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七分以无得无说强调法性为毕竟空,三贤十圣阶位是佛陀示教利喜,借筏渡河罢了!吾人知毕竟空,才能与平等的法性声气相通。由于第七分宣说毕竟空的妙旨,佛陀又恐行人对受持、读诵此经的功德讥为虚无断灭,佛陀为显示受持、读诵此经有不可思量的功德,因此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做校量。在第八分以般若是三世诸佛母,一切善法功德皆依此而出生为主轴来阐述。我分四点来说明:

一、七宝布施非福德性。

二、受持般若胜七宝施。

三、般若是三世诸佛母。

四、扬眉瞬目处处般若。

我们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种福德固然是功不唐捐,但是物质资财的布施却是有漏有限的。在《增一阿含经·邪聚品》提出有五不净施没有利益功德:

(一)以刀器施人。

(二)以毒品施人。

(三)以牲畜施人。

(四)以淫女施人。

(五)造作鬼神祠。

此五种不净施,令众生相互杀戮仇恨,并生起染着颠倒之想。《毗耶娑问经》卷上,选择五种对象布施,可以得到利益和福德。

(一)急难救助施。

(二)远来资给施。

(三)老病孤独施。

(四)有德长老施。

(五)离乡护他施。

对于远客和离乡者施予资助;对于苦难和老病者给予怜恤;对于有道德有慈悲的长老,用恭敬的心布施四事供养(饮食、衣物、卧具、医药)。了解布施物品和对象的清净与否,便会产生福德利益的差别。下文将探讨福德和福德性有什么不同。

一、七宝布施非福德性

布满广大如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财物的施予,只能暂时令众生的生命得到帮助,但是色身的饱足很容易做到,让众生懂得开发智慧,明白业报因缘,这就不是金钱物质能办到的。就好像从事慈善事业,每一个社会福利团体都可以去做,但是使每个人清净自心,止恶行善,就必须借由宗教的力量。《法华经》说:“佛陀为一大事因缘降生人间。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即为令众生开佛知见。”世间上财富的多寡,并不等于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就像:

有钱可以买到美食,买不到食欲。

有钱可以买到医药,买不到健康。

有钱可以买到床铺,买不到睡眠。

有钱可以买到赞誉,买不到知己。

有钱可以买到书本,买不到气质。

有钱可以买到妻妾,买不到爱情。

有钱可以买到群众,买不到真心。

有钱可以买到旅行,买不到宁静。

有钱可以买到房舍,买不到安住。

有钱可以买到珍宝,买不到智慧。

很多很多的问题,不单是物质层面能够解决,就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

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

若知福德之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人天的福德终有尽时,生天虽然有四事福乐,最后也难逃五衰相现堕落的业报。

四事福乐:

(一)身高端严——最低的四天王天,身高也有几十丈。

(二)寿命长久——四天王寿长五百岁,合人间的九百万岁。

(三)欲乐幸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五欲满足。

(四)禅定微妙——享有四禅八定的禅悦。

五衰相现:

(一)衣服污垢。

(二)顶上华萎。

(三)身体发臭。

(四)腋下流汗。

(五)不乐本座。

我们忙碌着积集世间的财宝,也要挖掘成贤成圣的内心宝藏。比如佛教的“七圣财”,其中的信仰财,能得身心欢悦;精进财,得邪魔不侵;持戒财,得善神拥护;闻法财,得诸佛护念;喜舍财,得远离怖畏;惭愧财,得善法增长;智慧财,得不死甘露。

财施有限有漏,无法使众生由迷知返,开悟佛性。而观念的启发,思想的教育,这种法的布施,威势无穷。如《金光明经·业障灭品》说: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供养如来。若复有人,劝请如来,转大法轮,所得功德,其福胜彼。何以故?彼是财施,此是法施。由其法施,有五胜利。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三界。三者,法施能圆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

有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的门外,遇见哭哭啼啼的周利槃陀伽。佛陀慈悲地问他:“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伤心难过呢?”

“佛陀!我的哥哥嫌弃我笨拙,无法受持法义,他驱逐我,要我还俗回家,因此我很难过。”

佛陀安慰他,把他带回精舍。教他手拿扫帚,念诵及思惟它的名字。

周利槃陀伽感谢佛陀没有摈除他,并且还慈祥地教导他,于是每天专心诵念,虽然愚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记住“扫帚”两个字。

周利槃陀伽专心致志念诵,有一天,他思惟:这扫帚又叫作“除垢”,垢是地上的灰尘沙土,除即是把它清扫干净。又过了几天,他又再思惟:我的身心也有尘垢,那么烦恼就是尘土之垢,智慧就是祛除的扫帚。周利槃陀伽由此思惟五蕴妙义,便得解脱,证阿罗汉果。

