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①,一切如来因地行相②,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③,历恒沙劫④勤苦境界,一切功用⑤,犹如一念⑥,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 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谘问⑧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不思议事: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稀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增一阿含经》卷十八称:“有四种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为四? 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②行相: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
③调御:又称为调御师、调御丈夫等,佛的十号之一,一切众生犹如狂象恶马,佛如象马师而调御之。《无量义经》称:“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调御丈夫是梵文 purusadamyasarathi 的意译,善于说教并引导世间修行者,通往佛道。
④劫: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或劫簸之略,意谓极为久远的时节,源于婆罗门教,后被佛教采纳,佛教对“劫”的说法不一,《释迦氏谱》称:“劫是何名? 此云时也。若依西梵名曰劫波,此土译之名大时也,此一大时,其年无数。”一般分为大劫、中劫、小劫。谓世上人的寿命有增有减,每一增 (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 及一减 (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各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四劫。各包括二十中劫,即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
⑤功用:即身、口、意之动作。
⑥一念:有二义:极其短促的时间;思念对境一次,称为一念。
⑦作将来眼:使此间众生证入,辗转传至末世;末世众生证入,辗转传至将来。如是辗转相传,乃至尽未来际,使最后际众生,永远不会迷闷不入。
⑧谘问:为了求得觉悟,所以要谘问,“谘”是谋的意思,因有所谋而问,称为谘问。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净诸业障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长跪合掌,告诉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 您为我们详细解说这些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如来的因地行相,使各类广大徒众得到未曾有过的法益,看见调御师,经历过如恒河沙那样多劫的勤苦境界,一切功用,就像在一念之间,完全明白。我们这些菩萨,亲自感到深深的庆慰。世尊! 假若这种觉性,本性是清净,因为什么受到染污呢? 因为什么使各类众生迷惑纳闷而不能悟入呢? 只希望如来详细为我们开示悟入诸佛之法性,使我们这些广大徒众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具有将来眼。讲完这些话以后,行五体投地礼。这样恳切地启请了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好啊! 好啊!善男子! 你能够为广大徒众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询问如来这样的方便法门。现在,请你仔细听,我要为你解说。这时候,净诸业障菩萨听到佛要说法,非常高兴,在座大众也都默然聆听。
原典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①、人②、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③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④。有妄业故,妄见⑤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注释
①我:梵文Atman的意译。支配人和事物的主宰者,大体相当于灵魂。一般分人我、法我两种,有实在性、单一性、独自性和永恒不变性等含义,《大般涅槃经:哀叹品》称:“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
②人:属于欲界的有情众生,思虑最多,过去戒善之因,感人伦之果,现前境界是人。《大乘义章》卷八末称:“依涅槃,以多恩义,故名为人。人中父子亲戚相怜,名多恩义。”
③四颠倒:即地、水、火、风四大,其属性分别是坚、湿、暖、动,有情众生误认为身体的肌肉骨骼 (地性)、血液内分泌 (水性)、热能 (火性)、呼吸 (风性)等是“我”的实体。佛教认为:这是颠倒错误的认识,所以称为四颠倒。
④业道:“业”是有为之业,“道”是无为之道。有为业是世间善业、恶业和上界的不动业,无为道是阿罗汉的无漏业。虽然存在有为、无为之别,但以佛眼观之,都是幻化虚妄境界,都是妄见。
⑤妄见:虚妄不实的分别称为妄见,如我见、边见等。
译文
善男子! 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妄想执着,认为有我、人、众生和寿命,误认为四颠倒实际上是我体,由此便产生憎恨、喜爱二种境界。于虚妄之体重新执着虚妄,二种虚妄相互依存,产生虚妄业道。因为有虚妄之业,虚妄见到轮回。厌恶轮回的人们,虚妄见到涅槃。由此流转、涅槃二种妄见,不能悟入清净觉性,并不是本来的觉性违逆抗拒悟道。假若认为有各种可以入道的途径,也不是觉性使之能入。所以动念与息念,都归于迷惑和纳闷。为什么呢? 因为自无始以来的本起无明做了自己的主宰。一切有情众生,自有生命以来,就没有智慧眼睛,身、心等性都是无明。无明本身不能破无明,譬如有的人,自己不能了断自己的生命。所以,你们应当知道,有爱“我”的人,“我”就与之随顺,与“我”不相随顺的人,便产生憎怨。因为这种憎恨、喜爱之心都是从无明而来。所以,在此相续循环中求道,都不能成功。
原典
善男子! 云何我相? 谓诸众生①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 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②。
