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前分佛陀以身命施与受持四句偈等相校量,令大众开启般若功德的无限。此分则为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得四相寂灭,起忍辱大乘行。
一、深解义趣三界第一。
二、不惊不怖入般若海。
三、行大忍辱离我法执。
四、除灭四相发菩提心。
此分从须菩提尊者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掀开序幕。尊者涕泪悲泣为何?深解之义趣又指何事?禅门中有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吾人未彻本来面目,惛蒙不明,诚足可悲!为何已破无明壳子,返路归家时,仍旧涕泪悲泣呢?
一、深解义趣三界第一
闻说是经,经者即前所说之经文。义趣,义即义理,指所诠之离相无住,妙有不有之理。为前文佛陀演绎之空谛性理:“即非身相”“即非庄严”“即非般若波罗蜜”“即非微尘”“即非世界”等句。
趣即旨趣,指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为前文会归中道之趣:“是名身相”“是名庄严”“是名般若波罗蜜”等等。
经者即文字般若;义趣即观照般若;深解指实相般若。良以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而契实相也。尊者之涕泪悲泣,是为悲欣交集的心情,喜己身桶底脱落,大事已明;悲众生沉沦生死,枉受飘零之苦痛。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三十六:
尔时弥勒菩萨,复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
“何等为五?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何等为五?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五欲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
尊者已得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不再三界漂流。此时,正如清水鱼自现,碧潭空映月。
有一个老人,须发斑白,齿牙脱落,有人问他: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
“四岁。”老先生正经地回答。
“老先生,您实在爱说笑了!您看起来至少也有七十高寿,怎么说自己只有四岁呢?”
“年轻人,这你就不懂了,我的年龄虽然已经八十岁,但是过去的生命是自私无知,只知道追逐声色的享受,真正有意义的岁数只有四岁。那是我皈依佛教以后的生命,明白要广结善缘,求福修慧,为永久生命播种美好的因缘。在我真正了解生命的真谛之后,才算真正出生。因此,我只有四岁。”
须菩提深解义趣,赞叹一句:稀有世尊。这句“稀有”和第二分的“稀有”有何不同?第二分的稀有是赞叹佛陀以日用寻常生活,展现本地风光,指示当下即般若全体大用。此分之稀有,谓以文字般若引发观照,令契真如实相。前之稀有,如乍见华屋外观之规模庄严;今之稀有,乃入室见种种珍宝。
得闻是经者,成就闻慧也;信心清净者,成就思慧也;即生实相,成就修慧也。由成就闻、思、修三慧入般若义趣,此功德第一稀有,能信解受持者,远离四相,为人流中第一稀有。
经文中,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此三句蕴含深意:
实相者即文字般若。为对治凡夫外道,妄执虚妄诸相,以实相除我执,以显我空真实之相。
即是非相为观照般若。对治出世间之声闻缘觉者,执空相,以非相遣法执,以显法空真实之相。
是名实相即实相般若。对治权乘菩萨,执非法相者,以是名除非法执,显俱空真实之相。
信解受持《金刚经》即如佛在、法在、僧在,三宝具足,只是吾人心志怯弱,恋系诸相,钩牵爱欲等境,如车轮随世回转,无有休息。四岁的老人有着迷悟不同的生命情境,吾人若能一念净信,转迷成悟,即坐拥般若珍宝,为无事贵人。
二、不惊不怖入般若海
何谓不惊、不怖、不畏?僧肇大师言:
得闻大乘闻慧解,一往闻经,身无惧相,故名不惊。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顺教修行,终不有谤,故名不畏。
傅大士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
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
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法。
声闻乘着有法有空,闻此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二无有理中,思量不能相应故畏。离二边,人法俱捐,才能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此经。
吾人学佛,以信为首,如《华严经》所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又说:“信心能离诸染着,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转胜成众善,究竟必至如来处。”
有一位云水僧,行脚至某一个村落,看见远远的山上有着金色的光芒,以为有什么得道的高僧,便循着光走到一间茅屋。只见到一位老太太喃喃念诵“唵嘛呢叭咪吽”,每念一句咒语,就有一颗豆子跳过去,云水僧见此惊叹不已。因为老太太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念一斗的“唵嘛呢叭咪吽”,连无情的豆子都感应到老太太的真心,即使咒语的念法错误,但深心才是道场,不在言语思议。
真正的咒语,谓总持一心,意念清净。发出毫光的茅屋,就像我们圆净成实的本性,能灭烦恼盖,无明障。
《无上依经》卷上“如来界品”:
一切如来,昔在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污浊。诸佛如来,作是思惟:客尘烦恼,不入众生清净界中。此烦恼垢,为外障覆虚妄思惟之所构起,我等能为一切众生,说深妙法,除烦恼障。于诸众生,生尊重心,起大师敬,起般若,起阇那,起大悲。依此五法,菩萨得入阿鞞跋致位。
如来为吾等说深妙法,即客尘烦恼不入清净法性,只是吾人信不得,因此归家无门。在因地修行中,信佛有无量功德,信经法能开发善根,信比丘僧能广植福田,信有今世,信有来生,更要信得,自性清净,常生智慧功德。
三、行大忍辱离我法执
成就第一波罗蜜,从忍辱中来。修持般若者,若无忍辱作为资具,起无我观照,如何契合实相?诸菩萨度生离相,布施无住,如果没有现前历缘外境,怎能成熟功德法身。
圆悟克勤禅师说:
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争自处。彼以恶声色来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照,于己无嫌,一切勿与校量,亦不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见,久之魔孽自消耳!
