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笔者在本书开始的《题解》一文中所述,《楞严经》是一部自译出之后,就被一部分佛教学者斥为“伪经”的佛教典籍。然而,就是那些坚持“伪经”说的佛学大师们,也承认《楞严经》在佛门中“流行尤遍”①,影响甚众。那么,《楞严经》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归根到底还在于《楞严经》所宣讲的佛教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适合唐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需要,从而才为各宗各派所共同接受。这也如同太虚大师所说:“吾别有论,尝谓震旦佛法,纯一佛乘,历代宏建,不出八宗,曰少林,曰庐山,曰南山,曰开元,曰天台,曰清凉,曰慈恩,曰嘉祥。约其行相别之,则禅、净、律、密、教是也。然一部中兼该禅、净、律、密、教五,而又各各专重,各各圆极,观之诸流通部,既未概见,寻之一大藏教,盖亦希有。故唯本经(即《楞严经》)最得通量。虽(遂)谓震旦所宏宗教,皆信解本经,证入本经者可也。”②
《楞严经》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且体系庞杂的大乘经,在它所构筑的大乘佛学的体系中,几乎涉及佛教理论中的所有概念。在佛教大藏经的分类中,一般把《楞严经》归入“秘密经”,这是因为在此经卷七的经文中,有建立坛室和宣说神咒的大段文字,以及长达二千七百余字的“楞严咒”文。实际上,《楞严经》中密教的内容并不占主导地位。
《楞严经》共十卷,约七万余言。按照注家的观点,全经内容可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称“经序分”,起自经首“如是我闻”至“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一段,即卷第一开始的一段;第二部分称“经宗分”,即宣讲经义的正文,紧接经序,起自“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至卷第十将完的“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知有涅槃,不恋三界”。第三部分称“经益分”,又称“流通分”,即全经的结束语,指经文的最后一段。这段经文说,能持此经并广说此经者就可“直成菩提”而受益无穷。“经序分”和“经益分”两部分内容,文字很少,一目了然。“经宗分”则是全经的主体,内容比较庞杂,因此本文想分作两部分介绍,一部分是谈全经的内容梗概,即按卷略述经文内容;第二部分想概略地谈谈该经所提出的主要佛教思想。
经文的第一卷,包括经序部分,这部分内容在有的经疏著作中称“首楞严会”,即佛在祇桓精舍与众比丘及“无量辟支无学”举行法会,演说“深奥”佛法。阿难外出没有参加而遭摩登伽女的大幻术,佛以神咒护持救回佛所。阿难悔恨自己“未全道力”而请佛指示修行止观及禅那的“最初方便”。佛通过与阿难的问答,开始说法,自此进入“经宗分”的正文部分。
在正文的开始,佛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即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由此出发,佛为了破妄显真,七次问阿难识心“今何所在?”但阿难的七次回答,如回答在身内、在身外、在眼根内、或同时在内在外等都遭到佛的驳斥。这就是所谓“七处征心”。然后,佛为众生明解两种根本,即“无始生死根本”和“无始菩提涅槃”。前者为妄,是众生眼耳等六根产生的妄识;后者即常住真心。众生因不明此两种根本,其修行就如同“煮沙欲成嘉馔”。在第一卷的最后和第二卷的开始,佛以种种比喻,如拳头的开合、肉身的变皱、恒河水的长流不息等来开示不生不灭,不失不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的常住真心之体,称“十番显见”。众生所以不能识妄归真,皆是由妄见造成,所以佛又进一步分析了两种妄见,即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就是如同一个生眚病的人见月亮是两个一样,是发生在某一人或某一事上的妄见;同分妄见即大家共同的妄见。进而,佛指出众生所在世间的一切妄识尘境,包括五阴、六入、十二处到十八界,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们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显。
在第二卷的最后部分和第三卷中,佛为与会大众逐个解说五阴、六入、十二处以及十八界等皆是虚妄不实的道理。进而,又解说地、水、风、火、空、见及识等“七大”,也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意”的道理,并指出“父母所生之身”,就如同虚空中的微尘,“若存若亡”;如同大海中漂浮的水花,“起灭无从”,只有本觉妙心才是“常住不灭”的。
