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①,重宣法王②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惭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法众:随顺佛法之众,即出家五众:(一) 比丘,受具足戒之男子;(二) 比丘尼,受具足戒之女子;(三)式叉摩那,又称为学法女,将受具足戒而学六法的女子;(四) 沙弥,出家受十戒之男子;(五) 沙弥尼,出家受十戒之女子。

②法王:佛于法自在,所以称为法王,《法华经:譬喻品》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清净慧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长跪合掌,告诉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 您为我们详细分析解说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听过。今天,我们承蒙佛循循善诱,身心舒畅,得到很大的利益。请您为各位与会求法大众,重新宣讲法王的圆满觉性,一切众生、诸位菩萨和如来,他们的所证所得有何差别? 使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听了佛所讲的圣教,随顺圣教而开悟,渐次进入佛的境界。他这样讲了以后,行五体投地礼,这样恳切地启请了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告诉清净慧菩萨说:好啊! 好啊! 善男子! 你能够为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询问修行渐次的差别,你现在仔细听,我来对你说。清净慧菩萨听到佛要说法,非常高兴,在座的大众也都静静地聆听。

原典

善男子! 圆觉自性①,非性②性有③,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 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④,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⑤,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⑥。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⑦,得法界净,即彼净解⑧,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⑨。

善男子! 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⑩。觉碍⑾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⑿者随顺觉性。⒀

善男子! 有照有觉⒁,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⒂,照与照者,同时寂灭⒃。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⒄,若复见月⒅,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注释

①自性:梵文Svabhava的意译,音译私婆婆。意思是自有,即不依赖于任何事物的独立存在。佛教唯识派认为:世间万物皆无自性,所以是空。而圆觉、法性、真如等都有自性。中观派认为真如等也没有自性。

②非性:本来平等之理,圆满觉性,平等不二,本无差别,所以称为非性。

③性有:非性中自有差别,因为有随缘之能,就生出十界差别之性,所以称为性有。缘有染净之异,性有顺逆之差,一切如来顺修,一切众生逆修,众生一念不觉,即生三性:第一逆性,第二见性,第三色性。由逆修而成众生性,由顺修而成菩萨性、佛性,故有如来众生之异。

④迷倒:迷是不觉,倒是不正,既迷妙觉真性,转性成识,即将妙明转为无明。

⑤寂灭随顺:二障永灭,一心圆明,诸法平等,理智一如,智外无理,理外无智,这就称为寂灭随顺。随顺,意谓随顺圆满觉性。

⑥五欲:即色、声、香、味、触五境,因为这五境能够引起人们的欲望,所以称为五欲。因为五欲能够污染真理,所以五欲又称为五尘。

⑦劳虑永断:知圆觉是觉体而安然,了无形迹。

⑧净解:因为于事相不起妄动,住于清净界,所以称为净解。

⑨凡夫随顺觉性:见思初伏在凡位,虽然在凡位,但不违逆于圆觉,所以称为凡夫随顺觉性。

⑩犹住见觉:虽然断除了解碍,仍然停留在执着见解为碍的觉性之中,这就是中道法爱,执以为是,不再要求进步,所以称为犹住见觉。

⑾觉碍:既然住于见觉当中,这种觉也为障碍,所以称为觉碍。

⑿入地:此中“地”字,是大乘菩萨十地 (Dasab-humi),即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一) 欢喜地。又称为极喜地、喜地,初证圣果,觉悟到我、法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二) 离垢地。又称为无垢地、净地,远离能起任何犯戒之烦恼,使身心无垢清净;(三) 发光地。又称为明地、有光地,成就殊胜之禅定,发出智慧之光;(四) 焰胜地。又称为焰慧地、焰地,使慧性增盛;(五) 难胜地。亦作极难胜地,使俗智与真智合而相应,极难做到;(六) 前地。又称为现在地、目见地,由缘起之智,引生无分别智,使最胜般若现前;(七) 远行地。又称为深行地、深入地,住于无相行,远离尘世间和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二乘;(八) 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为一切事相烦恼所动;(九) 善慧地。又称为善哉意地、善根地等,成就四无碍解,具足十力、能遍行十方说法;(十) 法云地。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入地即入初地。

(13)随顺觉性:未入地菩萨,上求之心超越凡夫位,对后来说显得低劣,不及圣位。既然已经超凡,则于觉性自然不逆,所以称为随顺。

⒁有照有觉:见解为碍就是有照,犹住见觉,就是有觉,有照有觉都是障碍,所以有照有觉只是菩萨的初步阶段。

⒂常觉不住:“常觉”是永恒的觉悟,“不住”是不再产生住着之心。因为有照有觉都是障碍,所以入地菩萨无时不照,寂而常照,这就不成为障碍了。因为不再产生住着之心,则所照之碍和能照之觉同时寂灭,都不离圆觉自性。

