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普贤①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②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 若彼众生知如幻③者,身心④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⑤,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⑥心⑦云何解脱⑧?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⑨,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⑩。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⑾,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⑿,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普贤: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译,另译遍吉,音译三曼多跋陀罗,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相传他应化说法的道场在四川省的峨眉山,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德,与专司智的左胁侍文殊并称,塑像多骑白象。文殊是大智,就是所谓的理观;普贤是大行,就是所谓的事修。《圆觉经》的第一章是代表悟道智慧的文殊,第二章是代表修行的普贤,这是合乎逻辑的安排。
②叉手:一种佛教礼节,又称为合掌叉手,即合掌交叉两手。
③幻:空法十喻之一,如幻术师变出来的东西,没有实体。《圆觉经略疏》称:“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
④身心: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五蕴构成的,色蕴是身,受、想、行、识四蕴是心。
⑤幻化:“幻”是幻术师之所作,“化”是佛、菩萨等神通力所变化。佛经中以幻化譬喻空法。
⑥妄想:不实为“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相,此称妄想。《大乘义章》卷三本称:“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
⑦心:佛教经典中有多种分类,一般来说分为二心:一汗栗太 (Hrdaya) 心,即肉团心;二质多 (citta)心,即虑知心。
⑧解脱:梵文Moksa的意译,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得自由自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
⑨方便:梵文Upaya的意译,另译善权、变谋等,音译沤和。全称方便善巧、方便善智,梵文Upayakausalya的意译,音译沤和俱舍罗,佛、菩萨度脱众生所采取的灵活手法。
⑩五体投地:五体即右膝、左膝、右手、左手、头。五处皆圆,所以五体又称为五轮,五体投地又称为五轮投地。最崇高的佛教礼节。先立正,后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以后,再屈两手,以手摸足,然后顶礼。站起的时候,先起头,再提两肘,再起两膝。
⑾如幻三昧:一种禅定,修此禅定能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如幻之理,因为一切事物如幻,就不会因此而起爱心,也不会生起烦恼之憎心,憎爱不生,自心就不会受外境牵动。一切境界不受即为正受,必须由修习如幻而得,所以称为如幻三昧。
⑿谛听:意谓审谛而听,即闻而思,思而修,三慧同时而起,才能称为谛听。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普贤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长跪合掌,告诉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 请您为各位来此平等法会求法的菩萨大众,并为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修大乘菩萨道的人们说明,当听到了这种圆觉清净法门以后,如何修行?
世尊! 如果那些众生了知万相如幻,而无实体之假相,身、心也如幻,为什么要以幻还修于幻呢? 如果幻心把一切事物都由因缘离散而消灭干净了,就没有心了,谁来修行呢? 您为什么又说修行如幻呢? 如果各类众生根本不修行,在生死中常居于如幻之假相,犹如幻术师之化作,从来就不了知如幻境界,怎能使妄想心得到解脱呢? 但愿佛为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说明,以何种方便法门,渐次修习,使各类众生永远脱离各种幻境?这样讲完以后,行五体投地礼。这样恳切地启请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告诉普贤菩萨说:好啊! 好啊! 善男子! 你能够为了各位菩萨及末法时期的众生,恳求我讲如何修行菩萨道的如幻三昧和渐次证悟的方便法门,使各类众生能够脱离各种幻境。现在你要仔细听,我要为你演说。
当时,普贤菩萨听到佛要说法,非常高兴,在座大众都专心静默而听。
原典
善男子!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①,犹如空华,从空而有②,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③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④
善男子!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⑤譬如钻火,两木相因⑥,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⑦。
善男子! 知幻即离⑧,不作方便;离幻即觉⑨,亦无渐次⑩。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⑾,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⑿。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⒀而有相⒁,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⒂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注释
