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哲学是多方面的,也是艰深难于了解的;而佛教哲学中的空理,更是多姿多彩,其内涵更不容易了解;所以这篇文字,只有从文学、哲学、科学各个不同的角度,勉强来诠释它。为了通俗化、大众化,这实在是出于不得已耳。
空,梵语Sunyata,意思是说:凡是存在宇宙现象界的万有,都莫不由许多因缘——关联的序列性——组构而成;凡是由因缘组合而成的现象界,根本就没有独立个体存在之可能性,佛教哲学称它为“缘起性空”或“中道观”。中道亦含有否定论,否定两边,中亦不立的彻底绝对超越的精神。
《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万善同归集》“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
佛学中的“空”“不”(不生不灭等)“无”(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苦集灭道等),在这些地方是含有否定意义的。空,只是否定宇宙间存在事物上的不变性、实有性—自有性、独立性—独存性;亦即是否定哲学上所谓本体论、唯物论、唯心论;宗教上的唯神论、真宰论、唯梵论等种种情执谬见的错误观念。能彻底认识宇宙一切无不变性、无实在性、无独存性,便能彻见万有的实相,诸法的本真。空或中道,是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以最高超越的智慧观点,去鸟瞰透视宇宙全盘事物的真实相貌。
空理不但是七百七十五卷《般若经》的精髓,而且是全系大小显密佛学的核心和特质,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智慧文化中至高的结晶品。绝非世人脑海中所想象四大皆空,五蕴皆空的空,以为佛学讲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无或空空洞洞、空空如也的断灭消极、虚无缥缈之谓。因此,认为凡是学佛者,皆视为逃避现实的消极分子。实际上,佛学中的空理,恰与一般误会者所想象的正成反比例。从没有、断灭、空无,消极的意念上理会空,那才是一般人士过于直觉的一种错谬肤浅得可笑的见解;而不是佛学论空的真正具体含义所在了。
空与有,可以说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正是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超越律。所以《中观论》上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的肯定命题了。
空理既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去观察透视认识它,因它是超言语文字知识学术思想的一种,最普遍圆满严格超越绝对的真理;而又适合改善人类思想生活,启发人生理性,净化世界,净化人心,提高向上人格的唯一方法。我们不欲改善提高人类向上的理性生活目的便罢,欲之,舍空的圆满哲学,是莫由达到了。
世界人类,无分古今中外,他们所有的学术文化生活思想的来源,除大圣佛陀及其少数弟子外,我敢说,其余的莫不皆由原始混杂着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不正知见腐蚀了的。质言之:他们的心眼,均未经过实践空的真理之水所荡涤之故。所有学说思想,皆含有大量的毒素和锈质成分在内。
人生能体认圆满的空理,从而实际地把握它、凭借它、实践它。经过不断的观察、修习,渐渐地即能空去不良的我痴我见,分别执着的习性;渐渐地便能启发始觉的理性生活;便能知善行,转迷为悟;进而智眼明彻,心地坦荡,皎洁光亮;有如碧空万里,杲日丽天,无幽不烛了。人生若不经过空慧真理之火的锻炼、陶铸,那无异于埋藏混杂在矿渣堆里的金子,是作用不得的。
空之否定性,是具有去腐生新,富于积极革命精神的。人生必须否定(扔掉或破坏)其一切故有的私蔽、迷执、成见,涤蠲其颓唐意识,自满骄慢态度和唯我独尊的错谬思想,然后才能达到“度尽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而实无有一众生为我所度者”,不居功的海量。能空,才能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绝的境界。能空,才能做到“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舍人之所不能舍”如释迦、提婆、法显、玄奘等,成为顶天立地的出格大丈夫。能空,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董狐高风亮节的牺牲精神。能空,才能有如“明镜高悬,遇形则鉴;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如响斯应、灵明洞彻的慧眼。能空,然后能扩展其“太虚不拒诸峰插,沧海何妨万派流”的襟怀。“仁者,物我浑然一体”,空也。“民胞物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空私我之境界也;而“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胸量,非空去胸间傀儡,亦无法做到。至于佛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悲天悯人之弘愿,“苦乐冤亲,一视平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之坦荡情怀,非有最高超越之般若智(悟空之智),是更不能有所企图以窥门墙了。反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者,不空也。“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此权力不空的残忍屠夫手段也。历史上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如,近代之希特勒以及历史上之昏君,奸臣贼子,莫不是党同伐异甘为自私自利的奴隶,蔽其心量,此皆不能放下(空去)私我主观成见之故也。总之,吾人无论是研究学术也好,对人对事也好,若不一空倚傍,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处理学问与人事,则必一意孤行。如此,在事功上必一无所成;在学术上不是支离破碎、鲁莽决裂,便是断章取义,拾人牙慧,以为家珍。
