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①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②,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慈,再悯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③,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④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⑤佛:“此名为结。”
注释
①无遮:普施佛法而无遮盖。
②法句:法有两意,一指有自体的万事万物;一指佛教的道理,所谓“轨则名法”。法句者,即佛讲说佛教道理的话。
③涅槃僧:梵文音译,又译曰“泥缚些那”,《大唐西域记》云:“泥缚些那,即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褶,束带以缁。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此指比丘的内衣。
④劫波罗天:即夜摩天,欲界第三天。
⑤酬:报答意。
译文
阿难合掌向佛顶礼之后,对佛说:“今天,我听到佛以广施一切的大悲之心,所演说的性净妙常的真实法句,但心中仍然不能明了六解一亡的舒展解结的次序。唯愿如来垂大慈悲,再次怜悯我们这些与会的大众,以及为未来的诸众生着想,给我们宣示法音,以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垢。”
这时,如来在狮子座上,整理了一下穿在里面的涅槃僧衣,把身上的袈裟披好,然后把七宝几拉过来,伸手在七宝几中取出劫波罗天奉献给如来的华巾,在大众之中绾结成一个结,拿给阿难看,并说:“这个叫做什么?”阿难及大众都回答说:“这叫做结。”于是,如来又绾叠华巾,再成一结,重新问阿难:“这个叫做什么?”阿难和大众又对佛说:“这也叫做结。”如来就这样按照次序绾叠华巾,总共结成六结。每当一结结成之时,都要取手中所成之结,拿着给阿难看,问阿难:“这叫做什么?”阿难及大众也都是如同上面的情况,依次回答说:“这个名叫结。”
原典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译文
佛对阿难说:“我初次绾巾,你说名叫做结。此所叠的华巾,先前也实是一条,为什么绾第二次、第三次,你们还是叫其名为结?”阿难回答说:“世尊,此宝叠华经纺织而成华巾,它们虽然本来就是一体,但我是这样想的,如来绾一次,得一结之名;如果绾成一百个结,最后的一次应该叫做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最终没有达到七,也没有停于五。为什么如来只允许初次所绾称结,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称结呢?”
佛告诉阿难:“此巾乃宝华之巾,你知道此巾原来只有一条,我六次绾此巾时,名为六结。你仔细地观察,巾体是相同的,因为绾结而有不同,你看此意如何?当初次绾结,名叫第一,依次绾巾直至第六结成。我现在要将第六结叫做第一结可以吗?”阿难说:“不行,世尊,如果六结都存在,这个第六结终究不是第一结,纵然我毕生尽我的智慧进行明辩,无论怎样也无法使此六结乱名。”佛说:“是这样的,六结是不同的,追溯它们的本因,本是一巾所造,但要叫六结的次序杂乱,终究是无法做到的。你的六根也是这样的,是在毕竟为同一的体性之中而派生的六种不同的根境。”
原典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译文
佛对阿难说:“你必是嫌此六结不能使巾成为一体,而乐意还原成一巾。那么,六结已经绾成,如何还原成一巾呢?”阿难说:“如果此六结同时存在,是非就会纷然而起,这其中必然产生此结不是彼结,彼结不是此结的没有休止的争论。今天,如来若把所有的结一起解除,结如果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是此还是彼的争论。因为一结之名尚且没有,哪里还有六结之名?”佛说:“六解一亡也是这个道理。由于你从无始以来,心性狂乱,在狂乱之中产生虚妄的知见。这种没有休止的虚妄的知见出现劳累,从劳累的知见中则产生出尘境。这就如同眼睛劳累,而在湛然清净的明体中见到狂乱的华相一样,是净明体中没有原因而出现杂乱的假相。一切世间山河大地及生死、涅槃,皆是狂乱的尘劳所产生颠倒的华相。”
阿难说:“此狂乱尘劳既然同结一样,那么,此狂劳又是如何去解除它呢?”这时,如来用一只手偏拉绾结华巾的左边,问阿难:“这样解行不行?”阿难说:“不行,世尊。”如来又用一只手偏拉绾结华巾的右边,又问阿难:“这样解行吗?”阿难说:“不行,世尊。”佛告诉阿难:“我现在用手从左边拉,或从右边拉,最后都不能把结解开,你设想个方便办法,看如何才能把结解开?”阿难对佛说:“世尊,应当从结的中心去解,这样就可以把结解开。”佛告诉阿难:“是的,是的。如果要想把结解除,就应当从结心入手。阿难,我所说的佛法,是从因缘所生,并不是取世间和合而成的诸种粗相而言。如来所要说明的,是要人们知道,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诸法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怎样随缘而生的。如同这样,就连恒沙世界之外的一滴雨水,也要知道它的源头和数量。至于显现在眼前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松树是直的,荆棘是弯的,天鹅是白的,乌鸦是黑的等,都要了解它们的由来。因此,阿难你应当从你的心中去选择六根,如果在心中使根结一一解除,诸种尘相自然消亡。既然诸种虚妄尘相消亡了,这不是真又是什么呢?
原典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解结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入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①。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②。”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③圆通,得无碍惑④。
注释
①法解脱:解脱,佛教的重要概念。梵文音译曰木底(Mukti),意译曰解脱,意为从烦恼业障中摆脱出来,得到自在,与涅槃的含义相通。法解脱,即从一切法中摆脱出来,不为一切法所迷惑。
②无生忍:无生,即无生无灭之理;忍者,认可、信受。无生忍,即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
③慧觉:自觉觉他的智慧。
④无碍惑:无碍者,自在通达意;惑,对尘境的迷惑不识,是烦恼的总称,业报轮回的总因。无碍惑,意为通达一切,没有任何所惑之事。
译文
“阿难,我现在问你:此劫波罗巾六结已成,并放在你的面前,如果同时去解它们的结能够同时解开吗?”阿难回答说:“不能,世尊。此六结本是顺次一个一个绾成的,现在也应当按照次序一个一个地去解。六结虽然在同一个巾上,但不是同时绾结而成,因而解结时,怎么能说同时解除呢?”佛说:“六根之结解除也是这样。要使此根结初解,先得断灭六根所觉尘境而入空。进而,空性圆明,觉和所觉皆空,不为一切法所惑而成法解脱。使一切法得到解脱之后,既然生灭诸法已灭,一切都归于寂灭,也就没有空相所生。这就叫做菩萨从三摩提得无生忍。”
阿难及与会大众,承蒙佛的开示,智慧的觉性圆满通达,再也没有疑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