善男子! 云何人相③? 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 其心乃至圆悟④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 云何众生相⑤? 谓诸众生心⑥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 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 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 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 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 云何寿命相⑦? 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⑧所不自见,犹如命根⑨。
善男子! 若心照见⑩一切觉⑾者,皆为尘垢⑿,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⒀,无别有冰⒁,知冰消者⒂? 存我觉我⒃,亦复如是。
注释
①众生:据《圆觉亲闻记》,此中“众生”二字,不是指凡夫,而是指三圣:声闻、缘觉、菩萨。
②我相:意谓实我之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一,执着四相者,不能成为菩萨。《金刚经》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③人相:四相之一,于五蕴法中 (即色受想行识),计我为人,不同于其余五道: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④圆悟:意谓圆满觉悟佛教真理。天台宗的圆教主张三谛三观圆融,同时觉悟空、假、中的谛理。
⑤众生相:比我相、人相更进一步,虽然已经超过了我相、人相,但仍然存在了证了悟之相,这就称为众生相。
⑥众生心:一切众生所有之心,分真、妄二种,华严宗以真心为大乘之体,即如来藏心。天台宗以妄心为大乘之法体,唯识宗以阿赖耶识为心。
⑦寿命相:比我相、人相、众生相又前进一步,虽然已经超过证悟之心,仍存能觉之智,就像命根一样潜续于内,这就称为寿命相。
⑧业智:即业识,是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之念,为什么不称为识而称为智呢? 因为这属于修证,反妄归真,转有漏识,成无漏智。这种微细分别,是从本识上生起,所以不能自见。虽然不能自见,却常在其中潜续,就像命根一样。
⑨命根:梵文 jivitendriya 的意译,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和大乘佛教中的唯识宗所说的心不相应行法之一。因过去世之业而引起今生维持寿命的依据,《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命根? 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分限为性。”
⑩心照见:此指后一相:寿命相。
⑾一切觉:此指前三相:我相、人相、众生相。
⑿皆为尘垢:尘垢是烦恼的异名。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都是迷智之妄境,所以称为尘垢。
(13)如汤消冰:汤喻智照,以火煎水而成汤,比喻正念悟心而成智,冰比喻我执,因为寒冷,凝水而成冰,比喻妄念迷心而成执着。用汤消冰,比喻以智慧断除执着。
⒁无别有冰:意谓冰既然已经消融,不可能另外有冰,以此比喻说明:执着已经断除,不可能另有执着。
⒂知冰消者:冰消以后,汤亦不存,意谓冰因汤消而成水,此汤随冰消也成水。到这时候,冰、汤俱忘,只有清水,还有谁知道冰为汤所消呢? 以此说明尘垢染污净心,经过修行,执空智泯,能、所双忘,只有清净真心,此时谁能够知道我执为智所断呢?
⒃存我觉我:即能觉之我和所觉之我,能觉、所觉互泯,则尘垢烦恼全消,只有真心。
译文
善男子! 什么是我相呢? 即各类众生,其心所证。善男子! 假若有人,隐居深山,心绝万虑,感觉调和顺适,不觉得有自己的身体存在。直到两臂两腿直不能屈,软不能伸,这是因摄护调养身体不得方法所致。略用针刺,或少用艾炙,立即知道有“我”。所以,心中有所证有所取,才显现出“我”之体。善男子! 其心乃至证于如来的境界,终究了知清净的涅槃,这仍然是我相。
善男子! 什么是人相呢? 各类众生的证悟之心就是人相。善男子! 认为有我 (五蕴) 的人们,不认为彼(指圆觉之真心) 就是我。实际上,所悟之境相并不是实我,能悟之心也不是实我。这种人认为自己已经觉悟了,已经超过一切贤圣,这就是人相。善男子! 其心乃至于圆满证悟涅槃,哪怕是有一点点“我已成佛”的念头,就是我相。心中有很少的一点已经悟道的心理,对般若、唯识等佛教道理无所不通,这些都称为人相。
善男子! 什么是众生相呢? 众生相就是各类众生心自证悟,虽已超出我人之相,但尚存有了证悟之心,就是众生相。善男子! 譬如有人说:“我是众生。”由此可知,那个人所说的众生,不是我,也不是他。为什么不是我呢? 我虽然是众生的一分子,但是众生不是我。为什么不是他呢? 我虽然是众生的一分子,但他并不是我。善男子! 如果各类众生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都是我相人相,如果是自以为达到我相、人相所不及的境界,存在一丝一毫了悟的念头,这就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命相呢? 就是众生心照到清净境界,觉悟到妄念都没有了,一切众生由其业力所产生的智慧,看不见这样的境界,就像命根是看不见一样。
善男子! 如果你能够照见一切皆空,这一念之觉,都是尘垢,能觉和所觉,都不离尘垢,就如以热汤消融冰一样,冰已消融,不可能另外有冰,谁知道冰为汤所消呢? 能觉之我和所觉之我,也是这样。
原典
善男子!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①,虽经多劫勤苦修道②,终不能成一切圣果③,是故名为正法④末世。何以故?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 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⑤,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根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⑥不解脱? 善男子! 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⑦,为自清净⑧,犹未能尽我相根本⑨。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⑩。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⑾,游戏诸根⑿,曾不间断⒀。
善男子!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⒁。善男子! 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⒂。
注释