佛陀以己身为例,被节节割截身体时,因心无我等四相,无住行施,是故成就第一波罗蜜。
僧肇大师言歌利王有其另一层含义:
歌者,即是恶之别名。利者,刀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
不论是割截色身或烦恼之身,都必须凭借般若慧力,心不动摇,不起嗔恨,才能情智不迷,荡除四相,入般若功德林园,庇荫天下苍生,令热恼顿息,得清凉味。
吾人珍爱身体,百般呵护料理,装饰打扮,如果能破除我、我所有的妄想,当逢人毁辱时,甚至行骨肉之身施,也能如饮甘露,不起愁恼。
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来势汹汹,冲进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因为他的亲友跟随佛陀出家,使他怒不可抑,恶口嗔骂佛陀以妖术诳惑世人。
佛陀默默听完婆罗门的恶言羞辱后,面容沉静地开口道:
“你如果带着礼物去拜访朋友,但是朋友坚持不收下你带来的礼物,那时候你要如何呢?”
“要是朋友坚持不收下礼物的话,我只好再带回家。”
佛陀说道:“今天你在我面前说的那些话,我不接受,那些嗔怨恶口的语言,就再归你所有。”
佛陀明白,以争止争,只有增加仇冤,无法止息众生争论的妄心,唯忍为大力,能调御刚强众生。《罗云忍辱经》:
忍之为明,逾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威猛;此之于忍,万不如一。七宝之耀,凡夫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始终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能忍。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者之志,何愿不获?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
佛陀要吾人深深护念,布施离相,心不住着,可谓知嗔根难伏,一念嗔意,烧尽功德好林;心涉人我诸相,万千资粮付水漂流。
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两只雁,雁和池塘里的乌龟是好朋友。有一年夏季,久旱未雨,池水干涸,乌龟心里着急,实在无法支撑下去。
两只雁很同情乌龟的处境,想帮忙它迁移到有水的住处,雁想到一个办法,用一根树枝,叫乌龟衔在口中,两只雁各执一端,并嘱咐乌龟,在未到达目的地时,千万不能开口讲话,以免从空中摔落。
于是雁带着乌龟向高空飞行着。正当经过一个村庄的上空时,恰好被一群孩童瞧见了,他们惊讶地指着天空,大声喊叫:“乌龟被大雁衔去了,大家快来看呀!”乌龟听到下面孩童的喊叫,心里十分生气,认为自己受到羞辱,不禁怒火中烧,就开口怒骂道:“你们懂什么?我才不是被雁衔去的!”刹那间,开口争辩的乌龟,从高空跌落,粉身碎骨而亡。
四、除灭四相发菩提心
依般若,菩萨修一切行,心离佛相众生相,不住色而行布施。菩萨能行无相事业,方契诸法性空之理,般若如明目人,洞察世间万物万象。《转女身经》说:
尔时尊者舍利弗,复向无垢光女言:“汝从净住世界无垢称王所,受此女身,来此间也?”无垢光女答言:“尊者舍利弗!彼佛世界,无有女人。”舍利弗言:“汝今何故以此女形,来生此间?”女即答言:“我今不以男形、女形,亦不以色、受、想、行、识来生此间。所以者何?尊者舍利弗!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有男女阴界诸入诸别相不?”舍利弗言:“不也!所以者何?如来所化,无有差别。”女言:“尊者舍利弗!如如来所化,无有差别,一切诸法,皆悉如化。若知诸法,悉同化相,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不见差别。”
我们以有相心,生六根病,背离正道,于尘识境不知如幻无实,慧眼未开,着男女形相等,即使与佛迎面相见,仍是浑然不识。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水势渐渐涨高,终于淹到脚下,他急忙地祈求道: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不久,他发现一个山胞驾了一艘独木舟要救他,他却说:“我不要你这高山族来救我,我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雨水继续上涨,已高及腰部,他很着急地再祈求道:“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的地方,他又埋怨说:
“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无论什么机械东西我都不喜欢,我只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水已涨到胸部,他害怕地大喊着:“观世音菩萨快快来救我啊!”
不久来了一个美国人驾着直升机来救他,他还是摇摇手道:
“你是外国人,我不要你救,我要观世音菩萨救我。”
结果他几乎被水淹死,好在遇到一位佛光禅师,把他救起,他向禅师抗议道:
“像我如此虔诚的信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却不来救我?”