上面说过:空是多姿多彩的,今为说明空的真正含义,使之通俗化大众化起见,特地作多方面的引证,事实上的诠释,不惮反覆的叙述,俾大家能有确切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以为研究佛学基础的确立。
佛学说空,既非空空洞洞,一无所有的,也不是不可捉摸、玄秘奥妙的形而上学,是可以从存在具体的宇宙人生事物上去体认它、辨正它、理解它,才能把握到这一正确的命题;若离开现实具体的事物讲空,那便会陷落到不可想象的拨无因果恶取空的断见深坑中去,是非常危险的!欲明了空的正义,必先明了具体事物中的人——五蕴——不可。
从具体的人——五蕴——说起
凡动物的组成,都不能离开物质和精神组合的五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此五种怎么都叫蕴?蕴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说积聚许多相似而性质同一系统的事物或心理,把它归纳成为一类,就叫做蕴。若作品类、范畴讲,亦无不可。《俱舍论》说:“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如契经中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这段文,把它译成语体是:“凡是由因缘——各种关联——相互结构存在于现象界的事物——诸有为法,把它归纳分成一类一类的,就叫作蕴。”佛经上说:“凡宇宙间所有构成物质之原素及物体的物质现象通通叫色。已经消逝坏灭了的物质叫过去色;尚没有发生成长到现在的物质叫未来色;已经由未来移到摆在眼前可见的物质叫现在色;属于我们本身的物质——生理——叫内色;我们身外的物质叫外色;能用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叫粗色;肉眼所不能见的,要假科学仪器(如放大镜等)方可见到的物质(如原子核,极微等乃至紫外线)叫细色。这一切的一切,把它归纳——积聚——成为物质一类,总叫它为色蕴。其余受、想、行、识四蕴,皆可以类推了。
什么叫色
色的概说 原子、物质、生理、物理。佛学中的色字,含义颇广,它包括构成一切物质的原素(原子、佛学的四大极微,科学的一十三种原素)及一切物体现象在内。换言之,色是一切物质(与由物质影响人的行为心理的反应活动叫无表色也在内)的共名。如内而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官器)及五种神经系统;外而色(青黄等显色,长短等形色,取舍等表色,无表色,定果色,空一显色等),声(八种)、香、味、触五现实境的物理世界,都称之为色。可见佛学讲色,非一般人所指男女狭义之色,乃概括我们的身子和各种原素以及身外的大宇宙都概括在内。这一切都叫色蕴。
色的定义 善变的物质。色是质碍义、变坏义。质是体质,碍是障碍,凡是有体质的东西,必互相发生阻碍;如香炉和桌子,两样都有体质,而不能互相容摄;凡具有质碍的事物,同时又都具有变坏的意义;如香炉桌子等,它本身无不在刹那刹那迁流演变,而无不循着破坏消灭之规律前进的,这是物质由生起、而发展、而变化、而消灭,所经程序的必然规律,凡是色法(物质),都不能超越这质碍变坏的原则的。物质的变坏有两种:一为自然的变坏(见后一期无常中);二是人为的变坏。例如钢铁,自身生锈,是自身的自然变坏;钢铁经一千二百度的热度,便变成为液体,至一万二千度以上,便变为气体了。这是人为的变坏。
什么叫受
受是我们对外境接触时,身心上生起一种领纳的功能,而接受外面——客观环境——一切事物的感觉心理作用,与心理学上的感觉、感情、情绪等相仿佛。我们接触适意的顺的环境时,即生喜悦的情绪,愉快的感觉,名为喜受、乐受;接触不适意的违逆的恶劣的环境时,生起忧悲的情绪,痛苦的感觉,名为忧受、苦受。离开上面那些苦乐忧喜爱恶哀怒等情绪之外,接触那不苦不乐不忧不喜的平凡境界,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激不起激昂奋斗或狂欢等浪花情绪,过着无所谓的生活,名为舍受或中庸受。总之,凡属情感方面的心理作用总名受蕴。
什么叫想
想是我们内心对外境接触时,所想象的事物、道理,而生起一种认识的心理作用,与心理学上的知觉、写相、表象相仿佛。凡我们思想上的概念,了解、联想、分析、综合;乃至由此而产生新的概念等,皆是想蕴的心理作用。
什么叫行
行是造作义。我们与外境接触时,内心起种种思虑、选择、决断,怎样适应环境、改造、安排、处理周围种种环境等心理活动皆名行,由此动身发语而成为行为,与心理学上的意志仿佛似之。行蕴,可说是一切活动心理中的参谋团。
什么叫识
识是明了分别义,是我们对外和对内受想行的总认识的统觉作用。也可说是全部心理活动中的统帅,主持认识的首长,精神的总枢纽。佛学及心理学中的意识或潜意识、集团意识,即是识蕴。
五蕴何以说是空的
五蕴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实如镜、花、水、月,故云五蕴皆空。五蕴是构成整个人生的具体表现。色是物质的、生理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心理的。五蕴合拢来,就是心物统一论。从佛学的立场看万物之灵或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我、生命或全生物界,都不过是由这五种因缘关系和合组织而存在的,若离开这些关系,它就找不着一个独立性的人、我、生命了。五蕴和合成人,五蕴的本身亦是没有独立性和不变性的缘起法。《增一阿含》卷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吾人身心,忽生忽老忽死,假相合聚,五蕴不是空是什么?
