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是佛教徒坚定不移的志向,佛在哪里呢? 就在心里,所以要想成佛,不必向外求,求心即可。此心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圆觉妙心,此心妙就妙在它是世界本源,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心出。此心的作用殊胜不可思议,正如《宗镜录》所说的:“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竟起,心平则法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有情众生的四圣六凡和无情的山河大地,都是圆觉妙心变现的。

这一思想不仅佛教具有,也影响到宋明理学,宋代伟大的思想家朱熹 (公元一一三○—一二○〇年) 把“理”作为世界本源。朱熹的“理”实际上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妙心。朱熹在《物类》卷十八曾说:“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一月摄。”这里的“月”实际上是妙心,这里的水实际上是三千大千世界。因为心是世界本源,所以世间万物都是心变现的,就像月亮映现水一样。这正像陆象山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仅现象世界是心变现的,道理也是心变现的,正如朱熹所说的“一心具万理”,“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此心妙就妙在人人具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有一个妙心,芸芸众生也有一个妙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正如王信伯所说的:“心即性,性即天,天即性,性即心。”这里的“三无差别”只就妙心而言,实际上佛与众生是有差别的,差别在哪里呢? 差别就在于佛认识了妙心,众生没有认识妙心。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悟,觉悟什么呢? 觉悟真心。

怎样才算是觉悟真心呢? 因为世间一切都是圆觉妙心变现的,所以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就像水中月、空中花、镜中像一样,都是假有,都是空。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人们的参禅活动,只不过是敲门砖而已,既然已经入门,砖就没有必要了,应当扔掉。此时的能观与所观都消除了,此时的境界就是《圆觉经》所说的与虚空浑然一体,与山河大地融成一片的大光明藏。

怎样证悟圆觉妙心呢? 去妄存真,把错误的东西消除干净,剩下的就是正确的。把虚妄分别去掉,剩下的就是圆觉妙心。

成佛并非高不可攀,修行者应当信心十足,因为我们的佛性真如人人具有。要想证悟圆觉妙心,必须首先断除轮回的根本——爱欲。由于爱欲的不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有情众生,具有五性差别:外道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佛种性。五种性众生要想证悟圆觉妙心,必须发大誓愿,立志成佛。还要求善知识指导,逐渐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当把二障断除干净圆满实现誓愿的时候,即得清净解脱,证得伟大的圆觉。

在一切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之别。

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妄想而认为有“我”,于是就爱我,自己从来就不知道,由于念念生灭的心理作用,而生起憎恨和贪爱,耽着于色、声、香、味、触、法五欲。假若遇到善知识的指点,使之开始觉悟到自己本有的清净圆觉自性,就知道自己是在自寻烦恼。假若有人把尘劳思虑永远全部切断,得到清净法界。到达了清净法界,但理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是道,不清净不是道,这种虚妄分别就是自我障碍,所以对于圆觉自性的认识不能自由自在,这就是凡夫的随顺觉性。

一切菩萨,由于自己的见解,使自己受到障碍,即使断除了见解上的障碍,仍然停留在见觉境界中,由于见觉上的障碍,总以为自己觉悟了,这就成为障碍而不自在,这就称为没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因为一切都是心造,只要把自己的障碍心灭掉,各种障碍就都灭掉了。因为障碍已经断灭了,就不存在灭障碍者了。经教如手指月,假若已经见到了月亮,手指就没用了。懂得这个道理,就称为已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因为一切都是圆觉妙心变现的,所以贪、嗔、痴等一切障碍成佛的因素,本身就是究竟觉;得念和失念,都是解脱;成法和破法,都称为涅槃;智慧和愚痴,都是般若;菩萨和外道所成就的法门,都是菩提;无明和真如的境界并无区别;各种戒、定、慧和淫欲、愤怒、愚痴,都同样是梵行;有情众生和国土,本源都是同一法性;地狱、天宫,都是净土;一切有情众生,不管是有灵性,还是没有灵性,都能够成就佛道;一切烦恼,毕竟是解脱。我们的智慧就如同大海一样,充满整个法界,充满整个虚空,对于外界和内心的一切现象,都能清清楚楚明了。这就是如来随顺觉性。

