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十地品①第二十六之六

净居天②众那由他③,闻此地中诸胜行;

空中踊跃心欢喜,悉共虔诚供养佛。

不可思议菩萨④众,亦在空中大欢喜;

俱然最上悦意香⑤,普熏众会令清净。

自在天王⑥与天众,无量亿众在虚空⑦;

普散天衣⑧供养佛,百千万种缤纷下。

天诸采女无有量,靡不欢欣供养佛;

各奏种种妙乐音,悉以此言而赞叹。

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

身相端严无量亿,法界⑨广大悉充满。

于一毛孔⑩放光明,普灭世间烦恼暗;

国土微尘⑾可知数,此光明数不可测。

或见如来⑿具众相,转于无上正法轮⒀;

或见游行诸佛刹⒁,或见寂然安不动。

或现住于兜率宫⒂,或现下生入母胎⒃;

或示住胎⒄或出胎⒅,悉令无量国中见。

或现出家⒆修世道,或现道场⒇成正觉(21)

或现说法或涅槃(22),普使十方(23)无不睹。

譬如幻师(24)知幻术,在于大众多所作;

如来智慧(25)亦复然,于世间中普现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26),寂灭无相(27)同虚空;

而于第一实义(28)中,示现种种所行事。

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29)与无相(30)无差别,入于究竟(31)皆无相。

若有欲得如来智(32),应离一切妄分别(33);

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34)。

无量无边天女(35)众,种种言音称赞已;

身心寂静(36)共安乐,瞻仰如来默然住。

实时菩萨解脱月(37),知诸众会咸寂静;

向金刚藏(38)而请言,大无畏者(39)真佛子(40)。

从第九地(41)入十地(42),所有功德(43)诸行相(44);

及以神通变化(45)事,愿聪慧者(46)为宣说。

注释

①十地品:系《华严经》的品名。是详细解释十地菩萨修行的一品。

②净居天:亦称五净居天。谓色界第四禅,证得不还果之圣者所居之处。共有五天:无烦天,即无一切烦杂之处;无热天,即无一切热恼之处;善现天,即能现胜法之处;善见天,即能见胜法之处;色究竟天,即色界天最胜之处。此五天唯有圣人能居住,没有异生杂居,故名净居天。

③那由他:数目名。相当于通常所讲的“亿”。但佛经中所讲的“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

④菩萨:梵语Bodhisattra“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觉有情”“道众生”等。“菩提”,意为大觉,即对事对理都能如实明白,了知人生的真实意义,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不懈。“萨埵”,意为有情(众生),凡有坚强意欲向前迈进力量的,包括人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都称为有情。“菩提”和“萨埵”合起来略称为“菩萨”,意思是觉悟了的有情,即能上求大觉,下济有情,并努力前进的人,就谓之菩萨。

⑤悦意香:“悦意”,巴利语Mānatta“摩那埵”的意译。意谓比丘犯了僧残罪,要进行忏悔,洗除罪业,自喜亦使诸僧众生喜悦之心,谓之“悦意”。能使众生生起喜悦的香,谓之“悦意香”。

⑥自在天王:“自在天”,又名“摩酰首罗天”。此天天王称“自在天王”,有三目八臂,骑白牛。

⑦虚空:虚与空的合称,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

⑧天衣:谓天人之衣,其重量甚轻。又天人之衣,不用针线缝制,十分完美。

⑨法界:含义甚广。从狭义讲,即十八界中意识所对之法界。从广义讲,则一切境(包括有、无),一切法,无所不包,无所不摄,总该万有,均谓之法界。一般可作两种解释:一、就事而言,法就是一切诸法,界就是分界。一切诸法各有自体,分界不同,故名法界。但每一种法各名为法界,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二、就理而言,真如的体性,名之为法界。故诸法所依之性即名法界,又诸法皆同一性,是名法界。

⑩一毛孔:“毛孔”,即身上毫毛之穴。“一毛孔”,极少的比喻说法。

⑾微尘:物质的最小单位。佛教典籍中称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称为“微尘”。

⑿如来: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即“如实”“真如”,指佛所说的佛教真理,循此真如能达到佛的觉悟,故名“如来”。

⒀正法轮:“法轮”,谓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摧破众生之恶业,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碾摧山岳岩石,故名。而如来所说的教法,是正确的、真理的教法,故名“正法轮”。

⒁佛刹:即佛土、佛国。现亦通称佛寺为佛刹。

⒂兜率宫:即兜率天宫。兜率天,为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名。此天一昼夜,为人间四百年;此天一年,合人间十四万四千年;此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此天有内、外两院,内院为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为天人所居之欲乐处。

⒃入母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二相,即佛陀乘六牙白象由摩耶夫人右胁入胎之相。

⒄住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三相,即佛陀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

⒅出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四相,即佛陀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之相。

⒆出家:指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这里是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五相,即佛陀十九岁(一说二十九岁)观世间之无常,离开王宫入山学道之相。

⒇道场:一般指佛寺。这里指佛陀成道的地方。

(21)成正觉:即成道、成佛。这里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六相,即佛陀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之相。

(22)涅槃:梵文Nirvāna的音译,亦译“般涅槃”“泥浬”“般泥浬”“泥曰”等,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境界。但一般指佛陀肉体之死。这里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八相,即佛陀八十岁于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之相。

(23)十方: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24)幻师:指作幻术之人,即今之魔术师。

(25)智慧:智和慧的合称。明白一切事相叫作智;了解一切事理叫作慧。即由修习佛教道理而得到的一种辨别现象、判断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

(26)法性:亦称实相、真如、法界等,即诸法的本性。诸法之本体,无论是染是净,在有情在无情,其性不改不变,故名法性。

(27)寂灭无相:“寂灭”,即梵语涅槃的意译。因其体寂静,离一切相,故称寂灭无相。

(28)第一实义:即第一义谛。二谛之一。又名真谛、胜义谛、真如、实相等。此深妙之真理,至高无上,为诸法中第一,故名第一实义。

(29)相:指一切事物的外观形状或状态。

(30)无相:谓一切法无自性,本性为空;空、无性,即不可以相表示,故为无相。亦为涅槃之别名,因涅槃远离一切虚妄之相。

(31)究竟:指事理圆满、至极之义。

(32)如来智:亦称如来慧,即如来之智慧,亦即一切种智。

(33)妄分别:即虚妄的分析和辨别。谓凡夫不知真如平等之理,于是在分析、辨别一切事物时,生起善恶、美丑等种种不同的妄见。

(34)大导师:佛、菩萨之德号。因其能引导众生使之超脱生死之险难,故名。

(35)天女:梵语伲缚迦你Devakanyā之意译。指欲界六天之女性。

(36)寂静:脱离一切烦恼谓之寂,杜绝一切苦患谓之静。亦即涅槃之理。

(37)解脱月:菩萨名。

(38)金刚藏:菩萨名。

(39)大无畏者:指对于一切都无所畏惧之人。

(40)佛子:众生受佛教戒律后,将来必当作佛,故称为佛子。亦为菩萨之通称。

(41)九地:此处指菩萨十地中的第九地,即善慧地。此地成就力波罗蜜,具足十力,对于一切,知道哪些可度,哪些不可度,能够说法,故云善慧地。

(42)十地:此处指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即法云地。此地成就智波罗蜜,具足无边功德,生出无边功德水,犹如大云覆盖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故云法云地。

(43)功德:“功”指资润福利之功能,即一切善行;德指得到之福报。一切善行所得之福报,谓之功德。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作功德。

(44)行相:“行”指一切现象的生灭变化活动。佛教常把迁流三世的有为法通称为“行”。“相”指呈现于人的面前,可以分别认识的现象。一切有为法之相状,即名行相。

(45)神通变化:神秘莫测谓之神,通达无碍谓之通。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一种功能,谓之神通。而这种神通变化无穷,所以称为神通变化。

(46)聪慧者:即生性聪明、具有智慧的人。

译文

数以亿万计的五净居天天众,听到此十地中的一切胜行;在虚空中都心怀喜悦,大家一起虔诚地供养一切诸佛。

许多不可思议的菩萨们,亦在虚空中皆大欢喜;大家都点燃最上等的悦意香,普遍熏那菩萨们集会的会场,使之清洁明净。

自在天王和一切天众,在虚空中有无量亿数;普遍散发天衣供养诸佛,有百千万种在天空中五彩缤纷地落下。

天上的彩女也不计其数,无一不欢欣鼓舞地供养诸佛;各自演奏出种种奇妙的音乐,都以此作为语言而赞叹这次盛会。

佛身安坐在某一个国土上,一切世界都能示现出其身体;无数的身相端正庄严难以形容,充满了一切广大世界。

佛于一个毛孔中放出光明,能普遍灭除全世界的烦恼与黑暗;一切国土中最小的微尘也可以测知其数量,佛放出的这种光明不可能测知。

或者看见如来具有许许多多的身兼容貌,在那里宣讲至高无上的佛法;或者看见如来于一切佛刹国土游行教化众生,或者看见如来安坐在一处寂然不动。

或者看见如来现在住于兜率天宫,或者看见如来从兜率天宫下来降生人间进入母胎;或者看见如来住于母胎中为诸天说法,或者从摩耶夫人右胁出生,使无量无数的国土中都能看见。

或者看见如来离开王宫出家修道,或者看见如来在道场成就正等正觉;或者看见如来宣说佛法或示现涅槃之相,普使十方世界都能看见。

犹如魔术师精于变幻之术,在广大观众中能作种种魔术;如来的智慧也是如此,于世间中能普遍出现种种身相。

如来住于甚深的真实法性中,其本身寂灭无相如同虚空一样;但于胜义谛中,能示现出种种所行之事。

其所做一切利益众生之事,都是依据法性才有的;一切事物的相状与远离一切虚妄的涅槃之相无任何差别,进入圆满究竟的境地都是远离一切的无相。

如果有人想要得到如来的智慧,应该远离一切虚妄分别;认识到有相和无相互通达都是平等的,就能很快地成为人天大导师——佛。

无量无边的天女们,以种种美好的语言、声音称赞如来以后,都身心寂静非常安乐,默默地瞻仰着如来的仪容。

这时有一位解脱月菩萨,看到参加大会一切大众都寂静无声,于是就向金刚藏菩萨说,你是一位大无畏的真佛子。

从第九地善慧地进入第十地法云地,所具有的一切功德和一切行相,还有一切神通变化等事,愿既聪明而又有智慧的您为大家宣说。

原典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①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②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③,集无边助道法④,增长大福德智慧⑤,广行大悲⑥,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⑦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⑧如来寂灭行⑨,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⑩,名为得一切种⑾、一切智智⑿受职位⒀。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⒁、入法界差别三昧⒂、庄严道场三昧⒃、一切种华光三昧⒄、海藏三昧⒅、海印三昧⒆、虚空界广大三昧⒇、观一切法自性三昧(21)、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22)、一切佛皆现前三昧(23)。如是等百万阿僧祇(24)三昧,皆现在前。

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25),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26)。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27)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28)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29)。出世善根(30)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31)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32)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33)为茎。栴檀王(34)为台,玛瑙(35)为须,阎浮檀金(36)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37)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38)。

注释

①菩萨摩诃萨:为梵语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的略称。“菩提萨埵”,前已有解。“摩诃萨埵”,意译为大有情、大众生。“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

②初地:即菩萨十地中的第一地,亦即欢喜地。此地为菩萨已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得二空之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③白法:即白净之法,也即一切善法之总称。