这样讲空,我相信大家也许还不能得到确切彻底的了解和把握到“五蕴皆空”所以然的命题吧?兹再从多方面来加以说明:
从相续假看空——无常故空
所谓相续,就是时间的连续,因为时间是每一刹那连续的假相,没有办法分割出来,使它永久存在不变,这种情形,佛学上称之为“无常”。我们可以从下列三方面来分析它:
刹那无常 刹那无常(Anitya,Imper-manence),又名刹那生灭(bhanga),译一念顷,时间极短之谓。经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凡物于极短之时间发生变化者,莫如心念,故刹那刹那识曰念念。《无量义经》:“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维摩经》:“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此身刹那刹那,代谢不住。”苏东坡云:“生世本暂寓,此身念念非。”
时间不外乎过去、现在和未来波浪式连接的三世。如果精密的分析,那便是无量数的刹那所组成,现在的一刹那,立刻变成过去,未来的一刹那,一会就变成现在。你如果要找现在的一刹那,正在寻求之时,即已变成过去的一刹那了。就在这相续的刹那——时间的组成,要去求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一刹那,永远不可得。
佛学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以极迅速的光的速度(每秒钟行三十万公里)不停地消逝过去而为我们迟钝者所不能知,这种隐而难知的刹那无常,庄子之“交臂非故”,佛说“一见不再见”,赫拉吉利图的“濯足长流,抽足复入已非前水”,禅宗之“婴孩垂发白如丝”,皆为刹那无常的注脚。须发爪甲剪了,怎样又长起来?乌丝怎样又变成白发?皮肤怎样由青春嫩晰而变成鸡皮似的皱了起来?一件新衣,一座新洋房,一朵美丽的鲜花,怎样演变而旧,而褪色,而凋谢,而烂坏倒塌?这是上帝主宰的吗?还是偶然如此?佛学告诉我们:这不是什么造物主——神——所使然,而是自然现象发展中的必然定律——无常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法则,客观的真理规律。凡宇宙万物,内而身心,外而世界,无不循此刹那无常相续的假相流变着,人们不明白此无常假相是缘起性空,在错觉妄知上而执以为实为常,这实常的观念,殊违背客观真理——空——的。
一期无常 一期,就是时间上划分较刹那为长,但仍不过为刹那的连续而已。如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为一点钟,二十四点为一昼夜,乃至一月、一年、一世纪、百千万世纪,仍是多刹那相续的假相,不过比刹那无常来得显而易见罢了。例如一切事物一期的生、住、异、灭;人生一期的生、病、老、死;世界(地球或星球)一期的成、住、坏、空,这些事物本身一期的延续假相,当然比刹那无常显而易见得多。
宇宙间一切现象的存在物,无论是生物、植物,乃至各种星球之类,无不经过四相——生、住、异、灭——程序演变的;例如这一座房子,在三年前没有这座房子,现在由没有而忽然把它建筑起来,这就是无而忽有名生的生相;房子既建筑起来,没有意外的火灾、水灾、风灾、地震、战祸的话,至少也得五十年或一百年的存在,这就是存在的时期生位暂停名住的住相;而它的存在时期,是不能永恒不迁不易的停住不动的,虽然前后相续相似的存在,似能保持它前后的一贯性的假相,其实仍是刹那地在自身内部不断地发生冲突而激烈的变化着,这就是住别前后名异的异相;而它本身变异的结果是自身由相成而相反,由渐变而突变的结果是归于消灭,这就是暂有还无名灭的灭相。一幢房子必经过此生住异灭一期四相的程序;而一朵花、一株树、一个太阳、一个人,都莫不由其自身的发生而发展、而变迁、而消灭、而归于空寂。
依据宇宙万物发展的公律进行的事物,有时相反而相成,或相成而相反,或相反而相反的。宇宙万物之发展,据黑格尔的说法,万物到达了某种程度,必转化为自身相反的东西;且转化之原因不是来自外界,实即存于发展之物的本身。他说:“有限事物的诸限制,并非单是来自外界,一事物之自身的本质,就是消灭其自身的原因,凭他自己的活动,他可以转化为自身相反之物。”(此语应从思想上去理解)