关于修行的方便法门,《圆觉经》指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

如果各位菩萨首先了解到自身本有的清净圆觉,以清净觉心为基础,把求静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静极而慧生,作为虚妄客尘的身心从此永灭。由于寂静的缘故,十方三界一切如来心便在自心显现,就如镜中影像一样。这种方便法门就称为奢摩他。

如果所有的菩萨,首先了悟本有清净的圆觉妙性,再以此妙心觉知心性及根、尘等都是幻化不实的,并以变化各种不同的如幻佛事开悟如幻众生,由于缘起如幻的缘故,便于内心发起大慈大悲及轻安的适宜之相,一切菩萨都应当从这一幻观门起修。当彼此不同的幻者和观者都成为幻化的时候,幻化之相则永远离去消失,这些菩萨的幻观妙行就称为三摩钵提。

如果菩萨觉悟到清净圆觉妙心,依此圆觉妙心,不求取幻化境界和各种净相,因为了知身心都会障碍成佛。烦恼和涅槃都不能留作障碍。此时,体内便会产生清虚、寂静、轻安、恬适之相,圆觉妙心与寂灭真境契合如一。这种修行方法称为禅那。

以上三种修行方法,又可以仔细分为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如果各位菩萨在修行中消除各种杂念,只是追求极静状态,由于静极所产生的力量,就会永远断除烦恼,终成佛道。修行不用起座,便能证入涅槃,这就称为单修奢摩他。

如果各位菩萨只是观法如幻,凭借佛的慈悲力量,变化如幻世界,在圆觉这一总持法门中不忘失寂念和各种静慧,这就称为单修三摩钵提。

如果各位菩萨只从灭绝一切如梦如幻的妄念入手,只是断灭烦恼。烦恼被断灭干净以后,圆觉实相自然就会显露出来,这就称为单修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先从空观入手,达到极静的心境,再以静极所起的静慧之光,观照如梦如幻的诸多世界和一切众生。此时,便在观幻中发起菩萨清净妙行,此称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静慧,证悟到至静的圆妙觉性,烦恼便会自然断灭,永远出离生死,此称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静极所产生的智慧,现起幻化之力和种种变化作用,度脱一切众生,而后断灭烦恼,进入寂灭境界,此称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至静之力,首先断除烦恼,然后发起菩萨清净妙行,化度一切众生,此称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至静之力,使心中一切烦恼妄念断然息灭,而后度化众生,建立世界,此称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和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至静之力,发起通力变化作用,再断除一切烦恼,此称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至静之力,资助于寂灭境界,而后发起通力作用,此称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各位菩萨,先以变化通力,随顺种种根性化度众生,而后再进入至静境界,此称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变化通力,幻化种种境界,以教化众生,从而进入寂灭境界,此称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变化通力,而作利于众生的各种事业,使一切烦恼止灭,此称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变化通力,显现所行无碍的幻化作用,使一切烦恼断然止灭,留住于至静境界,此称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变化通力,为求大乘道的众生开示各种方便,显现各种幻化作用,接下来便是至静和寂灭二种境界同现并生,此称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变化通力,发起种种幻化作用,并用以协助至静境界,最后断灭烦恼,此称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变化通力,协助寂灭,而后留住于清净无作的静虑境界,此称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如果各位菩萨,依靠寂灭之力缘起至静,而后安住于纤尘不染的清净心境,此称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如果各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使各自的自性安住于静虑,再起各种幻化作用,以度众生。此称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各位菩萨,使不假造作的自性在种种变化作用中,生起清净境界,而后归于静虑。此称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如果各位菩萨,借助于寂灭之力,协助于至静境界的建立,从而幻起种种变化,此称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是借助于寂灭之力,协助于起幻度脱众生的种种变化,因而缘起至静境界,使境慧更加清彻明朗,此称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通过这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可以消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消除业障,达到涅槃、菩提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