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金刚藏菩萨①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②,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世尊! 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③?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十方异生④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⑤?

唯愿不舍无遮⑥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⑦,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⑧教了义⑨法门⑩,永断疑⑾、悔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⒀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⒁,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尔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金刚藏菩萨:金刚藏菩萨是梵文Vajragarbha的意译,金刚藏菩萨是密教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之一,这一菩萨明王现愤怒身,或持金刚杵以伏恶魔,称之为金刚藏王。

②渐次方便:第一章标明本起因地,说明净觉随顺;第二章依如幻三昧,说明顿悟净觉;第三章说明随顺修习。由顿至圆,所以称之为渐次方便。

③无明:梵文Avidya的意译,又称为“痴”(moha)、愚痴、愚惑等,十二因缘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意谓愚昧无知,不懂得四圣谛、三宝、业报轮回等佛教真理。

④异生:凡夫异名,凡夫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轮回不息,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凡夫由于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所以称为异生,《玄应音义》卷二十四称:“异生,梵言婆罗必栗托仡那 (Balaprthagja-na),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名生。应作愚异生,言愚痴暗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也。亦言小儿别生,以如小儿不同圣生,故论中作小儿凡夫也。又名婴愚凡夫,亦云婴儿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旧经中或言毛道凡夫,按:梵本,毛,名吨罗;愚,名婆罗,当由上婆声之相近致斯讹谬,译人之失也。”

⑤烦恼:梵文klesa的意译,另译为惑,意谓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发生迷惑、苦恼等,处于潜在的尚未现行的烦恼称为随眠,现行烦恼称为缠,又通称为漏。贪、嗔、痴、慢、疑、恶见,是根本烦恼。随烦恼有二十种: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娇、失念、散乱、不正知。

⑥无遮:意谓广大,没有遮盖,宽容平等。

⑦秘密藏:即秘密法藏,这种法藏非常深奥难懂,只有佛才能理解,凡夫众生无法理解,所以称之为“密”。如来为了护念深法,则秘之而不说示,所以称之为“秘”。

⑧修多罗:梵文sutra的音译,另译素怛缆,意译为经,三藏 (经、律、论) 之一。

⑨了义:二义 (了义、不了义) 之一,明了说明究竟真实之理的大乘经典,如烦恼即菩提等。佛曾遗嘱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⑩法门:佛所说的世间法则称为法,此法是众圣入道之门,所以称为法门。有情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佛为之说八万四千法门。

⑾疑:梵文vicikits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不定地法之一,唯识宗的烦恼法之一。意谓对佛教及其义理犹豫不决,《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疑? 谓于谛、宝等,为有、为无,犹豫不定,不生善法所依为业。”

⑿悔:梵文kaukrtya的意译,另译恶作,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不定地法之一,唯识宗的四不定之一。意谓对以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俱舍论》卷四称:“恶作者何? 恶所作体名为恶作,应知此中缘恶作法说名恶作,谓缘恶作心追悔性。”

(13)修学:修习研学佛道。

⒁决定信:坚定不移地信仰佛教,不掺任何怀疑。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金刚藏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长跪合掌,告诉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 您刚才已经很好地为各位菩萨及其眷属,解说阐扬如何成佛的圆觉清净大陀罗尼之因地行法,和渐次方便法门,替各位有情众生开启蒙昧迷糊的心智。与会求法大众承蒙佛的慈悲教诲,原来犹如眼睛生病,模糊一片,听了您的教诲以后,豁然开朗,智慧之眼目清晰明了。

世尊! 假若各位有情众生本来就是佛,为什么又有一切无明呢? 如果各种无明,对于有情众生来说,本来就有,由于什么因缘,如来又说有情众生本来是佛呢?如果说十方众生本来是佛,后来才生起无明,一切如来,什么时候才又产生一切烦恼呢?