④助道法:“助道”,谓一切之道品,皆能资助止观,资助果德,故名助道。能够资助成就佛道之法,谓之助道法。

⑤福德智慧:指福德庄严和智慧庄严。修福德之善行而为身之庄严者,名福德庄严;以研得智慧而为身之庄严者,名智慧庄严。

⑥大悲:救他人苦难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非常广大,故名大悲。

⑦众生界:相对佛界之称谓。十界之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总称为众生界。

⑧随顺:追随、顺从的意思。

⑨寂灭行:谓超出世界,证得涅槃境界(寂灭境界)之修行。

⑩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力”,即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智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无所畏”,即四无所畏,亦称四无畏。有佛四无畏和菩萨四无畏两种,此处指佛四无畏,即: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不共佛法”,即十八不共法。谓佛的十八种功德法,唯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称不共佛法。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⑾一切种:即一切种智,三智之一。一切种智即佛智。此智通达诸法的总相、别相,化道、断惑,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智,故名一切种智。

⑿一切智智:意谓一切智智是佛智,是一切智中之智,故名一切智智。

⒀受职位:“受职”,即传法灌顶。得传法灌顶之位,名受职位。

⒁菩萨离垢三昧:“三昧”,即定,谓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菩萨得脱离烦恼垢染的三昧,是谓菩萨离垢三昧。

⒂法界差别三昧:即一切诸法各各不同的三昧。

⒃庄严道场三昧:“庄严”,即装饰,谓以善美装饰佛国土,或以功德装饰依身。以美好的事物和功德装饰佛成道处、佛寺的三昧,即名庄严道场三昧。

⒄一切种华光三昧:谓一切种智放出华光之三昧。

⒅海藏三昧:谓如于大海中蕴藏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也蕴藏一切法之三昧。

⒆海印三昧:谓如于大海中印现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也印现一切法之三昧。

⒇虚空界广大三昧:“虚空界”,即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天空,也就是空间世界。所有空间世界的广大三昧,谓之虚空界广大三昧。

(21)观一切法自性三昧:谓观察一切诸法本体的三昧。

(22)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谓能了知一切众生心理活动的三昧。

(23)一切佛皆现前三昧:谓一切诸佛都能显现在自己面前的三昧。

(24)阿僧祇:印度数目名,译为无央数。意思是这数目多到无法计算的地步,亦就是无数。

(25)善巧:即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又作善权。为善巧方便之略称。

(26)受一切智胜职位:谓受一切智最胜的传法灌顶之位。

(27)大宝莲华:谓由珠宝连缀而成之大莲华。

(28)三千大千世界:佛教用以说明世界组成情况的用语。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围绕着,以铁围山为外廓,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是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集成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集成为一“大千世界”。因这“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29)境界:即人们所居住之境土的界限,如国境、国界、边境、边界等。

(30)善根:即良善的根性,亦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如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又能生其他善,故称善根。

(31)诸法如幻:谓一切诸法,均如幻如化而不实在,故称诸法如幻。

(32)天处:即一切诸天所居之处。

(33)毗琉璃摩尼宝:“毗琉璃”,七宝之一,即青色之宝石。“摩尼宝”,一切珠宝之总名。“毗琉璃摩尼宝”,即琉璃珠宝。

(34)栴檀王:“栴檀”即“旃檀”,一种檀香木,出于南印度,其香味远飘四方。檀香木中之王,称栴檀王。

(35)玛瑙:七宝之一,为一种宝石。

(36)阎浮檀金:一种金的名称,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阎浮树下有河,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称阎浮檀金。

(37)宝网:用珠宝连缀而成的网。

(38)眷属:原意为家眷、亲属。此处意为附属陪衬之物。

译文

这时候,金刚藏大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大菩萨从初地直至第九地,以这种无量智慧观察一切事物,觉了一切事物以后,又善于思考、修习,善于圆满成就一切善法,积聚了无数的资助成就佛道之法,逐渐增长广大的福德和智慧,广行救苦救难之大悲心,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进入像密林一样的众生界,又进入如来所修行之处,随顺如来的寂灭境界,经常观察如来所具有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就名为得一切种智和一切智智,受传法灌顶之位。

佛子!大菩萨以这样的智慧进入传法灌顶之位以后,就能得到菩萨的离垢三昧,进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智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像这样数以百万亿计的三昧,都能显现在面前。

菩萨对于这一切三昧,无论是入定或是从定中起来,都得到善巧的方法,又善于了解一切三昧中所有的种种不同的三昧,其最后的三昧名为受一切智胜职位三昧。这种三昧示现于我们面前时,会忽然出现大宝莲华,这种宝莲华的华,十分广大,相等于百万个三千大千世界。又以许多奇妙的珍宝交互的装饰着,超过一切世间的胜境。出世间的善根从此而生起,能了知一切诸法如幻如化,都是众行因缘和合而成,经常放出大光明,普照一切法界,非一切天处之所能有。这大宝莲华以琉璃珠宝为茎,以檀香木中之王为台,以玛瑙为须,以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发出无量光明,隐藏着一切众宝,用宝网普遍地覆盖着,并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宝莲华作为陪衬。

原典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①,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②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③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佛子!此菩萨坐彼大莲华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④,灭众生苦。于两膝轮⑤,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⑥,灭众生苦。于脐轮⑦中,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阎罗王⑧界,灭众生苦。从左右胁,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⑨,灭众生苦。从两手中,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天⑩及阿修罗⑾,所有宫殿。从两肩上,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声闻⑿。从其项背,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⒀身。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⒁乃至九地诸菩萨身。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⒂悉皆不现。从其顶上,放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道场众会,右绕十匝,住虚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养⒃事,供养于佛。余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有供养,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网普于十方一一如来众会之前,雨众妙香⒄、华鬘⒅、衣服、幢旛⒆、宝盖⒇、诸摩尼(21)等庄严之具,以为供养,皆从出世善根所生,超过一切世间境界。若有众生见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2)得不退转(23)。

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养事毕,复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经十匝(24)已。从诸如来足下而入。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

佛子!是时十方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诸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一心观察。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昧。当尔之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德相(25)中,出大光明,名能坏魔怨(26)。百万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作是事已,而来入此菩萨摩诃萨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萨所有智慧势力增长过百千倍。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27),无数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绕十匝,示现如来广大自在(28),开悟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周遍震动一切佛刹,灭除一切诸恶道(29)苦,隐蔽一切诸魔宫殿,示一切佛得菩提处(30),道场众会庄严威德(31)。如是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32)已,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右绕,示现种种庄严之事。现是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其眷属光明亦各入彼诸菩萨顶。当尔之时,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33)。

佛子!如转轮圣王(34)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35),张大网幔(36),建大幢旛,然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37)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38)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39),亦得名为转轮圣王。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

佛子!是名菩萨受大智(40)职。菩萨以此大智职故,能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之行(41),增长无量智慧功德,名为安住法云地。

注释

①周匝围绕:即四周环绕着。

②恶趣:谓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向苦恶之所。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

③不思议:即不可思议。谓深妙之理、稀奇之事,不可用大脑思维,不可以言语议论。

④诸大地狱:即一切大地狱。一般称有八大地狱,即: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炎热地狱、大极热地狱、无间地狱。

⑤两膝轮:即人体两膝的周围。

⑥畜生趣:六趣之一,谓畜生所依住之处。

⑦脐轮:即人体肚脐(腹部凹陷的部份)的周围。

⑧阎罗王:谓专管地狱的神。

⑨人趣:六趣之一,谓人所依住之处。

⑩一切诸天:意谓所有的一切诸天神,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处四天,以及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

⑾阿修罗:六趣之一,亦为天龙八部众之一。意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为常与帝释天战斗之神。因其容貌丑陋,亦译为“无端”;又因其国酿酒不成,亦译“无酒”。

⑿声闻:即二乘中之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得涅槃之道者。

⒀辟支佛:亦译缘觉、独觉,二乘之一。凡自觉不从他闻,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⒁初始发心:即大乘菩萨十住中初住开始发心的阶段。

⒂魔宫殿:即天魔所居之宫殿。

⒃供养:谓以香花、灯明、饮食、资财等资养佛、法、僧三宝,均谓之供养。

⒄雨众妙香:谓如下雨一般撒下许多殊妙之香。

⒅华鬘:谓以鲜花或制作之花结成的花环。

⒆幢旛:即悬挂于佛像前的旌旗一类的饰物。竿柱高出,以种种丝帛装饰,头上安置宝珠的名“幢”;有长帛下垂的名“旛”。

⒇宝盖:即悬于佛菩萨等高座之上的天盖,上面装饰着珠宝和玉石等。

(21)摩尼:即珠宝之类的总称。

(2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亦译无上正遍知、无上正等正觉等。意为真正平等、圆满、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23)不退转:谓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再退失转变。是菩萨修行阶位之一。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到达此位。

(24)十匝:即环绕十周。

(25)臆德相:“臆”,即胸。人体胸部的德相,即称臆德相。

(26)魔怨:意谓恶魔。因恶魔向人行恶,为人之怨敌,故名魔怨。

(27)神通:一种不可思议而又无阻无碍之力用。有五神通、六神通、十神通等区别。

(28)广大自在:即大自在。谓具有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都能做。

(29)恶道:亦称恶趣。即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趋往苦恶之处所。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30)菩提处:即觉悟佛道之处。

(31)威德:“威”,即使人可畏;“德”,即使人可爱。威严的美德,即称威德。

(32)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意谓穷尽一切空间,遍及无所不包、无所不摄的法界,这样的一切世界。

(33)佛数:即佛的行列之中。

(34)转轮圣王:古代印度对能征服天下的大王之尊称。此王具有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他转动轮宝,降伏四方,故名转轮圣王。

(35)坐白象宝妙金之座:意谓骑着白象坐在用美妙的金子装饰起来的座位上。

(36)网幔:意为纵横交叉的帐幔。

(37)四大海:即位于须弥山四周之大海。

(38)刹利王:“刹利”,即刹帝利。印度四种姓之第两种姓。因一般都是掌握军政的国王等,被称为“王种”,故称为刹利王。

(39)十善道: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因此十种善行是通向善处的道路,故称十善道。

(40)大智:即佛智,谓通达一切事理的广大智慧。

(41)难行之行:即十分艰难的修行虽属困难,然终能成办。

译文

这时候,菩萨坐在此宝莲华的座位上,其身相大小正好与座位相称,还有许许多多的菩萨作为陪伴,各自坐在其他莲华的座位上,四周环绕着,每一位菩萨都得到百万的三昧,同时向大菩萨专心一致地瞻仰着。

佛子!此大菩萨及其陪伴者坐在宝莲华座位上时,所有的光明及其言语声音,普遍地充满了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都发生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都停止活动,一切国土都庄严清净,所有菩萨都同来集会,所有人界天界的音乐同时发出声音,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安乐,以不可思议的供养物品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的集会全部显现了出来。