⒃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入地菩萨,以灭碍之心,灭除各种障碍。在障碍还没有灭除的时候,障碍为所灭,觉悟为能灭。障碍灭除以后,所灭之碍既然已空,能灭之觉悟也是空,都不离圆觉自性。所以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⒄修多罗教如标月指:“教”即如来所说的一切经,“标月指”,如人以手指月示人,“以手指月”,指为标月之指,经是以指喻教,以月喻心。说明如来的说教,本来是为了说明心,标月之指,就是以比喻说明心之教。

⒅若复见月:人们应当因指而看到月亮,比喻学佛的人们,应当借教观心,了知所标毕竟不是月亮。如果认为手指就是月亮,这不仅没有正确认识月亮,也没有正确认识手指。这说明不应当执着手指,以比喻说明,学佛之人看教是为了明心。不能正确认识心,也不能正确认识教,不应当执着于教。

译文

善男子! 圆觉自性,说明世间万物皆无自性,真如、法性是有的,所以要依性起修,没有能取、所取,也没有能证、所证。在实相当中,实际上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为什么呢? 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因为幻化灭了,一切皆空,没有取者,也没有证者,譬如眼根,它自己见不到眼睛,圆觉自性本身是平等的,其相是不平等的。有情众生迷惑颠倒,不能除灭一切幻化境界,在应该灭掉而没有灭掉的虚妄功用当中,便显示出差别来,假若达到如来的涅槃境界,实际上没有涅槃,也没有得到涅槃的人。

善男子! 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妄想而有我,于是就爱我,自己从来就不知道,由于念念生灭的心理作用,而生起憎恨和贪爱,耽着于五欲。假若遇到善知识,由于善知识的教授,使之开始觉悟到自己本有的清净圆觉自性,发现明白了自己念头的起起灭灭,就知道这一辈子都是自寻烦恼。假若有人把尘劳思虑永远全部切断,得到清净法界。到达了清净法界,但理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是道,不清净不是道,这种虚妄分别就是自我障碍,所以对于圆觉自性的认识不能自由自在,这就是凡夫的随顺觉性。

善男子! 一切菩萨,由于自己的见解,使自己受到障碍,即使断除了见解上的障碍,仍然停留在见觉境界中,由于见觉上的障碍,总以为自己觉悟了,这就成为障碍而不自在,这就称为没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善男子! 有照又有觉,这些都称为障碍,所以菩萨永远是觉而不住,能照与所照,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己砍掉自己的脑袋,因为脑袋已经被砍掉了,就没有能断之人了。因为一切都是心造,只要把自己的障碍心灭掉,各种障碍就都灭掉了。因为障碍已经断灭了,就不存在灭掉障碍者了。经教就如同指出月亮在哪里的标记——手指一样,假若已经见到了月亮,就知道其标记——手指,终究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的各种言说,是用来开示菩萨的,情况也是这样。这就称为已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原典

善男子!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①;得念失念②,无非解脱;成法、破法③,皆名涅槃;智慧、愚痴④,通为般若⑤;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⑥、慧⑦,及淫、怒、痴,俱是梵行⑧;众生、国土⑨,是一法性⑩;地狱、天宫⑾,皆为净土;有性⑿、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⒀,照了诸相⒁,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⒂。

善男子!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⒃,不起妄念⒄。于诸妄心⒅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 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⒆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⒇。

注释

①究竟觉:《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四觉 (本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 之一,即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大乘起信论》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②得念失念:如果忆念断碍,忆念立觉,能断能立,这就是得念。断不能断,立不能立,这就是失念。得则为得所缚,失则为失所系,都不能得到解脱。现在认为:得与失相待而成立,因得而有失,因失而有得,得与失都不能独立存在,同归圆觉,因为圆觉远离系缚,所以得念失念都是解脱。

③成法、破法:依教修行,精进就是成法,懈怠就是破法。成与破相待而成立,因破而有成,因成而有破,所以成、破都不是真实存在,都是假有幻有,都是空,二者同归圆觉,而圆觉又与涅槃同义,所以说“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④智慧、愚痴:圆觉是不生灭法,能照诸碍,就是智慧,不能照碍就是愚痴,智慧和愚痴相待而成立,因智慧而有愚痴,因愚痴而有智慧,所以二者都是假有,同归圆觉。

⑤般若:梵文Prajna的音译,另译波若、钵罗若等,意译为智慧,这种智慧是佛特有的,能够认识诸法实相。

⑥定:禅定之略,三学 (戒、定、慧) 之一,梵文Samadhi的意译,另译等持,音译三摩地、三昧等。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通过禅定,能够产生智慧,《大乘百法明门论忠疏》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

