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
原典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魏平东将军说六代孙孟都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诞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揵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父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佯而肯焉。
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①。即贞观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揵度②跋渠③,一览无差,宁劳再忆?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余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
奘所译《唯识论》,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检文、纂义,数朝之后,基求退焉。奘问之,对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
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遂为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④,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
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⑤,唯汝流通,他人则否。”
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徙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粱粟粒。
一云,行至太原传法,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于路间遇一老父,问乘何人。对曰:“家属。”父曰:“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翛然独往。老父则文殊菩萨也。此亦卮语矣。随奘在玉华宫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
基随处化徒,获益者众。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故尔。”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法腊无闻。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余外执绋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
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光焉。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大⑥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迁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注释
①三车和尚:窥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出门则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食馔等,故有“三车和尚”之称。
②揵度:又作“犍度”“建陀”“乾度”,指分类编纂于一处,相当于品或节。
③跋渠:又作“纳息”,即品、章、篇、部等。
④三支:“三支作法”之略称,系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因、喻而成立因明论式。
⑤五性宗法:五种种性说。法相唯识系把种性分成五种:(一)声闻乘种性,(二)缘觉乘种性,(三)如来乘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出世功德种性,认为有一类众生不具佛性,永远不能成佛,与性宗所立之“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说迥然有异。
⑥大:应为“太”之误,《东方年表》《国译一切经》均载“太和”。
译文
释窥基,字洪道,俗姓尉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尉迟氏之祖先与后魏同时兴盛、崛起,称尉迟部,有如古代之诸侯国,入华以后则以部为姓。魏平东将军说之六代孙孟都生于罗迦,隋时镇守代州一带,即窥基之祖辈。其父尉迟宗,为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鄂国公尉迟敬德则是窥基之伯父,《唐书》有传。其母裴氏夜梦月轮,因而有孕。及出世时,与众兄弟不尽相同,聪明异常,神悟超拔。
长大之后,有一次玄奘法师在田野上偶然看到他,见他眉清目秀,举止大方,便说:“不愧是将军之后代,若能度其出家,则佛法有寄矣。”回想当年在印度时,曾于尼揵子处占得一吉卦,曰:“法师东归之后,将会有很杰出的弟子继承你的事业。”于是,玄奘就登门造访窥基其父,希望能让窥基出家。其父曰:“我这个儿子甚是粗悍,哪堪造就?”玄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我不识。”其父终于同意了,但窥基本人却不愿意出家,经再三激励,虽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三个条件,即“一不断世间情欲,二不断荤食,三日过中仍可以吃东西”。玄奘本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精神,假装答应了他的要求。
