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闭,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
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曰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
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有广略,乘时有先后,当机有深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 故如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演,潜通而广被,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
圭峰禅师,得法于荷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众僧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未终轴,感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禅师既佩南宗密印,受圆觉悬记。于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等论。然后顿辔于华严法界,宴坐于圆觉妙场,究一雨之所霑,穷五教之殊致,乃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仪》一十八卷并行于世。其叙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其释义也端如析薪,其入观也明若秉烛,其辞也极于理而已,不虚骋,其文也扶于教而已,不苟饰,不以其所长病人,故无排斥之说,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胸臆之论。
荡荡然,实十二部经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灵之大本,三世之达道,后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其四依之一乎,或净土之亲闻乎,何尽其义味如此也? 或曰:道无形,视者莫能睹,道无方,形者莫能至,况文字乎? 在性之而已,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 对曰:“噫! 是不足以语道也。”
前不云乎? 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者,圆觉也。盖圆觉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尝离圆觉。今夫经、律、论三藏之文传于中国者,五千余卷。其所诠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 圆觉而已。圆觉一法也,张万行而求之者何? 众生之根器异也。
然则,《大藏》皆圆觉之经,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罗五千轴之文,而以数卷之疏通之,岂不至简哉?何言其繁也? 及其断言语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灭影像,然后为得也,固不在诠表耳。呜呼! 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狷狷之悲,修多方嗔,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人而不为,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休常游禅师之阃域,受禅师之显诀,无以自效,辄直赞其法,而普告大众耳。其他备乎本序云。
2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序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元亨利贞干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 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 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柱轮孤朗于碧天,大矣哉! 万法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尔,方之海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出思议之表也。我佛证此,愍物迷之,再叹奇哉! 三思大事,既全十力,能摧树下魔军,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宝藏。然迷头舍父,悟有易难,故仙苑觉场,教兴顿渐,渐设五时之异,空有迭彰。顿无二谛之殊,幽灵绝待。今此经者,顿之类欤,故如来入寂光土,凡圣一源,现受用身,主伴同会,曼殊大士,创问本起之因;薄伽至尊,首提究竟之果,照斯真体,灭彼梦形,知无我人,谁受轮转?种种幻化,生于觉心,幻尽觉圆,心通法遍,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顿除妄宰,空不生华,渐竭爱源;金无重矿,理绝修证,智似阶差,觉前前非,名后后位,况妄忘起灭,德等圆明者焉? 然出厩良驹,已摇鞭影,埋尘大宝,须设治方,故三观澄明,真假俱入,诸轮绮互,单复圆修,四相潜神,非觉违拒,四病出体,心华发明,复令长中下期,克念摄念而加行,别遍互习业障惑,障而消亡,成就慧身。