只希望如来宽容平等,施展大慈大悲,为各位菩萨打开秘密藏,并使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听闻这种经教了义法门,永远断除疑悔。这样讲完以后,行五体投地礼。这样恳切地启请了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告诉金刚藏菩萨说:好啊! 好啊! 善男子! 你能够为各位菩萨及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向如来询问最深最秘密最究竟的方便法门,是一切菩萨们最高的教育方法,这是大乘道的了义法门。能使十方修学的菩萨和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得到决定信,永远断除怀疑和后悔。现在请你仔细听,我要为你说。这时候,金刚藏菩萨听了佛的教诲以后,非常欢喜,在座的广大徒众都默然聆听。

原典

善男子! 一切世界①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②。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③,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 诸旋④未息⑤,彼物先住⑥,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 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⑦。

注释

①一切世界:即三种世间 (一) 正觉世间。即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二) 有情世间。即六凡: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三) 器世间。山河大地等。

②轮回:梵文samsara的意译,另译生死轮回、轮回转生、流转、轮转等,音译僧沙洛。有情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的生死世界循环不已,犹如车轮旋转不停。

③流转:轮回的异名。

④诸旋:即前述目动、眼定、云驶、舟行。

⑤未息:意谓正动、正定、正驶、正行之时。

⑥彼物先住:意谓目正动而水先不摇,眼正定而火先不转,云正驶而月先不运,舟正行而岸先不移。

⑦三惑:即金刚藏菩萨所提的三个问题:“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译文

善男子! 一切世界的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最终归于念念相续的心理活动,循环往复不息,种种取和舍,都是轮回。在没有解脱轮回以前,如果辨别圆觉的话,那种圆觉性就与轮回一样。要想跳出轮回,是根本不可能的。譬如转动眼珠,就像清湛之水在摇动一样。又比如眼珠固定不动,由于旋转火而成火圈。由于云在飘,看上去好像是月亮在动。船行,如河岸在移动,也是这种情况。

善男子! 上述各种旋转还没有停息的时候,让某一事物首先停住,尚且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轮转生死的污垢之心呢? 它从来就没有清净过。因为以旋转不息的妄心,是转回不到佛的圆明觉性,所以认不清佛的圆明觉性,由此你们便产生以上三种疑惑。

原典

善男子! 譬如幻翳①,妄见空华②,幻翳若除③,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 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 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 当知虚空④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⑤,而为虚空平等本性⑥。

善男子! 如销金矿⑦,金非销有⑧,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 一切如来妙圆觉⑨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注释

①幻翳:翳是一种眼病,幻是幻觉。幻翳比喻前六识,因为前六识依第八识阿赖耶识虚妄变现而起。

②妄见空华:既然翳是幻,所见是不真实的,这就是“妄”的意思,以此说明第六识的虚妄分别。空中本来没有花,因其妄见而有,所以空花是虚幻不实的,是假有,是空。

③幻翳若除:翳病因服药而消除,比喻听闻佛法,就认识到空。

④虚空:此中虚空比喻真如净觉,也就是成佛本体,即佛性。不因离华翳而暂有,也不因有华翳而暂无。以此说明虚空固有,暂时为华翳所覆盖,以此比喻佛性固有,众生为二执所障。

⑤如来圆觉随顺:圆觉意谓圆觉妙性,《大乘起信论》称为一心,唯佛独证,所以称为如来圆觉。随顺,意谓随顺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以此成立虚空等一切事物。

⑥而为虚空平等本性:佛的圆觉既然能够成立虚空,即为虚空本性。又能成立诸法,即为诸法本性。因为虚空、诸法都能成立,所以称为平等本性。证得此性,则异生诸佛、无明烦恼等,都是幻化,都是空。

⑦如销金矿:蕴金称为矿,炉镕称为销。比喻修行的人们,以智慧断除疑惑,以显明圆觉妙性。

⑧金非销有:说明矿中本来就有金,以此比喻圆觉妙性本来就有,并不是因为修行而有。

⑨妙圆觉:离烦恼障称为妙,说明无明尽除。体备众德称为圆,永不再迷称为觉,这就是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以来灵明朗照,所以说本无菩提和涅槃。

译文

善男子! 譬如眼睛害病得翳,产生幻觉,虚妄地见到空中之花,如果将幻翳除掉,不能说这种幻翳已经消灭,也不能说什么时候再次生起一切各种幻翳。为什么呢? 因为幻翳和空中之花二种东西,不是相待而成立。又如眼病治好了,空中之花没有了,这时候,不能说虚空之中什么时候再次生起空中之花。为什么呢? 因为虚空之中本来就没有花,更没有生起和消灭。生死同于空中之花的生起,涅槃同于空中之花的消灭,在自己的妙觉圆照之中,没有空中之花,也没有幻翳。