仅仅持诵“扫帚”的法义,由此能证得第一罗汉果位,如此殊妙的功德,又岂是有限有相的七宝施予能比拟。福德像布施一碗饭,令人疗饥而已,福德性却是一粒种子,使人种一得百千收获。

二、受持般若胜七宝施

前文我们说明福德与福德性的不同处,但是福德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福德性蕴含的是一种“能力”,就像每一个众生都具备有成佛的“能力”。福德性中含有无限的福德。像经文所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四句偈,指的是三十二分经文的哪四句偈呢?诸家所说,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是前分的“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有的认定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有人指为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说纷纭,无一定论。其实我们切勿被文字瞒骗,读经者要善于“转经”,而不被经所转!佛陀说的四句偈,原无定法,只是显明受持此经的福德无量无边,即使仅受持经中最短少的四句偈,所获的福德胜过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

坚意经》说:

其有好心善意之人,闻佛明法,一心而听。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时可。不能一时,半时可。不能半时,须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

此好心善意之人,即具备能解佛所说义,受持般若的福德性,即使须臾一念,也能获福无量。《大般若经》说,受持般若有十种利益:

(一)一切喜舍,无有施想。

(二)持戒不缺,不生戒相。

(三)行于忍力,无度众念。

(四)行于精进,离于身心。

(五)修禅定乐,不乐定境。

(六)一切魔军,不得扰乱。

(七)外道邪论,正心不动。

(八)渡生死河,达涅槃岸。

(九)于众生身,起增上悲。

(十)尽形寿命,入大乘道。

一法一偈的福德能令人弃迷得悟,由痴转慧,此福德性含藏的福德是无与伦比。因此,对经中义理能深信忆念,即是“受”,依此理,放旷无住于日用之中,即是“持”。我们对善法正道要能受持奉行,不受不持,读诵千经万论,就像牧人在计算他牛羊的数目罢了!闻法不精勤受持,蹉跎大好光阴,白白错失超凡入圣的时机。

有一天上午,佛陀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阿难也跟随着。当时,有一对年老的夫妇,佝偻着背,蹲在街道烧垃圾的地方取暖,像是只掉光羽毛的老鹄鸟,流露贪婪又悲苦的神情。

佛陀告诉阿难:“这对年老的夫妻,如果在人生四个阶段: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能够勤奋工作,节俭储蓄,就可以成为舍卫国第一或第二或第三或第四的富有长者。如果能够学道修行,精进不懈,也可以证得阿罗汉果或阿那含果或斯陀含果或须陀洹果,入贤圣位,得解脱乐。但是他们奢逸堕落,闻法不着意受持,年老时,财富散去,更错失证得解脱果位的因缘。”

佛陀语重心长地教示:“年少时,不勤奋求取富足,也不修持梵行,老年后就像老鹄鸟栖止于干涸的池畔,只能悲苦地度尽残生。”

三、般若是三世诸佛母

文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如果我们能受持四句偈等,便知了一切诸法的法身、报身、化身,及菩提果之法,都从此般若经而流出。为什么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呢?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说:

如来从智慧度无极生。设人观察推其本末,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谁为母者?则当了知:智慧度无极是其母也。

为什么三世诸佛皆由般若出生?因为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菩提理。又经所证之理,起般若方便智,为众生说法。因此,般若能生三世诸佛。我们要觉知般若智,证了菩提果,有三种法门可入,《优婆塞戒经》卷一:

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闻、思、修入三摩地,菩提虽不从闻思而得,却可从闻思而入,次第入佛地位。

般若非声色言诠,就如前分所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般若是三世诸佛母,不可取着又不可言说,那么我们要如何依止无住、无着的法门?佛陀在《中阿含经》说了一则“一夜贤者经”,可作为我们的指引。

不要追悔过去的事,

不要担忧未来的事,

过去的已被现在遗弃,

而未来还有很多因缘可以创造。

审慎观察吧!

我们当下的色、受、想、行、识,

不要压制它,更不要改变它,

只要清楚它的集灭和败坏。

今日应依众善修行,

谁也无法把握,

死神的大军就站在门口!

不要让过去、现在、未来的妄心迷惑,

审慎观察啊!

如此,一夜就可以成为贤者,

就像无云的晴空,

没有愁恼,没有动摇。

一夜可成贤者,一念之间也能出魔界而入佛界。四句偈能生三世诸佛,能获菩提道果。四句偈的无量妙用,我用一段故事来阐明。

有一个商人,经年累月在外地忙碌,到了岁末,赶着回家团圆。在赶路的途中,心里想着:难得回家一趟,一定得选样特别的礼物送给太太,让她开心。走到街口,看见一个老和尚,身旁树着一面牌子,写着:我有四句偈,能免难消灾。商人十分好奇地趋前探问。

“老和尚,什么偈子这般神奇,可以让人免难消灾?”

“你要买吗?”

