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尔时,如意宝光耀天女,于大众中闻说深法,欢喜踊跃,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而说颂言:
我问照世界,两足最胜尊,菩萨正行法,惟愿慈听许。
佛言善女天,若有疑惑者,随汝意所问,吾当分别说。
是时天女请世尊曰:云何诸菩萨,行菩提正行①,离生死涅槃,饶益自他故。
佛告善女天:依于法界②,行菩提法,修平等行③。云何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谓于五蕴④,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蕴。五蕴不可说,非五蕴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法界是五蕴,即是断见;若离五蕴,即是常见。离于二相,不着二边,不可见、过所见,无名无相,是则名为说于法界。
善女天!云何五蕴能现法界?如是五蕴不从因缘生。何以故?若从因缘生者,为已生故生?为未生故生?若已生生者,何用因缘?若未生生者,不可得生。何以故?未生诸法即是非有,无名无相,非校量譬喻之所能及,非是因缘之所生故。
善女天!譬如鼓声,依木依皮及桴手等故得出声。如是鼓声过去亦空,未来亦空,现在亦空。何以故?是鼓音声不从木生,不从皮生及桴手生,不于三世生,是则不生。若不可生则不可灭,若不可灭,无所从来;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所去,则非常非断;若非常非断,则不一不异。何以故?此若是一则不异法界,若如是者,凡夫之人应见真谛⑤,得于无上安乐涅槃。既不如是,故知不一。若言异者,一切诸佛、菩萨行相,即是执着,未得解脱烦恼系缚,即不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圣人于行非行⑥,同真实性,是故不异。故知五蕴非有非无,不从因缘生,非无因缘生,是圣所知,非余境故。亦非言说之所能及,无名无相,无因无缘,亦无譬喻,始终寂静,本来自空,是故五蕴能现法界。
善女天!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异真异俗,难可思量。于凡圣境,体非一异,不舍于俗,不离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
注释
①正行:指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原始佛教以与外道凡夫之邪行相对的八正道为正行;大乘则以六度等为正行。
②法界:指人类意识所缘之对象世界,包括一切有为、无为法。此处与五蕴对称之法界,指理法界,即万法之真实体性。此体性常住不变,平等一如,超越语言文字,为寂然圣智之境。
③平等行:平等,指真如理性平等一如;行,指诸行法。指为达平等理体所做之修行。
④五蕴:蕴,积聚、类别之意。指积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⑤真谛:指真实不虚之义理,与俗谛相对,即非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而是出世间之佛教真理。
⑥行非行:行,迁流变化义,指因缘所成之有为法;非行,指非因缘所造之无为法。
译文
当时,如意宝光耀天女随大众听了如来所说深妙的佛法,内心非常欢喜。便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地向佛合掌致礼,并说:世尊!希望您为我们解说佛法深奥的理趣及修行的方法。说完又以偈颂重复了一遍:
人世间最尊最胜的世尊,我请教菩萨正确的修行方法,愿您发慈悲心,为我们解说。
世尊回答她说:善女天,你有什么疑惑尽管问,我会为你分别解说的。
于是天女向世尊问道:为何诸大菩萨为求证菩提而修六度万行,为饶益自己和他人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请您为我们详加解说。
佛告诉善女天:依于万法之根本,才能正确地修行,最终证得菩提,悟得平等一如之理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色、受、想、行、识五蕴,即能显现万法之根本——法界,法界当体即是五蕴。对五蕴不能用言语去描述,同样地,对法界也不能用语言来界定。因为如果以五蕴界定法界,五蕴瞬间生灭,即成断见;如果完全撇开五蕴界定法界,法界不生不灭,又成常见。如果一定要对法界进行描述,那也只能说它非有相非无相,非常非断,非人的直观经验所能感知,没有名称,也没有相状,这就是对法界所能作的界定。
