上的泥土这么一点点,失去人身的众生,就如同大地一般。人身最难得,你们要思惟精进呀!”
所以佛家有偈语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就是这个意思。
其王实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
经句出处
其王实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词语解释
出家: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习沙门的净行。
经句语译
妙庄严王立刻将国家事务都交付给弟弟,他与其夫人净德,两位儿子净藏、净眼及所有眷属,在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教导的佛法中出家修道,在往后八万四千年期间,时时勤奋精进用功,毫不偷懒懈怠地依照《妙法莲华经》来修行。
经句的智慧
世间人以追求权力、名位、财富为人生最大目标,能够得到的人都是有宿世累积的福报,加上现世个人的努力所致;但有福报没智慧,就会产生烦恼,有烦恼就产生痛苦。试看多少家财万贯的企业家,生前为事业操劳烦忧,死后家庭失和、争产斗讼。
妙庄严王在遇佛说法前,也是陷在现实的权力名位之中;但是一听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为他示教利喜说法后,就知道世间是苦,眼前享有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而会拖累自己的,所谓毅然决定出家修道,这是善根成熟、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才做得到的事。
妙庄严王出家修道的因缘有此一说。
很久以前,有四位比丘一起发愿修行,其中就有一位比丘发愿护持其他三位比丘,等他们三位证果之后,自己再来修行。三个比丘接受供养一心修行,后来都证果了。他们观察因缘,知道这位护法因为护持三宝,有很大的功德,做了国王,但是他却信奉邪教,不信正教。为了度化他,于是一个化身作为他的妻子净德夫人,另外两个则化身为他的儿子净藏、净眼,最后终于让这位邪见的国王度得信三宝!
随喜思惟读经句
许多人对大理国的印象都是从金庸小说而来的。实际上,从937年延续到1253年的大理王朝,二十二代国王当中,有九位国王禅位出家为僧,这不只在中国空前绝后,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大理地区从南诏晚期隆舜就把佛教遵为“国教”,取而代之的大理国也承袭这个传统,并且以佛法作为立国的根基,以佛法治国,帝王、庶民都以出家为荣。
至于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大家耳熟能详的段誉(段正严),正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帝王,与佛教有很深的宿缘。他七岁入学,在点苍山龙苑向自天台山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铉法师学习。
段誉26岁即位,当朝期间勤政爱民,以佛法的慈悲心治理国事。
段誉在位39年,后因彗星出现,被认为是国家不祥的征兆,加上四个儿子为了继承王位争斗不休,于是禅位到无为寺出家,法号广弘,享年94岁,是大理国年龄最长的帝王。
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句出处
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词语解释
化导:教化导引众生。
经句语译
应当知道最好的善知识,绝对是一种莫大的因缘;他之所以教化众生的目的,就是想令众生见佛闻法,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经句的智慧
学佛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五缘”,就是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净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其中“近善知识”又特别重要。
佛教“善知识”的意思跟一般所说的“知识”有所不同:“知识”是指知其心而识其形,而不是世俗的学问事理;“善”则是对我有益,能引发向上入于善道的人。佛说善知识是全梵行,因为借着善知识的教化导引便能远离恶知识,不会造作各种恶业,经常修习善业,各种事情都能办得成。
这一世我们能够学佛,能够遇到善知识是有莫大因缘的,那是因为我们在宿世种下各种善根,所以生生世世,才会遇到善知识。
随喜思惟读经句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陀的法座旁,难陀绷着一张脸向佛陀顶礼后坐下。
“你想脱掉袈裟不修清净行,要改过在家人的生活了,是吗?”佛陀问。
“是的,世尊!”难陀不敢说谎。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佛陀问。
“因为我的淫欲心太旺盛,无法克制。”难陀一直念念不忘美人妻子孙陀利。
“难陀啊!喜欢淫欲和饮酒的人,是不能获得无漏果报的。”佛陀就以神力将难陀带到香山上观看一只瞎了眼的老猕猴,要他将老猕猴与孙陀利做个比较。“老猕猴与孙陀利是不能比的。看了老猕猴,就像在焚烧的山野上添加柴薪一样,让我更想念妻子孙陀利。”难陀说。
佛陀立刻又将难陀的神识带到三十三天,在诸天云集的善法讲堂旁,有一座宫殿,里面有五百位自在玩乐的美丽天女,没有任何男人。
“我们五百人都是清净身,还没有丈夫。听说世尊的弟子难陀,出家修清净梵行,命终之后会转生这里,做我们的丈夫,过快乐的生活。”五百天女说。
难陀高兴得不得了,告诉佛陀:“这五百天女都将做我的妻子!”
