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与无量亿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种种花香、宝幢、幡盖而供养已,白佛言:世尊!以几因缘得菩提心①?何者是菩提心?世尊!即于菩提,现在心不可得②,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离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无有事业,非可造作。众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世尊!云何诸法甚深之义而可得知?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业造作皆不可得。若离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说③,心亦不可说,无色相无事业。一切众生亦不可得。何以故?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证所证皆平等故,非无诸法而可了知。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知者,乃得名为通达诸法,善说菩提及菩提心。菩提心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心亦如是,众生亦如是。于中二相实不可得。
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无生故,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独觉、独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行④、非行⑤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此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⑥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因;善男子!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罗蜜因;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罗蜜因;譬如风轮那罗延力⑦,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罗蜜因;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门,受安隐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是名第五静虑波罗蜜因;譬如日轮光耀炽盛,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暗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罗蜜因;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蜜因;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蜜因;譬如转轮圣王⑧主兵宝臣随意自在,此心善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罗蜜因;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⑨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罗蜜因。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菩提心因。如是十因,汝当修学。
注释
①菩提心:又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即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
②不可得:空的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
③不可说:谓真理只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
④行:迁流变化,即“有为”之义,指无常之一切法。
⑤非行:与行相对,指一切“无为”法。
⑥须弥山:梵语Sumeru之音译,意译作妙高山、妙光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四周有大海水围绕。
⑦那罗延力:那罗延,全称那罗延天,此天之神有大力,能驱逐一切鬼神。此指大力。
⑧转轮圣王:意指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⑨灌顶:即以水灌于头顶,受灌者即获晋升一定地位之仪式。据旧译《华严经·十地品》载,菩萨由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
译文
此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及无数人天等众,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十,恭敬地顶礼佛足,且遍撒种种香花,树立宝幢、幡盖以庄严法会。然后问佛:世尊!怎样才能得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世尊!就菩提而论,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也不可得;离开菩提,菩提心也不可得。而且对菩提不能以言语去把握,心也没有色质和形相,没有种种事相,也不可造作。而一切众生也不可得、不可知。世尊!为什么又说诸法的深奥意蕴可以知道呢?
佛回答说:善男子!你说得不错,菩提微妙,没有事相,不可造作,故不可得。如果离开菩提,菩提心也不可得,因为菩提不可说,心也不可说,没有色相,没有事业。一切众生也不可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真如名异而实同,能证即所证,所证即能证(所以难以用日常思维去把握),并不是说没有以上诸法的存在。
善男子!菩萨如果能够明白这一道理,才可以说通达了诸法实相,也才可以讲说菩提及菩提心。菩提心没有过去、未来、现在,心及众生也是如此。以上菩提、心、真如、众生等法本质上都无生无灭,所以其体相、名相皆不可得。
为什么呢?因一切法都无生无灭的缘故,所谓菩提、菩提名不可得;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独觉、独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有为无为法、有为无为法名不可得。明了一切万法体性皆空,则能安住于涅槃寂静的境界,而欲证得空或真如,必得修诸善业,积聚功德。
