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题简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亦称《杂华经》,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的含义,简单地说,“大”就是“周遍”“包含”的意思。所谓“周遍”,是说佛法周遍一切时、处,不论是什么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论是什么地方,包括十方世界,都是佛光明所照之处。所谓“包含”,是指佛法总摄一切法。即任何事物,都在佛心中显现,没有一事一物出于佛心之外。“方”,是“方正”的意思。就是说,这部经中所讲的道理,真正不偏,这就叫“方”。或者说,佛法真正不偏,不同外道伪而不真,也不同二乘偏而不正,这就叫“方”。“广”,即广博的意思。就是说,这部经中义理丰富,内容广博,这就叫“广”。或者说,佛法广博无量,不是浅智劣慧者所能知,这就叫“广”。
“方广”二字,如果连在一起来解释,为“十二分教”(佛教把一切经分为十二类,即契经、应颂、讽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自说、方广、授记)中之“方广分”。这里的“方广”,是“大乘”的代名词,同“方等”的含义相同。“大”和“方广”,含义也相同。此经在“方广”之上又加一“大”字,表示此经亦“大”亦“方广”,故称“大方广”。也就是说,此经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故称“大方广”。
“佛”,为“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智者”。即依照佛教教义修持,既求自己觉悟,又能使他人觉悟,最后达到究竟圆满的觉悟境界,就成为“佛”。
“华严”的“华”字,和“花”字相同。用“花”作“庄严”,就称“华严”。又“华严”是“因”,“佛”是“果”。菩萨等修四摄、六度等功德为“因”,最后成佛为“果”。
“经”,梵语音译为“修多罗”,亦称“素怛缆”,意译为“契经”。凡是佛说而为其弟子于后世所结集之经典,皆名之为“经”。它是三藏中“经藏”所摄诸部之通名,如大乘经、小乘经等。此经属于大乘经,故名“方广经”。因此经是诠圆音所显即大、即方广之圆果法,故又名“大方广经”。又此经是专诠佛果、华因互成妙严之法,故特称之为“华严经”。合起来就称之为“大方广佛华严经”。
本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道场等处,借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重重无尽、事事无碍妙旨的要典。
华严经的梵本和译本
本经的梵本,历来有种种异说。据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卷一载,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本经有上、中、下三本。其中上本与中本,颂数、品数都非常浩大,非凡夫之力所能受持,故隐而不传。所传下来之下本,也有十万颂、四十八品(或作三十八品),即今之《华严经》。
本经之汉译本有三种:
(1)最早是佛驮跋陀罗(公元三五九—四二九年)翻译的六十卷《华严经》,因为是在东晋年间译出,故称为“晋经”。因它最早译出,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故又称“旧经”。佛驮跋陀罗意译觉贤。他从印度到中国是乘船来的,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山东半岛的青州,后又沿黄河而上,抵达古都长安。因与鸠摩罗什教团不和,故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离开长安,赴庐山慧远处,在庐山译出许多经典。后又至荆州,最后到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建康逝世。
(2)其次是实叉难陀(公元六五二—七一○年)所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因为是在唐代武则天时期译出的,故称为“唐经”。为区别于佛驮跋陀罗所译之“旧经”,故又称“新经”。实叉难陀又译为施乞叉难陀,意译学喜。于阗(今新疆和田)人。时武则天以旧译《华严经》未为详备,乃遣使至于阗更求善本,并聘译人。实叉难陀应聘携广本《华严经》来洛阳,于证圣元年(公元六九五年)在大遍空寺同菩提流志、义净、复礼、法藏等人重新翻译,直至圣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方在佛授记寺译毕。其后又在颍川(今河南许昌)三阳宫译出《大乘入楞伽经》,在长安清禅寺和洛阳佛授记寺译出《文殊师利授记经》等。长安四年(公元七○四年)以母老求归,御史霍嗣光曾护送他回到于阗。景龙二年(公元七○八年)再度应邀来到长安,住于大荐福寺。本想继续翻译佛经,尚未开始即患病,两年后(景云元年),卒于长安。他一生共译经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八十卷《华严经》,武则天曾为之撰写序文。
(3)最后是般若(公元七三四—?)所译的四十卷《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因此经是在唐贞元中译出,故又称为《贞元经》。此经为新旧两译《华严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故只能说是部分译本。但在文字上却大为增广,尤其是第四十卷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为六十《华严经》和八十《华严经》都没有的。般若又称般剌若,意译智慧。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答摩。曾在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五明等。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来到广州,旋进入长安。曾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及其中之真言、印契、法门等。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不久,受赐“般若三藏”名号及紫衣。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十一月,有南天竺乌荼国师子王派使者进贡其所亲写的《华严经》梵本。翌年六月,唐德宗命般若三藏翻译,圆照、澄观等诸师详定,至贞元十四年二月译毕。此即四十卷《华严经》。后示寂于洛阳。
