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九分已解除小乘行人对四果证得之惑,使之回小向大,知无为法中,证无所证,得无所得。既然四果无得无证,那么佛陀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因地修行,是否也没有所修所得的法呢?佛果上的依正庄严,难道都是虚无吗?佛陀明白大众有此疑问,因此在第十分针对于成佛说授记、庄严佛土等主题,做明确的解答。
一、成佛授记不着住相。
二、随其心净佛土庄严。
三、发大乘心应无所住。
四、法身无相不可丈量。
经典上记载佛陀因地修行中,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乃至折骨为笔,取血为墨,析皮为纸,写经流通法音的感人事迹。佛陀累劫内外俱舍,不惜散尽财宝、房舍、车乘、童仆等等,尽大地山河一寸一厘,尽是佛陀布施的证明。
一、成佛授记不着住相
佛陀被授记当得作佛,燃灯佛可有授予成佛之法?佛陀是否有所得呢?《大般若经》说: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取着,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诸法少有取着,不能从此岸到彼岸。
此岸彼岸相隔不远,凡夫贤圣近在咫尺,只在于不取着诸法,即能横渡生死苦海,登涅槃舟航。佛陀于燃灯佛所是否有得?就如同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佛陀要是于法有所得,即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空,如何成佛有份?以“授记”而言,有两种授记:一是凡夫的授记,即人人本具佛性,个个皆是未来佛种;二是菩萨的授记,即是八地菩萨,已入“无功用行”位,如燃灯佛授记善慧菩萨(指释迦牟尼佛)。
佛陀为拔除大众的邪见,以为燃灯佛有个神奇的成佛之法传授给他,而佛陀也有获得什么秘密的妙法,心向外求,不肯老实修行,探究本心。佛陀被授记成佛,源于累劫修行,圆成资粮位得来,而非是因为燃灯佛的授记才得以成佛。《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下:
佛言:迦叶!解知烦恼从因缘生,名得菩提。迦叶!云何为解知从因缘所生烦恼?解知是无自性起法,是无生法,如是解知,名得菩提。
真正得到菩提者,彻了菩提不生不灭,圣凡互存,生佛不二,而菩提与烦恼实无自性,从因缘中来,亦从因缘中灭。授记成佛之名,也是诸佛的殷勤婆心,慰谕心性怯弱的众生,为其施设小乘四果,大乘十地,授记成佛等名。就如《法华经》的化城喻,诸佛幻化美妙庄严的城市,令众生心生欣羡,生勇猛心,舍小向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陀以燃灯佛无法可授,佛陀无法可得,揩拭众生心地的迷影。
日用生活中,我们往往希求有个什么妙法神咒,可以使家庭圆满,事业顺利等。有一些学佛者,诵经拜佛,种种布施,稍有感情、事业、工作、健康的挫折,每每就怪起佛菩萨没有给他庇佑。佛法岂是廉价的交易品,我们和佛菩萨的往来,是信仰清净的增长,是积厚善法功德的势力,是踏入选佛场的门槛,不过是借用经咒的净化和诸佛感应接心。
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人天福乐果报由奉行十善业中来。一句佛号,一遍经咒,能消除我们的罪业,根源于真心恳切发露的忏悔。有一首咒语,能令大家如意安康:
慈咒能降伏一切鬼魅。
悲咒能远离一切邪恶。
喜咒能所愿所求如意。
舍咒能契入诸佛密语。
慈悲喜舍是我们内心无上的密咒,能降伏鬼魅冤结,使我们朝夕与佛同眠共起。
佛陀得燃灯佛授记,心无住着,因而并没有授记之法,得授记之人,人法双亡,才是真正的授记。
有一个信徒,由于求悟心切,自己造了一尊佛像,每天带在身边,虔诚供养。
