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①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②,令诸菩萨觉心光明③。承佛圆音④,不因修习而得善利⑤。
世尊! 譬如大城外有四门⑥,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⑦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⑧,游戏如来大寂灭海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威德自在菩萨:梵文名为 Vipularddhi,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像左手持莲花,坐在岩上,配于《法华经》的《普门品》。所谓“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此大将军之威德广大而胜,故名威德。
②如是随顺觉性:是指前章所提及的佛随顺众生的不同根器,开示凡、贤、圣果位的渐证法门。
③觉心光明:此指前章所述及的闻佛说渐顿次第,而随分识碍显觉,使觉体起大光明。
④圆音:即圆妙之音,是谓佛语,“一音说法,随类各解”之义。
⑤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是谓只闻佛说,不假修习,即可识得自心,不依观行而得觉心光明,更何况悉心修行呢?“善利”,即善妙利益,是谓菩提之利益。《法华经》的《化城喻品》曰:“安稳成佛道,我等得善利。”
⑥大城外有四门:此为比喻之说。“大城”喻佛国净土,圆明觉心;“四门”喻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种修习法门。求大乘道的菩萨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随顺各自的根性,任修一种法门,即可进入佛国,悟到净妙圆觉之心。
⑦庄严佛国: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曰庄严。“佛国”是谓佛所住之国土,又佛所化之国土。净土固为佛国,秽土就佛所化言之,亦可云佛国。《维摩经:嘉祥疏》一曰:“净秽等土无非佛国。若言净土但得净不兼秽。”此中取净土义,亦即清净圆妙觉性。“庄严佛国”即庄严各自的清净觉性。“庄严”在这里作及物动词用。
⑧开悟:开智悟理之义。
⑨游戏如来大寂灭海:是谓得了道的菩萨及末世众生犹如游戏于如来寂灭之海那样自在。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威德自在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绕佛右转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 您为我们全面详尽地分析开示了如何随顺各自的觉性,让求大乘道的各位菩萨觉心光明。承蒙佛的圆妙声音教化,使我们不经修习即可获得善妙利益。
世尊啊! 譬如一座大的城池,外围有四座城门,随便从哪一方来,都可以进入城内。进城的道路并非一条。同样,一切菩萨庄严佛国以及成就菩提的法门也并非一种。现在,只希望世尊能为我们更加广泛地宣讲一切成佛的法门和渐修次第,以及修行者共有几种,以使今天参加这次法会的菩萨和末法时期求大乘道的有情众生能够速得开悟,游戏于如来广大的寂灭之海。讲完上述言语,便行五体投地大礼,这样恳切地启请了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对威德自在菩萨说道:好啊! 好啊!善男子! 你能够为一切求大乘道的菩萨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询问如来这些方便,现在你就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这时候,威德自在菩萨听到佛要说法,十分高兴,在座的大众也都静静地聆听。
原典
善男子! 无上妙觉①遍诸十方,出生如来②与一切法同体平等③。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④,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⑤,当有三种。
善男子!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⑥,以净觉心,取静为行⑦。由澄诸念,觉识烦动⑧,静慧发生⑨,身心客尘从此永灭⑩,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⑾,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⑿。
善男子!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⒀,即起诸幻以除幻者⒁,变化诸幻而开幻众⒂。由起幻故⒃,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⒄皆是幻故,幻相永离⒅。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⒆。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⒇。
善男子!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21)及诸静相(22),了知身心皆为罣碍(23),无知觉明(24),不依诸碍(25),永得超过碍无碍境(26)受用世界(27)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钢(28),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29)轻安(30),妙觉随顺(31)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32),众生寿命为浮想(33)。此方便者名为禅那(34)。
注释
①妙觉:微妙觉心,其为万法之体,体居相先,故称“无上妙觉”,又因为它无所不在,故说“遍诸十方”。
②出生如来:是谓从妙觉缘生的一切诸佛。