“你只要好好修持梵行,我就作证这五百天女供你使唤。”
佛陀再问难陀:“你觉得孙陀利与这些天女比起来,哪个漂亮?”
“老猕猴在孙陀利面前显得黯然失色,有如天壤之别,孙陀利与天女比起来,就像老猕猴一样!我要好好修梵行,好得到天女做我的妻子。”难陀说。佛陀心想必须以火来灭难陀的心火,于是立刻将难陀带到阿鼻地狱。地狱里大家都在受无量之苦,其中有一只大锅空无一人,难陀看了心生恐惧,汗毛直竖。“佛陀弟子难陀,修清净梵行,命终生天上,寿命千岁,过得很快乐。天上命终,就要投生到这阿鼻地狱中,这只空油锅就是他的地方。”狱卒说。
难陀一听,吓出一身冷汗,立刻向佛陀忏悔。佛陀把他带回祇树给孤独园,告诉他要修二种法,“止与观”、“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才能得到解脱。
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诫所行,安隐快善,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骄慢嗔恚诸恶之心。
经句出处
尔时妙庄严王,赞叹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于如来前,一心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诫所行,安隐快善,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骄慢嗔恚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词语解释
安隐:身安心稳。
经句语译
真是从来不曾有过啊!如来所说的佛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教化众生的所作所为,使众生都得到身心安乐隐逸和快乐善利。我从今天开始,不会再随着妄心任意行事,也不再生起邪知邪见、自高傲慢、怨恨忿怒之心,也不生一切诸恶之心了。
经句的智慧
能够不被世间的生老病死各种苦所逼迫危害,心才能安;能够不被自然灾害与人为祸患所撼动,身才能稳。可是世间人迷失于追逐短暂的满足逸乐,却带来更大的空虚和痛苦,也造成社会人伦种种的动乱不安,舆论、法律、道德虽然能够稍微弥补社会的乱象,但总是事后治标为多,终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和无明烦恼,而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只有佛法。
佛陀一生讲经说法,目的就是要人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治自己的心。《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提出“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但是佛所说的真实妙法,却经常如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凡夫无法了解,仍旧执着于文字相,把虚妄当做真实,终究无法出离苦难的世间,要出离人生苦海,必须从心去下工夫。
随喜思惟读经句
《布喻经》是说佛陀在王舍城祇陀林给孤独园说了一个布喻。他告诉众比丘说:“有一块污秽油腻的脏布,有位染匠想把它染成蓝色、黄色、红色,于是把脏布一一浸在各种染料里,却都不能染得鲜丽明亮,因为这块布本身不干净;一个出家人如果心地污秽,也可以预期会投生恶道。”
佛陀接着说:“如果有一块清净皎洁的布,染匠想染成蓝色、黄色、红色,把它一一浸各种染料里,不但可以染得好,而且鲜丽明亮,因为这块布本身洁净。出家人的心如果清净,就会投生善道。”
佛陀进一步向大众开示什么是污染心。贪欲、不正的爱欲、嗔恨、忿怒、隐匿、恼害、嫉妒、悭吝、诈瞒、欺骗,顽迷、急躁、我慢、自大、骄傲、放逸,这些都是污染心。
除了让大众明白污染心的种类,佛陀再告诉大家除去污染心的方法。
当一位比丘知道这种种污染心并舍离了这些污染心的时候,他便是对佛、法、僧具足绝对信仰,便能信受而得到喜悦,身则得到轻安受乐,因而心得安定,最终可以舍弃、遣除、解脱、舍离、离脱这些污染心。具有这样戒、定、慧的比丘,就像脏布入于清水会变成清净皎洁,便会带着慈、悲、喜、舍的心,向四方上下遍布散播,得到究竟解脱,可说是内心的净浴了。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经句出处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词语解释
