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如是我闻①,一时婆伽婆②入于神通③大光明藏④,三昧⑤正受⑥,一切如来⑦光严住持⑧。是诸众生⑨清净⑩觉地⑾,身、心寂灭,平等本际⑿,圆满十方⒀,不二⒁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⒂。

与大菩萨⒃摩诃萨⒄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⒅,与诸眷属⒆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⒇法会(21)。

于是,文殊师利(22)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23)佛足,右绕(24)三匝(25),长跪叉手而告佛言(26):大悲(27)世尊(28)!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29),因地(30)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31)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32)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33)。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注释

①如是我闻:佛经是佛入灭后,由“多闻第一”的佛弟子阿难在结集会上诵出。“如是”是经中佛语,“我闻”是阿难亲自听闻。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告诉徒众:为了取信于人,一切佛经卷首都加“如是我闻”四字。

②婆伽婆:梵文 Bhagavat 的音译,另译薄伽梵,意译世尊,佛的尊号之一,意谓佛深受世人尊敬。据憨山德清撰《圆觉经直解》,婆伽婆具六义:一、自在。佛已经灭除烦恼,身心自由自在;二、炽盛。佛的功德智德,如火炬一般炽烈强盛;三、端严。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正庄严;四、名称。佛名扬十方,称颂无尽;五、吉祥。佛能够灭罪消障,赐福延龄,吉祥如意;六、尊贵。佛于世间和出世间都尊重珍贵。因具此六意,根据玄奘“多含不翻”的原则,所以Bhagavat一般采取音译,而不采取意译。

③神通:梵文Abhijna的意译,另译神通力、神力、通力等。通过修禅所得到的一种神秘力量,一般讲有六种神通:一、神足通。亦称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身通等,意思是能够飞天入地,出入欲、色、无色三界,变化自在;二、天眼通。亦称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等,能够看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苦乐境况,能够看见世间一切形相;三、天耳通。又称为天耳智证通、天耳智通等,能够听见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声和人世间的各种声音;四、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等,能够知道六道众生的心想之事;五、宿命通。又称为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识宿命通等,能够知道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及所做之事,也能够知道六道众生的宿命和所做之事;六、漏尽通。又称为漏尽智证通,能够断除一切烦恼惑业,永远摆脱生死轮回。这六种神通以慧为体,前五种神通通过四禅可以得到,一般人都可以得到。第六通只有佛才能获得。

④大光明藏:通过修行,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的伟大光明境界,也是每人具有的自心本性。佛入大定,显此本性,神通光明无穷无尽,所以称之为“藏”。

⑤三昧:梵文 Samadhi 的音译,另译三摩提、三摩等,意译为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所以称为定;正确感受所观之法,所以称为正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所以称为调直定;调正心之行动,使之合于佛法之依处,所以称为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所以称为息虑凝心。

⑥正受:禅定异名,因为定心远离邪念,所以称为正;因为禅定之境无念无想,纳法于心,所以称为受。不受诸受,自受法乐之处。三昧即正受,即正定境界,禅静入定,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是其中之一。只有大彻大悟,将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成佛以后,才有这三昧正定。

⑦如来:梵文 Tathagata 的意译,音译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号之一。“如”即佛教的绝对真理真如,乘真如的如实道从因至果而成正觉,所以称为如来,这是法身如来。佛乘真如道而来三界垂化,这是应身如来。一般认为有二种如来:一、出缠如来。佛于出障因果之位称为出缠如来;二、在缠如来。佛来人世,在一切有情众生的缠垢之中。天台宗依据《大智度论》卷二,认为有三如来:一、法身如来。法身真如之境,遍一切处而无差别;二、报身如来。乘如实道而如法相之解,这是从智而来;三、应身如来。佛来三界说法。

⑧住持:“住”意谓常住不灭,“持”意谓持而不失。合而言之,其意如下:悟道者护持正法,永恒不变,后演变为寺庙方丈。

⑨众生:梵文Sattva的意译,另译有情,音译仆呼善那。有三义:一、众人共生之义。据《中阿含》卷十二,劫初之时,男女尊卑之众共生于世,所以称为众生;二、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虚假和合而成;三、经众多之生死,所以称为众生。一切有情,生而死,死而生,生生世世,永远受苦。