万物发展到极点时,终必转化为与自身相敌对的东西。且常见到的水,沸了则变为汽,冷了则结为冰,便是很明显的例子。类此的公律,只要留心观察,随地随时都可发现的。佛学中之无常、无我、空的真理,就是说明这种公律的究竟的必然铁则。生物之有生必有死,世界之有成必有坏,此乃缘起因果法则的必然公律,不必要有什么神来主宰才是如此的。人生因缘起而生长、存在、发展,亦因缘起而衰老、而变迁、死亡;然此死亡,并非一灭永灭而断绝;如冬期之稻种,一到春季得着种种因缘会合时,又会复生的啊!此无尽期中的一期缘起假相,虽然生灭灭生,如长江水,滔滔前后不绝地流着,一般人仍不能认识其为无常、为空,而执以为永恒不变者。
人世无常 宇宙中有一种真实的况味,这况味,往往不为一般醉生梦死感情麻木的人所能赏识;而天地坦然,具有履霜坚冰至的敏感者,则又每每低回咏叹,实不能已于情者。这种真实况味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无常之痛啊!这里只从历史文学的角度谈谈人世的无常。我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之士,似皆具有两种不同的性格和感情:一是激昂慷慨的豪情;一是对于无常的悲痛。东晋时代的桓温,他平时以第一流人物自许的。“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豪语,就是他说出来的,其气概之盛,于此可以想见一般了;而他在北征途中,看见昔日亲手种植的杨柳,不觉泫然流起泪来,感叹道:“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南宋时代的辛弃疾(稼轩),亦是个豪情侠骨,一时无双的人物,他的“破阵子”词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他又一首“满江红”词道: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我们读了这些词句,心头不觉生起了无限的惆怅!此外如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短歌行”;汉武帝的“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魏文帝的“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若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其驰”的“善哉行”;陈思王的“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的“箜篌引”;李后主国亡后所写各词,字字皆血泪,读了叫人肠断!高尔基的“不论你怎样,到头来都是棺材和坟墓”的“人间集”。范石湖自营寿藏诗有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亦皆是慷慨悲歌凄凉之至,真叫人不忍卒读啊。“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不是悲花落,悲我是花身。”这是个人生无常的感叹。“生汝如雏凤,年荒值几钱?此行须珍重,不比阿娘边!”“挑灯含泪叠云笺,万里缄封寄可怜?为问生身亲阿母,卖儿还剩几多钱?”这真算得两首音节哀亮、不忍卒读、骨肉分离、家庭剧变的无常曲。“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老僧已死成新塔,破望无由认旧题。”这些诗无论从形式与内容说来,莫不是说明历史人世的无常观。我国历代有价值的文学,多半是描写生离死别、人世无常的感慨,不知赚了若干有情人的眼泪,如《红楼梦》《长恨歌》《阿房宫赋》《吊古战场文》《桃花扇》等,均是一幅无常的写照图画。近代大艺术家丰子恺说:“真从无常之恸,发出来的感怀佳作,其艺术永远不朽!在他们的读者,往往觉得这些部分最可感动,最易共鸣。因为在人生的一切叹怨如惜别、伤逝、失恋、坎坷等当中,没有比无常更普遍地为人人所共感了。”这些话说得很对,只有无常之痛才是人世间的真实况味。