起初,窥基出门时常有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食馔,故关中一带称之为“三车和尚”。此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的事。但据窥基于书之自序中曾说:“九岁时丧母,平时常感到很孤单,渐渐厌离世俗。”如果此说合乎实际,则“三车和尚”的说法恐怕就言之太过了。
到十七岁时,才正式受度为玄奘弟子。开始时住在广福寺,后来皇上欲选一些聪颖学徒入大慈恩寺,他就被选送至大慈恩寺师事玄奘,从玄奘学天竺语及佛学义理等。他修习刻苦,见解精到,见者都赞叹不已。一般的百十品之经典,他一览无差,过目成诵,二十五岁时,应诏参加译经,并讲解大小乘经论达三十余本。他精通经典,勤勤著述,造疏计达百部之多。
玄奘所译之《唯识论》,起初与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同受,或润色,或执笔,或检文,或纂义等,几年后,窥基提出要退出此译事。玄奘问其故,他说:“大家一起从事翻译,虽能得法门之糟粕,但失却玄源之纯粹,我不喜欢做这种杂糅性的工作。若是独立完成,一者自己想法能够得到表达,再者有责任则自己承担。”玄奘遂同意他之要求,请另外三个人退出此译事,交窥基独立完成。这乃是量材授任也。那一段时间,窥基随侍玄奘左右,随受随录,撰写所闻,玄奘常给他独自讲解唯识之学。
其时,西明寺有一圆测法师,亦是聪颖异常之辈,曾派人暗中偷听玄奘给窥基独自讲授的唯识之学,之后自己加以串通诠释。玄奘为窥基刚讲解完毕,圆测也在西明寺鸣钟集众,讲解起《唯识论》来了。窥基知道此事后,很惭愧自己竟居其后,甚是惆怅。玄奘就勉励他说:“圆测虽造疏,通唯识之学,但不懂得因明理论。”于是就为窥基讲解陈那的因明理论。窥基精通了陈那的“三支作法”等新因明学说,纵横立破,述义命章,一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抗衡。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曰:玄奘为窥基独自讲解《瑜伽师地论》,又被圆测派人偷听先讲,玄奘就对窥基说:“他虽会《瑜伽论》,但‘五种种性说’我只传授给你,只有你能弘通,别的人则不行。”
后来,窥基亲游五台山,登上太行山,在西河古佛寺中寄宿时,曾梦见自己身处于半山上,岩下有很多人叫苦连天,惨不忍闻。登上山顶后,见到处都是琉璃色,可遍览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传来叫声,曰:“住住!咄!基公不合到此。”过后,两天童自城中出来,问他道:“你见到山下之罪苦众生吗?”窥基答道:“我只听到声音但未见其形。”童子遂给了他一把剑,说:“剖腹则可见矣。”窥基遂拿剑剖腹,腹一打开,有两道亮光直映山下,看见许多人在下面遭受极苦。其时两童子又进城去了,拿出两捆纸和笔给他。到天亮时,窥基忆想昨晚所梦,惊异不已。第二天夜里,寺中有一道光,很久都不失灭,循着亮光找去,得到一本《弥勒上生经》。联想昨晚所梦,料是弥勒菩萨令我造疏弘通,遂提起笔,却见笔端掉下了几粒舍利,有含桃那么大,呈红色,随后又掉下几粒舍利,状如黄粱粟粒。
还有一种说法,曰:窥基到太原传法时,有三车相随,前乘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等。在路上碰到一位老父,问他车中所乘何人。窥基答道:“是家眷。”老父曰:“你对佛法很精通,但却携带家眷,恐与佛法不相称!”窥基听后,顿悔前非,爽然独往。有说此老父乃文殊菩萨之化身。这些都是外界的传说。窥基跟随玄奘在玉华宫翻译经典时,若有三车,又安放于何处呢?
窥基随处弘法,利益群生。东行至博陵,有人请他讲解《法华经》,遂造《法华经疏》。等他回到本寺后,常与以前一起从事翻译的道友交游,多次会见道宣律师。……于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患疾,至十一月十三日入寂于长安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法腊未详。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弟子哀悼,葬礼隆重,僧俗二界送葬者满山遍野。
窥基生前精进不懈,曾造弥勒像,对着像每日诵一遍《菩萨戒》,表示愿生兜率内院。又于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其弟子对他很崇敬,视之如玄奘法师。太和四年(公元八三〇年)七月,迁塔至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移棺时见基齿四十余颗不断如玉,有说此乃是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也。后来,中国佛教界多称窥基为“百部疏主”。但窥基其人,相貌魁梧,有桓赳之气,而心地慈善,诲人不倦。……至于窥基之名讳,各书记载不尽相同,《慈恩传》中称:“玄奘法师于龙朔三年(公元六六三年)在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皇上制序……”此处称之为“灵基”,而《开元释教录》又称之为“窥基”,或称之为“大乘基”……今海内僧俗二界多称之为“慈恩法师”。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
原典
释普光,未知何许人也。明敏为性,爰择其木,请事三藏奘师。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于智解,可譬循环,闻少证多,奘师默许。末参传译,头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
初,奘嫌古翻《俱舍》,义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译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记忆西印萨婆多师口义。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如汉之有沲欤?