静极觉遍,百千世界佛境现前,是以闻五种名,超刹宝施福,说半偈义,胜河沙小乘,实由无法不持,无机不被者也。噫巴歌和众,似量腾于猿心,雪曲应稀,了义匿于龙藏,宗密松专鲁诰,冠讨竺坟,俱溺筌罗,唯味糟粕,幸于涪上,针芥相投,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顷以道非常道,诸行无常,今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
然佛称种智,修假多闻,故复行诣百城,坐探群籍,讲虽滥泰,学且师安,叨沐犹吾之纳,谬当真子之印。再逢亲友,弥感佛恩,久慨孤贫,将陈法施,采集般若,纶贯华严,提挈毗尼,发明唯识。然医方万品,宜选对治,海宝千般,先求如意。观夫文富义博,诚让杂华,指体投机,无偕圆觉,故参详诸论,反复百家,以利其器,方为疏解,冥心圣旨,极思研精,义备性相,禅兼顿渐,勒成三卷,以传强学。然上中下品,根欲性殊,今将法彼曲成,从其易简,更搜精要,直注本经,庶即事即心,日益日损者矣。
3 刻圆觉经解后跋
中兴曹溪嗣法沙门憨山释德清撰
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是则众生清净觉地,即诸佛本起因地,但以无明障蔽,日用而不知,故劳我世尊,特现身三界,俯顺群机,指示各人本有佛性,以众生迷来久矣。无明日厚,障蔽日深,非欢照无以通之,故设三观妙门。为悟心之要,良田根钝,不能圆修,故散出一代时中,初说空观,以破见爱烦恼;次说假观,以破尘沙;后说中观,以破无明。
又以先后历别渐次,不能圆证一心,故说首楞严大定,以统摄三观,圆照一心,顿破无明,是为圆顿法门。然其文该三藏,教摄五时;十界圣凡,迷悟因果,纤悉备殚,而学者智浅心粗,以文广义幽,艰涩难通,况离言得意,如契一心者乎。
若夫至简而精,至切而要者,无尚圆觉之最胜法门也。其文不过一万三千余言,统摄无边教海,该罗法界圆宗,彻一心之源,历三观之旨,偏正互换,单复圆修,搜穷妄宰,批剥禅病,而悟心妙门。一超直入,是所谓法界之真经,成佛之妙行也。
顿悟顿证,如观掌果,西来直指,秘密妙义。此外无余蕴矣。凡学佛者,莫不以此为指南。
昔圭峰禅师,著有略疏,则似简。别有《小钞》,若太繁,然文有所捍格,则义有所不达。义不达,则理观难明;理观不明,则恍忽惚岐,而无决定之趣矣。
予山居禅暇,时一展卷,深有慨焉,于是祖疏义,而直通经文,贵了佛意,而不事文言,故作《直解》,以结法缘。草成适新安觉我居士,程君梦旸,闻而欣仰,乃因居士吴启高,特请以梓之。予因叹曰:佛说持四句偈,胜施恒沙七宝之福。以宝乃有漏之因,法乃成佛之本,较之天渊,此吾佛金口称赞也。程君法施之福无量,当与虚空等矣。敬题于后,令观者知所自云。时天启二年岁次壬戌仲夏望日。
4 圆觉经讲义序
三藏十二分教,能诠所诠,千派万别,而同归于一。一者何? 一如来净圆觉心也。无染之谓净,无漏之谓圆;无无明之谓觉,合净、圆、觉三,而为如来妙明之真心,亦为众生同具之本体。而即背心迷体者,起悟进修之不二妙门也。然而修多罗中,求其直指此一妙门,破二障而除四病,摄五性而被三根。机无不投,义无不显者,惟一圆觉了义经。虽然,末世众生,障深业重,读诵已鲜,何论受持? 如目盲人,对日月轮,虽光照大千,亦熟视而无所睹焉。迺有乘大愿船,击大法鼓,教以凡夫之所迷者。迷此,贤圣之所修者;修此,无上法王之所证者;证此,智无不照,理无不彰。语必透宗,义皆显体,揭真性而示真修。提挈流浪生死众生,一一导归如来大圆觉海中,其惟我。
谛公大师乎,大师秉止观之法印,澈佛祖之心源,慨大法之沉冥,悯众生之苦恼。于是缵灵峰遗志,演畅宗风,继圭峰弘文,别出手眼,长途跋涉,而振锡于上都。暑汗纷披,而焦音于法座。讲演历两阅月之久,成《圆觉经讲义》数十万言。其间一科一判,一句一味,一色一香,无不从无上法王大陀罗尼门中,自在流出。且以士夫积垢之深也。研教乘者,则除烦恼之障,或犹易于所知;不得意者,则拒妄念之生。又如以石压草。大师曰:所知本非障,道在不执而已矣。妄念不必除,道在不为所转而已矣。毗笈摩药,拔诸惑箭,真济世之医王也。然而恶缘既众,尘事方殷。三学不易齐修,四依又难恒值。
大师复测然愍之,而教以念佛法门,其始也。以净念治其染念,其继也。以一念冥其杂念,尘想销融,则不止之妙止也。佛号分明,则不观之妙观也。如是,念兹在兹,至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空、有双超,理智一如。则即空即假即中,不知不觉,而入平等本际,圆满十方。神通大光明藏,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岂非不思议解脱也哉? 凡此所谈,无非妙谛。则又大师于讲义外,称性发挥,应机开示者也。煦与蒋子显觉,黄子显琛,日侍讲席,耳无停听,手不停书,录成两卷,亦不下数十万言,盛矣哉! 此法会也。如大火聚,近之则立化根尘,如清源池,入之则顿除热恼。吾知护法筵者上则有天龙八部。沾法雨者,下逮于畜鬼三涂。盖法音冥契乎佛心,斯佛力遍弥于法界,理无或爽,信而有征,感应道交,千载一时矣。嗟乎! 芸芸众生,漂流业海,迷途久暗,今则导以破暗之灯,幻念缘尘,今则授以照尘之镜。所愿离圆觉之名相,悟圆觉之本元,对境而念念知宗,随缘而心心契体,空以无寄,岂随名言? 有复何妨? 当知幻化,惟能单提夫一念,念念洪名,自不被转于六根,根根妙用,无庸测度,祇幺修行,信极愿深,同登极乐矣。于是,随诸会众,散诸花香,恭敬供养,信受奉行。
大师命,而述其要略如此,更愿持此法音,遍满十方,尽未来际,与无量众生,同深悲仰,共证圆明,庶几不负我。
佛度世之恩,而满大师说法之愿也欤。
民国七年夏历六月
菩萨戒弟子江宁江杜法名妙煦熏沐稽首谨序
5 圆觉经
高观如
