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如来出现品①第三十七之三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②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③,虚空无分量境界④,无境界境界⑤,是如来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心境界⑥,是如来境界。如心境界无量无边,无缚无脱,如来境界,亦无量无边,无缚无脱。何以故?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别,如是如是无量显现故。

佛子!如大龙王随心降雨,其雨不从内出,不从外出。如来境界,亦复如是,随于如是思惟、分别,则有如是无量显现,于十方中,悉无来处。

佛子!如大海水,皆从龙王心力所起。诸佛如来一切智海,亦复如是,皆从如来往昔大愿之所生起。

佛子!一切智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然我今者略说譬喻,汝应谛听。

佛子!此阎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拘耶尼⑦有五千河流入大海;东弗婆提⑧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郁单越⑨有一万河流入大海。佛子!此四天下,如是二万五千河,相续不绝,流入大海。于意云何?此水多不?答言:甚多。

佛子!复有十光明龙王⑩雨大海中,水倍过前。百光明龙王雨大海中,水复倍前。大庄严龙王⑾、摩那斯龙王⑿、雷震龙王⒀、难陀、跋难陀⒁龙王、无量光明龙王⒂、连澍不断龙王⒃、大胜龙王⒄、大奋迅龙王⒅,如是等八十亿诸大龙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转倍过于前。娑竭罗龙王⒆太子,名阎浮幢⒇,雨大海中,水复倍前。

佛子!十光明龙王宫殿中水,流入大海,复倍过前。百光明龙王宫殿中水,流入大海,复倍过前。大庄严龙王、摩那斯龙王、雷震龙王、难陀、跋难陀龙王、无量光明龙王、连澍不断龙王、大胜龙王、大奋迅龙王,如是等八十亿诸大龙王,宫殿各别,其中有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转倍过于前。娑竭罗龙王太子阎浮幢,宫殿中水,流入大海,复倍过前。

佛子!娑竭罗龙王,连雨大海,水复倍前。其娑竭罗龙王宫殿中水,涌出入海,复倍于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21),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无量,众宝无量,众生无量,所依大地,亦复无量。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大海为无量不?答言:实为无量,不可为喻。

佛子!此大海无量,于如来智海无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随众生心,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智海无量,从初发心,修一切菩萨行不断故。应知宝聚无量,一切菩提分法三宝种(22)不断故。应知所住众生无量,一切学无学(23)、声闻、独觉所受用故。应知住地无量,从初欢喜地乃至究竟无障碍地(24),诸菩萨所居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入无量智慧,利益一切众生故,于如来应正等觉境界,应如是知。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心境界无有量,诸佛境界亦复然;

如心境界从意(25)生,佛境如是应观察。

如龙不离于本处,以心威力澍大雨;

雨水虽无来去处,随龙心故悉充洽(26)。

十力牟尼(27)亦如是,无所从来无所去;

若有净心(28)则现身,量等法界入毛孔。

如海珍奇无有量,众生大地亦复然;

水性一味(29)等无别,于中生者各蒙利。

如来智海亦如是,一切所有皆无量;

有学无学住地人,悉在其中得饶益。

注释

①如来出现品:八十卷《华严经》中的第三十七品。此品广举十门性起以显现佛性,各门又分十门成为百门,以巧妙的比喻,阐明十身如来的性起圆融的大用。

②如来应正等觉:佛十号中之三大名号。“如来”,前已有解。“应”即应供,谓应受人天之供养者。“正等觉”,亦作正遍知,谓佛得无上之正智,是真正遍知一切法。

③实际无边际境界:“实际”,谓真实际极之意,亦即穷尽极致的真如之理体。此句意为真如理体无边无际的境界。

④虚空无分量境界:意为虚空无量可分的境界。

⑤无境界境界:意为没有任何境界可以捉摸的境界。

⑥心境界:“心”,有多种解释,一般指精神作用,即佛教所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八种识。这种精神作用的境界就是心境界。

⑦西拘耶尼:四大洲之一,亦称西瞿耶尼、西牛货洲,以牛为货币之交易方式而得名。

⑧东弗婆提:四大洲之一,亦称东毗提诃、东胜身洲,因其洲人身形特胜,故名。

⑨北郁单越:四大洲之一,亦称北俱卢洲。“郁单越”,意谓胜处,以其地胜于其他三洲而得名。

⑩十光明龙王:即放出十种大光明的龙王。

⑾大庄严龙王:龙王名,意为该龙王十分庄严。

⑿摩那斯龙王:龙王名,“摩那斯”,意译慈心、高意等。意为该龙王有威德,意高于其他龙王。

⒀雷震龙王:龙王名,意为该龙王行雨时雷声震天。

⒁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名,“难陀”,意译欢喜,亦称大龙。“跋难陀”,意译善欢喜,亦称小龙。为摩竭陀国之兄弟二龙王。

⒂无量光明龙王:龙王名,意谓该龙王具有无量光明,普照四方。

⒃连澍不断龙王:龙王名,意谓该龙王降雨连续不断。

⒄大胜龙王:龙王名,意谓该龙王比其他龙王都要胜过一筹。

⒅大奋迅龙王:龙王名,意谓该龙王勇猛奋迅,所向无敌。

⒆娑竭罗龙王:龙王名,“娑竭罗”,大海名。以所住之海而得名,称娑羯罗龙王。

⒇阎浮幢:娑竭罗龙王太子之名。

(21)绀琉璃色:谓青而含赤之琉璃色,非常好看。

(22)菩提分法三宝种:“菩提分法”,有两种含义:一指三十七道品,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二指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分,即七菩提分。“三宝”,指佛、法、僧三宝。此句意谓菩提分法和三宝的种子。

(23)学无学:即有学与无学。研究真理而虽已觉知真理,但未断尽烦恼,叫作有学;真理已究竟,烦恼也已断尽,已无可修学,谓之无学。小乘以前三果为有学,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以菩萨之十地为有学,佛果为无学。

(24)究竟无障碍地:即菩萨十地之第十法云地。菩萨住于此地,证究竟佛果已无任何障碍,故称究竟无障碍地。

(25)意:意谓“思量”。谓思想事物,相当于我们所讲的意识。

(26)充洽:即充满的意思。

(27)十力牟尼:“牟尼”,有圣者、仙人、寂默者等意。此处则指佛。具有十力的佛,称十力牟尼。

(28)净心:指自性清净心。

(29)水性一味:谓大海水的本性都是一味的——咸味。

译文

佛子!大菩萨应该怎样来了知佛的境界呢?

佛子!大菩萨是以无障无碍的智慧,了知一切世间的境界就是如来的境界。了知一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境界,一切佛国土的境界,一切诸法的境界,一切众生的境界,真如没有差别的境界,法界没有障碍的境界,实际没有边际的境界,虚空无有可分之量的境界,没有境界的境界,所有这些,亦就是如来的境界。

佛子!犹如一切世间的境界无尽其数一样,如来的境界亦无尽其数。犹如一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境界无尽其数一样,如来的境界亦无尽其数。乃至犹如没有境界的境界无尽其数一样,如来的境界亦无尽其数。犹如没有境界的境界,一切时处都无所有,如来的境界也是这样,一切时处都无所有。

佛子!大菩萨应该了知,心的境界就是如来的境界。心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无有系缚,也无有解脱,所以如来的境界,也是无量无边的,无有系缚,也无有解脱。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心的境界原来就是如此起思考、分别事物的作用,就是如此无尽其数的显现的。

佛子!犹如大龙王能随心所欲地降雨一样,这雨不是从龙王身内所出,也不是从龙王身外所出。如来的境界也是如此,随着原来如此的思考、分别作用,就有原来如此无尽其数的显现,在十方世界中,都没有来处。

佛子!犹如大海水一样,都是从龙王的心力所生起的。诸佛如来的一切智慧之海,也是如此,都是从如来过去所发的大愿而生起。

佛子!如来的一切智慧之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本不可用言语讲说。但是,我如今用譬喻的方式大略地说一下,你应该仔细、认真地听。