护念:是说诸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其不遭受各种障害。德本:功德的根本或原因。正定聚: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
经句语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们能成就以下所说的四种法,在如来灭度之后,自然会得到《法华经》的法要。第一是得到诸佛护念,第二是种植一切德本,第三是深入正定聚之中,第四是发救护一切众生的心。
经句的智慧
普贤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白象为座骑,为释迦牟尼佛右胁士,经常辅助释迦牟尼佛宣扬如来的教法。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提到,普贤菩萨有十种广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普贤十大愿在佛门中广被流传;普贤菩萨也以他的愿行,在灵山法会结束之前,从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前来护持《法华经》,其用意是在比喻人的修行要以行德作为成就佛道的依靠。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陀过去世追求正法、受持《法华经》非常精进,他在〈提婆达多品〉中说过一个故事。
佛陀自己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世为国王,发愿要追求无上菩提,心愿绝不退转。为了求法而舍弃国王大位,委托给太子,并击鼓宣告大众,表示“谁能为我说大乘佛法的,我将终身供他驱使”。当时有一位阿私仙人来告诉国王说:“我有大乘佛法,名为《妙法莲华经》,假使你不违背我,我就为你宣讲。”
国王听到仙人这么说,心里非常高兴,立刻追随仙人修习《妙法莲华经》,并供给他的一切生活所需,亲自为仙人采果挑水捡柴火做饭,甚至以身体当成床座,虽然做得这么辛苦,身心却都没有一点倦意。为了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求得大乘佛法和《妙法莲华经》,不但舍弃王位,还精勤奉侍阿私仙人一千多年。
当时的国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当时的仙人,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由于提婆达具备这么多善知识,能让佛陀具足六波罗蜜而成佛,并广度众生。
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
经句出处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词语解释
浊恶世:世间五浊跟十恶都炽盛的时候。衰患:恶疾饥荒等减损人身的各种灾患。
经句语译
在佛入灭后五百岁时的浊恶世界中,还有能够受持这部《法华经》的人,我必前来守护他,解除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吉祥事情,得到身心安稳,不让魔鬼找到时机,乘其方便而来陷害他。
经句的智慧
人的寿命从最早的八万岁渐次递减到二万岁的时候,就是五浊生起之时,这时的现实世界充满烦恼痛苦,十恶炽盛,称为五浊恶世;这个世界,正法已经亡失了,进入像法时期,邪法渐渐增多,邪师邪见转趋强势,使得一般人不修善道,人命短促、各种苦难灾变丛生,人与人之间只有争斗掠夺,互相陷害,道德沦丧,法令不彰,大家不孝敬父母尊长,种种乱象不一而足。
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修行简直难如登天,但是如果还有人能够受持《法华经》,那真是非常难得,普贤菩萨发愿一定会来守护他,古人所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菩萨也乐见正法在人间久住,不能让妖魔鬼怪来扰乱修行人,这是正与邪的斗争,终必是邪不胜正。
不只普贤菩萨发愿要来守护受持《法华经》的人,连多宝佛在行菩萨道时,都发下大誓愿说:“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踊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所以即使在混浊的乱世,能受持《法华经》都是莫大的功德,都会受到佛菩萨的守护。
随喜思惟读经句
世称“南山律师”的道宣大师,从小就具有慧根,出家时才15岁,当时就已经将一部《法华经》诵持得非常熟习!后来还在《法华经》开头写了一篇〈妙法莲华弘传序〉,简明扼要地点出《法华经》的奥义要旨,千古以来读《法华经》的人没有不读这篇序文的。
