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是说此经所讲之理是永恒的,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范围广大,大而无量无边。所以“大”是从体得名。“方”是法则,从圆觉流出真如、菩提、涅槃等,因为圆觉是清净的,所以四大、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等都是清净的。所以“方”是从相得名。“广”是多博的意思,一心一念有无限妙用,所以“广”是从用得名。
《圆觉经》的体、相、用本来是圆满无缺的,体没有任何过失,是绝妙的真理本体,所以体是佛的法身德;相横穷竖遍,这是佛的般若德;用如恒河之沙,这是佛的解脱德。所以,“大方广”是佛果三德。
佛果三德是针对三障而说,三障如下:烦恼障,无限见、思、无明,障碍三菩提,见、思烦恼障实智菩提,尘烦恼障方便菩提,无明烦恼障真性菩提;业障,恶业、善业、有漏业、无漏业,障三解脱。有漏业障空解脱,无漏业障无相解脱,出假神通非有漏非无漏亦有漏亦无漏业,障无作解脱;报障,人界、天界有情众生的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障碍三涅槃,六凡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同居分段生死障碍圆净解脱,二乘方便变易生死,障碍方便净涅槃,各大菩萨实报变易生死障碍性净涅槃。
烦恼与菩提不二,因为烦恼和菩提相待而成立,离烦恼无菩提,离菩提无烦恼。依此类推,三业与三解脱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菩提是相大,解脱是用大,生死之苦即法身,法身是体大。这种众生法就是心法,也就是佛法,并不是众生法以外另有心法、佛法,也不是佛法以外另有心法和众生法,所以在一众生法中能够见到一切众生法、一切佛法和一切心法。众生法、佛法、心法都是大方广法,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对于“大方广”的解释至此终。
以下解释圆觉,“圆”是周遍,即圆觉妙心变幻一切,一切事物当中都有圆觉妙心。“觉”是没有分别妄想,绝思绝虑,就是法身佛,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的:“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明本觉。”
修多罗是梵文Sutra的音译,意译为经或契经,契有契理、契机的意思,契理是契合中道实理,契机是契合众生根机。说明究竟显了教法的佛经称为了义经,未了未尽之经是不了义经,大乘佛经是了义经,小乘佛经是不了义经。本经是大乘佛经,所以是了义经。
本经的内容是佛回答十二位菩萨提出的问题,所以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文殊章》,说明由圆觉法门流出真如、菩提、涅槃、波罗蜜等;第二章《普贤章》,说明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法门,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第三章《普眼章》,说明修习圆觉,应当首先修止;第四章《金刚藏章》,说明先断无始轮回的根本;第五章《弥勒章》,说明爱欲是轮回的根本;第六章《清净慧章》,说明在除灭一切幻化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之别;第七章《威德自在章》,说明依据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修行方便法门: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第八章《辨音章》,说明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第九章《净诸业障章》,说明觉性本净,由于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不能入清净觉海;第十章《普觉章》,说明要想求得圆觉,应当消除作、止、任、灭四种病相;第十一章《圆觉章》,说明修大圆觉者,通过长、中、短三种安居方法,修行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第十二章《贤善首章》,列举此经五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日本佛教学者凤潭,把此五名与五性相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凡夫性;修多罗了义——二乘性;秘密王三昧——菩萨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性;如来藏自性差别——外道性。
关于本经的译者、翻译时间,佛教经典的记载很不一致,《开元释教录》卷九、《续古今译经图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和宗密的《圆觉经大疏》卷上都认为本经的译者是北印度罽宾国的佛陀多罗 (Buddhatrata,意译觉救),但是,宗密的《大疏钞》卷四却认为译者是罗睺昙犍。
