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弥勒菩萨①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②末世一切众生无畏③道眼④,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⑤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回入尘劳⑥,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⑦肃清,照耀心镜⑧,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⑨,具无生忍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弥勒菩萨:弥勒是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弥勒菩萨从佛授记 (预言) 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而为未来佛 (当佛)。他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而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 (相当于人世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弘扬佛法。弥勒菩萨又称为“一生补处”,因为他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将在人间投胎、出生、出家、修道、证果、度众生。中国一些寺庙里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像,则为五代时名为契此的和尚,因为传说他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后人塑像作为弥勒供奉。

②施:布施之略,梵文Dana的意译,音译檀那。离悭贪吝惜而施与他人。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之一,有三种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

③无畏:又称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有四无畏、六无畏之分。四无畏如下: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六无畏如下: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平等无畏。

④眼:修习佛道而得之眼,也可以是观道之眼。即辨析邪正之眼,即正慧。

⑤轮转:与轮回同义,有情众生在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轮转不息,不断受苦。

⑥尘劳:烦恼的异名,有情众生在尘世劳劳碌碌,不断遭受烦恼的折磨,所以称为尘劳。

⑦慧目:即道眼,意谓智慧之目,其性清净,能辨邪正。

⑧照耀心镜:正慧是能照,心境是所照。即心地开通之义。心地开通,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⑨实相: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与法性、真如、性空、无相、真性、实际、实性等同义,“实”为真实而不虚妄,“相”为无相。

⑩无生忍:又称为无生法忍、无生忍法等,“忍”是对真理的认可,是智慧的别称。“无生”是佛教关于无生无灭的理论。到一定阶段的大乘菩萨,对无生无灭理论的认可,就称为无生忍。《大智度论》卷五十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弥勒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 请您为各位菩萨详细开示修行的秘密要点,使各位广大徒众深刻觉悟轮回,辨别错误和正确,请您为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布施无畏道眼,对大般涅槃产生决定信,使他们不要再次轮回,生起颠倒错误的想法。

世尊! 假若各位菩萨及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要想在如来的伟大寂灭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戏,应当怎样断除轮回的根本呢? 在各种轮回当中,有几种属性呢? 要想修成佛道,大彻大悟,有哪些层次差别呢? 已经摆脱轮回的诸佛和菩萨,因为悲悯众生,再次来到尘世度脱众生,应当施设几种教化的方便法门,才能度脱各类众生呢? 但愿佛不舍救世的大慈大悲,使各位修行的一切菩萨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智慧眼目清晰明朗,自能照耀心镜,圆满觉悟如来的无上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样讲了以后,行五体投地礼。这样恳切地启请了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说:好啊! 好啊! 善男子! 你现在能够为各位菩萨及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请求询问如来最深奥、最秘密、最微妙的教义,使各位菩萨慧目洁净,并使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永远断除轮回,使其心觉悟诸法实相,具无生忍,请你现在仔细听,我要为你解说。弥勒菩萨听到释迦牟尼佛要说法,非常高兴,在座大众都默然聆听。

原典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①贪欲②,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③,卵生④、胎生⑤、湿生⑥、化生⑦皆因淫欲⑧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⑨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⑩,造种种业⑾,是故复生地狱⑿、饿鬼⒀。知欲可厌,爱厌业道⒁舍恶乐善,复现天⒂、人⒃。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⒄善果⒅,皆轮回故,不成圣道⒆。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⒇。

善男子! 菩萨变化(21),示现(22)世间(23),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24),于清净心(25)便得开悟。

注释

①恩爱:父母妻子等之间,互相感恩及溺爱之情。佛教认为此情是造成烦恼结缚和轮回的根本原因。

②贪欲:引取顺情之境的贪心,称为贪欲。即贪爱世间色欲、财宝等而无厌足。佛教认为,贪欲是造成烦恼转生轮回的根本。

③种性:“种”为种子,有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变之义。《璎珞本业经》认为有六种性:习种性,即十住;性种性,即十行;道种性,即十回向;圣种性,即十地;等觉性,此位菩萨望后之妙觉,可算作一等,但胜于以前诸位菩萨,所以称为等觉性;妙觉性,意谓妙极觉满。

④卵生:四生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之一,依卵壳而生,《大乘义章》卷八本称:“如诸鸟等,依于卵壳而受形者,名为卵生。”

⑤胎生:四生之一,如人类由母胎而生。劫初之人,男女未分,都是化生,以后发淫情而生男女二根,始为胎生。

⑥湿生:四生之一,如蚊等,由湿气自行出生,称为湿生。

⑦化生:四生之一,如天神、地狱、劫初之人等,不借父母等因缘而生出,即借善恶业力而出现者,所以称为化生。

⑧淫欲:即色欲。众生心系淫欲而伤身,如病而得烦恼,所以戒淫是佛教戒律的重要内容之一。

⑨命:又称为命根,梵文Jivita的意译,能够支持煖和识。《俱舍论》卷五称:“命根体即寿,能持煖和识。”并非别有色心之体,由过去世之业而生,因而一期之间能够维持煖和识,这就称为命。因为命能持煖和识,所以称为根。根据大乘唯识学派的教义,阿赖耶识的种子有住识之功能,一期之间能使色心相续,所以假名命根,并非别有命之实体。