佛子!我们这个阎浮提洲有二千五百条河流入大海;在西拘耶尼洲有五千条河流入大海;在东弗婆提洲有七千五百条河流入大海;在北郁单越洲有一万条河流入大海。佛子!这四大洲有如此二万五千条河,滔滔不绝地流入大海。你认为怎么样呢?这水多不多呢?回答说:非常之多。

普贤菩萨继续说:佛子!还有放出十种大光明的龙王,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超过以前一倍。又有放出百种大光明的龙王,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又超过前面的一倍。又有大庄严龙王、摩那斯龙王、雷震龙王、难陀和跋难陀两兄弟龙王、无量光明龙王、连续下雨不断的龙王、大胜龙王、大奋迅龙王等,像这样有八十亿诸大龙王,各降雨于大海,水量全部都展转超过前面的一倍。又有娑竭罗龙王的太子,名叫阎浮幢,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又超过前面的一倍。

佛子!又有十光明龙王宫殿中的水流入大海,水量又超过前面的一倍。又有百光明龙王宫殿中的水流入大海,水量又超过前面的一倍。又有大庄严龙王、摩那斯龙王、雷震龙王、难陀和跋难陀兄弟两龙王、无量光明龙王、连澍不断龙王、大胜龙王、大奋迅龙王等共八十亿诸大龙王,其宫殿各不相同,全都有水流入大海,水量都展转超过前面的一倍。又有娑竭罗龙王太子阎浮幢宫殿中的水,也流入大海,水量又超过前面的一倍。

佛子!又有娑竭罗龙王连续降雨于大海,水量又超过前面的一倍。其宫殿中的水,也全部涌出入海,水量又超过前面的一倍。这些龙王及其宫殿所流出的水,都是青而带赤的琉璃色,非常好看。它涌出有一定的时间,所以大海的潮水从不失时。

佛子!这样的大海,其水无量,一切珠宝无量,所以众生也无量,众生所依止的大地也无量。

佛子!你认为怎样?那大海中的水是不是无量的呢?回答说:实在是无量的,简直不可了知。

普贤菩萨继续说:佛子!此大海水无量,比之于如来智慧之海的无量,乃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乃至极为微细分的许许多多大海水也不及如来智慧之海的一分。这里仅是随着众生心而用以作譬喻,而实际上佛的境界,并不是譬喻所能说明的。

佛子!大菩萨应该知道,如来的智慧之海是无量的,因为从初发心起,就修习一切菩萨行从不间断。应该知道,珍宝的积聚也是无量的,因为一切菩提分法和佛、法、僧三宝的种子从未断绝过。应该知道,所住的众生也是无量的,因为是一切有学、无学、声闻、独觉等所受用的。应该知道,住地也是无量的,因为从初地欢喜地起,乃至究竟无障碍地法云地,都是一切菩萨所居住的。

佛子!大菩萨为了进入无量智慧,利益一切众生,因此对于如来的境界应该这样来了知。

这时候,普贤大菩萨为了重新说明此种含义,乃说偈颂:

犹如心的境界没有数量可以计算一样,一切诸佛的境界也是如此;

如心的境界是从意识所生,佛的境界也应如此来观察。

犹如龙王不离于本处,以心的威力降大雨;

雨水虽无来处和去处,但却随龙王之心而能为所欲为,所以大海悉皆充满。

具有十力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果有了自性清净心就显现身形,其数量相等于一切法界人体的毛孔。

犹如大海中的珍奇宝贝无量数,众生所住的大地也是如此;

海水的本性都是同一种咸味而没有任何区别,生于其中者各自蒙得利益。

如来的智慧之海也是如此,一切所有都是无量的;

有学、无学等住地之人,都能在其中获得丰富的利益。

原典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无碍行①是如来行,应知真如行②是如来行。

佛子!如真如,前际③不生,后际④不动,现在不起。如来行亦如是,不生、不动、不起。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无量,无形故。如来行亦如是,非量非无量⑤,无形故。

佛子!譬如鸟飞虚空,经于百年,已经过处,未经过处,皆不可量。何以故?虚空界无边际故。如来行亦如是。假使有人经百千亿那由他劫,分别演说,已说未说,皆不可量。何以故?如来行无边际故。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住无碍行,无有住处,而能普为一切众生示现所行,令其见已,出过一切诸障碍道⑥。

佛子!譬如金翅鸟王⑦,飞行虚空,回翔不去,以清净眼观察海内诸龙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扬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应正等觉金翅鸟王,亦复如是。住无碍行,以净佛眼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若曾种善根已成熟者,如来奋勇猛十力,以止观两翅⑧,鼓扬生死大爱⑨水海,使其两辟,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断一切妄想戏论⑩,安住如来无分别⑾无碍行。

佛子!譬如日月,独无等侣,周行虚空,利益众生。不作是念,我从何来,而至何所。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性本寂灭,无有分别,示现游行一切法界,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作诸佛事,无有休息。不生如是戏论分别,我从彼来,而向彼去。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无量方便,无量性相,知见如来应正等觉所行之行。尔时,普贤菩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真如不生灭,无有方所无能见;

大饶益者行如是,出过三世不可量。

法界非界非非界⑿,非是有量非无量;

大功德者⒀行亦然,非量无量无身⒁故。

如鸟飞行亿千岁,前后虚空等无别;

众劫演说如来行,已说未说不可量。

金翅⒂在空观大海,辟水搏取龙男女;

十力能拔善根人,令出有海⒃除众惑。

譬如日月游虚空,照临一切不分别;

世尊周行于法界,教化众生无动念。

注释

①无碍行:谓毫无阻碍的修行。

②真如行:谓修真如之行。

③前际:在有为法生起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前际,亦即过去世。

④后际:指有为法生起之后的时间,即未来世。

⑤非量非无量:即既不是有数目可以衡量的,也不是没有数目可以衡量的。

⑥障碍道:谓障碍涅槃、障碍出离烦恼之道。

⑦金翅鸟王:“金翅鸟”,八部众之一。因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常取龙为食。金翅鸟中之最胜者称金翅鸟王。

⑧两翅:原作“雨翅”,明显有误,今改。

⑨大爱:即大慈大悲之爱心。

⑩戏论:谓不合真理、毫无意义的言论。亦即不正确的言论。

⑾无分别:即无分别智。谓真正体会真如是离一切之相而不可分别之智。

⑿法界非界非非界:意谓真如是法界又不是法界,但也并非不是法界。

⒀大功德者:谓有大功德的人。即对大菩萨的美称。

⒁非量无量无身:意谓大菩萨不是有量,也不是无量,因为没有色身。

⒂金翅:即金翅鸟。

⒃有海:“有”,指三有,即三界之生死。三界之生死犹如大海,谓之有海。

译文

佛子!大菩萨应该怎样来了知如来之行?