佛子!此菩萨坐在那大宝莲华的座位上时,于双足之下,放出无数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大地狱,灭除了一切众生之苦。从两膝的周围,放出无数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畜生趣,灭除了一切众生之苦。从腹部的周围,放出无数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阎罗王界,灭除了一切众生之苦。从左右胁,放出无数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人趣,灭除了一切众生之苦。从两手中,放出无数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诸天和阿修罗的所有宫殿。从两肩上,放出无数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声闻乘人。从其项背,放出无数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辟支佛身。从其面门,放出无数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初地始发心者,直至九地的一切菩萨身。从两眉间,放出无数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受法灌顶菩萨,使恶魔的宫殿全部不见。从其顶上,放出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像微尘数那样多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的诸佛如来道场众会,向右绕行十周,停留在虚空之中,形成一片光明之网,名为炽然光明,同时发起种种供养之事,供养一切诸佛。这种供养,与其他所有的菩萨,包括初地始发心菩萨直至九地菩萨的所有供养相比较,是百分不及一分,及至所有的算数、譬喻都不能及。其光明网,普遍出现于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众会之前,同时飘下许多妙香、华鬘、衣服、旌旗、宝盖,以及许多珠宝等装饰品,以为供养。这都是从出世间的善根所生,它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如果有众生见到这些,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位,不再退转。

佛子!此大光明做完了如此的供养事后,又围绕十方一切世界各种诸佛道场的众会,经过十转之后,从一切如来的脚下而入。这时候,一切诸佛及一切菩萨,知道某一世界中某一大菩萨,能行这样的广大之行,直到传法灌顶之位。

佛子!这时无量无边乃至第九地的菩萨们,都来围绕着这位菩萨的周围,恭敬地供养这位菩萨,专心一致地对这位菩萨进行观察。正在观察之时,这些菩萨们就各自获得了十千三昧。就在这一时候,十方世界所有受法灌顶的菩萨,都于金刚庄严的臆德相中放出大光明,名为能破坏一切恶魔怨敌。有无数的光明作为陪伴,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示现出无数的神通变化。做完了此事以后,这些无数的光明都进入此大菩萨的金刚庄严臆德相中。进入以后,使此菩萨所有的智慧力增长了千百倍。

这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都从眉间放出清净光明,名为增益一切智神通。又有无数光明作为陪伴,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从右至左绕行十周,示现出如来的广大自在之力,开悟无数的菩萨们,震动了四周的一切佛国土,灭除了一切恶道之苦,一切诸魔的宫殿都隐而不见,显示出一切诸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处以及道场众会的庄严威德。像这样普遍照耀了一切虚空界、法界和一切世界以后,这大光明就来到此菩萨会上,向右绕行一周,示现出种种庄严之事。以后就从大菩萨顶上进入,其陪伴光明也各各进入这位大菩萨顶。这时,此菩萨得到了以前所没有得到的无数三昧,这就名为已得传法灌顶之位,进入了佛的境界,具足了十力,落在佛的行列之中。

佛子!犹如世间转轮圣王所生的太子,母亲是正宫皇后,容貌端正。其父转轮王命此太子坐在白象和用珠宝、金银装饰起来的座位上。同时铺设纵横交叉的大宝网幔,建立大幢旛,燃香散花,演奏一切美妙的音乐。又取来四大海之水,放在金瓶之内,转轮王就用金瓶内之水,灌太子顶,这就名为受王位灌顶。落在灌顶的刹帝利王行列以后,就能圆满具足地行十善道,也就称之为转轮圣王。菩萨传法灌顶受职也是如此,因一切诸佛用智慧之水灌其顶,所以称为传法灌顶受职。因为圆满具足了如来的十种力,所以也进入了佛的行列中。

佛子!这就名为菩萨受大智慧传法灌顶。菩萨因为受大智慧传法灌顶,所以能行无数的难行之行,增长无量的智慧和功德,这就称为安住法云地。

原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①、色界②集、无色界③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④集、无为界⑤集、众生界集、识界⑥集、虚空界集、涅槃界⑦集。此菩萨如实知诸见⑧烦恼⑨行集,知世界成坏⑩集,知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行集、如来力、无所畏、色身、法身⑾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转法轮⑿集,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⒀集。举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⒁化、烦恼化、诸见化、世界化、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一切分别无分别化,如是等皆如实知。

又如实知佛持⒂、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实知。

又如实知诸佛如来入微细智⒃,所谓修行微细智、命终微细智、受生微细智、出家微细智、现神通微细智、成正觉微细智、转法轮微细智、住寿命⒄微细智、般涅槃微细智、教法住⒅微细智,如是等皆如实知。

又入如来秘密处⒆,所谓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时非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⒇秘密、摄众生秘密、种种乘(21)秘密、一切众生根行(22)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实知。

又知诸佛所有入劫智,所谓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数劫入无数劫,无数劫入有数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劫,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如是等皆如实知。

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所谓入毛道(23)智,入微尘智,入国土身(24)正觉智(25),入众生身(26)正觉智,入众生心(27)正觉智,入众生行(28)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入示现遍行智,入示现顺行智,入示现逆行智,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现声闻智、辟支佛智、菩萨行如来行智。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29)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30)解脱、光明轮(31)解脱、无余境界(32)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33),皆于此第十地中得。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34),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35)。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36)、大法照(37)、大法雨(38),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譬如娑伽罗龙王(39)所霈大雨,惟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霈大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诸龙王雨,于一念间,一时霈下,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何以故?以是无量广大器故。住法云地菩萨亦复如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于一念顷一时演说,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注释

①欲界集:“欲界”,三界之一。即有淫欲和食欲、睡眠欲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其范围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所有欲界的集合,谓之欲界集。

②色界: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此界众生,但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故名色界。其范围包括初禅至四禅共十八天。

③无色界:三界之一,在色界之上。是色相俱无,但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其范围包括四空天。

④有为界:即有因缘造作而有生、住、异、灭四相的世界。

⑤无为界:即无因缘造作,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的世界。

⑥识界:十八界之一。即六识心王及八识心王,自持其体,与其他界有所区别,故名识界。

⑦涅槃界:即不生不灭的境界。

⑧见:指思考、推论而决断事理的见解。

⑨烦恼:指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能烦心恼身,故名烦恼。

⑩世界成坏:即世界的形成与毁坏。亦即世界的生灭变化。

⑾色身、法身:“色身”,指由地水火风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身体。“法身”,即佛的真身。以正法为体,故名法身。

⑿转法轮:佛陀说法的一种比喻。“轮”,原是转轮圣王的轮宝,能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陀的教法,亦能回转一切众生界,摧毁诸烦恼,故将佛陀说法称为转法轮。

⒀分别决定智:指分别智与决定智。“分别智”,即分析、辨别有为事相的智慧。此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的计度;“决定智”,即佛的根本实智。谓远离虚妄的计度,与真理冥符,称无分别智,亦即决定智。

⒁业:即人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好的思想行为称善业,坏的思想行为称恶业。

⒂持:即执持、受持、持有的意思。受持于佛,无漏无失,名为“佛持”。

⒃微细智:谓极微细之智慧,唯佛所有。

⒄寿命:即人从生至死的一期之生命。在此一期生命的持续期间,身体具有煖(体温)与识(心识)的作用,临命终时,煖、识离开肉体,寿命即终止。

⒅教法住:“教法”,指佛所说的大小三藏十二部经典,亦即佛所说的全部法。为四法之一。住于教法,即称教法住。

⒆如来秘密处:“秘密”,谓深奥、隐密之法门,不轻易示人。如来所说诸经以及一生行事,均有不轻易示人的秘密之处,故名如来秘密处。

⒇授菩萨记:即佛对不退转位之菩萨授与将来必当作佛之记别。

(21)种种乘:即种种性乘。五乘中之第四乘,是将一切诸乘合起来说的。

(22)众生根行:即众生根和众生行。“众生根”,即众生之根性,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众生行”,即众生之言行,包括身、口、意的一切造作。

(23)毛道:亦作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根性愚钝,心行不定,犹如毛发之随风吹动而忽东忽西。

(24)国土身:佛十身之一。即六道众生所依之处,亦即国土世间。

(25)正觉智:谓一切诸法的真正觉智,亦即如来之实智。

(26)众生身:佛十身之一。即六道之众生,亦即众生世间。

(27)众生心:即一切众生所有之心。有真心、妄心之别。

(28)众生行:即一切众生之言行。

(29)如来藏:谓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故名如来藏。

(30)法界藏:谓一切有为法内含藏有一切功德之德行,故名法界藏。

(31)光明轮:谓佛的光明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

(32)无余境界:谓事理至极之境界。

(33)解脱门:即涅槃、解脱之门户。有空、无相、无愿三种禅定,为解脱之门户,称三解脱门。

(34)陀罗尼门:谓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的门户。

(35)善巧念力:“念力”,五力之一。谓专念之力,能抗御其他一切障碍,破除一切邪念,故名念力。十分善美巧妙的念力,即名善巧念力。

(36)大法明:谓大乘深妙之法放大光明。

(37)大法照:谓大乘深妙之法光辉照耀。

(38)大法雨:谓大乘深妙之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名大法雨。

(39)娑伽罗龙王:亦作娑竭罗龙王。是依所住之海、所依之国而立名的。

译文

佛子!大菩萨住在此法云地,能如实了知全部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世界、法界、有为界、无为界、众生界、识界、虚空界和涅槃界。此菩萨还能如实了知一切诸见和烦恼行为,了知一切世界的成坏,了知一切修声闻乘之行、修辟支佛行、修菩萨行。了知一切如来具有的十力、四无畏、色身和法身,一切种智和一切智智;了知一切如来示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和初转法轮,入一切法的分别智与决定智。扼要地说,就是如来以一切智能了知所有世界的一切。

佛子!此大菩萨以这样的上上觉悟和智慧,如实了知众生业的变化,烦恼的变化,一切见的变化,世界、法界的变化,声闻、辟支佛、菩萨、如来的变化,一切思量事物的分别和无分别的变化等。

又能如实了知受持于佛、法、僧,受持业和烦恼,受持时间的迁流,受持行愿和供养,受持一切业行,受持一切大时,受持一切智慧等。

又能如实了知诸佛如来进入一切极微细的智慧,所谓修行时的微细智、命终时的微细智、受生时的微细智、出家时的微细智、示现神通时的微细智、成正觉时的微细智、在转法轮(弘宣佛法)时的微细智、有生之年的微细智、般涅槃时的微细智、住于佛所说的全部教法时的微细智等。

又能进入如来所说诸经及一生行事的秘密之处,所谓身体秘密、语言秘密、心意秘密,适时和非时思量的秘密,授予菩萨必当作佛记别的秘密,摄受众生的秘密,包括声闻、缘觉、菩萨等种种大小乘的秘密,一切众生的根性和言行有种种区别的秘密,业所起作用的秘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行的秘密等。

又能如实了知一切诸佛所有进入劫时的智慧,所谓一劫入无数劫,无数劫入一劫;又有数劫入无数劫,无数劫入有数劫;一念入一劫,一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又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劫,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等。

又能如实了知如来的一切所能进入的智慧,所谓入凡夫之智,入微尘那样的智,入国土世界的真正觉智,入众生世界的真正觉智,入众生心的真正觉智,入众生行的真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的真正觉智,入示现一切遍行的智慧,入示现一切顺行的智慧,入示现一切逆行的智慧,入示现出可思议和不可思议世间的可以了知和不可以了知的行业之智,入示现声闻的智慧、辟支佛的智慧、菩萨所行和如来所行的智慧等。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的智慧,广大无量,此法云地的菩萨都能进入。

佛子!大菩萨住于此地,就可以得到菩萨的不可思议的解脱、无障碍的解脱、净观察的解脱、普遍照明的解脱、如来藏的解脱、随顺无碍法轮的解脱、通达三世的解脱、法界藏的解脱、光明轮的解脱、无余境界的解脱。以上面所说的十种解脱为首,还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都能在此第十法云地中得到。像这样一直到无量无数的三昧门、陀罗尼门和神通门,都能在此地中获得成就。

佛子!此大菩萨通达这样的智慧,随顺无量的无上正等正觉,成就十分善巧的念力。因此,十方世界无量的诸佛所有的、无数的大乘佛法所放出的光明、大乘佛法的光辉照耀和滋润众生的大法雨,于一念之间,皆能安住、接受、摄取、执持,犹如娑伽罗龙王所降下的倾盆大雨,除了大海以外,其余一切地方都不能安住、接受、摄取和执持。如来的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也是如此。除了第十法云地的菩萨,其余的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一直到第九地的菩萨,都不能安住、接受、摄取和执持。

佛子!犹如大海,不仅能安住、接受、摄取和执持一个大龙王所降的倾盆大雨,就是两个大龙王、三个大龙王乃至无数的大龙王降雨,于一念之间全部降下,大海都能安住、接受、摄取和执持。为什么?因为大海是无量的广大容器。住于法云地的菩萨也是如此,不仅能够安住、接受、摄取和执持一个佛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就是两个菩萨、三个菩萨,直到无量无数的菩萨,于一念之间同时演说,也是如此。因此,将此地名之为法云地。

原典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间。能于几如来所,安受摄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不可以算数能知,我当为汝说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①。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陀罗尼,为佛侍者②,声闻众中,多闻第一③,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大胜比丘④。然一众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佛子!于汝意云何?此诸众生所受之法为有量耶?为无量耶?