道宣大师一生弘扬律法,严守戒律,日中一食,精进的修持连天神都受到感动,每天主动送食物来供养他;有一次道宣大师在台阶前不小心跌倒,也有天神在旁及时搀扶保护着,后来天人常来与他讨论经律义理。
道宣律师与俗称“三车和尚”的窥基大师(玄奘大师之徒),两人相互欣赏,惺惺相惜。窥基大师虽然一生弘扬法相唯识,但有人请他开讲《法华经》,窥基大师也随顺因缘,不但讲完《法华经》,还写一部共十卷的《妙法莲华经玄赞》,这部书到现在都还继续刊印流传。
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想起多年未见的道宣大师,便顺道过来拜访他。道宣大师有心要窥基大师见识一下天人送饭的神迹,见了窥基后相谈甚欢,一直拖过午时仍不见天人送饭来,窥基大师没吃午饭也就告辞离去了。
隔天道宣大师就问送食来的天人说:“昨天你们为什么没有送食呢?”天人无奈地说:“没办法!昨天大乘菩萨在这里,整座山都被千万护法神重重护卫着,我们根本进不去啊!”可见得窥基大师也是功德圆满的修行者。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经句出处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词语解释
象王:比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
经句语译
这个人不管走路或站立时读诵《法华经》,我当时骑着六牙白象,和一切诸大菩萨众,一起来到这位读诵《法华经》人的所在,自动现身,供养诸佛并守护这个人,以此来安慰他的心,同时也是为了供养《法华经》。
经句的智慧
普贤菩萨发下誓愿,只要是受持读诵《法华经》的人,所有会给人找麻烦的鬼怪之类,都不能陷害他。因此,不管行住坐卧任何时刻、任何状态,只要读诵《法华经》,便有普贤菩萨、诸大菩萨及善神保护,一方面不让这个人受到危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诸大菩萨们都要供养《法华经》的缘故。
象王,是象群之中居于领导地位的王者。《佛说无量寿经》记载“菩萨犹如象王,以其善调伏之故。”这些经文显示象王地位的殊胜难得,就如同佛菩萨一般;六牙,是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可以度人到彼岸的六种实践德目。普贤菩萨骑白象王现身,除了表示自己行菩萨道教化众生,也让受持读诵《法华经》的众生,因见到殊胜难得的白象王而生起信心。事实上,学佛应以清净心修习一切法门,而不是求见佛、见菩萨的感应,只要一心持诵《法华经》,即使没有亲眼目睹佛菩萨现身,佛菩萨也必然在暗中善加护持保佑。
随喜思惟读经句
普贤菩萨之名的典故。“普”,即愿行遍一切处;“贤”,即妙善之义。意为菩萨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遍及一切处所、利及一切众生,平等、慈悲并且具备众德,故名普贤。关于普贤菩萨护持《妙法莲华经》,有一则传说。
《大智度论》记载,有一位修行的摩诃罗比丘在密林树下研究摩诃衍(大乘经典)。当时的国王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曾经趴在地上并披散头发覆盖泥泞,让摩诃罗比丘从他头发上踏过去。另一位比丘看在眼里,便向国王进言说:“这位比丘虽然年长,却不曾读过多少经书,国王何必对他做这么大的供养呢?”
国王说:“你不知道!有一天晚上,我忽然想见这位比丘,于是很快到了他的处所,里面看似洞穴,当时他正在阅读《法华经》。我看到一个全身布满金光的人,骑着一头白象,双手合十正在供养他。我走进去时,那个金人马上消失无踪!我问那位比丘说:‘尊者啊!那位满身金光的人是看见我的到来才消失的吗?’比丘说:‘那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表示,如果有人诵读《法华经》,我一定骑白象到他身边教导他。因此,我诵读《法华经》时,普贤菩萨才会亲自前来啊!’我听了之后礼足而退,因此现在我也经常供养这位摩诃罗比丘。”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经句出处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词语解释
通利:如利刃般能通达事理而无碍。
经句语译
这位受持《法华经》的人,如果静坐一心思惟《法华经》的义理,我便骑着六牙大白象王现身在这个人的面前。这个人对于《法华经》如果有所忘失,不管是忘了一句或一偈,我立刻教导他,让他记起遗忘的经文,或者和他共同读诵《法华经》,让他对经中义理能通达便利。
经句的智慧