佛光禅师解释道:“你真是冤枉了观世音菩萨,当你大声呼救时,菩萨变化了独木舟、快艇、直升机前来救你,菩萨一次又一次地搭救你,你不但不感谢,还挑三拣四,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无缘,我不该救你,还是让你到阎罗王那边报到好了。”
心识一旦落入执求的妄相,就如盲人摸象,无法察觉实相的全体。禅门有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要举起金刚宝剑者,须仗一颗侠义心肠,不是饱餐翰墨的诗人,怎识得点点行行的情致?
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依《金刚经批注》说:真语者,一切含识皆有佛性。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无更改变异。
佛的五种语,蕴含甚深妙义:
真语、如语者:真谛即空之理。
实语者:中道实相之理。
不诳、不异语者:顺依俗谛之理。
佛陀所说法,无虚无实,皆是契合性理,真实不诳不异。虽开六度万行法门,门门为应化众生的迷执,使之登一乘之道,回头转脑,入无门之门,无法之教。
傅大士颂曰:
证空便为实,执我方成虚;
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
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理。
有一天,一个信徒来向一休禅师诉苦:
“师父,我活不下去了,我要自杀!”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我自经商失败后,如今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百了。”
一休禅师道:“难道除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我除了有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身无分文,山穷水尽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呀!”
信徒摇摇头道:“唉!师父,我的女儿只有八岁,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你是我最尊敬的师父,怎能去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好啦!好啦!不要再说了,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女婿,快去!快去!”
这位商人弟子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慧,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一天,好奇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抵达后,吩咐在门前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禅师当众挥毫,大家看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来做什么的。结果,买书法的钱积了几箩筐。
禅师转身问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够了!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长袖一摆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用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各位再见!”
一休禅师因为不执取身相,依巧妙智慧,救人一命。学佛者,摒除诸象,心如清珠澄亮,才能以此光明,度尽冥暗无依的众生,同入百千万亿净刹佛国。
此分佛以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为例,警醒诸位行者,深解第一般若义旨,心离相无住,不是槁木死灰,弄玄作怪,而是于现前违逆之境,众生无理割截身心时,情智分明,随顺众生,不起嗔恨。得般若妙体,现诸佛千百亿化身之相,引度群机,于日用三时,心寂灭故,起神通妙用。
《金刚经》是一部治心的宝典,也是成佛修行的地图。日本有位禅僧,开悟诗道:“心冷如水,眼中似火。”我们学佛人,要有智水止静世间妄相,但不能抱玄守无,成焦芽败种,还要以悲火之热力,照亮人间。
《金刚经》处处要吾人拨去眼翳,离相无住,但不是拨无因果圣凡,而是要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般若智,生其心是大悲行,欲开张无限性德妙用,空有兼资,悲智双运,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要深解金刚义趣者,要先发第一稀有之心,所谓:
学道容易入道难,入道容易守道难;
守道容易悟道难,悟道容易发心难。
吾人读诵经典,往往只受持半部经,如《金刚经》谈空,言离我等四相,言不住诸相,就陷溺空的泥坑,不能自拔。不知诸佛之法,都是圆融会通,平等无二,不偏执空有二边,不分隔大小局限。
欲成人流中第一稀有者,繁茂菩提妙果,要怀抱“心冷如水,眼中似火”,以智水澄静妄想分别,以悲火成熟有情种智。
习题
1.须菩提尊者为什么要涕泪悲泣?
2.何谓不惊、不怖、不畏?
3.修忍辱波罗蜜和般若有什么关系?
4.何谓佛的“五种语”,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
原典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①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②,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③,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④,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⑤。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⑥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⑦,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⑧,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⑨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⑩。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⑾。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①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着取舍,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②义趣:义,即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等;趣,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等。
③慧眼:为五眼之一。即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慧。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理仍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④实相:实者,非虚妄之义。“实相”指无有本体,又名法性、真如、清净心等。实相是无相的,假名之曰实相,其实是要“以言遣言”,千万不可执着有个实体存在的东西,叫作“实相”。
⑤成就第一稀有功德:福德之异名。功者,功能之谓也。布施等善德,有福利众生之功能,故谓之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得闻是经”是闻所成慧;“信心清净”是思所成慧;“即生实相”是修所成慧。依闻思修三慧,即可入三摩地——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是成就世间第一稀有功德。
⑥信解:意指信后得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之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⑦第一波罗蜜:波罗蜜,意为“到达了彼岸”。到彼岸的方法,总括而言,其有六种,即为“六度”。其中“般若波罗蜜”一度最为重要,故称“第一波罗蜜”;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⑧忍辱波罗蜜: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忍,才不致碍道。忍,约可分为三种: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嗔恚之心;法忍,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逆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⑨歌利王: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此王恶逆无道,一日,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⑩嗔恨:又云嗔恚,为三毒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嗔。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⑾无实无虚:无实,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见诸相可得,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皆是无实的,故说“身相非身相”“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庄严非庄严”等;无虚,是“真空不空”,不住权乘非法,故说“是名身相”“是名世界”“是名微尘”“是名庄严”等。无实是不住有,无虚是不住空,离空有二边,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地了悟了《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叹,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稀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着,即名为实相。
“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稀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肢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肢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便会生起嗔恨心。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着,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嗔恨。
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着,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着有,不应着空,应无所执着。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
“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着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