善男子!譬如有不尽宝藏的须弥山能富利天下四方,同样地,此菩提心能利益一切众生,因此,菩提心为布施波罗蜜的主因;善男子!譬如大地承载生长万物,菩提心能生长一切善法,因此,菩提心为持戒波罗蜜的主因;譬如狮子威猛有力,独步山林,无所畏惧,远离恐怖,菩提心亦能生大威力,因此,菩提心是忍辱波罗蜜的主因;譬如那罗延天快捷勇猛,能胜一切鬼神,同样地,菩提心坚固不退转,为勤策波罗蜜的主因;譬如七宝楼台有四阶通道,清凉之风从四面吹来,使人感到格外凉爽安适,同样地,菩提心能使人深入正定,得法味喜乐,因此,菩提心为静虑波罗蜜的主因;譬如烈日光明照耀,除却一切黑暗,菩提心能迅速破除使人沦溺生死苦海的无明迷暗,因此,菩提心为智慧波罗蜜的主因;譬如大商人能满足人的一切物质欲望,菩提心也能使人超脱生死,获大功德,所以,菩提心为方便胜智波罗蜜的主因;譬如明月圆满纯净,此菩提心能于一切时一切处随愿圆满发显,所以,菩提心为愿波罗蜜的主因;譬如转轮圣王能够轻松指挥自己的部队、驾驭自己的臣下,同样菩提心发挥其功用,即能庄严诸佛国土,利乐一切有情众生,因此,菩提心为力波罗蜜的主因;譬如虚空无所阻碍、转轮圣王无坚不摧,此菩提心也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无所障碍,于一切境界皆得自在,直到进入十地,修行圆满,因此,菩提心为智波罗蜜的主因。善男子!这就是菩萨发菩提心所能显现的十种善法主因。欲成就菩提,须于此十因处着力修学。
原典
善男子!依五种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信根①;二者慈悲;三者无求欲心;四者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②。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三业清净;二者不为一切众生作烦恼因缘;三者闭诸恶道,开善趣门;四者过于声闻独觉之地;五者一切功德皆悉满足。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伏贪嗔烦恼;二者不惜身命,不求安乐止息之想;三者思维往业,遭苦能忍;四者发慈悲心,成就众生诸善根③故;五者为得甚深无生法忍④。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与诸烦恼不乐共住;二者福德未具,不受安乐;三者于诸难行苦行之事,不生厌心;四者以大慈悲摄受利益,方便成就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不退转地⑤。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诸善法摄令不散故;二者常愿解脱,不着二边故;三者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故;四者为净法界,蠲除心垢故;五者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常于一切诸佛、菩萨及明智者供养亲近,不生厌背;二者诸佛如来说甚深法,心常乐闻,无有厌足;三者真俗胜智,乐善分别;四者见修烦恼⑥,咸速断除;五者世间技术五明⑦之法,皆悉通达。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波罗蜜⑧。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众生意乐烦恼、心行差别悉皆通达;二者无量诸法对治之门,心皆晓了;三者大慈悲定⑨,出入自在;四者于诸波罗蜜多,皆愿修行成就满足;五者一切佛法皆愿了达,摄受无遗。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胜智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⑩。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心得安住;二者观一切法最妙理趣,离垢清净,心得安住;三者过一切想,是本真如,无作无行,不异不动,心得安住;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事,于俗谛中心得安住;五者于奢摩他⑾、毗钵舍那⑿同时运行,心得安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⒀。云何为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众生心行善恶;二者能令一切众生入于甚深微妙之法;三者一切众生轮回生死,随其缘业,如实了知;四者于诸众生三种根性,以正智力能分别知;五者于诸众生如理为说,令种善根,成熟度脱,皆是智力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⒁。云何为五?一者能于诸法,分别善恶;二者于黑白法⒂,远离摄受;三者能于生死涅槃,不厌不喜;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处;五者受胜灌顶,能得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
善男子!何者是波罗蜜?所谓修习胜利⒃是波罗蜜义;满足无量大甚深智是波罗蜜义;行非行法,心不执着是波罗蜜义;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正觉正观是波罗蜜义;愚人智人皆悉摄受是波罗蜜义;能现种种珍妙法宝是波罗蜜义;无碍解脱,智慧满足是波罗蜜义;法界、众生界正分别⒄知是波罗蜜义;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转是波罗蜜义;无生法忍能令满足是波罗蜜义;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熟是波罗蜜义;能于菩提成佛十力、四无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是波罗蜜义;生死涅槃了无二相是波罗蜜义;济度一切是波罗蜜义;一切外道来相诘难,善能解释,令其降伏是波罗蜜义;能转十二妙行法轮⒅是波罗蜜义;无所着⒆、无所见⒇、无患累是波罗蜜义。
注释
①信根:信为证入菩提之根本,此处以草木之根喻信心坚固不动摇。
②一切智智:指佛所具智慧是一切智中最殊胜者。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智,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③善根: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
④无生法忍:又称修习无生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安住且不动心。
⑤不退转地:退,退步、退堕,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证得菩萨地而不退转称不退。依《大般若经》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则不再退堕二乘地。