解脱月菩萨言:其数甚多,无量无边。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我为汝说,令汝得解。佛子!此法云地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尔所世界⑤一切众生所闻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力⑥,起大悲云⑦,震大法雷⑧,通明无畏⑨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⑩,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遍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复过此数,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众生心之所乐,霈甘露雨⑾,灭除一切众惑尘焰⑿,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佛子!此地菩萨于一世界,从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随所应度众生心而现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尘数国土。复过于此,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佛子!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作狭世界,垢世界作净世界,净世界作垢世界。乱住、次住、倒住、正住⒀,如是无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或随心念,于一尘中,置一世界须弥卢⒁等一切山川,尘相如故,世界不减。或复于一微尘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说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尘体相如本⒂,于中世界悉得明现。或随心念,于一世界中,示现二世界庄严,乃至不可说世界庄严。或于一世界庄严中,示现二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或随心念,以不可说世界中众生置一世界。或随心念,以一世界中众生置不可说世界,而于众生无所娆害⒃。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庄严之事。

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一一身示现如是微尘数手,一一手各执恒河沙数⒄华奁⒅、香箧⒆、鬘盖⒇、幢旛,周遍十方,供养于佛。一一身复示现尔许微尘数头,一一头复现尔许微尘数舌,于念念中周遍十方,叹佛功德。或随心念,于一念间,普遍十方,示成正觉,乃至涅槃,及以国土庄严之事。或现其身普遍三世,而于身中有无量诸佛,及佛国土庄严之事,世界成坏,靡不皆现。或于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风,而于众生无所恼害。

或随心念,以无边世界为一大海,此海水中,现大莲华,光明严好,遍覆无量无边世界,于中示现大菩提树(21)庄严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种智(22)。或于其身,现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宝珠、日月、星宿、云、电等光,靡不皆现。或以口嘘气,能动十方无量世界,而不令众生有惊怖想。或现十方风灾、火灾,及以水灾。或随众生心之所乐,示现色身庄严具足。或于自身示现佛身,或于佛身而现自身。或于佛身现己国土,或于己国土而现佛身。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能现如是及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自在神力(23)。尔时,会中诸菩萨,及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24)、护世四王(25)、释提桓因(26)、梵天(27)、净居、摩酰首罗(28)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萨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

尔时,解脱月菩萨知诸众会心之所念,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大众闻其菩萨神通智力,堕在疑网,善哉仁者(29),为断彼疑,当少示现菩萨神力庄严之事。

时金刚藏菩萨即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30)。入此三昧时,诸菩萨及一切大众皆自见身在金刚藏菩萨身内,于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种种庄严之事,经于亿劫,说不能尽。又于其中见菩提树,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枝叶所荫亦复如是。称树形量,有师子座(31)。座上有佛,号一切智通王(32)。一切大众悉见其佛坐菩提树下师子座上,种种诸相以为庄严,假使亿劫,说不能尽。金刚藏菩萨示现如是大神力已,还令众会各在本处。时诸大众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刚藏一心瞻仰。

注释

①微尘数世界:即无量无数的国土世界。

②佛侍者:亲炙于佛左右而供使唤者。阿难为世尊侍者,为僧家侍者之嚆矢。

③多闻第一:指佛十大弟子中的阿难。因他多闻旷远,长于记忆,听而不忘,故被称为多闻第一。

④大胜比丘:梵语拘罗的意译。佛的大弟子之一。随佛陀出家后,得阿罗汉果,证得五蕴皆空之理,被称为悟空。

⑤前尔所世界:意谓以前所有的世界。

⑥自愿力:即自己的誓愿之力。

⑦大悲云:谓所发之大悲心普及一切众生,犹如天空的云一样。

⑧大法雷:谓大众妙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比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

⑨通明无畏:“通明”,指“六通”与“三明”。具有六通与三明,即无所畏惧,故称通明无畏。

⑩种种身:即种种佛身。包括二身、三身、十身等。

⑾甘露雨:“甘露”,又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为天人所食。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故言如来之教法,犹如甘露之雨,故称甘露雨。

⑿惑尘焰:即烦恼微细的火焰。

⒀乱住、次住、倒住、正住:谓众生住于世界,有乱住、按次序住、颠倒住和正确住等不同。

⒁须弥卢:即须弥山,亦名妙高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有四大部洲。

⒂体相如本:谓其本体和现象如同本来一样。

⒃娆害:即扰乱、危害。

⒄恒河沙数:恒河为印度大河,其中沙甚多,故以恒河沙数比喻物之甚多。

⒅华奁:即盛放花的匣子。

⒆香箧:即盛放香的小箱子。

⒇鬘盖:即用花环装饰的宝盖。

(21)大菩提树:即毕钵罗树,产于古印度。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因释迦于此树下成道,故名大菩提树。

(22)一切种智:三智之一。谓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和一切众生之因种,故名一切种智,亦即佛智。

(23)自在神力:即自由自在的神通力。

(24)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为天龙八部中的五部众。

(25)护世四王:即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因此四大天王都是守护世界的善神,所以称为护世四王。

(26)释提桓因:悟利天(三十三天)之主,简称帝释。居于须弥山之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的三十二天。

(27)梵天:即色界之初禅天。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一般所说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深信正法。

(28)摩酰首罗:天名,即大自在天。位于色界之顶上。因此天王在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名大自在天。八臂三眼,骑白牛。

(29)善哉仁者:“善哉”,意为好极了;“仁者”,对人的敬称,一般指有仁德的人。

(30)体性三昧:意为带有根本性的三昧。

(31)师子座:“师子”即狮子。狮子为兽中之王,佛是人中狮子,故其所坐之处,包括床或地,都叫作师子座。

(32)一切智通王:佛的一个名号。意为通达一切智之王。

译文

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说:佛子!此法云地菩萨在一念之间,能于几位如来的住所安住、接受、摄取、执持大法明、大法照和大法雨?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这是不可以用一般的算数就能了知的,我现在为你用譬喻来加以说明。佛子!譬如十方世界各有不可以说的无数佛刹、无数的微尘一样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闻持陀罗尼,成为佛的侍者,在声闻乘中多闻第一,就像是坐在金刚莲华上佛所那里的大胜比丘。然而,一位众生所受之法,其他众生就不再重受。佛子!你的意见认为怎样?这么许多众生所受之法,是有数量的呢,还是无量的呢?

解脱月菩萨回答说:其数量非常之多,无量无边。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我为你作说明,使你得到理解。佛子!这法云地的菩萨,在一个佛所,一念之间所安住、接受、摄取、执持的大法明、大法照和大法雨这三世法藏,和以前所有世界的一切众生所闻持之法来比较,以前所有世界在此是百分不及一分,乃至用譬喻也不能及。如一个佛所,等于是十方一切世界。犹如前面所说过的那样,所有世界的微尘那样多的佛,甚至超过这个数量的无量无边的佛,对于每一个世界的许许多多如来的住所,所有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这三世法藏,都能安住、接受、摄取、执持,所以此地名为法云地。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以自己的誓愿之力,发起大悲心如云;施大法如震雷;具有六通、三明,无所畏惧,犹如电光;无量的福德智慧犹如密云。示现出种种佛身,周旋往返。在一念之间,能普遍于十方无数世界像微尘那样多的佛国土演说佛教大法,摧伏魔怨。又超过此数,于无数世界像微尘那样多的佛国土,随顺一切众生心之所乐,降甘露雨,灭除一切众生烦恼的火焰,所以此地名为法云地。

佛子!此法云地的菩萨在一个世界,从兜率天宫下来,直至般涅槃,随其所应普度一切众生心而示现种种佛事。如果在两个世界、三个世界,乃至如上面所说的像微尘那样多的佛国土,甚至超过这一数字,乃至无数世界的微尘数佛国土,也是如此,所以此地名为法云地。

佛子!此法云地的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能够随其心念将狭世界变作广世界,将广世界变作狭世界;将烦恼世界变作清净世界,将清净世界变作烦恼世界。有时杂乱地住于世,有时按次序住于世;有时颠倒住于世,有时正确住于世。像这样无数的一切世界,都能互相变化。或者随自己的心念,在一微尘中,安置一个世界的须弥山等一切山川,其一微尘的相状和原来一样,但世界并没有减少。或又于一微尘中,安置两个世界、三个世界,乃至不可说的无数世界的须弥山等一切山川,而其微尘的体相和原来的一样,在其中所有的世界都能明白地示现。或者随自己的心念,在一个世界中示现出两个世界的庄严相,乃至不可说的无数世界的庄严相。或者在一个世界的庄严相中,示现出两个世界乃至不可说的无数世界。

或者随自己的心念,以不可说的无数世界中的众生安置在一个世界中。或者随自己的心念,以一个世界中的众生安置在不可说的无数世界中,而对于众生无所扰乱和危害。或者随自己的心念,于一毛孔中,示现出一切佛的境界、庄严等事。

或者随自己的心念,于一念之中,示现出不可说的无数世界像微尘那样多的身体,而每一个身体示现出同样微尘数的手,每一只手各执如恒河沙那样多的花盒、香箧、鬘盖、幢旛,普遍于十方世界供养于佛。每一个身体又示现出同样微尘数的头,每一个头又示现出同样微尘数的舌头,一念接着一念地普遍于十方世界赞叹佛的功德。或者随自己的心念,于一念之间,普遍在十方世界示现证成无上正等正觉,乃至般涅槃,以及国土庄严之事。或者示现其身普遍于三世,而于身中有无数的一切诸佛,以及佛国土庄严之事,世界的成坏等,无一不在身中示现。或者在自身的一个毛孔中,发出一切风,而对于众生却无所恼害。

或者随自己的心念,以无量无边世界为一大海,在此大海水中,出现一朵大莲华,其光明庄严美好,普遍地覆盖着无量无边的世界,从中示现出庄严的大菩提树,乃至示现出成就一切种智。或者从其身上,示现出十方世界的一切光明,包括摩尼宝珠、日月、星宿、云、电等光,无不一一显现出来。或者嘘一口气,就能震动十方无量世界,而不使众生有惊惧、恐怖之想。或者示现十方世界的风灾、火灾及水灾。或者随顺众生乐悦之心,示现出庄严具足的色身。或者于自身示现为佛身,或者于佛身而示现为自身。或者于佛身示现出自己的国土,或者于自己的国土而示现为佛身。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能示现出如此,以及其他无数的自在神力。这时候,会中的一切菩萨,以及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四大天王、忉利天王、梵天、净居天、大自在天等诸天,都这样想,如果菩萨的神通智力能够这样,那佛的神通智力又将怎样呢?