无常的洪流,泛滥了整个古今的人类社会。试思百年前世界上千万人类,而今安在?着此身于天地间,真似断梗飘萍一般,毫无所托。所以有些人因此怀着消极的念头,不愿向前进取;也有些人及时行乐,尽情地享受,以求麻醉自己身心志气的。我国道教一流的人物,不解无常的真谛,更从事于内丹外丹的修炼,希望能得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一个人有生必定有死,这原本是自然的因果铁则。我们呼吸之间,就是一死一生了。彼辈修道炼丹之流,不能在此无常真理中认识生命的意义,怅惶地以希求寿命的无限延长;耶稣永生之企求,实在是愚妄荒谬极了。至于一般尽情享乐,本来也是人的常情,无可厚非的,然而人生除了享乐以外,就再没有别的人生意义了吗?何况盛会不再,乐往哀来,深恐欲求忘怀一切,而终不可能啊!那么,一般享乐冀求麻醉身心的人,实无异是慢性自杀呀!悲观消极的人,似不若因任自然安时顺处的人的达观。古往今来,宇宙间没有一件东西一个人,而不是以极快的速度变动电掣云驶、飞奔迁流过去的。地球亦将毁灭,太阳终归死亡,我们又何必用晶莹的热泪洗此长恨!若就佛学来讲,我们的生命是不断的,所作的业力也是不灭的,纵然趋于自杀,仍是杀不了的;悲观消极或求长生的妄动,那只是自己白白地讨苦吃而已。兹录孔尚任的《桃花扇》里“哀江南”一词如后,以作本节的结语。
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销。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难丢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一部世界史,都莫不是黄粱一梦,了不可得啊!第二次大战死伤了五千万生灵,多少战争狂人如希特勒、东条之流,谁又不成为历史陈迹中的人世无常?结果只落得“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啊!
刹那、一期、人世三种无常统是表现相续性的,其无常之情形已如上述,因其无常故名为相续假,相续既假,既无常,则缘起的万物无不变性,所以万物是空了。刹那和一期两种无常,可说是科学的,哲学的;人世无常,可说是情感的,文学的。吾人能时时体会到这无常的真理,则一切不必要的残忍战争,立即可以解除。人间净土,经过真理的陶冶,是可以逐渐实现的。
从循环假看空——因果故空
从循环假看空,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谷子,播种在田里,不久,它便发出芽来,渐渐的变成秧、禾,然后一天一天的成长,乃至开花、结实,又变成和播种时相同的谷子。这就是因果循环的道理,从谷子播种到谷子结实,在这一循环之中,播种下去的谷子为因,结实的谷子为果。结实的谷子既不是播种时的谷子,播种下去的谷子如果不经过发芽乃至秧、禾等程序也无法变成结实的谷子。在这一循环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假的,因它后者否定了前者之故。所以名为循环假,在循环假中,有着不生不灭因果律的存在,这许多因果律,由生而灭,灭了又生;由因结果,果又为因,因因果果,生生灭灭,虽然如是,皆是假相,如旋火轮,全无实体。这就是循环假,既是假,假是缘起,缘起即是空了。许多人,不了解因果是缘起的假法(因可为果,因非不变之真因,果可为因,果非不变之实果),而认它为常住不变性的。因果如系不变性,实有性,那它有自主力,那么凡夫的因果必不能转成出世的圣者因果了。如此,则违圣教量——无常——的空谛了。
从和合假看空——缘起故空
佛学以为一切物质之所以存在,皆是由于四大或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其结构之原素,佛学谓之四大种,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是(非眼见之地水火风也)。地大是指一切坚固的物质,属固体;水大是指一切流动的物质,属液体;火大是指一切的热力,和潜在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风大则指空气的变换情形,属动体。例如人体的组成,骨骼、皮肉、指甲等类属地大;血液、痰涕、便水等属水大;体温属火大;呼吸属风大。大,即普遍的义,此地水火风四种原素遍于一切万有,为组成万有现象之重要因素,故称为四大。科学把人体分成许多种化学原素,是与四大相似的。又如茶杯,瓷属地大,塑型调和时所用之水属水大,烧瓷时用的煤柴等燃料属火大,火无空气则不燃,故必须有风大。四大和合乃是一切物体组成之因,再详言之,茶杯是瓷,瓷是氧氢及铝硅等构成的,离开了各种关系,则无茶杯可言了。又如每一分子的水中有氧原子一个,氢原子两个。再进一步分析时,它具有电子十个,质子十个,中子八个。如果再追下去问电子是什么组成的?中子、质子又是什么构成?科学家也得不到最后的结论,只好勉强说是能,再往下追,也就无法可说了。