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事①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②,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③,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④?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注释

①自事:在宫本校勘作“自性”。

②胡跪:西域僧人的跪法,单膝跪地。

③和光接物:和光,即含蓄光耀,不锋芒毕露。这样待人接物,才符合要求。

④忏悔:今天所说的悔,往往是事过以后,悔其前过的悔,因而往往加“后”字,成后悔。后悔在这里的意思,由忏来表述。这里的悔,是决心以后不再有过的意思。因此,禅宗的忏悔,也自有特色。

译文

那时候,大师看到广州、韶州以及四面八方的士人和庶民百姓都云集山中,要听讲佛法,于是就登上法座,对众人说:“来!善知识们!成佛的事,必须从自己本性中开始。在一切时间内,念念都能清净自己的心,自己修持,自己实行,能见到自己法身,见自己心中的佛,自己救度自己,自己持戒约束自己才行。大家本来不必到这里来。既然远道而来,到这里聚会,都是有缘。现在每个人都跪下,我先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再授无相忏悔。”众人都跪下。

大师说:“第一是戒香,是说自己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的念头,这叫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虽然看到各种善恶境相,但自己心里不被扰乱,这叫定香。第三是慧香,自己心里没有障碍,经常用智慧观照自己本性,不做一切恶事;虽然做了许多善事,但心不执着;并且能够尊敬长上,顾念卑下,同情和帮助孤独贫困的人,这叫慧香。第四是解脱香,就是自己心里没有任何牵挂,不思量行善,也不思量作恶,自由自在,没有障碍,这叫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自己心里既然没有行善、作恶的念头,也不可死守空寂,应该博学多闻,认识自己本心,通达各种佛理,对人谦虚和善,丢掉‘自我’这个念头,不作人我的区别,直到菩提,真如自性不加改变,这叫解脱知见香。善知识!这些香都要用来薰修自己的心,不要向外寻觅。

“现在给你们传授无相忏悔,使你们灭除三世的罪业,得到三业清净。善知识!大家都随我念。众人一齐念道:

“弟子们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污。从前所有的恶业、愚迷等罪过,全都忏悔,愿它们立即消灭,永不再起。

“弟子们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污。从前所有的恶业、骄诳等罪过,全都忏悔,愿它们立即消灭,永不再起。

“弟子们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污。从前所有的恶业、嫉妒等罪过,全都忏悔,愿它们立即消灭,永不再起。

“善知识!上面大家念的就是无相忏悔。什么叫忏?什么叫悔?忏,就是忏过去的罪过。从前所有的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过,全部都忏,永不再起,这叫作忏。悔,就是悔以后的过失。从今以后,所有的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过,现在已经觉悟,全部永远断绝,永不再犯,这叫作悔。所以称作忏悔。

“凡夫俗人愚昧迷误,只是忏他们过去的罪,不知悔他们以后的过。因为不悔,从前的罪没有消灭,后来的过就又产生了。既然从前的罪没有消灭,后来的过又再产生,怎能叫作忏悔?

“善知识!既然忏悔完毕,我与大家一起发四弘誓愿,大家都要用心认真地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不是都说了‘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么说,并不是说要由惠能度。善知识!所谓众生心,就是所说的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像这些心,都是众生。大家都必须自性自度,这叫真度。”

原典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译文

“什么叫自性自度?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这些众生,用正见来救度他们。既然有了正见,让那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这些众生,每个人就都自性自度。邪见来,用正见度;迷误来,用觉悟度;愚昧来,用智慧度;恶来,用善度。像这样的度,就叫作真度。

“其次,‘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用自性的般若智慧,除去那虚妄、思虑的心。再次,‘法门无尽誓愿学’,必须自己见自己本性,永远按正法行事,这叫作真学。最后,‘无上佛道誓愿成’,就是一直能定下决心,按真法、正法行事,离开愚迷也离开觉悟,永远让般若显现,除去真正也除去虚妄,就能见到佛性,就能立刻成就佛道。要永远按这四弘誓愿去修行,这是发挥誓愿之力的法门。

“善知识!现在已经发下四弘誓愿,再给善知识传授无相三皈依戒。

“善知识!皈依觉,得福慧两具足的至尊;皈依正,得远离尘欲之尊;皈依净,得人天敬重之尊。从今以后,要把觉称为师,再不皈依邪魔外道。用自性中的三宝,经常地自己来加以证明。我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中的三宝。佛,就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自心皈依觉,就不生邪见迷误,就能少欲知足,就能脱离财色的诱惑,这叫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没有邪见,因为没有邪见,就没有人我、高傲、贪爱、执着,这叫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都不被染污,也不去执着,这叫众中尊。如果修持这些行为,就是自皈依。凡夫不理解,从白天到黑夜,接受着三皈戒。如果说皈依佛,佛在哪里?如果见不到佛,向哪里皈依?皈依佛这句话就成了虚妄。