此时,解脱月菩萨知道参加的会众有如此想法,于是就对金刚藏菩萨说:佛子!现在大家听到菩萨的神通智力,已堕在疑网,你是一位仁者,为了消除他们的疑惑,你应该稍为示现一下庄严的神通之力。

当时金刚藏菩萨即进入一切佛国土的体性三昧。当进入这三昧时,一切菩萨及一切大众都看到自己的身体就在金刚藏菩萨身内,并于其中都清楚地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种种庄严之事,这些事经千百亿劫也说不尽。又在其中看到菩提树,树身周围达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达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其枝叶茂密成荫也是如此。和菩提树的形状相对称,有师子座,座上有佛,名号叫作一切智通王。一切大众全都看见其佛坐在菩提树下的师子座上,种种美好之相十分庄严。这庄严之相,即使是经历千百亿劫的时间也说不尽。金刚藏菩萨示现了这样的大神力后,仍旧叫与会的大众各自还归本处。其时一切大众得未曾有,各生奇特之想,默然而住,向金刚藏菩萨专心一致地瞻仰着。

原典

尔时,解脱月菩萨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三昧甚为稀有,有大势力。其名何等?

金刚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国土体性。

又问:此三昧境界云何?

答言:佛子!若菩萨修此三昧,随心所念,能于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

佛子!菩萨住法云地,得如是等无量百千诸大三昧故,此菩萨身、身业①不可测知,语、语业②,意、意业③,神通自在,观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游戏一切诸解脱门,变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说乃

至举足下足④,如是一切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⑤住善慧地⑥菩萨皆不能知。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所有境界,略说如是,若广说者,假使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尽。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若菩萨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⑦,其复云何?

金刚藏言:佛子!譬如有人于四天下⑧取一块土,而作是言,为无边世界⑨大地土多?为此土多?我观汝问亦复如是。如来智慧无边无等⑩,云何而与菩萨比量⑾?

复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许土,余者无量。此法云地神通智慧,于无量劫,但说少分,况如来地⑿?佛子!我今为汝引事为证,令汝得知如来境界。

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无边世界微尘数诸佛国土,一一国土得如是地菩萨充满,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彼诸菩萨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菩萨行⒀,所生智慧比一如来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⒁亦不能及。

佛子!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⒂,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为供养,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转更增胜。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为解释,百千亿劫无能屈者。

佛子!譬如金师⒃以上妙真金作严身具⒄,大摩尼宝钿厕其间⒅,自在天王⒆身自服戴,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萨所有智行⒇皆不能及。此地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无能如是。

佛子!譬如摩酰首罗天王光明能令众生身心清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萨智慧光明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皆得清凉,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21)、法界差别智(22)、遍一切世界智(23)、照一切世界智(24)、慈念一切众生智(25)。举要言之,乃至为说得一切智智。此菩萨十波罗蜜(26)中,智波罗蜜(27)最为增上(28),余波罗蜜非不修行。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

注释

①身业:三业之一,即身所作之业。

②语业:三业之一,即口所语之业。

③意业:三业之一,即意所思之业。

④举足下足:即将足举起和放下,意为一举一动。

⑤法王子:“法王”,指佛陀。菩萨是生于佛陀之家的,将来要成佛,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佛经中多称文殊菩萨为法王子。

⑥善慧地:大乘菩萨十地之第九地。此地成就力波罗蜜,具足十力,于一切处能了知谁可度、谁不可度,能说法,故名善慧地。

⑦佛神通力:即佛所具有的变幻莫测的神通之力。

⑧四天下:即四大洲,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⑨无边世界:谓无有边际的世界,即虚空界。

⑩如来智慧无边无等:意为如来的智慧,极其广大,无有边际,无与伦比。

⑾比量:谓用已知之因(理由)比证未知之宗(命题)以生决定之正智。此处是比较衡量的意思。

⑿如来地:也称佛地,即成佛之位。

⒀菩萨行:谓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亦即修菩萨之行。

⒁优波尼沙陀分:又作邬波尼杀昙分,意思是数之极微细者。

⒂三昧力:即定力。

⒃金师:即制作黄金饰品的金匠。

⒄严身具:指装饰佛身之物。

⒅大摩尼宝钿厕其间:“大摩尼宝钿”,即大珠宝首饰。“厕其间”,即置放其间。

⒆自在天王:即大自在天王。有八臂三眼,骑白牛。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名自在天王。

⒇智行:即智慧与修行的合称。

(21)三世智:大乘所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之一,即对于三世法均通达圆明之智。

(22)法界差别智:如来十智之一,亦称法界无碍智。谓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

(23)遍一切世界智:如来十智之一,又称充满一切世界智。谓如来从定而起广大妙用,遍满世间,无不照了之智。

(24)照一切世界智:如来十智之一,即普照一切世间智。谓如来有大智慧光明,能普遍照了无量世界之智。

(25)慈念一切众生智:如来十智之一,亦称知一切众生智。谓如来慈念、了知所教化的一切众生之善恶因缘之智。

(26)十波罗蜜:为菩萨十地之行法。即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十种波罗蜜。

(27)智波罗蜜:十波罗蜜之最后一种波罗蜜,谓如实知一切法之智。可分为受用法乐智与成熟有情智两种。

(28)增上:意谓势力最强者。

译文

这时候,解脱月菩萨对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如今这三昧甚为稀有,有非常大的势力,它们的名号是什么呢?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此三昧名为一切佛国土体性。

解脱月菩萨又问:此三昧的境界是怎样的?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如果菩萨修行这种三昧,随自己的心念,能于自己身中示现出像恒河沙那样多的世界,像微尘那样多的佛刹国土,还能够超过此数,无量无边。

佛子!菩萨住于法云地,因为能得如此无量百千的一切大三昧,因此,这位菩萨的身体和身业,不可以测算而得知。语和语业,意和意业,都神通自在,能观察三世的三昧境界、智慧境界,能遨游于一切解脱之门。其变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简略地说,直至一举一动,像这样一切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于善慧地的菩萨都不能了知。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所有的境界,简要地说就是如此。如果要广说的话,即使是无数的劫时,亦说不尽。

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如果菩萨的神通境界是这样的话,那么佛的神通之力又是怎么样的呢?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譬如有人在四天下取一块土,就这样说,这块土和无边世界大地之土相比较,是无边世界大地的土多呢?还是这一块土多?我看你提出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来的智慧是无边无等的,怎样能用来与菩萨比较呢?

其次,佛子!像在四天下取少许泥土,其余的泥土还有无数。此法云地的神通智慧,对于无量劫的时间来说,仅说少部分,何况如来地的神通智慧?佛子!我现今为你引事为证,使你得知如来的境界。

佛子!假使十方世界,每一方世界各有无数世界像微尘那样多的许多佛国土,每一国土又有许多法云地的菩萨充满着,好像是甘蔗、竹子、芦苇、稻、麻、丛林一样。那许多菩萨在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里,修菩萨行,所得到的智慧,比起如来的智慧境界来,百分不及一分,乃至许许多多极为微细的分,也不及一分。

佛子!此菩萨有这样的智慧,和如来的身、语、意业没有什么不同,不舍弃菩萨的一切三昧力,在无数的劫时中,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于每一个劫时中,以一切种种供养之具而供养一切诸佛,因而一切诸佛以神通之力加被于他,使他的智慧光明转为更加增胜。对于法界中所有一切问难,都能善为解释,虽然经历了百千亿的劫时,也没有人能使他屈服。

佛子!譬如金匠,以上妙真金作为装饰身体的原料,用大珠宝首饰镶嵌其间,大自在天王穿戴着这样的服装,这是其他任何天人的装饰品所不能比及的。此法云地的菩萨也是如此。一开始从初地欢喜地直至九地善慧地,一切菩萨所有的智慧与修行都比不上法云地菩萨。此法云地菩萨的智慧光明,能使众生直至进入一切智智,其他智慧的光明没有能像这样的。

佛子!譬如大自在天王的光明,能使众生的身心清凉,一切光明都不能与之相比。此法云地菩萨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能使众生都得到清凉,直至得到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其智慧光明,都不及于他。

佛子!此大菩萨已安住于这样的智慧,诸佛世尊又更为说三世智、法界差别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等。扼要地来说,直至为他说一切智智,证得一切智智。此菩萨于十波罗蜜中,以智波罗蜜最为增上,但对其他波罗蜜也不是不修行。

佛子!这叫作略说大菩萨第十法云地。如果要广说的话,即使是无量无数的劫时也说不尽。

原典

佛子!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酰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①。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②,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③、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④,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⑤、若信解⑥、若所作⑦、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⑧、若神变⑨、若音声⑩、若行处⑾,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⑿次第现前⒀,则能趣入一切智智。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⒁,其河流注遍阎浮提⒂,既无尽竭,复更增长,乃至入海,令其充满。佛子!菩萨亦尔。从菩提心⒃流出善根大愿⒄之水,以四摄法⒅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于一切智海⒆,令其充满。

佛子!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为十?所谓雪山王⒇、香山王(21)、鞞陀梨山王(22)、神仙山王(23)、由干陀山王(24)、马耳山王(25)、尼民陀罗山王(26)、斫羯罗山王(27)、计都末底山王(28)、须弥卢山王(29)。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欢喜地(30)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31)、咒术(32)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离垢地(33)亦复如是,一切菩萨戒行、威仪(34)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纯宝所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发光地(35)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禅定(36)、神通、解脱三昧(37)、三摩钵底(38)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39)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焰慧地(40)亦复如是,一切道(41)中殊胜智慧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由干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42)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难胜地(43)亦复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44)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现前地(45)亦复如是,入缘起理(46),声闻果证(47)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48)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远行地(49)亦复如是,方便(50)、智慧、独觉果证(51)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斫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不动地(52)亦复如是,一切菩萨自在行(53),差别世界(54)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55)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善慧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生灭智行(56)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57)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58),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佛子!此十宝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菩萨十地亦复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

注释

①一切菩萨波罗蜜行:意谓所有菩萨的波罗蜜大行。

②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指四摄法。即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乐法则布施法,使之由此而生亲爱之心,从而达到化度对方的目的。二、“爱语摄”,谓随着众生的根性而以善言慰喻,使之由此而生亲爱之心,从而达到化度对方的目的。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之善行以利益众生,使之由此而生亲爱之心,以达到度人的目的。四、“同事摄”,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由此而入道。

③一切种:即一切种智。

④自在示现:即自然而然地示现出来。

⑤庄严: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杂花、众宝、宝盖、幢、旛、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⑥信解:谓相信和理解。听佛说法,初信后解,亦谓之信解。