又尝随奘往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厥功出乎裨赞也,时号大乘光。观夫奘自贞观十九年创译,讫麟德元年,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总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七八是光笔受。或谓嘉光、普光也,若验从辩机同参译务,即普光是也。
译文
释普光,未详何许人也。自幼聪颖明敏,后师事玄奘法师。修学精勤,众莫之比。至于智解,更是异出群伦,闻少证多,得玄奘默许。后来参加译经,玄奘之许多译典,均是普任笔受,功莫大焉。
起初,玄奘嫌旧本《俱舍论》义多不全,他就用印度带回的梵本,重新翻译,译完之后,密授予普光。普因撰《俱舍论疏》三十卷详解之。一说此《疏》至圆晖时略为十卷。
又,他曾随玄奘往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用力甚巨,功不可没,时称之为“大乘光”。玄奘自贞观十九年开创译场,至麟德元年终于玉华宫,凡二十年,总出大小乘经律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中,十分七八是普光笔受,是玄奘译场中可与窥基比肩的最大功臣之一。有说是嘉光和普光的功劳,但如果以随从辩机同样参与翻译工作来说的话,那就是普光了。
唐京师西明寺圆测
原典
释圆测者,未详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纵横。三藏奘师为慈恩基师讲新翻《唯识论》,测赂守门者隐听,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召众,称讲《唯识》。基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奘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而亦不后基也。
迨高宗之末、天后之初,应义解之选,入译经馆,众皆推挹。及翻《大乘显识》等经,测充证义,与薄尘、灵辩、嘉尚攸方其驾。所著《唯识疏钞》,详解经论,天下分行焉。
译文
释圆测,姓氏、祖籍均不详(一说圆测为朝鲜王族出身,俗姓金)。自幼聪颖异常,慧解出众。三藏法师玄奘为慈恩窥基讲解新翻《唯识论》,圆测贿赂守门者偷听,回来后就编纂义章。当玄奘刚为窥基讲完时,圆测就在西明寺撞鼓鸣钟,聚众先讲,弄得窥基甚是不快。后来,玄奘为窥基再讲《瑜伽师地论》,圆测又采取老办法,叫门人去偷听,然后先讲,窥基拿他没办法,十分懊恼。后来玄奘独自给他讲“五种种性说”,作为家传秘法。
到了高宗末年、武后初年,朝廷挑选义解之僧人,他入选到译经馆,很受大众推赞。在翻《显扬圣教论》《唯识》诸论时任证义,与薄尘、灵辩、嘉尚等同为玄奘之得意弟子。所著《唯识疏钞》《解深密经疏》等,流行于世。
唐京师安国寺元康
原典
释元康,不详姓氏,贞观中游学京邑,有彭亨之誉。形拥肿而短,然其性情酋勇,闻少解多,群辈推许。先居山野,恒务持诵《观音》,求加慧解,遂感鹿一首角分八歧,厥形绝异。康见之,抚而驯伏,遂豢养之,乘而致远,曾无倦色。
以“三论”之文荷之于背,又以小轴系之于尾,曳入上都,意为戏弄:说有之徒不达空性,我与轻轴碾之,令悟真理。
又衣大布,曳纳播,戴竹笠,笠宽丈有二尺,装饰诡异,人皆骇观。既入京城,见一法师盛集讲经化导,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讲义申问,往返数百言,人咸惊康之辩给如此。复戏法师,曰:“甘桃不结实,苦李压低枝。”讲者曰:“轮王千个子,巷伯勿孙儿。”盖讥康之无生徒也。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随汝之赤者非绛焉,入汝之黑者非铅墨焉。”举众皆云:“辞理涣然,可非垂迹之大士也?”
帝闻之,喜曰:“何代无其人!”诏入安国寺讲此“三论”。遂造疏,解中观之理。别撰《玄枢》两卷,总明《中》《百》《门》之宗旨焉。后不测其终。
译文
释元康,姓氏不详,贞观年间游学于京城,颇负盛名。其人身材短而胖,但灵性很高,闻少解多,为时人所推许。起初他隐居深山,常读诵《观音经》,求加慧解,遂感得一鹿之一只角分叉为八支,其形绝异。元康见之,便上前抚摸它,该鹿十分驯服,元康便把它养起来,并作为坐骑,无论骑多久,该鹿均毫无倦色。
元康曾把“三论”放于鹿背之上,把小卷经典绑在鹿之尾巴上,牵着上市:意为执有之徒不达性空,我以轻轴碾之,令其解悟。
又,他常穿大布,戴竹笠,笠宽二尺多,装饰怪异,人皆称奇。既入京城,见一法师在集会讲经,元康遂参加其法席,并坐在那个法师旁边。那法师刚说罢,他便诘问经义,两人常往返数百言,在座的人都赞叹其雄辩。他又戏弄法师,曰:“甘桃不结实,苦李压低枝。”那法师对曰:“轮王千个子,巷伯勿孙儿。”此意在讥诮元康之无信众、学徒。元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随汝之赤者非绛,入汝之黑者非铅墨。”大众都称善,视之为垂迹大士。
皇帝闻讯,十分高兴,把他召入安国寺讲“三论”。他遂广造“三论”注疏,精解中观之理。另撰有《玄枢》两卷,总明《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宗旨。后不知所终。