善女天!为什么说五蕴能显现法界?因为五蕴不从因缘生,当体即是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从因缘生,那么是五蕴已生后而生,还是未生前而生?如果是已生后而生,五蕴既已存在,哪里还用因缘?如果是未生而生,五蕴本来不存在,也不可能产生。为什么呢?因为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就是非存在,没有名称,也没有相状,既非数量譬喻所能描述,也非因缘所能生成。
善女天!譬如鼓声,凭借鼓帮、鼓皮及鼓手才发出,如此则鼓声过去是空,未来是空,现在亦是空。为什么呢?因为此鼓声单有鼓帮不能发出,单有鼓皮和鼓手也不能发出,不是过去发出,也不是现在、未来发出,所以鼓声不能生成。不能生成就不能寂灭,不能寂灭就说明没有来处,没有来处也就没有去处。如果无来无去,就说明非常非断,如果非常非断,就说明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一不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二者没有差异,则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即是法界,凡夫众生无须由凡入圣,即能证得万法真实,获究竟涅槃,享无上安乐。既然现实并非如此,故知有为无为并非完全同一。但如果二者没有统一性,则一切诸佛、菩萨亦不能体证诸法实相,一切善行,皆成执着,同样不能从烦恼系缚中解脱出来,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一切圣人必得了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同一体性真实不虚,才能究竟解脱。二者同一体性,所以又非完全相异。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五蕴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不是由因缘而生,也不是撇开一切因缘而生。这是唯有圣人才能体悟的境界,非凡夫所能测度。五蕴体相,不是言语所能表达,没有名称,没有相状,没有主因,也没有助缘,也难以用譬喻来形容,始终寂静,自体本来即空,所以说五蕴能显现法界。
善女天!如果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应当明白,这一无上境界,不同于出世法,又不同于世间法,难以以寻常理路去思量。应当了知,凡圣境界,体性非一非异,应当不舍弃世间法,而又不悖离出世间真理,依凭万法之根本,而精进修行,以求达致菩提。
原典
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仁者如何行菩提行?答言:梵王!若水中月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梦中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阳焰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谷响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
时,大梵王闻此说已,白菩萨言:仁依何义而说此语?答言:梵王!无有一法是实相①者,但由因缘而得成故。
梵王言:若如是者,诸凡夫人,皆悉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言:仁以何意而作是说?愚痴人异,智慧人异;菩提异,非菩提异;解脱异,非解脱异。梵王!如是诸法平等无异,于此法界真如不一不异,无有中间而可执着,无增无减。
梵王!譬如幻师及幻弟子善解幻术,于四衢道取诸沙土草木叶等,聚在一处,作诸幻术,使人睹见象众、马众、车兵等众,七宝之聚种种仓库。若有众生愚痴无智,不能思维②,不知幻本,若见若闻,作是思维:我所见闻象马等众,此是实有,余皆虚妄,于后更不审察思惟。有智之人,则不如是,了于幻本,若见若闻,作如是念:如我所见象马等众,非是真实,唯有幻事,惑人眼目,妄谓象等,及诸仓库,有名无实。如我见闻,不执为实,后时思维知其虚妄,是故智者了一切法皆无实体,但随世俗如见如闻,表宣其事。思维谛理,则不如是,复由假说,显实义故。