⑩嫉:梵文irsy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小烦恼地法之一,大乘佛教唯识学派的随烦恼之一,是对别人的成功发嫉妒的心理。《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嫉? 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⑾业:梵文 Karma 的意译,音译羯磨。意谓造作,一般分为三业:身业 (行动)、语业 (又称为口业,言语)、意业 (思想活动)。

⑿地狱:梵文Naraka的意译,另译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六道中的最恶道,最苦的转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等活地狱,生此者互相残杀,凉风吹来,死而复活,更受苦害;黑绳地狱,以黑铁绳绞勒罪人;众合地狱,以众兽、刑具等配合,残害罪人;号叫地狱,罪人受苦折磨,发出悲号;大叫地狱,罪人比前者受的残害更重,大声喊叫;炎热地狱,以铜镬、炭坑煮烧罪人;大热地狱,罪人受煮烧,比前更烈;阿鼻地狱,又称为无间地狱,罪人在此,不间断地受苦。

(13)饿鬼:梵文 Preta 的意译,音译蔀荔多、闲丽多等,佛教恶趣之一,种类很多,总的特征是经常挨饿,有的腹大如鼓,喉细如针,没有人给他们举行祭祀,使之常受饥饿。居于阎魔王的地下宫殿,也居于人间坟地、黑山洞等处。

⒁业道:有情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通于六趣,所以称之为业道。

⒂天:梵文 Deva 的意译,音译提婆。天有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一部分在须弥山中,另一部分远在苍空,总名天趣,六趣之一。

⒃人:属欲界,思虑最多,佛教六趣之一。

⒄增上:势力强盛,称为增上。即增胜上进,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强大。

⒅善果:善业之因,所招感的善妙果报。

⒆圣道:意谓圣者之道。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人所行之道。彼等已离烦恼,断轮回之苦。

⒇爱渴:又称为渴爱。爱欲之心,其贪强烈,如渴者求水。

(21)变化: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佛和菩萨,通过自己的神通力,能够变化一切有情和非有情。

(22)示现:佛和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之身,如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应化身。

(23)间:“世”为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间”为中之义。堕于世中事物,谓之世间。又有间隔之义,世之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之世间,与世界同义。一般来说,有两种世间:一、有情世间,即有生者;二器世间,即国土。

(24)境界:梵文Visya的意译,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我得果报之界域,都称之为境界。

(25)清净心:无疑之信心,无垢之净心,无烦恼之心。

译文

善男子! 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有种种恩爱和贪欲,所以有轮回,假若各类世界的一切种性,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都是因为淫欲而有性命。应当知道,轮回以爱为根本,由于种种欲望,而助长产生爱性,这就能够使有情众生生死相续。欲因为爱而生,命因为欲而有,有情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还是依赖欲这个根本。爱欲是将来受生之因,爱命为将来成身之果。由于可行欲之境,生起各种违境和顺境,与爱心相违背,则生憎恨和嫉妒,造作种种恶业,所以又生到地狱受苦和饿鬼道。知道了爱欲的可怕,则心生厌离,便起心爱慕而欲行之,由此舍因欲所造之恶业,乐离欲防淫之善行,而又生天趣和人趣。而且,知道了各种爱欲的可怕,则心生厌恶,由此弃下界爱,希上界定,都以舍为主。乐也是爱,即爱修舍定,还以滋生爱本,爱本即上界身心。以修舍定为因,现有为善果,这是增上善果。因为这些都是轮回,不算是圣道。所以,有情众生要想脱离生死,免遭各种轮回,应当首先断除贪欲,还要断除爱渴。

善男子! 菩萨通过神通变化,示现于人世间,并不是以爱为本,只是以慈悲心摄化众生,使之舍弃诸爱,假借各种贪欲而入生死世间。假若末世一切众生,能够舍弃一切贪欲,并能灭除憎恨、痴爱之心,永远断除轮回,勤求如来的圆觉境界,这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原典

善男子! 一切众生由本贪欲①,发挥无明②,显出五性③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 一者理障④。障正知见⑤;二者事障⑥。续诸生死。

云何五性? 善男子! 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⑦,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⑧,先当发愿⑨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 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⑩,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⑾、渐⑿,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⒀。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⒁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注释

①本贪欲:此中“本”字,是一念不觉,蔽妙明为无明之本。

②发挥无明:六道众生,堕于依他起性之中,身心都是无明,所以是“发挥无明”。

③五性:即五种性:习种性,即十住;性种性,即十行;道种性,十回向;圣种性,即十地;等觉,与前相同。第二解为: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未定性、阐提性。此中用第二解。

④理障:又称为所知障,由其邪见障碍正知见。

⑤知见:从意识来讲称为知,从眼识来讲称为见。推求称为见,觉了称为知。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称为知,五眼称为见。