《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是唐、宋、明以来教 (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此经译者的生平事迹不详。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说:“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记》《真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也同此记载,认为此经译出的年月有疑问。又宗密《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说:“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 (公元六九三年) 龙集癸巳,持于梵本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 素承此人学广道高,不合孟浪。……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月者亦多,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同《疏钞》卷四之上又说:“言龙集者,有释云高宗大帝,……此说恐谬:……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寻检。疏具如别录者,复不知是何图录,悉待寻勘。”可见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诠不谬,而并致其笃信之忱。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其中:一、《文殊章》,是一经的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二、《普贤章》,说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三、《普眼章》,说示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四、《金刚藏章》,说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五、《弥勒章》,说云爱欲为轮回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六、《清净慧章》,说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七、《威德自在章》,说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一) 奢摩他;(二) 三摩钵提;(三) 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八、《辨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九、《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人、众生、寿命,认为颠倒为实我体,妄生嗔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十、《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十一、《圆觉章》,说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十二、《贤善首章》,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长行问答说法,未有偈颂重宣其义,比起以前十一章来文体似欠完整。近世日本松本文三郎氏偶获古来本《圆觉经》下卷一帖,见此《贤善首章》佛说至“汝善男子,当获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句下,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贤善首当知……护是宣持者,无令生退屈”一百十三字,这实是此经已脱佚的文字可知(见日本《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三套第四册、《圆觉经佚文》)。由于现存最古的此经注疏唐宗密《大疏》《略疏》中均皆缺此文句看来,可知这一段文字是在公元九世纪初宗密撰疏以前即已脱落了的。
又最后《贤善首章》一般即为此经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后段从“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起至经末止,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众护祐持是经人等为流通分。
此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这是由于此经所说“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萨、涅槃、及波罗蜜”“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究竟说”(《贤善首章》),这都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禅师认为此经“分同华严圆教”,后世学人都列之于华严部类。又此经在禅门中也传习甚广,即因此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合。经中所说:“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普贤章》),“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金刚藏章》)、“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众生”、“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清净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禅法及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乃至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 (七至十一章),这些教旨都适用于禅门修学,因而此经在丛林中盛行流传。经中最后并称“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后世学人也即称此经为大乘顿教。
