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快说禅病①,令诸大众得未曾有②,心意荡然,获大安隐③。世尊! 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④隐伏,邪法⑤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⑥,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禅病:即一切妄念。妄念是禅定的病魔,《圆觉经》把听佛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过,称为禅病。

②未曾有:梵文Adbhuta的意译,音译阿浮陀。意谓稀有罕见之事,表明意想不到的成果。

③安隐:又称为安稳。意谓身安心稳,《法华文句》卷十四称:“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名安。曰倒暴风所不能动,故名稳。”

④贤圣:“贤”为善意,“圣”为正意。符合善法,虽离恶,但没有发无漏智,没有证理,没有断惑,仍在凡夫之位,这称为贤。已发无漏智,已经证理断惑,已舍凡夫之性,这称之为圣。见道前七方便位称之为贤,见道以上名为圣。《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称:“和善曰贤,会正命圣,正谓理也,理无偏邪,故说为正,证理舍凡,说为圣矣……就位分别,见谛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经》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

⑤邪法:错误的教法。

⑥道眼:修道而得之眼,也可以是观道之眼。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普觉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长跪合掌而对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 请您赶快讲一讲禅病问题,使各位大众获得从来没有的成果,使其心意空空荡荡,得到很大的安稳。世尊啊!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离佛越来越远,贤人和圣人,或潜身于岩谷,或伏藏于海隅。邪法增盛,如火炽燃,要让各类众生求什么人呢? 依据什么法呢?修何等行呢? 除去什么病呢? 如何发心呢? 使那群慧眼未开的众生,不至于堕入邪见。这样讲完以后,行五体投地礼。这样诚恳地启请了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告诉普觉菩萨说:好啊! 好啊! 善男子! 你能够询问如何成就佛道的修行方法,能够给予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无畏道眼,使那些众生得成圣道,你现在要仔细听,我要为你说。普觉菩萨听到佛要说法,非常高兴,在座大众也都默然聆听。

原典

善男子!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①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②,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④。彼善知识,四威仪⑤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慢⑥,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⑦,心华⑧发明,照十方刹。

注释

①正知见:即正知、正见,正知意谓正确知道。正见是正确见解,属于见道,证得菩提以后,不只见世间法,也见出世间法。

②不律仪:三种律仪之一,不律仪属于恶戒。戒律有善、恶二种,作善止恶是善戒,称为律仪。作恶止善是恶戒,称为不律仪。不律仪是外道的各种邪戒。恶戒虽然属于戒律,但这是颠倒的戒律,所以称为不律仪。律仪产生善的无表色,不律仪产生恶的无表色。

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 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觉等。能够觉知佛教的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唯佛具有,又称为大菩提。《维摩诘经:佛国品》僧肇注:“: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④身命:身体和寿命的合称,身体以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命以寿、暖、识为体。

⑤四威仪:符合佛教戒律的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⑥慢:烦恼之一,意谓傲慢,《大乘义章》卷五末称:“自举凌物,称曰慢。”《俱舍论》卷四称:“慢对他心举, 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

⑦正觉:梵文Sambodhi的意译,音译三菩提。如来的实智称为正觉。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觉智,所以成佛称为正觉。

⑧心华:把本心的清净比喻为花。

译文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将要发大心的时候,应当求善知识的指引,想修行的人们,应当求得一切正知见人的帮助,这些有正知见的人其心不安住于相,不执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然体现在尘劳烦恼之中,其心却永远是清净的。能为众生开示各种修行的过失,赞叹梵行,不使众生入不律仪。若能求得这种善知识的帮助,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见到这样的善知识,应当供养,牺牲生命,在所不惜。这样的善知识,在四威仪当中,永远是清净的,乃至能示现种种修行的过患。其心甚至常无慢,哪里会搏取财物妻子及眷属呢? 假若善男子对于那种好朋友,不生起恶念,就能够究竟成就正觉,智慧心花发大光明,照耀十方刹土。

原典

善男子! 彼善知识所证妙法①,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②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涅槃。”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涅槃。”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④,何况根、尘虚妄境界? 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⑤。若他观者,名为邪观⑥。

注释

①妙法:梵文Sadharma的意译,音译萨达磨、萨达刺摩。最胜之法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妙法。根据《圆觉经》的解释,妙法应当远离四病,妙法即圆觉,因为它包罗法界,涉入无碍,不堕邪见,所以称为妙法。

