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来不思议事。世尊! 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云何奉持? 众生修习得何功德? 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 至于何地①?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是经教②功德名字,汝当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释

①至于何地:据谛闲著《圆觉亲闻记》,此有二义:一者流布此圆觉大教,应在何地? 这是此问之密意;二者流布此教之人之功德,可至何等地位? 这是此问之正意。

②如是经教:即以前的序分和正宗分。

译文

于是,在广大徒众中的贤善首菩萨,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长跪合掌而对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 您为我们及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详细说法,使我们领悟如来不可思议的境界。世尊啊! 这种大乘教法,叫什么名字呢? 如何奉持呢? 有情众生修此法门,得何功德呢? 我们应当如何护持正法?如何使此经典广布流传? 传至什么地方呢? 这样讲完以后,行五体投地礼。这样恳切地启请了三次,请求世尊教诲。

这时候,世尊告诉贤善首菩萨说:好啊! 好啊! 善男子! 你能够为诸菩萨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询问这部经叫何名称? 依教修行,有何功德? 你应当仔细听,我来为你说。当贤善首菩萨听到佛要说法的时候,非常高兴,与其他大众一起静默聆听。

原典

善男子! 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①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②,十二部经③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行。

善男子!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④。

注释

①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②归依:对于胜者归投依伏称为归依。《大乘义章》卷十一称:“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③十二部经:亦称十二分教,指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十二部经如下:(1)修多罗 (Sutra,契经),即经典中的长行直说;(2) 祇夜(Geya,重颂、应颂),与修多罗相应,重宣教义,采用颂体;(3) 和伽罗那 (Vyakarana,授记),佛给菩萨预言成佛的经文;(4) 伽陀 (Gatha,讽颂、孤起颂),采用偈的文体组成经文;(5) 优陀那 (Udana,无问自说),无人发问,佛自己宣说的经文;(6) 尼陀那 (Nidana,因缘),记述佛说法教化的因缘,如诸经的序品;(7) 阿婆陀那 (Avadana,譬喻),经文中的譬喻部分;(8) 伊提目多伽 (ltivrttaka,如是语经),即本事,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9) 阇陀伽 (Jataka,本生),佛说自己过去世因缘的经文;(10) 毗佛略 (Vaipulya,方广)。佛说方正广大道理的经文;(11) 阿浮陀达磨 (Adb-hutadharma,未曾有),记佛显现种种神通的经文;(12)优婆提 (Upadesa,论议),问答和论议诸法意义的经文。十二部经中的修多罗、祇夜、伽陀三类,是佛经的基本体裁,其余则是根据经文的内容立名。

④佛地:通教十地的第十位,第九地菩萨最后顿断烦恼、所知二障,成就佛道。

译文

善男子! 这部经经过百千万亿恒河沙一样多的佛所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所守护,十方菩萨所归依,也是十二部经的清净眼目。这部经称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又称为《了义经》,又称为《秘密王三昧》,又称为《如来决定境界》,又称为《如来藏自性差别》,你应当奉行。

善男子! 这部经只是显示佛的境界,只有如来才能把这个法门讲透彻,假若菩萨和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依据这部经进行修行,逐步增进,可以到达佛地。

原典

善男子! 是经名为顿教①大乘,顿机②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③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蚋及阿修罗④,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善男子! 假使有人纯以七宝⑤,积满三千大千世界⑥,以用布施⑦,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善男子! 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⑧,分别半偈。

善男子! 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⑨,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⑩,闻此经教。

汝善男子! 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⑾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注释

①顿教:意谓顿成之教,与渐教相对,凡经历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名为渐教。顿成顿悟佛果之法,名为顿教。根据这种含义,《圆觉经》为顿教大乘,华严宗判教的第四是顿教。

②顿机:意谓顿教大乘的根机,即闻顿教而顿悟佛道之机类。

③渐修:初学小乘,后学大乘,由浅入深,逐步修行,此称渐修。

④阿修罗:梵文Asura的音译,略称修罗,另译阿须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等,意译不端正、非天等。天龙八部之一,六道之一。古印度神话的一种恶神,常与天神战斗。

⑤七宝:佛教经典说法不一,据《法华经:授记品》,七宝如下: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据《无量寿经》,七宝如下: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据《大智度论》卷十,七宝如下:金、银、毘琉璃、玻璃、砗磲、玛瑙、珊瑚。据《阿弥陀经》,七宝如下: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据《般若经》,七宝如下: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

⑥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以铁围山为外郭,此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十亿个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实则为千百亿个世界。

⑦布施:梵文Dana的意译,略称为施。音译檀、檀那,六度之一,施与他人财物等,由此积累功德以至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有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

⑧经:梵文Sutra 的意译,音译修多罗、素怛缆等,相当于佛教三藏中的经藏。内容原为佛说,后由佛弟子结集而成。

⑨福慧:福德与智慧的合称。

⑩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坚固而不可拔,所以称之为根。善能产生妙果,能产生其余的善,所以称之为根。

