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①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合。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②,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③,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④。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⑤,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
①彼大:大即四大,指地、水、火、风。此经还有七大说,即地、水、火、风、空、见、识。
②邻虚尘:已接近虚空的微尘。
③七分所成:古代印度有用七细分事物以至极微的习惯。
④法界:有两种意义。一与法性、真如等大乘佛教的最高真理相类;一指一切法,即所有的事物。此处指后者。
⑤分别计度:分别者,辨析事物不相混同;计度者,详细较量计真。
译文
“阿难,就如同你所说的:四大和合产生了世间的种种变化。阿难,如果四大中的一种,其体之性并非和合而成,那么它就不能与四大中的其他几种相杂合。这就如同虚空不能与诸色和合一样。如果是和合而成者,就与世间的种种变化一样,始终是在和合中成就,生灭相续,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生死死,如同旋转的火轮,没有止息。阿难,这就像水结成冰,冰再化成水一样。
“你看地之性,粗的是大地,细的是微尘。当微尘接近虚无的时候,再进一步剖其为极微,则就达到了色尘的边际。如果将此极微再分成七份,就更加接近虚无了。如此细分下去,就成为真实的空性。
“阿难,如果细分接近虚空的微尘,最后能成就虚空,由此则应当知道虚空是生于色相。你今天所问的问题是:是不是由于和合的缘故,才产生了世间的种种变化之相。那么,你观察一下,每一个接近虚空的微尘,是用了多少虚空和合而成?不应该说,接近虚空的微尘再和合而成接近虚空的微尘。再说,接近虚空的微尘不断细析而入虚空,那么,用多少微尘色相能合成虚空?如果是色相合,色与色合并不是空;如果是空相合,空与空合并不是色。色还可以细析,空怎么能说有合呢?这都是你原本就不知道,在如来藏中,色的本性是空之真体;空的本性是色之真体。它们本来清净,充满整个法界,是随着众生之心,适应众生所能知道的量的限度,根据众生的行业而显现的。世间之人无知,迷惑其为因缘和合所生,或自然之性。这皆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徒有言说,实际上没有真实的意义。
原典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①,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②、优楼频螺③迦业波④种,乃至阿难瞿昙⑤种姓。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燃于艾,镜何不熔?纡⑥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⑦?若生于艾,何借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
①阳燧:古代取火的工具。
②婆罗门种:婆罗门是梵文音译,是古代印度四种姓的第一种姓,是主祭祀的阶层,知识的垄断者。
③优楼频螺:梵文音译,意译木瓜,人名。兄弟三人,其为长。初为外道论师,后与两个弟弟及五百弟子共同归佛出家。
④迦业波:梵文音译,意译曰饮光。相传古有仙人,身有光,饮蔽日月,称饮光,其后人即为饮光种姓。
⑤瞿昙:梵文音译,又译曰乔达摩,古代印度的一个姓,释迦牟尼就姓瞿昙。
⑥纡:弯曲、曲折意。
⑦泮:音半,融解意。
译文
“阿难,火之性没有自体,是寄托在诸所攀缘的物体之中而成形。你观察一下城中还没有进食的人家,在他们将要做饭之时,手中拿着阳燧,在太阳前求火。阿难,什么叫做和合,就如同我和你们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今天合为一众。此大众虽聚为一,但究其根本,各各都有自己的身体,大家都有出生自己的族氏和姓名,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优楼频螺是迦叶波种,乃至阿难是瞿昙种姓。
“阿难,如果此火之性,因和合而有,那么,手中执镜在太阳下求火,此火是从镜中生出,是从艾草中生出,还是从太阳中来?阿难,如果是从太阳中来,自然能燃烧你手中的艾草,而所来经过之处的林木都应当遭到焚烧。如果是从镜中生出,自然能从镜中出来点燃艾草,但为何镜子不被熔化?你弯曲手掌握镜,手掌尚且没有热的感觉,又怎么能融化镜子呢?如果火是从艾草中生出,为何还要借太阳的光和太阳的明性相接触而后火生呢?
