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序品[1]
自归能仁[2]第七仙[3],演说贤圣无上轨[4];
永在生死长流河,世尊[5]今为度[6]黎庶。
尊长迦叶[7]及圣众[8],贤哲阿难[9]无量[10]闻;
善逝[11]泥曰[12]供舍利[13],从拘夷[14]国至摩揭[15]。
迦叶端思行四等[16],此众生[17]类坠五道[18];
迦叶思维[20]正法[21]本,云何流布久在世?
正觉[19]演道今去世,忆尊巧训怀悲泣。
最尊[22]种种吐言教,总持[23]怀抱不漏失。
谁有此力集众法,在在处处[24]因缘[25]本?
今此众中智慧士,阿难贤善无量闻。
注释
[1]序品:叙说(一)结集经典的因由。(二)解说菩萨的发心与六度的行法。(三)结集《增一阿含》包含三乘教化,天龙八部发心护持,弥勒大士告嘱贤劫中诸菩萨等,讽诵受持增一尊法,使广演流布。(四)阿难以《增一阿含》付嘱优多罗,因优多罗已连续为七佛奉持“增一法”,并叙说优多罗的本生事迹。这里节选了其中的前三部分。
[2]能仁:释迦牟尼(Śākyamuni)之意译,为释尊出身的族名。亦译能寂。
[3]第七仙:释迦如来的别号。释迦为过去七佛的第七位,具长生不死之德,故云第七仙。古印度人尊称佛陀为仙人。
[4]无上轨:至高无上的轨范仪则。
[5]世尊:梵语曰路迦那他(Lokanātha),译为世尊,或薄伽婆(Bhagavā),译为世尊。佛的十尊号之一。因佛具万德为世间众生所尊重,又有于世独尊之意。
[6]度:即渡。生死如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他人,谓之度。
[7]迦叶: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Mahākassapa),为佛十大弟子之一,少欲知足,喜持头陀行,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饮光。于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伽梨衣。为第一次结集经、律的上首比丘。
[8]圣众:指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圣者和人众。
[9]阿难:Ānanda,又作阿难陀,华译庆喜,为白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释尊之从弟,生于释尊成道之夜,后随释尊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
[10]无量:数目之名,意谓数量广大而不可计量。
[11]善逝:Sugata,佛的十尊号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达涅槃彼岸,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12]泥曰:又作涅槃、泥洹。华译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灭度,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即灭尽贪、嗔、痴一切烦恼,解脱内外系缚的状态或境界。又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13]舍利:又作设利罗,译为遗身、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亦有杂色者,则系综合所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坏损,菩萨以次,则坚度递减。此处指佛陀的遗骸。
[14]拘夷:Kusinārā,又作拘尸那罗,位于东印度,为末罗(Malla)族的都城,释尊于此城入般涅槃。
[15]摩揭:Magadha,又作摩揭陀,佛陀在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6]四等:又作四等心、四无量心,即佛菩萨的慈、悲、喜、舍四德。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福,感无量果,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慈即予乐,悲即拔苦,喜即随喜,舍即等护。
[17]众生:即有情,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集众生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经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18]五道:又作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此五道众生,处生死轮回中,受无量苦。
[19]正觉:又作等正觉、正尽觉、无上等正觉,即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20]思维:即思考。思量所对之境而进行分别。
[21]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22]最尊:佛陀的敬称。
[23]总持:梵文陀罗尼、陀罗那。意为能持能遮。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修此法能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分为四种: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于佛的教法闻持不忘;二、义总持,于诸法之义理总持不失;三、咒总持,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除众生的灾患;四、忍总持,菩萨的实智,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失。
[24]在在处处:各处各方之意。
[25]因缘:因是指主要的原因,如种子,缘是指次要的助缘,如水、土、阳光等等,由此因缘和合,便生出谷米来。
译文
自皈依第七仙人能仁之后,
便演说着圣贤无上的轨仪;
如今世尊为救度黎民众生,
现身于永恒流转的生死长河之中。
尊敬的迦叶长者和那众多的圣众,
还有贤哲的阿难,都是闻经无量;
佛陀涅槃之后,
从拘夷至摩揭陀到处供养着佛的舍利。
因为世间众生都堕入五道轮回,
迦叶思维要发四无量心;
广演圆满真理的世尊今已离去,
追忆他的权巧训示而心怀悲泣。
迦叶思索着,
如何让正法的根本永远流传世间?
使至尊佛陀的种种言教,
总持于心胸而不致漏失。
谁有这种力量,
来聚集那众多佛法和所有的因缘根本?
现在这许多智者之中,
阿难是那样贤善而闻经无量。
原典
即击揵椎[1]集四部[2],比丘[3]八万四千[4]众,
尽得罗汉[5]心解脱[6],以脱缚着处福田[7]。
迦叶哀愍于世故,加忆尊恩过去报;
世尊授法付阿难,愿布演法长存世。
云何次第不失绪?三阿僧祇[8]集法宝[9],
使后四部得闻法,已闻便得离众苦。
阿难便辞吾不堪,诸法甚深若干种,
岂敢分别[10]如来[11]教,佛法功德[12]无量智[13]!