⑦所作:谓身、口、意所发起的造作。

⑧诸根:指信、勤、念、定、慧五根和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其他一切之善根。

⑨神变:即神通变化。

⑩音声:即声音,为耳根所对之境。

⑾行处:谓修行、成道之处。

⑿十地行相:即十地行事的相状。

⒀现前:即显现于眼前。

⒁阿耨达池出四大河:“阿耨达池”,意为无热恼池、清凉池。佛经中称,为阎浮提(赡部洲)四大河之发源地。位于香醉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围八百里,以金、银、琉璃、颇梨(水晶)四宝装饰岸边。池中金沙弥漫,清波皎洁如镜,有龙王名阿耨达居之,池中能出清冷之水供给赡部洲。由阿耨达池流出的四大河是:东面的恒河,亦称殒伽河;南面的信度河,亦称辛头河;西面的缚刍河,亦称博叉河;北面的徙多河,亦称私陀河。

⒂阎浮提:亦称赡部洲。因此洲中心有阎浮提树的森林,故称阎浮提,即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⒃菩提心:即求取正觉成佛之心。

⒄善根大愿:“善根”,即善良的根性,亦即能产生诸善法之根。身、口、意三业之善,牢不可拔,能生余善,能生妙果,故称善根。以善良的根性发大愿,即谓之善根大愿。

⒅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前已有解。

⒆一切智海:即一切智如大海一样的多。

⒇雪山王:十山王之一。此山中有许多药草,能治众病。比喻欢喜地菩萨之圣智法药,用之不竭,以破无明,为超前之行位。

(21)香山王:十山王之一。此山中遍满一切诸香。比喻离垢地菩萨之戒行威仪、功德之妙香遍熏一切。

(22)鞞陀梨山王:十山王之一。“鞞陀梨”,意为种种持。此山由纯宝所成,持有种种之宝。比喻发光地菩萨之禅定、神通、解脱等诸法,皆可贵如宝。

(23)神仙山王:十山王之一。此山中多神仙居住,比喻焰慧地菩萨,超出世间,得大自在。

(24)由干陀山王:十山王之一。“由干陀”,梵语持双。此山由纯宝所成,诸夜叉王咸住其中。比喻难胜地菩萨之如意神通,善巧自在。

(25)马耳山王:十山王之一。此山纯宝所成,盛产一切诸果。比喻现前地菩萨自理体起诸妙用,化导众生,以证声闻之果。

(26)尼民陀罗山王:十山王之一。“尼民陀罗”,意为持边。此山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比喻远行地菩萨之方便智慧,化导众生,使证缘觉之果。

(27)斫羯罗山王:十山王之一。“斫羯罗”,意为轮围。此山由金刚轮围纯宝所成,诸自在仙皆住其中,比喻不动地菩萨之无功用道,得心自在,化诸菩萨众。

(28)计都末底山王:十山王之一。“计都末底”,亦作“计度末底”,意为幢慧。此山由纯宝所成,大威德之阿修罗王皆住其中。比喻善慧地菩萨,以善巧摄众生之大力智行。

(29)须弥卢山王:十山王之一。“须弥卢”,意为妙高。此山由纯宝所成,大威德天皆住其中。比喻法云地菩萨,具足如来之力,成就无畏,得不共法,为众宣说,问答无尽。

(30)欢喜地:菩萨十地之一。谓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得二空之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31)文颂:即文字和偈颂。

(32)咒术:即神咒之妙术。念咒能降灾于敌或为己除祸,具有杀人或延寿之奇术,故称为咒术。

(33)离垢地:菩萨十地之一。谓菩萨已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名离垢地。

(34)威仪:谓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

(35)发光地:菩萨十地之一。谓菩萨已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名发光地。

(36)世间禅定:三种禅定之一。即凡夫所修之欲界定、色界之四禅定、无色界之四无色界定、四无量心定。凡以有漏智所修之禅定,包括外道禅、凡夫禅等均属之。

(37)解脱三昧:谓脱离一切束缚而自由自在之禅定。

(38)三摩钵底:禅定的一种。意译“正受”“等至”等,身心安和,住于一境的意思。

(39)五通神仙:谓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神足通)五通的神仙。

(40)焰慧地:菩萨十地之一。谓菩萨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名焰慧地。

(41)一切道:即包括六道在内的一切诸道。

(42)大神:指八部众中之一切神。

(43)难胜地:即极难胜地,菩萨十地之一。谓菩萨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对真俗二智行相互违者,能使之合而相应,故名难胜地。

(44)如意神通:即如意通,为五神通之一。

(45)现前地:菩萨十地之一。谓菩萨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名现前地。

(46)缘起理:即事物由因缘而生起、消灭的道理。

(47)声闻果证:谓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声闻果地之证悟。

(48)大力龙神:即具有大力的龙神。为八部众之一。

(49)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一。谓菩萨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名远行地。

(50)方便:谓用向上进展之方法与巧妙之言辞以教化众生。

(51)独觉果证:谓依因位之修行,而得独觉(缘觉)果地之证悟。

(52)不动地:菩萨十地之一。谓菩萨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智慧、功德都任运地增进,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故名不动地。

(53)自在行:谓心离一切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自由自在之行。

(54)差别世界:即种种不同的世界。

(55)阿修罗王:“阿修罗”,八部众之一。又名无端、无酒、非天等,常与帝释天战斗之神。阿修罗中之王,称阿修罗王。

(56)一切世间生灭智行:谓一切世间有生有灭的有为法之智慧与修行。

(57)诸天:指五趣中的一切天趣。

(58)如来力、无畏、不共法:即如来所具有的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等。

译文

佛子!菩萨住于此法云地,多作大自在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予众生、声闻、独觉和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的问难,都不能使其屈服。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像这样所有的一切作业,都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圆满具足一切种智和一切智智。又作如此之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者,为最胜者,乃至为一切智智所依止者。如果再勤加精进,就能于一念之间得到十个不可说的百千亿佛刹国土中像微尘那样多的三昧,乃至示现出同样数量的像微尘那样多的菩萨作为眷属陪伴。如果以菩萨的殊胜愿力神通自在地示现的话,所得的三昧和陪伴的菩萨还要远远超过这些。像修行的法门、庄严佛土的净业、甚深的信解、所作的佛事、清净的身、语业、智慧的光明、诸根的敏锐、神通力的变化、无穷的音声、修行成道的处所等,甚至经历千百亿劫时也不能知道其数量。

佛子!此大菩萨十地的行相如果按顺序示现于面前的话,就能够进入一切智智。譬如阿耨达池流出四大河,其河流流遍了我们的娑婆世界,既没有竭尽干涸的时候,又复更加增长,最后进入大海,使其充满。佛子!菩萨也是这样,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穷无尽,又复更加增长,直至入于一切智慧之海,使其充满。

佛子!菩萨十地因为佛智而形成了各种差别。例如,因大地而有十山王。哪十山王呢?就是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计都末底山王、须弥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其中有一切药草,取之不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间的经书、技艺、文字偈颂、咒术等都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佛子!如香山王,其中集有一切诸香,取之不尽。菩萨所住离垢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萨的戒行、威仪等都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都用纯宝组成,一切众宝都在其中,取之不尽。菩萨所住的发光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间的禅定、神通、解脱三昧、等持等,都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佛子!如神仙山王,都用纯宝组成,五通神仙全部住在其中,无穷无尽。菩萨所住的焰慧地也是如此,一切六道中的殊胜智慧都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佛子!如由干陀罗山王,都用纯宝组成,所有夜叉、大神都全部住在其中,无穷无尽。菩萨所住的难胜地也是如此,一切自在、如意神通都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佛子!如马耳山王,都用纯宝组成,一切诸果都在其中,取之不尽。菩萨所住的现前地也是如此,入缘起理、声闻果证,都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如尼民陀罗山王,都用纯宝组成,大力龙神都住在其中,无穷无尽。菩萨所住的远行地也是如此,方便、智慧、独觉果证等都住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如斫羯罗山王,都用纯宝组成,一切自在天众都住在其中,无穷无尽。菩萨所住不动地亦是如此,一切菩萨的自在行、差别世界都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如计都山王,都由纯宝组成,大威德阿修罗王都住在其中,无穷无尽。菩萨所住善慧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间的生灭智行都在其中,说也说不尽。

如须弥山王,都用纯宝组成,大威德诸天都住在其中,无穷无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也是如此,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事都在其中,问答宣说,无穷无尽。

佛子!此十宝山王同在大海中,因为有区别所以有十宝山之名。菩萨十地也是如此,同在一切智中,因为有区别,所以分别名为初地至十地。

原典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何等为十?一次第渐深①,二不受死尸②,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③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菩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萨行,不可移夺。

何等为十?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④故。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脱,行于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何等为十?一者从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彻,六者善巧钻穿⑤,七者贯以宝缕,八者置在琉璃高幢⑥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

佛子!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有十种事出过众圣。何等为十?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⑦,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⑧,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⑨,八者置于自在高幢⑩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⑾,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⑿,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⒀?

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⒁。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十八相动⒂,所谓动、遍动、等遍动⒃;起、遍起、等遍起⒄;涌、遍涌、等遍涌⒅;震、遍震、等遍震⒆;吼、遍吼、等遍吼⒇;击、遍击、等遍击(21);雨众天华(22)、天鬘(23)、天衣,及诸天宝庄严之具。幢旛、绳盖,奏天伎乐(24),其音和雅,同时发声,赞一切智地所有功德。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演说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作如是言:善哉!善哉(25)!金刚藏!快说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刚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悉名金刚德(26),佛号金刚幢(27)。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来威神之力,而说此法,众会悉等。文字句义,与此所说无有增减。悉以佛神力而来此会,为汝作证,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证。

注释

①次第渐深:即由浅至深、逐步深入的意思。

②不受死尸:意谓十分洁净,不接受死人的尸体。

③大身:指大海中鲲鲸之类大鱼的身体。

④破戒尸:指破坏佛教戒律者的尸体,意为很不洁净。

⑤善巧钻穿:谓非常精巧的雕琢。

⑥琉璃高幢:即用琉璃宝装饰的高幢(旌旗)。

⑦持戒头陀正行明净:“持戒头陀”,指严持戒律的苦行僧。“正行明净”,谓真正的行业明净无垢。此句意为严持戒律的苦行僧具有真正的德行,一尘不染。

⑧钻穿:即钻营、穿凿。此处意为善于融会贯通。

⑨贯以种种方便智缕:意为将种种方便智如同丝线一样贯穿起来,融会贯通。

⑩自在高幢:即任运自在的高幢(旌旗)。

⑾放闻持光:“闻持”,谓听闻教法能忆持不忘,即陀罗尼。放出陀罗尼的光辉,即谓之放闻持光。

⑿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意为集中了一切种智和一切智智功德之菩萨的修行法门之类。