①四相:即前文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②修道:行位三道之一。声闻乘自一来向至阿罗汉向,究竟断三界修惑之位。大乘中,自初地住心至十地菩萨断除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之位。于见道照见真谛以后,进一步修习真观,所以称为修道。
③圣果:菩提涅槃是依圣道所得之果,所以称为圣果。
④正法:意谓真正道法,三宝 (佛、法、僧) 中的法宝,以教、理、行、果为体,是理无偏邪的道法,所以称为正法。
⑤爱根:爱欲是烦恼的根本,能够产生其他烦恼,所以称为爱根。
⑥法:梵文Dharma的意译,音译达磨、达摩等。有二解:一、佛法;二、泛指一切事物或现象。此中用第二解。
⑦微证:据谛闲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下,微证即“我相中证,人相中悟,生相中了,寿相中净。皆有分证之相,称之曰微”。
⑧自清净:谛闲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下称:“然证则自计蕴净,悟则自计我净,了则自计人净,觉则自计生净,故云为自清净。”
⑨犹未能尽我相根本:一切业智就是我相根本,故称“犹未能尽”。既然已经微证为自清净,这就是法相。虽然是法相,仍然没有脱离我相根本。
⑩便欲济度:意谓方便开示,济其怠惰,度令精勤,使其修行佛法。
⑾藏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像一座奇异的仓库,里面储藏着很多种子,阿赖耶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第七识末那识妄执第八识为“我”,阿赖耶识藏此我执,此称执藏。
⑿诸根:此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13)曾不间断:第七识末那识总是起思量作用,总是妄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永不间断。
⒁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末法时期的修道者,必须断除我相。假若不除我相,则证悟了觉,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生相,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⒂众生、寿命,亦复如是:达到我空以后,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齐俱空。这样,就能证悟了觉,而入清净觉。
译文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不明了四相,虽然经过多生多世勤奋艰苦的修道,终究不能成就一切神圣果报,所以称为佛法的末法时期。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总是以“我”为涅槃,把有证有悟称为成就。譬如有的人认贼为子,他家的财富和宝贝终究不能成就。为什么呢? 爱“我”的人们,也爱涅槃,只是压伏爱根,以此为涅槃之相。有的憎恨“我”的人们,也憎恨生死,因为他们不知道爱是真正的生死根本。特别憎恨生死,这就称为不解脱。
怎样才能知道“法”的不解脱呢?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那些修习菩提的人们,以自己的稍微证悟,自以为是清净,还没有能够断尽我相的根本。假若有人赞美他所证得的佛法,就心生欢喜,就想度化他人。如果有人诽谤他学得的佛法,便生憎恨。由此可知,他们顽固坚持我相,潜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致使六根动作,随于相应六境,任运我执,从来就没有间断。
善男子! 那些学佛修道的人们,不除我相,就不能入清净觉海。善男子! 假若证知我空,当然是闻毁而不嗔。如果是自以为在说法,就是我相没有断除。众生相和寿命相,也是这样。
原典
善男子! 末世众生说病为法①,是故名为可怜悯者。虽勤精进②,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③,未证谓证④。见胜进者,心生嫉妒⑤。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 末世众生希望成道⑥,无令求悟,唯益多闻⑦,增长我见⑧。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⑨。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⑩、慢⑾、谄曲⑿、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⒀,不堕邪见。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⒁。
注释
①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不了解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度众生而说自己所得法。实际上他们所说是病,并非正法。他们所证之相,便是我相,若有所悟境界显露,便是人相,说了说觉,便是众生、寿者二相。因此四相,所以是“说病为法”。
②精进:梵文Virya的意译,另译为“勤”,音译毗梨耶。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七十五法、大乘唯识百法之一,作为六度之一,称为精进波罗蜜。按照佛教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百法明门论忠疏》称:“云何精进?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能治懈怠、满善为业。:勇’ 表胜进,拣诸染法;:悍’ 表精纯,拣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
③未得谓得:此约涅槃断果而说,这些人刚断迷识四相,才离分段生死,相似涅槃,实际上没得涅槃,自以为已得。
④未证谓证:此约菩提智果而说,某些人刚断我执烦恼,才证偏真觉性,与菩提相似,但实际上还没有证得圆满菩提,自以为已经证得。
⑤嫉妒:简称为嫉,梵文irsy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小烦恼地法之一,大乘唯识的随烦恼之一。对于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的心理。《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嫉? 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嫉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⑥成道:原为化佛八相中之第六相,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无上菩提之相。后泛指成就佛道。
