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 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①。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②。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实相:所谓“实”即非虚妄之义;所谓“相”即无相。此指万有本体。或称法性、真如。在其为万法本性的意义上,为法性;在其体真实常住的意义上,为真如;在其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的意义上,则为实相。而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涅槃、真谛、真性、真实、实性等都是实相的别名。《涅槃经》卷十四曰:“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法华文句记》卷四曰:“言实相者,非虚故实,非相为相,故名实相。”在这里是指圆妙觉心。
②如是修习:指前文由辨音菩萨所询问的修止、修观、修禅三种法门究竟有几种具体修法。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辨音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绕佛右转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啊! 您所讲述的这些修习法门,在世上极为罕有。请问世尊,一切菩萨要进入圆觉之门,上述那几种方便有几种方法可供修习? 希望您为广大徒众和末法时期的众生方便开示,让他们证悟实相。这样说了以后,便五体投地向佛行礼。就这样恳切地启请了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对辨音菩萨说道:好啊! 好啊! 善男子! 你能够为诸多徒众及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向如来询问这些修习问题。现在请你仔细听! 我这就为你解说。这时,辨音菩萨受到佛的教诲,非常喜欢。在座的广大徒众也都默然聆听。
原典
善男子! 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①。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②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③。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④,由静力故,永断烦恼⑤,究竟成就⑥。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⑦。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⑧,以佛力⑨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⑩。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⑾,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注释
①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是说如来之圆妙觉心清净无尘,不染众惑。既然清净,便无法可修,既然没有可修之法,也就谈不上修习者。
②幻力:在这里是指发心起修之妄念。妄念如幻,故称幻力。
③清净定轮:能破诸惑,故曰“清净”;上述三观皆有止,故称“定”;三观轮替交互修习,又能摧碾诸障,转运至菩提佛果,故称“轮”。前三观有三单修,次有三七 (二十一) 种轮替交修,最后有一种圆修,合共二十五清净定轮。
④唯取极静:是说以取极静心境作为修行。
⑤由静力故,永断烦恼:是说由于心境达到了极静状态,任何妄念都不会泛起,烦恼自然不生,所以说烦恼“永断”。
⑥究竟成就:大乘五种果位之一,以佛果为究竟至极之位,故称“究竟位”。《唯识论》卷九曰:“究竟位谓无上正等菩提。”又《三藏法数》卷二十一曰:“究竟位,即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
⑦奢摩他:梵名Samatha的音译,又作舍摩他、奢摩陀。禅定的七名之一。意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慧苑音义》卷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
⑧唯观如幻:是谓此观以起幻为行,在观幻中,观诸世界和一切众生悉如幻化。
⑨以佛力:是谓修习幻观,化度众生,得赖诸佛已经修成之法,故说“以佛力”。
⑩不失寂念及诸静慧:“寂念”即禅定,中观;“静慧”即静智或观智,亦即空观。本句是谓虽修假观 (三摩钵提),但不失空观 (奢摩他) 和中观 (禅那) 实际是一修三修,并非单一修习。
⑾作用:是谓有为法之生灭。此中含义可见译文。
译文
善男子! 若就一切如来本有之圆妙清净觉心说来,本无所谓修习和修习者。今一切菩萨及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因未证圆觉而依赖于幻化之力发起修习,这时候,便可以说有二十五种修习法门。
如果诸位菩萨在修行中澄止一切杂念,只是力求心境呈现极静状态,由于静极所产生的力量,就会永远断灭烦恼,终成佛道。修行不用起座,便能进入涅槃。这些菩萨所修行的称为单修奢摩他。
如果诸位菩萨只是观法如幻,凭借佛的慈悲之力,变化如幻世界及其种种作用,周全完备地实行菩萨的清净妙行,在圆觉这一总持法门中不忘失寂念和诸种静慧。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单修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唯从灭绝一切如梦如幻的妄念入手,不起神通变化世界、度脱众生的种种作用,唯独断灭烦恼,烦恼被断灭干净之后,圆觉实相自然就会呈现。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单修禅那。
原典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①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②。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③性④,便断烦恼,永出生死⑤。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⑥,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后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复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注释