“善知识!都要自己去观察体会,不要错用了心。经文分明说的就是自皈依佛,没有说皈依别的佛。不皈依自己心中的佛,就无处可以皈依。现在既然自己觉悟,都要皈依自己心中的三宝。向内调养心性,对外敬爱别人,这就是自皈依。

“善知识!既然皈依自心三宝完毕,都要专心一志听我与你们说一体三身自性佛,让你们清楚明白地见到自性三身,自己悟得自性。大家都跟我念:‘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房舍,不存在皈依的问题。刚才说的三身佛,在自性之中,世人都有的。只是由于自己心迷,不见自性,向外去寻觅三身如来,却看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你们听我讲,让你们在自身中,见自性中的三身佛。这三身佛从自性发生,不是从外获得。

“什么叫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都从自性发生。思量那些恶事,就产生恶行;思量那些善事,就产生善行。所有这一切法,都在自性之中。就像天永远是清的,日月永远放射光明,由于浮云覆盖,以致上明下暗;突然碰上大风吹来,乌云消散,上下一齐光明,万象全部显现。世人的本性经常沉浮游动,就像那遮蔽青天的云。

“善知识!智像日,慧像月,智慧永远是光明的,由于着境,被妄念这个浮云盖覆了光明,使自性不能明朗。如果碰到善知识,听到了真正的佛法,自己除去自心中的迷妄,使内外一齐明彻,在自性中万法就全部显现。见性的人,也是这样。这叫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己的心皈依自己本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的人,除去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高傲心,及一切不善行为;永远自己见自己过错,不说别人的好坏是非,是自皈依。永远需要定下决心,对一切人都加以恭敬,这就是见性通达一切,而没有滞塞障碍,是自皈依。”

原典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①,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河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②,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③;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④。

努力自见莫悠悠⑤,后念忽绝一世休⑥;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⑦。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注释

①向前:即从前,不是现在“向前进”的向前。

②修福不修道:修福不是修道,是禅宗的基本观念。他们认为,把修福当作修道的,乃是迷人。因为修福无法消除罪过。罪过是心所造,只有从心中除去造过因缘,于自性中真正忏悔,才能除罪成佛。这一“无相颂”,就是论说修道和修福的差别。

③同一体:指自性是万法共同的本体。

④心中洗:心中“洗”净即觅得法身。

⑤悠悠:悠闲自得,漫不经心。

⑥一世休:让以后的念头全部断绝就一切全休。

⑦至心求:即到心里寻求。

译文

“什么叫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去千年黑暗,一智能消灭万年愚昧。不要总想着过去的事,已经过去的不会再回来;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满光明,自己见自己本性。善和恶虽然不同,本性却没有差异;这唯一无二的性,名叫实性。在实性中,不染善恶,这叫圆满报身佛。自性若兴起一个恶念,就会消灭万劫的善因;自性若兴起一个善念,就会使恒河沙数的恶消灭净尽。直到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正念,名为报身。

“什么叫千百亿化身?如果不去思想万法,自性本来就像一片晴空;对万法生起一个念头去思量什么,就叫作变化。思量恶事,就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就化为天堂。毒害之心化为龙蛇,慈悲之心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就化为下方。自性的变化很多,迷误的人不能省察觉悟。念念都起恶心,就会永远堕于恶道;回心转意一念兴起善心,智慧就会发生,这叫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来自己具有,自己在自性中念念都能见到,就是报身佛。思量这个报身,就是化身佛。自己觉悟、自己修持自性中的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对于色身是无所谓归依的。只要悟得自性中的三身,就是识得自性中的佛。

“我有一个‘无相颂’,送给你们,如果能读诵、修持,立即就让你们把多少劫以来因迷误造成的罪过,一刹时全部消灭。”颂道: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大师说:“善知识!这首‘无相颂’,都要诵念,牢记在心。照这颂修行,就会立刻见性。虽然离我千里,就像常在我身边一样。如果不能领会这一点,即使对面相坐,也如远隔千里,何必远道而来?希望大家各自珍重,一路平安。”

大家听完法,都心窍顿开,立即领悟,于是都欢欢喜喜,努力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