在经文的第四卷中,佛首先以富楼那的发问为因,即“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讲述了四大产生,宇宙形成,“世界相续”;“情想合离,更相变易……众生相续”;“贪爱同滋”,生杀盗淫,以成“业报相续”。此三种颠倒相续皆“从妄而生”,“是因迷有”,“性毕竟空”。这即是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进而,指出此毕竟空相皆为如来藏所显。如来藏本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藏十方无尽虚空,是一切,又不是一切。佛还以演若达多迷头为喻,指出此如来藏心即自性菩提。
在卷四的后半部分,佛明确指出,虽然得知菩提,但要证得菩提涅槃,就如同虽得大宅华屋,还要因门而入。因此又宣示了“妙行”之路。由此引发出发初觉心的“二决定义”:一称修因同果,即首先要审观因地(即发心的根据)而发心。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对症下药。由此讲到由四大构成的五重浑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就是生死根本,只有依不生灭为因,才能圆成果地;第二称解结从根,即要知道颠倒在何处,以及颠倒产生的根本所在,从而循根解结。这一根本就是六根,被称为“六为贼媒,自劫家宝”。而后则指出六根的“功德”,指出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无不包容在六根之中,只要能一门深入,就将使六根清净。再说六根“受用”,即因色成见,因声成闻,因香成嗅,因味成尝,因触成觉,因法成知。此六根互相为用,诸根拔除,诸世间变化之相也就销融。
卷第五与卷第四的内容相连接。开始,佛应阿难所问:“云何是结,从何名解?”回答说:“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亦汝六根”。然后,佛取出一华巾,当众顺次结成六个结,说明六结虽同为一巾所造,但毕竟不同,不能相混;而结总解,即无彼此,但解结必次第进行。解除六根结根也是这样。而后,佛问大众:“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这就引出陈那“音声为上”;优婆尼沙陀“色因为上”;香严童子“香严为上”;药王“味因为上”……阿那律陀以眼根为“第一”;周利槃特迦以鼻根为“第一”,以至舍利弗以眼识为“第一”;富楼那以舌识为“第一”;乌刍瑟摩以火大为“第一”;大势至以根大为“第一”等,共计二十五种不同的回答。这就是卷第五至卷终的内容。
卷第六与卷第五相接,由观世音菩萨回答佛问。观世音菩萨因其所获得的道果,使他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合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从而能显示三十二种应身。此卷一一解说了观世音为解救众生所显示的三十二种身相,即菩萨等四乘圣身;梵王等七天身;人王、长者等十二国人身;天众、龙众等九众。同时,经文还解说了观世音能令众生“于我身中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比如能使“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等及观世音具有的“四不思议无作妙德”等。最后,观世音以耳根是入三摩地的方便第一,回答了佛问。
在卷六的最后部分,佛又宣说了“安立道场,救护众生”的三决定义,即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意义。首先要持戒,即经文讲的“四种律仪”:断淫、断杀、断盗、断妄。
卷第七中包含着密教的内容。此卷开始,佛告诉阿难,持四种律仪就可使身心“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如果持四种律仪还不能灭除宿习,就要一心诵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一百八十遍。然后建立道场,求“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因此,此卷中佛应阿难所问,详细讲述了建立道场和进行诵咒的礼仪,宣示了长达二千七百余字的神咒,以及神咒对诸佛和诸众生分别具有的十种无上法力。这卷经的最后部分,佛开始宣说“无上正修行路”,即修真三摩地之路。佛指出,修此真三摩地当先识众生世界二颠倒因,即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有此两种颠倒,才有众生的十二类生。十二类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楞严经》提出的特殊概念。
卷第八集中宣说了正修三摩地的内容。首先立三种渐次,一曰修习除其助因,即永断五种辛菜;二曰真修刳其正性,即严持清净戒律,断除淫心,不餐酒肉,不杀生;三曰增进违其现业,即心不缘尘,“皎然清净”。通过三种渐次的修行,就可达到“欲爱干枯”,“纯是智慧”的境地,名干慧地,由此就进入了修正三摩地的大门。进而,依次修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以至等觉,而最终成就妙觉无上之道。这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名“正观”。