今尊迦叶能堪任,世雄[14]以法付耆旧;
大迦叶今为众人,如来在世请半坐[15]。
迦叶报言虽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总持智慧[16]业[17],能使法本[18]恒在世。
我今有三清净眼[19],亦复能知他心智[20];
一切众生种种类,无有能胜尊阿难!
注释
[1]揵椎:以厚木板制成,作为通报信息,或集合大众之用;另以铜、铁、木、瓦制成木、磬等的法器,均称揵椎。
[2]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与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又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四众。又指人、天、龙、鬼四众。
[3]比丘:又作苾刍,译为乞士、除馑、怖魔。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比丘含有三义,(一)生活清净,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故称乞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脱生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亦喜持戒行,广种福田,故称除馑。出家男众,年满二十,已受具足戒者,得称比丘。
[4]八万四千:数目很多的意思。这是古印度人所常说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亦习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有八万四千这么一个确定数目。
[5]罗汉:声闻乘中最高果位名,含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之贼;(二)应供,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三)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6]心解脱:又名慧解脱,无学之一。
[7]处福田:指福田人。福田人有两种,一者为学人,即尚须学习之人;二者为无学人,即烦恼已灭尽而达到无须再学习的境界者。
[8]阿僧祇:华译为无数、无央数,古印度数目之一种,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9]法宝:三宝之一。诸佛所说的妙法,珍重如世间财宝,故云法宝。
[10]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之意。
[11]如来:为梵语多他阿伽陀之意译,佛十尊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又作如去。
[12]功德:功,为福利之功能,这功能为善行之德。德,即得,修功有所得。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为功德。
[13]智:深明事理的智慧。
[14]世雄:佛的尊称。
[15]请半坐:世尊尝分半座让迦叶坐,是二乘与佛同解脱床之义。
[16]智慧:梵语若那,华译智,般若华译慧。明白一切事相叫作智,了解一切事理叫作慧。
[17]业:梵语羯磨。为身口意善恶无记的思想行为。其善恶之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的,谓之宿业;现在的,谓之现业。业有二种,一如身体的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的屈曲造作,名为语业。是指身、口的造作之业。二为与第六意识相应而起所造作之业。
[18]法本:法性之异名。法性为万法之本,故名法本。
[19]三清净眼:即肉眼,能照显露而无障碍之有见诸色;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之有障、无障之有见诸色;慧眼,能照一切法,若色、非色等所有诸法。
[20]他心智:十智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在六通中,叫作他心通。
译文
随即,敲击揵椎来召集四部,
比丘之众有八万四千;
都尽得罗汉果位心获解脱,
脱离束缚而身处福田。
迦叶因哀愍这世间,
更加忆念那世尊过去的恩泽福报;
世尊授法予阿难,
是希望佛法能广布以长存世间。
如何使那众多的法宝具有次序而不致混乱?
须将诸佛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教法结集,
以便未来四部众生得以闻听佛法,
闻法者便即得以脱离苦海。
阿难以不堪胜任相推辞,
因那诸法深奥且繁多;
我岂敢分别如来的教法,
佛法是功德无量的智慧啊!
现在的迦叶尊者可以胜任,
世雄曾将法义嘱咐于他;
迦叶虽然现为凡人,
可是如来在时曾分半座相请。
迦叶答道:虽然如此,
但我年老体衰,多有忘失;
你阿难如今总持这智慧的业行,
可使佛法之根本恒久存世。
我现在具备着三清净眼,
还具足那能知人心念的智慧;
在所有一切众生中,
没有人能胜过你阿难!
原典
梵天[1]下降及帝释[2],护世四王[3]及诸天[4],
弥勒[5]兜术[6]寻来集,菩萨[7]数亿不可计。
弥勒、梵、释及四王,皆悉叉手[8]而启白:
一切诸法佛[9]所印[10],阿难是我法之器[11]。
若使不欲法存者,便为坏败如来教;
愿存本要为众生,得济危厄度众难!
释师[12]出世[13]寿极短,肉体[14]虽逝法身[15]在;
当令法本不断绝,阿难勿辞时说法[16]!
迦叶最尊及圣众,弥勒、梵、释及四王,
哀请阿难时发言,使如来教不灭尽。
阿难仁和四等具,意转入微[17]师子吼[18],
顾眄四部瞻虚空[19],悲泣挥泪不自胜!