佛子!大菩萨应知一切无碍之行是如来行,应知修真如之行是如来行。

佛子!犹如真如,过去世不生,未来世不动,现在世不起。如来行也是如此,过去世不生,未来世不动,现在世不起。

佛子!犹如法界,既不是有数量,也不是无数量,因为它没有形体。如来行也是如此,既不是有数量,也不是无数量,因为如来行也是无形体的。

佛子!譬如鸟飞翔于虚空之中,经过一百年,已经飞过之处,尚未飞过之处,都不可衡量。为什么?因为虚空本来就是无边无际的。如来行也是如此。假如有人经过千百亿劫那么长的时间,分别进行演说,哪些已说,哪些未说,都不可衡量。为什么?因为如来行本来也是无边无际的。

佛子!如来住于无碍之行,无有所住之处所,但却普遍能为一切众生示现所修之行,令他们见后,能够越过一切障碍菩提涅槃之道。

佛子!譬如金翅鸟王,飞行于虚空之中,巡回翱翔而不去,以清净眼观察海内一切龙王宫殿,勇猛有力地用左右双翅鼓扬海水,使之向两边分开,了知龙男龙女中有命将尽者,搏而取之。如来金翅鸟王,也是如此。住于无碍之行,以清净佛眼观察法界诸宫殿中的一切众生,如果曾经种过善根,现在已经成熟者,如来就奋起勇猛的十力,以止观双翅,鼓扬起生死大慈大悲爱心之海水,使之向两边分开而摄取之,安置于佛法之中,使他们断灭一切妄想和不正确的言论,安住于如来无分别智的无碍之行。

佛子!譬如日月,没有相等的伴侣,周行虚空之中,利益众生。不作我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想法。诸佛如来也是如此。其本性是寂灭的,没有任何分别之心,但又示现于世,游行于一切法界,因为要饶益一切众生之故,所以广作佛事,无有休息之日。也不生起我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的不正确之思维和分别。

佛子!大菩萨应该以这样的无量方法,无量的本性和相状,来了解如来所修之行。这时候,普贤菩萨为要重新阐明此义,而说偈颂:

譬如真如不生亦不灭,无有方所也不能看见;

给众生以巨大丰富利益的人修行就是如此,超越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而不可以衡量。

真如法界不是法界又并非不是法界,不是有数量又并非没有数量;

具有大功德的人修行也是如此,不是有量,也不是无量,因为没有身形。

犹如鸟之飞行经过了千百亿岁,其前后、虚空都是相等的而没有区别;

经历一切诸劫进行演说的如来修行,已经说的,尚未说的都不可衡量。

譬如金翅鸟在虚空中观察大海,将大海水向两边分开搏取龙男龙女;

如来十力能超拔具有善根之人,使其出离三界生死之海灭除一切诸惑。

譬如日月遨游于虚空中,照临一切不作任何分别;

世尊周行于一切法界,教化众生没有丝毫动摇之念。

原典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成正觉,于一切义,无所观察,于法平等,无所疑惑。无二无相①,无行无止,无量无际,远离二边②,住于中道。出过一切文字言说,知一切众生心念所行,根性③欲乐④,烦恼染习。举要言之,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诸法。

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说以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乐欲而无所现,是故说名诸佛菩提。

佛子!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音声所不能及,一切言语所不能说,但随所应方便开示。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时,得一切众生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得一切刹量等身,得一切三世量等身,得一切佛量等身,得一切语言量等身,得真如量等身,得法界量等身,得虚空界量等身,得无碍界量等身,得一切愿量等身,得一切行量等身,得寂灭涅槃界量等身。佛子!如所得身,言语及心,亦复如是。得如是等无量无数清净三轮⑤。

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何等性?所谓无相性,无尽性,无生性,无灭性,无我性,无非我性,无众生性,无非众生性,无菩提性,无法界性,无虚空性,亦复无有成正觉性。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

佛子!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何以故?虚空无生故。诸佛菩提亦复如是。若成正觉,不成正觉,亦无增减。何以故?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⑥故。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复化作恒河沙等佛,皆无色、无形、无相。如是尽恒河沙等劫,无有休息。佛子!于汝意云何?彼人化心⑦,化作如来,凡有几何?

如来性起妙德菩萨⑧言:如我解于仁⑨所说义,化与不化,等无有别。云何问言凡有几何?

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说。设一切众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觉,等无有异。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若无有相,则无增无减。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成等正觉,同于菩提,一相无相⑩。如来成正觉时,以一相方便,入善觉智三昧。入已,于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于身中,如一成正觉广大身,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亦如是。

佛子!如来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是故应知如来所现身无有量。以无量故,说如来身为无量界,等众生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身,一毛孔中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身,究竟无生灭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无处不至故。随其所能,随其势力,于道场菩提树下,师子座上,以种种身成等正觉。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入不思议方便法门⑾。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成正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正觉了知一切法,无二离二⑿悉平等;

自性清净如虚空,我与非我不分别。

如海印⒀现众生身,以此说其为大海;

菩提普印⒁诸心行,是故说名为正觉。

譬如世界有成败,而于虚空不增减;

一切诸佛出世间,菩提一相恒无相。

如人化心化作佛,化与不化性无异;

一切众生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增减。

佛有三昧名善觉,菩提树下入此定;

放众生等无量光,开悟群品如莲敷⒂。

如三世劫刹众生,所有心念及根欲;

如是数等身皆现,是故正觉名无量。

注释

①无二无相:谓对于佛教的道理,应看作是唯一无二的,没有相状的。

②二边:一般指断、常两种边见。

③根性:指人的本性具有生起善业或恶业之能力。

④欲乐:即贪爱欢乐。

⑤清净三轮:即清净的身、口、意“三业”。

⑥无一、无种种:意谓无一相亦无许许多多相。

⑦化心:即变化此心的意思。

⑧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即文殊师利菩萨。

⑨仁:即仁者,对菩萨的尊称。

⑩一相无相:谓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的,故称“一相”;但一相也不可得,故称“无相”。意谓寂灭之实相,本来就远离一切相,故称为一相无相。

⑾不思议方便法门:即不可思议、十分善巧的方便法门。

⑿无二离二:“无二”和“离二”,含义相同,都是离两边的意思。指对一切现象都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

⒀海印:即海印三昧。“海印”是一种比喻。谓大海风止波静,水澄清时,森罗万象无不印现于海中;譬喻如来之智海,清净湛然,一切众生之心念、根欲皆印现于如来三昧智中。

⒁普印:即普遍印现。

⒂莲敷:谓犹如莲华普施。

译文

佛子!大菩萨应该怎样来了知如来如何修行成就正觉?

佛子!大菩萨应该知道如来之成就正觉,对于一切义理均无所观察,对于一切佛法都平等看待,没有任何疑惑。一切佛法的道理是唯一无二的,没有形没有相的;无所谓行动,无所谓停止;无量无边,远离断常两种边执,住于中道。超越一切文字言说,又能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所行的根性、欲乐和烦恼、染习。举其大要来说,能于一念之中全部了知三世的一切诸法。

佛子!譬如大海,普遍能印现四大洲中一切众生的色身形像,因此大家共同说它是大海。一切诸佛证得的菩提也是如此,能普现一切众生的心念、根性乐欲,而一无所见,因此说为诸佛菩提。

佛子!诸佛所证得的菩提,是一切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一切声音所不能达到的,一切语言所不能说的,但却又随其所应之机方便开示。

佛子!如来成正觉时,得到与一切众生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一切佛刹国土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一切诸佛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一切语言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真如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法界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虚空界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无碍界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一切大愿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一切身、口、意造作之量相等之身,得到与寂灭涅槃境界之量相等之身。佛子!和所得到的身一样,语言及心意也是如此,能得这样的无量无数的清净身、口、意三业。

佛子!如来成就正觉时,在其身上,能普遍看到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遍看见一切众生入于涅槃,都是同一体性。所谓无性,是无什么性呢?就是所谓无形无相之性,无穷尽之性,无生起之性,无消灭之性,无人我主宰之性,无非人我主宰之性,无众生之性,无非众生之性,无菩提之性,无法界之性,无虚空之性,甚至也没有成正觉之性。了知了一切法皆无自性,就能得一切智,使大悲心相续不断,救度众生。

佛子!譬如虚空,一切世界的生成和破坏,都无增无减。为什么?因为虚空本来就是无生的。诸佛菩提也是如此,无论是成正觉,或没有成正觉,也都无增无减。为什么?因为菩提无有形没有相,也不是没有形没有相;没有一相,也没有种种形与相。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像恒河中沙那样多的心,每一个心又化作像恒河沙那样多的佛,都无色、无形、无相。这样,历尽恒河沙那样多的劫时,也没有停止。佛子!你认为怎样?那个人变化此心,化作如来,究竟有多少呢?