⑦慧: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可以是通达事理的作用。智与慧虽为通名,但二者是不同的,通达有为之事情称为智,通达无为空理为慧,《成唯识论》卷九称:“云何为慧? 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⑧梵行:“梵”为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修梵行则生梵天。《大智度论》称:“断淫欲天皆名为梵天,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淫行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

⑨国土:一切有情众生的住处,称为国土。有净土、秽土等之区别,天台宗认为有四种国土:(一) 凡圣同居土。分净、秽二种,如阎浮提为凡圣同居之秽土,如兜率之内宫、西方之极乐,为凡圣同居之净土;(二) 方便有余土。罗汉死后所生之国土;(三) 实报无碍土。这是断一分无明之菩萨所生之处;(四) 常寂光土。佛的住处。

⑩法性:与实相、真如、涅槃等同义,即事物的本质、本源、本体,《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⑾天宫:梵文Devapura的意译,音译泥缚补罗,天神居住的宫殿。

⑿有性: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之为有性,无佛性称之为无性,即阐提。

(13)法界海慧:佛地所以能够融会各种对立的事物而归入圆觉性,就是因为法界智,法界即一真法界,只佛地而有,依此一真法界而起平等大慧,犹如大地一样无量无边,所以称为法界海慧。

⒁照了诸相:“诸相”即前述凡夫相、地前相、入地相。“照了”即认识到以前诸相都起自圆觉,了知其相为实相,实相即无相,又归入圆觉,所以下文说“犹如虚空”。

⒂如来随顺觉性:如来从最初发心,由凡夫经地前,至地上,毕竟圆满至极,所以能够游大圆觉海,并证彼岸而入妙觉果地,所以称为如来随顺觉性。

⒃一切时:即六时,有二解:昼三时和夜三时合为六时。昼三时如下: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如下:初夜、中夜、后夜。一年分为六时,参见《大唐西域记》卷二:“又分一岁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

⒄妄念:意谓虚妄之心念,凡夫贪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虚妄境界之念。

⒅妄心:意谓虚妄分别之心,《大乘起信论》称:“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

⒆供养:奉献香华、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资养佛、法、僧三宝,称之为供养。一般来说,有四种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⒇一切种智: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一,佛的智慧,因为佛智圆明,能够通达事物的总相和别相,能够理解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晓一切众生之因种。

译文

善男子! 贪、嗔、痴等一切障碍成佛的因素,本身就是究竟觉;得念和失念,无非都是解脱;成法和破法,都称为涅槃;智慧和愚痴,通通为般若;菩萨和外道,所成就的法门,都是菩提;无明和真如,境界并无区别;各种戒、定、慧和淫欲、愤怒、愚痴,都同样是梵行;有情众生和国土,本源都是同一法性;地狱、天宫,都是净土;一切有情众生,不管是有灵性,还是没有灵性,都能够成就佛道;一切烦恼,毕竟是解脱;我们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样,充满整个法界,充满整个虚空,对于外界和内心的一切现象,都能清清楚楚地知觉明了。这就称为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 各位菩萨及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生起虚妄的幻想。对于各种妄心也不用息灭,安住于妄想境界,没必要加以了知。对于不了知的事物,也不用去辨别是否是真实的。那些有情众生听到这样的法门,相信理解接受,并照此修持,不会产生惊恐怖畏,这就称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 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有情众生,过去生过去世曾经供养过百千万亿恒河沙数的诸佛和伟大的菩萨,已经种下了众多功德,成为万德之本,佛说这种人就称为成就一切种智。

原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①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②,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③。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④,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⑤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注释

①清净慧:有情众生的心智本来是清净的,懂得了这种清净,自然就开发了智慧。

②无取亦无证:菩萨是能证之人,众生是能取之人,既然所取、所证是没有的,能取、能证也是没有的,都是幻化。

③渐次有差别:因为一切幻化,都生于如来妙圆觉心。灭得一分幻化,显得一分觉性。所以幻灭就是觉时,幻未灭就是未觉时,所以“渐次有差别”。

④入地永寂灭:入地前,有照有觉,都是障碍。入地后,能照、所照同时寂灭,不住一切相。

⑤功德:“功”意谓福利之功能,这种功能是善行之德,所以称为功德。《大乘义章》卷九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德”又有“得”的意思,修功有所得,所以称为功德。《胜鬘宝窟》卷上本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所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译文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一教义,而说如下偈颂:

清净慧菩萨! 你应当知道,大圆满的菩提觉性,无所得,也无所证,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觉的时候和没有觉的时候,渐次有所差别。有情众生被自己的见解障碍住了,见了道的菩萨始终没有离开觉悟,入地菩萨永远是寂灭,不执着一切事物之相。成佛以后,伟大的觉性圆满遍一切处,这称为普遍随顺。末法时期的各类众生,其心不产生虚妄幻想,佛说像这样的人,现在世是因地菩萨。过去世供养过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佛,功德已经圆满了,佛法中虽然有很多方便法门,都称为随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