③同体平等:是谓一切如来和有情无情等一切法都缘生于微妙觉心,故说“同体平等”,在本体上没有差别,佛性亦即法性,佛法无二,佛即众生,众生即佛,彼此毫无二致。
④方便随顺:是谓根据众生根性的利钝,烦恼的薄厚、沉掉不同而设立的修习便用之法。
⑤循性差别:当有三种。经过对千差万别方便的总括归纳,再因循众生根性的不同,设立三种方便。这三种方便即下文所讲的空观 (奢摩他)、假观 (三摩钵提)、中观 (禅那)。
⑥悟净圆觉:是谓解知悟本有之觉心清净无染、周遍圆满、无执尘相。悟然后修行方为妙行。
⑦取静为行:是谓以澄心净念的止观为其修行。
⑧觉识烦动:“觉识”为“分别之识”又名“意识”(manovijñāna),由“阿梨耶识”(Ālaya-vijñāna) 所生,具有分辨声、色、香、味、触、法等耳、眼等六根识的功用。相当于《唯识论》八识中的前六识。《大藏法数》曰:“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觉识烦动”是指对六根传送的六尘微细分辨活动。
⑨静慧发生:是谓澄灭觉识烦动之后,因静极而光通,光明顿现,故曰静慧。
⑩身心客尘从此永灭:由于静慧发生,光通明照,观知身心亦如客尘,虚幻不实,从而不执,身心相尽,故说“永灭”。
⑾诸如来心于中显现:是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清净圆满觉性本与佛无异,但因妄情,凡圣相隔。而今,心澄念灭,身心相绝,凡圣交融,本有之佛心自然显现。
⑿奢摩他:梵文Samatha的音译,旧译止、寂止、寂灭、等静、定心、禅定等。与“观”合称为“止观”,为佛教修习的重要法门。
(13)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心性”即识与根、尘各无自性,故为空,而三者相合才为有,有实际是非有,故说假有,亦即幻化。如根缘尘而有知;尘缘根而有相;根尘缘识而有性;识缘根尘而有分别之用。根尘识三者相缘才成有,相缘无性故为幻化。
⒁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指幻智或曰观智;“幻者”指以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的业识。全句是说在觉知即了知心性及根尘皆为幻化的基础上发起观照之智,用以观照即亲证根尘识三者本来无,但因无明所变现而成有,有即假有,实为幻化。自我身心及一切众生皆同根尘,是为幻化。随相追本,直至根本无明悉为幻者,既幻而不执,幻相及幻者尽灭,故称以幻除幻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⒂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是说除幻已尽,便能缘发不可思议的神通妙力,故能从空生假,变化诸种幻化而开示如幻众生。如现十界之身,广作佛事,化度众生等。
⒃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是说由于发起幻智,观见一切众生皆同自我身心是为幻化所现,因而使能内发度脱众生的大慈悲心。虽度众生,而无执度脱之相,故有轻安、恬适之感。
⒄非同幻观:旧释“非同幻之观”,但据后接“皆是幻故”,判是前释不切,“皆”有同、俱之义,故释“彼此不同的幻和观”较为贴切。
⒅幻相永离:紧接上句“非同幻观皆是幻故”,既然幻境和观智皆幻,所观 (幻) 和能观 (智) 俱忘,境智一忘,唯存灵妙之心独朗,故说“幻相永离”。此为中观。
⒆如土长苗:此为比喻之说,种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以幻起智,如土长苗,待苗成熟,独获秀实,土苗尽弃。以此比喻一旦悟得圆觉,幻、智俱忘。
⒇三摩钵提:亦名“三摩钵底”,为梵语 Samapatti的音译,意译:“等至、正受、三昧、定等。”此即假观。
(21)幻化:是指第二种方便三摩钵提即幻观所起的幻化作用。
(22)诸静相:是指第一种方便奢摩他即止观所起的各种清净亦即空相。
(23)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了知”托身心所起,是能动者;“身心”是了知的对象,为所受者。二者都是求大乘道的障碍。“罣碍”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罣”为四面之障碍。《般若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心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24)无知觉明:心缘曰知,身触为觉。既然前句所说身心,当然连同依托身心所起的知、觉都是罣碍,进入观中境界,自然得空掉知和觉,故称“无知觉”。“明”本是智慧之异名,在这里指圆妙觉心,即众生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之本心。
(25)诸碍:是指身心以及赖以发起的觉知即所谓所知和能知两个方面。
(26)碍无碍境:其中“碍”指幻观,“无碍”指静观。修此观待到证入时,则永得超越幻、静二种境界。
(27)受用世界:是谓资源所受用国土等。
(28)如器中钢:“器”指乐器,“钢”指大钟,亦有钟之声相义。钟喻身心等有碍之境,钢钢钟声喻灵明观智,钟内之空喻无碍境。今钢钢钟声传扬四方,有碍洪钟及无碍内空均不能留碍。而观智明照,有碍烦恼不能止,无碍涅槃不能留。身相虽然仍留旧处,而明智则廓然无边。
(29)寂灭:本是涅槃的异名,在这里是指中道修习所达到的境界。不起静相为寂;不起幻相为灭。
(30)轻安:中道修习所达到的境界,是谓纤尘不染。
(31)妙觉随顺:是谓在观时,所依妙心与佛相合而一。
(32)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此中“自身心”我相;“他身心”为人相。故本句实指《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
(33)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实如《金刚经》所说的“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谓“浮想”是说生、寿二相虚幻不实,故为空,但“浮想”也并非空无,故立非空:这种空亦非空的境界则为中观。