⑩清净:没有恶行过失,没有烦恼垢染,这种境况称为清净。一般来说有三种清净:一、身业清净,二、语业清净,三、意业清净。

⑾觉地:佛与众生都平等具有的真妄不二之境,即一真法界。

⑿本际:佛、菩萨及众生的本来真际,都是圆满清净的。

(13)十方:佛经称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

⒁不二:一实之理,如如平等,没有彼此之别,这就称为不二。《大乘义章》卷一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

⒂净土:圣者所居住的国土,没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所以称为净土。《大乘义章》卷十九称:“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

⒃菩萨:梵文菩提萨埵 (Bodhisattva) 之略,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等,修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救度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与声闻、缘觉并称为三乘。菩萨的修行称为菩萨行。有时把著名的大乘论师称为菩萨,如龙树世亲等,都称为菩萨。

⒄摩诃萨:梵文音译摩诃萨埵 (Mahasattva) 之略,意译大心、大众生、大有情等,意谓有心成佛的众生,菩萨的通称。摩诃 (Maha) 意谓大,即此等众生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证大道。此中之“大”是指地上菩萨。

⒅上首:大众之主位,首座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各经不同,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位比丘为上首,《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

⒆眷属:上首护念称为眷,摄令从道称为属。天台宗认为:接受如来教化者,协助如来进行教化者,都是如来眷属。有五种眷属:一、理性眷属,二、业生眷属,三、愿生眷属,四、神通眷属,五、应生眷属。

⒇平等:无高下浅深等差别,称为平等。《五灯会元》称:“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诤。”

(21)法会:说法或供佛施僧的集会,称为法会。

(22)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音译,另译曼殊师利,略称为文殊,意译妙德、妙吉祥等。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相传说法道场在山西省的五台山。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并称。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

(23)顶礼:行五体投地礼,两手两足着地,额头碰到对方的脚面,以己之尊敬彼所卑,这是最高的佛教礼节。

(24)右绕:梵文Pradaksina的意译,音译钵喇特崎拏。因为佛的眉间白毫是右旋,所以右绕是随顺佛法,意味着吉祥如意。

(25)三匝:据宗密著《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一,三匝意味着佛之一体代表三宝 (佛、法、僧)、三身 (佛身、报身、应身)、三德 (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等。

(26)据谛闲著《圆觉经讲义》卷上,本段是具仪,具仪不外三业:起座礼足是身业恭,绕佛三匝是意业诚,叉手白佛是口业敬。

(27)大悲:梵文Karuna的意译,同情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称为悲。常与慈连用,《大乘义章》卷十一称:“爱怜名慈,恻怆曰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佛和菩萨的悲心广大,所以称为大悲。

(28)世尊:梵文Bhagavat的意译,音译薄伽梵或婆伽婆,原为婆罗门教徒对长者的尊称,佛教徒沿用,用以尊称教主释迦牟尼佛,因为佛具有各种高品德,为世钦重,所以称为世尊。

(29)本起清净:指佛在凡夫时最初发心之因地。清净心即菩提心,意欲直取无上菩提,不为人天有漏、二乘无漏所混扰,所以称为清净。

(30)因地:修行佛道之位,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

(31)大乘:梵文 Mahayana 的意译,音译摩诃衍那,“乘”为乘载,大乘意谓运载多数人渡过苦海,达到涅槃彼岸。公元一世纪成立的佛教派别,把以前的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意思是只能运载少数人渡过苦海。小乘佛教只求自己的解脱,大乘佛教提倡普度众生。大乘佛教有三个发展时期:一、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即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二、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即无着、世亲创立瑜伽行派,又称为唯识学派;三、后期大乘,即七世纪至十三世纪的密教时期。

(32)末世:佛教三时 (正、像、末) 之一,正法时期的佛教具有教 (佛的教诲)、行 (修行)、证 (证悟),像法时期的佛教只有教、行,而无证。末法时期的佛教只有教,而无行、证。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33)邪见:五见 (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之一,否定因果报应的见解。从广义上来说,凡是错误的见解,都可以称为邪见。

