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是一部发挥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经。它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修行等说法,是该经的中心思想,它对后来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对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各宗派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成佛问题,是所有佛教徒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人们学佛、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得解脱,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成佛。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佛?这是成佛问题的一个方面,《大涅槃经》就是专门阐述这一问题的。它的前分,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但除“一阐提”;后分则认为即使是“一阐提”人也可以成佛。是不是在现在世界的同一时间里有许许多多人可以成佛,这是成佛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华严经》就是论说这一问题的。
小乘佛教只承认现在世界有一个释迦牟尼佛,过去(指释迦牟尼佛出世前)曾有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将来有弥勒佛(现居兜率天内院,将来当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这就是说,佛的出世有先后,在现在世不可能同时有两个佛。这样,对人们的成佛就有极大的限制。因为既然在现在世的同一时间里不可能有两个佛,那么人们即使做最大的努力去学佛、修行,也不可能成佛,这就失去了学佛、修行的意义。
《华严经》打破了这一限制,提出了十方成佛的思想。认为在空间上有无量无边的国土分布于十方,即可以有无量无边的佛,即使大家都一时成佛,也安排得下。如《华严经》的《如来出现品》中说:“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皆说此法。如我所说,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亦如是说。佛子!今此会中,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一切菩萨神通三昧,我等皆与授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刹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与授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佛。”意思是说,我们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相同名字的佛,都在说法。像我们说法一样,其他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也都在这样说法。同时,在现在的法会中,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因为得到了一切菩萨的神通三昧,我们这许多佛都为他们授记,在一生中就能成佛。还有许许多多的众生,如果发菩提心,我们这许多佛也将为之授记,于未来世皆得成佛。
《华严经》中这种十方成佛的思想,对广大佛教信徒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华严经》在隋唐以来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高僧大德都竞起弘扬并撰述注疏,最后形成华严宗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严经》提出了十方成佛的思想,认为在同一空间可以有无量无边国土,有无量无边的佛,因此,大家可在同一时间成佛。但是,同时又明确指出:成佛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的修行,最终才能成佛。《华严经》具体地阐明了这些阶次,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十住,《华严经》有《十住品》,是法慧菩萨蒙诸佛加被力而入无量方便三昧,出定后所说的十住之法。所谓十住,即:一、发心住,谓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于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二、治地住,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名。三、修行住,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四、生贵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如来种。五、方便具足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六、正心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七、不退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心常行空、无相、无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八、童真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九、法王子住,谓自初发心住至第四生贵住,名入圣胎;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名长养圣胎;而此第九住则相形具足而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绍隆佛位。十、灌顶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职灌顶。
十行,《华严经》中有《十行品》,为功德林菩萨入定接受诸佛的加被力,所说十行之法。所谓十行,即:一、欢喜行,谓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二、饶益行,谓善能利益一切众生。三、无嗔恨行,谓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四、无尽行,谓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五、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六、善现行,谓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着,而亦不舍教化众生。七、无着行,谓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着。八、尊重行,谓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此更增修二利行。九、善法行,谓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十、真实行,谓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十回向,《华严经》中有《十回向》品,为金刚幢菩萨从智光三昧所说十回向之法。所谓十回向,即: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二、不坏回向,谓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三、等一切诸佛回向,谓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四、至一切处回向,谓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谓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八、真如相回向,谓随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十、入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十地,《华严经》中有《十地品》,为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从三昧起而说之十地之法。此十地,是大乘菩萨为了达到最终的彻悟,而将修行过程分为种种阶位(段)。其中最最重要的十法阶次,也是最后的十个阶次。菩萨修行,到达了第十地,也就到达了圣位,圆满了佛果。因此,《十地品》在《华严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经的核心部分。这一品在大部《华严经》译出之前,曾以《十地经》等名义,另行译出流行。在《十地经》中,具体阐述了菩萨如何入地、住地、出地以及不断胜进的问题。指出了每一地的入、住、出,都要具足十法最后才能功德圆满。这十地,又紧密配合菩萨行的十度,即布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方便、愿、力、智。于此,亦可看出此品的重要。