⑥见修烦恼:即见烦恼和修烦恼。见烦恼又称见惑,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修烦恼或修惑。
⑦五明:指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包括古印度的语言学、医学、论理学、哲学及工艺、技术等。
⑧方便波罗蜜:又作方便善巧波罗蜜,可分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两种。回向方便善巧即以前六波罗蜜所集之诸善巧施与有情,并与有情共同回向,祈求无上正等菩提;拔济方便善巧则指方便利益济度诸有情。
⑨大慈悲定:大慈悲,又称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依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大慈悲定即以修大慈悲为目的之三昧。
⑩愿波罗蜜:指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津梁。这些誓愿包括愿成就一切众生、愿庄严一切世界、愿供养一切诸佛等。
⑾奢摩他:梵语Śamatha之音译,意译止寂、等观等,为禅定的另一称谓,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专注一境之状态。
⑿毗钵舍那:梵语Vipaśyanā之音译,意译观、观法、观想、观行等,意即以智慧专心观想佛或法等特定对象,而致力于证悟。
⒀力波罗蜜: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⒁智波罗蜜:即如实知一切法之智,分受用法乐智与成熟有情智两种。前者系由十波罗蜜中之前六度所成就之妙智;后者则可成熟有情,有情依此智而得大饶益。
⒂黑白法:又称黑业、白业。据《涅槃经》云,性善之业,称为白业;性不善之业,称为黑业。
⒃胜利:即殊胜之利他行,指菩萨济度利益众生。
⒄正分别:又作正志、正思维,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⒅转十二妙行法轮:转法轮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十二妙行者,世尊三转四谛之法轮,每一转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称十二妙行。指释尊宣说四谛之理。
⒆无所着:佛之十号之一,无所执着之义。
⒇无所见:指无有一切邪见、常见、断见等。
译文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布施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对正法的坚定信心,二是慈悲,三是没有执取贪求之心,四是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五是发愿追求佛的最上智慧。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布施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持戒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身、口、意三业清净无垢;二是不为众生招致烦恼;三是断除一切恶事恶念,成办一切善事;四是不停留于声闻缘觉阶位,而是更求菩萨乘、佛乘;五是使一切福慧功德臻于圆满。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持戒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忍辱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能制伏贪婪嗔怒等烦恼;二是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不求安乐,不存止息一切痛苦的想法;三是遭遇痛苦后,能想到是前世恶业所招致,从而有苦而能忍;四是发慈悲心,成就一切众生的善业功德;五是深入了解万法实相,观诸法原本无生无灭,安住此境界,于一切违逆境皆不动心。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忍辱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勤策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厌离烦恼,乐求菩提;二是福慧功德未臻圆满,不享受安乐;三是对一切难行苦行之事不逃避不厌烦;四是以除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的宏大愿心,利益成就一切众生;五是发愿悟得最上智慧而不退转。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勤策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静虑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收摄一切善法,使其不散乱;二是志求解脱,不执着于空、有、生、灭、常、无常等任何一边,以中道正观破一切无明烦恼;三是发愿获得诸神通,以成就众生诸善法;四是为体证清净法界,消除心中一切染垢烦恼;五是为众生断除无明妄念,即一切烦恼的根本。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静虑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智慧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经常供养亲近诸佛、菩萨及一切明达智慧的善知识而不背离;二是对诸佛如来所说深奥的佛法,欢喜信受,没有厌足;三是对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能够善加分别;四是在修行过程中一切知与行方面的烦恼障碍,全都迅速断除;五是通达世间一切技术及五明。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智慧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方便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对众生意趣所在、烦恼所在及一切所思所想,全能够洞察明了;二是对无量妙法所能克服的诸烦恼,皆能明晓通达;三是能够自在地出入大慈悲定;四是发愿修行诸波罗蜜多,皆得圆满成就;五是发愿通达一切佛法,没有任何遗漏。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方便胜智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愿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一切万法本质上无始无终、不生不灭、非有非无,能够体证并安住于此无生之理;二是体证并安住万法清净无染的理趣;三是安住于真如本体,此真如没有造作,没有迁流变化,也不是思维所能把握;四是为了随缘利益一切众生,能够通晓一切世间的道理;五是同时致力于修止与修观。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愿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力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以般若智慧的力量能够知道一切众生心念是善还是不善;二是能使众生领悟体证深奥微妙的真谛;三是对轮回于生死苦海的众生,能够了知其前世的因缘与业因;四是以般若智慧的力量,能够明晓众生种性的利钝;五是以般若智慧的力量,为众生讲说符合正理的教法,使其增长善根,成熟善根,最终获得解脱。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力波罗蜜。