(34)禅那:梵文Dhyana的音译。意译静虑、禅定、思惟修,心定一境而离散动之义。《俱舍论》卷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玄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认为能使心宁静专注,便于深入悟解义理。在这里,静为止,虑为观,禅那即止观双修,不同于取静为行的单纯止修,也不同于起幻为相的单纯观修。此中“止”为息二边分别止,静相和幻化皆不求取;此中“观”即为中观,静幻皆中即静亦非静,幻亦非幻,没有任何可肯定的一边可取。故直观中道。
译文
善男子! 至高无上的圆妙净觉无所不在,遍漫十方。从妙觉出生的诸方如来和一切万有,在本体上是平等的。在修行方面也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说随顺众生的不同根性所设的方便,其数量则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如果将其全部搜集起来,依循众生的不同根性加以归纳,应当说有三种。
善男子! 如果各位菩萨先了悟自身本有清净圆觉,以清净觉心为基础,把求静作为修行,由于各种妄念沉淀不起,心境澄澈清明,所以就会观知觉识在烦乱扰动,继而因静极而妙慧发生,作为虚妄客尘的身心也从此永远泯灭,内心也自然会生发寂静、轻适和安恬。由于寂静的缘故,十方三界一切如来心便在自心显现,就如镜中的映像一样。这种灵便方法称为奢摩他。
善男子! 如果所有菩萨首先了悟本有清净圆妙觉性,再以清净圆妙觉心来觉知心性以及根尘都是幻化的。从而缘起诸种幻智以灭除诸种幻化,并以变化各种不同的如幻佛事开悟如幻众生。由于起幻缘故,便能在内心缘发大慈大悲及轻安恬适之相,一切菩萨都应当从这一幻观门起修,渐次增进,是因为那个观幻的观者还没有与被观的幻者等同起来,一旦彼此不同的幻者和观者都成为幻化的时候,幻化之相则会永远离去消失。这些菩萨所圆满的幻观妙行,就如依土长苗那样渐次圆熟。这种灵活方法称作三摩钵提。
善男子! 如果一切菩萨了悟本有清净圆妙觉性,依赖清净圆妙觉心,不求取幻化境界和各种净相。(之所以不去求取,) 是因为缘起了知的身心都是障碍 (一旦进入了观中境界),就没有了心缘之知和身触之觉,唯有圆明觉心独照。(修习中观) 不依赖诸种障碍法,永远超越有碍和无碍境界,也超越可资缘用的世界以及身心。其身相虽在尘世,但它犹如乐器中的洪钟,其声外扬 (而无障碍)。同样,烦恼和涅槃也不能留作障碍。(到此) 体内便会发出清虚、寂静、轻安、恬适之相,其圆妙觉心与寂灭真境契合如一。这种真境、自我和他人身心不能契及,众生寿命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浮想而已。这种灵活的修习方法被称为禅那。
原典
善男子! 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①,即成圆觉。
善男子! 假使有人修于圣道②,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③、辟支佛④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注释
①圆证:即圆融三修,虽成一修,皆证三观之义。
②圣道:即圣者之道,总称三乘所行之道。在这里特指小乘出世道。
③阿罗汉:Arhat 的音译,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梵名可有三译:一译杀贼,谓杀烦恼贼;二译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三译不生,是谓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
④辟支佛:梵名Pratyekabuddha的音译,意译缘觉或独觉,据《大乘义章》,有二义: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的因缘,“自以智慧”得道;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辟支佛果”即小乘果位。
译文
善男子! 上述这三种法门都是趋入圆觉最便捷通畅顺利的法门。十方所有如来都是因为这三种法门才得以成佛的。十方菩萨所随机修持的一切灵便方法,不管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都离不开上述这三种修习事业。如上三修,如果能圆满证得,也就是成就了圆觉。
善男子! 假使有人学佛,修行于圣道,教化千百万亿人,让他们成就阿罗汉和辟支佛果,也不如有人聆听这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听即修。
原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①,
本际无二相②。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钢。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③。
注释
①无上大觉心:觉心为本体,体在万相之前,故说“无上”;因其无所不在,遍漫一切,故说“大”。因觉心广大无边,无所不在,故为众生所共有。
②本际无二相:“本际”是指如来和众生所共有的本体,即无上大觉心。因如来与众生同体,故说“无二相”。
③究竟涅槃:亦名大般涅槃,为梵名Mahāpariniruāna的意音混译。mahā意为大,parinir-uāna音译般涅槃。意译大入灭息,大灭度,大圆寂入等。“大”为灭德的美称;“灭”为灭烦恼灭身心之义; “息”为安息之义;“度”为超度生死之义;“圆寂”为功德圆满寂灭相累之义;“入”为归于灭。
译文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一教义,而说如下偈颂:
威德菩萨! 你应当知道,至高无上广大无边的觉心,在本体上没有什么不同的貌相,但就众生所修持的诸多灵便方法而论,其数量则是无限的。但如来将其总括归纳起来并用以开示众生的却只有三种:第一是求取寂静的修止法 (奢摩他),此法为澄心如镜光通明照诸像;第二是观尘如幻的修观法 (三摩钵提),此观如土长苗逐渐成熟;第三是导至寂灭的修禅法 (禅那),修禅就要使灵明观智像洪钟的声音一样 (锽锽外扬而无障碍)。上述这三种法门,都是与圆妙觉心相顺应的灵便方法。十方世界一切如来和所有的大菩萨都是依赖这三种法门才得以成道的。前三种事业如果能得以圆融修证,其名为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