有一次他到庙里烧香,香烟袅袅四处飘散,他发现烧的香都飘向其他的佛像。心想:我的佛像都闻不到我烧的香,我必须想个办法。于是他心生一计:就在佛像的鼻孔上穿个孔洞,系住香环,自此以后我的佛像就能享用我烧的香。
几天以后,原本洁净白皙的佛像被熏黑了鼻子。他才恍然大悟,因为自己贪求功德,毁掉了庄严相好的佛像。
这则黑鼻子佛像的故事,主人贪求无知的行径,看似可笑,再仔细思量,不也是反映吾人自心的贪欲和痴迷?终日背着外在的佛像,四处乞求开悟的功德,却不知内在有一尊万德庄严的佛,昼夜惺惺然,戒香德馨终年袅袅不绝。
二、随其心净佛土庄严
前文已说明,燃灯佛无法可授,佛陀无法可得之性理,那么菩萨在因地修行,一切功德都回向于菩提华果,为什么佛陀却说菩萨没有庄严佛土呢?佛陀申明其中原委,即是经文所言: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先从“庄严佛土”说起。佛陀说庄严佛土,是为权教菩萨开示,要发广大心,以六度万行之功德,庄严佛土。由此回向佛果菩提,才能令菩提心苗茁壮成熟,而不堕入二乘行人的焦芽败种。先建立有个庄严殊妙的佛土,令众生不着人天福报,离二乘心。“庄严佛土”是假谛,是权教的假有之相。
“即非庄严”是空谛,了知诸法空无所住,无一恒久庄严之相可得。在心不住着庄严之相,以“假不碍空”入第一义谛,虽广修功德万行,心不动念住相,而能任运自在,“是名庄严佛土”。
三谛:
庄严佛土——假谛:权教方便,令众生不求人天福报,住着二乘圣境。
即非庄严——空谛:晓了一切法空无所住着,不住庄严之相。
是名庄严——真谛:即空即假会归中道,明白非空非假之理,而能大建水月道场。
我们受持《金刚经》要有空假无碍的知见,就像诗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欲成就一切佛法,庄严佛国净土,于因地修行,应起心观照,检验是否偏离正道!《华手经·验行品》卷二十二:
佛告舍利弗:应以三事验菩萨心。何谓为三?常勤精进,求法不倦,谓是大乘菩萨藏经,以是经故,自增善根,亦能增长众生善根。
常随法师,恭敬供养,若过千秋,乃能得闻善根相应一四句偈。闻已随顺,不违不逆,不没不退,追随法师,益加恭敬。
恒自咎责,我以宿世障法罪故,不得闻法,非法师咎。今当亲近随从法师,令我一切障法罪业,皆悉消灭,是名为真菩萨心。
净土的庄严皆从因中修得,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黄金铺地,七宝楼阁行列,八味功德水充盈其间,都是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的悲智所完成的。佛的净土在何处?《金刚经注解》:
佛土者,佛之妙性也,众生之真心也。外不染六尘,内无我人,不着断灭,故名净土。
佛国净土在哪里?纳涵于众生和诸佛的真心妙性中,净土即在不染六尘,无人我四相,当下严熟成就。《维摩经·佛国品》说:
有一次佛陀正在说法。舍利弗心中有个疑惑,前来向佛陀请示。
“佛陀!为什么十方诸佛国土皆是殊严净妙,只有佛陀您的娑婆世界,却是丘陵、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塞其中呢?”
佛陀以脚趾按地,刹那,秽恶诸相皆隐没,百千珍宝严饰的净土涌出。
“舍利弗,我佛国土,原本净妙具足,为度下劣人故,才示现众恶不净。就如诸人天等,随福德业缘不同,食器饭色而有不同。因此,舍利弗!如果心地清净,便见娑婆世界万德庄严,无有恶浊。”
日月原本明耀高悬,盲人不见,不是日月的过失。我们为何要心地清净,庄严佛土?有三种方法:
庄严世间佛土:造寺写经,布施供养。
庄严报身佛土:于一切人,心存慈和恭敬,视一切众生如佛,和乐无诤。
庄严自性佛土:息造作妄心,心常寂然不动,不向外求,即与道相契合。
其实佛土庄严与否?与我们的生死何干?我们要如何日日不离道,庄严自心,庄严家庭,庄严人我,乃至成就无量无边的佛土庄严。如果不先超度自己内心的砂砾、荆棘、坑谷、丘陵种种恶浊,如何能显现平掌如镜的黄金佛土?
