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①,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②。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注释

①梁武帝:南朝梁代开国皇帝,姓萧,名衍。武帝笃信佛教,有“皇帝菩萨”之称。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舍身同泰寺。自讲《涅槃》《般若》等经;著有《涅槃经》《大品经》等义记数百卷。后因侯景起兵反叛,饿死于台城。在位四十八年,世寿八十六。

②平等是德:敦煌斯坦因本、敦博本,“平等”皆作“平直”。“等”也是平,“直”即不曲。人心清净,于万法不着、不染,因而明彻清静,如水不起波浪,即“平”或“平等”。以“平”或“平等”之心,即处处无碍,故行之没有弯曲,即“直”。惠能认为,心能悟得此一境界才是德。

译文

有一天,韦刺史为大师设大会斋。吃完斋饭,刺史请大师升上法座,自己和官僚、士庶们一起,严肃地再次向大师行礼,并且问道:“弟子们听和尚说的法,实在是不可思议。我有一点疑问,希望大师慈悲,为我解说。”大师说:“有疑尽可发问,我将为你解说。”

韦刺史问道:“和尚所说的,可是达磨大师的宗旨吗?”

大师说:“是的。”

韦刺史又说:“弟子听说,当年达磨大师去化导梁武帝,梁武帝问达磨大师说,他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没有什么功德?达磨大师回答他说,实在没有功德。弟子不知道为什么达磨大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请和尚为我解说。”

大师说:“梁武帝实在没有功德,你不要怀疑先圣的话。梁武帝心邪,不知道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这些事都是为了求福,不可把求福的事当成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行为中。”

大师又说:“见性是功,平等地对待一切是德。念念没有滞碍,常能见到本性的真实妙用,这叫作功德。内心谦让卑下是功,外面依礼而行是德。由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的本体离开各种念头是德。不脱离自性是功,应用而不染污是德。如果要觅求功德法身,只要这样去做,就是真功德。

“如果是修功德的人,心就不轻视一切。他的行为,也总是恭敬地对待一切。心常轻视别人,就是没有丢掉‘自我’这个念头,这就不会有功。自性虚妄而不能切实,这就不会有德,因为他不忘自我,自高自大,经常轻视一切的缘故。

“善知识!念念没有间断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己修性是功,自己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必须要内见自性,不是布施、供养所能求来的。所以福德和功德是不同的。梁武帝不知道真理,不是我们祖师有什么过错。”

原典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①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②。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③,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④,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注释

①“惠能与说……便是说远”,明《永乐南藏》本作:“惠能为说,释迦世尊在王舍城说《观经》,有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经文分明。若论相说,十万亿刹即人身中十恶等障。”文异意同。

②在处一般:在处,所在之处;一般,一样。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一样。

③无生顿法:即当体即空、无生无灭之顿教法门。

④除人我:消除对人体自身的执着。即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一般而言,小乘主张法为实有,故仅立我空;而大乘则说蕴等诸法亦空,而立人、法二空。

译文

韦刺史又问:“弟子常常见到僧人俗人都在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请和尚您说,能够往生西方吗?希望您的解说能破除我的疑虑。”

大师说:“请使君用心听,惠能为您解说。世尊在舍卫城里,说引度人们到西方的事,经文上说得明明白白,西方净土离这里不远。若按世俗的距离计算,西方离我们这里有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里也就是人身中的十恶八邪。从这一面说来,西方离人确实很远。不过,说西方离我们遥远,是对下根人说;说西方离我们很近,是对上智人说。人有两种,佛法却只有一样。愚迷和觉悟有区别,见自己本性也有早有晚。愚迷的人念佛,请求往生西方;觉悟的人,则清净自己的心。所以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只要心净,就没有罪业;即使西方人,假若心里不净,照样是罪过。东方人造了罪业,念佛请求往生西方;西方人造了罪业,念佛请求往生哪里?凡夫愚人不知晓自己本性,不知自己身中就有净土,请求往生东方西方。觉悟的人,在什么地方都一样。所以佛说:‘随所在处恒安乐。’使君!只要自己心里没有不善,西方就离我们不远。假若怀有不善之心,念佛请求往生也没有用处。现在我劝善知识,先除去十恶,这就是行了十万里;再除去八邪,这就又走了八千。念念见自己本性,经常使自己的行为平正而端直,那么,到西方就会像弹指一样容易,就会见到阿弥陀佛。

“使君!只要行得十善,何须请求往生?不断十恶之心,哪个佛会来接您?如果领悟了无生无灭的顿教法门,到西方只在刹那之间;不领悟这顿教法门,念佛请求往生就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到达?惠能现在立刻就把西方引到这里,马上就可以见到,大家愿意见一见吗?”

众人一起隆重行礼说:“如果这里能够见到西方净土,何必请求往生?希望和尚慈悲,使西方净土显现,让我们都能见到。”

大师说:“世上众人,自己的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面有五座门,内里还有一个意门。心就是土地,本性就是国王,国王居住在心这块土地上。本性在,国王就存在;本性离开了心,国王就消失。本性在,身心就存活;本性离开,身心就灭坏。要作佛,只能在自己本性中寻求,不要向身外寻求。自性迷误就是众生,自性觉悟就是佛。心里慈悲就是观世音,喜好施舍就是大势至。心里清净就是释迦佛,心里平正端直就是阿弥陀佛。心里要去分别什么人与我,就是自己造了一座须弥山作障碍;心里起了贪欲,就是自己造了大海作阻隔;烦恼是扰乱心神的波浪,害人之心就是制造害己的恶龙,虚妄骄狂就是捣乱的鬼神,妄念劳碌使自己成为鱼鳖,贪嗔就是自己制造的地狱,愚昧痴呆就使自己变为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就会到来;消除人我之别,须弥山就会倒塌;去掉贪欲,海水就会枯竭;没有烦恼,波浪消灭;除却害人之心,鱼龙就会断绝。自心这块土地上觉悟了的自性如来放出大光明,照得外面六门清净,就能破除欲界六重天。自性内照,就能立即除去三毒;地狱等等罪业,也会因此一刹那间就全部消灭。内外都能明亮透彻,就和西方净土没有差别。不作这样修行,如何能到达西方?”

众人听后,都清楚地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全体向大师礼拜,一齐赞叹“善哉”!并且唱道:“普愿法界所有众生,听后都立即觉悟。”

大师说:“善知识!如果想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入寺,在家也可以,就像东方人心善;在寺若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恶。只要心中清净,自性就是西方。”

原典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①,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②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③。

日用常行饶益④,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注释

①恩则孝养父母:念父母之恩,就会孝养父母。

②以上二句意为:火在木中,莲生泥中,佛性也如火、莲,在自身中。

③护短心内非贤:掩饰错误(护短)的人,心不善良(贤)。

④日用常行饶益:于日用之间坚持修行会获益良多。

译文

韦刺史又问:“在家如何修行?请大师给予开示。”

大师说:“我给大家作了一首‘无相颂’,只要依此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样。如果不这样修行,即使剃发出了家,对学道也没有什么好处?”颂是: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都要照我这偈修行,见得自性,直截成佛。时光不等待人,大家解散,我回曹溪。今后若有什么疑惑,就到曹溪相问。”

这时候,刺史、官僚以及听讲的善男信女,各自都开了心窍,悟得了佛法,并且坚信不疑,决心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