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十二分已校量财施与法施的功德,此分以校量内身施和法施的功德。前分佛陀已表明,受持般若者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最尊最贵,凡有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的崇高,应受一切世间天人等众恭敬供养,足见受持般若者为第一尊贵,传布般若经典处处,即有佛分身千万亿。

第十三分显明如法受持般若第一义谛,佛陀以假、空、真三句,涵盖大藏之精要,虽立三名,究竟一心。

此三句如:

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在如法受持第一义谛分,我以四点来说明:

一、三世诸佛同证般若。

二、世界微尘因缘和合。

三、三十二相不住诸相。

四、广出妙法胜身命施。

须菩提尊者已理解般若的无上尊贵,为令后世众生也能蒙受般若的法益,广为流通,因此请问佛陀,此经应立何名?如何奉持?此分缘由须菩提自受用般若的功德,而发起利他的悲心,冀使法宝流通于后末世。

一、三世诸佛同证般若

经文中,佛陀告诉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等奉持。佛陀立名之义,谓此经是离相无住之用,取此金刚喻之,以金刚之坚利,触有,则有坏;触空,则空销;触着中道,则百杂碎。言此经之真义,为扫诸法,纤埃不留。

真正奉持者,能奉事离相无住此义,即胸中不沾染半尘。《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是自证圣智行相。

佛陀取金刚最坚最利之喻,申明吾人本有金刚般若宝,能坏八万四千烦恼,而不被诸魔军所摧伏。此金刚般若之性德,现前人人具足,三世诸佛,历劫修行,全用此心,成道降魔,同证般若无量无边功德。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此三句表法界三观:

理事无碍观——即佛说般若波罗蜜。谓吾人迷失净心,背涅槃趣生死路,于贪嗔痴境上,枉受业风飘零,佛为破愚痴,特明示般若教。此依理成事,事能显理,即文字般若,显解脱德也。能除世间我执,为我空智也。

真空法界观——为即非般若波罗蜜。知法本无说,以会色归空,泯绝无寄,谓观照般若,以显般若德也。能除世间法执,为法空智也。

周遍含摄观——即是名般若波罗蜜。谓理如事,事如理,事理兼容无碍。知法无名无说,虽然如是,不妨向无说中示教,于无名处而安假名,即实相般若,以显法身德也。能除一切权乘法及非法执,为俱空智也。

此三句,虽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摄,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领会三句,即解本经之眼目,与三世诸佛朝夕眠起。

虽言金刚般若之宝,人人有份,亦仗境缘福慧双修。佛陀证悟般若性德,皆从累劫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修能修,难行能行,百种积福求慧而来。佛陀示教在人间,佛的法身寂然无为,有为的色身,也向我们演说诸行无常的真理。

萨弥罗国的波斯匿王,曾经向佛陀请教:

“佛陀!您的功德巍巍,成就三十二相好庄严,这是天上人间所没有的,但是为什么您在传播真理的生涯中,却免不了有灾难和迫害?”

佛陀答道:“大王!诸佛如来的永恒之身是法身,为度众生,才应现这些灾害,那些伤足、背痛、患病、毁谤、嗔骂等等,乃至涅槃后,舍利分塔供养,都是方便善巧的设教。令一切众生知业报不失,能生起怖畏的心,断一切念,修一切善,不去贪恋如焰如影如幻如梦的有为色身,发起大心探求无量寿命的法身。”

佛陀用一生有为的色身,向吾人呈现世间无常苦空的法则,要人人向般若性中求,同证三世诸佛,那个不被水火劫风毁坏,亘古永存的慧命法身。

三世诸佛同证般若,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者,皆能解“无”的妙用,以系心为念,六根为用,眼不见恩怨荣辱,耳不闻称誉赞毁,鼻不嗅爱憎亲仇,舌不尝忧悲苦乐,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拣择。六根门头不生幻影重重,即入般若圆通妙用。

有一天,梁武帝礼请傅大士讲解《金刚经》。大士升座后,戒尺拍案一声,就下座了。梁武帝愣在一旁,不知所以。

宝志和尚问他:“陛下,听得懂吗?”