超度贪欲得富足。
超度嗔怒得慈悲。
超度愚痴得光明。
超度冤亲得平等。
超度妄想得寂静。
超度啼哭得安乐。
安乐光明的国土,要先以超越内心黑暗的妄想开始。心荡然洁净,自然六根所见所闻,都是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音宣流。
三、发大乘心应无所住
《金刚经》重要的主旨之一,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掌握此意趣,即能独具慧眼,照见金刚宝山中的种种宝物。
经文中“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无法可授,无人可得,令众生知佛果性空,不应有能得的心,执求能得的法。佛果如是性空,佛土的庄严之相,更应不生可得之心。佛陀以佛果、严土为喻,向菩萨广说“应无所住”即是清净自心。《思益梵天所问经·分别品》第三:
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心无所住,意不贪恋,生活中的穿衣吃饭,悲欢违顺诸境,于迎宾宴客中,尽露本色风光,随缘而住,免去许多业缘的钩牵,生死涅槃自不相干!
有一位无果禅师潜居山林,以参禅为定课,二十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持供养。由于长久以来一直没有见性,因此打算离山去寻师访道,希冀能明了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这对护法的母女,亲手缝制一件棉衣,并且包了四锭的银子,送给禅师作为路费。
禅师接受母女两人棉衣和钱银的供养,是夜仍坐禅养息。到了半夜,见一青衣童子,手持幡盖,带领着一列的鼓吹歌弦而来,放下一朵大莲花,殷勤请他乘坐莲台。禅师暗忖:我是禅门中人,未修净土善因,不应贪着此境。青衣童子又再三劝请,表示勿错过吉时良辰。禅师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入莲台上。不久,童子及诸乐人,便逐渐远去。
清晨时,禅师正准备启程,护法的母女匆忙赶来,手里拿了一把引磬,满腹狐疑问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吧!只是很奇怪,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剖腹时,却发现禅师的引磬,只是不明白,为何这把引磬会从马腹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闻语,不禁冷汗淋漓,于是作偈:
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
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无果禅师因不贪着胜境妙果,才得以免去入马腹的业报。吾人心若有所住,就不免贪求颠倒,若住于渴爱中,就堕入火咽饿鬼报;若住于嗔怨仇报中,当下身受修罗争斗苦;若不明事理,痴暗无知,宛如陷入畜生的业识茫茫中。
佛陀知众生心性和习气,因此用金刚坚利的剑戟,铲除我们心地满布的葛藤,不妄求神通妙法,于好恶美丑诸境不生住心。《金刚经》的三十二分,分分都探溯心的本源,让我们返璞归真,不再被世间的粉墨声色眩惑,做一个正观自在的逍遥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检查我们这颗心猿意马的心,面对无常的情感,能随缘不自苦恼人?面对人我的是非,能心平气和随缘消业?面对名缰利索,能超越安然?面对生死一刻,能正念分明?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妄心,就能勘破四大五蕴的牢狱,安住生活中种种的动乱!