唐京兆大慈恩寺嘉尚
原典
释嘉尚,未知何许人也。慧性天资,瑰奇气质,篇聚坚守,性相克攻,勤在进修,务于翻译。远栖心于奘三藏门,见宗庙之富,窥室家之好。久稽考《瑜伽师地》《佛地论旨》《成唯识论》,深得义趣。随奘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充证义缀文,多能杰出。及三藏有疾,命尚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五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录俱胝画像一千帧,造十俱胝像,写经、放生、燃灯,令尚宣读。奘合掌欢喜曰:“吾心中愿也,汝代导之,得没而无悔焉。”奘卒,著述疏钞出杂集,义门夥多。天后朝同薄尘、灵辩等预译场证义,功绩愈繁。
尚初侍奘师在玉华宫翻经,至初会《严净佛土品》,说诸佛菩萨以神通愿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宝诸妙香花,及意乐所生五尘妙境供养庄严说法处,与寺主慧德夜睹玉华寺内广博严净,伎乐盈满,又闻三堂讲法。明日白奘,欢喜符合。尚不知所终。
译文
释嘉尚,未知何许人也。慧性天资,气质朗拔,勤于进修,善于翻译。师事玄奘法师,精研《瑜伽师地论》《佛地论旨》《成唯识论》,深得义趣。随玄奘法师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任证义之职,兼事缀文,博学多才。玄奘法师患疾时,令嘉尚录所释经论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录俱胝画像一千幅,造十俱胝像,写经、放生、燃灯,令嘉尚宣读。玄奘十分高兴,合掌道:“这些都是我之心愿,你代我做了,今生无所遗憾也。”玄奘入灭后,著述疏钞出杂集,义门众多。武后时,与薄尘、灵辩等任译场证义,功绩卓著。
起初,嘉尚随侍玄奘在玉华宫译经,当译至《严净佛土品》,说诸佛菩萨以神通愿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宝诸妙香花,及意乐所生五尘妙境供养庄严说法处,与寺主慧德夜里见到玉华寺内广博严净,闻伎乐阵阵,又听到三堂处在说法。第二天把这向玄奘报告,玄奘十分欢喜。嘉尚其人后不知所终。
唐淄州慧沼
原典
释慧沼,不知何许人也。少而警慧,始预青衿,依于庠序,诵习该通。入法修身,不违戒范,乃被时谚沼阇黎焉。次攻坚于经论,善达翻传。自奘三藏到京,恒窥壶奥。后亲大乘基师,更加精博。及菩提流志于崇福寺译《大宝积经》,沼预其选,充证义,新罗胜庄法师执笔。沙门大愿、尘外皆一时英秀、当代象龙。于时武平一充使,卢藏用、陆景初总预斯场。中书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经院,叹曰:“清流尽在此矣,岂应见隔?”因奏请乞同润色新经。
初,沼证义于义净译场,多所刊正,讹言舛义,悉从指定,无敢逾制。后著诸疏义,号淄州沼也。
译文
释慧沼,不知何许人也。少年时就十分聪慧机敏,起初在乡校里学习诗书,后出家皈依佛门,从不违背戒律,遂被时人称为沼阇黎。后来,他精研经论,善于传译。自从玄奘到京城后,恒修习其所传之新译经典。后来从窥基受学,更加精勤。菩提流志于崇福寺译《大宝积经》时,慧沼入选,任证义,朝鲜胜庄法师执笔。参加译事之沙门大愿、尘外等,也都是当时佛教界之精英。其时武平一为使者,卢藏用、陆景初为译场总管。中书侍郎崔湜因行香到了翻经院,赞叹道:“清流尽在此矣,岂应见隔?”遂奏请同到该译场任润色之职。
起初,慧沼于义净之译场任证义,对其中之错讹多所刊正,义净都听从他的意见。后来著有《能显中边慧日论》《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等,号称“淄州沼”。
唐京兆大慈恩寺彦悰
原典
释彦悰,未知何许人也。贞观之末,观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师之门。然其才不迨光、宝,偏长缀习学耳。于玄儒之业,颇见精微;辞笔之能,殊超流辈。有魏国西寺沙门慧立性气炰烋,以护法为己任,著传五卷,专记三藏自贞观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历夷险等,号《慈恩传》,盖取寺题也。及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于地穴,至疾亟,命门徒掘土出之而卒。
其本数年流散他所,搜购乃获。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亏,重更伸明,曰《笺述》是也,乃象郑司农笺毛之诂训也。或有调之曰:“子与隋彦琮相去几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虽长卿慕蔺,心宗慕于玉宗,故有以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自许亦颜之士也。”或人许焉,悰不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