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①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注释
①敦煌斯坦因本作“定慧体一不二”,敦博本作“定慧体不一不二”,这里是“定慧一体,不是二”。从诸本内容看,都在破除“定慧别”之迷,而强调“定慧等”“名虽有二,体本同一”。看来各种《坛经》版本,在强调“法无二相”“体本同一”方面是一致的。这也是禅宗的一个基本思想。
译文
大师对众人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以定慧为本。大家不要糊糊涂涂地说什么定慧有别,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定慧一体,不是两个东西。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当慧的时候,定在慧中;当定的时候,慧在定中。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懂得了定慧均等修持的学问。学道的人们,不能说什么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发定,认为慧与定不一样。持这种见解的人,就是认为佛法有两种相。口里说着善语,心中却存着不善;徒然知道有定和慧,却使定和慧不能均等。如果口与心都善,内和外完全一样,定和慧也就均等。以自悟为目的修行,不在于口头的争辩。如果要为定和慧争个先后,就和迷误的人一样。这样不仅没有断绝争胜之心,而且又增加了‘我见’,不离四相的执着。
“善知识!定慧就像什么呢?就像灯光。有灯就有光,无灯就黑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却本来就是一个。定和慧,也是如此。”
大师对众人说:“善知识!一行三昧,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是行住坐卧,都要行一个直心。如《净名经》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不要心里弯弯曲曲,只是嘴上说直;口里说着一行三昧,却不行直心。一定要行直心,对一切法,都不要执着。迷误的人执着法相,执着一行三昧,坚持长时间地静坐不动,妄想心不起,这样就是一行三昧。作这种理解的人,就和无情之物相同,并且是障碍修道的因缘。
“善知识!道必须通流,为什么却产生了滞碍呢?心不住法,道就通流;心若住法,就叫作茧自缚。如果要说长坐不动才是一行三昧,那就像舍利弗安坐在树林中一样,却遭到维摩诘的呵斥。
“善知识!还有人教授静坐,教你在静坐中看心、观静,身体不动,思虑不起,从这里做功课。迷误的人不懂佛法大意,执着静坐反成癫狂,像这样的人很多。这样去教导别人,是完全错了。”
原典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①。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②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注释
①系缚:禅宗所说无念,不是一念不起,百物不思,而是虽念而不住念。起是无心之起,灭也自然而灭。有心而起,故意去灭,就不是无念。念与念之间,虽接连不断,但如水上浮沤,旋起旋灭。前念内容,不留到下一念。如果后起之念还保留先起之念的内容,就是住,也就是系缚。此处“相续不断”,即指念的内容相续。
②尘劳:指妄见、劳碌。
译文
大师对大家说:“善知识!本来这正宗的教门,没有顿渐之分,只是人性本有利钝之别。迷误的人逐渐修行,觉悟的人立即就能契合。如果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就没有顿渐的差别。因此,建立顿渐这样的名称,也只是一个假名。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达磨祖师开始,先确立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遇相而脱离相;无念,就是虽念而不执着念;无住,那是人的本性。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以及冤仇和亲爱,言语的冒犯、欺骗和争夺等等,都一概视为空幻,不寻思去进行报复。念念之中,不想以前的事。假如以前、现在和将来的念头,互相接续而不能斩断,就叫作系缚。对于一切法,能做到虽然有关于它的念头,但却不停止在这个念头之上,不把它牢记在心里,这样就没有束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面能脱离一切相,就叫作无相。能脱离相,就法体清净。这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对于一切境,心不被染污,就叫作无念。在自己的各种念头上,总能脱离一切境,不在境上兴起什么念头。如果执着于什么也不想,清除掉一切念头,那么一念断绝就是死,就要到别处重新获得生命,这是极大的错误。学道的人,应该好好想一想。如果不懂得佛法大意,自己错了还算不得什么,又误人子弟,这就不能等闲视之。自己迷误不见真道,又诽谤了佛经,就更是大错,所以要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为什么说要立无念为宗?只是由于口里说要见自己本性,但迷误的人却在境上生起念头,有念头就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就从这里产生。自性之中,本来没有一法可以得到,如果有所获得,妄说祸福,这就是尘劳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是什么无?念者念什么?无,就是无二相,无一切妄见劳碌之心;念,就是念真如本性。真如,就是念之体;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兴起的念头,不是眼、耳、鼻、舌能起念头。真如有自己的本性,所以能随缘生起念头;真如假若无性,眼、耳、色、声立刻也会灭坏其功用。
“善知识!真如自性兴起念头,六根虽然可以见闻觉知,却不被万境染污,真性就永远自在。所以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