便奋光明和颜色,普照众生如日初;
弥勒睹光及释、梵,叉十[20]希闻无上法[21]。
注释
[1]梵天:Brahmā,指色界初禅天,位于欲界六天之上,以无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尸弃,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请佛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2]帝释:Sakka,即释提桓因(Sakko Devānam Indo),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俗称为玉皇大帝。
[3]四王:即四大天王,又称四天王天,位处须弥山腰,为六欲天的第一重天,东西南北各有一王。东为提头赖吒(),译为持国天王;西为毗留跛叉(),译为广目天王;南为毗留勒叉(),译为增长天王;北为毗沙门(),译为多闻天王。
[4]天:六趣之一。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
[5]弥勒:Metteyya,菩萨名,译为慈氏,现住于兜率天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增至八万岁时,即佛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6]兜术:华译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重天,此天一昼夜,为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寿,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享乐之处,内院为补处菩萨,最后身的住处,常由此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弥勒菩萨于此说法。
[7]菩萨:全名菩提萨埵,又名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华译为觉有情、大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之意,也就是上求佛果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萨埵是勇猛之义,因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道众生、大道心众生。
[8]叉手:即合掌,为古印度人致敬方式之一。
[9]佛: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
[10]印:此指印定之义,佛法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实相印衡量,凡是合于此等印的,即可以判定为佛法。
[11]法之器:即法器,指具有修证佛法的根器。
[12]释师:指本师释尊。
[13]出世:诸佛为教化众生而出现于世。此处“诸佛”是指世尊。
[14]肉体:即肉身,指父母所生之人身。
[15]法身:意为法之聚集。指诸佛所证所觉并发之以教授、教诫之一切正法。为佛三身之一,佛的真身,以正法为体,故名法身。又作法性身、法身佛、法佛、实佛。
[16]说法:演说佛的教义。
[17]入微:入为根境互相涉入而生识,微为七倍于极微,极微是色法分割至最微之极度。
[18]师子吼:佛在大众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犹如狮子作吼。
[19]虚空: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
[20]叉十:即合十、合掌,致敬之意。
[21]无上法:即涅槃,因涅槃于一切法中至高无上。
译文
从梵天到帝释,及护世四王和诸天,
与兜率宫的弥勒相聚一起,
那菩萨多得更是不计其数。
弥勒、梵天、帝释和四天王,
全都双手合十地陈述:
一切诸法都是佛所印证,
阿难便是我佛之法器。
若是不想让佛法恒久存世,
那就是在破坏这如来的教法;
希望能为众生而存续法本,
以救度众生脱离那危难之地!
释尊在世的寿数极为短暂,
肉身虽已逝去,法身却是永在;
应使正法的根本永不断绝,
阿难你不要推辞,就请即时说法!
迦叶尊者和众圣众,
还有弥勒、梵天、帝释及四王,
都哀请阿难即时说法,
使那如来的教法永不灭尽。
阿难心地仁和具足四等德心,
便心意回转入微作狮子吼,
顾盼四部,眺望虚空,
不禁悲泣挥泪!
随即遍现光明和颜之色,
如太阳初升普照众生;
弥勒、帝释与梵天目睹光明普照,
双手合十恭闻稀世的无上法义。
原典
四部寂静[1]专一心[2],欲得闻法意[3]不乱;
尊长迦叶及圣众,直视睹颜目不眴。
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
我今当为作三分,造立十经为一偈[4]。
契经[5]一分律[6]二分,阿毗昙[7]经为三分;
过去三佛[8]皆三分:契经、律、法[9]为三藏[10]。
契经今当分四段:先名增一[11]、二名中[12],
三名曰长多璎珞[13],杂经[14]在后为四分。
永存于世不断绝,天人得闻成道果[16]。
尊者[15]阿难作是念:如来法身不败坏,
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17]不可忆;
我今当集一法义,一一相从不失绪。
亦有二法还就二,三法就三如连珠,
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
八法义广九次第,十法从十至十一;
如是法宝终不忘,亦恒处世久存在。
注释
[1]寂静:脱离一切的烦恼叫作寂,杜绝一切的苦患叫作静,寂静即涅槃之道理。
[2]一心:即专心。
[3]意:思量事物为意。
[4]偈: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5]契经:即修多罗,三藏之一。契者上契诸佛之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经为佛陀教说之集录。
[6]律:即毗奈耶,三藏之一。乃佛为僧团和合净住而亲自制定的生活规范或禁戒,具有调伏众恶的作用。
[7]阿毗昙:即阿毗达磨,三藏之一。译为对法、胜法、无比法、论,为说教之注释。
[8]三佛:指释迦牟尼佛之前的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9]法:就是对法,即阿毗昙。
[10]三藏:即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经、律、论各各包藏文义,故称三藏,为佛教圣典的总称。
[11]增一:此处指《增一阿含经》。
[12]中:此处指《中阿含经》。
[13]长多璎珞:此处指《长阿含经》。
[14]杂经:此处指《杂阿含经》。
[15]尊者:佛弟子的尊称,亦为年少比丘对年长比丘的敬称。
[16]道果:证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17]难持难诵:即难以持诵。持诵即为受持诵读经典或真言。
译文
四部众生寂静地专注一心,
要意念不乱地闻听佛法;
迦叶尊者及那圣众,
都目不转睛地直视着阿难。
阿难当时言道:
那佛经无量,有谁能完备地集录一处呢?