善男子!凭借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智波罗蜜。哪五种善法呢?一是能够分别善法恶法;二是远离一切不善法,摄受一切善法;三是生死涅槃打成一片,不厌生死,不住涅槃;四是常修福慧功德,直至究竟圆满;五是能受特别的灌顶,能得诸佛特有的智慧及其他特有的善法。善男子!凭借这五种善法,菩萨成就智波罗蜜。
善男子!什么是波罗蜜?广修善行,济度利益众生是波罗蜜义;成就圆满无量无上微妙智慧是波罗蜜义;不执着于一切有为法,也不执着于一切无为法是波罗蜜义;能够通达觉了生死与涅槃是波罗蜜义;愚痴的人与智慧的人全都救度是波罗蜜义;能够示现种种珍奇微妙的法器宝物是波罗蜜义;具备一切智慧,获究竟解脱是波罗蜜义;能够正确地思维宇宙人生的实相是波罗蜜义;勤修六度,进至不退转地是波罗蜜义;能够证得万法不生不灭的理体并安住不动是波罗蜜义;能成就一切众生的善法功德是波罗蜜义;证得菩提,成就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及一切诸佛独有的妙法是波罗蜜义;证悟到生死即涅槃是波罗蜜义;拔济一切有情众生之苦,解脱一切众生是波罗蜜义;一切外道前来诘难,善于驳斥其偏邪的见解,最终使其皈依正见是波罗蜜义;善于反复为众生宣说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是波罗蜜义;没有执着、没有偏邪之见、没有任何忧患负累是波罗蜜义。
原典
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善男子!二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萨悉见。善男子!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甲仗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摧伏,菩萨悉见。善男子!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花,悉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善男子!五地菩萨,是相先现,有妙宝女,众宝璎珞周遍严身,首冠名花以为其饰,菩萨悉见。善男子!六地菩萨,是相先现,七宝花池,有四阶道,金沙遍布,清净无秽,八功德水①皆悉盈满。嗢钵罗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随处庄严,于花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比,菩萨悉见。善男子!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无有损伤,亦无恐怖,菩萨悉见。善男子!八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善男子!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善男子!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皆悉圆满,有无量亿梵王②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善男子!云何初地名为欢喜?谓初证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于大事用,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是故最初名为欢喜。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是故二地名为无垢。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是故三地名为明地。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行觉品,是故四地名为焰地。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难得故,见修烦恼难伏能伏,是故五地名为难胜。行法相续,了了显现,无相③思维,皆悉现前,是故六地名为现前。无漏④无间⑤无相思维,解脱三昧⑥,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有障碍,是故七地名为远行。无相思维,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是故八地名为不动。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是故九地名为善慧。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遍满覆一切故,是故第十名为法云。
注释
①八功德水: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所谓八种功德,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
②梵王:即大梵天王,本为印度古传说中造作万物之神,佛教中则以之与帝释天同为佛教之护法神。
③无相: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
④无漏: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令人落于三恶道,故名。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
⑤无间:无休无止,无刹那暂歇。
⑥解脱三昧:指以超越一切烦恼为目的之三昧行。
译文