现在已经是佛说的“末法时期”、“五浊恶世”,虽然还有法的存在,但已经没多少真正修行的人,证悟的人就更不用谈了!这时候特别需要有佛菩萨的护持教导,才能让正法久住。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修学法门,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心。许多人学佛多年而没有功效,烦恼没有减少,习气丝毫没有改变,除了修学法门不应机之外,也可能是信心不坚定,见异思迁,一下念佛、一下参禅,过一阵子又去修密,各种法门换来换去,最后当然无法得力。
许多高僧大德都告诉我们,学佛要一门深入,只要功夫深,各种感应不求自来,菩萨也希望正法久住人间,就像普贤菩萨护持《法华经》一样。
随喜思惟读经句
《灵瑞集》记载,跋澄法师20岁时出家为僧,但是资质不佳,懵懵懂懂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立志诵持《妙法莲华经》以求生西方,但每天只记得一行,甚至只记得半偈,这样精勤苦学到80岁才通达一部《法华经》。
有一天结跏趺坐入定时,忽然见到身穿红衣的神人手持请疏,说:“天帝奉迎大德跋澄法师。”
跋澄法师说:“我生来愚昧,只是随分诵持《法华经》,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天界的忉利天宫虽然也是好地方,但不是我所愿啊!”神人只好告辞而去。
又过了一些时日,跋澄法师梦见七宝大塔,自己身居第五层,看见七宝塔跟外面城阶没有边际。
宝塔外有两位金刚手执宝杵站立,数十位青衣人手拿白色拂尘在拂拭阶道。
跋澄法师就问:“这是哪里?”
青衣人回答:“这里是西方宝城阶道,来迎接跋澄法师的。”
梦醒之后,跋澄法师告诉弟子们:“你们把我的衣钵拿去卖了,办斋供养大众。”又问,“你们现在看到千佛了吗?”
弟子回答:“没看见。”
不久又问:“你们都闻到香气了吗?”当弟子们回答闻到之时,一说完这话,跋澄法师就面向西方圆寂坐化。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
经句出处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经句语译
假使有人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妙法莲华经》者,应当知道这个人,他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如同听到从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这部《妙法莲华经》一样。
经句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入灭至今约三千年,经过这么久的时间我们还能够看到、听到、受持、阅读、诵念、书写、讲说《法华经》,都应想到是普贤菩萨的威德神力。因为在灵山法会上,普贤菩萨向释迦牟尼佛保证说:“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如今只要有人书写《法华经》,命终就可以升到忉利天享受天福;如果受持、读、诵、解义,则是上升兜率内院,与弥勒菩萨及大菩萨们在一起;〈药王菩萨本事品〉则说听闻《法华经》,如是修行,命终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及大菩萨们同在。
在这里释迦牟尼佛则说假使有人受持、阅读、诵念、忆念、修习、书写这部难得的《法华经》,这个人就能见到释迦牟尼佛本身,如同听到佛陀亲口宣说这部《法华经》一般,可见受持、读诵、书写、宣说《法华经》是多么不容易的殊胜之事。
随喜思惟读经句
越南临济法脉第四十二代传人一行禅师指出,当我们发现自己容易担心、感到忧虑、害怕之时,唱诵或聆听唱诵《法华经》特别有益。
当我们转移自己的心思,远离忧虑,正念分明唱诵或聆听、唱诵《法华经》,能够帮助我们在心识中产生正向的念头。重要的是要理解诵经或念经,并非哀求祈祷,而是实现一种修行,帮助我们接触到内在早已拥有的善种。
《灵瑞集》记载,琅琊临沂人王淹,他的祖父、父亲都做了大官,家世显赫。王淹虽然官位做到黄门侍郎,但是生性痴愚,却专喜欢大乘法,一部《法华经》可以从头到尾背诵通达,后来因病亡故。
王淹有个弟弟叫王固,做了新安太守,也经常持诵《法华经》。
有一天忽然梦见兄长告诉他说:“我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化生在铁叶莲华胎内,五百年后铁莲华盛开才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这是我苦下心志持诵《法华经》,才得以往生西方,却由于我生性痴愚的缘故,虽到西方还是要受胎报。现在特别来告知你们,你们要好好思考来日的果报,精勤用心诵持《法华经》呀!”说完这番话,就从梦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