译文

我 (阿难) 听佛是这样说的:某时,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中,修禅定而得正受,所有的佛,永恒具有这光明庄严的境界。这是各位众生的清净觉悟之地,身、心都已寂灭,都一律平等地处于本来实际之地,圆足充满十方,随顺不二之境。于不二之境,显现各种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在一起,其名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并与他们的眷属都入三昧,一起在如来平等法会上。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文殊师利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长跪合掌,告诉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 请您为各位来此平等法会求法的大众们,并为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讲一讲如来的本起清净和因地法门,并讲一讲菩萨于大乘教法中,发起清净心,消除各种疾病,能够使未来末法时期的众生求学大乘教法者,不至于堕落于邪见。讲完以后,五体投地。如是反复请求三次,恳求世尊的教诲。

原典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①! 善哉! 善男子②,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 无上法王③有大陀罗尼门④名为圆觉⑤,流出一切清净、真如⑥、菩提⑦、涅槃⑧及波罗蜜⑨,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⑩,方成佛道⑾。

云何无明?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⑿,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⒀为自身相,六尘⒁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⒂及第二月⒃。

善男子! 空实无华⒄,病者妄执⒅。由妄执故,非唯惑⒆此虚空⒇自性(21),亦复迷彼实华生处(22)。由此妄有,轮转(23)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24)。何以故? 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注释

①善哉:梵文 Sadhu 的意译,音译娑度,其意为“好”。佛经里的赞叹之词。

②善男子:佛教称在家、出家男性教徒为善男子,“善”意味着信佛闻法。

③无上法王:对佛的尊称,因为佛悟最上乘法,为万法之主,更无在其上者,所以称为无上法王。

④大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文Dharan的音译,另译陀罗那、陀邻尼,意译为持、总持等,有能持、能遮二义,能持是使善法不失,能遮是使恶法不生。有四种陀罗尼:一、法陀罗尼,又称为闻陀罗尼,听闻佛法而不忘失;二、义陀罗尼,对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失;三、咒陀罗尼,于咒总持而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谓之“忍”。持忍就是忍陀罗尼。“大”意谓咒语多,功德大。“门”有入出义,悟入佛法圆觉之体,流出各种善法。大陀罗尼门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

⑤圆觉: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本觉或真心,自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是圆满灵觉的意思。圭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序》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

⑥真如:梵文 Tathata 或 Bhutatathata 的意译,另译如、如如等,意谓事物的真实情况或真实属性。与性空、无为、法界、法性、实际、实相、佛性、法身等同义。《成唯识论》卷九解释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此性即谓唯识实性。”《大乘起信论》把原本具有佛教全部功德而又永恒不变的“真心”当作真如,又称为如来藏、如来法身等。

⑦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是成佛的觉悟,所觉之境有事、理二法,“理”为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的一切智,是通三乘的菩提。“事”是指一切有为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实相的一切种智。

⑧涅槃:梵文 Nirvana 的音译,意译为灭度、寂灭等;或者称为般涅槃、般泥清,意译为圆寂。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意味着断除生死轮回,断除一切烦恼痛苦。《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小乘佛教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大乘中观以实相为涅槃,世间与涅槃没有区别。《大般涅槃经》认为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涅槃的分类很多,一般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类。

⑨波罗蜜:梵文 Paramita 的音译,全译波罗蜜多,意译到彼岸、度彼岸、度无极、度等,意谓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大乘佛教以六项修练内容为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称为六波罗蜜或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唯识宗把六波罗蜜多中的般若扩张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所修的胜行,再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

⑩无明:梵文Avidya的意译,又称为“痴”(Moha),即愚痴。有时与惑连用,称为愚惑。十二因缘之首、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意思是愚昧无知,不懂得佛教四谛、三宝和业果报应。《大乘起信论》称:“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对事物的虚妄分别,统称为无明。因为有这无明的虚妄分别,才有这世俗世界。由此说明“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⑾佛道:即菩提 (Bodhi),新译为觉,旧译为道。道为通义,佛智圆通无碍,所以称之为道,道有三种:一、声闻所得,二、缘觉所得,三、佛之所得。佛所得无上菩提,称为佛道。第二义:因行而称为道,成佛的途径称为佛道。《大乘义章》卷十八称:“地论言: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圣处,名为圣道。”