善男子!菩萨进入初地,即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充满无量无边种种宝藏。善男子!菩萨进入二地,即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清净美妙的珍宝将此世界装饰得格外庄严。善男子!菩萨进入三地,即能见到自己勇猛健壮,盔甲严整,能够摧毁降伏一切怨贼。善男子!菩萨进入四地,即能见到风轮将种种妙花吹向四面八方,种种香花撒满大地。善男子!菩萨进入五地,即能见到有相貌端庄的女子,身上装饰着各种珍宝做成的璎珞,头冠上装饰着种种名贵的香花。善男子!菩萨进入六地,即能见到各种珍宝装饰而成的花池,花池有四阶道,里面遍满金沙,池中之水澄清、甘美、清凉、润泽。嗢钵罗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撒遍池内外。在此清爽适意的环境中优游戏乐,快乐无比。善男子!菩萨进入七地,即能见到有众生本应堕地狱,因为菩萨功德力的加持,便能不堕恶道,不受损伤,没有任何恐怖。善男子!菩萨进入八地,即能见到自己身边有兽中王狮子护卫,一切其他猛兽全都怖畏退却。善男子!菩萨进入九地,即能见到转轮圣王受到无量众生的供养,头顶上的白色伞盖装饰着无量珍宝。善男子!菩萨进入十地,即能见到如来身上放出无量金色的光芒,有无数梵王围绕,恭敬地供养,并聆听如来宣说无上微妙的佛法。
善男子!为什么初地称为欢喜地?这是说最初证得出世之心,原来未曾得过而今日才得到。因证得出世之心,能够成就一切善法,从而心生欢喜,因此初地称欢喜地。持戒谨严,毫无过失,梵行清净,所以二地称为无垢。因为闻听奉持陀罗尼,智慧、禅定光明无量,坚固不动,所以三地称为明地。以智慧火烧诸烦恼,使智慧光明增长,趋向最终觉悟,所以四地称为焰地。修习方便胜智自在,极难成就,而修行过程中的诸烦恼虽然极难制伏,而能在此地制伏,所以五地称为难胜。一切万法生生灭灭,迁流不息,而入此地则能使诸法的空性现前,所以六地称为现前。入于七地,则思维变得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停歇,不执取于形相,所入禅定也已消除一切烦恼,所以七地称为远行。入于八地,则空性思维圆满自在,一切无明烦恼皆不再骚动,所以八地称为不动。入于九地,则能对一切法的种种差别善加分别,于一切时一切处通达无碍,没有任何患累,智慧圆满,所以九地称为善慧。法身如广大虚空,智慧如白云,入于十地,则智慧圆满,证得法身,所以十地称为法云。
原典
善男子!执着有相①我法②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初地。微细学处误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二地。未得令得,爱着无明,能障殊胜总持③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三地。味着等至④、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四地。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五地。观行流转无明、粗相现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六地。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七地。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八地。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碍未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九地。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十地。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细烦恼粗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佛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行施波罗蜜;于第二地行戒波罗蜜;于第三地行忍波罗蜜;于第四地行勤波罗蜜;于第五地行定波罗蜜;于第六地行慧波罗蜜;于第七地行方便胜智波罗蜜;于第八地行愿波罗蜜;于第九地行力波罗蜜;于第十地行智波罗蜜。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摄受能生妙宝三摩地;第二发心,摄受能生可爱乐三摩地;第三发心,摄受能生难动三摩地;第四发心,摄受能生不退转三摩地;第五发心,摄受能生宝花三摩地;第六发心,摄受能生日圆光焰三摩地;第七发心,摄受能生一切愿如意成就三摩地;第八发心,摄受能生现前证住三摩地;第九发心,摄受能生智藏三摩地;第十发心,摄受能生勇进三摩地。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心。
注释
①有相:指差别有形之事相,此相有生灭迁流。
②我法:指我执、法执,妄认自身有我为我执,主张万法为实有称法执。
③总持:总,总摄全体,如无常、苦、空、无我、无生等,皆统摄一切法,总持即奉持万法总性。
④等至:又称正受、正定,指由习禅定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亦指身心安和的状态。
译文
善男子!或执着于事物的表相,妄认我及万法为实有,或畏惧生死及地狱等恶道,这两种无明是进入初地的障碍。种种微细妄念无明及由此而生发种种业行,是进入二地的障碍。对所得善法心生贪着及各种障蔽无常、苦、空等万法总性的无明,是进入三地的障碍。沉溺于禅定法乐及种种微妙清净法,是进入四地的障碍。厌离生死及希趣涅槃,是进入五地的障碍。观诸法迁流不息,只见事物的粗浅表相,是进入六地的障碍。不明了事物的微细相,一心乐求诸法空性,是进入七地的障碍。执着于事物的空性,不能在体证空性基础上观察事物的一切功用,是进入八地的障碍。虽得大智慧而没有种种善巧方便,虽明正法而言辩未得自在,是进入九地的障碍。不能随意示现种种神通,不能悟解种种微细法门、秘密法门,是进入十地的障碍。不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消除微细的所知障和烦恼障,是进入佛地的障碍。
善男子!菩萨从初地到达涅槃,必须具备十种胜行。初地中行布施波罗蜜,以财施(财富资具等)、法施(与人说法、启发他人善根智慧)、无畏施(给予众生身心安稳无所恐惧,诸如种种而不吝惜);二地行持戒波罗蜜,清净身、口、意,不侵犯他人生命、财富、名节等,如此身心纯净严谨;三地行忍辱波罗蜜,忍耐世间各种迫害,内心柔和不起嗔恨;四地行精进波罗蜜,修持善法,精勤不懈怠;五地行禅定波罗蜜,收摄身心,令之不散乱;六地行般若波罗蜜,能勘破世间妄相,了知诸法实相;七地行方便波罗蜜,以种种权巧方便去度化众生;八地行愿波罗蜜,所发下之愿力,皆不退转;九地行力波罗蜜,实际种种善行,并具备判别真伪的能力;十地行智波罗蜜,能了知一切法,通达无碍。
善男子!菩萨最初发心,能进入奇妙殊胜,各种宝物遍布三昧;再发心能进入曼妙梵呗歌咏三昧;再发心能进入禅定法乐三昧;再发心能进入不退转三昧;再发心能进入各种香华遍布三昧;再发心能进入日光焰照光明三昧;再发心能入一切愿力成就三昧;再发心能入现前证得三昧;再发心能入智慧宝藏三昧;再发心能入勇猛精进三昧。善男子!此是菩萨十种发心,各各成就殊胜行,入不可思议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