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名大乘经典,对中国佛教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密宗和《大乘起信论》,都有重要影响。
华严宗弘扬《圆觉经》思想者,首推华严宗五祖宗密 (公元七八○—八四二年),如前所述,他关于《圆觉经》的注释,竟然多达五种,所以《圆觉经》被列入华严部。
华严宗以五教十宗判教。五教如下:(一) 小乘教。因为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所以华严宗初祖法顺 (公元五五七—六四○年) 称之为法有我无门。(二) 大乘始教。佛刚讲大乘的时候,还没有说明佛性。大乘空宗认为“因缘故有”,这是生。“无性故空”,这是无生。唯识的识有是生,境空是无生。所以法顺称之为生即无生门。(三) 大乘终教。讲到大乘终极的佛性,如《法华》《涅槃》等,始、终二教都是循序渐进,所以称为渐教。法顺称之为事理圆融门。“事”即心生灭门,“理”即心真如门。所以事理圆融就是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圆融。(四)大乘顿教。意谓顿显,顿示佛性,此指禅宗。因为禅宗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法顺称之为语观双绝门。(五) 大乘圆教。即《华严经》,因为该经主张圆融无碍,法顺称之为华严三昧门。
十宗如下:(一) 我法俱有宗。此指小乘佛教犊子部。(二) 法有我无宗。此指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因为该部主张我空法有。(三) 法无去来宗。此指小乘佛教大众部,因为该部主张现在和诸是有,过去、未来全无。(四) 现通假实宗。此指小乘佛教说假部,该部主张没有过去、未来,在现世法中,只有色、受、想、行、识五蕴是实有,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假有。(五) 俗妄真实宗。此指小乘佛教说出世部,认为世俗法都是假的,只有出世法才是真的。(六) 诸法但名宗。此指小乘佛教的一说部等,因为它们主张真俗一切法都是假名,并无实体。(七) 一切皆空宗。此指大乘始教空宗。(八) 真德不空宗。即终教大乘。(九) 相想俱绝宗。即禅宗的顿教思想。(十) 圆明俱德宗。即华严宗的一乘圆教。
宗密的《圆觉经大疏》,根据上述五教十宗判教主张,又根据《圆觉经》的内容,提出五宗判教主张:(一) 随相法执宗,此指小乘佛教;(二) 真空无想宗,即大乘中观;(三) 唯识法相宗,此指《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所论述的大乘唯识理论;(四) 如来藏缘起,即《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五) 圆融具德宗,即《华严经》。《圆觉经》被判入如来藏缘起宗。由此可见,尽管宗密推崇《圆觉经》,但他站在华严宗的立场上,认为该经低于华严宗本经——《华严经》。
华严宗主张法界缘起,即真如缘起。它把法界分为四种: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是现象,“理”是本体,即真如本体。理事无碍法界说明“理”与“事”互相彻入,理即事,事即理。事事无碍法界是说事与事,也能互相容摄。华严宗四祖澄观 (公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认为一心可以包含万有,五祖宗密认为一心是万物之体,佛和众生都是由一心产生的,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心是能造,佛和众生是所造。这与《圆觉经》的观点完全一致,《圆觉经》认为圆觉妙心是万物本源,从圆觉大陀罗尼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波罗蜜和一切事物。该经认为心“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文殊章》),“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究竟说”(《贤善首章》)。这和华严宗所说的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几乎完全一致,所以宗密认为这部经类似于圆觉。
天台宗弘扬《圆觉经》的著作主要有秀州竹庵可观的《圆觉手鉴》一卷、澄觉神焕的《疏》二卷、景德寺居士撰《疏》四卷、栢庭善月的《略解》一卷及十三世纪苕水古云元粹的《集注》二卷。
天台宗所以如此重视《圆觉经》,是因为该经与天台宗所倡导的真如缘起论、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相符合。
关于天台宗的真如缘起论,天台宗创始人智 (公元五三八—五九七年) 在其著作《法华玄义》卷上,进行了精确表达,“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他认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心造作的。
一心三观,是说一心具备空、假、中三谛。
一念三千是这样计算的:六凡四圣组成十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旁生、佛、菩萨、缘觉、声闻。每一法界又有十法界,十十成百。每个百法界里又各具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十百成千。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蕴世间各具一千,故成三千。
由真如缘起、一心三观、一念三千论引申出观心法门,因为一心存有万物,所以观心能见一切。在天台宗看来,心奇妙无比,这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圆觉妙心。
禅宗自五祖弘忍 (公元六〇一—六七五年) 以后分为二支:一支以神秀 (公元六○六—七○六年) 为代表,主张渐悟。因为活动地区主要在北方,所以称为北宗;另一支以惠能 (公元六三八—七一三年) 为代表,主张顿悟。因为活动地区主要在南方,所以称为南宗。《圆觉经》为南北二宗都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这部经最后声称:《圆觉经》称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听闻这部经,可以开悟。这部经也摄渐修,就像大海不舍弃小河流一样。
《圆觉经》对禅宗的影响,特别表现在修心方面。“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普贤章》)“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清净慧章》) 我们再看一看禅宗的论述,二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弘忍的《最上乘》所说:“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六祖惠能的《坛经》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心中本自具有……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关于修禅方法,《圆觉经》的第七章、第八章,详细论述了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和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还说明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这些教旨都适用于禅门修学,所以《圆觉经》在禅宗佛教徒中盛行流传。
《圆觉经》对密宗的影响也很明显,如第七章大威德的出场,就是明显的密宗特征。《圆觉经》又称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此中强调陀罗尼 (Dharani,咒语) 的作用,所以受到密宗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