梵王!愚痴异生③,未得出世圣慧之眼,未知一切诸法,真如不可说故。是诸凡愚,若见若闻,行非行法,如是思维便生执着,谓以为实。于第一义④不能了知诸法真如是不可说。是诸圣人,若见若闻,行非行法,随其力能不生执着,以为实有。了知一切无实行法、无实非行法,但妄思量,行非行相,唯有名字,无有实体。是诸圣人随世俗说,为欲令他知真实义⑤如是。梵王!是诸圣人,以圣智见,了法真如不可说故,行非行法亦复如是。令他证知故,说种种世俗名言。
时,大梵王问宝光耀菩萨言:有几众生能解如是甚深正法?答言:梵王!有众幻人心、心数法⑥,能解如是甚深正法。梵王曰:此幻化人体是非有,此之心数从何而生?答曰:若知法界不有不无,如是众生能解深义。
注释
①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②思维:即思考推度,特指思考真实之道理。
③异生:指异于圣人之生类,即凡夫,凡夫轮回六道,以邪见恶业而受别异之果报,故称异生。
④第一义:即第一义谛,指最殊胜之第一真理。
⑤真实义:指诸法真实之义。依《菩萨善戒经》记载,共有四种:世流布真实义、方便流布真实义、净烦恼障真实义、净智慧障真实义。此处指后二种,即破除烦恼障、智慧障所得中道之理。
⑥心、心数法:指精神主体及种种精神作用。心,又作心王,指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主体;心数法,又作心所、心数、心所有法,指与心相应之种种复杂之精神作用。
译文
此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圣明的人如何修行,才能达致菩提?菩萨答道:梵王,如果水中月为证菩提而修行,则我亦修菩提行;如果梦中人为证菩提而修行,则我亦修菩提行;如果阳焰为证菩提而修行,则我亦修菩提行;如果谷响为证菩提而修行,则我亦修菩提行。
当时,大梵王听菩萨说完,即答道:您依据何种义理而说这些话?菩萨回答:梵王!世间一切法都不是实相,只是因缘和合而得以存在。
梵王说:如果是这样,一切凡夫众生,皆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菩萨答道:您根据什么这样说?愚昧无知者与智慧的人不同,菩提正果与烦恼障碍不同,根本解脱与染着系缚不同。梵王!所有以上诸法在真如理体上平等一如,没有差异,在由凡入圣、由烦恼趋菩提的过程中,没有中间状态可以执着。获致菩提,不增一法,未获菩提,也不减一法。
梵王!譬如魔术师和其弟子有高超的幻术,他们将四周衢道的沙土草木等聚集在一起,施展幻术,就能使人看到象群、马群、兵车等,还能使人看到种种珍宝堆满仓库。如果有人愚昧无知,不能思考万物真实的道理,不知道这一切皆幻术所致,就会想:我现在所看到的象马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他的东西反倒是虚假的。形成这种偏见后就不再作深入的审察和思考。而有智慧的人则不是这样,他们明了幻术的虚假不实,即使见到听到这样的事,也会想:我所见到的这些象马等,并不是真实存在,而只是幻术所致,只能迷惑人的眼目,实际上是不能称其为象马的。还有那些仓库等,也是有名无实。对于我当下见到的事物,并不认其为实有,过后审察思维,确知其虚妄。所以有智慧的人明了一切万法都没有实际存在的自体,而只是随顺世俗的认识而指称或描述外界事物。对万物真实之理的认识则不是这样,而是利用语言文字等假说来显示万物真实的本质。
梵王!愚昧无知的众生,因为没有洞察出世间真理的慧眼,不明了万法之真如理性不可言说,所以对见闻觉知的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皆从世俗谛的层面去理解,将它们执为实有。而具有慧眼的圣人则从第一义谛出发,对见闻觉知的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以智慧力,不将它们执为实有。因为他们明白,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只是人思量构画出来,虚幻不实。一切诸法之相状,都只有假名,而没有实体。诸圣人为使他人亦明了万法的真实,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种种法。梵王!这些圣人,以出世间的智慧和见地,明了诸法之真如体性不可言说,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亦不可言说。只是为了使他人证得此真理,而说种种世俗的名言。
此时,大梵王问宝光耀菩萨:有多少众生能理解这一如此深奥的道理?菩萨回答:梵王!有众多的幻化人,以其心识,能够理解这一深奥的道理。梵王又问:这些幻化人,其身体本身即非真实存在,其精神作用又从何而生?菩萨答道:如果众生明白一切万法既存在又不存在,那么他就悟到了万法深奥的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