武帝回答:“我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方向。”

宝志和尚说:“《金刚经》本无言说,大士刚刚已为陛下道尽金刚的玄奥了。”

二、世界微尘因缘和合

佛陀举三千大千世界乃为微尘所和合而成,微尘系为假法,那么用微尘集成的世界,亦无自性,悉假因缘。佛陀用微尘及世界,破凡夫二乘妄想分别的我法执。三千大千世界乃众生之依执,荡除于依报之妄执,佛果圆净之依报,方能皎然映现。《华严经》说:

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之。悟者,清净心也,即清净世界;迷者,尘垢心,即微尘世界也。

诸微尘如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障蔽净性。傅大士颂: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

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诸微尘为众生妄想分别;非微尘即是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后念湛然清明;不住清净,是名微尘。若无妄念即佛世界,一生妄执即落众生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佛陀以众生依报止处,言微尘世界原无自性,乃因缘生法,以不废假名,故设立微尘世界之名。此三句含有假谛、空谛、真谛之义:

假谛——诸微尘世界也。尘界无实性,四大假合所成。

空谛——非微尘世界也。扫去尘界假有之我法二执,即净除心垢。

真谛——是名微尘世界也。知尘界之虚妄,但不滞于清净之有,如诸佛不住空有,起无量神通大用。

以前,有一个国王,偶然听到弹琴的音乐,十分陶醉,就询问侍臣:“这是什么声音,实在是可爱曼妙呀!你去把这琴声取来给我。”大臣立即把琴带来,告诉国王道:“刚刚的可爱美妙的音乐,是这把琴所发出来的。”国王告诉大臣:“我不是要这把琴,我要的是能令人心驰神怡的美声。”大臣回答:“这把琴,是种种所成,谓有柄、有槽、有弦、有皮等,还须有善巧的乐人弹奏,如此众多因缘乃成音声。大王!美妙的乐音是因缘的假合,先前的声音,瞬间尽灭,已成过去,未成就的声音,尚待因缘的会合,我无法为大王取得幻聚的声音。”

微尘世界者就像琴声虚幻的五蕴,令世人耽湎沉溺,不知诸法无常,一切诸法假合不实的真理。众生依着五欲尘劳而住,诸佛的住处在哪里呢?

以虚空为座,以法界为床;

以菩提为门,以空慧为室。

佛陀当年于金刚座上悟道,只是一句:奇哉!奇哉!山河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本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妄念分别积为微尘,烦恼结习合成世界,无常不知,出离不知,无我不知,因缘果报不知。种种的微尘世界所成的五蕴幻象,让我们如盲若聋,觑见不到亲娘面孔。

三、三十二相不住诸相

在第五分中提到,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旨在揭示“诸相非如来身相”,今此分更肯定如来的三十二应化身,众生不应住着,以为即如来寂灭之相。前文以微尘世界除净众生依报之妄想,今以如来三十二相扫荡众生正报之执。

真佛非形非色,故说是非相,为度有情,变化应现,所以名之三十二相。应身之相,乃福德成就;法身之相,属智慧庄严。《坐禅三昧经》说:

汝于摩诃衍中,不能了,但着言声。摩诃衍中诸法实相,实相不可破,无存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时甚微细,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明者语言:痴人!何以但视我指,指为月影,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相。汝更着言声,暗于实相。

佛陀以大而世界,细至微尘,法说非说,诸相非相,乃至般若非般若,都借假言声以表实相,向吾人彰显般若不住诸相,离相之妙用。《金刚经》每一分都在打开我们局限的心眼,不再寄居蜗牛角上,走出一花一佛土,一叶一如来,大小含融的无垠法界。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到佛陀座前,疑惑地问道:

“我听说佛陀自称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真的吗?”

佛陀含笑道:“大王!我确实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波斯匿王还是不相信地再问道:“为什么现世有很多年高的沙门、婆罗门等,他们都出家修行很久了,可是他们并未成道。佛陀出家修行不久,年纪尚轻,却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

佛陀回答:“大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见缘起法,同证三世诸佛法印,而不在年高,不在修行时间的长短,在于勤息三毒,自净其意。世间有四事,虽小不可轻。一者刹帝利王子,年纪小不可轻,日后将绍继王位,号令天下。二者龙子,身形小不可轻,能呼风唤雨,吐放毒焰。三者星星之火,焰虽弱小不可轻,遇缘则成大火,燎烬山野林园。四者年少比丘,清净护念,能成法王子,作众生的福田。”

佛陀时代,波斯匿王执着年高德劭之相,而疑惑佛陀是否成道证果。如同现今学佛者,求灌顶放光,求灵感神通,佛法岂是一般野狐伎俩?佛法是彻头彻尾的洗心革命,是圆证三身四智的大道。我们分隔了微尘世界,众生佛圣,觉悟痴迷,净刹秽土等妄相,不知六根是晋升净土门,不知一念清净即如如佛!一念三千不远,永恒刹那近在眼前。

刹那的善心是永恒的福报,

刹那的净心是永恒的功德;

刹那的觉心是永恒的觉悟,

刹那的无心是永恒的寂灭。

我们的心,为一巧画师,造种种心行,得种种果报。吾人行持应识尽境缘妄相,以自心为本师。

有一位年轻的太太生了重病,自知不久要离开人世,她对丈夫的爱十分执着,临死前仍不断嘱咐道:“我对你那么好,又那么爱你,我死了以后,你可不能再去找别的女人,不然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经过了一年,她的丈夫认识另一个女人,虽然对她的遗愿有所顾忌,但还是情不自禁,论及婚嫁。自从他订婚那天起,死去的太太每晚都来找他,骂他薄情寡义,不守信诺,并且把他和未婚妻之间的事描述得一清二楚。因此他十分苦恼,仿佛太太的鬼魂如影相随,以致每晚都难以安眠。