⑿颠倒:由于无明而生的错误认识。一般来说有八颠倒,即凡夫四颠倒和二乘四颠倒。凡夫四颠倒如下:一、常颠倒,把世间的无常之法误认为常法;二、乐颠倒,误认世间之苦为乐;三、净颠倒,误认世间不净法为净法;四、我颠倒,误认世间无我法为我。二乘四颠倒如下:一、无常颠倒,误认涅槃之常为无常;二、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为无乐;三、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为无我;四、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为无净。

(13)四大:梵文Caturmahabhuta的意译,又称为四界,即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的基本元素。因为四大能够造作各种色法,所以称为“能造四大”,被造作的色法称为“四大所造”。四大的属性分别是坚、湿、暖、动,其作用分别是持 (保持)、摄 (摄集)、熟 (成熟)、长 (生长)。

⒁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所缘取的六种外境:色、声、香、味、触、法,因为这六种外境像尘埃一样染污人们的情识,所以称为六尘。因为这六尘能够把人们引入迷妄,所以又称为六妄。又因为它们能够使善法衰灭,所以又称为六衰。因为它们能够劫持善法,所以又称为六贼。六尘属于十二处的外六处,属于十八界的六境。

⒂空中华:梵文khapuspa的意译,害眼病者,在空中见有花,实际上空中无花。以此譬喻说明妄心所执皆无实体。

⒃第二月:害眼病者见到第二个月亮,以此譬喻说明世间之物似有非有,都是幻有,都无实体。

⒄空实无华:也含无二月,意思是说,本觉性中,只有如如智和如如理,即智亦如,理亦如,一如无二如,犹如净明眼见晴明空,只有晴虚,迥无所有,既没有四大之身相,也没有缘影之心相。所以认为有身心,都是由于无明妄见而有,空花二月都是因为害眼病似见而有,所以是病者妄执。

⒅妄执:意谓虚妄之执念,又执着虚妄之法,持而不离称为执。

⒆惑: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对事理做颠倒错误的认识,这就称为惑。贪、嗔等烦恼的总名也称为惑。

⒇虚空:无的别称,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所以称为虚空。虚空有十义:一、无障碍义,二、周遍义,三、平等义,四、广大义,五、无相义,六、清净义,七、不动义,八、有空义,九、义空空 (离空之执着,为空之空),十、无得义。

(21)自性:梵文Svabhava的意译,音译私婆婆,意谓事物的不变不改之性,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佛教认为这种自性是不存在的。

(22)迷彼实华生处:法身本无身心之相,就如虚空本来无花一样,现在误认为四大为身,如果认为空花实有,这是由于虚妄执着,不仅对本来的法身迷惑不解,也不知道虚妄之身从无明而有,所以称为“迷彼实华生处”。

(23)轮转:与轮回同义,有情众生在三界大道轮转生死,不断受苦。

(24)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因为生死是迷妄的颠倒,如梦中的事情一样,醒后就知道是空。因为本来没有生,也就没有灭,所以,就如空华一样,没有定灭之处。

译文

这时候,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好啊! 好啊!善男子啊! 你能为各位菩萨,询问如何成佛的修行法门,以及为末世求大乘道的众生们,得到正法,永久保持在世间,使众生不致堕入邪见之中。你现在仔细听,我应当为你解说。

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听到释迦牟尼佛答应说法以后,非常高兴,其他大众也静静地恭听。

善男子!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称为圆觉,从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和波罗蜜,教授历代菩萨。一切如来的本起因地,都是依圆照清净觉相,方能永远断除无明,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佛道。

文殊菩萨问:什么是无明呢?