①静慧:安静之智慧即空慧,是谓由极静所起光通心境。
②菩萨行:即菩萨清净妙行。
③至静:又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
④性:指圆妙觉性。
⑤便断烦恼,永出生死:烦恼为因,生死为果,因断,果自然不生,故说永出生死。
⑥变化: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佛菩萨之通力,能变有情非有情之一切。《法华经》曰:“神通变化不可思议。”又《义林章》卷七曰:“转换旧形名变,无而忽有名化。变与化异,是相违释。”
译文
如果诸位菩萨先从空观入手,达到极静的心境,再以由静极所起静慧之光,观照如梦如幻的诸多世界和一切众生。此时,便在观幻中发起菩萨清净妙行,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由于凭借了静慧的缘故,证悟到至静的圆妙觉性,烦恼便会自然断灭,烦恼一灭,则永远出离生死。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静极所生之智慧,现起幻化之力以及种种变化作用,度脱一切众生,而后断灭烦恼,进入灭境界。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至静之力,首先断除烦恼,而后发起菩萨清净妙行,化度一切众生。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至静之力,使心中一切烦恼妄念断然息灭,而后度化众生,建立世界。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和禅那。
如果诸位菩萨用至静之力相资,发起通力变化作用,再断除一切烦恼。这些菩萨所修的称为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如果诸位菩萨用至静之力资助于寂灭境界,而后发起通力作用,变化世界。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原典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①。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②。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③,安住寂静而断烦恼④。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⑤,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⑥。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⑦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注释
①而取至静:是谓诸菩萨虽然随顺众生的不同根性而任运度化,但知其如幻如化,而心犹如澄水湛然不动。此属空观。句首变化力则属假观。
②而取寂灭:是谓假观修成之后,直接证悟大悲轻安、永断烦恼的中观实相。
③佛事:是指诸佛之教化。《维摩经》曰:“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同注“什曰:佛事谓化众生。”同经《菩萨品》曰:“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④安住寂静而断烦恼:前者属空观,后者属中观。
⑤无碍作用:是言变化通力无所不能的幻化作用,如变娑婆成净土,化地狱作天宫,随机化度众生。没有丝毫障碍。
⑥二俱随顺:由梵文动词根anu-gam演生的诸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类虽然都可以译作“随顺”,但远远未能涵盖其全义。例如前动词根所演生的过去分词anu-gata,在佛经中可见到的汉译有随、顺、随顺、所随逐、随去、随入、相随、随行、随向、所随;随知、了知、通达;入、游入;导;观等。而所派生的名词anu-ganma则被译为随、顺、随顺、随应;知、证;随知、解知、普知、了知,随证,解了,意解,随解,通达,随顺知,随顺悟解;思惟;入;发;观察等。动词根的基本义则是往、知胜进等,引申义则有实践、证、知等。所以anu-才有前译。“二俱随顺”直译“二者皆跟随发生”,或“二者悉皆随证”。
⑦无作:即无因缘造作之义,同“无为”。《无量寿经》卷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幻。”
译文
如果诸位菩萨先以变化通力,随顺种种根性化度众生,而后再进入至静境界。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变化通力,幻化种种境界,以教化众生,从而直入寂灭境界。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变化通力,而做利于众生的种种事业,虽然从事佛的这种事业,但心际寂静依然如故,从而一切烦恼断然止灭。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变化通力,显现所行无碍的幻化作用,继而一切烦恼断然止灭,并藉此安然留住于至静境界。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变化通力,为求大乘道的众生开示各种方便,显现各种幻化作用,接下来便是至静和寂灭二种境界的同现并生。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变化通力,发起种种幻化作用,并用以资助至静境界,最后断灭烦恼,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如果诸位菩萨凭借变化通力,资助于寂灭而后安然留住于清净无作的静虑境界。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原典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①。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②寂用随顺③。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④自性⑤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⑥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⑦。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注释