⑦多闻:多闻佛法而受持,《维摩经:菩萨品》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
⑧我见:梵文Satkāyadarsśana的意译,另译身见,音译萨迦耶见。认为“我”及“我所”都是真实存在的观点。《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萨迦耶见? 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萨’ 为败坏义,:迦耶’ 谓和合积聚义……无常、积聚,是中无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谓烦恼俱,一切见品所依为业。”
⑨勇猛:“勇”谓进修不退,“猛”谓冒难不屈。
⑩爱:意谓贪物、染着,十二因缘之一。有三种爱:境界爱,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着之心;自体爱,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着之心;当生爱,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着之心。
⑾慢:梵文Mān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的烦恼法之一。意谓傲慢自负。一般来讲有七慢:(一) 慢,对劣于己者或等于己者,认为自己胜、自己等,自负傲慢;(二) 过慢,对与己等者说自己胜,对比自己胜者说自己等;(三) 慢过慢,对比己胜者说自己胜;(四) 我慢,不认识“我”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暂时和合而成,误认为有实我、我所;(五) 增上慢,尚未修行证得果位,自以为已经证得;(六) 卑慢,认为和胜过自己很多的人差不多;(七) 邪慢,自己没有功德,却认为自己有功德。
⑿谄曲:简称为谄,梵文Māyā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小烦恼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宗的随烦恼之一。为了名利,歪曲事实,掩饰自己的过错。《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谄? 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性。谓于名利,有所计着,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
(13)善知识:“善”意谓于我有益,使之行于善道。“知识”意谓知其心识。有十种善知识:(一) 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 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 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 令解说一切法之善知识,(五) 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 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 (七) 令不着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 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 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
⒁清净觉海:海出众流,流流入海,以此比喻大觉心,出生一切诸法,教化众生,成就大圆觉心。如首章所说大陀罗尼门,称为圆觉,从此流出一切,所以此处取喻如海。
译文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把似病态般的非法说为正法,所以称为可怜悯者。虽然勤奋努力,反而增加各种病态的非法,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因为不了知四相,虽依佛所说之理而解,依佛所说之行而修,便执为自己修行,终究不能成功。或者有的众生,还没有达到涅槃,自以为已经达到涅槃;没有证得菩提,自以为证得菩提。假若见到有胜于己者,更精进者,则心生嫉妒。由此可见,那些众生还没有断除我见,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希望成就佛道,但却广求经教义理,只是增加多闻,这样,反而增长我见。应当是勤奋努力,降伏烦恼,发起伟大的勇猛之心。还没有得到涅槃,使其得到;还没有断除无明,使之断除。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境界现前而不生起。由“我”所生的一切恩爱,都趋寂灭。佛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这种人还要继续逐渐取得成功,须求善知识开导指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堕入邪见。假若有所追求,就会产生憎心或爱心。这样,就不能悟入清净觉海。
原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①。
若能归吾刹②,先去贪嗔痴。
法爱③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注释
①觉城:觉悟之内,不入一切众惑,所以比喻为城。据谛闲著《圆觉经讲义》,把觉比喻为城,有二义:途中多迷,进城则觉。以此比喻证得圆觉以后,如从矿炼出金一样,不可能再次变为矿;门通行路,出则可行。以此比喻既然已经证得圆觉,仍要普度众生,随方可达。
②归吾刹:归即顺,吾刹即所悟之境。所以“归吾刹”意谓归顺所悟之境。以圆觉妙心为所悟之境。
③法爱:爱有二种:第一种是欲爱,这是凡夫所有的爱着;第二是法爱。菩萨和佛爱乐善法。法爱又分为二种:(一) 小乘佛教只爱涅槃,大乘菩萨没有断法执以前,热爱善法,这种法爱应当断除;(二) 如来大悲。也称为法爱,这是无上的真爱。
译文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个意思,而说如下偈颂:
净诸业障菩萨! 你应当知道:所有的各类众生,都是因为执着我爱之相,自无始以来,在虚妄的生死轮回中流转。没能消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能成就菩提。贪爱和憎恨都产生于心,谄曲存在于各种心念,所以产生了很多迷闷,不能进入觉悟之城。假若能够归依我们清净庄严的佛土,首先去除贪、嗔、痴三毒,令法爱不存于内心,则逐渐可得成就。因其身本来没有我,憎恨之心和贪爱之心从何而生呢? 这种人求善知识指导,终究不会堕入邪见,若存有所求之心,则就永远不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