他只好向村旁的禅师求助。禅师了解情况后,说道:

“你的前妻是个精灵鬼,无所不知,下次她再来找你的时候,你先称赞她的聪明,然后要她回答你一个问题,就是要她猜出你手里黄豆的数目,如果她回答得出来,你就答应她解除婚约。”

当天夜里,女鬼再次出现,他依照禅师所教,手里抓一把黄豆,要鬼魂回答。很奇怪的,这个精灵鬼瞬间消失无踪,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女鬼不过是我们妄念所成,就像禅门中所言: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由心迷惑故,慧日不明,不知心造三界,生佛一如。

四、广出妙法胜身命施

佛陀再三地以福校慧,明离相之用,以显受持经教之功。举凡第八分的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第十一分用七宝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等,无以计量的财施功德,皆不如受持四句经教者。

第十三分,校量更进一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相校四句偈的功德。七宝散尽,身命放舍,内外财施,不如法施可令人返本归源的功德。如何具足法施功德呢?《宝雨经》卷一说:

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法施?所谓摄受正法,受持读诵,无所希求,不为利养恭敬故,不为名闻胜他故,唯为一切苦恼有情,令罪消灭。演说妙法,无所希望:如为王、王子、及旃陀罗子,演说妙法,心尚无二,况为一切大众说法心不平等?虽复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善男子!是名菩萨成就法施。

法施的功德是无漏无量的,七宝有相,身命有限,而法施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璎珞庄严自心,如甘霖解除久旱,如巨筏引渡彼岸。

有一个婆罗门女叫婆呬吒,她的六个儿子相继死亡,她因此思子成狂,每天披头散发,衣裳污秽,神志恍惚,四处游走。有一天婆呬吒漫游到弥罗国的庵罗园,此时佛陀正在说法。婆呬吒见到面如秋月、端严澄静的佛陀,被其威德感召,投地向佛陀泣诉道:

“佛陀!我的孩子都离我而去,骨肉拆离的锥心之痛,我只能日夜哭泣,不知要如何是好?”

佛陀慈悲地说道:

“婆呬吒!这世间会合当离,恩爱无常,累劫以来,我们不断地轮回生死,不断地恩爱纠缠,为着生离死别流下的泪,已超过五湖四海的深广;所丧失的儿女亲眷,堆积的白骨胜过须弥山高,长久以来,我们走在生死黑暗的道路,不知出离解脱。婆呬吒!知是苦应离,知是集应断,知是灭应证,知是道应修。当思惟四圣谛,止息情念妄想的分别。”

婆呬吒女闻此圣谛,心开意解,不再痴迷情识,流浪生死。

法偈圣谛的功德,如手杖,给人扶助,如甘露,令人不死,实是胜过七宝、身命的布施。《大宝集经》说:

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贪,劝施;毁诫,劝诫;嗔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

为人演说金刚妙法,应契众生根器,谈有论空,诸多演绎,如五乘共法,十八不共法等等,如第七分经文所言: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禅门巨匠有见桃花缤纷,而明扑落非他物;有闻茶盖磕地,忘只手之声息。求悟者,踏破岭头千堆雪,归来!窗前梅枝已开三分。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有一天路过市场,偶然听到一段对话,心有感悟。

顾客向屠夫道:“帮我挑选一块上好精肉。”

屠夫放下刀,反问道:“喂!我这里卖的,有哪一块不是上好的精肉呢?”

佛陀从第一分的穿衣吃饭开始,分分无不是般若的精髓所在,只是吾人忘失本心,迷于根尘识境,不识自家宝玉,朗净明耀。

如山泉清,如银雪净;

如圆月光,如空山静。

习题

1.佛陀借用金刚比喻,有何含意?

2.诸微尘世界,非微尘世界,是名微尘世界,此三句的意旨为何?

3.为什么三十二相不是佛的真身?

4.一句法语的功德,为什么胜过七宝、身命无量布施的功德呢?

原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①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②。”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③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释

①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就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为此经不仅现为弟子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于后人受持奉行。

②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

1)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说了等于白说,所以无所说;

2)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

3)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说了也是无所说。

③微尘:是色法(物质)少分的粒子。依《俱舍论》来说,微尘是由七粒“极微”聚积而成的,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④佛陀从无所说法处,破众生的法执;从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处,破众生的依报执;又从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处,剥除众生的正报执。无非苦口婆心要众生离却一切有为法,而如法奉持无为的金刚般若。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着。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须菩提!你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作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以为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是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不如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