⒀福:即福德。谓一切善行所得之福报。

⒁一切智地:即证得一切智之位,也就是佛果位。

⒂六种十八相动:即六类十八种大地震动之相。有动、起、涌、震、吼、击六种,每种又有小(独动)、中(遍动)、大(普遍动)三相。

⒃动、遍动、等遍动:即一方独动、向四方俱动和向四方齐动。

⒄起、遍起、等遍起:“起”,即自下渐高。此句意为一方独起、四方俱起和八方齐起。

⒅涌、遍涌、等遍涌:“涌”,原作“踊”,今依日本《大正藏》改。指忽然腾举。此句意为一方独涌、四方俱涌和八方齐涌。

⒆震、遍震、等遍震:“震”,谓隐隐出声。此句意为一方独震、四方俱震和八方齐震。

⒇吼、遍吼、等遍吼:“吼”,谓雄声猛烈。此句意为一方独吼、四方俱吼和八方齐吼。

(21)击、遍击、等遍击:“击”,谓碍然发响。此句意为一方独击、四方俱击和八方齐击。

(22)天华:指天上的妙华。

(23)天鬘:指天上以香草结成的华鬘。

(24)天伎乐:指天上的音乐。

(25)善哉善哉:系赞叹之辞,即好极了!好极了。

(26)金刚德:菩萨名,此处指金刚藏菩萨的另一名号。

(27)金刚幢:菩萨名。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此处意为金刚藏菩萨的佛号。

译文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而得大海之名,不可变动。哪十种相呢?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都失去其本来的名字;四、普遍同一种味;五、有无量珍宝;六、无法探知其底;七、广大无量无边;八、鲲鲸之类所居;九、潮水不过期限(涨落有时);十、普遍接受大雨,没有盈溢之时。菩萨行也是如此。因为有十相,所以名为菩萨行,不可变动。

哪十种相呢?即:欢喜地生起大愿,是由浅渐次入深的;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死尸;发光地舍离世间一切假名字;焰慧地与佛的功德同为一味;难胜地生起无数的方便神通,为世间作众多珍宝;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的道理;远行地善于观察广大觉悟和智慧;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之事;善慧地能得甚深解脱,行于世间,如实了知,不超过期限;法云地能接受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法明、大法雨,没有满足的时候。

佛子!譬如大摩尼宝珠,有十种性能超过其他一切众宝。哪十种呢?一、从大海流出;二、巧匠所雕琢;三、完美无缺;四、清净而没有污垢;五、内外明彻;六、雕刻精细;七、用七宝丝线加以贯穿;八、安置在镶嵌着琉璃的高幢之上;九、普遍放出一切种种光明;十、能随顺王的意旨,从天空中落下许许多多宝物,好像众生心一样,充满其一切意愿。

佛子!你应该明白,菩萨也是如此,有十种事超过众圣。哪十种呢?一、发一切智之心;二、持戒头陀正确修行明亮清净;三、一切禅定圆满无缺;四、道行清白,远离一切垢秽;五、方便神通,内外明亮透彻;六、缘起智慧,善能融会贯通;七、用种种方便智慧贯穿起来;八、安置在任运自在的高幢之上;九、观众生之行,放出陀罗尼的光辉;十、受佛智传法灌顶,进入佛的行列,能为众生广作一切佛事。

佛子!这种集中了一切种智和一切智智功德的菩萨行法门品,如果是不种善根的一切众生,不可得而听闻。

解脱月菩萨问:听闻这种法门,能得多少福德?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像一切智智所得的福德那样,听闻这种法门,能得同样的福德。为什么?因为并非是不听闻这种功德法门,就能够信解、受持、读诵一切佛法的,更何况要进一步精进如佛所说而修行。因此应该知道,一定要闻听了这种集中一切智智的功德法门,方才能够信解、受持、修习佛法,然后才能到达一切智智之地,即佛位。

这时候,由于佛的神通之力,加上佛法是佛陀亲口所说,因此十方世界各有十亿佛刹像微尘那样多的世界,发生六类十八种大地震动之相。这就是:一方独动、向四方俱动、向八方齐动;一方独起、四方俱起、八方齐起;一方独涌、四方俱涌、八方齐涌;一方独震、四方俱震、八方齐震;一方独吼、四方俱吼、八方齐吼;一方独击、四方俱击、八方齐击。同时天空落下许许多多的天华、天鬘、天衣以及各种天宝等庄严之物。又有幢旛、缯盖等,并演奏天音乐,声音和雅,能同时发声,赞叹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像这个世界是在他化自在天王的宫殿里来演说此佛一样的法,十方所有的一切世界也都是这样。

这时候,菩萨又以佛的神通之力,在十方世界各有十亿佛刹,像微尘那样多的世界之外,又有十亿佛刹无数的菩萨来到此会,并这样说:好极了!好极了!金刚藏菩萨,你快说此法,我们全部同名金刚藏。虽然我们所住的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但都名为金刚德,佛号金刚幢。我们如今住在这个世界中,都承如来威神之力,而佛说此法,一切众会都是平等的,所有文字句义,其他法会与此会所说没有任何增减,都是承佛的威神之力而来此会的,将为你作证。就像我们今天进入这一世界一样,所有十方一切世界也都是这样而前往作证。

原典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普周法界,欲赞叹发一切智智心①,欲示现菩萨境界②,欲净治菩萨行力③,欲说摄取一切种智道,欲除灭一切世间垢④,欲施与一切智,欲示现不思议智庄严⑤,欲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欲令如是地义转更开显⑥,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其心寂灭恒调顺⑦,平等无碍如虚空;

离诸垢浊⑧住于道,此殊胜行⑨汝应听。

百千亿劫修诸善,供养无量无边佛;

声闻独觉亦复然,为利众生发大心⑩。

精勤持戒常柔忍⑾,惭愧福智⑿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广慧⒀,愿得十力发大心。

三世诸佛⒁咸供养,一切国土悉严净;

了知诸法皆平等,为利众生发大心。

住于初地生是心,永离众恶常欢喜;

愿力广修诸善法,以悲悯故入后位⒂。

戒闻具足⒃念众生,涤除垢秽心明洁;

观察世间三毒火⒄,广大解者趣三地⒅。

三有一切皆无常,如箭入身苦炽然;

厌离有为求佛法,广大智人趣焰地⒆。

念慧具足得道智⒇,供养百千无量佛;

常观最胜诸功德,斯人趣入难胜地(21)。

智慧方便善观察,种种示现救众生;

复供十力无上尊(22),趣入无生现前地(23)。

世所难知而能知,不受于我(24)离有无;

法性本寂随缘转,得此微妙向七地(25)。

智慧方便心广大,难行难伏难了知;

虽证寂灭勤修习,能趣如空不动地(26)。

佛劝令从寂灭起,广修种种诸智业(27);

具十自在(28)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29)。

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30);

为欲化其令趣道(31),演说诸佛胜义藏(32)。

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33)集福慧;

常求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顶。

获得无数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业;

最后三昧名受职(34),住广大境恒不动。

菩萨得此三昧时,大宝莲华忽然现;

身量称彼于中坐,佛子围绕同观察。

放大光明百千亿,灭除一切众生苦;

复于顶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诸佛会。

悉住空中作光网(35),供养佛已从足入;

实时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职位。

十方菩萨来观察,受职大士舒光照;

诸佛眉间亦放光,普照而来从顶入。

十方世界咸震动,一切地狱苦消灭;

是时诸佛与其职,如转轮王第一子(36)。

若蒙诸佛与灌顶,是则名登法云地;

智慧增长无有边,开悟一切诸世间。

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

有数无数及虚空,如是一切咸通达。

一切化用大威力,诸佛加持微细智;

秘密劫数毛道等,皆能如实而观察。

受生舍俗成正道,转妙法轮入涅槃;

乃至寂灭解脱法,及所未说皆能了。

菩萨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37)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龙雨(38),此地受法亦复然。

十方无量诸众生,悉得闻持持佛法;

于一佛所所闻法,过于彼数无有量。

以昔智愿(39)威神力,一念普遍十方土;

霈甘露雨灭烦恼,是故佛说名法云。

神通示现遍十方,超出人天世间境;

复过是数无量亿,世智(40)思惟必迷闷。

一举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况一切诸众生,及以声闻辟支佛。

此地菩萨供养佛,十方国土悉周遍;

亦供现前诸圣众,具足庄严佛功德。

住于此地复为说,三世法界无碍智(41);

众生国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萨智光明,能示众生正法(42)路;

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灭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43),善能演说三乘法(44);

无量三昧一念得,所见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说,若欲广说不可尽;

如是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艺业(45)不可尽,譬如雪山集众乐;

二地戒闻如香山,三如鞞陀(46)发妙华。

焰慧道宝无有尽,譬如仙山(47)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干(48),六如马耳(49)具众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50),八地自在如轮围(51);

九如计都(52)集无碍,十如须弥(53)具众德。

初地愿首(54)二持戒(55),三地功德(56)四专一(57);

五地微妙(58)六甚深(59),七广大慧(60)八庄严(61)。

九地思量微妙义(62),出过一切世间道;

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是行海(63)无尽竭。

十行超世(64)发心初(65),持戒第二(66)禅第三(67);

行净第四(68)成就五(69),缘生第六(70)贯穿七(71)。

第八置在金刚幢(72),第九观察众稠林(73);

第十灌顶随王意(74),如是德宝渐清净。

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数;

毫末度空可知量(75),亿劫说此不可尽。

注释

①发一切智智心:即发佛智之心。

②菩萨境界:即菩萨所得果报之境地。

③净治菩萨行力:意为清除一切障碍菩萨修行之力用。

④一切世间垢:即一切世间的污染。

⑤不思议智庄严:即以不可思议的智慧庄严世界的一切。

⑥欲令如是地义转更开显:意为要使这菩萨十地的意义转而更为明显。

⑦调顺:即调伏信顺的意思。

⑧垢浊:即垢染、污浊,不清净。

⑨殊胜行:谓超越一切、世所稀有的行为。

⑩大心:指大乘心或大愿心。

⑾柔忍:即柔和、忍辱。此处意为严持戒律者应常柔和、忍辱。

⑿惭愧福智:“惭愧”,惭与愧的合称。心所名。自己反省,对自己所犯过错、罪恶感到羞耻的精神作用谓之“惭”;对自己所犯过错、罪恶,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的精神作用谓之“愧”。“福智”,即福德和智慧。

⒀广慧:即广大的智慧。

⒁三世诸佛:指出现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一切诸佛。在佛教成立时的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

⒂后位:指菩萨十地的第二地离垢地。因位于初地欢喜地之后,故称后位。

⒃戒闻具足:谓持戒、闻法皆圆满成就。

⒄三毒火:“三毒”,即贪(贪爱五欲)、嗔(嗔恚无忍)、痴(愚痴无明)。因这三者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此三毒如火炽燃人心,故名三毒火。

⒅趣三地:即趣入菩萨十地之第三地发光地。

⒆趣焰地:即趣入菩萨十地之第四地焰慧地。

⒇道智:十智之一。为证得上下界道谛之智。

(21)趣入难胜地:即趣入菩萨十地之第五地。

(22)十力无上尊:“无上尊”,指佛在人天中最为尊胜。具有十力的佛世尊,即名十力无上尊。

(23)无生现前地:“无生”,即无有生灭;“现前地”,即菩萨十地之第六地。

(24)不受于我:即不受常一主宰之我的支配。

(25)七地:即菩萨十地之第七地远行地。

(26)如空不动地:“如空”,意为犹如虚空;“不动地”,即菩萨十地之第八地。

(27)智业:即智慧之业。

(28)十自在:即十种自在: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历万劫而不增长,而短促的一刹那亦不减退,但为了度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二、“心自在”,谓菩萨了达诸法性空,不受任何的挂碍,故能智慧方便,调伏身心,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三、“资具自在”,又作“财自在”“物自在”“庄严自在”等。谓菩萨能以无量福德、种种珍宝、物资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四、“业自在”,谓菩萨能随顺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无碍。五、“生自在”,亦作受生自在。谓菩萨随其心念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受生,借以度脱无量众生,无障无碍。六、“愿自在”,谓菩萨随其所愿,能于一切佛国土中,随时随处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无障无碍。七、“解自在”,又作“信自在”“解脱自在”“信解自在”等。谓菩萨能了达诸法,破一切执,故能胜解成就,从而示现种种色身,为诸众生演说无量妙法,无障无碍。八、“如意自在”,亦作“神力自在”“神变自在”。谓菩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于各种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九、“智自在”,谓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示现、觉悟如来之十力、四无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无障无碍。十、“法自在”,谓菩萨得大辩才,于一切法中广说无边法门,度脱众生,无障无碍。此十种自在的次序,各经略有不同。