佛回答说: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有各种各样的错误,犹如迷惑之人,辨别不清方向,错把南方作北方,误将东方作西方等,错误地认为四大为自身之相,于六尘之境现起能缘的影子,作为自己心之实相,就如某人害眼病,见到空中花和第二个月亮一样。

善男子! 空中实际上没有花,但害病者生起妄执。由于妄执的缘故,不仅是对这虚空自性迷惑不解,对那花的实际生处也迷惑不解。由于有这种妄执而有轮转生死,所以称为无明。

善男子! 所说的这种无明,并不是实有其体。如正在做梦的人,做梦的时候,梦中物并不是没有,到醒以后,才明白都无所有。如各种空花息灭于虚空,不能说有定灭处。为什么呢? 因为本来就没有生处。一切众生,在无生当中,虚妄地见到生灭,所以称为轮转生死。

原典

善男子!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①,非作故无,本性②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③俱遣,是则名为净觉④随顺。

何以故? 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⑤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⑥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⑦,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⑧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⑨觉⑩。了达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注释

①生死:一切有情众生,因其业惑,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不断受苦。生死有多种分类,最常见的是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一切有情众生,由于有漏善业和不善业,在三界六道的果报生死,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别,所以称为分段生死;二、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是其业用神妙而不测。“变易”意谓无形色之胜劣,无寿期之长短,只是迷惑之思想渐减,证悟渐增,这种迷惑的迁移称为变易。又可以解释为心神念念相传,前后变易。又可以解释为各位圣者所得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所以称为变易。

②本性:本来故有之性德。

③有、无:有二释:一、有法和无法。如说一切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和大乘唯识的五位百法,都是有法,龟毛兔角都是无法。二、有法是常见,即有我法之见;无见是断见,即无我法之见。此中用第一释。

④净觉:清净无烦恼之觉悟。

⑤如来藏:梵文Tathagatagarbha的意译,一切有情众生藏有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或佛性,据世亲著《佛性论:如来藏品》,有三种解释:一、所摄,世间一切有情众生都为如来之性所摄,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如来藏;二、隐覆,如来之性,被烦恼所隐覆,使之不显;三、能摄,真如虽然在有情众生的烦恼之中,但含有如来的一切功德。由此说明:如来藏是世间众生的根本,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

⑥法界:梵文dharmadhatu的意译,音译达摩都。有三种解释:一、第六识意识所缘的对象称为法界,这是十八界之一;二、泛指各种事物,“界”为分界,即事物的类别;三、指事物的本源或本质。与真如、空性、实际、实相等同义。《辩中边论》卷上称:“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

⑦修行:意谓如理修习作行,通于身、语、意三业。

⑧偈:梵文 Gatha 的意译,音译伽他,佛经中的诗体。

⑨智慧:智是梵文Jnana的意译,音译若那。慧是梵文Prajna的意译,音译般若。决断是智,拣择是慧。知俗谛是智,照真谛是慧。《大乘义章》卷九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⑩觉:梵文Bodhi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是察知恶事,觉悟是开悟真理。《大乘义章》卷二十末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之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⑾了达:了悟通达事理。

译文

善男子! 于如来因地,修行圆觉的人们,知道是空中之花,就没有轮回了,也没有身心接受那种生死,并不是造作而空,其本性是空。

那种知觉之境,就像虚空一样。知虚空之智,即空花之相,也不能说是没有知觉性,有和无都遣除掉,这就称为随顺净觉。

为什么呢? 因为虚空之性,因其永恒不动,因为如来藏中没有生起和消灭,没有知见,如法界之性,普遍存在于十方,这就称为因地法行。

菩萨因此于大乘法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据佛的这种教诲修行,不会堕入邪见。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种意思,就以偈颂说:

文殊菩萨! 你应当知道:所有的一切三世诸佛,其修行都是从根本因地起步,都是以般若智慧觉悟,知了通达无明,知道它就如空中花朵一样,这就能够免除流转生死。又如正在做梦的人,醒后梦中事物都不存在了。得到觉悟的人,认为万事万物就如虚空一样,平等不二从不动转,若觉悟到法性是普遍充满十方世界的,这样就成就了佛道。各种妄想息灭而无处所,成道也不可得。因为本性圆满,菩萨在此当中,能够发起菩提心。末法时期的各类众生,依此修行,不会堕于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