又如一粒黄豆的生起与存在,是由黄豆为因,水、土、阳光、空气、肥料、人工为缘而生起存在,缺一则不能起,反之则消灭。故万物之存在莫不是缘起的。一切万物现象,离开因缘和合,则物体即不存在。而因缘的本身,亦莫不是因缘的假和合相,所以我们肉眼所见的虽是物体的存在,实是一种和合假。再以心理活动现象而论,亦莫不是依缘起而存在,而绝对无独立性者,以吾人眼官之见为例,须具备十个条件,才能发生有见物的作用,否则缺少其中任一个条件就不能有见物的功能了。十个条件:一、眼根——眼器官和视神经——不坏,盲人因缺眼根,所以不能有见物之用。二、境,境是对象,即色境。三、空间,眼看物取境,必须与空间距离,否则物逼附于眼则不见。四、明,即光波,如白日、月夜、星、灯光等助缘才能见物作用,若黑漆一团见个什么。五、眼识,见的种子功能,此与生理学上唯视神经能见则不同,因视神经是属生理,见功能是心理的。生理、心理各有种子,不可混淆!六、作意,即注意,如无注意,见而如无见。孔子说:“心(作意)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此之谓。七、根本依,即阿赖耶识。八、染净依,即第七末那识。九、分别依,即第六意识。十、等无间缘。前六点,已极科学了;后四点,科学家亦尚未梦见在。眼见如此,听觉、嗅觉、味觉乃至触觉、感觉,莫不各具条件,始能有心理活动也。因缘生起的生理、物理、心理现象,既依缘起而存在,而无个体独立性,则当体即空了。
从相对假看空——相待故空
自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以来,一切的事物,都已没有绝对性的了。人坐在火车里,坐火车的人所看到的是窗外的事物和地在动,人是坐着不动。火车外边的人,则看到车子在动,车子外边的事物并不动。又如我们说这个人是迷,那个人是悟,要知道悟必须对迷讲,如果世界上没有悟的人,则迷者自迷,亦不觉为迷了。反之,如果世间没有迷的人,则悟者自悟,亦不觉为悟了。复次,烦恼与菩提,智与愚,贫与富,乃至父子、师生、男女、好丑等,亦复如是。这种世间相对的事理的分别相,即名为相对假,既是相对假,则一切名字相、言语相,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一切,毕竟了不可得,了不可得,那不是空的么?
从相状假看空——无标准故空
两个人在一块,甲长得美,乙长得丑,我们说甲是美,乙是丑。如果有个丙长得比甲还美,则甲丙两人相比,甲是丑,丙是美。刚才美的人立刻变为丑了。又如再有一个丁长得比乙还丑,则乙丁两人相比,乙是美,丁是丑了。刚才丑的人则又变成美了。复次高低相较,亦复如是,高有更高,低有更低,更高者与高者相较,高者就为低了,反之低者亦可为高了。前面说过,水遇冷成冰,遇热为汽,水也、冰也、汽也,莫不皆相状假。这种相状比较,毫无标准,故名相状假,相状假以无标准故,由此知其空。
从名词假看空——假名故空
一个刚生下来的女孩子,我们称之为女婴,长大时,我们叫她小姐,求学时叫她女学生,结婚后叫她太太,生了孩子又变成母亲,生孙时,又名祖母。女婴也、小姐也、女学生也、太太也、母亲也、祖母也乃至太祖母也,皆一人也。何以有如许多称呼?这不是名词假的证明吗?又如一株树木,在山林中谓之森林,砍伐下来叫做原木,做成门则称门,做成窗则叫窗,制成桌则称桌,刻成佛像则又称佛,木也、门也、窗也、桌也、佛像也、楼板也、木筏也,皆假相假名也。世间各种事物,实际上是但有假名而无实义,称为名词假,佛学上的空,实有此义。
从认识不同看空——心境无定故空
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站在情人的立场去看他私心所爱的人,那她纵然没有毛嫱、西施她们那么美丽,可是在情人的眼里她一定要漂亮过西施;若在她仇人或情敌的角度去看她,那她也许会变成莫名的丑恶的罗刹,人间的祸水。这还是就人类男性的立场言;若从鱼、鸟、麋鹿异类而论,则美之所谓美,就更加没有标准了。我承认庄子的见解是对的。
《二十唯识论》说:“是一水,鱼见之为宫殿、园林;天人见之为琉璃;饿鬼见之为火焰、脓血;而人见之为水。”此种不同主观的认识,与庄子的说法,如出一辙。也许有人怀疑动物认识不同,乃由它们的生理、心理的组织所使然;但水之为物,总不能说无决定性的。这种怀疑也是难免常识上的错觉,前面不是说过水遇热化为汽,遇冷凝结为冰;……水果真是不变的么?许敬宗对唐太宗说:“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而行人恶其泥涂。明月如镜,佳人喜其望赏;而盗贼恶其光辉。”这些例子,都不过说明了认识的心理和被认识的境界,实无足凭借以为标准的。总之,无论是主观的心理现象也好,物理的客观现象也好,皆没有一成不变的决定性。无决定性,则万法繁兴,林林总总,而到头来无不是空。