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如果按照我对你仁者所说的道理来理解,化与不化,没有任何区别,怎么你会问起究竟有多少这样的问题呢?

普贤菩萨说:好极了!好极了!佛子!真如你所说的那样,如果一切众生,于一念之中都成就正觉,与没有成就正觉,并没有任何不同。为什么?因为菩提是没有形没有相的。没有形没有相,也就无增无减。

佛子!大菩萨应该这样来了解,成佛同于得菩提,无有一相可得。如来成正觉时,以平等不二之一相方便法门,入于善觉智三昧。进入以后,于一个成正觉的广大身,示现出和一切众生数相等之身,住于自身之中。犹如一个成正觉广大身一样,一切成正觉的广大身也都是如此。

佛子!如来有这样的无数的成正觉门,因此应该知道如来所示现之身是没有数量的。因为没有数量,所以说如来身是无量界、等同于众生界。

佛子!大菩萨应当了知如来之身,在一毛孔中,有与一切众生数量相等的诸佛之身。为什么?因为如来成正觉之身,毕竟是没有生灭的。像一毛孔一样,法界中的一切毛孔,也全都是如此。应当知道,没有任何一处是空无佛身的。为什么?因为如来成正觉,是没有一处不到的。随其所有的能力,随其所有的势力,在道场的菩提树下,坐于师子座上,以种种之身成佛。

佛子!大菩萨应该了知,自心一念接着一念常有佛成正觉。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从来不离此心而成正觉。犹如自心一念接着一念常有佛成正觉一样,一切众生心也是如此,都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普遍,无处不有,不离亦不断,没有停止的时候,进入不可思议的方便法门。佛子!大菩萨应该这样来理解如来成正觉。

这时候,普贤大菩萨为欲重新说明此种含义,乃说偈颂:

正觉,就是了知一切诸法都是平等不二、远离有无两边的;

一切法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犹如虚空一样,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

犹如大海能印现一切众生之身,由此说其名为大海;

菩提能普遍印现一切心行,因此说其名为正觉。

譬如世界有形成、有败坏,但对虚空来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一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就菩提都是平等一相、寂灭无相的。

譬如有人化心、化佛,化与不化,其本性是没有不同的;

一切众生成就菩提,成与不成,从其本性来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佛有三昧名为善觉,在菩提树下入此禅定;

为众生等放出无量光明,开悟一切众生犹如莲华普施。

犹如历三世劫时一切佛国土的众生,所有的心念及其根性、欲乐;

如此等等的一切身形均得以显现,因此正觉说为无量无边。

原典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转法轮?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以心自在力①,无起无转②,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恒无起故。以三种转③,断所应断而转法轮,知一切法离边见故。离欲际非际④而转法轮,入一切法虚空际故。无有言说而转法轮,知一切法不可说故。究竟寂灭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涅槃性故。以一切文字、一切言语而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处不至故。知声如响⑤而转法轮,了于诸法真实性故。于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转法轮,毕竟无主故。无遗无尽而转法轮,内外无着故。

佛子!譬如一切文字语言,尽未来劫说不可尽。佛转法轮亦复如是。一切文字,安立显示,无有休息,无有穷尽。

佛子!如来法轮悉入一切语言文字而无所住⑥。譬如书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算数、一切世间出世间处而无所住。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一切众生种种语言,皆悉不离如来法轮。何以故?言音实相即法轮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转法轮,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菩萨摩诃萨欲知如来所转法轮,应知如来法轮所出生处。何等为如来法轮所出生处?佛子!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差别,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有三昧,名究竟无碍无畏。入此三昧已,于成正觉,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众生数等言音,一一音中众音具足,各各差别而转法轮,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能如是知转法轮者,当知此人则为随顺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则非随顺。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佛转法轮,普入无量众生界故。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来法轮无所转,三世无起亦无得;

譬如文字无尽时,十力法轮亦如是。

如字普入而无至,正觉法轮亦复然;

入诸言音无所入,能令众生悉欢喜。

佛有三昧名究竟,入此定已乃说法;

一切众生无有边,普出其音令悟解。

一一音中复更演,无量言音各差别;

于世自在无分别,随其欲乐普使闻。

文字不从内外⑦出,亦不失坏无积聚;

而为众生转法轮,如是自在甚奇特。

注释

①心自在力:“心自在”,谓如来心已远离一切障碍束缚,通达无碍,心无牵挂而能自由自在。心自在之力用,即谓之心自在力。

②无起无转:即没有生起也没有转化。

③三种转:即三种转法轮,指佛陀三转四谛之法轮。三转,谓四谛各有:示相转(说此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相转(说此苦谛应知,集谛应断,灭谛应证,道谛应修)、证相转(说苦谛已知,集谛已断,灭谛已证,道谛已修)。

④欲际非际:谓欲界中间、非欲界中间。即欲界、非欲界。

⑤知声如响:谓了知声非实有,和响一样,是随着言语声和击物声而起应和的,这是声触欺诳耳根所致。

⑥无所住:亦作无住。即无所住着。因法无自性,随缘而起,故称无所住。

⑦内外:此处之“内”,指内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外”,指外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译文

佛子!大菩萨应该怎样来了知如来转法轮?

佛子!大菩萨应该这样来了知。如来以心的自在之力,无起无转地转法轮,因为知道一切诸法是恒常没有起灭的。如来以三转四谛法轮,断灭其所应该断灭的一切,而转法轮,因为知道一切诸法是远离所有的边见的。如来远离欲界、非欲界而转法轮,因为知道入一切诸法都是虚空界的。如来以无言说而转法轮,因为知道一切诸法都是不可说的。如来以究竟寂灭而转法轮,因为知道一切诸法都是以涅槃为性的。如来以一切文字、语言而转法轮,因为知道如来的声音是无处不至的。如来以知声如响而转法轮,因为知道诸法实性都无实有。如来于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转法轮,因为知道一切诸法都是没有主宰的。如来无遗无穷而转法轮,因为知道一切诸法都是无所执着的。

佛子!譬如一切语言、文字,历尽未来劫时也说不可尽,佛转法轮也是如此。一切文字用以表示,连续不断,无穷无尽。

佛子!如来法轮均入一切语言、文字而无所住着。譬如写字,能普遍用于一切事情、一切语言、一切算数,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处,均无所住着。如来的声音也是如此,能普遍进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用、一切果报之中,而无所住着。一切众生的各种各样语言,都全部离不开如来的法轮。为什么?因为言语、声音的实相,就是法轮。佛子!大菩萨对于如来转法轮,应该作这样的理解。

其次,佛子!大菩萨如要了知如来所转法轮,还应该知道如来法轮所出生之处。什么是如来法轮的出生之处呢?佛子!如来随着一切众生的心行、欲乐的种种不同,生出若干声音而转法轮。

佛子!如来有一种三昧,名叫究竟无碍无畏。入此三昧以后,在成正觉时,每一个身体,每一个口中,各化出一切众生,发出种种语言、声音,在每一个声音中,一切声音都圆满具足,以各种各样的不同声音而转法轮,使一切众生皆生起欢喜之心。如果能这样来了解转法轮者,就知道此人能随顺一切佛法。如果不是这样来了解转法轮者,就不是随顺一切佛法。

佛子!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来理解佛转法轮,只有这样,才能普遍进入无量的众生界。

这时候,普贤大菩萨为了要重新阐明此中道理,而说偈颂:

如来法轮本来是无所可转的,因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无有生起,也无有所得;

譬如文字等没有穷尽之时,如来十力法轮也是如此。

犹如文字普入一切而毕竟无所至,成正觉的法轮也是如此;

普入一切语言、声音而毕竟一无所入,能使一切众生都生起欢喜之心。

佛有三昧名究竟三昧,入此定后方才说法;

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普遍发出的声音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悟解。

每一种声音中又发出声音,无数的言语声音各有不同;

对于世间出世间都毫无分别,随众生的欲乐普遍地使他们都听到。

文字不从内出也不从外出,既不失散也没有任何积聚;

但能为一切众生转法轮,如此自由自在,确实非常奇特。

原典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般涅槃?