①圆觉妙心:心体不可思议,称之为妙。天台宗认为:别教以如来之真心为妙心,圆教以凡夫之妄心为妙心。圆觉妙心含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不仅是佛具有,一切众生都具有。
②从空而有:比喻妙心随缘而起。随缘而起,起即无起,随缘而灭,灭即无灭,所以下文说“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③普贤菩萨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本段就是回答这个问题: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幻心就是无明,根本无明是出世众生的妄想心,枝末无明是世间众生的妄想心。“还依幻灭”,意谓众生无明幻心,还依幻妄之身心,经过长期修行,使之消灭。
④本段回答普贤菩萨提的第二个问题:“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各种幻灭除干净,觉心就不动了,这还是依幻说觉,也称为幻。为什么又称为幻呢? 如果说有觉,仍然没有离开幻,因为是对待法,也不能说为无觉。因为说无觉,仍然称为幻,所以说“亦复如是”。因为“无”对“有”来说,也是对待法,所以幻灭名为不动。
⑤本段回答普贤菩萨提的第三个问题:“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如何解脱?”对此回答如下:当今现前一切菩萨和末法时期发清净心的人,应当远离一切诸幻虚妄境界。在此说明应当修行。因为普贤菩萨在此提的问题是:恐怕末世众生听说如幻,就知道不真实,何必修行呢? 佛对此说明如下:因为是幻化虚妄境界,所以必须要修行而远离之。幻妄境界,含法甚多,远离并不容易,所以要下定决心,坚持修行。此心也是幻,也应当远离,这是第一离;离也是幻,也应当远离,这是第二离;远离之念也是幻,也应当远离,这是第三离。
⑥两木相因:两根木头互相为因,因此而有彼,因彼而有此,相待而成立,所以二者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假有。
⑦断灭:各种事物因果各别,所以不是常,因果相续,所以不是断,认为无此因果相续之理,即谓断灭之见,即断见,这是一种邪见。《圆觉经》的观点是非有非无,非常非断。
⑧知幻即离:既然知道各种事物如幻,但是自己并不执着,不执着就是离,所以说“知幻即离”。
⑨离幻即觉:既然是“知幻即离”,则离无所离。既然是离于幻,圆觉妙心昭昭不昧,所以说“离幻即觉”。
⑩亦无渐次:即顿悟法门,又称为顿了,无须长期修行,一旦掌握了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
⑾诸众生:包括六道四生,众生由于前生的善恶行为而有六种轮回转生途径,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Asura,一种恶神)、人、天。四生即众生的四种出生形式:卵生 (如鸡、鸟等)、胎生 (人、畜生等)、湿生 (又称为因缘生,如腐肉中虫、厕中虫等)、化生 (借业力出生者,如天神、饿鬼和地狱中的受苦众生)。
⑿皆从诸如来:此中“如来”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诸佛法身。法身是梵文Dharmakaya的意译,与真如、法界、佛性等同义,佛教认为法身是世界本源,世间一切都是由佛的法身变现的,所以幻无明是从诸如来而生。
(13)空:梵文Sunya的意译,音译舜若。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这是假有幻有,而不是实有,这就称为空,即理体的空寂明净。小乘佛教主张我空,大乘佛教主张我空、法空,甚至于空空,“空”也是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主张当体空,不用分解,本身就是空。正如《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乘唯识学派主张阿赖耶识缘起自性空。
⒁相:梵文Laksana的意译,音译摆乞尖拏。即事物的相状,表于外而想象于心,就称为相,有为法有生(产生)、住 (持续)、异 (变异)、灭 (毁灭)。《华严经》认为有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⒂觉心不动:觉心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修行只是去掉烦恼缠缚。
译文
善男子! 一切有情众生的种种事物都是幻化,都是从如来的圆觉妙心产生出来的,就像空花一样,是从空而有,幻觉之花虽然灭了,空性却不被破坏。有情众生的幻心,还是幻起幻灭,各种幻都灭除干净了,觉心仍然不动。
依据幻而说觉,觉也称为幻。如果说有觉,仍然没有离开幻;如果说没有觉的话,也是这样,所以说幻灭称为不动。
善男子! 所有的一切菩萨和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的虚妄境界,由于坚决执持远离心的缘故,因为心如幻,也应当远离。远离也是幻,离远离幻,也应当远离。达到无所离的境界,就是消除了各种幻。这就像钻木取火一样,两根木头相互为因,火燃出木烧尽,灰飞走烟消灭,以幻修幻,也是这样。就是各种幻都消灭干净了,也不落入断灭见之中。
善男子! 知道各种事物如幻,妄想立即就离开了,没必要施用种种方便法门,离开妄念幻想,就是觉悟,也就没有渐次了。一切菩萨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按照这种方式去修行,这样就能够永远脱离各种幻。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个意思,而说如下偈颂:
普贤菩萨! 你应当知道,所有的一切各类众生,无始以来而有的幻无明,都从各种如来而生。圆觉心的建立,犹如空中之花,依据空而有的相貌,假若空花灭了,虚空根本就不动。幻从诸觉而生,梦幻境界破灭之后,就是圆满觉醒,因为觉心不动。假若那些修学菩萨道者和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应当永远脱离幻境。一切幻境都要脱离,就如木中生火一样,木头烧完了,火也就灭了。觉悟的话就没有所谓渐次的问题,方便法门也是这样 (没有所谓方便非方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