至于此经在教禅之间的盛行弘传,实但始于唐圭峰宗密禅师 (公元七八○—八四一年),即宗密上承贤首(法藏)、清宗 (澄观) 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 (神会)、荆南 (惟忠)、遂州 (道圆) 的南宗禅系,对于此经极为欣契,自称“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圆觉经大疏》序),而殷殷致力于此经的弘阐。所著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大疏钞》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钞》十二卷、《大疏科》三卷、《道场证义》十八卷,精详地显发了此经的意蕴。此外,他还著有《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圆觉经道场六时礼》一卷等 (见《义天录·海东有本见行录》)。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卷一之下中自称:“此经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经论,南北顿渐两宗禅门,又分同华严圆教,具足悟修门户……宗密遂研精覃思,竟无疲厌;后因攻《华严》大部,清凉广疏,穷本究末,又遍阅藏经,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一一对详《圆觉》,以求旨趣……率愚为《疏》至 (长庆) 三年 (公元八二三年) 夏终,方遂终毕。”于此显示宗密著《疏》的内容和他教禅兼弘的宗旨。因此在华严和禅宗盛行的当时,由于宗密的弘扬,致使此经广行流传。而宗密的疏钞即为后世学人依凭的要籍。
在宗密以前,此经的著疏已有四家,即唐京报国寺惟惫《疏》四卷、先天寺悟实《疏》二卷、荐福寺坚志《疏》四卷、北部藏海寺道诠《疏》三卷。宗密当时皆反复研味,认为“互有长短,谓惫邈经文,简而可览;实述理性,显而有宗;诠多专用它词,志可利于群俗”(《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此外宗密又闻江淮间也另有疏流行,但未亲见 (同《疏钞》卷四之上)。自宗密疏出,文义精朗,以上各疏即均晦佚无传 (见清远《圆觉经略疏钞随文要解》)。宗密以后,至十一世纪间,贤首宗学者杭州慧因寺净源,曾据宗密的《道场修证仪》删定为《圆觉经略本道场修证仪》卷一,用以便于修习。十二世纪间,毗陵华严寺观复撰有《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以勘定当时《疏钞》刊行本的错误。随后有四蜀龙翔寺复庵道辉撰《圆觉经类解》八卷,经镜庵行霆加以修订行世。至宋孝宗则以禅学思想撰《御注圆觉经》二卷。毗陵华严寺清远撰《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又当时教禅一致的风气流行,于时有龙江章江禅院如山撰《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此外尚有大轲撰《乐性乐》二卷、德素撰《玄议》二卷、法圆撰《经解》二卷、道璘撰《地位章》一卷、《三观扶宗息非》一卷等(均见《义天录》)。又天台宗徒有秀州竹庵可观撰《圆觉手鉴》一卷,澄觉神焕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撰《疏》四卷、慈室妙云撰《直解》三卷、柏庭善月撰《略解》一卷 (见《佛祖统纪》卷十四~十八)。十三世纪间,苕水古云元粹依天台教观,参考神焕、居式、可观、慈室诸《疏》,并据宗密《疏钞》撰《集注》二卷,其中保存了已经散佚的天台诸家的注解。潼川居简序此书云:“圭峰发明此经,造《疏》数万言……由唐至今,广略并行,西南学徒,家有其书,于戏盛哉。江淮荆蛮稍若不竞,天台再造于五季乱离之际,鼓行吴越间,作者辈出,巉然见头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胆楚越,咫尺云壤。”于此可见台、贤两宗学人并重此经而见解各别。稍后又有台州崇善教寺智聪撰《心镜》六卷、居士周琪撰《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这都是阐述教禅一致的理解之作。至十七世纪以来,有武林陆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二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润撰《近释》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译林》二卷 (现存上卷)。禅宗罗峰弘丽撰《句释正白》六卷、贤首宗通润撰《折义疏》六卷、净挺撰《圆觉连珠》一卷等。这是由于宋、明以来佛教界形成禅教融会的风气,而此经乃契其机,因而讲述颇盛。
此经从唐以来,在朝鲜半岛甚为流行,据《义天录》有本现行录,可知当时 (公元一○九○年) 尚传存有坚志《疏》,以及宗密、净源、大轲、德素、法圆、善聪、仲希、道璘等疏著,其中以宗密的《疏钞》流传最广。同时此经在日本禅教间也盛行传持,著名的注疏有凤潭的《集注日本决》五卷、普寂的《义疏》二卷、大内青峦的《计义》一卷、汤次了荣的《研究》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