(29)善慧地:即菩萨十地中的第九地。

(30)心行业惑等稠林:意为一切心行、善恶业和烦恼如密林一样。

(31)趣道:谓趋向菩提、涅槃之道。

(32)胜义藏:即胜义法,也即涅槃之理。

(33)九地:即善慧地。

(34)受职:即传法灌顶。此处指得最后的定,即传法灌顶的定。

(35)光网:即大光明网,形容光明之极盛。

(36)转轮王第一子:即转轮王之长子,将来要继承王位,进行灌顶。

(37)念力:五力之一。谓此专念之力,能抵抗其他一切障碍,故谓之念力。

(38)龙雨:意谓四海龙王所下的雨。

(39)智愿:即智慧与悲愿。此处指由大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

(40)世智:即世间的智慧,为凡夫外道之智。

(41)无碍智:即通达自在之佛智。

(42)正法:即真正的佛法、教法。

(43)三界王: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王。

(44)三乘法: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教法。

(45)艺业:谓技艺业用。

(46)鞞陀:即鞞陀梨山。

(47)仙山:即神仙山。

(48)由干:即由干陀山。

(49)马耳:即马耳山。

(50)尼民:即尼民陀罗山。

(51)轮围:即斫羯罗山。此山由金刚罗围纯宝所成,故名轮围。

(52)计都:即计都末底山。

(53)须弥:即须弥卢山,简称须弥山。

(54)初地愿首:谓初地初得觉悟,证得圣道,首次如愿。

(55)二持戒:谓二地离垢地成就持戒波罗蜜。

(56)三地功德:谓三地发光地,智慧显发,能得种种功德。

(57)四专一:谓四地焰慧地专心一致,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性炽盛。

(58)五地微妙:谓五地难胜地,成就禅定波罗蜜,能使真俗二智融合相应,微妙之极。

(59)六甚深:谓六地现前地,成就慧波罗蜜,发甚深智慧,使眼前无染净差别。

(60)七广大慧:谓七地远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得大智慧,远离二乘之自度。

(61)八庄严:谓八地不动地,成就愿波罗蜜,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用无相之智慧庄严一切,绝不为烦恼所动。

(62)九地思量微妙义:谓九地善慧地,成就力波罗蜜,思量微妙,于一切处都能了知可度不可度而为说法。

(63)行海:谓一切修行如大海。

(64)十行超世:谓十地修行超出一切世间。

(65)发心初:谓初地为发心之初位。

(66)持戒第二:谓二地离垢地,又名具戒地,是持戒之地。

(67)禅第三:谓三地发光地,是禅定之地,依禅定而得智慧之光。

(68)行净第四:谓四地焰慧地,舍离前三地的分别见解,修行净业。

(69)成就五:谓五地难胜地,已成就正智,得难以超出之位。或谓已成就出世间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难救众生之位。

(70)缘生第六:谓六地现前地,以成就慧波罗蜜为缘,从而生起最胜智,使眼前无染法、净法之差别。

(71)贯穿七:谓七地远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由此贯穿而出生世间共不共胜进道。

(72)第八置在金刚幢:谓八地不动地,其绝不为烦恼所动之觉位,犹如置于金刚幢上不动摇一样。

(73)第九观察众稠林:谓九地善慧地,具足十力,观察众生犹如观察密林一样,了如指掌。

(74)第十灌顶随王意:谓十地法云地,具足无边功德,得灌顶位,可以如同帝王灌顶后一样,一切事均可随意而作。

(75)毫末度空可知量:“毫末”,意为极其微细之物,几乎不能眼见;“度空”,即计度虚空。此句意为虽然几乎不可见的毫末和无法计度的虚空,犹可知道其数量。

译文

这时候,金刚藏菩萨观察了十方世界的一切众会,意欲赞叹发一切智智心的人,欲示现菩萨的境界,欲净治菩萨的行力,欲演说摄取一切种智之道,欲灭除一切世间的烦恼,欲施给众生一切智,欲示现不思议智的庄严,欲显示一切菩萨的种种功德,欲使这法云地的意义更加明显,承佛的威神之力而说偈颂:

其心寂灭恒常调伏信顺,平等无碍犹如虚空;

远离一切垢染和污浊而住于佛道,这特别殊胜之行你应该仔细地听。

百千亿劫时修习种种善法,供养无量无边的佛;

声闻、独觉也要同样加以供养,为了利益众生应该发大心。

精勤持戒应经常柔和、忍辱、惭愧和福德、智慧应该圆满具足;

立志求取佛智应修广大的智慧,愿得佛的十力需要发大心。

三世诸佛都要供养,一切佛国土都要庄严和清净;

应该了知一切诸法都是平等的,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发大心。

住于初地生起这样的心,永离众恶恒常欢喜;

依仗本愿之力广修一切善法,因为有悲悯之心因而进入离垢地。

持戒、闻法均圆满具足而思念众生,涤除垢染、污秽而使心地明亮、洁净;

观察一切世间的贪嗔痴三毒之火,广大解脱者都将进入第三发光地。

三界生死流转等一切都是无常的,犹如利箭入身痛苦如火燃烧;

厌离一切有为法而求取佛法,广大有智慧的人都将进入焰慧地。

念和慧都圆满具足就能证得道谛之智,应该供养百千无量无数的佛;

经常观察最胜的一切功德,此人即将进入难胜地。

用智慧和善巧的方法很好地观察一切,作种种示现以救度众生;

再供养具有十力的至高无上的佛世尊,就能进入无生无灭的现前地。

世间所难知之事而佛能知,不受我执的束缚而远离有和无;

法性本来是寂灭的,随着因缘而转变,得此微妙的道理就进入第七远行地。

智慧方便心量广大,难行难伏难以了知;

虽然已经证得寂灭之理仍要勤加修习,就能进入一切皆空的不动地。

佛陀劝令从寂灭开始起,就要广修种种智慧之业;

具备了十种自在用以观察世间的一切,以此就能升入善慧地。

以微妙的智慧观察一切众生,一切心行、善恶等业和烦恼犹如茂密的森林;

为欲教化他们使之趣向菩提、涅槃之道,演说一切诸佛的胜义之法。

按次第进行修行具备众善,就能至第九善慧地广集福德智慧;

经常求取一切诸佛的最上法门,就能得到佛智之法水灌其顶。

获得无数的三昧,也能善于了知其一切作业;

最后的三昧名为受职灌顶,住于广大的境界恒常不动。

菩萨得此三昧之时,大宝莲花忽然出现;

身体大小正好相称坐在其中,众多佛子围绕着他共同观察。

放出百千亿的大光明,灭除了一切众生之苦;

又复于顶上放出大光明,普遍进入十方世界的一切佛智。

这些光明全部住于空中形成一光明之网,供养佛陀以后从脚下进入;

当时一切诸佛都完全了知,如今这佛子已登上佛位。

十方世界的菩萨齐来观看,受灌顶登上佛位的菩萨舒展眉光照耀;

一切诸佛的眉间也放出光明,普遍照耀着从顶而入。

十方世界都发生震动,一切地狱之苦都被消灭;

此时诸佛为其传法灌顶,犹如世间转轮王的第一子。

如果能得到一切诸佛为其灌顶,这就名为登上法云地;

智慧的增进将无穷无尽,能够开悟一切世间的众生。

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

有情数界、无情数界及虚空界,如此一切界全都通达无碍。

一切教化都用大威力,诸佛世尊又为之加持微细智;

秘密劫数和凡夫等,都能如实而进行观察。

佛陀受生、舍俗出家、成正道,弘宣佛法、入般涅槃,乃至寂灭、解脱,以及未说之法,都能如实了知。

菩萨住于此法云地,具足了念力闻持佛法;

譬如大海接受四海龙王下雨,此法云地接受佛法也是如此。

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都能得以闻持佛法、受持佛法;

在一处佛所所闻持的佛法,要超过其他佛所所闻持的佛法无其数。

以过去世的智慧与悲愿的威神之力,一念间可以遍十方世界的一切佛国土;

降甘露雨灭除一切烦恼,因此佛说此地名为法云地。

所示现的神通普遍于十方世界,超出人天世界的一切境界;

甚至要超过此数的无量亿万倍,用世间的智慧来思考必定要产生迷惘。

一举足这样分量的智慧、功德,甚至九地菩萨也不能了知;

更何况一般的众生,以及声闻和辟支佛。

此法云地菩萨供养佛,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都普遍无遗;

又还供养现前的一切圣众,圆满具足地庄严佛的功德。

再说一下住于此法云地的功德,具有三世法界的通达无碍的智慧;

众生界、国土界也同样如此,甚至具有一切佛的功德。

此法云地菩萨的智慧光明,能指示一切众生求取正法之路;

自在天王的光明能除世间的黑暗,法云地菩萨的光明灭除黑暗也是如此。

住于此法云地的菩萨多作三界之王,善能演说三乘佛法;

无量无数的三昧能于一念之中就得到,所看到的一切诸佛也是如此。

此法云地我如今已简略地说了,如果要广为宣说是说不尽的;

像这样十地的佛智,犹如十山王岿然而住,毫不动摇。

初地欢喜地中各种技艺之用不可穷尽,犹如雪山中集有一切众草药;

二地离垢地持戒、闻法和香山一样,三地发光地如鞞陀梨山开放美妙的华。

焰慧地的法宝无穷无尽,譬如神仙山居住着许多仁善的神仙;

第五难胜地具有的神通如干陀山,第六现前地如马耳山有众多的华果一样。

第七远行地的大智慧如尼民陀罗山,第八不动地心意自在犹如斫羯罗山;

第九善慧地集聚无碍之智如计都末底山,第十法云地具备众多福德如须弥山。

初地首次如愿、二地严持戒律、三地得殊胜功德、四地专一精进;

五地得微妙禅定、六地得甚深智慧、七地成就广大智慧、八地以无相智慧庄严一切。

九地思量十分微妙之义理,超过一切世间的道理;

十地受持一切佛法,这样的行愿之海无有尽竭之时。

十地修行超出世间,初地为始发心位,持戒是第二地,禅定是第三地;

修行净业是第四地,成就正智是第五地,由缘而生最胜之智是第六地,贯穿而起世间共不共胜进道是第七地。

第八地犹如置于金刚幢上毫不动摇,第九地观察众生如同稠密的森林;

第十地灌顶位能随顺王意而自由自在,像这样的德宝渐得清净。

十方世界的佛国土碎为微尘,也可于一念之中知其数量;

极其微细的毫末之物和无法计度的虚空都还可以知其数量,而经历亿劫的时间来说此法云地菩萨的功德也说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