如今我将佛经分成三类,
并且每十经便作一偈颂。
经是一类,律是一类,论为第三类;
过去三佛都是如此分类,
这就是经、律、论三藏。
契经现在应分为四段:
最先是《增一》,其次是《中》;
第三名《长》,最后为《杂》。
阿难尊者如此地念想:
如来的法身将永不坏损,
久存于世间将永不断绝,
并让天、人都得以听闻而成就道果。
或许存有一法妙义深奥,
难以持诵且不便牢记;
我如今要集录一类法义,
逐一归纳使之不失法绪。
再将二类法义依于二,
三类之法亦连珠似地系于三,
四类五类之法也是如此,
六类七类亦顺次相序,
八类九类如前归纳,
直至十法十一法;
如此,法宝便能永不被遗忘,
并恒久地长存在这世间。
原典
于大众中集此法,即时阿难升乎座[1];
弥勒称善快哉说,诸法义合宜配之。
更有诸法宜分部,世尊所说各各异;
菩萨发意[2]趣大乘[3],如来说此种种别。
人尊[4]说六度[5]无极[6]:布施[7]、持戒[8]、忍[9]、精
进[10]、禅[11]、智慧力[12]如月初,逮度无极睹诸法。
诸有勇猛施头目,身体血肉无所惜,
妻妾国财及男女,此名檀度[13]不应弃。
戒度无极如金刚[14],不毁不犯无漏[15]失,
持心护戒如坏瓶[16],此名戒度不应弃。
或有人来截手足,不起嗔恚[17]忍力强,
如海含容无增减,此名忍度不应弃。
诸有造作善恶[18]行,身口意[19]三无厌足,
妨人诸行不至道,此名进度不应弃。
诸有坐禅出入息[20],心意坚固无乱念,
正使地动[21]身不倾,此名禅度不应弃。
以智慧力知尘数[22],劫[23]数兆载不可称,
书疏数业意不乱,此名智度不应弃。
诸法甚深论空理[24],难明难了不可观,
将来后进怀狐疑,此菩萨德不应弃。
注释
[1]座:梵语阿萨曩。诸佛以莲花为座,又以狮子为座。
[2]发意:同于发心,发菩提心。愿求无上菩提之心。
[3]趣大乘: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大乘,又作摩诃衍那,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法门。
[4]人尊:佛的德号,意为人中之尊。
[5]六度:即六波罗蜜多,译为六到彼岸。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渡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
[6]无极:指彼岸、涅槃。
[7]布施:六波罗蜜中之檀波罗蜜,意为以自己之所有施舍于人。布施有三类,一是财施,就是用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之人;二是法施,就是用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就是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8]持戒:六波罗蜜中之尸罗波罗蜜,即守持佛所制的戒律,防止不合佛法的事。
[9]忍:即忍辱,六波罗蜜中之羼提波罗蜜。忍为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嗔恚的心。忍辱,就是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
[10]精进:六波罗蜜中之毗离耶波罗蜜。精进又叫作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11]禅:即禅定,六波罗蜜中之禅那波罗蜜。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思维修或静虑,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欲界中人,欲离烦恼,以思维研修为因而得定者,名思维修;定是梵语三昧的译语,是止心于一境而离散乱的意思。即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合称为禅定。
[12]力:梵语么攞,意为力用。
[13]檀度:指六度中之布施波罗蜜。檀,又作檀那,译为布施。
[14]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譬喻坚利。
[15]无漏:清净无烦恼的意思。
[16]坏瓶:此瓶即天德瓶,为出心所愿之瓶,于其中求索,全可获得。佛经引瓶为譬者甚多。
[17]嗔恚:三毒之一。梵语讫罗驮,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生起诸恶业。
[18]善恶:合于理的叫作善,乖于理的叫作恶。
[19]身口意:身,身行;口,口行;意,心行;共称三业或三行。
[20]出入息:出息与入息,即呼出的气息与吸入的气息。意为禅定时呼吸均匀平和。
[21]地动:指佛欲说法时所出现的大地震动的瑞应。
[22]尘数:数目之多譬如微尘。
[23]劫:又作劫簸,华译为时分或大时,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大时限。
[24]空理:观人与法为空所显现的真理。
译文
阿难当时便升上法座,
于大众之中集录这法义;
弥勒赞叹地催促着阿难,
请他将诸类法义适宜地配以法数。
更有诸般法义应适宜分置,
因世尊所说之法也各有不同;
菩萨便是发意归趣大乘,
如来演说这法义便有种种别异。
世尊所说的到达彼岸的六种胜行,
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这些都如初月之皎洁,