①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此中是指灵妄不起的心境。
②一切境:指菩萨起幻度生时所度化的对象。
③随顺:在这里应为相随、相应之义。
④种种:即各种不同的修习者,实指诸菩萨。
⑤自性:是谓诸法各自所有不改不变之性。实指诸菩萨各自所有之觉性。
⑥无作:意为无因缘之造作,如言无为。《七帖见闻》卷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化”为状语。全句直译,种种清净而住静虑之心境在变化中建立起来。
⑦清明境慧:“清明”在此为动词,有“使……明朗”之义。“境慧”同“境智”,所观万有实相之理谓“境”,能观之心谓“智”。于此,“境慧”应解为观境之慧。
译文
如果诸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缘起至静,而后便安住于纤尘不染的清净心境。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如果诸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发起诸种幻化作用,以度众生。在一切所度之境,寂灭和作用相依相随、相辅相成。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使各自的自性安住静虑,再起各种幻化作用,以度众生。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使不假造作的自性在种种变化作用中,起清净境界,而后归于静虑。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如果诸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使身心归于清净,安住于静虑,再起各种幻化作用,以度众生。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资助于至静境界的建立,从而幻起种种变化。这些菩萨所修行的称作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资助于起幻度诸众生的种种变化,因而缘起至静境界,使境慧更加清彻明朗。这些菩萨所修行的称作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原典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①圆合一切②,于诸性相③无离觉性④。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 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⑤,求哀忏悔⑥。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⑦。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注释
①圆觉慧:即圆妙觉心。
②圆合一切:“圆合”即圆融和合之义,“一切”指止、观、禅三谛理。是谓凭圆妙觉心修一观,二十四观皆修,悟一谛,三谛俱悟。
③性相:是谓修空观所证悟的空寂性和修幻观所起幻化之相。
④无离觉性:前句讲性和相的起用,本句讲性、相会归本体觉性。如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诸法都起于圆妙觉性,又都为其所圆融和合。
⑤梵行、寂静、思惟:是谓“戒、定、慧”三学,或三无漏学。持戒防身起恶;入定澄心,防止散乱;发慧辨邪,去惑证理。《名义集》卷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思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三者互相生,为求佛得道的关键。《三藏法数》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不能生定,非定无从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
⑥求哀忏悔:如果恐怕宿障深重,依前定轮难成正果,就要向三宝祈请悲悯,忏露先罪。
⑦顿渐:即顿教和渐教。顿教是指形成顿悟佛果之法;渐教是指经历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顿教是为有顿悟机的人所修习的;渐教是为未熟众生所修习的。
译文
如果诸位菩萨以圆妙觉慧圆融和合一切,无论于空寂之性,还是于幻化之相,都离不开圆明觉性。这些菩萨所修习的称作圆修三观,他们的自性清净无碍,前述诸观随顺俱成。
善男子! 以上所讲的称作菩萨二十五轮。所有菩萨所修习的都不出这二十五轮。如果诸位菩萨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依照这些定轮发心修行的话,就应当修持梵行、寂静、思惟,或向三宝求哀忏悔。经过二十一天,再分别 (书写轮名) 为二十五轮做出标记,心怀至诚地向三宝祈求哀悯,然后信手将那些标记作结,并信手取一枚,打开看示,依据此结的标示,便会得知自己所要修行的是顿修法门,还是渐修法门。如果对此起一闪念的怀疑,或开始修习又起懊悔,修习则不会成功。
原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①,并法不随顺②。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注释
①顿觉人:是指那些超上根机、圆顿悟解的人,他们不需要修习上述任何法门,即可一断永断,一证永证,顿悟成佛。
②法不随顺:是指那些上述任何法都不合他们根机的人,他们不适宜修上述法门。这是对不堪造就的下愚而言。
译文
这时,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一教义,而说如下偈颂:
辨音菩萨! 你应当知道,所有一切修大乘道的菩萨,他们所行无碍的清净觉慧都是依禅定而生的。所谓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这三种法门有顿修有渐修,总合起来有二十五种。十方三界的所有如来,以及三世的修行者,没有不因为上述法门而得成就菩提佛果的。这里不包括顿悟成佛和上述任何法门对他们都不合宜的人。凡一切求大乘道的菩萨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都应当经常修持这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如果挑选适合于自己的勤奋修习,并依靠如来大慈大悲的力量加护,不久便会证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