关于本经的翻译年代,宗密的《大疏钞》认为是贞观二十一年 (公元六四七年),《宋高僧传》卷二却载为长寿二年 (公元六九三年)。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对此提出疑问:“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大方广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酸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宗密《大疏钞》的记载,与此完全不同,此文称:“余又于丰德寺杂经中,见一本《圆觉经》,年多虫食,悉已破烂,经末两三纸才可识破,后云贞观二十一年岁次丁未,七月乙酉朔十五日己亥,在潭州宝云道场译了,翻译沙门罗睺昙犍乃至,然未详真虚,或恐前已曾译,但缘不能闻奏,故滞于南方,不入此中藏,不然者即是诈谬也。”这种记载和《开元释教录》记载的译者、时间、地点都不一样,这是同本异译呢,还是伪经呢? 至今没有定论。
在《圆觉经要解》卷二,于《贤善首章》有一偈颂:
是经诸佛说,如来守护持,
十二部眼目,名为大方广,
圆觉陀罗尼。显如来境界,
归依增进者,必至于佛地,
如百川海纳,饮者皆充满。
假使积七宝,满大千布施,
不如闻此经。若化河沙众,
皆得阿罗汉,不如闻半偈。
汝等末世众,护持尽宣说,
一圆一切圆,一觉一切觉。
对于本颂,学术界怀疑是后人插入,所以,金陵刻经处本未录。
尽管《圆觉经》存有这么多疑点,但佛教徒和佛教学者都认为本经“真诠不谬”讲的是大乘佛教义理,并对中国佛教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密宗产生过巨大影响,这在《源流》中将作详细论述。
根据宗密的《大疏钞》,宗密以前关于本经的疏释主要如下:京报寺惟惫法师的《圆觉经疏》一卷、先天寺悟实禅师的《疏》二卷、荐福寺坚志法师的《疏》四卷、北京海藏寺道诠法师的《疏》三卷。皆佚。
现存的宗密疏共六种:《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钞》二十六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钞》十二卷、《圆觉经略疏科》一卷、《道场修证仪》十八卷。
宋代疏释主要如下:宋净源的《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义》一卷、宋观复的《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宋复庵的《圆觉经类解》八卷、宋孝宗的《御注圆觉经》二卷、宋清远的《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如山的《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宋古云元粹的《圆觉经集注》二卷、宋智聪的《圆觉经心镜》六卷、宋周琪的《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
明清的疏释主要如下:明寂正的《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德清的《圆觉经直解》二卷、明通润的《圆觉经近释》六卷、明焦竑的《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清弘丽的《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清净挺的《圆觉经连珠》一卷、清通理的《圆觉经析义疏大义》一卷、《圆觉经析义疏上悬示》一卷、《圆觉经析义疏》四卷。
日本的疏释主要如下:东大寺实撰著《圆觉经大疏钞要文》三卷、葛藤著《圆觉经略疏助寥钞》七卷、凤潭著《圆觉经集注日本诀》五卷、光谦著《圆觉经集注俗谈》二卷、宜誉义海著《圆觉经略疏闻书》四卷、普寂著《圆觉经义疏》二卷、敬雄著《圆觉经集注游刃钞》一卷、随慧著《圆觉经集注闻志》三卷、昙空著《圆觉经助读》一卷、裕察本阿著《圆觉革讲录》二卷、南都出欤著《圆觉十问答》一卷、《圆觉经采要钞》二卷、《圆觉经记闻罔殆钞》二卷。
华严宗五祖宗密 (公元七八〇—八四一年) 对弘扬《圆觉经》做出重要贡献。他俗姓何,果州西充 (今属四川) 人,其家富有,他从小就读儒书,因为他出家以后,常住陕西省邮县圭峰草堂寺,所以世称“圭峰大师”。元和二年 (公元八〇七年),偶谒遂州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同年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后从某病僧学习华严宗四祖澄观 (公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的《华严经疏》,感到心地开通,即到长安华严寺从澄观学习华严教义。后游五台山,不久后又回到圭峰从事著作,先后著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华严原人论》《注华严法界观门》《注华严法界观科文》《华严心要法门注》《禅源诸诠集都序》《禅门师资承袭图》等,另有关于《圆觉经》的注释多种。大和九年 (公元八三五年),唐文宗诏入内殿,问佛法大意,赐紫方服,号大德。卒后,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
宗密不仅弘扬华严宗教义,也弘扬禅宗教义,认为禅教一致。如《禅源诸诠集都序》称:“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性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从此可以明显见到《圆觉经》的影响,这里的“此心”就是《圆觉经》的圆觉妙心。
《圆觉经》的版本如下:《碛砂藏》本、《龙藏》本、《频伽藏》本、《大正藏》本和金陵刻经处本。近人校勘的金陵刻经处本最佳,所以本书以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