“你再仔细地观察一下,镜子是用手拿着,太阳的光是从天上而来,而艾草则本为地上所生,那么,火是从何方游历到这里来的呢?太阳和镜子相去很远,不能和,也不可能合,总不应该说,火是没有来处而自有吧!这是因为你还是不知道,在如来藏中,火的本性是空之真体,空的本性是火之真体。此体本来清净,充满整个法界,是随着众生之心,适应众生所能知道的量的限度。
“阿难,你应当知道,世间之人在一个地方拿着镜子,就能在一处生出火来,如果遍满整个法界的人都拿着镜子,那么,满世间都将起火,当火燃遍整个世间,世间还能有安宁的地方吗?只能随众生的行业而显现,世间之人无知,迷惑其为因缘和合所生,或自然之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徒有言说,实际上没有真实的意义。
原典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①,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②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③,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④,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⑤,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应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
①迦毗罗仙:古印度外道师名,数论派之祖。迦毗罗,意译曰黄色,所以又称“黄头仙人”。
②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皆为古代印度的外道师名,均善幻术。
③太阴精:太阴即月亮,太阴精指月亮上的水。
④方诸:古代一种专门在月下求取露水的器具。据说其形若珠,从蛤中出。
⑤陟:音质,登高意。
译文
“阿难,水性是不固定的,流动和停息都没有恒一的状态。如室罗城的迦毗罗仙、斫迦罗仙以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这些大幻师们,他们求太阴之精水来和幻药。每当午夜子时,白月如昼,他们手执方诸,求取月中之水。那么,此求来的水是从形同珠子的方诸中生出,是空中自有,还是从月中而来?阿难,如果是从月亮中来,月亮距离方诸如此遥远而能令珠中出水,那么,其所经过的林木皆应有流水吐出,何必依靠方诸流水?如果所经过的林木都不出水,说明水并不是月中所降。如果水是从珠中出,那么在此珠中应该常有流水,何必等到午夜月明如昼之时?如果是从空中生出,虚空没有边际,而流水也应该是没有边际的,这样,从人间到天上到处都被滔滔洪水淹没,为什么还会有水里、陆上、空中的诸种生命?
“你再仔细观察,月亮是在天上升起,珠子是用手拿着,而承接珠的水盘本是人安装的,而水是从什么地方流注于此盘中呢?月亮与珠子相去很远,不能和,也不能合,总不能说水精没有来处而自有吧!这是因为你还是不知道在如来藏中,水的本性是空的真体,空的本性是水的真体。此体本来清净,充满整个法界,是随着众生之心,适应众生所能知道的量的限度。在一个地方执珠,一处就能出水;如果遍整个法界之人都执此珠,则水就能遍法界而出生。水生满整个世间,还有安宁的地方吗?只能随众生的行业而显现,世间之人无知,迷惑其为因缘和合所生,或自然之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徒有言说,实际上没有真实的意义。
原典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①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②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释
①僧伽梨:梵文音译,为比丘三衣之一,是三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必服此衣。
②袈裟:亦梵文音译,意译曰不正色,即不用青、黄、赤、白、黑等正色,而用杂色。是比丘法衣的总称,因色而名。其衣形如长方形,是用许多小片衣料缀合而成,又称割截衣等。比丘法衣有大中小三种,小者名安陀会,中者名郁多罗僧,大者名僧伽梨。
译文
“阿难,风性没有固定之体,动静无常。当你穿好衣服,向大众中走去时,你袈裟的衣角会碰到旁边的人;如果有微风,则会拂及他人脸面。那么,此吹动衣服的风是从袈裟角中生出,还是发自虚空,还是从他人脸面上发生?阿难,此风如果是从袈裟角中生出,你乃是把风披在身上,当你的衣服摇动起来,此风应该离开你的身体。我现在说法,与会的大众都看到我的衣服下垂,你看看我的衣服,风在什么地方?不应说我的衣服中有藏风之地吧!如果风是从虚空中生出,当你的衣服不动之时,为何没有风来拂面?虚空其性常住,风也应当常生;如果没有风,虚空亦应随之消灭。风的消失是可以观察到的,虚空的消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虚空如果有生有灭,就不会叫做虚空;既然叫作虚空,又如何说有风生出?如果风是自生于被风所拂的脸面,既然风是从被拂的脸面上生出,就应当先拂自己的面,为何当你整衣之时,反倒拂他人之面?
“你仔细地观察,整理衣服是你自己作的,而被拂的脸面是属于他人的;虚空寂静不掺杂任何流动,那么,风是从何方鼓动来到这里?风和虚空,其性相差很远,不能和,也不能合,总不能说风之性是没有来处而自有吧!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在如来藏中,风之性是空的真体;空之性是风的真体,此体本来清净,充满整个法界,是随着众生之心,适应众生所能知道的量的限度。阿难,如果你一个人微微动一下衣服,就有微风生出;如果整个法界之人都拂动衣服,那么,遍满国土都有风生,这样,遍满整个世间,哪里会有平静之处?因此,风是随着众生的行业显现的,世间之人无知,迷惑其为因缘和合所生,或自然之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徒有言说,实际上没有真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