有一个金碧峰禅师证悟后,能放下世间诸缘的贪爱,唯独对身边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每入定之前,一定要先把玉钵收藏妥当,然后才能安心入定。
有一天,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已尽,就差几个小鬼去捉拿他。禅师入甚深禅定中,小鬼们上山下海也遍寻不到他的踪迹。过了几天,小鬼着急不已,找不到禅师,要怎么回去向阎罗王交差?于是跑去找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办法,让禅师可以出定。土地公向小鬼表示,禅师是个证悟的人,对世间的许多境缘都已放下,唯独对玉钵仍有贪爱,也许你们设法取走他的玉钵,他一动念,可能就出定了。
小鬼们依照土地公的指示,找到禅师的玉钵,顽皮地敲打玉钵,禅师心疼玉钵被小鬼们玩弄敲打,赶快出定要抢救。小鬼看到禅师现身,拍手笑道:“走吧!跟我们去见阎罗王。”禅师闻言,了知一念的贪爱要毁去他千古的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空中回响一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人人心中有个放舍不下的“玉钵”,可能是财富、名位、爱情、权力等等,若不肯奋力粉碎搁置心头的“玉钵”,如何能有一个无所住,光风霁月的心灵桃花源?
四、法身无相不可丈量
佛陀用须弥山王微妙身相为喻,显示无相的法身是不可丈量的。因为须弥山王身虽大,还是有大小称量和形色的比较,但是法身之相非世间的大小、形色所能涵括得了。所以,经文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非身”是无相之身,有别于须弥山王的有相之身,也就是法身。
佛陀嘱咐行者,不住授记,不住严土,不住得果。证得佛果者即得此“非身”的无相法身,此无相法身,也不可住着执取。《首楞严经》卷二: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毛端和须弥的大小之相,可以含摄融通,所谓一毛端现十方国土;一滴水见宇宙万象。
有一位信徒向无德禅师请教:“同样一颗心,为什么说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禅师并未直接回答,向信徒说道:“请你把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信徒依言默造了一座城垣。
“请你再默造一根鹅毛。”
信徒再次闭目默想。
“当你造城垣和鹅毛的时候,是借用别人的心,还是自己的心去构造的?你造城垣和鹅毛,既然是用同一颗心去造作的,可见心是能大能小呀!”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大,什么动作最敏捷?不是须弥山最大,也不是电光最快速,而是我们的心念,摄受三千法界和刹尘,毫厘大小不过是世俗谛的假名分别。佛陀于第十分抽丝剥茧为我们拆去授记相、严土相、佛果相的种种障碍。“应无所住”不是不积庄严刹土的福慧资粮,更不是执取无授记无佛果的断灭知见,而是要我们肯定自性本具足七重楼阁宝树的佛土,庄严自性的无相法身。
学佛人,不舍一善法供养,外在的供养固然有益众生,但身心圆明灵澈,无一沾染,才是最好的供养。物质有限,情意无量。真心四供养,能自他庄严。
一炉清香,不如一瓣心香。
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
一杯净水,不如一念清明。
一句佛号,不如一声赞叹。
佛的身相高大殊胜,是从不轻慢一切有情,慈愍一切含识而来。再名贵的沉香,比不上心香恒久的芬芳;再清醇的水随物而染,比不上一念不动的清明;千丛万束的鲜花终有谢尽,哪里比得上微笑的温暖;万亿佛号的力量,更比不上一句赞叹,令众生增上善根的功德。
习题
1.燃灯佛授与佛陀什么妙法?
2.为什么说“心净即国土净”?
3.为什么“心无所住”是真正发大乘心?
4.为什么真心的供养胜过物质布施的功德?
原典
庄严净土分第十①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②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③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④,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⑤,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
①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②燃灯佛:即是授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本师。佛陀在因地修行,以七朵青莲花供养燃灯佛;燃灯佛便以神通力变一方土为泥澜地,儒童解鹿皮衣覆泥,并以发布地,请佛蹈其身而过,并发愿当于未来世作佛,愿佛授记。燃灯佛蹈其身而过,为之授记曰:“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祇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③庄严佛土:庄严者,庄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④清净心:即是人人本具的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清净不染,远离客尘烦恼,不住法、非法,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的本心。
⑤须弥山王:即是须弥山。华语妙高山。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燃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着问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着相执法,就不是清净心。着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