华严经的单本别译
以上是汉译《华严经》的三大译本。此外,对此经的某一品或某一部分进行翻译的,据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中列举有三十七种。其中属于八十《华严》中某一品或某一部分别译的有: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兜沙经》一卷,相当于《如来名号品》《光明觉品》。
吴支谦译《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相当于《净行品》。
西晋聂道真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相当于《净行品》。
西晋聂道真译《菩萨本愿行品经》一卷,相当于《净行品》。
以上四种译本属于八十《华严》中第二会的组成部分。
西晋竺法护译《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相当于《十住品》。
西晋聂道真译《菩萨十道地经》一卷,相当于《十住品》。
后秦竺佛念译《十住断结经》十卷,疑即《十住品》。
以上四种译本属于八十《华严》中第三会的《十住品》。
后秦竺佛念译《十地断经》十卷相当于《十地品》。
西晋聂道真译《十住经》十二卷,相当于《十地品》。
西晋竺法护译《菩萨十地经》一卷,疑即《十地品》。
西域沙门吉迦夜译《大方广十地经》一卷,疑即《十地品》。
东晋诃支译《十地经》一卷,疑是《十地品》。
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四卷,相当于《十地品》。
西晋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相当于《十地品》。
西晋聂道真译《菩萨初地经》一卷,相当于《十地品》。
以上八种译本属于八十《华严》中第六会《十地品》。
西晋竺法护译《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相当于《十定品》。
唐玄奘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相当于《如来寿量品》(一说:《寿量品》)。
宋法贤译《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相当于《如来寿量品》。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如来兴显经》四卷,相当于《如来出现品》。
西晋白法祖译《如来兴现经》一卷,相当于《如来出现品》。
西晋译本《大方广如来性起经》二卷,相当于《如来出现品》。
西晋译本《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二卷,相当于《如来出现品》。
以上七种译本属于八十《华严》中第七会的组成部分。
西晋竺法护译《度世品经》六卷。
三国吴时译本《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
以上两种译本属于八十《华严》中第八会《离世间品》。
西秦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三卷。
魏安法贤译《罗摩伽经》三卷。
北凉昙无谶译《罗摩伽经》一卷。
以上三种译本属于八十《华严》中第九会《入法界品》。
隋阇那崛多译《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境界经》二卷。
梁僧伽婆罗译《度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
失译本《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二卷。
以上四种译本属于八十《华严》中普光法堂会所说,但已不详其属于何品。
唐提云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
以上两种译本属于八十《华严》中菩提场会所说,但也不详其属于何品。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
唐提云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
以上两种译本,现存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都没有相当于此品的,但梵本中却有,故也录之存查。
华严经在佛学上的学术地位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经典,它对后来大乘佛教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它对大乘佛学的主要贡献是扩大了成佛的范围,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推广到一切有情。本来部派佛学只承认现在世界有一个释迦牟尼佛,过去曾有六佛,将来有弥勒佛,但一个世界不能同时有两个佛。这样,对人们的成佛就有了极大的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为达到成佛目的而从事修行的积极性。《华严经》打破了这一限制,认为在空间上同时有无量无边的佛国土分布于十方,因而可以同时有无量无边的佛,即使大家一时成佛,也可以兼容得下。这种十方成佛的思想,大大地超过了部派佛学的思想,从而提高了人们修行成佛的积极性。