佛子!菩萨摩诃萨欲知如来大涅槃者,当须了知根本自性①。如真如涅槃②,如来涅槃亦如是。如实际③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法界④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虚空⑤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法性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离欲际⑥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无相际⑦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我性际⑧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际⑨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真如际⑩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何以故?涅槃无生无出故。若法无生无出,则无有灭。

佛子!如来不为菩萨说诸如来究竟涅槃,亦不为彼示现其事。何以故?为欲令见一切如来常住其前,于一念中见过去未来一切诸佛,色相⑾圆满,皆如现在,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永离一切诸想着故。

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有出世⑿,亦无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槃。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不?

答言:不也。但由器坏,非日有咎。

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

佛子!若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则为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生无没,无有灭度。

佛子!譬如火大,于一切世间能为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于意云何?岂一切世间火皆灭耶?

答言:不也。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于一切世间施作佛事,或于一世界能事已毕,示入涅槃,岂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皆灭度?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

复次,佛子!譬如幻师,善明幻术,以幻术力,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国土城邑聚落,示现幻身。以幻力持,经劫而住,然于余处幻事已讫,隐身不现。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大幻师岂于一处隐身不现,便一切处皆隐灭耶?

答言:不也。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善知无量智慧方便,种种幻术,于一切法界,普现其身,持令常住,尽未来际。或于一处随众生心,所作事讫,示现涅槃。岂以一处示入涅槃,便谓一切悉皆灭度?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

复次,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槃时,入不动三昧⒀。入此三昧已,于一一身各放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不可说妙宝华蕊⒁。一一华蕊,有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来结跏趺坐⒂。其佛身数,正与一切众生数等,皆具上妙功德庄严,从本愿力之所生起。若有众生善根熟者,见佛身已,则皆受化。然彼佛身尽未来际,究竟安住,随宜化度一切众生,未曾失时。

佛子!如来身者,无有方处⒃,非实非虚,但以诸佛本誓愿力,众生堪度,则便出现。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

佛子!如来住于无量无碍究竟法界、虚空界。真如法性,无生无灭,及以实际,为诸众生随时示现。本愿持故⒄,无有休息,不舍一切众生、一切刹、一切法。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日舒光⒅照法界,器坏水漏影随灭;

最胜智日亦如是,众生无信见涅槃。

如火世间作火事,于一城邑或时息;

人中最胜遍法界,化事讫处示终尽。

幻师现身一切刹,能事⒆毕处则便谢;

如来化讫亦复然,于余国土常见佛。

佛有三昧名不动,化众生讫入此定;

一念身放无量光,光出莲华华有佛。

佛身无数等法界,有福众生所能见;

如是无数一一身,寿命庄严皆具足。

如无生性⒇佛出兴,如无灭性(21)佛涅槃;

言辞譬喻悉皆断,一切义成(22)无与等。

注释

①根本自性:即事物本来的性质。

②真如涅槃:“真如”之“真”,谓真实不虚之意;“如”,谓如常不变之意。亦作如如、如实、实际、法界、法性、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等。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真如涅槃”,即真如寂灭的意思。

③实际:真如之别名。为极真如之实理,至于其穷极,故名实际。

④法界:真如之别名。谓诸法各有自体,但分界不同,故名法界。

⑤虚空:“虚”与“空”,均为无之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谓之虚空。

⑥离欲际:即远离贪欲、淫欲之际。

⑦无相际:即无有相状之际。

⑧我性际:即我的自性之际。

⑨一切法性际:即一切法自性之际。

⑩真如际:即真如之际。

⑾色相:即色身之相貌。它表现于外,可为人见。

⑿出世:即出现于世。

⒀不动三昧:谓正观法相,处于心不动摇状态之禅定。

⒁妙宝华蕊:即用美妙的珍宝装饰起来的花苞。

⒂结跏趺坐:为坐法之一。即将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放在两腿上而坐。

⒃方处:即方位、处所。

⒄本愿持故:意为佛由于持有本誓愿力的缘故。

⒅如日舒光:意为如太阳一样放出光明。

⒆能事:即能做的事。

⒇无生性:亦作“生无性”“生无自性”。意为一切法均依众缘和合而生,实无自性,故称无生性。

(21)无灭性:意为一切法均由众缘离散而灭,实无自性,故称无灭性。

(22)一切义成:又称一切义成就。为悉达多太子之译名。亦作为如来的一种名号。

译文

佛子!大菩萨应该怎样来了知如来大般涅槃?

佛子!大菩萨如果要了知如来大般涅槃的话,必须要了知一切法的根本自性。犹如真如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实际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法界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虚空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法性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离贪欲、淫欲之际的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无相之际的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自性之际的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一切法性之际的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犹如真如之际的涅槃,如来涅槃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涅槃是没有生起,也没有出离的。犹如一切法没有生起,没有出离,也就没有消灭。

佛子!如来不为菩萨说诸如来的究竟涅槃,也不为他们示现究竟涅槃之事。为什么?为的是要使诸菩萨看见一切如来常住于他们的面前,于一念之中,能见到过去、未来一切诸佛的色相圆满无缺,都和现在一样,也不起二想和不二之想。为什么?因为大菩萨永离一切诸想的执着。

佛子!诸佛如来为了使众生生起欢乐,才出现于世间;为了使众生生起恋慕,才示现涅槃。而实际上如来是没有出世,也没有涅槃的。为什么?因为如来常住于清净法界,随顺众生心才示现涅槃。

佛子!譬如日出普遍照耀世界,在一切净水器中,其日影无不显现,普遍于许多处而无来往。假如有一净水器坏了,便不显现日影。

佛子!你认为怎样?那日影不示现,是日之罪责吗?

回答说:不是的,是由于净水器坏了,非日之罪责。

佛子!如来智慧之日,也是如此。它普现于法界,无前无后,在一切众生的净心器中,佛无不示现。如果心器经常清净,就能常见佛身。如果心浊器破,就不能见到佛身。

佛子!如果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的,如来就为之示现涅槃,而实际上如来是无生无没,无有灭度的。

佛子!譬如火大,对于一切世间都能生起火来。或者在某一时刻于一处其火熄灭了,对此应怎样看呢?难道能说一切世间的火都熄灭了吗?

回答说:不能。

佛子!如来也是如此,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者于某一世界所能作的佛事已经完毕,示现入于般涅槃,难道能说一切世界的诸佛如来全部都灭度了吗?

佛子!大菩萨应该这样来理解如来的大般涅槃。

其次,佛子!譬如魔术师,善于幻变之术,以其幻术之力,于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国土,所有城市、村庄,都示现变幻之身。由于持有幻变之力,经历劫时而住,然而在其他地方所作幻事已完了,就隐身不现。

佛子!你认为怎样?那位大魔术师难道在一处隐身不现,就在一切地方都隐身消灭吗?

回答说:不是的。

佛子!如来也是如此,他善于了知无量的智慧方便之门,了知种种幻化之术,于一切法界中,普遍示现其身,使之永久常住,直至未来的尽头。或者在一处随顺众生心,所作教化众生之事已完,就示现涅槃。难道因为在一个地方示现入于涅槃,便说一切地方的佛都灭度了吗?