渡往彼岸便要观看这如月六法。
众多之人勇猛地布施,
即使献出头颅、眼睛、身躯和血肉也在所不惜,
乃至献出妻妾、家国、财产及子女,
这就是布施度而不应舍弃。
持戒度以达彼岸犹如不坏之金刚,
无所毁犯亦无所漏失,
持心护戒如护坏瓶,
这就是持戒度而不应舍弃。
若有人来截断手足,
便以极强的忍力而不起嗔恚之心,
犹如大海的包容无增无减,
这就是忍辱度而不应舍弃。
众多之人造作着善行与恶行,
身口意三行清净修持无所厌足,
断除那障碍众人修行,使人不至道果的恶业,
这就是精进度而不应舍弃。
众多之人坐禅入定呼吸吐纳,
心意坚固不乱禅念,
即使大地震动,其身也不倾斜,
这就是禅度而不应舍弃。
以智慧之力了知微尘之数,
如亿兆劫数不可测度,
在可书写数目那么多的业行中意念不乱,
这就是智度而不应舍弃。
诸法甚为深奥论述着空的义理,
难以明了而不可尽观,
使将来后世众生心存狐疑,
这就是菩萨德行而不应舍弃。
原典
阿难自陈有是念:菩萨之行愚不信,
除诸罗汉信解脱,尔乃有信无犹豫。
四部之众发道意,及诸一切众生类;
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诸法为一分。
弥勒称善快哉说,发趣大乘意甚广;
或有诸法断结使[1],或有诸法成道果。
阿难说曰此云何?我见如来演此法,
亦有不从如来闻,此法岂非当有疑?
设我言见此义非,于将来众便有虚;
今称诸经闻如是[2],佛处所在城国土。
波罗奈[3]国初说法,摩揭国降三迦叶[4];
释翅[5]、拘萨[6]、迦尸[7]国,瞻波[8]、句留[9]、毗舍离[10]。
天宫[11]、龙宫[12]、阿须伦[13],乾沓和[14]等拘尸城;
正使不得说经处,当称原本在舍卫[15]。
吾所从闻一时事,佛在舍卫及弟子,
祇桓精舍[16]修善业[17],孤独长者[18]所施园。
注释
[1]结使:结与使皆是烦恼的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不得自在,结成苦果,故称为结;又能随逐驱使众生,故又称为使。
[2]闻如是:即“如是我闻”,谓如下所述是我(阿难自称)亲闻。
[3]波罗奈:,又作波罗奈斯,中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摩揭陀国西北、恒河左岸,即今贝那拉斯。
[4]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叶(Uruvela-kassapa)、那提迦叶(Nadī-kassapa)、伽耶迦叶(Gayā-kassapa)三兄弟,原为摩揭陀国之事火外道,后为释尊降伏,乃率领徒众千人皈依佛陀。
[5]释翅:Sakkesu,又作释羇瘦,指诸释迦族人居住的地方,即迦毗罗卫国。
[6]拘萨:Kośalā,又作拘萨罗,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之西北,首都舍卫城。
[7]迦尸:Kāsi,又作迦奢,迦尸族人建立的国家,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贝那拉斯附近。
[8]瞻波:Campā,又作瞻婆,佛在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鸯伽国()的都城,位于恒河流域。
[9]句留:Kuru,又作拘流、拘楼,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拘萨罗西北。佛陀曾至该国,于剑磨瑟昙(Kammasadhamma)说法。
[10]毗舍离:Vesālī,又作吠舍离,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跋耆国(Vajjī)的都城,位于拘萨罗的东南,为离车族人所住之地。
[11]天宫:梵语泥补罗,为天人的宫殿。
[12]龙宫:龙天的宫殿,在大海的底下,为龙王的神力所化作而成,佛陀曾受龙王相请在此说法。
[13]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成“无酒”。
[14]乾沓和:Gandhabba,又作乾闼婆,译为寻香、食香,八部众之一,帝释天之乐神,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资阴身出香,故有香神之称。
[15]舍卫:Savatthī,憍萨罗国之都城,城内有祇园精舍。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蒂Rapti河南岸的塞特马赫特(Set Mahet),在乌德之东,尼泊尔之南。
[16]祇桓精舍:Jetavanārāma,即祇树给孤独园(),为舍卫城给孤独长者须达多购取王子祇陀(Jeta)的林园,建赠释尊作为弘法办道之场所。
[17]善业:良好的行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
[18]孤独长者:即给孤独()长者,本名须达多(Sudatta),为舍卫城的豪商,波斯匿王的大臣,性情仁慈,赈济孤贫,时人敬称“给孤独长者”。
译文
阿难陈述着这样的想法:
菩萨之德行为愚者所不信,
除非是诸罗汉才相信解脱,
你们要具有信念不要犹豫。
四部之众及一切众生,
都发心成道之意趣;
他们都信念牢固而心无狐疑,
集录这类诸法以成为一分。
弥勒赞叹地说:
发心归趣于大乘其意涵深广;
有些诸法可了断烦恼,
有些诸法能成就道果。
阿难说道:这是什么法义呢?