既然众生“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是如来成佛真体,为什么会有“七趣”?所谓七趣,即地狱趣、鬼趣、畜生趣、人趣、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这也是《楞严经》提出的特有的概念。卷第八的最后部分和卷第九的前半部分,经文详述了七趣的成因及七趣所包含的内容。
自卷第九的后半部分,至卷第十,经文叙述了修三摩地的修行人所遭遇的五阴魔事。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经文将修行人在三摩地中因受五阴所障而产生的五十种“邪见”或“狂解”,称之为“魔”。因魔作祟,修行人最终得不到正受、正知和圣解,从而堕入外道或无间狱中。只有五阴妄想消尽,六根互用,清净如“净琉璃”,修行人才能超越十信等五十五种修行阶位而“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
在卷十的后半部分,佛还应阿难所问,回答了五阴同是妄想的“本因”,以及五阴“重叠生起”,故要“次第”消尽等内容。至此结束了“经宗分”。卷十的最后一小节即所谓“经益分”,即全经的结束语。
以上就是《楞严经》全经的内容梗概。不难看出,经文的前半部分,即卷一至卷六的内容主要是佛教理论方面的阐述,而卷七至卷十则着重讲述修行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看到,《楞严经》所涉及的佛教教义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大乘佛教理论的一切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几乎无所不包。这在其他大乘佛教的单译经中是绝少见到。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楞严经》受到佛门弟子的特别重视。
那么,《楞严经》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教理和修持两方面,到底提出了哪些主要的佛教思想呢?这个问题也是历代注疏家们特别关心和着重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楞严正脉》的观点对此作概略的引述,以供研读者参考。《楞严正脉》把《楞严经》对大乘佛教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概括为如下十条。
(一)毕竟废立——即彻底的废权显实。《法华经》已经提出了“开权显实”的思想,但并非毕竟废权,而直至《楞严经》才显毕竟废立之实。《楞严经》指出:“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而“用诸妄想”。由此提出两种根本,即生死根本,指妄想;菩提涅槃,指常住真心。一切权教都因不知两种根本,而错以识心为本,不离生死,结果其修行就如同“煮沙欲成嘉馔”。只有破除识心,直显常住真心,才能得到实证。
(二)直指知见——即直开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即众生性具本有之知见,佛即知见。唯有《楞严经》指出,知见即六根之性,所谓“使汝轮回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亦汝六根”。六根拔尽,即是佛之知见,即“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三)发挥实相——《法华经》已提出诸法实相的思想,但未及显彰何为实相。《楞严经》所显如来藏性即是究诸法实相;明七大藏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是究诸法实相等。
(四)改无常见——《法华经》以前,佛多说无常,如身有生死,心有去来,界有成坏……从而造成三界实有,生灭非虚,使万法唯心转而变得隐没沉晦了。《楞严经》首先指出见性唯心,从而备显不动、不灭、不失、不还等义。进而广彰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从而显世性常住之义。
(五)引入佛慧——《法华经》讲佛慧,但只是名字而实无例义。《楞严经》首请三一圆融之大定;讲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及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些都是事事无碍之义,是《华严》极旨。原其始也,从佛慧中流出差别之慧,从而成就一切权宗;要其终也,再会诸差别之慧悉入佛慧海中,以成一真实际。《法华经》开佛慧之端,而《楞严经》方竟其意。
(六)示真实定——外道、凡夫、小乘及权教菩萨,皆各有定,但非究竟,因其所依定体皆非真实心。《楞严经》首破之,而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些外道及诸权教的修学之人皆不能断尽烦恼,而成就阿罗汉,皆是由于执妄想误为真实的缘故。他们以六识为心,在欲界,此心恶则三涂(即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此心善则人天;在色界,其心散则下沦,定则上升。诸小乘人心伏则界内,断灭则界外。凡夫外道定心消失必坠入轮回,小乘虽坠落,但再无进益。不舍生灭迷心,终不能修如来真实大定。《楞严经》教诸修行人修楞严大定,以取实果。