缘生性空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一切有为法,无牢无强,不可取不可着,为如幻化,诳惑凡夫。因是无常,得入空门;又无常想,即是圣道别名。”这里有为法,指世间一切由缘——关系条件——而起的精神物质事物。此一切事物,是不坚牢不强固,取而不可守,着而不可恃,忽焉而生,忽焉而灭,如幻如化,故曰“无常”。由于无常得悟空理,得入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空是宇宙中绝对或普遍必然性的真理。故无常之概念,即是圣道别名。然则由无常的概念,怎样就能悟入空门呢?今以书籍为喻。吾人现在所读的书本,印刷精良而美观,裒然成帙,固甚可珍爱。唯经几度翻阅之后,汗垢污渍,美观渐失;若再遇雨淋水浸,则斑烂漫漶,不堪卒读了。不幸又为火焰所焚,立即化为飞灰;而昔日之书不见矣,此所谓无常。然此书在未经印刷装订之前,固无所谓书。吾人所阅读之书,就此已经印刷装订者言。则书必借印刷装订及著作发行等种种因缘——关系——而成。此种种因缘完全破坏时,书亦随之而化为乌有。则书之所以为书,非自古以来,即有其可以自立自主不变之实性。宇宙万物,莫不皆然。佛学总称之曰“无自性”——性空。无自性故空。《心经》云: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乃形容空的相状,空而说为不生不灭者,如书籍因缘而生,亦随因缘而灭。此书如此,彼书亦然,古时之书如此,现在与将来之书亦然;但书空无自性之空理则恒常不变(此所以空成为宇宙中绝对或普遍必然的真理)。在书无性的理境上,无此书彼书、中国书外国书的差别相可见,故曰空。空,决不因此书彼书中国书外国书之生而生,亦不因此书彼书中国书外国书之灭而灭,故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又书污之即垢,污除即净;大量生产即增多,材料缺乏即减少;亦皆是缘生现象上的事情,与空理无关;故又曰:“不垢不污,不增不减。”然此空理,绝非一具体之物,吾人仅能从逻辑的推理之不可得证知之。古德所谓,“说是一物即不中”,盖恐人们于此生执着,以空为耶教之上帝,道教之太极,先天地生而生万物,如此,则有拟物之失,犯无穷的祸患,是佛学所极反对的。
宇宙万有,形形色色,化化生生,物质的,精神的,无一非因缘会合而生,因缘生故,皆无独立、不变的自体;而莫不共此一空性。此空性既为宇宙万有之所共,故一毛之微而曰空可,指大地山河日月星辰而曰空亦可。此飘浮于无常洪流上之一切现象,如悲欢离合,生死荣枯,莫不一一当体即空。既空矣,则苦乐悲欢,荣辱得失之心境,夷而与空性之不生不灭相应;以不变应万变,则苦乐平怀,天机活泼。精神上自不致流于极度之苦闷,而消极颓丧或慢性自杀。长生不老之谬说,当更无可动其心志。昔之高僧,常有道流所谓:神仙者赠之以仙经,惠之以灵丹,而皆置之不顾;或竟面斥其妄,如黄龙之斥吕纯阳为守尸鬼,可概见了。
吾人既观一一物境当体即空,则心无所住;心无所住故,则不随烦恼之冲动而生迷妄。心如波澄之止水,高悬之明镜,物来斯照;则是非黑白,自然曲当其情。于是在子则孝,在父则慈,在夫则义,在妇则顺,在友则信,居官临下,则忠荩廉明;即随俗而为贩夫走卒,亦不至于欺弱昧寡,浑水摸鱼。又心无所住,则无窒碍,无窒碍,则不为物役;故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余种种惊天地、泣鬼神之丰功伟业,亦莫不从此空观而出;所以空具有革命的积极性、建设性。人类的心灵,能透过佛法空的洗礼,其思想言行,才能获得真正奋发有为,积极向上而进取。
空有不二
《中观论·观四谛品》颂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此诸颂的大意是:若宇宙万有——诸法——本性非空,则各各应有决定性;诸法若有决定性,则各各应常住不变,不变之法,应非缘生,诸法既非缘生,则无罪无福,无因果业报,亦无生死流转,亦无出世还灭,现象界之一切法则,皆将完全推翻,故破坏一般常识的世俗谛——世间真实。世俗之事相既被否认,则亦无超常识的绝对真理的存在,世间将永远如槁木死灰,毫无生机,则实不成其为世界。然现实世界,决非如此,故“第一义空”不可破。空不可破,诸法无决定性、无不变性、无独立性、无自有性。无决定性故,于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生生灭灭,流转无穷。于是花开花落,苦乐相乘,有世俗,亦有真理。而此世界活生生,热辣辣,万花缭乱,柳翠桃红,灿烂庄严,无法不备了。