我曾亲见如来演说这教法,
也有人不曾随从如来听闻佛法,
对此法岂不会有疑虑?
假如我说不曾见闻这法义,
那对未来的众生便是欺诳;
现在我声称这经义正如我所亲闻,
佛陀演法的处所就在城市或国内。
在波罗奈初转法轮,
于摩揭陀降伏三迦叶;
又在释翅、拘萨、迦尸演法,
还有瞻波、句留和毗舍离。
佛迹遍及天宫、龙宫、阿修罗、乾闼婆与拘尸城;
即使不明说经的处所,
原本也应是在那舍卫城中。
我当时随从世尊闻听经法时,
佛与弟子都在舍卫城,
于祇桓精舍修行善业,
那是孤独长者所赠的花园。
原典
时佛在中告比丘:当修一法[1]专一心,
思维一法无放逸[2],云何一法?谓念佛[3],
法念[4]、僧念[5]及戒念[6],施念[7]去相次天念[8],
息念[9]、安般[10]及身念[11],死念[12]除乱谓十念[13]。
此名十念更有十,次后当称尊弟子;
初化[14]拘邻[15]真佛子[16],最后小者名须拔[17]。
以此方便[18]了一法,二从二法三从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无不了。
从一增一至诸法,义丰慧[19]广不可尽;
一一契经义亦深,是故名曰增一含。
注释
[1]一法:一事或一物之意。
[2]放逸:即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不勤修诸善。
[3]念佛:忆念佛的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念佛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4]法念:即念法,忆念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的功德。
[5]僧念:即念僧,忆念僧伽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做良福田的功德。
[6]戒念:即念戒,忆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的诸多烦恼。
[7]施念:即念施,忆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的悭吝贪着。
[8]天念:即念天,忆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戒、施的善根,而得此乐报。
[9]息念:即念休息、念寂静,止息随念。
[10]安般:又作念安般,即阿那波那,译为数息、念出入息,五停心观之一,指数出入息,摄心于一境,以正定对治散乱的方法。
[11]身念:即念身,念此身的发、毛、爪、齿,乃至涎、髑髅、脑等从何而来,由谁所造。
[12]死念:即念死,人于一切时中,常念有生必有死而不忘。
[13]十念:即指念佛、念法、念僧众、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修持这十念法,便可以成就神通,去诸乱想,得沙门果,自致涅槃。
[14]化:常为教化,教人转化恶为善。
[15]拘邻:,又作憍陈如,为佛陀初转法轮时所教化五比丘之一,以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第一见称。
[16]真佛子:别教菩萨,始到初地,即证我法二空之真如,故称之为生于如来家的真佛子。
[17]须拔:Subhadda,又作须跋陀,年百二十始出家,为佛陀在世最后化度的弟子。
[18]方便:指佛应众生之根机,而用种种方法施予化导。
[19]慧:睿智之意,也就是正确了解诸法真相及契合真理的正确认识。
译文
那时佛在其中告诫众比丘,
应当专注一心地修持一法,
思索这一法而无所放逸,
这一法是什么?
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和念施,
顺次还有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及念死,
这就是除治散乱的方法,叫十念。
十念法外更有十法,
依次修行才称得上世尊之弟子;
起初教化的佛弟子为憍陈如,
最后化度的是须拔。
以此方便之法了悟一法,
由此,二法归于二,三法属于三,
四五六七八九法,直至十法十一法,
便无不了然明晰。
从一增一以至诸法,
义理丰涵睿智广博而无有边际;
每一段经义都深邃奥博,
因此得名为增一阿含。
原典
今寻一法难明了,难持难晓不可明;
比丘自称功德业,今当称之尊弟子。
犹如陶家所造器,随意所作无狐疑;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1]教化[2]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3]。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4];
正使[5]今身不尽结,后生[6]便得高才智。
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花盖[7]持供养[8],
此福无量不可计,以此法宝难遇故。
说此语时地大动,雨天香华[9]至于膝,
诸天在空叹善哉!上尊所说尽顺宜。
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经为三藏;
方等[10]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11]经得久存。
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
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
注释
[1]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万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2]教化:又作劝化,教人化恶为善。
[3]三垢:即贪、嗔、痴三毒。
[4]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此处指佛陀经教三藏。
[5]正使:即对习气的称谓。正现起的烦恼正体叫正使,其烦恼的余习叫习气,阿罗汉虽断正使,而习气不能亡。
[6]后生:未来的生涯,谓死后更生之处所。
[7]缯彩花盖:以彩色绢布花束所做的大盖。缯,绢布;彩,彩色;花,梵语补逝波,六种供物之一,表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
[8]供养:奉养之意,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之意,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之意。
[9]天香华:天上之香。人中之妙香也叫天香,人中之妙华也称天华。香与华皆为供养佛的六种供养之一。
[10]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又作方广、方正,十二分教之一,是指文广义深而含摄大乘义理的契经。
[11]释迦文:Śākyamuni,又作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名,义为能仁。牟尼为求寂静而有所成就的圣者。
译文
如今这一法难以迅速明了,
难以持诵而不可通晓;
比丘自称具备功德业,
如今就应称其为佛之弟子。
这犹如陶匠制造器物,
随顺心意地制作而没有半分迟疑;
如此以增一之法集录阿含,
三乘的教化没有任何差别。
佛经义理微妙而深奥,
能除灭烦恼使思绪通畅如河水之流淌;
然而这增一之法最为上佳,
能使三眼清净,能使毒垢尽除。
那些能专其一心持诵《增一阿含》者,
就是总持如来三藏;
正使今生肉身不能尽除烦恼,
后生便可具足至高无上的智慧。
如果有人能书写这部经卷,
或用缯彩花盖等物供养此经,
那福量便多得不可胜数,
因为这部法宝是极难遇逢的。
阿难说到此时大地显现震动,
天上降下的香花淹没了膝部,
诸天在空中赞叹称好!
