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之前,已有梁宝唱、慧皎等所编纂之十几部僧传,《梁高僧传》之“源流”部分,已对此作了介绍,今不一一赘述。道宣续慧皎之《梁传》所编纂的这部《唐传》,自问世之后,就引起了佛教界、史学界特别是佛教史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史书都予著录,各种藏经也均有刊载。现在较常见的线装藏经如《碛砂藏》《嘉兴藏》《频伽藏》及朝鲜的《高丽藏》和日本的《弘教藏》《卍字藏》《大正藏》等均有此传,但卷数略有小异,有的为三十卷,有的为三十一卷,有的则为四十卷;所收录的人数也不尽相同,有正传三四〇人、附传一六〇人说,也有正传四一四人、附传二〇一人说。为了使读者对几种卷数和收录人数不同的版本有一个梗概的了解,现对有关版本作一个简要的考察。

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考证:收有《唐高僧传》的《大藏经》,“现在通行者有三种本:一为三十卷,即高丽本及频伽本是也;二为三十一卷,即宋元本、碛砂藏本是也;三为四十卷,即嘉兴藏本及扬州本是也”(《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第三十四页至三十五页)。此中三十卷本与三十一卷本之差异在于,后者在前者的二十卷和二十五卷后各增一卷,又把前者之二十七卷和二十八卷合为一卷,故宋元本比高丽本多出一卷。至于三十卷本与四十卷本的差异,史上说法较多:

一、《唐高僧传》作者道宣在自己的另一部著作《大唐内典录》中,于《续高僧传》外,另有一《后集续高僧传》,十卷。

二、《旧唐志》中也有两部《续高僧传》之记录。

三、《开元释教录》仅载《续高僧传》三十卷,并没有《后集续高僧传》十卷。但作者智升又有“《内典录》更有《后传》,寻本未获”之语。

陈垣根据以上资料,怀疑宋元本所增加之七十余传,即是采自《后传》,也就是说,《大唐内典录》中所说的《后集续高僧传》,后来被糅入现行之《唐高僧传》中。至于何以由原来之三十卷,一变而为四十卷,陈先生认为主要是因为此传自《开元录略出》后,就分为四帙,而明本多以十卷为一帙,故有四十卷之说。陈垣先生此番考证,后来得到佛教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在未有更多新资料足以推翻此说之前,至少可把它备为一说。

与《后集续高僧传》被糅入《唐高僧传》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几种版本所收录僧数的差异问题,对此,陈垣先生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他认为,正因为《后集》被糅入了《唐高僧传》,由此造成收录人数的增加,他以《唐高僧传》中实际收录的僧人,并非迄于贞观十九年,而是终于麟德二年,进一步印证了“糅入”说。至于《后集》何时被糅入《唐高僧传》中,陈先生以慧琳一切经音义》及可洪之《藏经音义随函录》均作三十卷,且无所增诸传之音等,说明“增多七十余传,自宋始”。

四、对于本传卷数之差异,还有一点必须于此说及,即现在流行最广的两种本子:金陵刻经处本与《大正藏》本,它们的卷数分别为四十卷和三十卷。我们在本书的“题解”中已经指出,由于金陵刻经处本几经校勘,错讹相对少些,故本书以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但现在通行的各种工具书及有关资料对于《唐高僧传》卷数及其各卷与各科内容对应关系的介绍,则多持三十卷说。为了使读者便于查阅,本书在介绍全传卷数及各卷与各科的对应关系时,取《大正藏》本的三十卷说。有鉴于此,这里有必要把金陵刻经处本和《大正藏》本各卷与各科的对应关系作一比照,使读者能一目了然:

《大正藏》本金 陵刻经处本

一、译经 第一至第四卷 第一至第五卷

二、义解 第五至第十五卷 第六至第十九卷

三、习禅 第十六至第二十卷 第二十至第二十六卷

四、明律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七至第二十九卷

五、护法 第二十三至第二十四卷 第三十至第三十二卷

六、感通 第二十五至第二十六卷 第三十三至第三十六卷

七、遗身 第二十七卷第三十七卷

八、读诵 第二十八卷第三十八卷

九、兴福 第二十九卷第三十九卷

十、杂科 第三十卷第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