⑾魔:梵文Mara音译魔罗之略,意译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伤害人命、障碍人们行善者,称为魔。欲界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

译文

善男子! 这部经称为顿教大乘。顿机利根众生,听了这部经,从此开悟。也包括一切渐修法门,就像大海一样,不舍弃小河流,乃至蚊虫和阿修罗,饮其水,都可以充满。

善男子! 假若有人用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纯粹七宝,进行布施,不如有人听闻这部经名,或者听懂了其中一句经文的意思。

善男子! 假若有人使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其功德不如有人宣讲这部佛经,甚至于只讲半偈。

善男子! 假若又有人听闻这部经的经名,其心相信而不怀疑,应当知道,这种人并不是在以前一佛二佛前种下各种福慧,而是在所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前种下各种善根,才能听到这部《圆觉经》,受到教诲。

善男子! 你应当保护末法时期有情众生依此《圆觉经》修行的人们,不要让恶魔和各种外道,恼害修行人的身心,不要让那些修行人后退或半途而废。

原典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①、摧碎金刚、尼蓝婆②金刚等八万金刚③,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 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④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尔时,大梵天王⑤、二十八天⑥王、须弥山王⑦、护国天王⑧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 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⑨,心不退转⑩。

注释

①火首金刚:即火头金刚明王,梵文Ucchusma的意译,另译不净洁、秽迹等,音译乌刍沙摩、乌枢沙摩、乌刍瑟摩等。因为常在厕所祭此明王,所以他有转不净为清净的功能。《楞严经》卷五称:“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②尼蓝婆:梵文Nilavajra的音译,意译青金刚。

③金刚:梵文Vajra的意译,音译缚曰罗或跋折罗,金中之精称为金刚。《大藏法数》卷四十一称:“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消,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稀有,故名为宝。”执金刚杵之力士,称为金刚。

④道场:即佛教寺院,隋炀帝于大业九年 (公元六一三年) 下令全国寺院一律改名为道场,意谓修行学习佛道的场所。

⑤大梵天王: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所以称为大梵天王,略称为梵王或大梵王,色界十八天的通名,一般指初禅梵天之王。

⑥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⑦须弥山王:即性利天王,又称为帝释。

⑧护国天王:即东、南、西、北四大天王,又称为四大金刚。

⑨安隐:指身心而言,身的四大调和称为安,心不起妄念称为隐。

⑩退转:即于求佛道之中途,退失菩提心,而堕于二乘凡夫之地;或意谓退失所修证,转变其地位。

译文

这时候,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以及他们的眷属,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然后对佛说:世尊! 假若以后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有人能够修持这种决定性的大乘要道,我们应当对他们进行保护,就如同保护我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乃至于在他们修行的道场,我们这些金刚要亲自带领徒众,不分早晚地守护着他们,使他们不至于退转。让他们的家庭永远没有灾难障碍,消除他们的疾病,使他们财宝丰富,足够他们使用,永远不会感到缺少。

这时候,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而对佛说:世尊啊! 我们也要守护修持《圆觉经》的人们,让他们安隐,心不退转。

原典

尔时,有大力鬼王①名吉槃荼②,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 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③,其人所居一由旬④内,若有鬼神⑤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⑥眷属,及诸天王⑦、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释

①大力鬼王:具有天眼、天耳、神足等神通,阿修罗王即其死后所化,能与诸天争权。

②吉槃荼:又称为鸠槃荼,即可畏鬼,食人精气,速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所以称为王,不属人天,单居鬼趣。

③退屈:即退步屈服之心。菩萨修行,可能产生三种畏难退缩心理:(一) 菩提广大屈:无上菩提,广大深远,闻后生退屈之心;(二) 万行难修屈:布施难修,闻后生退屈之心;(三) 转依难证屈:二种转依妙果难证,闻后生退屈之心。

④由旬:梵文 yojana 的音译,另译俞旬、揄旬、由延、逾阇、逾缮那等,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以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为一由旬,《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运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

⑤鬼神:鬼为六趣之一,神为八部之通称。有威称为鬼,有能称为神,《金光明经文句》卷六称:“鬼者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

⑥天龙鬼神八部:天、龙为八部众之首,故标天龙八部。八部如下: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眬罗迦。

⑦天王:即四大天王,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山叫作牺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山,各护一天下,所以称为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缠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译文

这时候,有位叫吉槃荼的大力鬼王,与十万鬼王一起,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顶礼,向右绕三圈,而对佛说:世尊啊! 我们也要守护修持《圆觉经》的人们,早晚侍卫,使之不退屈,在这些人居住的一由旬之内,假若鬼神侵犯他们的境界,我要让他们粉碎如微尘。

佛讲完这部经以后,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以及各位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听了佛所说的道理以后,都非常高兴,相信接受,并依教奉持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