上尊所说之法尽皆顺应适宜。
契经是一藏、律经是二藏,
阿毗昙经为第三藏;
深邃又玄奥的方等大乘,
以及诸多的契经都是杂藏。
安处佛陀的圣言终无差异,
因缘本末都随顺佛的教意;
弥勒与诸天皆称赞甚好,
释迦文佛的经义终得以永存。
弥勒旋即起身手执鲜花,
欢喜地将花散洒在阿难身上;
这经典是如来所说的真实法义,
使阿难得以迅速成就道果。
原典
是时,尊者阿难及梵天将诸梵迦夷天[1],皆来会集;化自在天[2]将诸营从,皆来会聚;他化自在天[3]将诸营从,皆悉来会;兜术天王将诸天之众,皆来会聚;艳天[4]将诸营从,悉来会聚;释提桓因[5]将诸三十三天[6]众,悉来集会;提头赖吒[7]天王将乾沓和等,悉来会聚;毗留勒叉[8]天王将诸厌鬼,悉来会聚;毗留跛叉[9]天王将诸龙[10]众,悉来会聚;毗沙门[11]天王将阅叉[12]、罗刹[13]众,悉来会聚。
是时,弥勒大士[14]告贤劫[15]中诸菩萨等:“卿等劝励诸族姓子[16]、族姓女,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说是语时,诸天、世人、乾沓和、阿须伦、伽留罗[17]、摩睺勒[18]、甄陀罗[19]等,各各白言:“我等尽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终不中绝!”
注释
[1]梵迦夷天:Brahmakayikādeva,译为净身天,即色界初禅天的通称。
[2]化自在天:Nimmanarati,又作化乐天,为六欲天之第五天,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一夜,身长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儿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间十二岁的幼童。梵名尼摩罗、须涅蜜陀,能变化五欲以自娱。
[3]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īdeva,又作他化天,梵名为娑舍跋提,即欲界六天之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变现,下天化作,而是假借他人乐事,自在游戏。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都是为害正法的魔王,即四魔中的天魔。
[4]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译为善时、时分,为欲界六天之第三重天。
[5]释提桓因:Sakko Devānam,又作释迦提婆因提等。即帝释,译为能天主。位于须弥山顶上,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
[6]三十三天:梵语忉利天,为欲界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
[7]提头赖吒:,又作提多罗吒,即持国天,四大天王之一,能护持国土、安抚众生,为东方天主,守护东方的善神,故亦称东方天。位于须弥山半腰第四层之东面。
[8]毗留勒叉:,又作毗楼勒,即增长天,四天王之一,能令他善根增长,为守护南方的善神,位居于须弥山半腰的南面。
[9]毗留跛叉:Virūpakkha,又毗楼博叉,即广目天,四天王之一,常以净天眼观察拥护阎浮提,为守护西方的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腰的西南。
[10]龙:Nāga,梵语那伽,八部众之一,长身无足,有神力,变化云雨。
[11]毗沙门:,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闻四方,为守护北方的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腰的北面。
[12]阅叉:又作夜叉Yakkha,译为捷疾、勇健,八部众之一,为守护正法,或以其威势恼害他人的鬼类。
[13]罗刹:恶鬼的总名,男鬼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鬼名罗刹私(Rakkhasī),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14]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之意,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
[15]贤劫:又作善劫,现在劫名。以此劫中,贤人辈出,故名贤劫。
[16]族姓子:又作族姓男,译为善男子,指信仰三宝的男子。
[17]伽留罗:,又作迦楼罗,译为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多取龙为食,常贮活龙于嗉内,而吐食之,龙痛楚出悲苦声,为八部众之一。
[18]摩睺勒:Mahoraga,又作摩休勒、摩睺罗伽,译为大蟒蛇,大胸腹行,乐神之属,人身蛇首,八部众之一。
[19]甄陀罗:Kinnara,又作紧那罗,译为疑人、疑神、人非人,又称乐神或音乐天,形貌似人而头有一角,为八部之一。
译文
这时,阿难尊者及梵天带领着诸梵迦夷天,一起前来集会;化自在天带领着诸随从,一起前来集会;他化自在天带领着诸随从,一起前来集会;兜术天王带领着诸天众,都赶来会聚;夜摩天带领着诸部从,全都前来会聚;释提桓因带领着三十三天众,全都赶来集会;提头赖吒天王带领着乾闼婆等,全都前来会聚;毗留勒叉天王带领着诸厌鬼,全都前来会聚;毗留跛叉天王带领着诸龙众,全都前来集会;毗沙门天王带领着夜叉、罗刹之众,全都前来会聚。
这时,弥勒菩萨对这贤劫中的诸菩萨说道:“你们规劝鼓励诸善男子、善女人,要讽诵受持这《增一阿含经》法,让其广泛传演流布,使天、人共同奉行!”
