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赞宁
原典
臣闻贤劫①绵长,世间宏廓,天与时而不尽,地受富以无疆,最灵之气创于中,大圣之师居于上。伟哉!释迦方隐,弥勒未来,其间出命世之人,此际多分身之圣,肆为僧相,喜示沙门。言与行而可观,椠②兼觚③而争录。是以王④《僧史》,孙绰《道贤》,摹列传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濩,盖欲希颜之者,慕蔺之俦,成飞锡⑤之应真,作曳山之上士。
时则裴子野著《众僧传》,释法济撰《高逸沙门传》,陆杲述《沙门传》,释宝唱立《名僧传》,斯皆河图作洪范之椎轮,土鼓为咸池之坏器。焉知来者,靡旷其人。
慧皎刊修,用实行潜光之目;道宣缉缀,续高而不名之风,令六百载行道之人弗坠于地者矣。……
慨兹释侣,代有其人,思景行之莫闻,实纪录之弥旷。臣等谬膺良选,俱乏史才,空门不出于董狐⑥,弱手难探于禹穴⑦,而乃循十科之旧例,辑万行之新名。或案诔铭,或征志记,或问轩⑧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研磨将经论略同,雠校与史书悬合。勒成三帙,上副九重,列僧宝之瑰奇,知佛家之富贵。……其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矧复逐科尽处,象史论以摅辞;因事言时,为传家之系断。厥号《大宋高僧传》焉。庶几乎铜马为式,选千里之骏驹;竹编见书,实六和之年表。观之者务进,悟之者思齐,皆登三藐之山,悉入萨云之海,永资圣历,俱助皇明,齐爱日之炳光,应嵩山之呼寿云尔。时端拱元年乾明节臣僧赞宁等谨上。
注释
①贤劫:全称“现在贤劫”,音译“波陀劫”“陂陀劫”等,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众生,故称。
②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用之板片。
③觚:古代用来书写之木简。
④王:有些版本作“王巾”,即《僧史》之作者。
⑤飞锡:指僧侣行脚、游历各处。
⑥董狐:春秋时晋史官,以直笔著称,后多作为直书不讳良史之代称。
⑦禹穴:今浙江绍兴之会稽山,传说为禹之葬地。一说为禹藏书处。
⑧轩:古代帝王之使者多乘轩,后因之称使臣为“轩使”。
译文
贤劫久长,世间宏阔,万物日新而不已,天地绵绵无绝期,灵秀之气创于中,大圣之师居于上。释迦入灭之后,弥勒下生之前,其间多有贤哲圣人出世,降迹沙门,示现僧相,言行可观,诸书著录。是故王有《僧史》之撰,孙绰有《道贤》之书,此皆类似俗家史书之列传,列其事迹,传之后代,教导世人,仰贤希圣。
后有裴子野著《众僧传》,释法济撰《高逸沙门传》,陆杲述《沙门传》,宝唱立《名僧传》,世俗之朝廷虽屡有更迭,然撰著僧传者代有其人。
至梁慧皎总结以前诸僧传,以“高”代“名”,出《高僧传》;唐道宣续而作之,又有《续高僧传》面世。由于这些僧传,使得自汉至唐六百余年间诸高僧大德之言行事迹得以显扬于世。……
自道宣《续传》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他们之亮节高风、言行事迹,有待整理记录。臣等不揣鄙陋,谬膺此职,无奈空门不出于董狐,弱手难探于禹穴,只好遵循道宣所立之十科旧例,辑录诸大德之言行。此中之所出者,或来诸诔铭,或出自志记,或咨之于臣僚、使者,或问询于先民遗老,按照有关体例,辑成三帙,列诸高僧之德行,使世知佛家之代有高人。……其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分科撰述,因事言时,其号曰《大宋高僧传》。……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乾明节臣僧赞宁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