佛子!大菩萨应该这样来理解如来的大般涅槃。

其次,佛子!如来示现大般涅槃时,入于不动三昧。入此不动三昧以后,于每一个身体各自放出无数的大光明。又于每一个光明之中,各映出无数的莲华。在每一朵莲华上,各有不可以用言语讲说的妙宝华苞。每一朵华苞上有师子座,每一个师子座上,都有如来结跏趺坐,其佛身的数量,正好与一切众生的数量相等。每一个佛身均具有上妙的功德庄严,都是从其根本的愿力所生起。如果有众生善根已经成熟的,见到佛身以后,就都接受佛的教化。然而,那佛身直至遥远的未来,最终安住不动,随顺机宜化度一切众生,不失时机。

佛子!如来之身,没有固定的方位、处所安住,非实又非虚,仅以诸佛本来具有的誓愿之力,看到众生可以救度,就随时出现。大菩萨应这样来理解如来的大般涅槃。

佛子!如来安住于无数的无碍究竟法界、虚空界,示现真如的法性,无生无灭,亦称实际。能为一切众生随时随地示现,是由持有本誓愿力之故,因而永不停止地不舍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佛刹国土、不舍一切法。

这时候,普贤大菩萨为要重新阐明此中义理,即说偈颂:

如日放出大光明普照法界,净水器坏,水漏掉。因此日影亦随之而消灭;

如来的最胜智慧之日也是如此,众生无有信仰之心就见到佛入涅槃。

如火大能在一切世间生起火来,但在某一城市、乡村有时会熄灭;

如来是人中最胜,普遍于一切法界,但在教化众生之事完了的地方,就会示现般涅槃。

如魔术师能现幻化之身于一切佛刹国土,但当他所作幻化之事完毕后,其幻化之身就隐而不见;

如来教化众生之事完毕后也是如此,会示现涅槃,但在其他国土上则仍然经常可以看到佛。

佛有三昧名为不动三昧,教化众生完毕以后就入此定;

在一念之中佛身放出无量大光明,每一光明映出莲华,每一莲华中都有佛。

佛身无数,等同于一切法界,有福德的众生都能够看见;

像这样无数的一个一个佛身,寿命、相好庄严都圆满具足。

佛之出兴于世,犹如一切法均依众缘和合而生,实无自性,佛之涅槃,犹如一切法均众缘离散而灭,实无自性;

言辞、譬喻全都已经断灭,如来确实无与伦比。

原典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于如来应正等觉见闻亲近所种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无有虚诳故,一切愿满故,不尽有为行①故,随顺无为智②故,生诸佛智故,尽未来际故,成一切种胜行③故,到无功用智地④故。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⑤,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⑥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⑦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佛子!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⑧。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⑨故。

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⑩,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⑾,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⑿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⒀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⒁乐。

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悉离一切诸不善法,具足善法。

佛子!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⒂故。诸佛菩萨但随众生心,令其欢喜,为说譬喻,非是究竟。佛子!此法门名为如来秘密之处,名一切世间所不能知,名入如来印⒃,名开大智门,名示现如来种性⒄,名成就一切菩萨,名一切世间所不能坏,名一向随顺如来境界,名能净一切诸众生界,名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思议究竟法。

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⒅菩萨说。此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诸菩萨摩诃萨。

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⒆。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若转轮王无此太子具众德者,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

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

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何以故?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唯诸菩萨乃能如是。是故菩萨摩诃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以尊重心恭敬顶受⒇。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信乐此经,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1)故。

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22),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具足一切诸菩萨法,安住一切种智境界,远离一切诸世间法。出生一切如来所行,通达一切菩萨法性。于佛自在,心无疑惑,住无师法(23),深入如来无碍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则能以平等智知无量法,则能以正直心(24)离诸分别,则能以胜欲乐现见诸佛,则能以作意力(25)入平等虚空界,则能以自在念行无边法界,则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则能以自然智(26)离一切世间垢(27),则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网(28),则能以大观察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则能以善根回向智(29),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缘(30),恒以一法观一切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见闻供养诸如来,所得功德不可量;

于有为中终不尽,要灭烦恼离众苦。

譬人吞服少金刚,终竟不消要当出;

供养十方诸功德,灭惑必至金刚智(31)。

如干草积(32)等须弥,投芥子火悉烧尽;

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雪山有药名善见,见闻嗅(33)触消众疾;

若有见闻于十力,得胜功德到佛智。

注释

①不尽有为行:“有为”,亦称有为法。指有造作之法,亦即因缘所生之一切事物。无有穷尽的修一切有为法之行,称为不尽有为行。

②无为智:即由无因缘造作之无为法而所得之智慧。

③一切种胜行:即一切种智的殊胜之行。

④无功用智地:谓菩萨十地中,八地以上之菩萨,无须再借加功用行,自然能得无功用智,即称为无功用智地。

⑤金刚:谓金中之精,即世间所称之金刚石。

⑥肉身杂秽:指人体五脏等不净之秽物。

⑦无为究竟智:即最究竟圆满的无为智。

⑧无余涅槃:两种涅槃之一。亦作无余依涅槃。谓灰身灭智,即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

⑨性究竟:“性”指事物不变的本性。此处亦指佛性。佛性究竟圆满,称为性究竟。

⑩戒香:譬喻之辞。谓戒德熏于四方,犹如香一样。

⑾法味:即妙法之滋味。谓咀嚼妙法,能心生快乐,故称法味。

⑿念佛三昧:谓一心称名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即谓之得念佛三昧。

⒀塔庙:即寺庙。

⒁贤圣:相当于儒家所说之圣贤。佛教将在凡夫之位的修行者称为“贤”,对已经发无漏智,证理断惑,并舍凡夫之性者称为“圣”。

⒂心智路绝不思议:谓泯绝心性和智慧,不可思议。

⒃如来印:“印”即认可、印可之义。得如来印可,谓之如来印。

⒄如来种性:亦称佛种性,以区别于声闻种性、缘觉种性和菩萨种性。谓成佛之因,即成佛之可能性。亦可理解为佛陀之本性。

⒅不思议乘:即佛乘。指必将成佛之菩萨。

⒆七宝:指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⒇顶受:即顶戴受持。

(2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即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

(22)六波罗蜜:亦作六度。即檀波罗蜜(布施度)、尸罗波罗蜜(持戒度)、屦提波罗蜜(忍辱度)、毗离耶波罗蜜(精进度)、禅那波罗蜜(禅定度)、般若波罗蜜(智慧度)。菩萨修此六法,究竟圆满自利利他之大行,能到达涅槃之彼岸,故名六波罗蜜。

(23)无师法:谓无师独悟之法。

(24)正直心:谓远离邪曲的方正质直之心。

(25)作意力:“作意”,谓突然警觉而将心趣向某处的一种精神作用。这种作用之力,称为作意力。

(26)自然智:即无功用智。谓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的一切种智。

(27)世间垢:即世间的一切烦恼。

(28)十方网:即十方世界的大网,形容十方世界之广阔无际。

(29)以善根回向智:即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开智慧。意即修善根即能得智慧。

(30)攀缘:即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

(31)金刚智:谓犹如金刚一样坚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

(32)积:原作“蒻”,今依日本《大正藏》本改。即积聚的意思。

(33)嗅:即用鼻子辨别气味。

译文

佛子!大菩萨应该怎样来了知于如来处见闻亲近所种下的善根?