弥勒说这话时,诸天、人、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紧那罗等,各自表白道:“我们将尽力共同拥护这些善男子、善女人,让他们得以讽诵受持《增一阿含经》法,使之广泛地传演流布,最终不使之中途断绝!”
原典
时,尊者阿难告优多罗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嘱累于汝,善讽诵读,莫令漏减!所以者何?其有轻慢[1]此尊经者,便为堕落为凡夫[2]行。何以故?此,优多罗!《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3]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时,大迦叶问阿难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阿难报言:“如是[4]!如是!尊者迦叶!《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是故,迦叶!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
迦叶问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独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余四阿含[5]亦复出生乎?”
阿难报言:“且置,迦叶!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6]诸佛之教,及辟支佛[7]、声闻[8]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9];是诸佛教,去愚惑[10]想。云何,迦叶!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11]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注释
[1]轻慢:轻人之慢。
[2]凡夫:梵语波罗,相对圣者而言,指深着五欲,浅识而住不正道,于生死迷惑中流转之人。
[3]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
[4]如是:为六成就中之信成就。通常置于一经之首,例如“如是我闻”中之“如是”,乃表示深信此经所记载者,皆系佛陀亲口所说之教法。
[5]四阿含:又作四阿笈摩,指四部阿含,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为一切小乘经的部别。
[6]具足:具备满足之意。
[7]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辟支迦佛、辟支迦佛陀等,译为缘觉,或独觉。因观飞花落叶或十二因缘而开悟证道,故名缘觉;又因无师友的教导,靠自己的觉悟而成道,故又名独觉。
[8]声闻:Śrāvaka,指闻佛说四谛法的声教而悟道者。
[9]颠倒:倒见事理之意。
[10]愚惑:指心愚而根性迟钝。
[11]果:即由道力而证悟的果位。
译文
当时,阿难尊者对优多罗说:“我如今以这《增一阿含》嘱托予你,好好讽诵暗读,不要使其漏失减损!为什么这样呢?那些轻视慢待这部宝经的人,就会堕落为凡人,于生死中迷惑流转。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优多罗!三十七道品的教义就是从这部《增一阿含》中阐发出来的,并且诸法也都是出于此经。”
这时,大迦叶问阿难:“阿难!怎么说《增一阿含》能阐发出三十七道品的教义,并且诸法也皆出于此经呢?”
阿难答道:“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迦叶尊者!《增一阿含》阐发出三十七道品的教义,甚至诸法也皆出于此经。且在《增一阿含》的一首偈颂之中,就阐发出这三十七道品及诸法。”
迦叶问道:“什么样的偈颂能阐发出三十七道品及诸法呢?”
当时,阿难尊者便说出一首偈颂: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这样,是因为诸恶莫作为诸法的根本,由此便衍生出一切善法;因生出善法,所以心意随即清净。因此,迦叶!三世诸佛世尊身、口、意的行业,便常修清净之行。”
迦叶问道:“阿难!为什么《增一阿含》能阐发出三十七道品及诸法,那其余四阿含也有所阐发吗?”
阿难答道:“迦叶!那四阿含的教义,尽在一偈之中,并且诸佛的教义,辟支佛及声闻的教义尽皆具足。所以这样,是因为诸恶莫作是戒律具足的禁制,是清净的梵行;诸善奉行,心意便清白清净;自净其意,便能灭除邪妄颠倒的念想;诸佛的教法,便能去除愚痴疑惑的念想。怎么样,迦叶!持戒清净,心意难道还不清净吗?心意清净,就不会虚妄颠倒;因为没有了虚妄颠倒,愚痴疑惑的念想便灭尽,这就能成就诸三十七道品的果位。成就道果,难道不就是诸法吗?”