所谓十地,即:一、欢喜地,即成就布施波罗蜜。谓菩萨既修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除见惑,证得人、法二空之理,生大欢喜。二、离垢地,即成就戒波罗蜜。谓断除修惑,涤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三、发光地,即成就忍辱波罗蜜。谓断除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四、焰慧地,即成就精进波罗蜜。谓断除修惑,使慧性增盛。五、难胜地,即成就禅定波罗蜜。谓断除修惑,令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合而相应。六、现前地,即成就慧波罗蜜。谓断除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别。七、远行地,即成就方便波罗蜜。谓发大悲心,断除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此位已修成第二阿僧祇劫之行。八、不动地,即成就愿波罗蜜。谓断除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九、善慧地,即成就力波罗蜜。谓断除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了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说法,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十、法云地,即成就智波罗蜜。谓断除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盖虚空能出清净之众水,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如大云的时雨滂沛一样。
此十地中,以第一欢喜地、第六现前地和第十法云地最为重要。
欢喜地为十地中的第一阶次。在这一地以前,大乘菩萨按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个阶位进行修习,这时进入了十地中的第一地,是初次尝到宗教的欣喜阶段。这种喜悦,是被佛拯救了的喜悦,是一种非常恬静安详的喜悦,是一种深长的喜悦,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所以叫作欢喜地。
现前地为十地中的第六阶次。在此以前,经历了第一地至第五地。在第六地,以十度中的第六慧度作为中心,表示般若智慧完成。在此以前的初地至五地,可谓自利;在此以后的七地起,则成为利他。在这一地里,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唯心论。如这一品提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这是对宇宙人生本质问题所进行的阐述。关于宇宙本质问题,原始佛学是避而不谈的,部派佛学和大乘般若学,对此虽有所论及,但回答得很不明确。到了《华严经》的《十地品》,在论述第六地现前地时,就明确地作出了“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的回答。这是说,三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变现的,除了心之外,不再有其他任何事物。心本来是单纯的,为什么三界会有种种区别呢?《十地品》的现前地认为,既然心会转变成各种相,因而就可以对三界进行区别。三界虽有种种区别,但按其本质来说,唯是一心。
关于人生问题,《十地品》的现前地讲“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十二有支即十二因缘,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概括了人生的一切现象。人生不过是十二因缘的继续。既然从无明到老死无非都是心,都依于心,当然就是“一切唯心”了。这样,“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就成了对宇宙人生的两种基本观点。
《十地品》中现前地所提出的对于宇宙人生的这两种基本观点,使得大乘佛学后来发展成为极端的唯心论有极大的关系。同时,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大乘起信论》,就提出“三界虚伪,唯心所作”。认为一切万法都是如来藏心的显现,含摄了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天台宗提出了“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千差万别、包罗万有的三千世界,本来存在于“一念”之中。唯识宗也提出了“唯识无境”的理论,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一切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禅宗亦讲“于自心中,万法皆现”,“万法尽在自心中”。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对“唯心论”所作的论述。这些论述与《华严经》中《十地品》的现前地所讲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它一定的渊源关系,这将有待于今后的佛教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法云地为十地中的最后一个阶次。在这一地,大乘菩萨学佛修行所必经的种种阶次即将完成,犹如世间的转轮王太子,受王位灌顶,即将成为转轮王一样,菩萨已受大智慧灌顶,即将进入佛的行列。此时的菩萨,能行无量无数的难行之行,增进无量无数的智慧和功德,得无量三昧,获大神通。能开悟一切世间的众生,完成一切利他之行。因此,从菩萨学佛修行的历程来说,法云地不仅是《十地品》中最后的一地、最艰难的一地,而且也是最关键性的一地。因为菩萨于此地完成了一切大愿,即将进入佛地,与一切诸佛同等。
《华严经》不仅提出了十方成佛以及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修行的理论,而且还以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来证实菩萨的修行历程,这就是《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
《入法界品》在整个《华严经》中是篇幅最长、分量最重的一品,约占全经的四分之一,共二十一卷。从其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可说是《华严经》整体的缩影,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它通过善财童子接受文殊师利的指点,南行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其中两度参访文殊师利,又在同一处参访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故各省去一名,称为“五十三参”),经历菩萨修学过程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段,从而悟入法界,成就佛道。
如果说,在《十地品》中所说的菩萨修学过程,还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性描述的话,那么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则是具体经历和体验了菩萨种种十法阶次的修学过程,也是向所有学佛修行者提供究竟应该如何去具体完成这一过程的善巧方法。因此,《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虽然同是讲菩萨的修学阶段,但对每一个学佛修行者来说,《入法界品》要比《十地品》显得更为重要,其作用和意义也就更大。也正是由于如此,在《入法界品》中所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为广大佛教徒历来效法的榜样。直至今日,广大佛教徒仍把青年僧人的闻经学教称作是“参学”“参访”。于此可见《入法界品》影响之大。
总起来说,《华严经》是一部发挥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经。它不仅明确地提出在空间上同时可以有无量无边的十方国土,有无量无边的佛,大家可以在同一时间成佛,而且还指明了成佛必须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各个阶段。它不仅在理论上阐明学佛修行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的重要性及其步骤,而且通过善财童子对十地等阶段的修行实践,为学佛修行者树立榜样,并以此证明,通过种种十法阶次的修行,成就佛道是完全可能的。也正是由于《华严经》是这样一部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经,故在译出后即受到广大佛教徒的重视和欢迎,从而广泛流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