⑥事障:又称为烦恼障,由于贪等事惑,使有情众生相续生死,障碍涅槃。

⑦缘觉:梵文Pratyekabuddha的意译,另译独觉,音译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佛涅槃以后,自己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者。缘觉乘与声闻乘合称小乘佛教的二乘,再加菩萨乘而成三乘。

⑧大圆觉海:大圆觉是广大圆满之觉,即佛智。圆觉之体,离过绝非;圆觉之相,竖穷横遍;圆觉之用,用等恒沙。因其三者皆大,所以称之为海。

⑨愿:梵文 Pranidhana 的意译,志求满足称为愿。要游历大圆觉海,须要经过烦恼之流,风浪极大,又有五百由旬之广,须要发大愿,立大志,修大行。首要是发愿,即四弘誓愿,是缘四谛所发之愿:(一)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二) 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三) 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

⑩善知识:“知识”意谓知其心意,知人是朋友的意思。《法华文句》卷四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

⑾顿:即顿悟,又称为顿了,与渐悟相对。一旦能把握佛教真理,即可当下觉悟。

⑿渐:即渐悟,又称为渐了,与顿悟相对,经过长期修行,才能够达到成佛的觉悟。

(13)佛果:佛为万行之所成,所以称为佛果。能成之万行为因,所成之万德为果。

⒁外道: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外道种类说法不一,主要指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

译文

善男子! 一切修菩提道的有情众生,由于原本贪欲,发挥无明之性,显现出众生五种不同差别的种性,因为有二种障而有深浅程度的不同。什么是二障呢? 一是理障,障碍正确的知见;二是事障,延续各种生死。

什么是五性呢? 善男子! 假若理障和事障还没有断灭,就不能称为佛。假若有情众生永远舍除贪欲,首先断除事障,还没有断除理障,只能悟入声闻境界和缘觉境界,还不能明显地住于菩萨境界。

善男子! 假若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要想游历如来的大圆觉海,应当首先发愿精勤断除理障和事障,把二障降伏以后,就能够悟入菩萨境界。假若事障和理障已经永远断灭,就可以进入如来的微妙圆觉境界,就可以到达菩提和大涅槃。

善男子! 一切有情众生都可以证得圆觉而成佛,必须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依照他指点的“因地法行”去修习,这时候的修习便有顿悟和渐悟之分,如果遇到如来无上菩提的正确修行之路,众生的根器没有所谓大小之分,都能成就佛果。假若各类众生,虽然都在寻求善友,如果遇到邪见者,就得不到正悟,这就称为外道种性。这是邪师的过失和错误,不是有情众生的错误,这就称为有情众生的五性差别。

原典

善男子! 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①。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②,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③,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④、嗔⑤、痴⑥,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⑦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⑧,便归大圆觉。

注释

①愿力:誓愿之力,又称为本愿力,《大智度论》卷七称:“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②二乘:即小乘佛教的声闻乘和缘觉乘。

③解脱:梵文Moksa的意译,意谓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得自由,《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

④贪:梵文Rag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不定地法之一,唯识的烦恼法之一,三毒之一。意谓贪爱、贪欲。《成唯识论》卷六称:“云何为贪? 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此中“有”是指世俗众生本身 (五取蕴),“有具”是指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⑤嗔:梵文Pratign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不定地法之一,唯识的烦恼法之一,三毒之一。意谓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⑥痴:梵文Moha的意译,唯识烦恼法之一,三毒之一,意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成唯识论》卷六称:“云何为痴? 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⑦依止: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永不离别。

⑧爱见:爱与见是二种烦恼,迷事之惑称为爱,迷理之惑称为见。如贪、嗔等是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是迷理之惑。

译文

善男子! 菩萨们只是以大悲方便法门,进入各种世间,开发还没有觉悟的人,乃至于示现种种形相,进入逆境界和顺境界,与这些有情众生共同生活在一起,教化他们,使之成佛,这些都是依靠无始以来的清净愿力。假若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之心,当菩萨发起清净大愿的时候,应当这样说:今天,但愿我安住于佛的圆觉境界,恳求善知识指引,使我不要走上外道和二乘,依照誓愿修行,逐渐断除各种障碍,把障碍断除干净以后,就圆满实现了自己的誓愿,便登上解脱清净的法殿,证悟到伟大的圆觉妙庄严领域。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个意思,而说如下偈颂:

弥勒菩萨! 你应当知道,所有的一切众生,不能得到伟大的解脱,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假若能够断除憎恨和喜爱,并且断除贪、嗔、痴,不因此而受差别种性之报,都能成就佛道。永远消灭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还要求得善知识的指引,而得正确的觉悟,随顺菩萨的伟大誓愿,依止大般涅槃。十方的各位大菩萨们,都是以本身的大悲愿力,示现而入生死世间。现在修行的人们,以及末法时的有情众生,努力勤奋断除各种爱见,便回归伟大的圆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