空不可破,宇宙万有之生起与存在,必具足此空性而后成其为万有;空性亦必借万有而后见其本真,决非破坏万有归于空无——没有——而后始名为空。《大智度论》卷五十五说:空即是般若波罗蜜,不以空智慧破色令空,亦不以破色因缘故有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故。
《大乘密严经》亦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易。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性空之空理,与缘起现象界的一切事物,既如月之与光明,始终不二,吾人欲亲证此空理,必不能舍离缘起的现象界之一切事物而别求之于无何有之乡。须知完成缘起现象界之万有,吾人绝不可自作聪明,违此性空真理而别出心裁固执己见,凭空构造一个万能之神或真宰来。唯有此严格而普遍之真理始能为万德之母。
欲认识真理,必不能舍离现象界的一切具体的事物,是现象界之一切事物不碍性空之理了。须知完成现象界一切事物的缘起,亦不能违此性空之空理,是性空不碍现象界之一切事物了。不碍现象界之空理曰真空;不碍空理之现象界曰妙有;有而曰妙,空而曰真,则色空性相之界限泯而浩然大均,会归于一,是为无碍法界。于此亦不可着、不可取、不可住之境界,名曰无住涅槃或无上解脱。此种境界,若以我国哲学解释之,则宋程明道《识仁篇》:“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仿佛似之。若以西洋哲学解释之,则黑格尔《精神现象》一书中,所述精神发展之最高阶段有“内外一致,主客和谐,物我无二,天人合一”的境界,与此亦有多少相似之处。唯程明道之所言,乃是感情上的;黑格尔较精于思辨,而仍觉空洞,未若佛法深切着明也。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朝闻道,夕死可矣”,其言甚为悲切而意远。人生此世,顷刻百年,若谓人生只须随本能之冲动,求得物欲的满足,则饮食男女而已,何异于禽兽!沉沦于物欲,不见性灵,不识真理,大道当前,反以为邪途曲径,于是投机取巧,杀人越货,无所不用其极。此何故?盖人心无真理以作轨则,无解脱之远景以寄性灵,其精神必如脱缰之野马,其事业便如空中之楼阁;则其思想言行,必不得其正,纵有事业必支离,纵有情怀皆破碎。此真理之所以为今日人类所急需,而解脱汩没之性灵,尤须于此空有不二,理事不二中求之。
结论
自孔德主张实证哲学的建设,詹姆斯等亦有实用哲学之标榜。殊不知佛教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解行并重之高出此等哲学的哲学了。抗战期间,任中敏氏在桂林圈山主持汉民中学时,常以我国《高僧传》为教材,以启导学生实践自我教育,免得出了学校,便是空腹高心,所学与做人治事而脱节。任氏曾听我讲《心经》于月牙山,对人曰:“吾人能真正明白实践般若空义,大雄无畏之牺牲奋斗精神,不期然而愤悱矣。可惜我国浚浚群公,于佛学中之空理,一无所知,否则‘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孤忠亮节之气度,已澎湃于国人心海中矣。”任氏对高中生讲正气歌曰:“正气之灵魂即为空的哲理,文天祥正实践之,故能视死如归,垂危之际,犹能作正气歌,若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曷克至斯。”任氏可谓于空义得少分受用了。古人说学以致用,学不能致用,即与生活治事为人脱节,何异纸上谈兵,吾人应将空的哲理,恒蕴藏于方寸之间,务使与日常做事、待人、接物、语默动静,行住坐卧,应对进退之生活,打成一片,方能真于佛学得到受用。今之谈佛学与学佛者,多半理论是理论,行为是行为,思想是思想,生活是生活,不能将理论思想与生活做事联系起来,发生关系,实在失去以行验解,以解导行,解行合一的实践工夫之故。希望读者们,能实践理事不二,斯可谓之善阅是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