(七)直指人心——《楞严经》始终纯指人心,别无余事。阿难初请妙奢摩他,佛不谈定力而即破妄想心指真心,显真心即大定之全体;富楼那问相续之性,以辨万法,佛显万法一心之大用;佛叙七趣而表其根于心而有内分外分;佛辨五魔而明其为心之邪解、邪悟。离心了无一法。无粗无细,一切皆心;任凡任圣,更无别物。直指人心岂有过于斯经者。
(八)双示两门——两门即平等、方便二门。何为平等,即一心万法,平等一相,即所谓真妄、虚实、邪正、是非等一切差别之相皆不可得,一法界内唯有一真实相,诸妄本空。何为方便,即真虽本有,而迷之已久,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而执之已深,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楞严经》在奢摩他中二门双用。先用方便决择真妄,后用平等普融真妄。方便为从入之妙门,平等为趣圆融之极果。
(九)极劝实证——《楞严经》指出有三种懈怠:一者好务多闻,不求实证;二者但恃他力,求他力加彼而怠于自修;三者自持天真,不假修证。佛曲开巧修之门,详列历证之位,导其进入深证,直抵实果而后已。
(十)严护邪思——因欲坑深广,见网重繁,极难颖脱。故佛在此经中,自始至终,由狭向宽,始终警戒邪思。切责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定;深责阿难强记,不免邪思;严持四种律仪,围坛诵念神咒,皆是驱邪思使无所容,护正觉令无所扰。五十五修行阶位,位位证真而始终无退;辨五阴魔事则戒其勿起邪悟等。
以上十条是《楞严正脉》关于《楞严经》主要佛教思想的概括。这一概括是不是非常准确和全面,笔者不好再作评述,但至少对后学者是极有启发和说服力的。
从上述关于《楞严经》的内容解说中,我们不难知道《楞严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佛典。它的包罗丰富的佛学内容,使它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佛学入门书;它所提出的种种阐述佛学极旨的佛教思想又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发挥自己佛教学说的理论根据之一。同时,这部佛经所讲述的内容又是那样的细致和具体,从四禅到四种律仪;从三种渐次到五十五位菩萨行;从设坛建道场,到诵念神咒,把修行者如何修行和修行的步骤,以及修行中可能会产生的五十种邪悟等,一一告诫给每一位佛门学子。正如明末的著名高僧憨山德清所云:“夫《首楞严经》者,乃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门,迷悟之根源,真悟之大本。”③像《楞严经》这样的既有深邃的理论,又具体指导修行实践的佛门经典,在释氏众多的经典中是不多见的。正因为这样就引起部分佛教学者的怀疑,似乎在一部仅只十卷的佛经中包含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是不可思议的,从而怀疑这一定是有那么一位大手笔于中作了手脚,于是诸如伪经一类的责难就接踵而来。由此使我们联想到另一部对中国佛教有重要影响的佛典《大乘起信论》。《起信论》是被中国佛教学界一致肯定的一部重要经典。近代名僧印顺法师认为:“中国佛教的传统思想是和《起信论》一致的。”④吕澂先生也说:“隋唐时代的禅、天台、贤首等宗教思想都受到《起信》的真觉本心的影响。”⑤就是这样一部对中国佛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佛典,也如同《楞严经》一样被指斥为“伪经”,其命运何其相似!但是,《楞严经》,包括《起信论》,它们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及其所确立的地位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那些从怀疑而引发的种种议论,对佛教和佛门弟子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
注释
①吕澂《楞严百伪》,《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一册三七○页,山东齐鲁书社,一九九一年版。
②太虚《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上卷,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一八年版。
③明憨山德清《首楞严经悬镜序》,见《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四十一。
④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
⑤吕澂《起信与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