商人实在按捺不住心头的疑惑,就决定买下老和尚的四句偈。

“你仔细听了。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前后再三要思量,如意吉祥保安康。”

商人听后,觉得老和尚念诵的偈子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已开口要买这首偈子,只得向老和尚问:“这偈子要多少钱?”

“十两黄金!”

商人一听价钱,悔不当初,气恼这老和尚诳骗他,无奈地付了钱,再继续赶路。回到家,已经是除夕的深夜,他推开太太的房门,床头摆着两双鞋子,仔细看清楚,竟然是一双女的,一双男的。不禁怒火中烧,跑到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准备把这对奸夫淫妇杀死。

正当要动手时,一个念头闪过那首老和尚的四句偈。于是他照着偈子,向前走三步想一想,向后走三步想一想,走动的声音,吵醒了睡梦中的太太。商人的太太看着丈夫手里拿着菜刀,吓得大叫说:“你这是在做什么?”商人指着那双男人的鞋子问:“这又是什么?”

太太一听,明白先生的意思,生气地大骂说:“逢年过节,我为了讨个吉利,把你的鞋子摆到床头陪伴我,象征人不在物在,夫妻团圆,你却误会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还拿把刀子要来杀我……”

商人一听,猛然惊醒,自言自语:“值得!值得!这偈子不只值十两黄金,值一百两,值一万两。”

一首偈子,阻止了一场家庭悲剧的发生,我们能不信四句偈的功德能出生三世一切诸佛吗?

佛法的真如性海,一与多,大与小无有差别。就像一颗种子,那么微小,但是它集合宇宙的煦日和风,涵盖四季的雨露霜雪,集合如此巨大的力量,使它开花结果,传播无量的未来花树。一颗种子开万千花树,是一也是多,是微小也是巨大的。

四、扬眉瞬目处处般若

第八分,从七宝布施的福德与般若四句偈福德性的校量福德,我们深刻理会般若的功德,是过去、当来、现在诸佛修行的慧炬,能照见自家宝物。佛陀在《金刚经》破了一法又立一法,立了一法再破一法,无论破或立,都是要吾人不住一法,要明究本心,会归中道。

经文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者,指的是什么?

(一)能证的果智与所证的修法,都是了无所得,也无有定法可说,所以说,即非佛法。

(二)佛陀以般若无所得智而所证之法,非法界众生能晓知,所以说,即非佛法。

(三)因为法性离言说文字,本不可说,佛为度化众生,方便说之,所以说,即非佛法。

佛陀所证之果位,能证之妙法,已证之境界,不可取着语言文字,说“即非佛法”,为破众生执着诸佛有所得有所说法的“法相”。就像周利槃陀伽由念诵“扫帚”而除心垢,终获罗汉果位。“扫帚”两字非法义圣谛,为什么也能令人开悟见智?就如经文所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佛法,有时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有时候却是佛法。念诵“扫帚”不是佛法,但是深心思惟,不取着法非法相,反而契入大道。白居易的“僧院花”写着: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禅门中,有因茶盖扑落地,而觑见亲娘鼻孔;有因一片瓦石而击碎虚空,据坐大雄峰。从第一分到第八分,若能会得一法一偈,三世诸佛原在心中坐,骷髅眼中已是一片柳绿花红。

有一天,清税对曹山本寂说:“我穷困死了,请你慈悲救济我吧!”

曹山召唤他:“税阇黎!”清税应诺一声。

曹山拍手大笑:“喂!最香醇的清原白酒都被你喝了三杯,你怎么说是滴酒未沾唇?”

我们就像《法华经》的穷子,借贷乞讨过日,混蒙瞎忙一场,不知自己衣里有明珠一颗。佛陀谈显密之理,说色空之法,此说彼说,都是引导行者反观自得!吾人若能不着声色诸相,不取言说文字,降伏了贪求身外的妄心,自然能饱饮到汩汩不绝的自性芬芳。

习题

1.为什么不清净的财物布施,无利益功德?

2.为什么法布施胜过财宝的布施?

3.四句偈的功德有多大?

4.为什么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

原典

依法出生分第八①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②七宝③,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④,乃至四句偈⑤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释

①本分叙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诸佛之母,能出生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说:因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为师,故说诸佛从此经生;又诸佛所证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为众生说法,此经又为诸法之师,所以说,诸法从此经出。

②三千大千世界: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一个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③七宝:指七种珍贵的财宝。即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

④受持:指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作“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⑤经中所提出的四句偈有多种说法,究竟是哪四句,古来议论很多。总之,这四句偈,不必太刻意去分别是哪四句,泛指经文中任何最小最短的偈子。

译文

“须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结缘,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陀不过是随顺世俗,说七宝的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此经,受持即使短至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法之母。因此,如果没有此经,也就没有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着,佛陀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作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