善男子! 应当知道,自然界的虚空并不是暂时而有,也不是暂时而无,更何况如来的圆觉空性,而为虚空的平等本性。

善男子! 如消熔金矿,金并不是因为消熔而有,既然已经成为金,就不再变为矿,经过无穷无尽的时间,金性不被破坏,不应当说金性本来就没有形成。如来的圆觉,也是这样。

善男子! 一切如来的妙圆觉心,本来就没有菩提,也没有涅槃,也没有成佛,也没有不成佛,也没有虚妄的轮回,也没有非轮回。

原典

善男子! 但诸声闻①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②,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③,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 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④,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⑤,犹如空华,复结空果⑥,辗转妄想⑦,无有是处。

善男子! 虚妄⑧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注释

①声闻:梵文Slravaka的意译,意谓直接听闻佛陀言教而得觉悟者,原指佛在世时的弟子,后与缘觉、菩萨合称三乘,以修学四谛为主,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最终目的是达到“灰身灭智”的无余涅槃。

②须弥山:梵文 Sueru 的音译,另译修迷卢、须弥楼、苏迷卢等,意译妙高、妙光、安明、善高、善积等。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被佛教所采用。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有四大部洲。

③大寂灭海:即大涅槃因为涅槃另译寂灭。横竖赅穷称为大,“寂”意谓无声,不能用语言诠释。“灭”意谓无形无相。体备众德,用赅万有,所以比喻为海,大海无边无际,涅槃境界也是这样。

④缘气:以能缘之想,攀六尘之缘影,能、所互合,所生扰乱之相,属于气分。并无生灭之相,只是生灭之影,有情众生的乱想,就属于气分。

⑤佛境:不可思议佛之境界,《华严经》卷二称:“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法界皆周遍。”

⑥空果:虚空之果,和空花一样是虚幻不实的,是幻有,假有,是空。

⑦妄想:不实称为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相,称为妄想,《大乘义章》卷三本称:“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

⑧虚妄:意谓不真,非实称为虚,非真称为妄。

译文

善男子! 只是各种声闻所证得的圆觉境界,身心语言都已经断灭了,终究不能达到他所亲证所现的涅槃境界,更何况是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的圆觉境界,就像是取萤火虫般的小火来燃烧须弥山一样,永远点不着,这是以轮回中的妄想心,生出轮回中的错误知见,而以此想要进入如来的寂灭海中,是永远达不到的。所以我说一切菩萨及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首先要断除无始以来的轮回根本。

善男子! 我们产生思惟,是由于第六识意识的作用,由于受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影响,所起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还要依靠气才能存在,并不是实有心体,已如空中之花一样。用这种思惟辨别佛境,就像是以虚幻的空中之花,期待虚幻的空果,辗转都是妄想,没有对的地方。

善男子! 虚妄的缘影妄想,很多都是自作聪明之见,这不是真正的方便,欲证圆觉,终究不能成功。以这样的虚妄分别心,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正确的提问。

原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①性,

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②。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

凡夫③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注释

①寂灭:涅槃 (Nirvana) 的意译,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所以称为寂灭。

②佛海:佛的境界广大无边,犹如大海。《探玄记》卷三称:“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谓遍一切处而转法轮故。”

③凡夫:异生的异,与圣人相对。没有断惑证理者,称为凡夫。“凡”意谓平凡、平常。又有“多”义,指众生种类之多。

译文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个意思,于是说了以下偈颂:

金刚藏菩萨! 你应当知道,如来的寂灭清净自性,从来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假若以轮回心思惟佛境界,则永远在妄想中回旋,始终在轮回中而不得解脱,永远达不到佛的境界。比如消融金矿而得纯金,金子并不是因为消融而有。虽然本来是金,经过消融金矿而成纯金,一旦成为纯金,就不能再次成为金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和诸佛,都是空花之相,人们的思惟就如幻化一样,更何况是各种虚妄之境呢? 假若能够了此虚妄心,然后才能求得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