佛子!大菩萨应该知道,于如来处见闻亲近所种下的善根都是真实不虚的。它能生出无尽的觉悟智慧,远离一切障碍和苦难,一定到达究竟之地,没有虚伪和欺诳,一切愿望都圆满成就,无穷尽的修有为法之行,随顺无为法的智慧,生起一切佛智,直至遥远的未来;成就一切种智的殊胜之行,到达无功用的智慧之地。

佛子!譬如勇健之人,虽食用很少的金刚石,终究不能消化,必须穿过其身,排出于体外。为什么?因为金刚石不能与肉体的五脏等杂秽之物共止于一处。在如来处所种的少数善根,也是如此。要穿过一切有为法的诸行烦恼之身,才能到达无为法的究竟智之处。为什么?因为此少数善根,不与有为法的诸行烦恼共住于一处。

佛子!假使有干草堆积起来像须弥山一样高,只须投下像芥子那么小的火种,一定将干草全部烧尽。为什么?因为火能燃烧。在如来处所种下的少数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一切烦恼,最终得到无余涅槃。为什么?因为此少数善根,本性是能达到究竟之地的。

佛子!譬如雪山上,有药树王,名叫善见。如果有人看见,眼睛就得到清净;如果有人听到,耳朵就得到清净;如果有人嗅到,鼻子就得到清净;如果有人尝到,舌头就得到清净;如果有人触及,身体就得到清净;如果有众生取该地一块泥土,亦能作为除病之良药而得到利益。

佛子!如来是无上药王,也是如此,能作一切饶益众生之事。如果有人得见如来之色身,眼睛就得到清净;如果有人得闻如来之名号,耳朵就得到清净;如果有人得嗅如来之戒香,鼻子就得到清净;如果有人尝得如来之法味,舌头就得到清净,具有广长舌相,理解一切语言之法;如果有人触及到如来之大光明,身体就得到清净,能最终获得无上法身。如果对于如来能生忆念之想者,就能得念佛三昧清净;如果有众生供养如来以及所经历的土地及塔庙,也能具有善根,灭除一切烦恼之过患,获得圣贤之欢乐。

佛子!我现在告诉你,即使有众生,见到如来之色身,闻得如来之名号,由于业障缠覆,不能生起信乐,亦能种下善根,没有空过的,直至最终入于涅槃。

佛子!大菩萨应该这样来了知于如来之处见闻亲近所种下的善根,能完全远离一切不善之法,圆满具足善法。

佛子!如来虽能用一切譬喻来说种种事情,但其实却没有一种譬喻能够宣说此法。为什么?因为此法能泯绝心性和智慧,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菩萨,但随众生心意,使其生起欢喜而说譬喻,并不是最终究竟之法。佛子!这个法门名为如来秘密之处的法门,名为一切世间所不能知,名为得如来之印可,名为开大智慧门,名为示现如来种性,名为成就一切菩萨,名为一切世间所不能坏,名为一向随顺如来境界,名为能清净一切诸众生界,名为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可思议的究竟之法。

佛子!这一法门,如来不为其他的众生演说,专为有趣向大乘的菩萨而说,专为即将成佛的菩萨而说。这一法门,不入其他一切众生之手,只有大菩萨除外。

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的七宝,因为有此七宝,才显示出他是转轮圣王。因此此七宝不入其他众生之手,只有轮王的第一夫人所生的太子,具有成就转轮圣王之形相者除外。如果转轮圣王没有这样的太子、具有众德者,转轮圣王命终之后,此七宝等即于七日之内,全部散灭。

佛子!此《华严经》珍宝,也是如此,不入其他一切众生之手,除非是如来法王之真子,降生于如来之家,具有如来之形与相,种下诸善根者。

佛子!如果没有这样的佛之真子,如来的这一法门,不久即将散灭。为什么?因为一切声闻、缘觉二乘不听闻此经,更不用说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了。只有一切菩萨才能如此。因此,大菩萨闻此法门,应该生大欢喜,以尊重之心恭敬顶礼而受。为什么?因为大菩萨信乐此经后,就能很快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子!即使有菩萨于无量劫时修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如果没有闻听此如来不可思议的大威德法门,或有时听了以后不信仰、不理解、不随顺、不进入,就不得名之为真实菩萨,因为不能生于如来之家。如果能够闻听此如来无量的不可思议、无障无碍的智慧法门,听了以后能够信仰、理解,从而随顺悟入,就可知道此人能生于如来之家,随顺一切如来的境界,圆满具足一切菩萨之法,安住于一切种智的境界,远离一切诸世间法,出生一切如来之所行,通达一切菩萨的法性。对于佛能自由自在,心无疑惑,住于无师独悟之法,深入如来的无碍境界。

佛子!大菩萨听闻此法以后,就能以平等智了知无量的一切诸法,就能以正直心远离一切虚妄分别,就能以最胜的欲乐现见一切诸佛,就能以作意力进入平等的虚空界,就能以自由自在之念行于无边无际的法界,就能以智慧力具备一切功德,就能以自然智远离一切世间的烦恼,就能以菩提心进入一切十方之金刚网,就能以大观察了知三世诸佛是同一体性,就能以善根回向智普入如是之法,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缘之想,经常以一法观察一切法。

佛子!大菩萨成就如此的功德,作很少的功力,就能得无师独悟的自然智。

这时候,普贤菩萨为欲重新阐明此义理,即说偈颂:

见闻供养一切如来,所得的功德不可以衡量;

在有为法中经历了无穷无尽的劫时,要灭除烦恼远离众苦。

譬如有人吞服了少量的金刚石,最终毕竟不能消化要排出体外;

供养十方诸佛的一切功德,灭除烦恼必然到达获得佛的金刚智。

如干草堆积起来等于须弥山一样高,只要投入像芥子一样大小的火种就全部都可以烧尽;

供养诸佛少量所得的功德,必定断灭烦恼直至般涅槃。

雪山有药名为善见,见、闻、嗅、触都能消除众生之疾病;

如果有人见闻于十力、无畏之佛,就能得最胜之功德直至佛的智慧。

原典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六种震动,所谓东涌西没①,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十八相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雨出过诸天一切华云②,一切盖云③、幢云④、旛云⑤、香云⑥、鬘云⑦、涂香云⑧、庄严具云⑨、大光明摩尼宝云⑩、诸菩萨赞叹云、不可说菩萨各差别身云、雨成正觉云、严净不思议世界云⑾,雨如来言语音声云⑿,充满无边法界。如此四天下,如来神力如是示现,令诸菩萨皆大欢喜。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是时十方各过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⒀外,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如来,同名普贤,皆现其前,而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承佛威力,随顺法性,演说如来出现不思议法。佛子!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皆说此法。如我所说,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亦如是说。

佛子!今此会中,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菩萨神通三昧⒁,我等皆与授记⒂,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刹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与授记,于当来世⒃,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佛,同号佛殊胜境界。我等为令未来诸菩萨闻此法故,皆共护持⒄。如此四天下所度众生,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法界⒅虚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众生皆亦如是。

尔时,十方诸佛威神力故,毗卢遮那⒆本愿力故,法如是⒇故,善根力故,如来起智不越念(21)故,如来应缘不失时(22)故,随时觉悟诸菩萨故,往昔所作无失坏(23)故,令得普贤广大行(24)故,显现一切智自在故,十方各过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于此,充满十方一切法界,示现菩萨广大庄严,放大光明网,震动一切十方世界,坏散一切诸魔宫殿,消灭一切诸恶道苦,显现一切如来威德,歌咏赞叹如来无量差别功德法(25),普雨一切种种雨,示现无量差别身,领受无量诸佛法。

以佛神力,各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说此如来不可坏法。佛子!我等一切皆名普贤,各从普光明世界(26)、普幢自在(27)如来所而来于此。彼一切处亦说是法,如是文句,如是义理,如是宣说,如是决定。皆同于此,不增不减。我等皆以佛神力故,得如来法故,来诣此处。为汝作证。如我来此,十方等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诸四天下,亦复如是。

尔时,普贤菩萨承佛神力,观察一切菩萨大众,欲重明如来出现广大威德,如来正法不可沮坏,无量善根皆悉不空,诸佛出世,必具一切最胜之法,善能观察诸众生心,随应说法,未曾失时,生诸菩萨无量法光,一切诸佛自在庄严。一切如来一身无异,从本大行(28)之所生起,而说颂言:

一切如来诸所作,世间譬喻无能及;

为令众生得悟解,非喻(29)为喻而显示。

如是微密甚深法,百千万劫难可闻;

精进智慧调伏者(30),乃得闻此秘奥义。

若闻此法生欣庆,彼曾供养无量佛;

为佛加持(31)所摄受(32),人天赞叹常供养。

此为超世第一财(33),此能救度诸群品(34);