同时,它在佛学理论上,对于宇宙观和人生观也提出看法。本来关于宇宙本质的问题,原始佛学是避而不谈的。后来的部派佛学和早期流行的大乘般若学对此的解答也不很明确。在《华严经》里,则对宇宙人生明确地提出了两种基本观点,就是“三界唯心”“依于一心”。认为“心”可以转变成各种相,从而对三界进行区别,既能区别,就有三界的示现,但其本质则不过是心而已。这就是“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关于人生,经中讲到十二因缘,依于一心。十二因缘包括了人生的一切现象,但从无明到老死,无非都是心,因为它都依于心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是十二因缘的继续,因此提出了“十二有支,皆依一心”。所有这些观点,对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十分巨大。
《华严经》在印度,佛灭以后曾隐而不传,直到后来龙树弘扬大乘,才将它流传于世。龙树曾造《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解释此经,现行汉译《十住毗婆沙论》,便是该论的一部分。其后又有世亲依此经《十地品》造《十地经论》,发挥了《华严经》的要义。而金刚军、坚慧、日成、释慧等诸论师又各造出对《十地经论》的解释。
《华严经》早在后汉以来就有别行本陆续译出,但弘传不广。在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华严》译出后,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纷纷加以传诵、讲习,并有人对之进行注释。到了隋唐时代,传习更广,注疏更多。武周时实叉难陀译出了八十《华严》,出现了一大批专弘此经的华严学者,从而逐渐蔚成华严一宗。其中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五师,被后世称为“华严五祖”。
以此经的观行讲习为目标的华严宗风,从唐代以来即远播海外。特别是朝鲜和日本,都弘扬此经而形成本国的华严宗。
华严经的概况及节选标准
《华严经》的三种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华严》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比较完备,在我国汉地流传也最盛。因此,本书选用八十《华严》,以扬州宛虹桥众香庵法雨经房版唐实叉难陀译本为底本,勘以《日本大正藏》本和《频伽藏》本。底本间或有不够确切的地方,酌予指出和改正。
八十《华严》由九会三十九品组成。其中:
第一会为“菩提场会”,有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六品。
第二会为“普光法堂会”,有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六品。
第三会为“忉利天宫会”,有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六品。
第四会为“夜摩天宫会”,有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四品。
第五会为“兜率天宫会”,有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三品。
第六会为“他化自在天宫会”,有十地品一品。
第七会为“重会普光法堂会”,有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十一品。
第八会为“三会普光法堂会”,有离世间品一品。
第九会为“逝多园林会”,有入法界品一品。
以上九会三十九品,无法一一注释,故只能加以节选。本书节选了八十《华严》中《十地品》、《如来出现品》和《入法界品》的部分段落。所以要选这三品,是因为这些品的内容,是《华严经》经义的核心部分,因而在流行过程中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十地品》和《入法界品》,早在龙树以前就作为单行本于印度流行过。龙树、世亲还专门为《十地品》造论弘扬。在汉译中,这三品也均曾作为单独的经译出,流行一时。其中如《十地品》有八种单译本,《如来出现品》有四种单译本。《入法界品》除有三种单译本外,更有般若三藏将其扩大内容,增广文字,添加了普贤十大行愿和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成为汉译《华严经》三大译本之一——四十《华严》。
《十地品》是描写大乘菩萨修行十地的修业。大乘菩萨为了达到最终彻悟成佛,将修道的过程分成十个阶次,即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一品,就是通过金刚藏菩萨之口,向与会大众演说微妙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
《如来出现品》,在六十《华严》中称为《性起品》。它主要是论述佛性的问题。佛性,指的是人们成佛的可能性。此品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人们只要通过修习,就可以显现出佛性来。不仅如此,它还认为任何事物,包括山川草木,都是佛性的体现,一切都被佛的光明所包容。这一品通过普贤菩萨广说佛以无量法出现,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得到成就,最后受到诸佛称赞,并为会众授记。
《入法界品》是整个《华严经》的精华部分,也是全经的纲要和缩影。它主要也是讲菩萨十地等的修行过程。此品通过文殊师利菩萨指示善财童子去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展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经历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修学过程,最终证入法界,得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