②本心:意谓本源自心,《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称:“问: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③止:梵文 Samatha 的意译,另译止寂,音译奢摩他。禅定的异名,往往与“观”相应而言,为有“观”之“定”。

④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心受报,都是由于烦恼,此中断之,使不再生。既然是烦恼永断,则不起惑,无惑则无业,无业就不会有身心受报,所以说身心毕竟空无所有。

⑤正观:对于邪观而言,观与经合,则称为正见,即正观。

⑥邪观:对于正观而言,违背佛经的正确观点,称为邪观。

译文

善男子! 那种善知识所证悟的妙法,应当离开四种毛病。哪四种毛病呢?

第一种是作病。假若有人说这样的话:“我于本心造作种种修行,这是为了求得圆觉。”那种圆觉性,并不是由于造作而得,所以称为毛病。

第二种是任病。假若又有人说这样的话:“我们这些人今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对于涅槃和生死没有生起和消灭的念头,这是为了求得圆觉。所以要任其自然地,让一切事物都随顺其法性。”那种圆觉性,并不是任其自然而有,所以称为毛病。

第三种是止病。假若又有人说这样的话:“我现在使自己的心永远息灭各种念头,使一切物性寂然平等,这是为了求得圆觉。”那种圆觉性并不是止念求合,所以称为毛病。

第四种是灭病。假若又有人说这样的话:“我现在要永远断除一切烦恼,身心毕竟是空而无所有,更何况根、尘是虚妄境界呢? 一切都是永恒寂灭,这是为了求得圆觉。”所种圆觉性并不是寂灭之相,所以称为毛病。

如果离开这四种毛病,才真正知道自性本来清净。这样看问题,才是正确观点。用其他观点看问题,都称为邪观。

原典

善男子!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①,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②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注释

①善友:帮助行善的好朋友。

②同体:如波之于水,如四肢之于一身,此称同体,没有区别。

译文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如果想修行的话,应当是终生供养善友,侍奉善知识。善知识想来亲近教授的话,你应当断除慢心。如果善知识远离你,也不应当发怒仇恨,应当把善知识示现的顺境、逆境视为虚空,自己明白知道身心都是毕竟空的,与诸众生毫无差别。这样修行,才能进入圆觉境界。

原典

善男子! 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①,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注释

①种子:梵文Biza的意译,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产生各种事物的功能,称为种子。种子的来源有二:一是本有,二是新熏。产生山河大地等客观外境的种子,称为共相种子,决定个体自性差别的种子,叫作不共相种子。

译文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不能成就佛道,因为他们存在着有无始以来的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所以没有得到解脱。假若又有人,对待自己的怨家就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其心对之没有区别。这样,就能消除各种毛病。在各种事物中的自、他、憎、爱,也是这样。

原典

善男子! 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①,作如是言:“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相、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注释

①应当发心:佛告诉普觉菩萨: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要想求得圆觉,应当发四种心:一者广大心,对一切众生平等普度;二者第一心,使众生悟入究竟圆觉;三者常心,常度众生,不能存有度众生之心;四者不颠倒心,破除你我之相,也破除一切事物的各种外相。

译文

善男子! 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要想求得圆觉,应当发心,立下如此的大愿:“在整个虚空当中的一切众生,我都要让他们悟入究竟圆觉。”在圆觉当中,不能存有我在度众生之心。没有你我之相,也没有一切事物的各种外相。这样发心,不会堕入邪见。

原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①,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任止灭,亲近无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稀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②。

注释

①正见:梵文Samyakdrsti 的意译,八正道之一,意谓对四谛等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

②般涅槃:大般涅槃之略。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

译文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讲这个意思,而说如下偈颂:

普觉菩萨! 你应当知道,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为了求得善知识的指引,应当求具有正知正见的人。其心要远离声闻、缘觉二乘之人。善知识所教的法门,应当消除四病,即作病、任病、止病、灭病。善知识亲近你,你心中应当是没有慢;善知识远离你,你心中应当是没有嗔恨。见到善知识示现的种种顺境和逆境,心中应当生起难得之想。视善知识如出世之佛。不犯戒律,仪表庄严,内心戒根永远清净。度一切众生,使之悟入究竟圆觉,没有我相、人相,应当依正智慧,破除邪见,最后证得般涅槃的圆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