此能出生清净道(35),汝等当持莫放逸(36)。

注释

①东涌西没:“涌”,原作“踊”,今依日本《大正藏》本改(下同)。此句意为东面突然腾举,西面突然低落。

②雨出过诸天一切华云:“华云”,谓似云海一样的华。此句意为天空降下超过诸天的一切似云海一样的华。

③盖云:谓伞盖多得像云海一样。

④幢云:谓宝幢多得像云海一样。

⑤旛云:谓旌旗多得像云海一样。

⑥香云:谓香多得像云海一样。

⑦鬘云:谓花鬘多得像云海一样。

⑧涂香云:谓涂香多得像云海一样。

⑨庄严具云:“庄严具”,即装饰道场、佛像之物。此句意为庄严物多得像云海一样。

⑩大光明摩尼宝云:谓放大光明的大珠宝多得像云海一样。

⑾严净不思议世界云:谓庄严、清净的不思议世界多得像云海一样。

⑿雨如来言语音声云:谓降下的如来言语声多得像云海一样。

⒀十方各过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过八十不可说”,即超过八十个不可言说的。此句意为普天之下各有无数的佛国土像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

⒁神通三昧:即具有变化莫测、无拘无碍的种种神通之禅定。

⒂授记:音译和伽罗,为十二部经之一。指佛对发大心之众生授与将来必当成佛之记别。

⒃当来世:即将来的世界。

⒄护持:即护持所闻之正法。

⒅不可说不可说法界:意谓数量多得不可以言语来讲说的法界。连用两个不可说,是加重语气,即更加不可言说了。

⒆毗卢遮那:亦作“毗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一切。对佛真身的尊称。佛有三身,即有三个名号。“毗卢遮那”是佛法身的名号。

⒇法如是:意谓佛法就是如此合乎道理。

(21)如来起智不越念:意谓如来所起之智慧不超越意念。

(22)如来应缘不失时:意谓如来应众生机缘从来不失时机。

(23)往昔所作无失坏:意谓过去身、口、意的造作不会丧失和败坏。

(24)普贤广大行:即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此十大行愿通称广大行愿。

(25)无量差别功德法:即无数的各种不同的功德法门。

(26)普光明世界:指普光明殿,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菩提道场之侧,佛在世时曾在此说八十《华严经》九会中的第二会、七会、八会三会。

(27)普幢自在:如来名号之一。

(28)大行: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经历千百万劫,修诸善行,积大功德,故称为大行。

(29)非喻:譬喻的一种,指以假设的事物来作譬喻。如佛经中世尊常以四大山从四方而来害众生,比喻为生老病死等四苦之恼害众生。

(30)调伏者:指能控制驾驭身、口、意三业,制伏一切恶行的人。

(31)加持:即加以护持的意思。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即称为加持。

(32)摄受:即摄取、接受的意思。佛以慈悲心摄取众生、接受众生,谓之摄受。

(33)超世第一财:“超世”,谓超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第一财”,指七圣财中的第一圣财。见道以后的圣者,有七圣财,即:信财(信受正法)、戒财(持戒律)、渐财(自惭而不造诸恶)、愧财(对于他人有愧)、闻财(能闻正教)、施财(舍离一切,无所染着)、定慧财(摄心不散,用智慧照了诸法)。其中第一圣财,名为信财(信受正法),即称第一财。

(34)群品:即群众的品类,意谓各种各类的群众。

(35)清净道:即无有染污之道。

(36)放逸:即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译文

这时候,由于佛的神通之力,有如是之法,十方世间各有十个不可言说的无量世界,起六种震动,所谓东边涌起,西边低落;西边涌起,东边低落;南边涌起,北边低落;北边涌起,南边低落;旁边涌起,中间低落;中间涌起,旁边低落。又有十八种震动之相,所谓一方独动,向四方俱动,向八方齐动;一方独起,四方俱起,八方齐起;一方独涌,四方俱涌,八方齐涌;一方独震,四方俱震,八方齐震;一方独吼,四方俱吼,八方齐吼;一方独击,四方俱击,八方齐击。同时天空降下超过诸天的一切华、一切伞盖、宝幢、旌旗、香、花鬘、涂香、庄严具、大光明摩尼宝、诸菩萨的赞叹、不可说菩萨各种不同之身、成就正觉、庄严清净的不可思议世界、如来的言语声音等,所有这些,都多得像云海一样,充满了无边法界。因为有如此四天下的如来神力的种种示现,所以使一切菩萨都皆大欢喜。普天之下的十方一切世界也全都如此。

这时候,除了十方无数的佛国土像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外,还各有无数的佛国土像微尘数那样多的如来,同名普贤,都显现于其前,并这样说:好极了!佛子!你能承佛威力,随顺法性,演说如来出现时的不可思议之法。佛子!我们十方无数佛国土像微尘数那样多的同名诸佛,都说此法。如我所说一样,十方世界的一切诸神也都这样说。

佛子!现在这个法会中,有十万佛国土像微尘数那么多的大菩萨,得到一切菩萨的神通三昧,我们都与之授记,一生当得佛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佛国土的微尘数那么多的众生,如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也与之授记,于未来世,经过不可言说的无数劫时,皆得成佛,同一名号为佛殊胜境界。我们为了使未来世的一切菩萨听闻此法,故皆共同护持。这样,四天下所度的众生无数无量,乃至说不尽的法界、虚空界等一切世界中所度的众生,也都是如此。

这时候,由于显示了十方诸佛的威神之力,法身佛毗卢遮那的本愿之力,法尔如是,善根之力,如来所起智慧不超越意念,如来应众生之机说法不失时机,随时使诸菩萨得到觉悟,使过去的身、口、意造作不失不坏,使之得到普贤的广大行愿,显现出一切智自由自在。这样,十方的无量无数的佛国土世界,无量无数佛国土的无量无数菩萨,都来到于此,充满了十方的一切法界,示现出菩萨所有的广大庄严,放出大光明网,震动了一切十方世界,败坏了一切诸魔的宫殿,消灭了一切恶道的诸苦,显现出一切如来的威德,歌咏赞叹如来无量的各种功德法,普遍降下一切各种各样的法雨,示现出无量的不同之身,受领无量的一切佛法。

并以佛的神通之力,各自说:好极了!佛子!能够宣说这样如来的不可破坏之法。佛子!我们一切诸佛皆名为普贤,各自从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如来之所来到于此。在普光明世界的一切地方,也说这样的法,这样的文句,这样的义理,这样的宣说,这样的决定。完全等同于此,不增不减。由于我们都是以佛的神通之力,得如来之法,所以来到此地,为你作证。像我来到此地一样,十方的虚空界、法界等一切世界的一切四天下的菩萨,也是如此。

这时候,普贤菩萨承佛的神通之力,观察一切菩萨大众,为欲重新阐明如来出现的广大威德,阐明如来正法不可破坏,无量的善根,皆悉不空,诸佛出世,必定具有一切最胜之法,善能观察一切众生之心,能随顺众生应请说法,从来不失时机,能生起一切菩萨的无量法光,生起一切诸佛的自在庄严。一切如来的唯一法身无有不同,都是从菩萨所修的根本大行所生起。即说偈颂:

一切如来的各种造作,不是世间的譬喻所能论及的;

但是为了使众生能得到悟解,就用假设的事物来作譬喻,以显示一切。

像这样的微密甚深之法,虽历百千万劫时,也难得可闻;

只有努力精进,有智慧、能调伏诸恶行的人,才能闻此秘密、奥妙的义理。

如果有人听闻此法而生欢庆之心,那么他过去曾经供养过无量佛;

为佛加持所摄受,人天都要赞叹他、供养他。

此为超越三世的第一圣财,此能救度各种各样的众生;

此能生出无有染污的清净之道,你们应该执持不要放纵心思,任性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